《鬼妈妈》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电影的资料也是十分的诡异,也许是太西方元素,所以东方人理想起来有一些难度,如果父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一齐到电影院去观赏此片的话,父母亲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课,否则会被孩子问的哑口无言的,父母亲连动画片都看不懂的话,今后在孩子面前还不威信扫地啊。
不明白看过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时有没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没有弄明白,个性是那个系在眼睛上的钮扣,根本不明白有什么个性的含意?
还有所谓哥特式风格,还是之后上网搜索,才明白就是“鬼片”呀。
也许我是多虑了,小孩子看电影也就是看个高兴、看个热闹,他们只要看到“好人战胜坏人”就心满意足了,根本不会去探索银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试着诠释影片的主旨,我觉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比较适合,所谓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出身时的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是透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打交道构成的人格一面,简单的说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让本我随心所欲,以至毁坏了自己。
《鬼妈妈》的原著就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书,小说中的卡洛琳的父母十分忙,没有时间陪她玩,为她作可口的饭菜,所以对现实很不满,当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就透过客厅里个性通道,进行了一个镜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对她十分的好,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当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无止境的得到满足的,所以她务必付出可怕的代价,最终她还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状态。
因为儿童的人格正在构成、建立的过程,所以和父母亲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无数次的冲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构成,如果试图逃离父母亲的掌控,有能够带来的后果也就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该片的传统制作风格,导演摒弃了现代电脑制作工艺,严格按传统的逐格拍摄,这种怀旧风格也许只是为了和影片故事风格相一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靠技术作为其买点,因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经是十分畅销的书籍。
本片主要观众群锁定为儿童,所以采用布偶动画片的形式,如果采用真人表演,也不失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许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样,火爆全球电影市场,成为老少咸宜的大片。
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并没有什么特色,不可能产生什么经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许就是卡洛琳的小伙伴韦伯,形象很是怪异,给人印象还算是较深刻,能够作为电影衍生物推向市场,其它的形象有的不仅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厌恶,在卡通形象这方面该片能够说并不成功。
非常的惊悚..
持续不停的雨,荒凉的郊区,蔓生的枯枝,百年旅馆,诡异的布娃娃……尽管这些元素已经分明拼凑出诡异怪诞味,但越往下看越觉得不是一般家庭奇幻类动画片,至少应该挺多小朋友看了会做恶梦的——连我这个习惯晚上一个人不开灯看恐怖片不尖叫的人也看得丝丝寒意入骨。
过后查看原来导演是亨利·塞利克,代表作是蒂姆·伯顿参与编剧的《圣诞夜惊魂》,人物同样是拥有恐怖的针线嘴的竹篙精。
蒂姆·伯顿出道的时候也拍些动画短片,由于基调太过阴暗被批不适合儿童观看,才逐渐告别用动画的形式表达,代以真人show,成就了与Johnny Depp黄金组合的奇幻黑暗影像。
大概亨利·塞利克就是他在动画领域的梦的延续。
《Coraline》(中译《鬼妈妈》。
真的很恶顶翻译用“鬼”作噱头,跟鬼都扯不上关系,并且西方的鬼Ghost与中国的鬼意义也不一样))如“鸡皮疙瘩”系列的寓言:Coraline从真实的工作狂父母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另一个妈妈”(the other mother)处获得,美食、游戏、衣服,还有最重要的——将其视作中心的重视和爱。
开始Coraline很enjoy,直至发现“另一个妈妈”想把她的眼睛也换成与她一样的钮扣,她才意识到当中的阴谋。
“另一个妈妈”所提供的就像罂粟,表面艳丽,无法抗拒,无休止的欲望不断地得到实现;但实质却是步步诱惑的陷阱,最终让人向她臣服,成为她的俘虏,永远不能离去。
或许这正是将“另一个妈妈”的真面目设计成巨型蜘蛛的原因,并且安排了Coraline拼命挣扎逃出巨网一幕。
还有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异化成占有欲的爱:软脚猫分析另一个妈妈诱捕小朋友的初衷,只是想找个人来爱。
可那些小朋友最后都被换了代表永不可能离开的钮扣眼睛,并被关起来,直至死去。
“另一个妈妈”告诫过Coraline,最骄傲的人也会被爱所伤。
之后电影并没有下文的延续,没有交代她曾经为怎样的爱所伤?
