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果冻海

Les méduses,蛇发女妖,水母,Jellyfish,Meduzot

主演:莎拉·阿德勒,Nikol Leidman,Gera Sandler,Noa Raban,Ma. Nenita Flores Dela Torre,扎哈丽拉·哈里法伊,Tsipor Aizen,Bruria Albeck,伊兰尼特·本雅克夫,Binos,阿西·达扬,Miri Fabian,乌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法国语言:希伯来语,英语,他加禄语,德语年份:2007

《蓝色果冻海》剧照

《蓝色果冻海》剧情介绍

蓝色果冻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特雅(莎拉·埃德勒 Sarah Adler 饰)是一名婚礼喜宴服务员,然而她的生活却非常孤单乏味,父母不常联系,男友也离他而去。一天,巴特雅在海边碰见一个满脸雀斑的小女孩,只穿这一条小泳裤,套着一只游泳圈。巴特雅以为她迷路了,将她带到警察局,小女孩却一句话也不说。巴特雅只好把这个神秘的小女孩带回家里照顾,渐渐地,她和不说话的小女孩似乎建立起了某种信任和依靠,巴特雅便把她带到自己工作的婚宴餐厅,然而小女孩却神秘消失了。巴特雅再次回归孤单。在一次赴约中,巴特雅竟然看见小女孩从不愿摘下的泳圈滚过马路,她上前追赶,却被车撞倒…… 本片荣获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以及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女友是个过度认真的处女碧池松药店的儿子们三八线伤害时光教会我爱你成为名垂青史的恶役千金吧!丛林有情狼3:伟大的狼游戏我的爸爸是个花花公子喜临门左轮手枪山女日记2SP前篇去秋山节吧常念岳痛击兴安岭猎人2轮回森林蓝色档案犬友笑传第三季美少女的谎言:暑期班第二季桑迪顿第一季初恋DOGs飞翔吧!埼玉网络杀人案最后的士达尔文臆想魔友艾尔应用程序二十九世界上最强的男人羞答答的铁男圣何塞谋杀案绝对占领粉雄救兵:德国篇搞鬼小筑

《蓝色果冻海》长篇影评

 1 ) 微笑而不是拥抱

你相信宿命吗?

宿命或许就是你心甘情愿去接受的东西。

它可能莫名其妙可能怪诞不羁,但它总会让你欲罢不能,不舍割弃。

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别人不了解,也进不来的领域。

在茫茫人海,狭路相逢,能够一起走一段本就是注定的宿命。

可是,会有一部分人似乎永远活在海洋,即使能够和别人拥抱在一起,也会觉得沉沉浮浮不得安稳。

既然这样的话,就离开点距离,自己漂泊吧。

孤独的人都是一样的,或者是人都是一样会孤独的。

孤独的人沉默不语,或者压抑隐忍。

他们的脾气只会在保护自己或者守护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爆发。

你可能觉得他们骄傲甚至傲慢的无可救药。

可是,他们绝不是冷血毫无感觉的。

相反,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在下雨时能够遇到为自己撑一段路的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让他们内心掀起一片一片的涟漪。

就算是一片能够遮雨的屋檐,都会让他们觉得难能可贵。

就算是这样,等雨停了,他们还是没办法和你靠的太近,因为没办法让别人住在自己心里,那么对亲密的人剩下的就只有伤害吧。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人,请不要错怪他。

不是不肯,只是做不到。

尊重他的话,就不要勉强和他拥抱吧。

给他一个眼神,或者微笑。

如果在一片海域里越游越深,那么请让我彻底沉溺吧。

等到我被那巨大的黑暗的海水压得快要不复存在时,或许我会看到重新复苏的曙光。

让我做自己主人,哪怕我只能用眼睛呼吸。

可以回到海面的那一刻。

我会被救赎。

 2 ) 爱只是暂时,孤独却永恒

在电影里沉默是一种力量。

这是一部由许多小人物片断串连而成的以色列电影。

就像一部混乱世界的抽象画,每个人都力争做到最好。

他们在追寻爱情,记住一些东西,或者忘记一些东西。

他们走在各自自我救赎的路上。

专做婚礼喜筵的女招待。

她不相信任何人。

她把自己的生活平整的分成几个部分。

与男友分手,把自己关在公寓里,出去工作,接听母亲的电话。

车祸过后逃出医院走回寓所,那里已经因天花板漏水而满地积水。

书本唱片和电话漂在水上。

答录机因为进水而语无伦次。

像所有用这个答录机给她留言的人,在她的生活中,来了走了,出现了消失了。

原来都这么漫不经心弱不经风。

原来都这么容易坏。

原来坏了才发现其实都没什么。

她关上门,关上曾经寻找过困惑过的过去。

走到街上,俯身系起松了的鞋带。

下雨了。

身后,她陌生的颇有名气的母亲笑容亲切地定格在大大的广告牌上。

母亲是一家著名公益活动的形象代言人,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宣传,为无家可归者募捐。

