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电影资料馆的放映是否删减了关键镜头,但两个人的故事就像没有烧开的水,一直在煮。
直到明美走了,火灭了,整个故事成为刘娴生命中一个短暂、闷热、不会和别人提起的夏天。
电影的镜头语言非常细腻,故事很小,但表达清晰。
从主角人物性格上说,三万块都推了,又憋又倔又勇,没道理这样不清不楚?
这是个女孩的成长与自我认识的故事,不一定与谁要有结果,可是确实确实,不应该缺了这分勇气。
也许除了主人公,主创更难,电影也难吧。
《小白船》是我朋友推荐给我看的一部电影,主创团队都非常年轻,导演甚至和我差不多大。
剧情是十五岁的刘娴因为妈妈要去非洲,她被送到了亲生父亲身边。
父亲开了一家快要倒闭的照相馆,照相馆前台阿姨的女儿叫做金明美。
故事就发生在刘娴和明美之间。
导演把勇敢和真诚这两种美好品质均匀地撒在刘娴身上。
她不合群,不喜欢少年宫的小伙伴,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我不知道刘娴对明美的爱是如何发生,或许是在黑暗狭小的阁楼、或许是在空荡的无人的练琴房,或许是在那些以朋友为名相处的日与夜。
夏天的炎热喜欢黏在人身上,从皮肤里冒出来,成为一个个难看的小包。
十几岁的世界像鱼缸一般狭小,和喜欢的人发生互动便是最紧要的事。
明美看起来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人,18岁的身体里仿佛有一个25岁的不羁灵魂,但她面对生活也依旧节节败退。
反而是15岁的刘娴,她的眼睛里写满了对爱人无限清澈的欲望,仿佛用眼睛将爱人抚摸一遍。
电影里有一幕是刘娴文艺汇演结束之后,没有看到观众席的明美,刘娴哭的像碎了一样。
没有人不会被那种心碎打动,属于她们的夏天结束了。
最后,女导演万岁,请大家多多支持女导演👩❤️👩
五星献给题材,负三星献给电影。
首先是布景,剧组应该是花了很大功夫才找到这么破败的棚,要么就是国家发展忘记带上哈尔滨这个省会城市一起了。
乍一看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卧室和操场,结果女主们转身路过印有民主富强标语的街道。
咱就不能在一个正常的城市或乡镇背景下拍摄吗?
然后是剧情,整部电影叙事勉强算完整,但仅限于此。
剧情足够悬浮,像我为了作文切题生拉硬凑现编的老套的疼痛故事。
故事展开后像是裹在每个观众身上的一件满是线头的粗糙毛衣。
某些自以为华丽的细节故事,把线放出去却不收回来了,比如莫名其妙刘娴就开心长大,家庭对她来说更像是这部电影为了反复点题酷儿的一个背景板,漏洞百出不一而足。
接着是狗肉梗,东北人把狗肉当日常饮食吗?
正常人谁下馆子点菜第一句「我不吃狗肉」啊?
我去东北饭店也没见过狗肉料理啊?
不止一次怀疑这部电影不是国人拍的。
毕竟很难不联想成为编剧和导演为呼应西方偏见里中国人吃狗肉刻板印象的谄媚。
如果被我歹毒地猜中了,那不好意思,本场观众一大半都是非东亚裔面孔,看到这里时没有一个人笑,这一点都不好笑。
其次是台词。
这次亚洲电影周展出的电影基本都只有英文字幕,很能见演员的台词功底,口齿最清晰的是出车祸的情夫和梁龙,其他人说话像张不开嘴似的,英文字幕闪现时甚至来不及对应成中文对白就糊弄过去了,真的很怀念以前不用字幕也能听清对白的时代。
演技的话主要槽点集中在已经很优秀的年轻主演上。
明美发小告诉刘娴她就坐在当年明美第一次见他时的位置,我心想:完了你别马上低头看啊,这出戏这么演就打破了你当时在外人面前不喜形于色的形象设置了。
刘娴这个角色在某些场景中很割裂,我能感受到演员的技术和情绪,但整体的呈现还是略显矫揉造作。
压住睡意被绑在电影院座位上被迫吃了90分钟苍蝇,如坐针毡的时候确实希望能有个实时分享槽点的弹幕,观影结束后发现人老了已经记不清想吐槽的细节了。
总之,本题材真的挺好,但我更期待那种能让观众感觉到在坦坦荡荡正大光明地讨论酷儿的影视作品,而非无病呻吟地把题目写在文章里就当切题的青春疼痛文学啊喂!