为何爱得那么偏执而演化成强大的占有欲。
在她的世界里,活生生的人都是被施了魔法被她控制的玩偶,体内填充沙石,(不会说话的Wybi在这个世界并不欢喜,被她强行缝起的牵强笑容凄凉得几近流泪);而所有美好的场景没有小朋友被剥夺的眼睛所支撑,也成了毫无生气的黑白。
似乎象征着她的内心也是一片荒芜。
爱并非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
她却没有能力去爱,能挽留她认为所爱的人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择手段地留下,不管他们是否愿意。
连爱的真谛都丢失了的爱,还能称为爱吗?
很喜欢通向另一端世界的甬道,好像梵高的《星空》。
迷幻而充满魅力的蓝,有点兴奋,有点忧郁,延伸到未知危险。
配音方面,正是冲着达科塔·范宁才看这部片的,天才童星的表现什么时候都不乏感染力。
之后觉得配妈妈的那个很有特点的声音怎么那么耳熟,惊喜地发现是泰瑞·海切尔的加盟。
没想到在《绝望的主妇》里经常歇斯底里、疯疯癫癫的傻乎乎的单身妈妈,阴森森地威胁Coraline时也可以变得很渗人。
因为感觉到男性话语对女人的歪曲和弱化,所以我最近看电影都看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但是这类电影还是由男性为主导演,所以本质上对女性还是有些弱化。
另外,附上一则说明:我去书店里找女性写的小说,比较有名的竟然是《理智与情感》,讨论“婚姻和爱”的,我觉得“婚姻和爱压根不是一回事”这种事实0202年了竟然还是不被发现,非常可笑。
我总感觉我是身在大清。
《鬼妈妈》这部电影让我很愤怒。
因为最后小女孩没有选择拯救鬼妈妈,而是选择了压抑这种欲望,把可以打开与鬼妈妈沟通的钥匙扔进了深井里,(值得注意的是鬼妈妈的手是一个男孩砸碎的)鬼妈妈是小女孩的一个心理人格。
这个人格认为要让人爱她就必须让所有人听她的话,同时她要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不能有任何的人格特征。
这是很典型的家庭主妇的人格写照,而且是很典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全能全部奉献自己且没脾气。
完全奉献自己却没有被尊重的可能,最后女性人格就会表现出鬼妈妈后来的样子——歇斯底里,通过控制别人来获得人家的注意。
但是鬼妈妈是需要被掩藏甚至毁灭的吗?