可惜,母亲的爱心似乎没有顾及过自己的女儿。

此时此刻,她的女儿站在广告牌前,恰巧就在她两手交叉搭起的房顶下。

女儿抬起头,任雨水将自己浇透。

没有谁来庇护。

女招待认识了一个喜欢在婚礼上拍客人的摄影师。

摄影师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些不协调的画面。

用特别的构图,和那些原本应该不属于皆大欢喜的喜筵的场景。

比如交换戒指的关键时候,她拍一个烂醉的老头和睡眼惺忪的服务员。

还大量运用一些不常在婚礼录像带中出现的镜头。

比如越肩,特写,变焦,广角,小景深。

把婚礼的过程拍得很视觉,很电影,很艺术。

摄影师带女招待回家,给她放小时候在动物园喂鸟的35毫米小电影。

女招待看得很投入,仿佛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童年。

话剧女演员。

她表面上忙忙碌碌,利索能干。

但实际上事业上感情上都不尽如人意,或者她们搞的先锋戏剧版本的《哈姆雷特》就很失败。

她其实别无选择。

她也许把她的这些失落归咎于童年时代的母爱的缺失。

因为在她小时候,她妈妈也许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

所以她多少有点儿怨恨母亲,或者说根本没有沟通。

这样的关系,除了义务和血缘再无其他。

受雇佣照顾她母亲的菲佣,不懂希伯来语,只能讲蹩脚的英文。

但依旧忍辱负重,拼命坚持。

为的是挣足够的钱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却恰恰在儿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没法呆在他的身边。

演员的母亲也很孤独。

她各涩,执拗,倔强。

但内心无比脆弱,需要人来温暖。

菲佣和她母亲语言不通,反差极大,却找到了些许共通和契缘。

在影片最后的段落菲佣劝服女演员的母亲去看女儿的演出。

舞台上,扮演死尸的女儿穿越台下的观众认出了自己的母亲,对她露出了安慰的笑容。

美丽的新娘在婚礼上不小心摔断了腿。

她站在走廊里看着酒店大堂中狂欢的人群,仿佛眼前的一切快乐都和自己无关。

本来要去加勒比海度蜜月的年轻夫妇梦想落空。

医院里,新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问给新娘缠绷带的医生:她这样还能坐飞机吗。

医生站起来回答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加勒比海呢,你们已经拥有了彼此。

可是拥有彼此的他们似乎并不快乐。

那片原本想要去度蜜月的加勒比海,他们最终没有去成。

即便是想看一眼都那么难。

在临海小旅馆里,美丽的新娘打开窗户,对他丈夫说。

好奇怪的旅馆,我们就在海边,却看不到大海。

体贴的丈夫想让他们的蜜月留一个美好的记忆,于是他把房间一换再换,却再也换不回初次约会时一同看电影的感动。

新娘坐在床上,在明信片上百无聊赖的画画。

她用黑色记号笔在明信片上的船周围勾勒了一个大大的漂流瓶。

仿佛这艘船就是瓶中物。

然后她在抽屉中抽出一张淡蓝色的纸,在上面写下了如下的一段话:瓶中之船,不会沉没,不会积有灰尘。

看瓶中船飘啊飘,多漂亮啊,却没人能上甲板,不知驶向何方。

外界的风不能使其沉没,亦不能使其扬帆。

这时,影片渐进高潮。

一天,一个人坐在海边的女招待遇见一个迷路的小女孩。

小女孩穿着小泳裤,带着红白相间的小游泳圈。

满脸雀斑,还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她站在女招待面前,冲着她神秘的微笑。

始终一句话也不说。

女招待用淡紫色的毛巾把她裹起来,和她在沙滩上一起看海。

后来她把小女孩送到警察局。

由于是周末,警官拜托她先照顾这孩子一天。

于是把她带回家。

睡觉前,她想要拿下小女孩的游泳圈,小女孩发出刺耳的尖叫。

她不知道,这个始终一言不发的小女孩,就是童年时代的自己。

她想到应该给她弄件衣服,于是辗转找到了久违的父亲。

在那里,出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场景:小女孩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本女招待小时候的相册。

她翻开来,却发现每一页都是空白的。

只在中间有一页,是一张老相片。

画面上是海滩上卖冰激凌的老爷爷。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总是不愿意带她去海边,她奢望在那里见到卖冰激凌的老爷爷。

可是即便见到,妈妈也总是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他打发走……相片中,这个穿着海滩裤,斜挎冰淇淋箱子的老爷爷忽然动了起来。

对着她微笑,身上的衬衣还随着海风飘动。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长长的跟摇镜头。

下水救小女孩的女招待被摄影师从海里救了出来。

她们俩湿漉漉的走在脏兮兮的沙滩上。

忽然,她们站住了。

镜头缓缓的摇到画左,那个卖冰激凌的老爷爷正微笑着坐在小箱子上吃冰棍。

那个属于甜蜜,或者悲伤的童年的记忆,瞬间回归现实。

片头的音乐重新响起,那是用希伯来语演唱的伊迪丝·琵雅芙的《la vie en rose boas festas》。

略带沙哑的声音听起来如此温暖人心。

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童年的记忆,作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永远留在生命狭长的小巷尽头。

