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饥饿》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饥饿》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故乡女人公敌东京放置食堂明日重生独家头条:初露锋芒漫长的黑夜青之文学奇葩一家亲4400孩子们天才一族卫斯理之蓝血人那小子真酷牙医上战场别再犹豫永不消失的彩虹小小陌生人深夜的红酒天才枪手冯宝宝与张楚岚安乐传四月是你的谎言碧昂丝:新生与超越白猩猩历险记僵尸归来2:消失的御林军高踢少女始于赌约的告别之恋鬼子来了定时之恋一路相亲

《饥饿》长篇影评

 1 ) 饥饿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

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

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2 ) 具有观赏性的影像

我作为外行人来说下这个电影。

看HUNGER之前我去吃寿司,因为是生日就大吃了一顿差点没把我撑死。

然后就走进了电影院,看这部1小时40分钟的电影。

一个吃饱的了人看一部叫饥饿的电影,其实自己觉得是有点奇怪的。

电影故事很简单,甚至简单得像一部纪录片。

不过既然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像机”大奖,那就自然要关注电影的影像了。

看过HUNGER后,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则是影像的代入感。

这个名字是我编的,应该存在一个专业术语,大概就是通过摄影技巧,让画面最大限度的感染观众,让观众能体会到镜头前人物的情绪,甚至“闻到”某个场景的气味。

印象很深的有几个地方。

1,由于囚犯都把尿倒在走廊上,于是有一个清洁人员拖地的长镜头。

清洁人员先是从画面中央的远处走来,边走边往地上倒清洁剂,走到镜头面前后又转身走回去,到了走廊尽头后拿起拖把,慢慢地边走边拖,又一直走到镜头前,然后这个长镜头就结束了。

这段是非常让人难以忍受的啊,摄像机一动不动冷静注视,那种类似折磨的感觉会让我几乎能闻到那股恶心的骚臭味。

2,那个哭泣的防暴警察。

他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在即将到达监狱的车上,眼神的游离和肢体的慌张透露出他的紧张和不安。

但是随着防暴警察一起用警棍敲响防护板时,他开始发泄似的嘶吼。

然后囚犯出来了,被暴打,被凌辱。

画面摇晃得很厉害。

这时一个快速的镜头扫过之前的那个防暴警察的脸庞,不足一秒的刻意特写,因为这时他的表情和之前的惶恐不安完全相反,似乎丧失掉了灵魂般。

之后就是那个他哭的镜头了。

这个镜头很有冲击力,但是我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画面被一堵墙平分成两半,右边是那个防暴警察偷偷痛哭,左边是一群防暴警察在暴打又一个囚犯。

3,然后是一个新到的囚犯要在几个狱警面前脱光衣服。

电影分别从拍摄囚犯正面和背面来展现这场戏。

但是两个角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画面都被均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狱警,面无表情也几乎没有肢体动作,直呆呆地盯着囚犯;右边则是独自一人的囚犯,其窘迫感和羞辱感在安静中向观众扑面而来。

4,电影的台词其实很少。

最多的一段是男主角BOBBY在会见一个牧师。

也是很有意思的长镜头。

BOBBY和牧师面对面坐着,画面就这样被分成左右两部分。

有趣的是这两部分除两个人物之外都惊人相似。

无论是他们身后的桌子和椅子还是那些桌子上的烟灰缸,就像画面中间放了一面镜子似的。

右边只是左边的倒影。

所以这场戏就是挖掘BOBBY内心世界的一场戏,他的想法计划背后的意志和精神,都在他与牧师,或者是与“镜子中的自己”的对话中表现出来。

其实还有很多很漂亮的镜头。

那片在病房中缓慢旋转飘落的绒毛,还有小时候的BOBBY靠在BUS的车窗边上,在森林中奔跑的画面。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老是想起《索多玛120天》,因为HUNGER前半部分表现的肮脏同样很直接,粪便啊尿啊蛆啊暴力镜头啊血腥啊...但是因为其影像太具有观赏性,所以你几乎不会感到恶心。

我说的是“几乎”,有那么几个镜头还是让我有点反胃。

可能是之前吃太多了的原因吧。

还是希望看到某个在摄影或导演方面专业点的人士的详细解读。

 3 ) 《饥饿》

北爱共和主义者抵抗运动以不同形式被无数次的搬上银幕,《饥饿》必将成为的一部力作跻身其中最优秀者,即便她来源于小制作,而且受关注程度还不算高。

第一部分“地毯”“不冲洗”抵抗和第三部分“饥饿”抵抗以还原真实为出发点,而第二部分以一种语言还原内心的形式表达(一段长达17分钟双人对话、一段长达5分钟的个人特写)。