不。
人的人格是自然生成的,因为环境生成的。
鬼妈妈的人格很明显就是小女孩在当时的男权环境下对她那个疲惫的母亲生出来的幻想。
那是她的一部分。
如果她毁掉了鬼妈妈,也是毁掉了这部分的自己。
那个需要人爱的女孩就这样被她自己砸碎在了那扇小门里,被压抑。
值得注意的是,打碎和压抑是男权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面对。
女性对于问题更容易选择理解和尊重。
但是对于女人“软弱”的引导让很多女人丧失了这项能力。
我对这部电影愤怒的另一个点就是,这部电影承认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忽视,你要忍受,因为现实比幻想好。
那些对你好的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鬼妈妈”,都是想要控制你的。
但是其实,这个逻辑很扯淡。
首先,一个妈妈对孩子好,完全可以因为孩子本身就值得被好好对待。
卡洛琳在电影想要的并不过分,一双不太贵的手套,和父母在园子里修剪花草。
吃到像样的晚饭。
这三件事并不难做。
但是在电影里却被夸大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不得不怀疑这又是男权普遍的“恐惧,软弱”心理在作祟。
男权恐爱,这又一次证明了。
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对待,她应该要求她可以被好好对待。
她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别要求“敝帚自珍”。
也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仅不应该去解决问题,你还应该爱上麻烦本身。
不用说,这又是软弱的男权在给人下蛊。
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如坐针毡。
女孩的勇敢的确表现出来了。
但是每次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她的都是男性,这让我更感觉到了一种被威胁的险恶。
更别说他们教会她的就是欺骗,怀疑和掩埋。
人的力量一点点被软弱侵蚀,我感觉到不好受。
翻开人的力量的,我比较欣赏《海洋奇缘》,《冰雪奇缘》里再讲到姐妹情深的时候,男性的侵蚀还是无处不在。
那只石头做的老鼠让人觉得神神叨叨。
我总结一下,男性崇拜一种他们无法抵抗的力量,而且喜欢用这种力量压制人。
女性力量是本来就有的,是渐渐被发现的生命的力量,是不被压制就可以生长出来的。
下午看了一期《实话实说》,是讨论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问题的,越看越觉得奇怪,这也值得讨论吗?
大人也太在乎钱了吧,养孩子什么时候成了钱多钱少的问题了......也许是出于这样的思维的惯性,到刚才看完《Coraline》看到有朋友说童话世界不再是完美的,幻想中的一切有可能是巨大陷阱,我倒是觉得电影中的门里是原因,门外是结果。
现在的父母们越来越不知道养孩子是为了什么了,他们说,竞争多激烈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诸如此例,太多太多的要求了。
孩子不高兴,就语重心长的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这就好像老女巫的台词一样“你马上就会学会用我们的视角看待问题了”。
回到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上,父母那么在乎钱,孩子怎么养都爱钱有区别吗?
有时候真的应该看看孩子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用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孩子的眼睛也变成扣子。
电影中,那些温顺的狗变成了长着蝙蝠翅膀的怪物,而野性的黑猫却是整个拯救活动的关键。
当纽扣就要完全挡住月亮,小女孩开始哭泣的时候,忽然出现的黑猫是绝望中最亮的那一点希望,当我们在生活中被现实压得穿不了气的时候,像黑猫一样的野性也许是自我救赎的最好方法。
我们问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孩子会说是清洁工?
大人们强势的判断地位是当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也换上扣子眼睛才是教育的成功吗?
朱笑天作为皇帝,当然不是好皇帝,但是他会是一个好木匠。
李煜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词人。
继续睁大你那扣子做得眼睛嘲笑他们吧。
但是好像你既不是好木匠也不是好词人,只是一个能混得三餐温饱的俗人,当多少年以后,你留下的痕迹只是人口普查那个巨大数字中的一个。
诶!
完全跑题了,我这个恶俗的愤青。
喜欢卡罗林喜欢她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个性喜欢她充满的活力喜欢她的古灵精怪更喜欢她哥特式的打扮——雨衣和小靴子,蓝色头发和艳蓝色的指甲星星的衣服也很漂亮当她晃荡着小细腿飘来荡去 一蹦一跳当她狡黠的眨着眼睛 歪着嘴我完全喜欢上了她她很平凡 但绝对不平庸——很可爱 完美的想象力——神奇的晚餐 盛满各种饮料的灯送食物的小火车还有绚丽的花园 从天空中变成她的模样真浪漫!
画风也很特别 真的棒!!!!!
