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夏日闲暇中在电影频道中看完这部电影,感叹这片子真的不错。
这部没有大场面,仅以两个小女孩的角度描述被侵略中的国家,普通人民的凄惨,以及希望。
小女孩五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一个爱护自己的奶奶,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妹妹八月,一只可爱的宠物狗狗。
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父母都是知书识礼,起码生活无忧。
可惜战争的到来粉碎了这一切,美好温暖的生活被粉碎了。
父亲首当其冲出事了,妈妈坚强的支撑起家庭,做好所有能做的准备。
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无情的碾压过来,被迫送走狗狗,奶奶被杀了,母亲被侮辱了。
接着为了要为生病中的八月求药,母亲也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了。
突逢巨变,家里只剩下两姐妹相依为命。
接着就是两姐妹一路找亲人一路挣扎求生的过程。
个人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个人不太喜欢两姐妹到了舅舅家之后的剧情。
果然,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战争来临前,一家人去河边放走小狗,八月哭得稀里哇啦。
是啊,连一只小狗都保护不了,真是伤感。
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连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了。
二是 五月帮八月在河里洗澡,河边飘来了一具尸体,五月面无表情,用脚踢开了,在八月天真的询问中,若无其事的说,没事。
战争的残酷已经让这个孩子成长了。
那个见到自己父亲的断手,震惊的孩子已经离开了当然在现实情况下,两个小孩子能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的,但为了艺术性无可厚非。
加上国际红十字的客串,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两位小演员演得真好,五月的崛起坚毅,八月的调皮与天真,都演绎出来了。
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
(求知情者解答)《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
《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
《南京!
南京!
》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
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
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
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
此星只为影片题材,如今我们的青年只知道评论这个国家有多少缺点哪些弊端,大加赞赏国外有多好,想着出国赶紧离开这个国家,那你永远都只是个“逃兵“,享受他人成果的”寄生虫“,为什么你从来没想过你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改变他的不足呢?
也许你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还有我,还有大家,改变需要带动,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我们也该像八月五月一样相互照顾学会生存,不是出国逃离。
对于那些只知道评判这个国家有多不好的青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们都有责任为这个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只是批评改变不了什么,躲避也只是懦夫的所谓!
“南京大屠杀”。
我不知道在听过太多人讲述,读到太多书籍,看到太多影像资料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一块厚而深的疥疤狠狠烙在每个人的爱国心上。
疼,难看,不愿提及…亦或已然麻木迟钝。
时间和观念的流转早已在这道疤上缠绵了无数次,渐渐变得朦胧。
但我还是要说。
那一年的南京林木蓊郁、绿瓦盏盏。
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安静得生活。
会演戏的猴子、高高水缸里喂养的金鱼、吐着舌头跑跳的小白狗、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生活真的可以简单而快乐。
一户教书家庭里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大的叫五月,小的叫八月。
而她们的成长,注定要经历一些非比寻常的生离死别,因了那个暴力疯狂的年代。
一声枪响。
两声,三声…进攻与蹂躏瞬间由远而近。
不认识的乡人倒下了,邻居倒下了,父亲、奶奶…连母亲也为了给妹妹抓药,死在了羞耻与剧痛里。
战火纷飞,火药的浓重烟雾笼罩起原本安谧单纯的村庄。
不到十岁的年纪,骸没有来得及听够母亲讲的床边故事,没有关系听够那柔和温暖的催眠曲竟成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姐妹。
都走了。
小金鱼也死掉了,漂在水缸肮脏的水面晌,像块块凝结的可怕血迹…终于被舅舅找到后又传来舅舅也倒下的消息。
她们始终被遗弃。
五月认识一个会画画的男孩。
他的视野宽阔却不失细腻,但涂抹的全是战火城市,是累累尸体,是空洞绝望的眼睛,是薄如水草一样的生命…这样悲凉的画面出自于一个十几岁少年,实在让人觉得残忍。
在这样美好干净的年纪,他们应该是欢笑着走过,一路草长莺飞。
但是。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
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国家的耻辱,长江边腥红流水的吟吟哭诉...亲人的血流进江水里,水会慢慢蒸发变成天空的云…爸爸妈妈就在上面看着我们。
五月说。
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朝向远方,朝向天空,高声喊:妈妈,再见!
