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叙事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剧情虽然平淡展开,但是采用了大量的留白。
片中借助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和情节设计,传达很多言外之意,不写之写。
观影中,有一种读小说的趣味。
比如:在强尼对比字迹时,她双眼热切的望着他,那一刻,她多么希望强尼能认出她啊,然而并没有,她的双眼瞬间黯淡下去。
此时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心碎。
影片并没有直接展现强尼如何出卖她,她如何被捕,也没有直接展现她在集中营中的遭受的苦难。
这一切都出现在,她与朋友,房东老婆,强尼的对话的只言片语中。
她躲藏在游船上的生活多么提心吊胆,多么艰辛,也没有直接描述,只用一个镜头交代了她曾经躲藏的暗门后面的空间。
一切都不言而喻。
女主奈丽在二战后,从集中营幸存归来。
虽然通过整容手术修复了受到重伤的面部,但是她心中的创伤和阴影却难以平复。
在影片的前半段,她的眼神总是惊恐不安,走路也步履蹒跚,畏畏缩缩,好像依然戴着镣铐。
她迫切的需要寻回往昔,特别是爱情——她的丈夫强尼。
正是重见强尼的执念支撑着她,度过了集中营的艰难时光。
然而,当她找到强尼,却发现对方已经认不出自己。
甚至强尼根本就认定她已经死了,只是在一门心思盘算如何获得她的遗产。
当强尼发现这个长相“酷似”妻子的女人后,就想利用她来冒充。
她的朋友一再告诫她:正是强尼出卖,才导致她被抓。
可是,她此时是盲目的,怎么会听进去呢?
强尼是她长久以来的唯一精神寄托,她甚至替强尼想好各种借口来洗刷他出卖自己的嫌疑。
直到朋友自杀,强尼已经与她离婚的铁证出现。
此时,她才终于开始抛弃幻想,认清现实。
影片的最后,她轻轻唱起《Speak Low》,刚开始,还略显生涩,然而当唱到第二段,她终于找回了的感觉,放开了歌喉。
那一刻,她如此光彩照人,似乎重回了昔日的舞台。
强尼终于认出了她,惊得忘了弹钢琴,几个听众目瞪口呆。
两相对比,她是如此自信如此动人,照得周围诸人的嘴脸一个个就像小丑。
一曲终了,余音未散。
她翩然离去,只留下一个决绝的背影。
冒充自己,这是一个荒诞的设定。
要不是过程如此心酸,我还觉得挺幽默的。
在这个看似荒诞的设定下,其实是直指强尼这类人,丝毫无法正视自己的丑恶。
奈丽问道:如果他们问起集中营的事怎么办?
强尼说:他们不会问的,没有人会问。
后来,奈丽告诉强尼:果然没有人问起。
他让奈丽穿上从前在巴黎买的衣服,盛装打扮得像过去一样。
奈丽说:集中营出来的人不可能这样回来。
他却说:他知道集中营回来的人都是各种惨状,但是大家想要看到的是过去的奈丽啊。
这些人只想掩耳盗铃,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只要自己开心活下去,回到从前就好了。
至于那些受害者的血泪就忘了吧,那些自己做过的丑事都忘了吧,干脆提都不要提起才好。
这和刚开始的奈丽多么像啊,急于追回过往,回到昔日的幸福时光,活在自己罗织的旧梦里。
当她看清了强尼这类人毫无悔意,自欺欺人。
也就意识到自己的天真,终于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
我观影的时候,很想知道她知道真相后会怎么做。
血腥的报复吗?
像她朋友说的那样,一枪打死强尼。
当面痛斥吗?
她有足够的理由骂他个狗血喷头。
可是都不对。
她只是扶着钢琴,轻轻唱起这首爱的挽歌,哀婉动人的歌声却像利刃直刺人心。
这样含蓄的结尾真是不能再恰当了。
影片最后戛然而止,导演把选择交给了观众。
我想她不会原谅这些人的背叛,但是也不会背负仇恨。
她会决然离去,开始新的生活。
因为她已经告别过去,找回自己,开始了新生。
影片讲述了一个集中营回来的女人寻找她丈夫的的故事!