那种不一样的异域风格 所散发的魅力 甚至超过了千与千寻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想像力匮乏的人,不但从不相信怪力乱神、妖魔鬼怪,而且亦不相信有所谓超自然的神秘或灵异现象。
这种想法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无法亲近很多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前段时间看李碧华的怪谈集《冷月夜》,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传奇诡异的小说,我是打死也写不出来。
穷其根源,大概是从小读太多《水浒》、《三国》,却不读《聊斋》的缘故,就连现在看推理小说,也是只看本格派,认为天下所有的犯罪都有其社会及心理根源,绝不会是凭空冒出一个鬼怪来把人杀死。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以致于我在看很多奇幻电影时,总忍不住要试图分析其背后潜在的真实含义。
那情景,就像某人说他做了一个离奇的梦,大伙听过都啧啧称奇,偏我就要跳出来说:不是啦,其实梦里的谁谁谁就是你生活里的某某某,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哪里是想像力丰富,只不过是潜意识在作怪。
说实话,我也知道这样讲会非常令人扫兴,大煞风景,而且我的分析也可能就是无稽之谈,但话说回来,即便是精神分析大师,也不见得都言之确凿,何况我辈区区的电影解读呢。
回到正题上来。
《鬼妈妈》这部电影无疑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卡通片之一,老实讲,真想不到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卡通电影居然能够拍得那么阴郁、阴森、阴沉、阴暗,怪诞到几乎少儿不宜。
不过,与其说这是一部讲鬼怪的奇幻电影,我倒更倾向于认为影片是在描绘卡罗琳的梦境: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孤独但又有富于幻想的少女,通过做梦和自说自话来把乏味的生活变得有趣。
她在脑海里创造出一个与现实相仿的世界,重新赋予身边的人物以自己喜欢的性格。
在那里,她不仅可以获得梦想中的一切,并且最后还可以英勇地拯救父母于巫婆的魔爪,大大逞强一番。
其实根据这样的情节,我可以虚构出另外一个故事出来: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长期缠绵病榻,缺乏朋友、阳光和运动,终日只能与玩具和书本为伍,于是变得敏感且特别爱幻想。
他经常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和虫子或是自己的影子说话,然后悄悄告诉别人,那个老是来给自己打针的凶护士是妖怪变的,而爸爸妈妈都被她控制了,因此也整天逼着他吃药、打针、照X光。
隔壁病房有个脾气古怪的小女孩,性格暴烈但心肠不坏,他想和她一起去拯救所有被医院抓进来的小孩子。
罗琳的境遇与此颇有相似之处,她的新家坐落在一个终日不见阳光的山谷;没有朋友,只能与一只长得不可爱且令人讨厌的小猫和一个同样令人讨厌的、且整日喋喋不休的小男孩为伴;父母忙于工作,与她缺乏交流;周围的邻居又是一些行为古怪、职业奇特的人物。
身处这样的环境,卡罗琳只能将对外部世界的探知欲强行压下,被迫转向地内心世界的探求。
要知道,孩子总是好奇心强烈的生物,影片开始时,卡罗琳曾外出寻找一口传说中的古井,并主动拜访几位邻居,表现出对新环境的强烈好奇,但随着这些探索以无趣而告终,她终于放弃了尝试行为。
一天,那个叫瓦比的小男孩(尽管令人厌烦,但他毕竟是她唯一的同龄朋友)送给她一个用钮扣作眼睛,长得酷似自己布娃娃,卡罗琳心中幻想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她把娃娃放在床头,进入梦乡,也进入到一个自己创造的梦想之境。
梦境中,卡罗琳穿越第14道门来到的那个平行世界,其实完全是她现实生活的投射。
那里的一切种种,都能够在她实际的生活中获得对应,只不过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按照她喜欢的样式进行了改造: 1、 妈妈变得亲切可爱、善解人意,不仅能做一手好菜,且主动买来卡罗琳最喜欢的衣服、手套。
2、爸爸不再讨厌泥巴,而是亲自精耕细作,为自己打造出一个令人羡慕的漂亮花园。
3、瓦比不再啰哩叭嗦,他彻底闭上嘴成了哑巴。
倒是那只黑猫开口说话,讲出了很多重要的秘密。
4、B先生不再神秘兮兮地拒绝卡罗琳进入自己房间,他甚至主动带领自己的老鼠为卡罗琳献上精彩的演出。
5、那对肥胖的过气女明星姐妹也获得新生,她们金蝉脱壳回复当年的亮丽模样。
这才是卡罗琳理想的生活。
人们常说梦总是反的,其实只是在潜意识中希望能够将日常无法实现的愿望达成。
那些一直不能实现的念头,因为时时萦绕心中,久久不去,于是便会朝思暮想,夜不能寐,最终它们就会穿越时空进入梦境。
卡罗琳梦中的很多元素都源于她的生活细节,虽然可能只是不经意的一瞥,但痕迹也会留存于内心的某个角落。
为什么梦境中的人都是钮扣眼睛呢?
