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作为文晏导演继《嘉年华》后时隔多年的新作,《想飞的女孩》曾是一部让我非常期待的作品,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部试图融合女性成长、犯罪悬疑与社会批判的影片,暴露出的是从叙事到主题的全面失控,电影甚至让人匪夷所思,同一个导演,同样关乎女性的题材作品,怎么可能拍出这样两部有着云泥之别的电影?!
我曾在《嘉年华》的影评中盛赞文晏导演展现出了“中国女性在成长中的社会问题和心灵困境。
”而《想飞的女孩》所呈现出来的在我看来,则是一锅文艺片调性+犯罪片套的夹生饭。
电影试图通过犯罪悬疑的外壳包裹女性成长的命题,却又因叙事结构的割裂而陷入尴尬。
故事主线是一对表姐妹的逃亡线与原生家庭创伤的回忆线并行展开,但两者的衔接生硬且缺乏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例子,毒贩追捕的紧迫感被频繁插入的回忆打断,电影根本无力去将两种叙事融合为一体,这直接导致电影的整体节奏变得拖沓了起来,观众也无法连贯累积情绪。
更糟糕的是,犯罪线中的反派被塑造成了滑稽的打手,追逐戏充满了毫无意义的暴力动作,严重削弱了故事的严肃性,沦为闹剧。
如果说叙事节奏的问题,还只是电影的表象,那么电影在塑造两位女主角上的失败,则是《想飞的女孩》问题的根本。
在电影中,田恬的“脆弱坚韧”与方笛的“隐忍挣扎”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行为动机模糊。
例如,田恬突然投奔方笛的决定仅用“原生家庭之恶”草草解释,而方笛对妹妹的态度转变更是突兀,从冷漠排斥到舍命相助的转折毫无说服力。
更为让我难以认同的是,影片将女性困境简化为“苦难”的循环:田恬未婚生子、方笛背负家庭债务、姐妹最终悲惨收尾……电影用这些苦难去呈现女性的艰辛并不是不可以,但当这么多的磨难被堆砌在一部电影中,看似具有了更多的戏剧矛盾,实则缺乏对社会根源的深入挖掘,仅以“原生家庭”作为万能借口,导致角色成为空洞的悲剧符号。
由此《想飞的女孩》看似展现了女性生存困境,却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导演将姐妹的悲剧简单归因于了原生家庭之恩,这世界不合格的父母千千万,难道女性就不能逆风成长了吗?
电影更回避了广泛的女性职场问题,这就例如方笛作为武替演员的职场困境本可深挖,却仅以零散的受虐镜头一带而过。
其结局被包装成了宿命式悲剧,实则是对女性力量的彻底否定——她们的反抗毫无意义,最终仍被暴力吞噬。
这种为惨而惨的处理,在我看来不仅消解了批判性,更失去了一部中国女性电影本该有的力量。
电影的感动离不开真实,廉价堆砌起来的虚假苦难,只能让人啼笑皆非。
文晏既想延续《嘉年华》的作者性,又想拥抱商业类型片市场,最终两头落空。
少一些功利算计,多一些对角色与现实的真诚凝视,才能真正给女性插上梦想的翅膀,而非让“想飞的女孩”,折翼虚无,坠入深渊。
很适合一个人去电影院静静看的一部文艺片文淇和存子太灵了 ,完全是为大荧幕而生的两张脸存子身上有种像蒲草一样的韧劲明明看上去那么瘦弱,但是只要你看向她的眼睛一双倔强无比的眼睛,你会立刻觉得,这个人好像怎么都打不倒,只要给一点点养分,她就马上能挣扎着活下去文淇是一种更外放的生命力是那种任何人的第一眼就会觉得她很有力量很安心很自信的类型她们俩搭在一起就像 雌鹰带着稚嫩的刚出巢穴的幼鹰,跌跌撞撞的互相搀扶着托举着向上飞说回片子我看文艺片的时候其实总有种踩不到实处的感觉不是指内容不落地,是一种提心吊胆的预感因为大部分文艺片的故事基调都是悲伤的命运的铡刀在主人公头顶悬而未决的时刻什么时候到来,以什么形式到来,我总是担心这些飞女也是这样我从一开始田恬杀了人跑出笼子就开始揪心看姐姐反复拍落水戏揪心,看坏蛋找到她们也揪心不断穿插的回忆片段像泡泡一样 