一直念念不忘《小白船》就是俩原因:真到心坎儿里去了;完成了“成长”这个课题的诠释。
整部片子里没有一个吻但是这恰恰是最诚实的还原。
十五六岁的年纪,有点沉默又有点倔强的你在生日那天被一个特别张扬而美丽的人在耳边庆祝“生日快乐”。
那个潮湿逼仄的厕所里,暗黄的柔光打在她的鼻尖,目光对视永远都是暧昧的触发点。
她带你认识朋友,带你玩游戏,带你听朝鲜语,带你吃东西,带你看到更多声色,带你拓宽世界的边沿,又带你走进她的隐痛。
你与她,最最亲近。
于是你想要拯救她,正如同她曾牵起过你的手,在茫茫然的时刻。
你心疼她,心疼她脸上被打出的青紫,心疼她嘴角渗出的血,心疼她落泪时仍然高昂的姿态……所以当她说想开个小店时,你在心里默默盘算要怎么得到三万块,实现她的愿望。
你也深深恨着她,恨她缱绻在别人的怀抱里,恨她不再对你更炙热一点,恨不能吻上她,……所以你用力扯住听诊器让她跌向你,逼她直视你对她的爱和占有欲。
你终于还是要看她结婚,你绝不会错过她的人生大事。
她说想看你穿上美丽的嫁衣,你的一颗心要被拧碎成七零八落,却仍然平静笑笑“那太遥远了。
先让我看看你有多美吧。
”你对她就是永远有着无穷尽的温情和柔意。
她会在某一天离开你,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金色的发尾拂过你。
你会经历一段缠绵的阴雨天一样的悲伤时期。
但你终会将自己渡到对岸,像她发现你那样去发现更多人更多生命更多体验。
你们也许会再次见面,也许不会。
但她真的让你成长了,感知到爱和真实的世界,已然十足宝贵。
我始终相信,情动让每个不想逃的人都陷落过,哪怕程度不一哪怕时间不同。
所以,刘娴的每一次心颤,金明美未尝不是如此。
纵许爱发生,终究是因为爱。
今天欣赏了这部在戛纳和平遥都备受赞誉的《小白船》,导演真的不要太会拍青春期少女之间那种纯粹的感情了!!!
里面的几个镜头美的几度令我落泪。
导演把青春期迷茫与缺少爱和关怀的少女拍的那么细腻动人。
相信所有人看完都会理解为什么15岁的刘娴会喜欢上明媚又破碎的金明美了。
明美在这里真的将自己的美丽完全释放出来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在哈尔滨拍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女孩观看这部电影时的感觉简直叠buff了🥹~——道外靖宇大街的老鼎丰、松花江的码头与灯塔、那些老建筑们…都存在于我的生活里。
已有龙标,有望今年上映🏳️🌈!!
😎所有人到时候都去看吧!
