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让我感受到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人眼中的自我)的无意义,在律师编故事为科恩嫂辩护时,Big David 的经历莫名被扭曲,这大概成为她选择上吊自杀的推手。
当 ED 成为阶下囚时,律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编了另一套故事,说他不可能杀人,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在陪审团面前推己及人,说审判他就是审判你们每个人自己。
ED 自己都被律师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虚假叙事所感动。
对外,你的人生经得起各种解读,律师为了胜诉目标,可以找到动机和信念,为你的人生做一番与真实相悖却自圆其说的深刻阐释。
对内,实际上我们不知是哪一个偶然行为吹皱一池春水,生活会在哪一刻产生流变。
2、影片的叙事风格,有种老派的优雅,男主角发音的沉静气质,贝多芬的古典乐配乐,都是叙事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精巧的互文,ED发现妻子和David 的私情,打算发勒索信报复,后续的一系列遭遇,都由此事而起。
他发勒索信前,有替妻子刮腿毛,这个举动像是无意间在行刑前进行的仪式——随后他的妻子便被误认为凶手,入狱自杀。
最后ED也被误判杀人而入狱,坐上电椅的他,也在等待警察给他刮完腿毛,戴上刑具赴死。
3、命运,它并不依托于事物的偶然性,它是一场大型的、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斯多葛学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
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
」
描写小人物倒霉命运的电影多不胜数,但在科恩兄弟这部《缺席的人》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不是主人公有多不幸人生有多无常,而是那种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玩弄于鼓掌、分明找不到任何出口却还要保持一副冷淡表情的苦涩。
男主角Ed是小镇上的理发师,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沉默寡言、无足轻重的中年男人,这样的男人往往是最不容易看透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平凡太不起眼,很难让人生出仔细审视的念头。
从出场到落幕,Ed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唯一的,你只能透过缭绕的烟雾,从他的眼神和眉宇间嗅出一丝内心波动的微妙迹象。
Dave在发现Ed就是写匿名信勒索他的人之后诘问,“你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后来Frank在法庭上也冲他吼出了同样的问题。
自己是如何成为现在这副模样,Ed恐怕自己也无法作答。
这样一个小人物,之前的人生看起来是那么不假思索而又顺理成章。
和妻子的婚姻是他们交往两周后Doris先提出的;结婚之后在小舅子的店里做理发师,不是首席,没有产权,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职业,却被本能锁在理发店里一干就是好多年。
你甚至会有种错觉:仿佛这一切只能是这样,从来不曾有过其他的选项。
看起来,投资干洗业似乎是所有问题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命运的转折点,这只是中年危机作用在Ed身上产生的种种不安症状之一。
对于Ed来说,命运是不存在一个清晰明确的转折点的。
悲剧的实质不在于无意中触发了某个机关然后一切急转直下,而在于不触发这个机关,问题就已存在,无可回避。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Ed就是一个最蹩脚的演员,只会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语气冷漠而机械地朗诵自己的台词,没有丝毫差池,也不投注任何感情。
Dave的死,妻子的背叛和自杀,Frank的崩溃,都没有让他的生活节奏和处世态度发生多大改变,仿佛这一切都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命运列车的加速脱轨就如同不停生长的头发一般不可控制,面对种种嘲弄他只能深吸一口烟,然后陷入更深的无力。
Ed从头到尾付出的最大努力大概就是为Birdy张罗职业生涯的事。
这里面多少有点中年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作祟,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转嫁。
他在Birdy 的琴声中找到了某种逃避和平静。
Birdy的年轻让他看到了对人生把控的可能性,他不能再一次袖手旁观看着机会流失掉,更无法容忍Birdy陷入和他一样身不由己的泥潭。
当然,命运只是再一次证实了他的渺小无力。
除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表现手法的精心运用也突出了这种无力感。
黑白影像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和慢条斯理的冷静独白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随着情节推进不断加深的孤独基调。
配乐也给得相当简洁,全片除了舒缓干净的钢琴奏鸣曲(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借用Birdy之手),没有过多嘈杂激烈的配乐。
科恩兄弟将对节奏和气氛的精准把握一并溶解到了这些留白之中。
叙事上同样如此,虽然影片是关于失控的人生,却以一种非常有控制力的手法展现出来,情节有多次转折但交代得非常清楚,没有丝毫突兀杂乱。
讽刺对比、黑色幽默也随处可见,都不是那种事先张扬或过度夸大以博君一笑的:Frank喋喋不休的八卦、投机商人眉飞色舞的说辞、律师夸夸其谈的测不准原理,探监时另一位犯人的痛苦嚎啕......只是将Ed的沉默打上更深的烙印。
细节上的多处呼应也布置得精巧自然不做作,比如飞碟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了某种不可知;Dave关于当兵的言谈和战利品小刀后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他;还有Ed上刑时狱监给他刮腿毛的桥段,和之前他给妻子刮腿毛那一幕以及他身为理发师的那套“头发哲学”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