不碰都会碎我生怕下一刻就是她们从摇摇欲坠的生活里落下来,跌倒再爬不起来这种不祥的预感一直笼罩到田恬消失在海水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或许这种预感不止存在于我的心里故事里的主人公才是这种预感最感同身受的人她们一定也在不断向上飞的路上,被这种下坠的预感不断向下拖拽着如影随形的命运不让她们飞糟糕破碎的家庭不让她们飞窗台上的那只乌鸦飞走了,但是田恬没来得及命运的推手终于让这只反复挣扎又自我厌弃的幼鸟走向既定的结局,在马上看到曙光之前所以我明白一定会有人不爱看这个片子,太沉重了主角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观众也看的喘不过气因为这就是一个不轻松 不讨喜的故事,你无法让两个泥泞里的人演喜剧给你看只是我觉得,这种“不爱看”是由于故事的基调不符合大众市场,但这绝对不等于“不好看”,所以我对很多唱衰的帖子非常不认可请对女人的故事多点耐心,也多点偏爱吧然后说说我觉得有缺憾的地方一个是配乐,有好几个瞬间,明明感觉我的情绪已经被画面带起来了,如果有鼓点或者其他简单的旋律做推进,节奏或许会更紧凑,也会更吸引观众一些还有一个是结局,姐姐变成蝙蝠飞走...我觉得是有点突兀了,我还在想是不是会在落地的一瞬间黑幕,来个欧亨利也挺好,结果变出大翅膀飞走了...或许导演是在点题吗,我没看懂这块儿我觉得结局停留在回忆的最后姐姐握着田恬的手叫“幺儿”这里就很好,也能呼应开头她爸爸叫她“幺儿”有种爱恨交织最后一切都归于生命最初时刻的感觉总的来说,在我看来,飞女的出彩之处 除了两个女主演的氛围感和演技厉害以外,叙事手法让我很舒服女本位就是这么爽无论女主角们是否完美,她做错事也好,说不好听的话也罢,伤痕累累还是光鲜亮丽,镜头的聚光永远在女人身上这太舒适了我只看到她们的悲欢也需要更多人去看她们的命运怎么起伏只看她们,也只讨论“她们”所以 女本位 请越来越多!
哪怕是传统意义上“不好看”的片子,我也依然会为“她”买单🙋🏻♀️
(首发于「陀螺电影」)插叙的段落意指快速发展社会所留下的罪恶滋生的现状,可惜呈现得过于抽象,对于影片也许必要,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现实面向。
对于这些段落,影评人Nanako认为他们被使用得过多,导致影片有些混乱。
事实如此吗?
影片每次进入闪回其实都已经把握到当下叙事情节“需要发生中断”的时机,不顺势进入另一条线索,就会陷入紧绷而尴尬的状态,无法动弹。
不过这种时机的把握无法看为导演自觉的调度。
不像《嘉年华》谨慎而有效的回避,文晏导演类型叙事的缺点在这部影片被放大了许多。
不管是回忆还是当下,每个场景被带到高潮的方式都低级得趋同。
制造一个惊诧的动作,然后重复。
砸门、撞墙、注射、怒吼、追逐、扔盘子,威亚吊的几次牵拉(同时可怕的逼迫)还一定要撞上生理期的折磨。
类型片的影迷其实不难看清,这些为了无效地传达紧张的动作与语言,只是导演没有尝试寻找更合理的方式。
所以当演员摆出这些姿态——即使完成地出色——看起来都过于滑稽。
更何况她们还要正经地说话与表演,直至场景抵达某种预定的力度。
实在难以抑制说出那个最难绷的段落,她们开始使用逼迫的语气,话语反复拉扯,然后用方言念出最令人震惊的“我杀了人”。
文淇试镜那场戏的笑场,可能是安放这些滑稽的写作的合理选择。
不过还是更难想象在这个安排了各种吸毒、赌博、黑社会运作的议题的影像,如何能使两位00后演员摆出谐谑的姿态。
尚可理解,导演在其他地方制造了错位,把黑社会进入片场的部分写成了黑色幽默的段落。
遗憾的是,两位硬汉与一个怂货的配置,还是呈现为了国产小品喜剧的桥段。
黑社会控制的毒、赌的犯罪系统,这些宏大的罪恶,在现实中是失真的吗?
令人怀疑。
不过影片所呈现的至少是这样——前文所提到的国产喜剧配置,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佐证。
两位女性如何亲历、纠缠并尝试逃离这些危险?