刚看完小白船感觉五味杂陈,可以找到很多韩国coming of age电影的影子,过曝和柔焦的打光非常像梦之歌,那种朦胧之间万事已然发生不可回头的模糊的生长痛又极其像蜂鸟。
小白船非常精准的抓住了千禧年间性取向模糊的少女初恋的气息。
特别是刘娴是一个很内敛的女孩,她微小情绪变化的时候背景音一下子就模糊却很大声的细节我非常喜欢。
很小的,似乎无法言明的失落、嫉妒、关心在她的世界里就是震耳欲聋的,大过天的心事。
刘娴以第三视角总是隔着某种透明的布料观察和揣摩他人的亲密似乎又有点过春天绑手机的那段戏。
明美和刘娴的人物设定其实挺俗套的,就是小耳朵和黎吧啦but make it sapphic。
又有点像花香里,其实两个人都是潜在的崆峒的,虽然在同样的家庭创伤下只有她们是真的关心对方,但是她们的关系似乎总是次要的,未完成式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过审还是导演点到为止。
但是让我想起了花香里面两人在高中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神来过,神就在她们中间,然后爱情就发生了。
但是小白船更加内敛,刘娴对明美这样张扬的,有野心的,永远在流动的姐姐的渴望是没有落点的,明美知道很多人喜欢她,但她喜欢谁呢,好像她只需要去更繁华的城市,挣到三万块钱开店,而她喜欢谁并不重要。
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和妈妈的关系矛盾,为什么她搬来哈尔滨,和那个为她出车祸的男人怎么了,为什么又不当模特了。
这种人物塑造的虚浮如果是导演故意为之那可能明美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或者是很多东亚女铜初恋的典型剪影,总是因为距离和并不完全地了解对方,而浪漫化其实无中生有的情愫。
这样戛然而止的,什么都没有真正发生,而她们就要分别的时候,却让我觉得失去了从未拥有过的事物。
明美离开前用朝鲜语唱的小白船和刘娴之前用中文的合唱相互照应,刘娴坐在酒席上笑中带泪的神情也许只能用江怡敏的“她懂我”解释吧。
整体来说作为华语女导演的处女作让人眼前一亮,整部片子的女凝看着很舒服。
但是太多loose end了,离异家庭的父母子女关系没说清楚,明明是刘娴作为主角到最后她character development一点没有倒是明美真的成了空姐又要搬去韩国开始新生活,又有很多完全无用的镜头语言。
和蜂鸟相比家庭伦理关系没有理清,和梦之歌相比风格不够强烈隐喻也掉了链子,和花香相比情节和台词更是羸弱,和过春天相比女生之间复杂的情感也过于平面单调,总之这个故事有特别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导演什么都想讲一点导致剧情零散,只有音效和cinematography还可圈可点,会觉得很可惜
片子的故事性不强,甚至有点平淡无奇,算是能归为“不错的毕业作品”到“还行的院线电影”中间。
但胜在视听漂亮,少女的纯真情愫总是楚楚动人。
龙标之下能留住惊天动地一吻更是再添一分。
全片的画面都用了很大的柔光,像朦胧回忆中的彩色糖纸,灿烂,温和,闪烁着灼灼的光。
如果说女主的爱是一艘小白船,那么镜头也恰如其分地如水波潋滟,如浮光跃金,少女心事随之忽隐忽现,静谧安然的氛围下,是汹涌热烈的爱意。
成熟的音乐和剪辑也是加分项。
对一个看过《过春天》《南方车站的聚会》《河边的错误》的人来说,我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能认出来马修·拉克劳的剪辑风格,这种识别正确的感觉非常奇妙。
剧情其实是简单的——情窦初开却爱上直女的经典痛苦故事。
你是明艳的,直白的,我的喜欢是潮湿的,执拗的。
我偷看教室里你训练的样子,我心动于你发现我时惊讶的笑。
我喜欢和你胡乱地玩耍,维持着混沌的暧昧。
我痴望着我灯光下的你在镜头前摆姿势的样子……可在我的演出上,为什么看不到你?
我爱你,我决定吻你。
我恨你,恨你注定要和别人远去。
你会在我面前勾着他的肩膀,吻着他的唇,答应他的求婚。
你的爱不会等同于我的爱。
真残忍。
“我知道你喜欢我。
很多人都喜欢我。
”这能一样吗?!