…江水一汐一汐拍打着低低的岸,像母亲的手掌拍在自己幼小的脊背上,眼泪终于绝堤,再也止不住…这就是一部叫做《五月八月》电影的内容。
想来虽是一部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回忆起的片段却更多的是两个小女孩干净的双眼和无邪笑容,还有母亲细腻的关怀,还有邻家小丽漂亮的粉色蝴蝶头花。
一幕幕的彩色,一幕幕的温暖最终灰白绝望。
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很多很多眼泪。
流淌出的是有关离别的残破感情,祭奠的是冲刷不掉的历史耻辱。
曾经以为一个人面无表情两眼寂灭而流下两行浅浅的泪是他最灰心的时候,但现在我深刻理解到那还不是最深刻感情的宣泄。
在感受到心的狠狠碰撞和情绪的极限之时,滂沱的泪像暑日里逐渐酝酿成的狂风暴雨,披头盖脸,呼吸艰难。
内心的难过和感动太过膨胀,泪的宣泄口瞬间崩塌,两腮冰凉的液体一直流到电影最后一幕黑白,恍若在刚才的影像里,身临其境。
昨晚在央视6套看了这部片子!
很感动!
片中好几个镜头都很震憾心灵!
看完之后对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再次惊怒!
抵日情绪更强烈!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这样的大制作比起来不是很出名,但是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片。
我喜欢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方式。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社会学家,只是普通人。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战争带来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了多少人,怎么死的,而是我失去了最亲的人。
对于稚嫩的孩童,爸爸是她的天,妈妈是她的地。
而侵略夺走了她的父母的时候,她的天地也就失去了,无依无靠,无法生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她还无法理解太多,不知道什么是侵略,什么是耻辱,她只有一个强烈的简单而痛苦的想法——我想要妈妈!
我想,如果为了让后来人记住历史,不一定要多血腥,不一定要多残酷,但凡抓住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就会让人牢记。
其实还是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大部分情节快记不起了,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们在长江边大声哭喊,妈妈,我爱你!
那个时候,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看到孩子们无助地哭泣,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都会痛恨那段回忆的。
这是一个多婉转的解释啊,父母们已经被烧化成灰尘了,形成了烟云,然后又变成了雨水,落在长江里。
孩子们还太小,还不到该接受屠戮事实的年纪,所以,就有人这样告诉孩子们。
当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到滚滚长江的时候,他们也就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长江不逝,民族不衰,我们即便历尽百般磨难,都会生生不息。
初中的一个夏天,吃完饭大人看电视,我不想做作业也凑到旁边站着看,电影频道正在放《五月八月》,一部讲述1938年南京被日军入侵那段时期的故事,叶童饰演几个小孩的妈妈。
看的时候正好播到叶童把孩子藏在阁楼上,自己出去给他们找食物和药品的片段,记忆中的剧情似乎她会失踪好好久才回来,导演并没有拍她在外面遭遇了什么,只有家里紧张不安等待的孩子,和她每次回家时一次比一次更加疲惫的脸和凌乱的头发衣衫。
有一天夜里她冒险出去给生病的小孩找药,再三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楼,乖乖等她回来。
但孩子们太害怕母亲一去不回,于是悄悄下楼去寻找。
眼看着找到了母亲,却发现前方出现了巡逻的日军,叶童一下子惊吓到极点,回头望望鬼子,又望望孩子,咬咬牙主动弄出声响,吸引鬼子后往另一个方向逃去……孩子们本能地跟着追去。
可以想见母亲很快被日军抓住,拖进了帐篷,而后面的画面太可怕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叶童被拖进白色的帐篷,从孩子的视角看去白色帐篷里影影绰绰,只听到男人兴奋的笑声和母亲的哀哭,突然叶童奋力把头伸出了帐篷,冲着孩子大声哭叫着“快跑!
快跑!
”帐篷上的黑影攒动,她猛地被拉回了帐篷里,更加惨烈的哭喊声……她又奋力一挣把头伸出叫孩子们快跑!
可以想象白色帐篷上一个女子的头竭嘶底里挣扎哭喊的画面吗?