《嘉年华》用两种互不交汇的路径,以受害者与旁观的、以另一种方式亲历的形象,各自敞开视角。
至少两种视角都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能从看到一些东西,将其组合,能将那些罪恶的系统呈现为局部,隐藏着危险的联系。
而《想飞的女孩》舍弃了那些原可以很珍贵的东西,我们不再能看到那些视角的差异性,她们共同面临的危险,都被抽象为空洞的、不可靠的类型元素。
这部电影从创作的初衷来看未必是想要面对主流市场的,但是从选角到对犯罪悬疑类型片元素的拥抱,一步步走向了商业化。
但是导演明显还想保留些文艺片的调调,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多少有点儿不伦不类。
刘浩存的古典长相外加纯洁小白花的破碎感,在现偶或者古偶赛道应该所向无敌,参考刘诗诗。
但她真的不灵。
她在这部影片里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规定情境的表演,有爆发力,但是她没有能够完整地塑造一个角色。
从16岁的少女到22岁的单亲妈妈,在她身上看不出来这五年一边周旋于吸血鬼父亲,一边独自抚养一个孩子的痕迹。
这个问题也出现在了饰演文淇母亲演员的身上。
从服化道从演员的体态和精神状态,超过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看上去像两天,没洗头没洗澡的两天。
文淇的角色发挥空间有限,毕竟导演自己都说了像teenage pregnancy, single mother, drug withdrawal 这些buff全加到了刘浩存的角色上。
希望看到更多聚焦女性的电影,也希望看到更多聚焦女性的类型片,但是不想看到在既要又要中失去作者性独立表达的影片。
冲着女导演和俩女演员去的,先说我的预期:起码要讲好两个主角之间的牵绊和救赎。
全部失望。
导演元素堆砌的痕迹太重,一些细节属于锦上添花的还不错,而在这部就变成了瑜不掩瑕。
是因为想冲柏林的缘故吗,卫生棉条是大大方方的展示的,但是月经两个字是羞于启齿的,前卫和保守的台词冲突感极强。
未成年怀孕、原生家庭、吸毒、替身演员演戏现状……这部剧想要表达得太多,但是又衔接融入得不够好,甚至在戏中戏试戏那段拖了文琪表演的后腿,甚至出现了“想飞”这样的口号式台词和最后的蝙蝠侠变身飞行,文艺片不是借口。
文淇是真的有演技天赋的,饰演的方笛很灵,这个人物是我觉得唯一一个能配得上片名的角色,那股陷进流沙里但又不得不奋力挣扎的“冲劲”我是体会到了,她很会做面部表情,并且很感染人。
但是电影人物篇幅的限制和编剧对角色的生活着色也决定了这个角色上限不会很高,但我感觉文淇的表现已经达到了角色的上限,未来可期。
刘浩存很适合演小白花的形象,但在这部剧里我感觉到的就是违和,很违和。
看了片尾演员表她是第一主演,但是完全沦为导演发泄表达欲望的载具,演技甚至不如配角出彩,没有从她的表演当中看到想飞的欲望,看到的只是落水之人的垂死挣扎,她的所有反抗都是丧失主动性和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使得田恬完全沦为方笛表演的陪衬。
关于两个想飞的女孩之间的牵绊,电影只不断闪回幼时家庭冲突,两个女孩同框温情极少,甚至我印象最深的是方笛检举田恬骗钱的对抗性,我甚至怀疑设置幼时方笛捂住田恬耳朵唱歌谣这个情节只是为了让后面田恬哄露露能有一个呼应,而且这呼应也极其生硬。
这使得长大后方笛对家庭的托举严重缺乏动机,也许两个人各自的故事线都是完整的,但是两人的交集却像导演硬生生扭在一起的,想问编剧:两个女孩的亲情和友谊以及救赎的交互就那么难以想象吗?
关于救赎:电影始终都在叙述两个女孩的苦难,幼时鸡飞狗跳占据很大篇幅。
整部电影的救赎只浮于方笛帮助田恬东躲西藏这么表面的地方,最后田恬莫名其妙溺水情节更是让我迷惑。
(还不如多表现一点前期田恬的挣扎让她自己在水中放开方笛自求解脱,还更合理些。
)诚然,现实生活确实有很多不幸的女孩正在经历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说电影不能反映现实,只是我想说,现在歌颂中国女性苦难的荧幕形象已经不吃香了,现在的中国女性更需要的是能够表现女性苦难中生长的角色,对比两年前上映(最近是上院线)的《还有明天》掂量一下吧。
唯一好消息:男配都是工具人,但是还有坏消息:俩女主也是导演的工具人。
整部剧没有看到其他有人物光辉的女性角色,但主角都已经写成这样了,没有女配说不定还是个好事儿。
无论如何,看到最后文淇化身蝙蝠侠飞走的镜头我终于释怀地笑了,电影院里最想飞的女孩其实是无所适从的我。
很久没看过这种烂片,导演用无比空洞的剧本,极其肤浅的比喻,初中生作文水平的点题包括但不限于多次出现“我想飞”这种直白台词和方笛结尾化身“乌鸦侠”飞走的雷人一幕,来妄图吹嘘这就是自己心中的女性题材。
不是女导演女主演加双女主设定就叫女性主义了好吗?