切割清晰却连贯统一。

同时也造就了2008年最优秀的男性角色之一。

2009-02-13

 4 ) 将饥饿进行到底

普通人为了减肥,偶尔会尝试饥饿这样的酷刑。

红色经典《烈火中永生》(1965)告诉观众,饥饿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抗争手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类的说辞对于许云峰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夺得第55届奥斯卡8项大奖的《圣雄甘地》(1982)再现了甘地绝食的情景,绝食不仅是甘地的信仰和达到政治诉求的需要,还是他磨砺身心、祛病延年的辅助手段。

甘地的一生伴随着无数次绝食,少则数日,多则3星期。

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

表现大饥荒的影片《夹边沟》(2010),镜头之沉闷、单调,还不如杨显惠的原著来得震撼。

导演王兵的情怀毋庸置疑,但他拍摄纪录片积累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写实风格的佳构。

根据“梅兹监狱绝食事件”改编的英国影片《饥饿》(2008)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堪称“饥饿”类影片之翘楚。

臭气冲天的监狱,狱警与爱尔兰共和军囚犯彼此间的厌恶、憎恨和恐惧,以及饿到尽头、神仙束手的恐怖景象,令观影经历成为一场噩梦之旅。

狱警雷蒙德出门上班养成了一个习惯,先确定街道是否安全,再趴在地上检查车底有无炸弹。

为剪去共和军囚犯领袖鲍比•桑兹的长发,雷蒙德和同伴必须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战争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对方不明事理。

拒穿囚衣的“毛毯抗议”和使用粪便的“秽物抗议”历经4年取得部分成功,狱方将牢房洗刷一新,允许囚犯穿上自己的衣服。

因政治地位未得到认可,囚犯怒发冲冠,当局则觉得这群得寸进尺的人渣完全不可理喻。

对抗再度升级。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躲在摄象机后面,小心翼翼地将其对弱者的同情心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相形之下,以爱尔兰共和军为题材、摘得第59届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风吹稻浪》(2006)就显得煽情过猛,影片开场就是英军打死一个17岁的爱尔兰少年,仅仅因为后者不愿用英语通报姓名。

为了维持在爱尔兰的统治,英军肯定还犯下了更令人发指的罪行。

但整个片子对英军为何如此残暴缺乏足够的铺垫,仿佛欧洲左派的样板戏。

1981年3月1日,鲍比•桑兹发起绝食抗议以争取政治犯的待遇。

牧师告诫鲍比:“你对生命毫无感激之情,你把自己给蒙蔽了,你害怕停下来、害怕活着、害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这不是在自我毁灭吗?

”1976年1月19日,41岁的英国在野党领袖撒切尔夫人猛烈抨击苏联,被苏军机关报《红星》称为“铁娘子”。

这样一位连苏联都不放在眼里的鹰派角色,执政后会向自己的阶下囚屈服吗?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发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1981年5月5日,经过66天的绝食,鲍比•桑兹因器官衰竭去世;5月7日,10多万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

北爱尔兰陷入骚乱之中,连妇女、儿童都在向军警扔石头和燃烧瓶。

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丘吉尔1943年曾在此下榻)所在的丘吉尔大街,被伊朗改名为鲍比•桑兹大街,使馆只好封闭大门,在另一条街上重新开门。

影片既有军警群殴囚犯的血腥场面,也不忘给暗杀军警的共和军记上一笔。

整个抗议期间,10个囚犯活活饿死,16名典狱长遭到杀害。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撒切尔夫人确乎是强硬得过了头,当饿成魔鬼身材、形似骷髅、皮肤溃烂的鲍比•桑兹出现幻觉,那个孤独、倔强的贝尔法斯特少年,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全球舆论和地方治安的双重压力下,撒切尔夫人作出了强硬的妥协:满足共和军囚犯的各项要求,拒不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

别看待遇变了,你们还是刑事罪犯和恐怖主义分子,而不是什么政治犯。

鲍比•桑兹在世界范围内为共和军争取到的道义优势没能维持多久,共和军攻击平民天怒人怨,以致他们的超级大粉丝卡扎菲都发出了谴责的声音:“利比亚知道合法的革命行动与针对平民和无辜人民的行动之间的区别,这一行动不是合法的。

”要了解鲍比•桑兹何以能够将饥饿进行到底,以及撒切尔夫人为何那么不近人情,让她所不齿的囚犯成为道义英雄,大可借助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人们忘我地投入某件事情,付出越多越不容易回头,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新民周刊)

 5 ) 完成

詹姆斯•乔伊斯、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萧伯纳、威廉•巴特勒•叶芝、西默斯•希尼。