但我总归还是爱你。
你举起的胳膊累了,我会下意识扶着。
这不是什么怪异的事情,就连猴子也会明白的。
爱出于自然的本能,无法避免,无法伪造,无法制止。
看到女主多次试图壁咚男同学然而下不去嘴,我终于从大哭转为大笑。
拍得太好了。
第一次见周美君是在《嘉年华》,第一次见黄子琪是《消失的她》。
她们一同出现在片子里的时候,有种恍惚的感觉。
周美君,周美君,我默念这个名字。
很伟大的电影脸。
柔韧,敏锐,有着猛兽般超出年龄的爆发力,要把情感刺穿胸膛,刺破屏幕。
让人忍不住画下来。
(看到女主妈妈的第一眼我就嘀咕怎么这么像制片人,影片结束一翻豆瓣,影片详情赫然写着梁静二字。
😂😂不过说起来,片头的很多名字都看得我蛮震惊的。
)大概就是这样。
带着鼓励可以给四分的片子。
看完电影想再把《蓝色大门》刷一遍。
很显然《小白船》想吸引的并不是像远叔叔这种人近中年的男性影迷,但我仍然能非常明确地感受到它专温柔的表达气质,是很有魅力的,而且很包容。
它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时不时泛起涟漪,它会让你不自觉的就沉浸其中,甚至无法自拔,你就静静看着这波涟漪越来越远,然后你甚至都会忘记那涟漪是怎么产生,到底是一片树叶落到水上还是一颗石子深入水底...非常细腻,非常温柔,非常清澈,非常纯粹。
的确《小白船》表现出的某种纯粹质感,是当下院线电影中稀缺的,很珍贵,它一方面是一个女性导演创作首部作品的巨大的表达力量,或者是表达欲望推动呈现的,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跟作品的本身的核心情感有非常大的关系。
而在这种所谓纯粹的表达以及温柔细腻的质感之下,我们看到的貌似是人生中某一段关键经历的回忆,又像是没那么关键的一段往事的碎片复原,而如果站在更高维度观察,这是一个女孩长大成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节点,远叔叔经常讲,男人的成长是一辈子,而女性的成长在几个很短时间就实现了,而这其中就包括十几岁青春期,一方面是荷尔蒙使然的情窦初开,是有关情感的认识升级,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变化导致的她们敏感地感知生活当中的所有人以及所有行为,电影中的这个感知是模糊的,不能简单用某种概念去框定的,所以就显得这部作品格外浪漫。
再加上它用虚实结合以及特写近景画面表达情绪,你会觉得它有类似青春写真集的样貌,有怀旧感,香气很独特——芳草香中的青春味道。
我已经能够想象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在影迷群体,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影迷群体当中掀起的巨大波澜了。
关于服装的美学设计:因为刘娴的妈妈是医生所以想让她身上有消毒水的感觉所以开头是浅蓝色的衣服,而且比较像婴儿一样干净。
而明美是闯入刘娴生活的明艳的所以是红色。
而后面在和明美的相处下,刘娴的服装也由浅蓝变深或者多了斑点花纹。
关于开场吃花生酱:其实一开始在剧本里是在妈妈要出差的时候刘娴为了阻止她故意让自己过敏,但在剪辑的时候把她放在了开头,变成了女主明明知道自己会过敏却不知道过敏是什么感觉,想尝试的行为。
体现了她青春期的渴望探索。
关于为什么是东北但是夏天:主要是体现青春燥热的萌动?
关于爸爸拉着刘娴穿过街头后摄像馆里各式各样拍照的人:主要是体现刘娴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人,融入到了新环境中。
关于明美对刘娴的感情和人物形象:导演说有一点喜欢和暧昧,也感受到了刘娴对她的感情,但无法实际发生什么。
带她去跟男朋友吃饭实际上有点让刘娴知难而退的意味在。
而婚礼上的小白船是对刘娴的一种告别。
想不到了,想到再写。。。。
或者在场的补充下!