这当然和那个布娃娃有关。
这个娃娃奇特的造型在卡罗琳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妈妈最终变成了女巫?
因为她从瓦比那里听说他外婆有个失踪很久的姐姐,而生活中,妈妈又是卡罗琳最大的对头,她不仅忽视她的感受,而且压制她的创造力和爱美之心。
于是,两者自然而然就结合在一起。
在潜意识里,卡罗琳将妈妈变成了女巫。
为什么另一个世界是要通过第14道门而达到的?
显然是因为她对门后面的一切抱有极大好奇,那堵墙后面是什么样的,是她一直想知道的事情。
但既然无法穿过去那只好在梦里幻想一下了。
为什么会有那些被女巫绑架的儿童?
是瓦比有一次提到奶奶认为姐姐有可能被人偷走了,偷到哪里去了,卡罗琳理所当然认为是女巫干的好事。
为什么女巫喜欢玩游戏?
因为她孤独而且缺乏玩伴。
在年幼的孩子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肯定都喜欢做游戏,所以把人抓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和自己玩。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被囚禁在水晶球里?
因为那个水晶球是爸爸妈妈带卡罗琳去动物园玩时带回的纪念品,代表着愉快生活的记忆。
找回水晶球就意味着找回了过去齐乐融融的日子。
我不能不承认,《鬼妈妈》的故事绝对比我编出来的那个关于医院男孩的故事要高明得多。
导演亨利·塞利克对环境、气氛的掌控极具功力,与他的《圣诞夜惊魂》一脉相承,哥特式的影像风格让电影拥有强烈的黑暗感,显得极为迷人。
关于此片,我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影片中蕴含的对溺爱的反省。
“鬼妈妈”,虽然长着一双有些吓人的眼睛,但她无疑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那种父母: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宠爱与溺爱的区别,就在于溺爱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满足。
这种爱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漩涡,能将深陷其中的人无情吞噬。
溺爱的毁灭性后果,看看《侠客行》里的闵柔和石中玉母子就知道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抵御这种包着诱人外衣的糖衣炮弹,尤其是未成年的小孩,卡罗琳一开始就完全被吸引了,甚至不愿再回去面对真正的父母。
好在最终她醒悟了,因为她不愿给自己缝上一对钮扣眼睛(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显然这个拒绝代表了卡罗琳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
但是其它的孩子就没有抵抗住巧克力和漂亮衣服的诱惑,抛弃了立场,最后成为永远无法离开的幽灵。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颇有教育意义,编导也用心良苦。
虽然至今我仍然认为能够自觉从溺爱中摆脱出来的人,实在微乎其微,但电影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来警醒大家,实在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
2009.11.01
一直很喜欢这部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发现,写下来让没注意的人看看。
1.开头是在拆怀比奶奶的妹妹玩偶,来做Coraline玩偶、 2. 搬家之后妈妈在办公时桌上的水杯是赠品,说明Coraline家庭条件其实不是很好。