影片处处堆砌苦难,极力营造两姐妹糟糕的原生环境和难以脱身的现实泥沼,却从未深入挖掘造成苦难的根本原因,仿佛一切苦难都是因为有个自甘堕落的爹,这种偷懒的处理把导演想要展现的一切现实主义都变成狗血大杂烩,看得人简直如坐针毡。
何况田恬直到最后也没能摆脱凄惨的命运,看完日出就被突然出现的反派抓住淹死在海里,大有刻意悲剧之嫌;而方笛身为姐姐从始至终都在为家庭付出甚至牺牲,没有看到导演对姐姐这一身份的思考,只看到姐姐这二字背负的血缘责任,让双女主的关系从所谓互相救赎变成姐姐对妹妹单方面的倾力帮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对女性身份的束缚?
此外,电影除了两个主角,其余配角几乎都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塑造,让本就造作刻意的剧本变得更加单薄乏味。
尤其是反派一行人,没有能力进行类型杂糅就不要硬融,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也是尴尬到好笑了,很难不让人怀疑文晏是不是中途跑去蓝翔深造了,才能一下子掉档这么多。
作者:艾可引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作为观众可以期待什么?
从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来说,这无疑是近期华语女性话题电影的又一份答卷。
绝对以两位女性角色为中心,影片跟随两位少女的成长困境与家庭代际创伤,并细腻描绘她们复杂的情感羁绊。
从田恬(刘浩存饰演)的出逃到田恬与表姐方笛(文淇饰演)在海边用紧紧的拥抱面对未知未来的途中,影片以闪回的方式穿插梳理姐妹二人跨越二十年的成长故事,但实际上影片主线的叙事时间只有三天。
在不断穿插的、细碎的闪回叙事中,一个深深被改革开放时期经济腾飞洪流淹没的家庭,逐渐成为两位少女成长时期所有动荡的漩涡源头。
当野心让钞票变成废纸,当犯罪、暴力或毒品钻进失败沮丧的缝隙之中,无法挽回的坠落从一个人蔓延至整个家庭。
从此这个家庭中的幺儿们每日每夜都被迫承受争吵、混乱、永无止境的金钱勒索和情感绑架。
在面对腐烂家庭落下的刀刃时你会选择留下?
还是出逃?
就像文晏导演在采访中所提到的“她们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想飞的女孩》中方笛与田恬不再是形象的正面反面,不再对比她们选择的是非对错,她们的人生也不再能被懦弱或勇敢等代名词概括。
《想飞的女孩》就是如此一枚硬币掉在地上发出的清脆的回声,一缕硬币在落地盘旋滚动时两个平面交替反射的光芒。
选择留下的田恬和选择离开的方笛,都在各自成长的困惑和迷失中抵抗着家庭代际关系留下的混乱。
尝试对抗个人情景化困境的行为难道不是从最初就无法分出对错高低,抵抗便是勇敢的。
《想飞的女孩》展现在逆境中支撑女孩们坚持下去的是两位少女对彼此的情感支撑与“存在意义”本身。
无论是过去或当今社会,家庭责任与社会规训都被拧成女孩们想摆脱的那股“钢丝”(英文片名《Girls on Wire》/《钢丝上的女孩》),并共同要求女孩们以自由或更多的血肉作为牺牲的代价。
在看与被看的眼神交换中,两位新生代演员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影片交付给她们的待填满的演绎空间,用眼神,用拥抱,用对抗潮汐的决绝,用真正飞翔的姿态承载期许与深深思念化作的生活动力。
从而中式家庭代际间的创伤则能在一代又一代接受自我并能够起飞的女孩的接力间渐渐减少。
“演员请就位”是负担还是线索曾经在《嘉年华》中身穿白裙的小米,在《想飞的女孩》第一颗镜头中,伴随着如噩梦般的红色微光,变成了身着红色毛衣的田恬。
从白天到黑夜,她们同样骑着摩托车迫切地驶向她们未曾知晓的远处。
只是时隔七年后的再次出走,田恬再不能像小米一样在疾驰中感受到海城微风的自由空气,威胁的口哨声撬动田恬被囚禁后最本能亦最急迫的求生意志。
手持摇晃的长镜头揭开一切故事的序幕,观众本能地,在这段充满悬疑色彩的开场戏中对为求自保而犯下杀人罪行的潜逃少女产生疑惑。
从这场极具争议性的悬疑犯罪现场开始,女孩的身份,两姐妹之间争吵的起因,家庭负债的经过等等疑问在被导演不断编造解答,闪回地过往增添更多模糊却必要地时代背景,像是纺织厂棉布的质感,喧闹服装贩卖市场的叫喊声。
在回忆与前进的同期步调中,不同成长阶段的姐妹俩对彼此的爱和感情变得复杂并深刻。
影片试听中最容易被感知的特点便是,那些非常大量聚焦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的长镜头。
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慢慢铺陈故事,更在田恬在影视城找到表姐方笛后不断积累并说明情绪。
这样的处理到底让两位女性主演的表演成为贯穿复杂家庭历史与女孩们个人奋斗的最有迹可循的完美线索,还是成为让人感到负担的“演技真人秀”?