故事从她进入柏林开始,在其朋友的帮助下,不得已以另一种容貌生活,生活的痛苦并未将她打到,一直极力寻找失散的丈夫。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她丈夫,然而深藏在她内心深处的爱并未消失,深爱的丈夫却以一种陌生人的态度对待“已故”的妻子。
两人在完美的谎言之下,最终以她丈夫期待的方式见面。
看似风平浪静的剧情,却隐藏着女主人公丰富的心里情感波动。
这个世上钟情的男人不多,钟情的女人也不少。
这部电影却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若其说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二。
补看去年的佳片。
Phoenix, 德国学院派的考究片子。
女主在集中营被毁容,接受整容手术后,前去寻找出卖了自己的丈夫。
而她的丈夫竟认不出她,只觉得她与失踪的妻子神似,便提出让她假扮妻子,在众人面前演出归来的戏码,从而骗取妻子的遗产...本片最有趣的是女主的形象,与复仇的犹太人形象相悖,她虽遭背叛,却依旧深爱丈夫和他们的过往,集中营的经历与毁容,是在实在界、更是在象征界被“清零”的过程,讽刺的是,她在实在界的归来无人知晓,而在象征界的归来,却只能依靠那些背叛了她、或假装苦痛根本不存在的那些人。
她只能当别人眼中的客体,被逼着穿华丽的衣服、从巴黎买回的鞋子,车站与丈夫拥抱。
这也正反映了犹太群体在二战之后的两难处境。
Nina Hoss的表演感染力极强。
声明:这不是影评,是吐槽!
今天第一次看了《不死鸟》这部电影,上来看看影评。
看了十几篇影评,个别影评或某影评中一小部分观点还是很好的,其他90%都是粑粑!
两篇影评比较奇葩。
1、这哥们电影都没看懂,情节都没理解,就上来发影评说电影逻辑上有问题。
末了说自己没看懂,让别人来给他讲讲电影故事梗概。
我觉得这哥们大学肯定毕业了,而且估计是211出来的!
傻子吧!
2、还有一个哥们,不,好几个!
估计是从百度上扒下来不死鸟的百度百科,用繁体字发出来科普,说不死鸟就是外国的凤凰。
我x,这哥们小时候肯定特别爱学习,从来没有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
不知道里面有个叫一辉的哥们每次让人干的快死了就绝地反击,锵锵锵!
永不屈服!
我觉得啥也没看出来就不要写影评了!
真是浪费自己和读者的时间!
这块插点观后感:某影评最亮点就是,男主早就觉察到异样,只是他一只在逃避,在抵抗自己的。
很多细节的反应,如女主做发型后男主说哪里都不像~比如公园的长椅男主不让女主坐等等。
我觉得大家把电影看到太高深了,都脱离生活了。
有时候想简单一点,还原生活本质才是艺术想表达或者说试着在表达的东西。
另外一篇影评说的也很好,大意是不要说历史的罪恶只是几个人造成的、而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共同促成的。
其中提到了十年浩劫。
大意就是说当年的人其实也都是参与者,不要只怪几个人,其实你们都是刽子手。
(我理解的意思)我觉得历史事件就是几个人带头(他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后面一堆人觉得这几个人代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所以支持跟随。
推动历史进程的不是那几个伟人和那几个罪人,恰恰相反,推动历史进程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被裹挟、被逼迫或者自以为是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我也是瞎比比!