第76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导演双周单元(今年改名为“电影人双周”单元)今年有来自法国、印度、俄罗斯等国20部长片和10部短片入选,其中包括中国导演耿子涵的首部长片《小白船》。
《小白船》由周美君、黄子琪、梁龙、梁静主演,故事围绕15岁的女孩刘娴,在最孤独的夏天里她遇到了朝鲜族女孩金明美,明美肆意张扬的青春活力吸引着刘娴, 刘娴的生活也随之有了全新的色彩。
英国权威电影刊物《国际银幕》评价本片:“耿子涵梦幻般的处女作《小白船》,这部中国的成长电影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新鲜视角。
”电影《小白船》不仅聚焦女性题材,剧组也几乎均由女性成员组成,本片由梁静监制并担任总制片人,耿子涵导演,郑菁担任制片人,王思静担任联合制片人。
本期导筒带来《小白船》导演耿子涵专访,跟随她的首部长片,一同2010年代初的东北,走进一段温柔迷离的少女故事。
《小白船》剧组在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专访正文导筒:这个片子入围“青葱计划”之后也蛮顺利的,您是花了多长时间拍完这个片子,后期又做了多久?
耿子涵:我们2019年的冬天报名参加的“青葱”,然后入围了,后来就发生了疫情,等了大半年,2020年的9月份我们参加的创投会,梁静老师非常喜欢这个项目,被样片独具一格的气质所打动,七印象决定与我合作。
郑菁作为《小白船》的制片人,将整个项目的节奏进度规划得非常好,我们从2020年的后半年开始陆续的筹备,梁静老师作为监制给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演员选择及团队搭建上给了很大帮助;最终在21年的夏天拍摄的,夏天的部分拍了28天。
导筒:那还挺有效率的。
耿子涵:必须(笑)。
因为我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内完成。
所以其实相当于是8月份杀青,我又回到北京,然后继续剪辑。
我们的剪辑师是马修和蔡晏珊,他们一直在台湾,所以就一直在做线上的剪辑工作。
到了2022年1月份,我们又开始准备冬天的拍摄,又去了哈尔滨,然后拍了两天。
导筒:这个电影给我感觉分不清是东北的哪里,但其实东北三省的城市跟城市之间还是有挺大不同的。
最开始以为是在延吉,因为有很多朝鲜族文化,后来我意识到如果把东北这个背景去掉,把放到南方,大家都讲南方的地方话,这个故事好像也是成立的。
您觉得这个故事它是有普适性的吗?
为什么最后决定选在了东北这个地点?
耿子涵:这个说来也挺有意思。
当然了,首先刘亦宁的剧本写的是哈尔滨是她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其次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是北方人,所以我可能对北方感觉更亲切。
我对哈尔滨有一些设想,因为比如说提到哈尔滨,大家会想到比较经典的《白日焰火》,有那种冰冷的环境。
但对于《小白船》来讲,我们反倒想利用的是哈尔滨的多元,它有很多俄罗斯的、苏联的这些建筑,有各种少数民族,比如说像哈尔滨的老一辈的,有情怀、有文化的人,他们的穿着很讲究很精致。
它也有市井一些的人群,有快手文化,我们想象的那种东北二人转文化也都存在。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女孩的成长来讲,多元的环境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刘娴(女主角)跟妈妈的原先的生活是相对单调的,妈妈也把她保护得很好,后来她去了爸爸的照相馆,反倒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窗,然后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多元的文化。
但拍着拍着我就发现,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人,聚焦到演员的脸。
所以恐怕在片子当中,对环境的展示没有那么具体。
导筒:我很喜欢你刚才说的,你总是聚焦到人物的脸。
你特别爱你这两个女主角,这个能从你的镜头语言感受到。
可不可以谈一谈周美君跟黄子琪?
黄子琪是你的好朋友,你们两个合作比较顺利,而周美君很年轻,但是她也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
想知道你在现场和她们合作,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耿子涵:其实有。
虽然周美君小,但她很聪明,心理是非常成熟的。
我跟她是有年龄差,但是不体现在工作上,我完全不需要把她当一个小孩看,因为她很专业。
我觉得我跟周美君,其实没有跟黄子琪那么熟、认识那么久,但是我们在“青葱”那会儿,她来参加了拍摄了我们“青葱”的创投短片,那会儿就找到她,所以其实相当于从20年就有认识。
在开拍前,我们确实跟她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就希望我们能建立一个属于我们俩的语境,比如说她的故事、我的故事,可能我们都要互相了解彼此。
之后在开拍前,我希望她了解刘娴,能完全知道刘娴到底是什么样的,把她和刘娴的共性找到,比如说刘娴此刻的心理的酸楚,就类似于你周美君的哪个经历,就做一些代换。
导筒:黄子琪有需要做代换去找到金明美这个角色吗?