不知道科恩兄弟在创作影片的时候有没有特意借鉴加缪的《局外人》,至少在我看来,那种掩藏在平静表面下难以言说的憋闷和不安,那种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毫无触动的游离状态,那种在荒诞的审判体系中全然插不上话的绝望无助感,都何其相像。
他日复一日生活着,始终和人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一个自始至终不在现场的人。
但你瞧,他并没有看得更清楚,反而陷在迷宫中脱不了身。
就像影片中提到的测不准原理:观察改变了事件本身,你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应该发生什么。
观察的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或许人生就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
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
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
“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
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
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
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
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
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除了那部《老无所依》之外我只看过后来出的《阅后即焚》,再看《阅后即焚》的时候我为了让朋友陪同一起观看不惜扯着脖子宣讲了一通《老无所依》的强大,用获奖的事实来打动不像我这样的刚性消费者,而在看完了《阅后即焚》之后我很尴尬,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内外同时产生环绕周身。
昨晚和杨sang看了《THE MAN WASN'T THERE》一部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和林奇的《穆赫兰道》并列的一部被评为科恩最细腻的电影。
荒诞,超现实,表现主义等等这些词藻过于华丽和飘渺了,我实在不懂也不想用这些来修辞。
那么直接说影片,剧情和演员不多说了,直接说影片全片感受确实很混乱,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是在解释不了科恩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我就记得其中几句话和几个镜头,印象还颇为深刻。
比力鲍勃桑顿扮演的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说头发是这个小人物一生以来转移自己人生真谛所嫁接的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所有人的头发,而所有人的头发都是这样的。
灵魂的抬头和在被唤醒之前就被消灭,在生活中毫无灵魂的进行一种模式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消灭灵魂的过程中,侩子手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而还是有无数的人来请求他消灭自己的灵魂从而让自己消除烦恼,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诞的表达,有多么令人无言以对。
还有关于那个飞碟,我实在不知道科恩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干洗、奸情、勒索、剃头、抵押、杀人、飞碟、律师、侦探、lolita、口交、撞车、死亡、仪式、贝多芬的《月光》。
最后只有这一首歌,当贝多芬创作他的时候已经聋了,他一辈子也听不到自己所创作的这一首《月光》,理发师从没有提及过自己的头发,作为一个倾听者他从未对老婆的任何行为和言语给予过建议或者反驳,他没有意见的生活在为别人消灭灵魂消除烦恼的世界中,当他意识到自己欲望再一次被唤醒的时候,他选择为了希望而奔波,却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却并非所寄托希望的人的希望,未来不是现在可以预测的,聋了的人却可以创造举世闻名的音乐,默默无言的人也可以称为杀人犯却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在一种完全混乱的世界中他慢慢的在车里面在高速的镜头里面缓慢的吸烟,这部电影确实太牛逼了。
我的确一时无法理解只能把感受一股脑宣泄出来。
科恩兄弟,或者就如同VICTOR&ROLF兄弟一样,改变世界的人要先认识世界。
THE MAN WASN'T THERE 最后一句话是我不需要说什么,THE MAN WAS EVERYWHERE我并不认同《缺席的人》这种字面翻译或者《找错杀手杀对人》这样的典型港式翻译,科恩对于人类本能欲望的探究将会在未来得到一种正确的认识。
海报 一个关于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人的黑白故事片,全片都没有高潮,像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一个罪犯,波澜不惊。
比利鲍勃松顿扮演一个倒插门似的丈夫,在老婆父亲留下的店里当着2号理发师艾德,一个寡淡无味的人,放在人群里都能迅速被淹没,不是在抽烟就是在剪头发,或像隐形人一般。
理发师艾德科恩嫂扮演他的妻子,一个过度活跃,到处都有存在感的女人,与自己的男老板戴夫有染,最终死在庭审前。
理发师艾德杀了妻子的老板戴夫,没有伏法,最后却因为另一个人被判死刑。
可能有人会说,看完全片会觉得很boring,既没有反转的剧情,也没有精彩的犯罪手法。
但我看完却感觉,却找到了关于《Rillington Place》的空缺。
凶手John ChristieTim rose扮演的连环杀人凶手John Christie,短短的三集,截取了他犯罪生涯的几个片段,而关于他审判的部分只占了大约不到1%的比例,他的一生就此结束,但关于他的内心,就不得而知了,看完后总觉得有一块空缺补不上去——他为什么杀人?