看到你可以当没看见。
故事发生在1945年6月,身受重伤、面部毁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内莉,返回了家乡柏林。
整容尚未完全康复后的她,不顾莱内的警告,踏上了寻找丈夫强尼的征途。
强尼——内莉生命中的爱人,曾长时间保护她免于受到纳粹的迫害,并拒绝与她离婚……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不同于以往的二战片,《不死鸟》避开了残酷的场景。
用温柔的手法依然展现了犹太人生存的困境。
故事发生在奈莉从集中营回来后,一心寻找自己的丈夫乔尼,而乔尼认为自己的妻子死去了,碰巧碰见了与自己妻子气质相似的女人,希望她假扮自己的妻子骗取赔偿款,而她正是被集中营毁容后的奈莉本人。
奈莉一直沉浸在乔尼依然爱她的假象,并渴求与乔尼一起生活。
好友莱娜一直在说乔尼背叛了她、告发了她,还在她被捕前与她离婚。
奈莉却拒绝相信,坚信丈夫对她的爱。
而一切的转折,发生在莱娜的离开。
莱娜说过:“你知道什么让我感到恶心吗?
我们犹太人书写歌唱以及被奴役,有些在德国被迫参军,一个个被灌以毒气,现在那些幸存者得以回归,并需要宽恕别人,毒气还没完全停止,我们就需要宽恕,宽恕每一个卑鄙、每一个背叛。
”
莱娜像个真正的勇士,明辨是非,又富有仁爱,她的离开像天使重返天空,也像控诉着种种可笑的行为。
电影从家具空荡荡的描写,到奈莉错愕的表情,虽然没有过多莱娜的镜头,但此时人物的塑造已然饱满。
回到奈莉,好友的离开,仿佛打破了她之前的美梦,强迫她认清了现实。
多么可笑的社会,乔尼让奈莉从集中营回来时应该穿戴高级货、化着精致的妆容,光鲜亮丽、精神饱满的样子。
还让她模仿字迹、穿衣搭配,而乔尼则去偷取他与奈莉的离婚证明,都只是为了巨额的赔偿金。
连那些所谓的“朋友”都不会过问集中营过的如何如何,只是干巴巴、假惺惺的说:“我就相信你会回来。
”没人关注你身心受过的伤害,大家都只是一味的说:“过去了,都过去了,要向前看。
”仿佛过往的苦难不曾发生过,仿佛你我之间的芥蒂不曾存在过一般。
大家依然在一起嘻嘻哈哈,而一有些风吹草动,大家就相互指责,暗波汹涌。
那些真正的受害者,被迫去原谅、去宽恕,没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
他们挣扎,内心的煎熬,在你们看来,只是些不痛不痒的毛病而已。
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站在高地上指责他人,你们别忘了,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希望你们在道德的高地上享受温暖,也永远活的心安理得。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奈莉的醒悟,在歌唱一首优雅的《Speak low》后转身离开,乔尼也在奈莉的歌声中明白真相。
“It’s late. Darling it’s late.”
此刻的奈莉,美的像重生的凤凰。
剧情不复杂:奈丽是一个犹太的音乐家,二战时被德国人抓到集中营里,所幸没有被杀害。
战争结束后,她被朋友救出来,并做了整容手术。
康复后,她一心想回到丈夫的身边,并且说,自己能在集中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这份爱情给她的力量。
她的朋友莱娜告诉她,是自己丈夫出卖了她。
奈丽丈夫被德军抓起来后,把奈丽的信息告诉了德军,换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奈丽并不相信这件事。
她还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奈丽见到了丈夫,但丈夫发现整容过的奈丽可以利用,以便继承奈丽的巨大遗产。
奈丽在爱情的支配下,一心跟着丈夫走。
在她眼里,只要他们还彼此相爱,一切都没有问题。
好友莱娜最后自杀(我估计是因为看奈丽非要往火坑跳,她也绝望了),但是留给奈丽一些文件。
是她丈夫和她离婚的文件。
这些文件让奈丽明白,她丈夫根本不爱他。
她的心死了。
最后,她挡着好友和丈夫的面,一展歌喉,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丈夫,自己就是真正的奈丽,但是也是一个另一个奈丽,因为那份爱情没有了。
============================爱情的力量是矛盾的,它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能带来坏的结果。
就像奈丽,她之所以能在集中营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对自己丈夫的爱。
但是她的爱情并没有像她自己想想的那样,能在战后爱出幸福的花。
而在更多类似的电影中,甚至爱情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爱情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其实它是什么,完全取决于在爱情其中的两个人是什么,是都扮演天使呢,还是都扮演恶魔。
所以我一直认为,爱情就是爱情,爱情无需对人们做出的各种不好的事情负责。
某些“爱情故事”之所以产生了非常黑暗的结果,原因就是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
所以,爱情本来就是极少极少人能享受的东西,更多的人,根本无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一切。
这部算是迄今为止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最有戏剧化情节的一部作品,跟他早期的柏林学派风格有不少出入,然而情节的可信度濒临危险边缘。
即便是妻子毁容换了另一张脸,丈夫又怎会认不出枕边人的声音和笔迹呢?