耿子涵:我觉得反倒这一次跟黄子琪有在尝试不一样的方法。
因为我跟她从2018年就拍了《明天会更好》的短片,后来2019年又拍了短片《绿幕》,我们都一直合作。
然后就发现,好像我们越想越多,可能《明天会更好》的时候,正好我也想的很少,她也想的很少,反倒是一个合适的分寸。
《绿幕》的时候,我们都想我们怎么再做的更好,想复杂了,反倒有点迷失。
所以这次我们就希望能摆脱掉这种复杂,其实黄子琪做了一个工作,就是她找准了一句话,关于金明美的。
有一场戏是金明美在弹钢琴,她有一句台词是 “我运气不好。
”黄子琪通过这句话找到了这个人物,并且完成的非常好。
导筒:她是为了这个角色学朝鲜语吗?
耿子涵:是。
导筒:关于演员梁龙,他演这个爸爸是特别合适的,因为搞音乐的跟搞摄影的都是搞艺术的。
是怎么找到梁龙的,然后怎么让他来演的?
耿子涵:首先是特别早之前,编剧刘亦宁就跟我开玩笑说,看见梁龙老师就跟看她爸似的(笑),就这样萌生了一个念头。
七印象出品的电影《没问题》里面就有梁龙老师出演,所以梁静姐就从非常专业表演的角度提出了选角建议,支持我们找梁龙老师。
我们就去试了试,就在望京跟他约了一个地儿见面,他就真的答应了,其实我们还挺紧张的(笑)。
导筒:在拍摄的时候你对梁龙的表演提过什么要求?
耿子涵:对于我来讲,我不希望让梁龙老师有过多的限制,就像他在舞台上一样,没有限制。
导筒:他确实挺自然的,我还发现在所有角色里,黄子琪讲朝鲜语,周美君不说东北话,梁静其实也不说东北话,唯一一个说东北话的就是他了。
虽然环境是在东北,但反而觉得他作为唯一说东北话的角色又有点突兀的感觉。
你为什么让他保留了这个,但又没有让所有人在语言上统一?
耿子涵:是这样,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后期做声音的阶段也做了一些处理,比如说把一些相对支线的人物的声音,重新ADR,让整个声音环境更加统一。
刘亦宁她是哈尔滨人,她也没有什么口音,所以我觉得哈尔滨好像是有那么一波人口音不太重的。
刘娴妈和刘娴这一组人物,我希望她们保持那种特别井井有条的感觉,是做受环境影响比较小的人。
其实对于我来讲,刘娴这个人物可能真正到了照相馆,才算是所谓的“出生”。
导筒: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吗?
耿子涵:在我最早的想法当中,包括美术上、造型上的设计,其实我觉得刘娴跟妈妈的生活就像是在一个保温箱,育婴箱里。
包括她的家,我都希望是那种没有什么颜色的,特别干净,我想的是妈妈这个人可能每天会到家要消毒,洗手,喷酒精,尤其妈妈还是做医生工作的,我就觉得她家可能是一股消毒水味。
包括妈妈给刘娴剪头发这类意向,都在体现她把孩子相对保护得很好,没有让孩子太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所以开场的喝芝麻糊,或者即便过敏也非要去尝尝花生,都像是她的触角一点点伸出来,试一下,又收回去,试一下,再收回去。
导筒:你解答我的一个困惑,因为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开场要去吃花生酱。
耿子涵:其实并没有深奥的意义,刘娴她处在青春时期,总是会有一些奇怪的冲动。
导筒:说到父母这两个角色,你刚才也说妈妈对孩子是保护的,爸爸稍微野一点,让孩子看到就更丰富更多元的世界。
但是从刘娴成长的角度来讲,因为刘娴看到父母的爱情都是失败的。
父母首先就没有一直在一起,他们中年之后又试图尝试新的爱情,也失败了。
为什么大家的爱情最后都是失败的?