Shira Geffen与Etgar Keret两位出色的以色列导演共同执导的这部《蓝色果冻海》,获得了去年戛纳金镜头奖。

这部讲述Tel-Aviv城市生活群像的小电影,抛掉以色列电影一贯的寻找自我的沉重表述。

略微超现实的情节却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

影片最后的结局并未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无论是主线,还是分线,结果都还乐观。

有人为爱在海边牵起手。

有人为爱选择结束生命。

有人语言不通但互相成全。

有人找到了失去的童年。

无奈且些许悲凉,温暖但适可而止。

绝望但诙谐,希望却渺茫。

电影表面上是以一个温情脉脉,含蓄内敛的情感段落来结束。

其实骨子里,却蕴涵着另一个无奈的轮回。

这是宿命的。

也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情如何,爱情又怎样。

每个人都像电影中新娘画出的瓶中船,不会沉没亦无法扬帆,有风却不知驶向何方。

身在海中却居无定所,船来船往却依旧孤独。

原来。

一切繁华热闹皆为幻觉。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于是每个人便是孤独的,自省的,无助的。

只有自己一个人,背负着宿命去完成一段苦旅。

铸下大罪然后默默的救赎。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孤岛。

不存在绝处逢生。

爱只是暂时,孤独却永恒。

 3 ) 水母(2009.4.23)

又见多主轴并行的电影。

在经历了对“联系普遍性”爱好者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从激赏期待到失望腻味的过程后还有兴趣为同类电影花时间,大抵就是那种心一横“看我们还能怎么拧”的行为罢。

可《水母》的片尾字幕随着希伯来语的《玫瑰人生》浮游开时,却不得不打心眼里感到庆幸。

《水母》是那样一部好片子,漂亮得让人推翻了对自己那点别扭的苛责。

如果拿伊纳里多的的电影作为参照,解谜式的南辕北辙奔赴一点的标的在《水母》中无疑没落了——《水母》走的几乎是与此相反的叙事方向。

电影方才开场五分钟,导演莎拉•简芬和艾特格•科拉特就出人意料地早早以一场婚宴将三个女人串联起来。

与此同时,他们提供的却又仅仅是数组精彩的追拍和镜头切换的单纯串联而已——因为犀利的剪接而结束在荒诞中的婚宴布的是一个在全片中神来之笔般熠熠闪光的局,可它本身对于人物仅仅代表着无甚意义的偶然性。

导演一开始就让她们的人生拥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却又用杂沓得遮断了视线的人群和嘈杂得分辨不出内容的环境音告诉观众,她们之间有着太多天然的阻隔,以至关联稀薄得像是海拔八百千米以外的空气。

一个由于失恋而心不在焉的婚宴服务员,一个不慎摔折了腿却因舞曲的热烈而被遗忘的新娘,一个不会得到正式邀请仍得陪伴雇主出席的菲佣,她们的聚首仅仅是为了在将来被分隔得更远。

她们从那五分钟里离开,以陌生人的身份各自过活,即便在街头撞个满怀,也只能埋头拼命地捡拾掉落一地的物什,含混的“对不起”和“没关系”不再有任何戏剧性。

《水母》把伊纳里多式的电影构架倒个个儿,抛却了各叙事线条间的关联遮遮掩掩到最后的姿态,甚至连那关联的重要性都一并予以否定。

电影由此换取了另一种悬念,不是观众习惯了等待的故事谜底,却是关乎电影自身价值的疑问——乍看下各行其是的三段旋律,一旦编写进同一乐章该是怎样的模样。

这个问题本身新奇的魅力已然超越了任何悬而未决的情节。

若说《水母》对溢出剧情范围的所谓“大悬念”的设置是一大亮点,那么片子为它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则成为了它价值的核心。

电影片头的五分钟以重彩描绘出三个女人间微不足道的物理联系,然后又立即将其丢在原地。

这仿佛是在说“比起生存本身的相似性,巧合下的因果该是多么无谓”。

这三个不曾真正牵涉进彼此故事的女人对于生活都是那样仓惶无措。

巴特雅在男友“就不想对我说点什么”的暗示下抱着手臂闷声不响,直到车子开出了视线才挤出一句“别走”。

她的顽固就像是凯伦,尽管明白丈夫回忆他们初次约会的用意,出口却仍是同一个伤人的问题;也像是乔伊,哪怕在电话里被赌气的小儿子认作“骗子”,可还是作不出一个回家的承诺。

凯伦咬着笔略略思考就信手写下透明得悲哀起来的诗句。

她的敏感就像是乔伊,在那个充斥着自己听不懂的希伯来语的国度却始终一脸悲悯;也像是巴特雅,可以对缺乏情节的无声电影看得目不转睛。

乔伊迫于生计而羁留在与家乡远隔重洋的城市。

她的软弱就像是巴特雅,有着陡然脱节以至抹煞了记忆的成长经历;也像是凯伦,打着石膏的腿只能将她带往下水道的酸臭盖过海浪的咸涩的狭小房间。

这样的三个女人都像是快要在近岸搁浅的水母,柔软是藏不住的,所以就努力使自己看起来更无机、更具攻击性、更让人不想接近。

她们的脆弱带上玻璃外壳、剧毒触手和诡异的生气,却只是因为急于保护自己。

对于她们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搏斗。

你不会知道巴特雅在五岁那年的夏天后是怎样独自长大,也不会知道凯伦心中鼓噪成无穷抱怨的诗句是怎样构建并拆解了她的生活,更不会知道乔伊一次次更换雇主的经历是怎样成了离家时日的计数器。