田恬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因其形象的复杂性与很多戏份所要求的高强度情感,或对疼痛感的演绎需求。
镜头常常停在演员刘浩存的身边或脸旁。
最开始她需要是稚气的,所以田恬会在酒吧挑方笛的下巴;未婚先孕时,田恬为建立自我认同,便需要表现一意孤行的倔强;等到阴影再次从黑暗中归来,被毒瘾和父亲虐待折磨时,田恬痛苦的眼泪和平静时的伤感以层次分明的方式交替呈现在她肢体躯干的表达力中。
甚至连难以想象的单亲母亲角色所需要的坚强感,也在刘浩存用全身的力气抵住门外讨钱毒鬼父亲的几个镜头中有所展现。
方笛则因其更成熟的姐姐身份,需要呈现更多冷静的思考与果断行为的瞬间。
她在午夜起身,站在床边默默点烟思考,在面对追债人时机智地周旋。
文淇的身形其实很薄,但这并不影响她武替的职业身份所需要的力量感,反而为她增添了一份轻盈之态,也许方笛真如田恬所期待的那样,是会飞翔的乌鸦的化身。
但当隔着一层灰蒙蒙的玻璃看回忆里,仍是青少年的方笛为妹妹争取利益而在麻将室与一众大人谈判时,她原本姐姐的气场又淡化成因不安而紧握的双手。
文淇演绎坚毅的内敛绝不僵硬或扁平。
她们俩共同出现时,不同阶段的相处方式也带来不同的情绪张力。
那些在观众眼前一闪而过的微妙表情或越到后期越紧贴的拥抱,不仅解释着她们两人情感的交流与变化,也源于《想飞的女孩》并不想塑造绝望处境中脸谱化的“女性帮助女性”情境叙事。
导演文晏无意塑造一种女性之间“强者挥一挥手中的宝剑就能帮助弱者解决所有困难”的英雄救美叙事。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境。
方笛不会在看到田恬的一瞬间就立马接纳并毫无保留地向她施以援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姐妹之间真的存在嫌隙。
所有未能说出口的考虑与行为动机都隐藏在依赖并着重强调文淇与刘浩存在诠释角色时细微的表演中。
山城梦 影视梦从温暖的海城来到潮热的山城,作为故事背景发生地的重庆与《想飞的女孩》对影视城的讨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独特的山城地形,层叠交替的立体甚至多维的城市空间布局,重庆是奇幻与云雾迷绕的梦境之城,而本身就为了打造梦而存在的影视城也是如此。
随着姐妹俩的重逢,方笛与田恬在影视城内相继穿越了多个不同时代空间,从武侠的世界走入民国的街道,最后躲入石窟般的造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为虚构故事所创造的搬演舞台之上,真实存在的悲喜剧与演绎的悲喜剧之间的微妙界限变得极为微妙。
而当来向田恬讨债的坏人三人组在影视城中兜兜转转寻人无果之时,一份不合时宜的幽默感所呈现的正是影视城这个城市空间独有的荒诞性。
影视城更是方笛生活与工作的城市。
她在此处作为武术替身被贴上可替换的、微不足道的标签。
她仅有的两种姿态便是接受与妥协。
影片一开始方笛在生理期仍被要求不断重拍落水戏的段落便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她没有办法逃避责任,没有余力与退路来支撑她也想出演主角的梦想。
所以哪怕她在物理层面脱离了家庭内部的混乱,但她仍然背负着负债的压力。
这一点便作证了上文中谈及的塑造拥有“个人困境”的立体考量。
除此之外,影视城试戏与串戏的戏份也从元电影的角度一定程度讽刺了某些影视创作对女性间情谊(以姐妹为例)的几乎畸形的想象或传播误区。
方笛曾被要求去试戏一段姐妹间因争夺男人而撕破脸的荒谬剧情,两段台词一样的试戏桥段,同样的姐妹身份,戏中被幻想的为爱争风吃醋的竞争关系,而戏外方笛与田恬正在经历的很多危机与困境则完全否定了试戏片段中扁平的姐妹关系想象。
等到方笛第二次演绎试镜片段时,争吵的气氛忽然变得十分暧昧,但演到一半方笛还是愤然离场。
此桥段的设计是否是文晏在片中有意的“自我嘲讽”,在大多姐妹关系的女性叙事中多多少少都会隐晦提及的:若她们不是红着眼的情敌,就会是红着脸的情人?