耿子涵:可能更多的是从剧作结构角度出发的一个设计,但我觉得好像……虽然说起来是每一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我不会觉得它很伤感,或者说我不会觉得它沮丧。
我觉得反倒这几个设计,意思是生活还要继续,于是会有这种分散。
包括后来刘娴突然就要从照相馆离开,回到家,这都是生活里会发生的一些经历。
导筒:关于《小白船》这首歌,先前看片的时候我以为姐姐唱歌,是在回应和妹妹的情谊,因为妹妹在合唱团表演唱《小白船》。
但是后来又看到presskit里面说朝鲜语版本是离别之歌。
如果有像我一样的观众,不知道这首歌的典故,就把它理解成姐姐对妹妹的回应,这也是可以的吗?
耿子涵:当然。
我是觉得一定有一个回应的意思在,但是我又觉得她可能还有一种告别的意味,因为明美在中途有过一段时间的消失缺席,那个突然的消失,其实是那个人物,在那一刻不想再展露太多、或者是任何的脆弱。
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她没有办法在那一刻因为告别而展露脆弱,反倒要去韩国了,她又满血复活了,新生活要开始了,她可能才会有勇气,或者有力量去面对刘娴,无论是回应也好,还是告别也好。
导筒:片中刘娴在情感上的认知,她就是喜欢金明美这个类型,还是对某个特定的人产生一种依恋?
你觉得这部片子里的感情是哪一种呢?
耿子涵:因为对刘娴来说,妈妈突然走了,把她送到一个陌生的、她认为怪异的环境,然后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漂亮的姐姐,她需要有一个“日子还得往下过,我得有个奔头”这样的想法,好像有这么个人在,我能过得开心一点。
导筒:那个喜欢刘娴的小男孩,你是怎么设想他的呢?
耿子涵:我觉得刘娴只是在那个时刻不喜欢他。
其实在刘娴的成长环境里,对男性是有点陌生的,因为爸爸有一定的缺席,刘娴想象她爸应该就觉得她爸是个怪人,是有一点陌生、有距离,或者有点恐怖。
所以我觉得在那一刻,她还没有对男性建立太多的认知。
我只是觉得她不知道该如何和男性相处,反倒金明美作为一个女生,作为一个姐姐出现,是对刘娴来讲是更亲切的。
导筒:《小白船》这个故事的剧本准备花了多久?
耿子涵:这个剧本打磨了两三年,我们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顾峥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他一直带我们的剧作课。
因为这个故事是刘亦宁的毕业剧本,所以顾老师给了很多的帮助。
导筒:以后想自己写剧本拍自己的故事吗?
如果要写的话会拍什么样的故事?
耿子涵:最近也在构思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女性的视角,一个疯狂的爱情。
刘亦宁也加入了进来,我们一起在写。
导筒:最后一个问题,《小白船》这个故事挺私人的,剧本不是你写的,那你是如何做到和另一个人的个人故事做到这么贴合、将这种个人化完整表达出来的?
耿子涵:《小白船》这个片子确实有一些私人化的体验,但其实对我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追忆青春、一个回顾青春的过程,其实我觉得不仅是我,可能包括观众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时期,它有很多普遍的体验是相似和类似的。
对于刘娴,这个故事就是她这一个夏天发生的事,也没什么大事,但在对于15岁的她来说是非常起起伏伏,非常波澜的,所以我的核心思想就是把这个呈现出来。
作者:蓝詹
不知道该说点啥,反正就是不好
们女同终于也有夏天故事了啊(虽然结束还是在冬天)。最后爹讲爱那一段确定不是借鉴cmbyn吗,加上结尾的落泪。整体设计感太重了,但情感仍然真挚。别低估一个愁眉苦脸的十五岁少女的爱和力量!不掩藏侵略性,也足以与明知不可战胜的对手暴力反抗以维护所爱。期待看到女同形象更多更新吧。
Summer fling,本来就内向茫然的小姑娘被丢到了和自己不太熟的爸爸家过暑假得到了一个看见不同世界的机会。拙劣的学习喜欢的姐姐利用男人的喜欢获得东西的姿态,去守护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ouch
如果我们的夏天已经结束了,你为什么还要在冬天出现在我面前呢?