以上五位都是爱尔兰人,其中有四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镇。

爱尔兰除盛产文豪外,也盛产斗士。

叶芝的那首传唱世界的情诗《当你老了》就是献给一位热衷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

而《饥饿》中绝食而死的博比•桑兹也是这些斗士中的一员。

《血腥星期天》《迈可•柯林斯》(又译傲气盖天)《风吹稻浪》等片也涉及北爱问题,不过表现的是街头的斗争,而《饥饿》表现的是狱中的斗争,由拼刀枪到拼意志,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片不但题材另类,技术上也不乏实验性的手法。

整部影片,由躁动到平静,由群像到个人,节奏跌宕,动静得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依赖于影片出色的摄影。

《饥饿》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曾经在纽约大学读书,呆了三个半月就主动退学了,据他自己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我对他们拍片的方式没有任何期待,他们不让我把摄影机丢到空中再接起来,因为这不合常规。

长镜头和手持摄影,都是摄影的常规技术,不过麦奎因对这些常见手段进行了极端的运用,十分出格的打破了常规。

在《饥饿》中,麦奎因通过密集的、超长的长镜头和歇斯底里的手持摄影完成了他的技术冒险,玩摄影机玩出了一尊嘎纳金摄影奖。

而《饥饿》的剧中人物也有属于他们的“完成”,为宣示他们的政治立场并赢得作为人的尊严,博比•桑兹和他的狱友们先是发动“不冲洗”运动,继而集体绝食,通过一死来完成他们的抗争。

对于绝食,很多人只会有这样简单的概念:一个人把自己饿死了,至于具体的情形则不甚了了。

《饥饿》对博比•桑兹长达66天的绝食以科普式的忠实进行了呈现,在这漫长的感官炼狱中,绝食的人要经受肌肉萎缩、肠胃穿孔、吐酸水、呕血、便血、生疮致全身烂出白骨、听觉衰退出现重听、视觉受损出现的失焦虚焦等一系列生理折磨,导演以极度写实的、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令人对绝食有了感性的、切身的认识,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对主角肃然起敬。

当然,《饥饿》不是科普教学片,它的意蕴远不止于科学。

导演在自然主义般的写实中,为博比们的抗争、受难赋予了一种神圣感。

在“不冲洗”运动中,镜头对监狱牢房的墙壁上用粪便涂抹出的圆形图案给了一个比较长的特写,这个涂鸦犹如渊深的宇宙,其中有万千星系旋转,令人观之眩晕,这个图案使得逼仄牢房的空间得到无限放大,博比们的抗争似乎和整个宇宙的运行都发生了联系,他们的自污带有某种神圣意味,另外,这又和东方禅宗的“道在屎溺”暗通款曲。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诉诸非人的肉体虐待,令人不忍观之,而《饥饿》里的自我受难虽然平静,但冲击力并不亚于前者,并且博比的绝食也带有殉道的意味。

受难往往能使人具有神性,甘地因绝食而成为圣雄,耶稣因受难而成为神,而博比在狱中当选为国会议员成为了民族英雄。

博比绝食中,一个反对派来看他,他挣扎站起又摔倒,后来被反对派横抱出来,犹如从十字架下来的耶稣,这个场景对受难神圣感的展现更是明显。

博比绝食而死,是为了家国大义,在导演看来这不亚于宗教领袖完成了一次圣迹。

《失乐园》里,久木和凛子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却执意赴死,他们的纯爱受到了世俗的打扰和亵渎,他们以死来完成他们的爱,给爱一个凄美的句号,犹如樱花在盛极之时凋零,他们不想看到红尘翻腾后他们的爱千疮百孔,只剩下一个无言的省略号。

死于极乐的久木、凛子和死于极痛的博比•桑兹具有某种同质性,小时候淹死过受伤小驹子的博比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他也在并不是非死不可的情形下选择了死亡,为了终结无休止的虐待折磨、谈判博弈,他和同伴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抗争,给这场运动奏出最强音,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了监狱政策。

不过英国人也颇有fair play精神,如果博比遇到的是希特勒、波尔布特政府,会被直接扔出去喂野狗或者强制喂食,而英国政府尊重博比的选择,还派了医生监护,让博比完成了他的“完成”。

《饥饿》的导演是英国人,投资方是英国公司,而主角则忠于历史的用了爱尔兰演员,这部看似给自己国家抹黑的电影,反而透露出英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与度量,和绝食而死的斗士们一样,他们也有值得钦佩之处。

 6 ) 《饥饿》: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7 ) 饥饿

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异常犀利的处女作,简洁的构图,大胆的长镜头,给足了一种冷酷的仪式感,线索隐晦而到位,极度客观视角下两方力量的篇幅处理非常匀称,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更印证了此消彼长的动势,本已成王败寇的监狱,却成宗教意味浓郁的清洗与反清洗的意志较量,囚犯的铁碗与防暴警察的铁棍发出了同一种声音,没有一方是胜者,也没有一方是正义者,这大概就是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悲哀,导演用种种眼球刺激诠释着这激烈,有类人,可以打败但无法战胜。