他在想什么?
他肯定不会这么普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他把秘密带进了土里!
一大片留白让人欲罢不能,辗转反侧,想一探究竟这位连环杀手!
假想他一定把他的秘密写进了日记本,或者以信件的形式静静地躺在谁家邮箱里。
当然这只是我们疯狂的胡思乱想,根本得不到任何回应。
于是在看完《The Man Who Wasn't There》后空缺终于填上了,我想着大概就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之于观众存在的意义,找答案。
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高调张扬,也不是所有罪案都设计的天衣无缝,很多时候,那些罪犯就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骇人听闻的reason,也没有那么多不堪人生经历导致的性情大变。
《The Man Who Wasn't There》里的艾德就是如此,他沉默寡言,听的比说的多,听着他的内心独白,我觉得他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世事在他面前伪装的再好,他也能看透,比如,妻子和老板戴夫之间的暧昧。
比如,他不慌不忙地敲着勒索信,敲诈了妻子老板戴夫1w美刀,淡定无比的走上旅馆二楼,敲开了到处拉投资的外地人的门,拿着还没热乎的现金投资了新兴行业干洗店。
勒索信于是关于他遇事不惊、独具慧眼的标签就这样被贴上。
影片的走向,让我觉得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一定会在哪里爆发,只是缺那么一根导火索。
从他的那封勒索信开始,他的生活开始起了变化,妻子因为那1w美刀失去了爬上管理层的机会,在自己堂妹的婚礼上买醉,回到家后他的那段内心独白,被老板戴夫的电话打断。
床前独白挂断电话后,他去了妻子老板戴夫的百货商店,不得不说他的心理素质or他这种对外界反应的木讷,当老板戴夫要掐死他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他就这样死掉了,即便在这种生死关头,他都没有过多的表情,在观众还在同情他的时候,他干净利落的一刀解决了老板戴夫。
回家后继续开始之前他那被打断的内心独白,完全没有杀人后的惊慌失措,这素质妥妥地把观众镇住了。
继续独白第二天,被两个条子叫出理发店,他表现依然完美,妻子被当成杀死老板戴夫的嫌疑人关押在监狱,他的木讷被大家看做是失了主心骨。
警察通知他妻子已被捕当着律师的面,他不紧不慢的承认人是他杀的,但这种寡淡如水毫无表情的陈述,让人觉得他是急于让妻子脱罪才会如此,你看他外表的伪装是多么成功!
监狱会客室妻子被自己脆弱的内心击败,死在了牢里,这时他的木讷被大家解读为伤心过度!
但事实是,他报复心极强,且没有太多的同情心,妻子的出轨是他的心头刺,眼中针,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但他的内心旁白暴露给了观众,却无法告知身边人!
再后来他爱上了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少女贝蒂,我想这大概是全片唯一一处让人觉得这个理发师艾德是鲜活的地方,天天准点到贝蒂家听她弹琴,为她联系著名的钢琴老师,幻想当贝蒂的经理人,就这样一直仰望,这是艾德此时的梦想!
破功的艾德,简直倾其所有,盲目又唯我,他以为她是个好女孩,他以为她的钢琴天赋过人,但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断,可能这就是被爱情蒙蔽双眼吧,而这场来的快去的也快的爱恋随着车祸彻底断送了!
还没来的及整理自己混乱的心绪,艾德就被捕了,而全剧最精彩的就是艾德以杀害那位外地投资人的罪名被庭审的部分!
这场本来有极大胜算的辩诉,在他小舅子的质问“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以及一记重拳中坍塌,艾德被判了死刑!
这大抵也是观众想问的,“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是什么促使他一直从容不迫,看片的观众都淡定不下去了,怎么艾德还那样“处事不惊”?
导演一定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去拍这部戏的,比起罪犯伏法,大家更想知道罪犯经历了什么?
心里在想什么?