这些挣扎因为持续得过久,已经成了电影无从追溯的习惯。

你只看见她们此刻的模样,血缘、情感或者金钱都是始终凸显却已消融进生活的问题,真正的危险来自环境本身——浑浊的海水、固着的白沙以及将水母送上岸滩却不肯将它们再次带回大海的浪潮。

所以巴特雅说“我不相信任何人”。

尽管这种不真实的无情从脱口起就融化了它的冰冷——巴特雅第二天就窝在家中的椅子里啃起了胖警察硬塞给她的面包圈,甚至在影片行将结束时敲开女摄影师的门然后立即占据了别人的床铺——但至少,它在经过咽喉的那一刻是真实的。

水母般的女人们的惶惑是成分复杂的无机盐,溶解扩散进整片水域,咸涩就成了世界的滋味。

这种相似的生态使得三个女人多多少少遭遇着相同的事件,比如各自丢失了重要的东西——海边捡到的女孩、丈夫一贯的纵容、或者皮夹里儿子的照片,又比如,让那本该乘风破浪的美丽人造物落入了各自的眼瞳。

呐,给你一艘船,橡木船身纹理粗犷,麻质船帆洁白耀眼;给你一艘船,钢铁首舷弧度优雅,浑圆舷窗灯火明灭;给你一艘船,错落桅杆线条修长,简洁漆饰用色明艳——你会不会想要去旅行,往那个被水涨满的世界?

电影以令人惊愕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巴特雅的家淹起半尺高的水时,一条五寸长的蠕虫躺在电话机上漂来浮去。

对于那条曾在巴特雅的注视下爬着垂直墙壁的虫子,安全的避难所多不胜数——这样的印象太鲜明,所以尽管画面的表情几近寒凉,偏偏待在那儿的虫子却散发着某种悠哉的情绪。

远航的希冀像是总有生根机会的古莲子,可那三名女子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方舟——巴特雅的白帆湮没于虚假的海水,凯伦的游船禁锢在单薄的照片,乔伊的舰桥隔绝进光鲜的橱窗——所以明明会发出叶开出花的植物就那样以种子的形态沉眠于永恒之中。

船只只从她们心尖颠簸过了一瞬的侧影,昏暗的色块似乎还带着微明的边缘。

那样精巧的船只被多余地装进了同样漂亮的漂流瓶,看似风行水上,实则却握不住前进的方向,唯有将命运付之波涛。

它短暂的经行像是脑中一闪而逝的光,打亮了一道虚幻的念头——她们几乎以为自己就是那瓶中船了,由印着黑白照片的失踪人口登记单折叠而成,沉没在警局落满灰尘的抽屉。

但那毕竟只是一种错觉,只是水母摇曳在船行过后曲折的水纹和光线下的梦境。

她们是生存着的,即使乔伊雇主说出的“沙滩上尽是狗屎和水母”以及凯伦丈夫犹疑着用脚掀动死去水母的情景都像是某种对于命运的悲哀暗示,她们还是会收缩着伞状体奔逃往深海的方向,仅仅只是出于本能而已。

所以乔伊和难缠的老太笑容满面地挤在一把伞下,两人抖动身体的姿态几乎让人想起宫崎骏动画中原地跑步等待穿越马路的小女孩;所以凯伦割断腿上的绷带,瘸拐着却是奋力地奔过她曾让丈夫无数次代步行经的走廊和旋梯,让海景旅馆的风第一次吹乱了她的长发;所以巴特雅身着白裙怀抱黄菊伫立于特拉维夫的街头,那张等待母亲到来的年轻女儿的脸脂粉略施,明媚得几乎照亮整部影片。

那么,水母们是否就此回归了可以自在浮游的海域呢?

电影在这里抛出了最后的悬念。

当看到乔伊伤心的哭泣中滴落了欣喜感激的泪水,当看到凯伦背靠死亡携起丈夫被海风吹拂的手,当看到巴特雅作别五岁时的泳圈从沉没于海底的记忆中苏醒,当看到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都走向完满的终局,或许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悬而未决。

就好像凯伦的丈夫气急而去并遭遇暴雨时,避在街边的他身后却是展示凯伦睡衣的橱窗,看上去仿佛是有粉色、灰色的无数个老婆把他包围了似的。

这样的细节暗示着某些东西的不可逆转。

无法重构的家庭关系,无法扼杀的诗情忧郁,以及无法触及的护雏虚象依旧噌噌生长,那么未来呢?