那么是否也可以理解成导演文晏在回望山中城,影视梦中处处哪怕众人皆知的行业规则或不平等糟粕时,也不忘提前自我审视或预判了《想飞的女孩》一定会陷入的争议点。
柏林的雪还在偶尔落下,地面上整块整块的冰壳被来往的路人踩得碎裂又带上泥土。
《想飞的女孩》二月十八号下午首映过后,笔者就在电影宫门口遇到几位在一起讨论该片的影迷们。
有很多理解与意外共存的声音。
有人提出,男性角色脸谱化与工具化,有人回答是不是没有更多的叙事空间去展开角色本身的经历。
有人质疑张宥浩饰演的小卖部老板对田恬的善意似乎缺少解释,或因周游饰演的赌鬼父亲的疯狂与极致的坏过于夸张。
方笛母亲的挡酒事件似乎是家庭极具恶化的导火索,但母亲角色却在叙事中缺席很大一个部分,与田恬的女儿露露一起,被“善意”地搁置在危险的纷争之外。
有人不理解结尾处的设计......也许作为观众的我们还会有很多很多疑惑需要围在椭圆状的冰壳周围讨论,在女性拍摄,女性演绎,女性评价过后,原本不祥的乌鸦是否能够在飞起来后,再逐渐更自由更熟练地飞翔。
如果我们还疑问重重,也许是我们拍得还不够多,讨论的声浪还不够强大。
什么时候女性电影和女性现实的处境一样,必须是完美无瑕的?
本片整体充满了文艺气息,并融合了女性成长与独立、悬疑犯罪和社会批判等多重元素。
本片拥有两条故事线,将表姐妹二人长大后逃离原生家庭后的故事与二人小时候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的回忆交替展开。
但这也造成了全片的叙事结构显得特别割裂,因为时不时会出现女主角小时候的片段,这种情节上的转换显得特别生硬,同时也缺乏逻辑支撑。
片中两位年轻女演员刘浩存和文淇都贡献出了极为精湛和出色的演技,她们将各自角色的最开始的隐忍与后来的觉醒反抗都特别精彩地诠释了出来。
但是两位女主角的形象刻画一点不细腻,行为动机也是含糊不清,不少情节发展都显得特别突兀。
尤其是田恬突然投奔表姐方笛的情节,以及方笛对妹妹太多的转变过程,都没有清晰的解释。
能够看得出导演特别希望通过本片来探讨女性的成长困境,但成片并不能有效传达这一主题,有种堆叠苦难的感觉。
结尾处那种宿命式的悲剧感也进一步削弱了本该有的社会批判性。
先说结论,好烂。
专门在3.8号妇女节这天挑了一家我们这最好的电影院去看的,下午3点多的场次,包括我和朋友,一共7个人观影,还疑惑这个电影怎么没啥人看呢,结果原来是不好看所以没人看。
电影不到两个小时,前期田恬被抓起来,为了逃命伤害了别人。
后面方笛也被逮到。
她们就在逃离坏人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好田恬消失与大海之中。
结局应该是活着?
还是死了?