剧情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不禁为编剧抹了一把汗。
幸好剧作里的众多细节让我释然:其实丈夫已经认出自己的妻子了,只不过碍于自己的心虚和愧疚,无法主动说破和揭穿真相而已。
从这点来看,这个剧本堪称一绝。
表面上是战后创伤后遗症的题材,讲述一个经历纳粹屠杀而幸存的妻子寻夫的奇情故事。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讲述身份重建的过程,故事用女主角的眼光审视幸存的犹太人在德国社会的身份和地位问题。
德国丈夫与犹太妻子的结合貌似完美无瑕,暗地里却埋下了人性阴暗的可怕裂缝。
丈夫为了生存而出卖告发妻子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而妻子身边朋友目睹她归来的行为态度也是耐人寻味。
没有人再提起她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惨痛经历,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们对犹太人的礼貌和同情,也有部分是迫于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性遗忘。
由这个换脸重生的犹太幸存者,足以看出犹太人在二战后德国社会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同情和尊重,更多情况下反而成为被利用和遗忘的对象。
剧本在刻画这个女主人公时,没有用以往常见的手法,诸如心怀怨恨地控诉,或者处心积累去报复。
出乎意料地,她依然沉醉在幻想的爱情世界里,一心想与丈夫破镜重圆,更不惜与丈夫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戏。
可惜,在这个自我欺骗的过程中逐渐清醒,最终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选择用最委婉淡然的方式来结束这段感情。
影片结尾的处理又是一绝,在波澜不惊的场景里掀起一阵惊心动魄的情感风暴:一曲陶醉的爵士名曲Speak Low,妻子手臂上的数字记号,默然离去的朦胧画面,无疑给电影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良久的回味时刻。
这个结尾继承了导演一贯喜爱的作者标签,尽管没有早期作品里那些心惊胆战的车祸现场,却依然散发出令人出乎意料的错愕感,戛然而止的画面积聚了强有力的情绪表达,跟《芭芭拉》的结尾如出一辙。
如果没有爱,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所以会有构建爱的基础,其实也就是那点滴打动内心的瞬间。
但点滴是很难永恒持续,中间总会断流,甚至河床会干枯。
那末,熬过了干旱之后的甘霖再临时,爱河还是那条河吗?
人性,在不可抗力的极端考验之下,能否秉持人性之光,或许有,但短暂即逝,太快太快!
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夏日时光,逐渐枯萎太快,太快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时光即逝,就如船儿漂流我们的分离得太早低声私语亲爱的,低声私语爱是火花,在暗夜消逝太快,太快我感觉无论我去向何处明日已近
明日已至,一切都太快时光在老去而爱太简单爱是至纯的黄金而时光则似神偷太晚了亲爱的,已经太晚了帷幕已落下一切已终结太快,太快我等待
☞ 谁懂!
看个电影看得我心都要碎了,那种直捣心窝的痛,后劲大到好几天依旧久久不散!
🎬《不死鸟》二战后的柏林,犹太女歌手奈莉在集中营幸存,但容貌被毁,重建面容后,她回到柏林寻找丈夫强尼。
强尼竟认不出她,反而提议让她假扮已故的妻子以获取遗产!