导演们笑而不语。

他们的性情是,让那自涂装了艳丽水纹的卡车开走后就一直以灰蒙蒙的形象出现的海面在片尾找回了它的颜色;他们的狡黠是,让巴特雅躺在以色列特拉维尔的沙滩像一只真正搁浅的水母。

而关于这种矛盾的解释却被他们雪藏进了暗下去的画面和扬起来的《玫瑰人生》。

也许面对那三个水母般可憎又可爱的女人,有些真相终究将不忍追问。

只得看着那位“无处不在”的冰淇凌小贩真的从照片中走出来,衣角掀动起微弱的风,让徒然或者重生交错混杂成海中大群浮游的透明生物,再难分辨。

据说水母的身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所以凯伦写下这样的诗句:   尽管身处水域   她的嘴唇却是干枯的   只能通过睁大的双眼呼吸 然而,究竟有谁在近海亲吻了水母那干枯的唇?

如果你知道,就请把它当做秘密吧。

  瓶中船   沉不下去   或布满灰尘   看上去很漂亮   浮在玻璃上   船小得无法驾驶   没有前进的方向   风儿不会扬起它的帆   它也没有帆   仅是一小片 一条裙   和在它们下面的...   水母   尽管身处水域   她的嘴唇却是干枯的   只能通过睁大的双眼呼吸   永不合上的双眼   没人会注意到她的死去   她不会撞到岩石   她保持高高的姿态   还有骄傲   如果离开时你没有吻她   我的爱   如果你能够   记得回来时给我一个吻

 4 ) 欲望之蛇

据说,夏娃吃了欲望之蛇变成的苹果后,她不仅与亚当相爱,那条化作苹果的蛇也一直存在于她的身体里,后来代代相传,传给了我们。

所以在我们可见的外表之外,还有深不可测的内心,我们的行为安分守己,内心却激荡着滔天的罪恶。

电影《蛇发女妖》住在特拉维夫的三个女人的生活片断。

这三个女人像水母一样,随波逐流,过着孤独的生活,有时也会对过去和未来提出疑问。

 一个在婚礼上端盘子的妇女,在海边捡到一个不说话的小女孩;一个结婚当天摔断腿,因而无法出国度蜜月的新娘;另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外籍看护,碰上一个超难缠的老太太。

本片获得了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

很多看过该片的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巴特雅身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片子。

和巴特雅这条主线并行的,还有其他很多分线,住在旅馆里的新婚夫妇,同一个旅馆里要自杀的女“诗人”,需要被照顾的老妇人,老妇人的演员女儿,菲律宾女看护,甚或至警察和女摄影师,大家似乎都在寻找自己。

情感,生活,工作……我们都遭遇欲望之蛇的不善凝视,如何面对,如何让自己回归平静才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5 ) 我们都需要在水中清醒下

今天才真正的算看完了这部片子,没有我预想的好(期望值太高)但是还是没有太让我失望,毕竟是在《画皮》《梅兰芳》之后看的,真是让我。。。。

没有话说。

还是把话题转回来吧。

琐碎的故事穿插,但是有很巧妙。

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其实也不过如此,你在马路这边的时候,或许我也在窗口向外眺望你,大家互不相识,但又彼此属于对方的衬托背景。

我们。。。

都是对方的路人甲。

还有还有,孩子的微笑,我喜欢。

或许小女孩确实是影片内博得众人最喜爱的一个,她,恩~我也是。

在还里面张开眼睛的微笑,让我沉醉。

毕竟躲在海底还是可以自己享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我们还有多少的机会能够真正享受?

是时间的不允许还是我们自己?

女人们都是忙自己的事情,哦~一个拥抱才让我们在那一刻相互了解。

旅馆里的留言,是自白还是遗书?

随笔?

一个人的命运就此变成了“。

”我们都像水母在海里面肆无忌惮的飘?

还是我们根本就是没有目的没有希望的被海水托着?

是主体还是客体?

好的,乱~

 6 ) 水母

挺值得推荐的一部电影,无论是色彩或是角色的选择上,导演都很成功。

看的是法语,中英文字幕,中文完全是用翻译器翻译的,因此好些话都没有看懂,有些累,但竟然奇迹般的把这片子从头看到了尾。

其实角色们的动作,眼神,镜头的转换,充分能够体会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境。

里面有几个令我回味的镜头,开篇少女的迷茫与寂寥。

海滩上捡到的女孩澈蓝的眼睛,实在美的迷人。

少女一身白裙捧着金黄色花束站在街口等待。

新娘用刀削了一块苹果给新郎时,应该是温馨的感觉,却给我一种暗浮杀机的感觉。

不晓得这是不是女诗人最后在他们的房间自杀的伏笔。

菲佣在这部电影里是最能给人以温暖的,或许因为她本身就以伴护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然而她也有她真正的无奈,她真正想陪伴的是她远在故乡的孩子。

片子中,大海无处不在,少女在海边捡到孩子,新郎新娘想要的海景房,菲佣想要送给孩子的船。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翻译名是蛇发女妖,还以为是魔幻片,看了才知道其实是一部文艺片,充其量,片中突然出现然后又消失的小女孩有点奇幻色彩在里面。