不太清楚,她们的感情起的毫无征兆,她们的逃离显得毫无意义,她们的想飞,仅此而已。
一种荒诞的感觉油然而生。
总结,拍不出来硬拍,写不出来硬写,演不出来硬演。
哎,我真的不明白这电影在拍些啥了。
已经很难描述这种意味不明的电影。
其中有好几处抽烟的镜头,方笛抽,方笛的前男友抽,帮田恬的男主角抽,不合时宜的烟总会在剧情难以推进下去时不合时宜的点燃,然后糊我一脸,是接了什么赞助还是有什么必须抽烟的任务呢。
被柏林电影节的营销诈欺了,以后还是少看点营销算了,真的是不写点啥对不起坚持没看一半就走掉的自己。
实在很想为《血观音》和《嘉年华》补上一张电影票,所以尽管刷到很多恶评,还是来到了电影院看文淇。
那确实是很有魅力的一张脸啊,帅到一出场听取整个影厅“哇”声一片,帅到让人眼睛根本离不开,姨母笑得合不拢嘴。
如果带着《嘉年华》的预期确实会失望,但是如果就来磕磕颜、磕磕女女cp的话,也还OK了,还是能带着愉悦的心情离开电影院的。
(文淇,我会为你无限放低标准……)往好的一方面来看,从镜头调度、光线色泽、致敬的电影画面等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看到导演的功底的。
结尾的飞翔部分,也让我幻视了《嘉年华》结尾文淇骑电动车离开的镜头,让人产生很多感慨来。
可惜能吐槽的实在有点多。
妹妹的背景写得太冗杂了,又要讲欠债姑妈、吸毒老爸、恶劣的家庭环境,又要讲贩毒团伙的残忍行径,又要讲未成年怀孕、单亲妈妈的不易,什么都想讲导致什么都讲不好,呈现出来单薄无力。
甚至于给我一种根本不是为了表达这些议题,而只是为了给人物小传凑字数的感觉。
相比之下姐姐的角色就很粗略了,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抗下所有,大包大揽为整个家庭倾尽全力兜底。
而故事的最后非但没什么处境上的改变,还多了一个被托孤的职责,方笛真的,我哭死……其实能理解加入搞笑的追债三人行是为了缓和沉重的故事基调,但很可惜沉重的部分实在讲得乱七八糟,因此搞笑的部分显得非常突兀且莫名其妙。
电影节奏也很有问题。
相比之下,一些具体情节的不合理之处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结尾的超现实主义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拍得好的话可以很出彩,但是为什么把乌鸦的意象拍成了一只蝙蝠呢(扶额苦笑)……当然,先上桌,再吃饭。
也期待女孩们羽翼更丰满的一天吧。
文晏导演的见面场,怎么说呢,有触动的地方,也有很普通的地方,就是一种听了导演讲也没法从三星打上四星的感觉
真就是一部视角更功利、剧作更失真的《乔妍心事》。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人,安排各种空壳配角,包括但不限于神出鬼没的反派、虽迟但到的警察和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好心人们,只为了衬托主角的悲惨坚强善良勇敢。一再重复的闪回仅指向原生家庭最表层最模糊的恶,回避所有尖锐的,迎合一切安全的。演员被特写长镜逼到无处可逃,一面要演出超过人类极限的情绪起伏,一面要时刻把控表情管理,展现出人见人怜的“美”,比kpop打歌舞台还逆天。
文淇的古裝造型真的美爆,女性電影講好女性角色很夠了,感覺文淇的演技比嘉年華更進步了!
难以咀嚼,失真的人物,工具化的存在,苦难堆叠的戏,不断被消费的漂亮脸蛋,不明所以增加的类型,可怜可怜。虽然是我喜欢的过去的回忆和当下的交叉叙事,看了俩小时后再也不想做这种尝试。想飞的女孩原本就有许多的切入点,剧作的失误仅用“有故事原型”“生活原本的模样”这样的话语也难以令人接受
文淇拍完有没有对文晏比中指,然后说我就是个烂演员
挺没劲的,导演每场戏都想留很多,并且全是套路。
刘浩存和文淇的表演实在太动人了,看片过程里我的情绪始终被她们的表演牢牢牵着。尤其她俩相拥的对手戏破碎感太强,看完真的想抱抱她们,非常心疼。英文片名【Girls on Wire钢丝上的女孩】精准着表达电影的核心,有形和无形钢丝的捆绑着她们的身体与灵魂,一个是被迫还债的武打替身女孩,一个是未成年母亲,互相依靠和救赎,对抗原生家庭和黑恶势力。女性追求自由的路上总是千疮百孔,但只要不放弃,就还有飞起来的希望。文晏导演一如前作保持着细腻的现实影像风格,整体非常动人。
文淇的脸永远那么有生命力!!!天赋型选手永远不让人失望。刘浩存回忆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惊喜。文淇身上有形的钢丝和社会对女性无形的束缚相呼应,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女性电影。