记 在法国看的第一场电影(还是真拉拉片!!!)。很喜欢导演的讲述方式,是个不落俗套的故事。姐姐那么美笑得那么甜,妹妹那么纯那么勇,好爱!
“爱上后爸/后妈的孩子”这种BL故事的经典设定在les片里显得更加轻盈;毛边梦境质感的室内空间和哈尔滨道外的破落街景对比,容纳起欲望初萌却又处处受困的青春期心绪。另外梁龙贡献了从影生涯的最佳表演。
#HKIFF48 10火鸟竞赛#纯真恬静的蓝遇上热情洋溢的红,在以寒冷闻名的北国冰城,在这个平平无奇的夏日,炙热的感情让人热得冒汗。姬魂熊熊燃烧~
什么鬼片子
天呐太好看了!我尖叫!呐喊!欢呼!导演你是女同之光!!!刘娴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到了恩熙,后面越看越觉得有太多相似之处;黄色书包,打糕,男同学的设定,甚至演员长相、妆造、表演方式都一样。那些青春里的暗流涌动、缺失与获得的循环往复,每一个或许刻意的情节,都如同对上了暗号般幸运。无论如何,一位女编剧写出了文本,一位女导演把它拍了出来,映后看到台上站着的主创团队都是女性,简直太令人舒畅了!她们和这部电影都是一种可能,可能有一天,银幕后会与坐席上的观众一样,是女性占大多数。
虽然啦啦片,开头不久就想起《我心雀跃》,女孩子对另一个个体,产生的向往、靠近、拉扯,占有,最后怨和气还是抵不过向往靠近拉扯,只是不再占有了。真爱就是想给她,哪怕她没要,可是这一切如父亲所说,哪有那么简单。作者对照了两对男女关系,就把这种单纯执拗和冲劲儿立刻显现出来。虽然把这种情感感觉因各种原因做了弱化处理,令女主的锐气大减,但想起来耿子涵在青葱的pitch其实也有一股这种劲的。影像和音乐显得很不错。但是不喜欢映后观众里小姑娘们大喊“还是得女孩子拍电影”,性别不是原罪,拍得好才是最终。绝不是平庸之作,本次平遥最期待的一场,但可能期待过高,要说最终呈现略略略略有点失望。
它只是在讲述对青春的探索和不确定的朦胧的爱意,特别特别喜欢。映后的女生们也都很好,主持人说到处女作,有人立刻指出是首作。
无法忍受的机械和单义以至于几乎可以想象到导演在片场是如何指导演员的(哪些台词应该做出哪样的表情)。相比之下《过春天》同样作为首作真是老练到吓人
啊啥?
mk2这周五就放映诶可惜我要去旅游在考虑要不要早点回来看电影不过看消息说6月就能上mk2了 也可以搬家完去3+1给女性主创们加一颗星我就是说燃冬开头刘昊然参加的那个婚礼不会是明美妈妈的吧??mk2的性少数群体电影展,是我今年在法国电影院看过的最多法国人的中国电影(甚至我感觉全场加上我就两个亚裔)说实话挺青涩的,演员到导演都挺感觉青涩。明美的演员有几个角度好像郭珍霓啊啊啊
虚假的置景,悬浮的人物,演员动用一切方法表演想象中的青春疼痛,摄影机和演员同样迷茫,根本不清楚自己需要捕捉/呈现什么,只能在拍摄场所中来回转圈。
是年轻时的我会喜欢上的姐…这电影朝鲜族的背景设定是啥意思呢…
看久了就有点厌倦空洞的表演、刻意恍惚的视听
-.5
看完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开照相馆的爸爸
需要区分叙事与表意的模糊是现行环境的限制还是表达能力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