3.鬼妈妈世界里与现实对比小细节: 现实 Coraline看到墙上的油画中的小男孩冰淇淋掉到了地上,在伤心地哭泣。
另一个世界 油画上的小男孩在开心地舔着冰淇淋 4.鬼妈妈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扣子眼睛,甚至连小小的跳鼠都有小小的黑色纽扣眼。
5.另一个爸爸为Coraline唱的歌中有伏笔 有一句Our eyes will be ‘on’Coraline原意是:我们的眼睛都会看着Coraline 但还有一 重意思指我们的(纽扣)眼睛会安在Coraline身上。
6.其实女演员占卜之后给的建议听起来没头没脑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叫Coraline不要穿绿色的衣服是因为她第三次去鬼妈妈家那天穿的是绿衣服。
7.Coraline去花园看到盛开的各色花朵是之前她要种的摆在窗台上的花卉种子。
8.第二次Coraline去鬼妈妈那里时,睡觉的时候妈妈搬着凳子坐在床边看着Coraline,然后Coraline醒来的时候,影片用了渐变的手法,妈妈消失,坐在凳子上的是小Coraline娃娃。
9.Coraline第二次醒过来的时候兴奋地跑下去想打开小门,但是发现门锁了,说明Coraline的妈妈还是听进去了她的话,虽然工作出了问题没时间陪Coraline,但是还是很关心她的。
10.Coraline去女演员家看表演,开始她们还没有脱下那身肥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有眼睛,但仔细看眼睛也是纽扣做的,只不过涂上了颜色。
11.女演员表演的时候说的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
(《哈姆雷特》第二幕 第二场 城堡中的一室) 12.Coraline第三次来到鬼妈妈的世界是在白天,前两次是在梦中来到所以睡觉就回去了,但这一次是身体也来了所以睡一觉回不去。
13.鬼妈妈是靠小孩的眼珠来维持魔力,在Coraline寻找眼珠的过程中,女巫的魔法也在不断地削弱,她创造的世界不断地崩坏。
14.鬼妈妈本体是个蜘蛛,另一个爸爸本体是南瓜,波宾斯基先生本体是老鼠。
15.关于爪子的伏笔 ①.鬼妈妈提出玩雨中躲猫猫游戏的时候窗外一声惊雷,划过的闪电是爪子形状的。
②.Coraline算命时喝的茶,茶渣是爪子的形状。
③.最后脱险时,拨云见月,乌云是两只爪子。
16.最后看那口井,和秘密通道的质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最后鬼妈妈的右手和秘密通道的钥匙都被还给了另一个世界 (此条by豆友绿色阳光
看完《Coraline》没几天,就跟家里吵得天翻地覆。
起因不过是件正常人都能安全避开的小事,偏偏我就不知好歹去撞那个枪口。
闹了几次,哭了几次,虽然不至于是不可开交,终于说得大家都很伤心。
突然就在那么一刹那,想起了门那一边的鬼妈妈。
仿佛看见她弯下腰来,瞪着扣子眼睛,拿着针线,笑着看我。
你要不要缝上扣子眼睛,永永远远留下来?
鬼妈妈那么说的时候,Coraline被吓到了。
哦,Coraline,人小鬼大,骄傲而坚强的,什么都明白的Coraline。
她一下子看清楚了这些让自己惊喜让自己满意让自己开心的背后,原来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会做非常好吃的饭的妈妈,弹钢琴、把花园装饰得这样美丽的爸爸,厉害神奇的邻居,沉默地不会讲话的好朋友,所有自己所期盼的所渴望的一切,不过是假象。
Coraline生气了,要回原来的世界去。
鬼妈妈也生气了,不再笑眯眯的,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面貌。
而世界也突然间恢复原来的样子,再没有富丽堂皇,再没有温暖美好。
我总是在揣测,鬼妈妈那句心酸落寞的“我只想找个人来好好爱”,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在里面。
从小对女巫充满同情好感,觉得心灵脆弱敏感的人又可悲又可怜。
她原来,也许真是没有坏心眼的吧?