奈莉陷入一场荒诞的“扮演自己”的旅程,并期望强尼能认出她。
然而她逐渐发现丈夫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她,甚至是他背叛了自己,更为讽刺的是为以求逼真,强尼要求她刺上假的集中营囚犯编号。
这次奈莉拒绝了——因为她苍白的手臂上,早已刻着那个真实的编号,那是她无法抹去的伤痛与身份的烙印!
她的声音、字迹、语气、甚至如火的目光丝毫未改,那份坚韧的爱依旧如初,可丈夫却是从囚犯编号中认出了她,死亡的集中营,她拥有希望;真实的世界,却让她失望。
最终竟是那个支撑她度过战争的男人,何等的讽刺啊!
一部看完令人心痛不已的电影,它的痛不是直白的撕裂伤,而是深入骨髓的隐痛。
随着剧情的铺展,故事、真相、情感逐渐拼凑,越是完整清晰,心也越痛越沉重,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在明媚的日光中,她穿着橙红的裙子,再次唱起那首歌《Speak low》!
奈莉终于把爱埋葬,她既是战争的幸存者,也是爱情的幸存者,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裙,消失在光影中,苦难与折磨并没有摧毁她,爱的满溢撑碎了她的心脏,一只浴血而生的不死鸟涅槃重生。
人生若如初见,却道故人心易变,她已经完成了比死亡还深刻的惩罚——愧疚!
真爱稍纵即逝。
女主尼娜太美了,她在影片里的衣品简直让我对对导演刮目相看,克里斯蒂安太懂女人了,他懂得你女人所有的纠结小心思,她懂得女人的希望和绝望只在一线之间,他仿佛心里住了一个女人。
不喜欢她是因为她逃避现实 为了“所谓爱”而做傻事结果证明事实就如同丈夫所言 没有人关心她在集中营所受的苦难所有人缄默地想要遗忘这段故事 但是只有她 只有奈莉是永远忘不掉的一如镌刻在她身上的编号可怜的女人还在为了丈夫记得自己瞳孔的颜色而沾沾自喜她曾经或许嫁给爱情 最后止于战火和屠害她永远不再是奈莉了 因为没有人真正记得她 爱她评分低 实在是对影片中奈莉所展现出的女人盲目的信仰和爱情的不理解
技法很不错 故事无力接受
不过也太多不合理了,可能吗?这小说感太强烈了,有点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一个没有被纳粹营打败的女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最后那戛然而止简直吓死人咯,复仇成功哦。
-.5
Phoenix 名字亮了一下 剩余的皆是虚弱的 轻浮的
有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注入情感,这个故事用惊悚片的拍法和节奏,就可以看出来情节逻辑上有多么愚蠢,但是依赖于尼娜霍斯的表演,这完全变成了一个高级的情感故事,在角色设置上她的表演甚至都不用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一是整容,而是心境的外化。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在单薄的情节线上时容易显得拖沓,而佩措尔德的电影有时没有别的东西来填补整个影片的世界观,也许别人有新现实主义,他就是新童话主义吧。
唐突,还很难听-11/25/15 at MoMA
真心帮她的朋友,真心负她的男人,她选择后者……相比于一枪结束的复仇,这样“凌迟”的让他知道真相,是想气死观众嘛!!!
好故事,烂剧本。
她唱出了最令人心碎的一版《Speak Low》,爱情再闪耀,也逃不过时间这个窃贼。这是波伏娃所说的那样的时代,需要很多勇气和爱,才会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女主角:想不到吧
好人都死了,白痴活下来。
很普通的故事啊,让人语塞,没什么可多说的。
放长线钓大鱼?
翻了一圈感觉只有几个短评说到点上,狗血荒谬的剧情是为不同人物所代表的观点所服务,收尾收得太漂亮了!
拉子爱上直女就是这种下场哈
就这个傻逼的女主设定我接受不了,人家给你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你朋友就是被你气死的
speak 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