法鲨和贝尔这样的演员无论演技如何,都是让人无比尊敬的演员。

法鲨最后饥饿的形象和贝尔在机械设师里的骨瘦,这样的演员为了诠释角色,真的是完全抛却了肉体。

本片气氛压抑,进展的也很缓慢,政治迫害和绝食的背景也不是能轻易体会,全部的精彩都在法鲨以及与牧师的长时间辩论,这绝对是最精彩的段落。

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有的就是有其超越一切的意义。

 8 ) 前半段不明所以,后半段畅快淋漓

本片叙事很特别,一开始主角并没有出现,而是从一个刚入狱的菜鸟开始故事,事先没有看剧情介绍,加上觉得几个外国人长得很像,名字也分不清,于是前半段我很晕,并不喜欢一个白净的人和身着黑袍的神父开始对话,故事的节奏仿佛突然改变,进入了另一个故事。

对话的内容绝佳!

两个同样智慧的人的对话,虽很长,看不厌。

主角有光环,自然是正面人物,但神父同样让人心折再之后,就是一个瘦子的胜利了。

有一个镜头,主角上半身的侧影,腹部深深地凹陷下去,我想,可敬的不是角色,而是演员

 9 ) where do we come from?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10 ) 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

一开始就是难以忍受的沉闷,直接拍摄粪便屎尿的镜头,对无数裸男不停殴打,流血,虐待,甚至还有男主饿死的全记录,肌肉萎缩、便血、溃烂、晕厥。。。

所有这一切真是叫人震撼,但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长达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而且没有任何切换,说实话,我当时瞌睡了一下,也许是夏天的中午太难熬了。。。

《饥饿》短评

打这么低的分完全是因为我欣赏无能QAQ 没有配乐的电影永远看不下去 险些睡着QAQ

10分钟前
  • Enjoy🌈Rachel
  • 较差

不是我的菜

13分钟前
  • 不能再熬夜了
  • 较差

這份理想,這份自由,都要建築在那一個瀕臨絕望的信仰上。

18分钟前
  • 野人泰
  • 力荐

不太明白法斯宾德为什么要牺牲这么大。

23分钟前
  • vengo
  • 还行

我不知道该评价什么了。。。

24分钟前
  • Gaby
  • 推荐

几段长镜头相当出彩,但叙事性不强

27分钟前
  • 冯静德
  • 还行

也许是对历史本身不了解,也许是因为观影时断时续,不断被打扰,暂时没有什么强烈的体会。

29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演员演得好辛苦啊于是后来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了!耍赖!

32分钟前
  • 陈囿
  • 还行

在仅仅9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去拍摄一组单一场景中的对峙戏,而且几乎没有配乐和镜头的切换,史蒂夫·麦奎因可真敢玩

3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看过了风吹麦浪等之后,此类题材的冲击力不是那么大了。不过表达方式确实耳目一新。只是会想起国内的某些异见者,谁来了解他们呢

38分钟前
  • 乌鸫
  • 推荐

整整16′27″没有场面调度的固定镜头。。。

39分钟前
  • 奚以之
  • 推荐

2016.11.17,15路公交车。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法,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一个鲜明特色,不过看多了确实感觉时间停滞了。当然,法鲨的表演和为此片做出的巨大牺牲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41分钟前
  • 西列克斯
  • 较差

真实得憾人

42分钟前
  • geek
  • 推荐

摄影和画面以及事件本身很震撼,但是不是我的胃口。意志的胜利,法叔牺牲太大了。

44分钟前
  • 荒人
  • 还行

很“好看”的电影 就是长镜空镜实在太多了 受不了了 很好看确实 那两个人的一长段的对话实在太精彩! 从故事中间才慢慢叙述 很有趣也很高明 没有打破故事的连贯性 而且也说出了前因后果

47分钟前
  • Frank
  • 力荐

感觉在这90多分钟画面很单一,法叔也太敬业了,,瘦到不成人样啊~~

52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艺术片,伪纪录政治片。影片本身实在太无聊,如果有人在意摄影神马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琢磨估计还有得看

55分钟前
  • 88SinG
  • 较差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非常有力量的一部电影!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毛毯&秽物示威运动”与绝食抗议题材,撒切尔夫人的铁腕黑历史。无比冷漠残酷的暴力画面直击人心,被暴打的囚犯和绝食状态下枯瘦如骨的男主让人感到震撼的同时也敬佩法鲨表演的敬业。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喜欢,也很难让人忘记

5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啥鸡巴电影,看不懂

60分钟前
  • 刮刮乐
  • 较差

看到中间那段对白 真心看不下去了。。。 好浓的爱尔兰口音

1小时前
  • sheepark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