做的那么多事情,如果只是玩弄,也未免太过处心积虑煞费苦心。
Coraline不过是个孩子。
当没有人陪自己玩,希望总是落空,感觉得不到理解,总是会有那么许多的情绪。
有时候因为搞不清楚自己的情绪,别扭地看什么都是不顺眼。
对别人不满意,又不满意自己对别人的不满意,跟别人闹情绪,也跟自己闹别扭。
于是在那充满着希望的内心里,其实是有另外一个世界的。
什么都是自己希望的样子,甚至更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设想过更好的生活状态。
我只记得大学时的某一天,去一个韩国小朋友家里当家教,看到他躺在沙发上,而他妈妈,安宁地给他念着圣经。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那幸福的样子真让我羡慕得想哭。
是的,我从来没有这样靠近着妈妈让她给我念书。
我也知道她如果知道了肯定要伤心所以从来不敢跟她说,但是,我还是会忍不住想起来,压不住那点偷偷的渴望。
那天吵架的时候,妈问我,为什么不能就像妹妹一样,机灵一点,不直接跟人冲突,为什么一定要让人伤心。
我只好告诉她,我努力了,真的,从小到大我就羡慕妹妹那天生的阳光个性,我很多时候想做到跟她一样考虑周全,但是我真的做不到。
很早我就知道我自己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个性不好,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我怎么都做不到为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妥协。
我想我是期望值太高了。
明明是不相信童话了,明明知道有那么多不美好,明明连自己都这样千疮百孔的臭毛病,眼睛和心却这样不安分。
但是我真的,这样期盼着那扇门不曾关闭。
有这样的一个小通道,通向那谎言拼凑起来的世界里,待到失望的时候,去进行万劫不复的冒险。
毕竟在我阴暗又无比强大的内心,希望本是这样的美丽。
从童年到大学看了无数遍的电影。
观看它的那些不同场景拼凑起来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的假日记忆。
它对我来说是一部永远可以随时拿起观看的电影,亲密得如同记忆里的一柄转轴或是胸腔里的一根骨头。
电影故事结构相比小说改编得更一波三折,三次从现实到幻境再到现实的旅程像是正在陷入一个越织越深的陷阱。
那些色彩明艳甜蜜但基调是灰蒙蒙的温馨感后边藏满危机,就像是主题曲一样甜美陈旧又空旷诡异。
这个故事里最动人的是Coraline的勇气,原著所说的是,害怕还要去做才是勇敢。
她的冒险是一场惊险的智力和勇气的博弈,孩童犯错但主动修正并勇敢斗争的精神显得纯粹而震撼人心。
尽管现实在最后依然未能像幻境里一样完美,但是生活如同一列向前的火车,勇敢的她要在成长中走完并不完美的路程。
像是花园的郁金香里总有邻居想要种上甜菜,但是Coraline给了他汽水。
此外电影里的场景让我牢记多年,甚至在心里构建起了精神家园一般的氛围环境,在开头的粉色城堡花园探险部分,各自忙于文档的父母,咖啡,枯枝,荒山,水女巫,古井,阴雨天,假日,还有明黄色的雨靴,蓝色的指甲和发卡。
无聊而平静的空间里,孩童的好奇心和不耐烦在悄悄躁动,而一切显得那么引人探索,这是一个让我分外怀恋的场景,在这潮湿幽暗的雨天里,一个孤独的女孩在悄然织着自己的童话。
条纹毛衣,蓝色,星星等符号也在无形中成了影响我审美很多年的元素。
一直很喜欢里边的场景美学,现在社交平台上也依然有很多活跃的账号在搬运着与它的幕后或衍生相关的内容,很高兴它的美学风格在如今也在引人驻足和欣赏。
这是我们共同的灰蓝色电影记忆。
朋友介绍我去看,昨天,圣诞节,看一部儿童片,倒是合适得很。
但这不是一部儿童看得懂的故事,在表面的儿童的幻想之下,是成长,并且是成长底下的思考,宽容,自我超越。
这个故事更适合少年人看,如果少年人更原意沉浸在《暮光之城》那样的梦幻之中,那这个故事同样不适合他们。
这简直是一个寓言。
就像所有的寓言童话,伊索也好,安徒生也罢,全是睿智之后的中年人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后写下的经验和感悟,它们通常更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