其实她也就是一个引开整部片子的线索。

 7 ) 我们,恐怕都只能是水母

这部电影很可爱,是因为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是那种古灵精怪,但孤独寂寞,又不乏可爱之处的小人物:Batya是个无聊且无趣的女孩子,和此刻的我很相近,第一场戏,她的同居男友走了;第二场,她交不起房租了,天花板上开始漏水,水龙头里却停水了,没人能帮她;第三场戏,她的女强人妈妈来电话,体贴关爱中却透着人情冷漠和疏离,接下去,是她的鸡肋工作场景,做一个婚宴公司的餐厅服务员,她游离于那些喧嚣但虚假的场景之外,每日如同行尸走肉;她几乎忘却了她的童年,她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乐趣……第二个是婚宴公司的专职摄影师,但是这姐们太不流俗了,她喜欢把相机对准那些更有意思的细节,奇怪的画面和构图,和那些原本应该不属于皆大欢喜的喜筵的场景,她尽拍不协调的花絮部分了,比如说交换戒指的关键时候,她在忙着拍一个烂醉的老头和睡眼惺忪的服务员,给她们的老板气得半死。

电影看到这儿,我哈哈大笑,我想起了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在电视台挣到的钱不足以养活我自己,所以我也经常去干“拍婚礼”的活儿,虽然实属无奈,迫不得已,但我还是挺善于从中找到乐子的,比如说我总是喜欢选取一些“电影”的构图和角度,大量运用一些不常在婚礼录像带中出现的镜头,比如越肩,特写,变焦距,广角,小景深什么的,把婚礼的过程搞得很视听语言,很电影,很艺术。

我记得有一回,第二天,那个请我的家伙打电话来问我,你怎么搞得,伴娘的镜头比新娘的还多?

当时我正在午睡,我说:“哦?

是吗?

”还有一位,新娘,她在结婚的当天提着婚纱去上厕所,没成想把自己锁在了里面,最后不得不从门上爬出来,结果摔断了腿。

新郎。

他原本答应她,婚礼结束之后就去海边度假,可是现在泡汤了。

所以他带着新娘去了一家奇怪的酒店,准备找一间“海景房”来弥补,第一天的房间根本看不见海;第二天的房间临着高速公路,别说海,吵得女孩子连觉都没法睡了;第三天他们又换了一间,电梯坏了……直到这哥们要崩溃了。

令他崩溃的倒不在于酒店本身,而是他的新婚妻子的沉静,美丽而温存的谦和态度。

酒店里住着一位女诗人。

她是全片中看上去最光彩照人的一个角色,但却在影片结束前,自杀了。

Batya的妈妈是个电视台小明星,正在录制一个公益广告,内容是关爱孩子的成长,呵护他们的童年。

(此段没有翻译,我猜的。

)Batya的爸爸最近刚泡了一个小妞,也是挺心力交瘁的。

他好久没有见到女儿了,似乎连她的年龄都快忘记了,但是他却一直保留着女儿小时候的衣服。

还有三个女人:话剧女演员,她表面上忙忙叨叨,利索能干,但实际上很失败,事业上感情上都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她们搞得那个先锋戏剧本身就挺失败,太前卫了,她也没什么其他的选择,她也许把她的这些失落归咎于童年时代的母爱的缺失,因为在她小时候,她妈妈也许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所以她多少有点儿怨恨母亲,或者说根本没有沟通,除了义务和血缘之外没什么别的了,没有感情;菲佣,她不懂西伯莱语,只能讲蹩脚的英文,但依旧忍辱负重,拼命坚持,为得是挣足够的钱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却恰恰在儿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没法呆在他的身边;演员的母亲也很孤独,她各涩,执拗,倔强,但内心无比脆弱,无比需要温暖,女儿请菲佣来照顾妈妈,免得自己心烦,语言不同的两个反差很大的人却找到了些许共通和契缘……最后是一些小小的带着点儿温暖和感恩色彩的段落,母亲终于答应女儿去看她的演出了,负责扮演死尸的女儿在台上欣慰的笑了……无奈且些许悲凉,温暖但适可而止,绝望但诙谐,希望却渺茫。

以上三个女人的这一台戏,表面上以一个微微温情脉脉的交融、释怀,但含蓄内敛的情感段落来结束,但其实根子里,却蕴涵着另一个无奈的轮回,这是宿命的。

也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如何,爱情又怎样?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于是是孤独的,自省的,无助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背负着宿命去完成一段苦旅,驻下大错然后默默的救赎,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孤岛,爱是暂时的,孤独却永恒。

但这还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旨,她要说的是,希望、美好的回忆和逝去的童年。

有一天,Batya呆坐在肮脏的海边,一个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向她走过来,满脸小雀斑,一脸惊诧的看着她,她不得不带着这个小屁孩了,送到警察局,由于是周末,警官拜托她先照顾这孩子一天,于是把她带回家,睡觉前,Batya想要拿下小女孩的游泳圈,小女孩发出刺耳的尖叫,从头到尾这孩子没说过一句话,只在这里叫了一声;然后她想到应该给她弄件衣服,于是辗转找到了久违的父亲,在那里,出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场景:小女孩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本batya小时候的相册,她翻开来,却发现每一页都是空白的,只在中间有一页,是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是海滩上卖冰激凌的老爷爷。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总是不愿意带她去海边,她奢望在那里见到卖冰激凌的老头,可是即便见到,妈妈也总是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她……瞬间,那个老头的白衬衫随风抖动了起来,美轮美奂……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长长的跟摇镜头,Batya被同伴从海里捞出来了,她们俩湿漉漉的走在脏兮兮的沙滩上,突然,她们站住了,镜头缓缓的摇到画左,不出我的所料,那个卖冰激凌的老爷爷正在微笑着等着她呢。