于是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给了答案——往往最重要的部分,总会让人遗漏,比如乍看上去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阴谋,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死法。
只不过是生活喜欢兜兜转转,像飞碟一样,总会转到你身边,是你做过的总有办法让你认。
比如老板戴夫杀了那个投资人,所以戴夫被艾德终结了,那么艾德最终也判了死刑,这是一个闭环的圈,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多余,哪个环节哪个点都踩的刚刚好!
Ps:1、《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所以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整个画质非常丝滑,就像一本没有时代感的精包装的古典书。
2、科恩兄弟非常善于向经典致敬,除了这部精美的黑白画质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西部片《True Grit》也非常经典。
总之科恩兄弟是个大宝藏,非常值得去挖掘。
3、《The Man Who Wasn't There》里科恩嫂的死法,让我一度不能接受,毕竟她是一个“硬汉式”的女性,总期待后面有反转。
我喜欢这部电影另外的一个中文名字:“绿帽奇案”,短短四个字将这部电影的故事做了一个高度概括。
是的,本片的剧情还真是够奇特的,作为一部和犯罪有关的电影,它并没有急于夸张的展示人性,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场景。
一个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为了一个小小念头做了一件“错事”却引来了之后无数的连带事件。
我说不好这部电影的真正主旨,主人公看起来是那种在大社会里随波逐流的小人物,就像片中的自述一样,他的人生就像是走在迷宫当中,只能随着固定的路口左转右行,偶尔似乎是出口的道路最后也难免走进死胡同。
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呢?
大概只是尽量避免走到无法挽回的尽头,但是往往这一切并不由我们控制,那些你期待的和现实中的事情总会在你最想象不到的地方出现差异,你眼里纯洁美丽的女性她的真正面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部电影除了显而易见的优点外,我对主人公的声音(或配音)所作的旁白格外情有独钟,主人公随波逐流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依靠这个声音所传递出来的,好像看透一切却也什么都没明白。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
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
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
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
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
《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
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
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
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
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
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
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
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
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
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
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
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
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
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
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
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与其说这是一部带点阴差阳错的悲情小人物的命书。
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直生活在别处的诗人雅罗米尔的美国电影版。
终日叼着烟卷,坦然地陈述自己乏味生活的理发师,内心和雅罗米尔一样,始终是游离于这窥探自己镜头之外的人物。
即便是生活让他被迫地被编织进了重重的复杂的关系网中。
他也只是麻木地接受着上帝胡乱塞给他的各种命运。
认识两周,没说上几句话便成了别人的丈夫。
继承死去的岳父事业,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理发师。
对妻子和她老板的奸情视若罔闻。
妻子因为悔恨而产生的绝望在他看来无法理解。
面对莫名降罪给他的死刑毫不关切。
这个精神世界不合时宜的小人物,内心宁愿把自己的柏拉图之志献给他垂目的朋友的小女儿,甚至在和这个世界即将告别的时候,他更愿意把自己理解为是那个关于外星人的荒诞话题的主角。
我们根本无需去过多地去理解在这个貌似悲剧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离奇经历的意义。
那只是作为电影剧情成立的一种需要。
科恩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和自我现实分裂的怪咖的别样抒情。
他爱上斯嘉丽扮的LOLI,却从不会想到会像个爱人那样去占有。
亲手杀死戴夫,却也接受因为发现外星人而获死的理由。
和雅罗米尔一样,理发师在自我的荒野上与现实断绝了联系。
死亡对于诗人与神似诗人的理发师而言,不过是一次文学姿态化的总结。
它与命运无关。
却总能引发吾辈绕在它身边发出啧啧叹息。
所以难怪我们会要又一次虔诚地给科恩兄弟下跪了。
就像我们当初给看不懂的米兰昆德拉和亨利米勒下跪时的情境一样。
上帝惩罚我们要在肤浅媚俗的生活里据理力争地思考,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是享受。
好像是在为了赢取一场神圣的战争一样牛逼。