从儿童的角度来说,红舞鞋的故事何等的黑暗、没有希望,但好莱坞的旧时代电影《红菱艳》却用芭蕾舞女的生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残忍和透彻。
《暮光之城》诚如我上次说的,是一个少年的梦想,永远年轻美丽的父母,开明轻松的家庭氛围,少男少女们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爱情神奇地降临,哥特式的环境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全力打造一个浪漫的世界,少年人只愿沉浸在这个世界里不要醒来。
同样有着哥特式悬疑的《鬼妈妈》,在相似的幻想里,讲了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粗心疏忽的父母会变成体贴讨好的伙伴,怪异的邻居会变成马戏团的班主,肥胖的老姐妹会变成苗条的歌舞女郎,荒芜的花园会变成迪斯尼那样的乐园。
全部都越变越好,顺心遂意,完美无缺,只有一个,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钮扣做的。
小女孩安心地享受着这一切,当那两枚钮扣要缝上她的眼睛时,才惊觉这一切的荒诞。
同样是少年人的自我中心,同样是幻想完美的家庭,同样是希望是所有人中的主角,在《暮光之城》里是把这个梦一直做下去,而在《鬼妈妈》里,却是勇敢地打碎飘着雪花的水晶球,挣脱少年的梦,醒来,摒弃一部分的过去,接受现实,无奈地长大。
谁也不会成为谁的玩偶,变成少年希望的那样,愿意与否,我们都要长大。
还是不错的,值得看看,不过玩偶始终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嗯,现在的小孩是挺可悲的。这个片片完全是拍出来吓boring的爸爸妈妈的。
歌德风。出色的人物与场景。古老的定格动画加上现今的技术,很棒。那些好像我们都拥有过的。。。
欲望的世界总是奇幻绚烂 另一个世界的花园真美丽,还有跳鼠的表演.最可爱的是那只猫和怀比~~ 拿着鼻涕虫拍照的样子太萌了
儿童恐怖片,完全不吓人,有点冒险的感觉
i think the story is totally inspired by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鬼妈妈》无疑同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会成为2009年最棒的动画片!没错!它绝对有资格同皮克斯的作品相提并论~~~!
Pink Palace Apartment——孩子们纯真的梦幻童话。那些other爸妈制造出来的影像确实也萌到我了 哈哈 SO CUTE~~另外也有点动画片少有的小恐怖~以后不会给我小孩看哒 会发噩梦~
太一般啦
画风很鬼。很糟糕的父母只是他们也在面对压力。外面的好人则都是有所图谋。
亲爱的盖曼,这就是个少儿童话故事!你应该写的再恐怖些。 (coraline)中文译名(鬼妈妈)很无语,也很贴切
很不错的一场美梦,小女孩成长过程中渴望受到关注和理解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后面正邪交锋就没有前面好了。画风特别,非常美。拯救父母的段子有点像《千与千寻》
3D是发展趋势,但本片还不够成熟。Tim Burton + 宫崎骏 + Del Toro,缺乏新意。
圣诞夜惊魂的技术完整升级,看2D版都不难想象出片中某些刻意打造“3D味”场景的立体感。就是这个故事有点太小女生了。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小孩子看了,恐怕多糟糕的妈妈都算是好妈妈了。
如今看不懂动画的都是成年人,因为他们想的太~~~~~~~~~多了……
20171206以为没看过又看了一遍,看的时候感觉以前看过,人设不好看,故事有趣,很恐怖。奇怪?怎么和八年前的评论不一样?20090223有点小恐怖的童话,暗黑系有爱,人设漂亮,喜欢!
稍微有点而吓人,胆小慎入
好恐怖好恐怖好恐怖,童年阴影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