那个属于甜蜜,或者悲伤的童年的记忆,瞬间出现在了现实中,这一刻真美妙,我的心感觉被揪了一下,既舒服又难受,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童年的一个记忆,作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永远留在那里。

我一直在想,我的,是什么,冬天街边挂着霜的柿饼还是……顺便说一下,老头的扮演者是导演的父亲,一脸的慈祥。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象(这个鸟词是《艺术概论》里的术语)——比如说,大海。

新婚夫妇想要去度蜜月的海滨,他们最终没有去成,即便是想看一眼都那么难。

大海的记忆对Batya来说,也并不美好,得不到的冰激凌,失落,小时候她妈妈不愿意带她去海边,总是说,海滩上脏糊糊的什么都没有,除了狗屎就是水母。

Batya第一次见到象征着自己的童年的那个神秘的小姑娘,也是在海边,丢了她,也是海边,最后一次见到她,干脆就是在海水里,那个可爱的小精灵鼓着腮帮子在海水深处看着她,还是一脸的诧异……于是,在整部电影里,大海永远不被拍的很美丽,总是灰蒙蒙的,脏兮兮的,像我们的童年,像我们的现实,可海在记忆里,却永远那么美好,蔚蓝,梦幻,奇妙,充满希望,而且还有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箱子的冰激凌爷爷。

蓝色果冻海,所以我喜欢这个名字。

水母——这个意象除了上面提到的,Batya妈妈的借口之外,还有一个,是导演自己说的,他说“水母很脆弱,没有骨头或者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具有攻击性,她们在海水里飘来飘去,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进方向。

就好像片子里的这些人,小人物,有点儿懦弱,但不经意间又伤害到了别人……”——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说这个鸡巴世界正如同肮脏的大海的话,我们,恐怕都只能是水母。

对了!

还有,其实我完全不懂法语,以上的两段翻译来自于“豆瓣”上的我的良师益友们,他们好像也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所以,在此,鸣谢,旅居巴黎的“到底 凡人”和“wonderfreda”同学。

 8 ) 推倒那面墙的勇气

是我最近看过特别喜欢的好片之一。

虽然运用的手法并无新意,用3个故事串联起来,看似不相关的人隐约又有着似有似无的关联。

但重要的是,我喜欢电影讲述的这3个小故事。

以下含严重剧透。

PART1 主线:巴特雅的生活 我一直在想,婚宴服务员巴特雅和救生圈小孩之间的联系应该并不只是捡和被捡这么简单,在小孩的身上,巴特雅看到自己的影子。

没有人需要她,甚至消失了也不会有人去找她。

巴特雅有一个刚离她而去的男朋友,一个热衷于慈善事业整天忙于奔波在为儿童筹集善款,却从不关心她失语或自闭的母亲。

一个对患有饥饿症的陌生女子都能施以爱心并悉心照顾的父亲却几乎不和她往来。

一个在婚宴上专门负责拍摄幸福瞬间却只喜欢捕捉日常里丑恶的一面的摄影师朋友。

还有一个捡来不会说话的救生圈小孩。

PART2 主线:菲佣和母女总觉得编剧在每一个小故事里都偷偷埋了很多小伏笔。

比如在菲佣和这对母女之间,年迈的老人固执倔强,菲佣和年迈的老母亲初次碰面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语言不通根本无法沟通。

同时老母亲和自己的女儿也一样,总是不能好好说话,有时候三两句话下来就意见不合不欢而散。

隐喻暗示了交流是多么有利于关系的改善。

之后老人慢慢接受了菲佣,女儿和老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

虽然在最后的一场对话里,女儿再次负气离开,但后来当菲佣和老人相拥而泣时,女儿仍停留在屋外注视这一切,相信她对母亲的关心其实一直都在。

PART3 主线:挑剔的妻子、忠厚的丈夫、绝望女作家找了个龟毛的老婆难伺候,偏偏又是个很没安全感容易猜疑的女人。

忠厚的丈夫为讨妻子欢心和女作家换到靠海酒店套房,(其实女作家选择顶楼套房只是为了清静,海景对她没有任何吸引)没想到却被妻子猜疑了。

新婚妻子为此和丈夫大吵一架,却意外的看到作家留下的近似遗书的文字。

她和丈夫赶到作家房间的时候,作家已经自杀身亡,手里拿的是她曾经在房间里写下的文字。

其实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相隔了一面墙。

我们在这面墙的两边或者继续疏离,或者穿越。

我们必须具备同等的自省和纠错功能。

我们就像那瓶中船,以为躲进漂流瓶里,就永远也不会沉没;也像那水母,需要水才能生存,可是在自我保护的时候却无意的伤害了别人。

其实片中的人都缺乏安全感,比如巴特雅说过,我从不相信任何人;比如那个怪小孩,总是套着救生圈不愿意摘下;比如那个摄影师专找丑恶面拍照丝毫对喜庆婚宴不感冒;比如年迈的老母亲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在害怕女儿疏远自己;再比如年轻的妻子写下的那段关于水母的文字。