说是贾樟柯拍的我也信了,本片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尬演,文淇和浩存在戏中虽说是表姐妹,但感觉比在戏外还生分,彼此不存在化学反应,更没有救赎感,主打一个各演各的。反派三人组存在任何的现实质感吗,纯是来搞笑的,真不知道姐妹俩有什么逃跑的必要。我们想看的是情感的爱恨纠葛,以及面对困境的勇气,而不是单纯看到角色受苦受难,不然就没有被拍摄的意义,然而本片就是如此。
我愿称之为应试教育作文类电影。就像我写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搭好一个场景,给每个角色分配好任务,灯光一打,开演。剧情老套,无聊且乏味。角色空洞没有内涵,缺乏基本的行为逻辑。谁能给我解释一下毒贩养着tiantian定期给她注射毒品这么做的收益在哪,要债是这么要的吗。。。tiantian说要赌一把又是在赌些什么我请问。。。几位演员的表现也都麻麻,刘浩存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不大自然有点做作(酸奶精语气)文淇也完全没有想象中发挥得好,妈妈说出我欠你们的下辈子还这种八点档狗血台词后我更是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瘫在椅子上不敢看怕是我的错觉。。。怎么会这么土俗的啊导演。。。我坚定地认为审美差这个事无解无数次想一走了之,是对映后qa的期待一直支撑着我,结果大家打完招呼就走了。。。今年我都没看到什么qa好遗憾啊
垃圾 别大花幼年体了 大花26/7岁的时候早就成名获奖了😅
想飞的女孩,飞的欲望是为了脱离地心引力。电影里,女孩的“地心引力”来自于原生家庭,直到最后,一对表姐妹,一个飞向了天空,一个摔到了地上。两位女孩互为镜像对照,为何她们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后留给每位观众的一道思考题。
这部片子应该改名叫《想生的女孩》,看完我原地变成《想死的女孩》。仿佛70年代重庆市政府的禁毒宣传片在21世纪重见天日,并且响应生育政策搞个17岁未成年自愿生娃桥段。我真的吐了,特别是在柏林节其他非常先锋的女性主义电影里,突然穿插了一个如此老掉牙的片子,初中《萌芽》都不愿意刊登的剧本。叙事极其拖沓、无聊、烂俗,内核无比空洞,眼睛受罪就算了,耳朵也聒噪到像被摁在地上揉搓,21世纪了,还在那边搞掀桌尖叫的剧情我无语。看完活生生像被喂了一颗上古老屎,到底哪个考古学家把这种入土剧本挖出来重见天日的?听说国内三八妇女节上映,我觉得还是等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上映吧!当作考古文物附加的短片讲解差不多。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最后还是跟着别人中途离场了。离场是一种表态,务必以实际行动向大烂片比中指!!
🎞
为什么一个女导演讲两个女孩的故事,就会被强调是女性叙事,而男导演讲男性的故事不会被强调性别这一特质。有一天影片的关注点能真正从性别这一议题解放,才是女性电影最大的成功吧。
刚开始就被存子在地窖的场景震撼住了,这情绪也太顶了!文淇的古装造型也是让我眼前一亮的存在。俩人彼此救赎彼此兜底,这种类型的片子要我说就该多拍。
创业开厂毁三代的故事
三八妇女节之际去看了这部纯女电影。咱们别的不提,起码女性主义是做到位的。特别羡慕田恬和方笛的姐妹情,携手看日出的那一幕,有一种《末路狂花》的感觉。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家庭的桎梏就像走在钢丝上,谁不想飞起来呢?类似钢丝和乌鸦的艺术符号非常丰富,符合对兼顾商业的文艺片的预期。另外蝙蝠侠片段我猜到会有人觉得离谱,但我反而觉得它有一种幽默的跳脱和浪漫。希望每一位身陷困境的女孩们,都可以“起飞”,逃出生天。
2.5。立意是好的,全片围绕着“束缚-想飞”构建故事。文淇的演艺路(替身)与刘浩存的父亲阴影,使得她们的人生充满创伤和阻碍,原生家庭的悲痛只能靠姐妹携手破解(姐姐穿上妹妹的衣服,成为爱/母亲的替身)。可内容过于单薄,缺乏对本质原因——系统性的权力压迫的挖掘,这点也不可强求,但展示出的信息还是太浮光掠影了。具体到情节,三个犯罪团伙的出现,不断破坏影片的调性,海边追逐打斗甚至有点灾难。如果把这组人物拿掉,看日出的戏份或许能更合理(在致敬《四百击》?)。
有点难说,堆砌的符号,空洞的人物,工具人式的反派角色。相较前作,导演多了些商业上的尝试,也加入了一些现实思考,但毫无逻辑的商业元素和文艺片的底色没有协调好,导致割裂感较强。加上部分令人发出疑问的剧情和不够干脆的剪辑,让人看后不由一声叹息。两位演员发挥空间相对有限,没有灾难表演但也没有太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