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韩国
한국이 싫어서,我恨韩国,因为我讨厌韩国,走出韩国,因为讨厌韩国,Because I Hate Korea
导演:张建宰,张康明
主演:高我星,朱钟赫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根据张康明作家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20代后半的主人公桂娜(高我星 饰)抛下工作、家人、男朋友,为了寻找自己的幸福前往新西兰的故事。 桂娜觉得“讨厌韩国”,“无法在这里生活下去了”,因此决心移民。载仁(朱综赫 饰)为了获得永久居住权而来到新西兰留学,之后和桂娜一起在澳大利亚相互依靠着生活,最终发展为恋人。详细 >
离开这种环境,换一种生活,需要的只是勇气。
开头那段在上下班日常中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的只有迷茫和虚无的展现比较有同感,毕竟东亚三国都是为了工作结婚育儿而活着。想要逃离这样的现实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下定决心,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逃离。换个地方一定会变好吗,谁都不能保证。高我星的气质感觉还挺适合这种角色的。
感谢这个奇妙的人生时刻与你的相遇
浑浑噩噩的生活在社会既定的价值体系下,忘了问自己真正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精英主义认为当上律师、基金经理是幸福;金钱主义认为买了一线的房子,赚到许多钱是幸福;天降任务主义(我造的词)认为考上公务员,拿到大城市户口,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孩子是幸福。这种“资产式幸福”让我们在劳累的工作中,想到这些突破重重困难获得的东西就觉得幸福。但很多人是相反的,他们是靠瞬间活着,要创造“现金流幸福”,不该被这种唯一的主流价值体系裹挟,内卷,忘了哪怕一无所有都可以很幸福,但是恐惧未来就永远不可能幸福,当多数人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当中,唯有那只怕冷的企鹅有勇气离开南极,找到阳光普照的未来。
去年釜山电影节最佳影片,讲的是在首尔工作的女主,厌倦了韩国内卷的生活,于是抛弃一切独自跑去新西兰的故事。开头拍的还行,相信北上广深的朋友们应该都感同身受,但在女主去了新西兰之后,故事开始就有点流水账,流于表面了。不过女主能勇敢走出第一步,这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想追求幸福,还是要看怎么定义幸福吧。
如果朝鲜人说他讨厌朝鲜。
来釜山电影节凑热闹,正好遇到首映,Busan Cinema Center的露天剧场很舒服。片子里的Korea换成China也一切成立,属于是东亚专属的zzzq电影了。all in all 能取暖的企鹅是幸运的!
像是学生拍的作业?
片名就值5分
【同一个东亚,同一种逃离】中间一度睡着了,睡醒时候看到几句台词很有共鸣然后接着睡,为女主角加一星。#BIFF极限预习
a|被片名“我讨厌韩国”小小地骗到,以女主角桂娜在韩国和在新西兰的不同生活环境、场景交织为展开,没有预料中的非常悲愤或恨尽一切的语气,反而更像是一种高压之下气力褪尽后的平静。自己得鼓足勇气和迈足步伐才能做出改变决定的选择,在他国人的认知中不过是非常平常和理应如此的自由,这或许是所有东亚人都能共情却都无法破局的“阵痛”。
BIFF首映场 秋日晚风中的浪漫
#BIFF2023 本届最难看的一部。能把小说改得那么难看还说花了8年时间,就算减去疫情3年就这片子还能做5年真的很无语(金智英已经改得很差了没想到这部更差)。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原著里张康明借主人公桂娜的自述输出了很多对韩国的犀利吐槽,但这些在片里几乎都整没了,桂娜的那些朋友们在韩的生活与桂娜在澳大利亚的生活形成的对比整个去掉,换成了一直考公都没考过最后自杀的一个男同学来体现韩国现状,力度减弱得根本体现不出来要“润”的压迫感,加上高我星无论是人本身还是演都显得太精明了,根本没有那种被折磨得麻木的社畜感。文字的叙述在片中应该换成实际能让人感受到的影像,但主创完全没搞懂改编的重点;二是原著几乎无处不在的女性困境都被弱化,把桂娜朋友删掉就算了,最无语是非要加了段爸爸对女儿说,“去做你想做的事吧”,抬走吧真的
东亚润人啊,既不一样又很像
我什么时候出发
从前有个讨厌寒冷的企鹅*
比较有话题性,最后算是个开放性的结尾,可以看
有种短暂的解放感,但是当电影结束后,好像又会回到该有的状态里。或许大家都是那只怕冷的企鹅🐧。出走不需要理由,需要勇气。什么是幸福,难以定义。
浪费这个题材了…
太表面了,从剧情到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