电影想要传递给我的讯息,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与爱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中巴特雅和父母,菲佣和自己的儿子,年迈老母亲和演员女儿。

巴特雅被车撞后躺在医院,父母的到访真让人感到难过。

尤其是当巴特雅伸出手的时候,母亲迎上去,却只是拿走放在巴特雅手边的钱包,然后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菲佣给儿子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附近都有巴特雅母亲慈善活动的海报,不知道是不是讽刺。

最终她买到了那艘航行的船给儿子做礼物,是好的结局。

当演员的女儿总是因为工作忙等各种接口忽视了自己的老母,刚看完演出的母亲终于能和女儿的关系有了缓和,却又因为一言不合破坏本来的美好气氛。

而那对夫妻之间的情况,恐怕是天下所有情侣之间太普遍不过的状况。

只能说人和人之间都是单独的个体,拥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却是同样的脆弱和微妙。

一不小心,笑就变成了哭,哭也能破涕为笑。

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千丝万缕的关系表现和镜头都有小味道。

像开头的时候巴特雅和男友说话时的背景板,像一片宽阔的蓝色海。

还有巴特雅和小女孩在海底的那段,冰激凌小贩出现的那段,都颇含意蕴。

 9 ) 水母被水包围 仍然口渴 眼睛一睁一闭喝到水

我喜欢那个不会说话的不肯摘掉游泳圈的小女孩儿,她也是个小女人,喜欢她的眼睛 其实她们三个人都很悲伤 我想这么一个小女孩 她就这么从海里出来 然后捡到一个好的女人 我们三个继续故事 这个世界上并非什么事情都需要男人!

一個在婚禮上端盤子的宅女,在海邊撿到一個不說話的小女孩;一個結婚當天摔斷腿,因而無法出國度蜜月的新娘;另一個來自菲律賓的外籍看護,碰上一個超難纏的老太太。

三個女人、三段故事

 10 ) 《蓝色果冻海》

一个在婚礼公司工作的女服务生和她遇到的一个不说话的走失小女孩和她同一个公司的女摄影师和她的父亲及后母和她的母亲…… 一个在婚礼上摔伤脚的女生和她新婚燕尔的丈夫和他们同一个旅馆的女诗人…… 一个语言不通的菲律宾女人和她照顾的那些老妪和她的两个雇主…… 漏水的屋顶、打石膏的脚踝、丢失的照片……寓意着生活中的侵蚀与麻木、伤害与逃避、遗失与寻觅……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奇思妙想,就连她们的交集都是如同路人相碰一样简单。

只有如同不断拍打着岸的海一般平淡的生活和自我找寻的释然。

2008-07-13

《蓝色果冻海》短评

08年11月12日."水母很脆弱,没有骨头或者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具有攻击性,她们在海水里飘来飘去,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进方向."

7分钟前
  • zouzou
  • 推荐

要是我生活在这么美的海边,怕是碰不到太多烦恼啊

8分钟前
  • SATURaiN
  • 还行

喜欢 很多长镜头

12分钟前
  • 阿痣
  • 力荐

可以拍的再精致一点

15分钟前
  • 三爷
  • 还行

水母被水包围 仍然口渴 眼睛一睁一闭喝到水

16分钟前
  • Zixi
  • 推荐

就连以色列人感觉过的都比我们强,投胎真是技术活

21分钟前
  • 王神爱
  • 还行

拍得太粗糙了。

26分钟前
  • solitarypeak
  • 较差

电影中段,看到了我家客厅以前挂着的那个有声发光瀑布“装置”。(既不是画,也不单纯是灯,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就是有种亲切感涌上心头,还有点想哭,最近泪腺真是发达啊。

2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被海浪冲上岩岸的水母,为什么不能像玻璃那样碎掉呢,如果能一下子碎掉的话,等待着我的忧伤也不会那么漫长吧

29分钟前
  • 南之禾
  • 还行

看似简单 几个人 几个故事 相互穿插 水母 沉默!

33分钟前
  • sunway
  • 推荐

人生小品...

34分钟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还行

看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法国那么喜欢蔡小胖

36分钟前
  • 推荐

很气质, 不太懂

41分钟前
  • masaka
  • 推荐

好喜欢的基调~蓝蓝的心情~~

43分钟前
  • luluya
  • 推荐

没太看懂,卖冰的老爷爷好慈祥

44分钟前
  • 较差

看不懂在讲什么

46分钟前
  • 上边有人
  • 还行

水母、蓝色果冻海、蛇发女妖!台湾翻译还真坑爹。主题和故事不错,痕迹有点重,处女作

50分钟前
  • 一湄
  • 还行

2.5。

55分钟前
  • hello哇路多
  • 较差

水母。软弱无能的人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没看出来

1小时前
  • 大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