手脚似乎都被强力控制在帐篷里面,一副永远无法挣脱绝境……再被拖回去以后,便只有声声惨叫。
镜头转到了又害怕又伤心的孩子们,他们终于抛下妈妈逃跑了回去……隔天再没见过母亲。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残酷的女性受到身体侵犯的场面(我是女生),并且是发生在小孩心里具有权威象征的女性角色身上。
之后几天那个帐篷上的画面在心里一直阴影不散,直到今天想起还是会心跳加快几乎要流泪……2018.4.8
五月八月,本是季节更替的过度,也应是代表本是花季年龄孩子们的天真热情和意气风发,作为五月的姐姐,在见到尸体的时候也是害怕的,可她深知旁边还有妹妹八月在,她够镇定也够冷静,战争让她更加早熟,完全没有了孩子该有的童年,那个男孩也一样,他用画笔记录下了一个个残忍血腥的场景和画面,最后一群孩子站在黄河边,对着黄河挥手,感念家人战争何其残忍,尸殍遍野,血流成河,而战争过后留给孩子们的又岂是骨肉分离至亲离散,他们历经的磨难和心灵的创伤又该如何弥补
一句话:退去南京大屠杀的外壳,就是部垃圾电影除了叶童,其他人的演技太差。
一些台词蹩脚(比如五月舅舅回家,五月询问有没有找到妈妈的时候,等等),让人觉得很小儿科情节安排很难以让人理解,一盘散沙,尤其是最后的结尾。
至于和不和史实,有很多人评论过就不说了。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一点都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感觉。
真实感不是说哭戏多,人杀的多了,尸体多漂几具,炸弹再炸几下就能成的。
评论的人也是,比起实际的电影内容,更对于他的象征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是影评,不要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看了国内上映过的所有这一题材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唯一推荐的就两部,《南京!
南京!
》和《金陵十三钗》,侧重点各不一样。
至少这两部任何一处的真实性都比这部作品强上几十倍
电影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觉来描写战争的残酷,五月八月是一对很可爱的姐妹,姐姐五月在父母奶奶离世后迅速成长起来,她记得母亲死前告诉她拼命跑,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她记得如何照顾妹妹,她学会了很多,她也失去了很多,而八月就是她在流离中的依靠,她们互相扶持,互相取暖,八月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她还太小,她不懂得战争是什么,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她会奶声奶气的问姐姐,姐姐这是什么,姐姐那是什么,一个因为会背春晓而沾沾自喜的孩子,会令人讨厌吗?
不,不会,你之所以讨厌八月,是因为你的无知,还有你的安逸,历史总是沉重的,而沉重总会被迅速遗忘
学校带着看的
哭死人啦。
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姐带着妹妹在河里洗澡,妹妹身后飘来一具浮尸。姐姐虽然害怕,但也很镇定地推开浮尸,并制止要回头的妹妹,告诉她没事,妹妹很乖。那时候她们已经失去所有的亲人,经历一切后坚强的叫人心疼。勿忘国耻,国强则民安!
小时候看得吓得想哭
小学时候去电影院看的。不得不说学校选的片子最好的一次《纳尼亚传奇》我去竞赛没看上…
终于找到了 这么少人标记的嘛 童年时看深感震撼彻骨寒冷
高一学校组织看的只认识叶童以为就叫南京大屠杀印象里里面的小朋友两姐妹的名字就叫五月八月太惨烈叶童出场不久就死了看完之后那几天有种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了
我的童年阴影。终于找到源头了。这片还不分级。真是没话说了。
温馨不够,或者说太残酷。
史实考证的太不严谨
我很小的时候卡的,当时是学校组织很多人一起去看的,是我在电影院正正经经地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狗叼着一只手..
比南京南京好多了
为什么中国电影里的小孩子都那么不懂事?找的这些小孩的演技真做作!
比起大部分都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硬战争影片,这类从柔弱无依的女性视角出发,将残忍和绝望投映到本来最应当被保护的人群里,从而产生极大反差的战争片反而更令我喜欢。虽然强奸戏份导演用了大段白布企图遮掩掉一些恐惧感,但全场的孩子依然吓得鸦雀无声。五月八月走过的那条飘满尸体的河,就像在嘲笑那些白布企图掩盖的真相一样。就,挺过分的,组织孩子们看这样的影片。但是叶童好美。
成人角度强加的儿童片
国产片的通病 拍摄的好假 不过2个小主角演的还算不错但就论坛上某人的推荐,我觉得还是过头了点
五月的演员伤仲永 真是可惜
太做作了,简单肤浅的控诉战争。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上看到过,印象很深的是两个女孩去了亲戚家被奶奶嫌弃,回想起在自己家以前也是捧在手心的孩子呀
挺喜欢叶童的,至少她的演技很赞。片子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