一个理发师——一个在自己岳父开的店里打工的男人——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虽然从开头的自述几乎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但当艾德一次次点着烟用没有感情的双眼眺望远方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要为科恩兄弟创造的这个角色叫绝。
因为他太真实,他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的样子:孤独、安静、若有所思、漫无目的……一切的一切从那个发干洗财的人出现开始。
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艾德虽然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但却想把握住机会。
于是便有了那张勒索信,至于艾德是为情仇还是为名利,无人知晓,但这封信最终导致的结果——敲诈得手、妻子入狱、情夫死去——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
博迪是艾德生命里的一抹亮色,她的琴声让艾德沉醉,她的青春气息给艾德死气沉沉的人生注入了一丝希望,对博迪的关注也令他第一次表现出“兴奋”这种情绪。
他为博迪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甚至盘算着当她的经纪人。
然而,这一丝希望也随着面试的失败而告终。
让艾德失望的或许不是博迪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有天赋,而是博迪自身对音乐这条路压根就没兴趣,“或许做个兽医”——博迪面对艾德的提问这样回答。
这种失落感太过熟悉,就像所有战友都开始撤退你却还在坚守阵地;就像所有队友都已经认输你却仍未放弃比赛;就像所有伙伴都金盆洗手你却仍不愿放下你的“手艺”……这是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因为经历背叛,理想主义者们才显得孤独。
艾德也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打从他以勒索信作为战书向生活宣战的那一刻起。
电影的最后,艾德说他唯一后悔的事,是当了理发师,或许因为这是一份残酷的工作——清除那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如今却多得有些多余的“头发”令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面前的无力和任人宰割。
但是同时,他对其他的事一点儿也不后悔。
科恩兄弟好像在用一种生命无常的口吻告诫我们:面对生活给的屈辱和刁难,无论选择逆来顺受还是负隅抵抗,面对生活给的星星之火,无论选择置之不理还是细心呵护,我们的下场都将和那些头发(那些我们在理发店随地可见的头发)一样被毫不犹豫地处理掉,这完全取决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什么时候拿出剃刀。
揣着悔恨死去,还是揣着UFO?
这是个问题。
2013.05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13113/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
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
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
观察后得到了什么?
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
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
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
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
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
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
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没想到科恩兄弟拍出这样的电影,除了荒诞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称道?
科恩兄弟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但是这部片子应该叫面瘫的人
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好好讲讲拿戛纳最佳导演的原因,我是真的看不懂,比法国新浪潮还制睡
妻沉溺于饮酒,夫烟不离手;小叔滔滔不绝,姐夫沉默寡言;父亲终日伏案埋头故纸堆,女儿日日循规蹈矩弹钢琴(内心如吉普赛女郎狂野)……这个城镇的人将注定荒芜的一生栓在某一事一物上,仿佛找到了重心,世间人大抵如此。
这是我看得最久的一部电影,断断续续花了四天才看完。唠唠叨叨的独白每次都让我昏昏欲睡,最后也没看明白讲的是什么。全靠观众去猜的电影,真的看起来很累啊。
昏昏欲睡。结尾还行。男主角死瞪的大眼珠子与女主角的苦瓜脸。斯嘉丽KJ。哈哈
生硬,对叙事依赖性过强。「存在主义」的力量来自于凝视,静默与无意义的循环往复中人与环境的“疏离感”,并很大程度上由场面调度带出,而不是单纯依靠旁白输出干巴巴的哲学文本。很明显,《局外人》文字形式的调度能力与读感都远比本片好上万倍,能察觉到科恩兄弟的类型片思维还不足以驾驭此类Camus式剧本。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黑白色的片子就是天然的残忍。20190212二刷,旁白过多,又没有比利怀尔德的功底,明明有些地方可以心照不宣,非要说出来,片长虽然不到两小时,反而显得冗长。比起之前的血迷宫和巴顿芬克退步了。
看完才发现是科恩兄弟的片子,难怪这么闷,这么富于思考,这么多琐碎的语言;就跟穿衣认牌子一样,那对这片子也没什么好埋怨的了,情节起码比绿脚趾还正常些。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科恩兄弟的片子总是关注普通人犯罪,普通又没多大出息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被突发的欲望所驱使,一念之恶,又没啥本事,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倒霉到家了。看一个倒霉蛋是如何变成倒霉蛋的,这过程本身就很黑色幽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影片波涛汹涌的剧情和内心戏配合贝多芬的钢琴曲,反差挺妙。
重看。如此的虚无迷惘,聚散离合都凉薄空洞,都是伸手握不住的流沙。ed crane,有谁会记得他?一个被命运遗弃的木偶,上帝甚至连一声冷笑都懒得给。
气氛不错,故事偏弱。
喜欢这部片子的镜头和画面,好美
抽烟酗酒。
2001年了,还用黑白,看得出来在模仿老一辈大师,但是故事拍得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