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音乐响起之时,电影院里的人已经提前散场。
直到片尾字幕中用双反机拍摄的那些黑白照片孤寂得兀自交换,像足一场只属于杜琪峰与香港人的回忆,没有共鸣一样自得其乐悠扬曼妙。
拿着一部属于自己对于香港老城区的清恬回忆去柏林放映,不顾文化差异以及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这样的行为对于一般导演来说简直是大胆妄为故步自封,妄想用自己的一点小布尔乔亚情调同化众人;但早已将“为谁拍”的问题想得相当透彻明了的杜琪峰,敢于花四年时间去描摹心中所思所想,将长久浸淫的香港情怀进行了一番诗人化的画面表述,不一定能感动其他人,已足够感动自己。
作为一位电影导演,能把自己的情怀拍成电影,应该是何其大幸的事。
今时今日的杜琪峰,已有这样的资格做这件事,由不得后来者眼红。
【文雀】叙事像足50年代法国【红气球】一般的电影,欧洲气息浓厚。
想想香港本来就是一个殖民城市,建筑和人文皆有早期欧洲的影子,而历经时代变迁更是杂糅了南粤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精髓,衍生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韵味。
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几十年来产出如此庞大数量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五光十色各式登场,可见香港人对香港这个地方是如何的眷恋与喜爱。
近几年香港的老式建筑纷纷清拆,连天星码头也已关闭,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逐渐消逝,一直以来就缺失身份认同的港人更是陷入莫名的忧伤和怀念,电影导演们遂拿起摄像器记录下了这些残存的画面,以期这些美景能作为历史资料存留下来。
早前陈木胜在【男儿本色】这样的动作片中安排谢霆锋与吴京的追逐也刻意放在了即将清拆的一堆老房子中,谁能料到就是这个电影中让英雄们上串下跳的屋顶房檐现在已经杳然无踪了;还有【老左正传】与【野良犬】中布满天线的天台,起飞后就在头顶掠过的飞机,也逐渐成为了一份香港的回忆,不再重现。
第一部在杜琪峰电影中看到浓烈的情怀,便是他个人最满意的【柔道龙虎榜】,其中布满了布道的庄严、浓厚的励志、以及对其个人固有爱好的最高致敬;其后的【放逐】是对兄弟情怀的阐释;以至到现在的【文雀】。
可以看到杜琪峰越来越简单,丢弃了一些早前电影的用力痕迹,在电影美学和叙事上亦越来越成熟,趋近自己的内心,一如他最喜欢的黑泽明作品【袅袅夕阳情】一般,技法已经慢慢消却,仿如返璞归真的拙玉。
在【袅袅夕阳情】中的内田百闲老师,每当学生问他“你准备好没有啊”,他便一直回答“还未啊!
”杜琪峰已经逐渐像起内田百闲老师来,这位属于他偶像电影中渐已入道的一个人物。
杜琪峰亦经常坦诚自己的不足,经常觉得自己“还未啊”。
大概就是这样的态度,可以让他拥有更加丰富的才华与宽容的心态,去做出更大的变化与更不一样的精彩。
一如焦雄屏写给姜文的那封出了名的信:“期待你的下部戏。
”
我是三天前看的《文雀》。
在这三天之中,我等待着自己的热情消减,直至只字不提,但是始终没有。
对我来说,《文雀》就是一部那么棒的电影。
奇怪的是,在网络上,在报纸上,看到一边倒的评价是:编剧薄弱,故事性不强,剧情不连贯……我简直是崩溃了:这都是哪儿来的影评人呀?
他们有没有基础剧作常识啊?
《文雀》的故事动力非常强,简单而直接,丝丝入扣,行云流水一样,很多场面和细节写得精彩万分。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的“简单”和“节制”,故事没有一个横生的枝桠,没有多余的一笔,节制则是,故事表达的情感,蜻蜓点水,绝不拖沓。
坦白说,我之前几乎没看过杜琪峰的电影,这一部,让我叹为观止。
电影写什么呢?
我想,是写男人的幻想,男人关于女人,关于性的幻想。
这部电影,不是讲黑帮,也不是讲扒手,是讲那么一个午后的春梦。
一个女人,美得一塌糊涂,骚得一塌糊涂,她跳跃,慌张,就像一只文雀,跃进你的房间,窜入你的生活。
当你正经想捕捉她时,她又飞走了。
她当然是危险的,男人的梦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危险,她当然是孱弱的,男人的梦里总是需要自己是个英雄。
既然电影的主旨在此,怎么能说故事讲得不透彻,不连贯,不强烈?
在我看来,电影的每一笔都打在这个点儿上,打得准确极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艳遇了这个女人之后,每个男人的表情特写:恍惚,回味,骄傲,陶醉,宛如在梦中……从每个平凡的男人脸上一一划过,最后你看,他们只不过坐在一辆自行车上。
一辆小自行车怎么撑得住四个大男人?
一个女人怎么架得住四个性幻想?
车子当然坏掉,四个人摔下来,互相跳脚指责也无济于事。
而电影结束,女人飞走了,没有一个人得到她,四个男人还是巴在一辆自行车上,神了,没有了心里的瓜瓜葛葛,车子平稳的走了。
文雀是写暧昧。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关于艳遇的梦:比如午夜一辆豪华敞篷跑车停下,一个美女威严的说:“上车!
”,比如海边骑摩托时,一个美女拦车,上了车紧紧的抱住你,小头颅靠在你的肩膀上,比如赌场里,一个美女和你豪赌,之后又豪饮……最最精彩的一场戏,我觉得,是在电梯里,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眼镜大叔,赫然发现身后站着一个美女,眼光灼灼,目不转睛地逼视他。
大叔心猿意马,这还就算了,怎么用一个道具加强这种张力?
两个人,一个电梯,这是大一时剧作课的小练习。
这一笔,简直写得太棒了:电梯上方缓缓掉落了一只气球,正好挤在两个人中间。
气球缓缓掉落在美女的胸前,美女一动,轻轻的又狠狠的挤了挤男人的背,气球滑落在美女的腰,美女一动,挤了挤男人的腰,再滑下去,是那个要命的部位,美女还是款款动了,这次挤的是,男人的屁股……他们的身体接触到了吗?
肉对肉了吗?
没有。
但是那一刻,简直是血脉喷张,惊心动魄。
《文雀》里没有见血的东西,没有露骨的东西,比比皆是,都是这样的段落,但是精彩,也就精彩在这种地方:梦之所以迷人,是在于它始终不落实地,它让你怅惘幻想,但并不予以实现。
所以,电影的结尾也好,女人干脆利索的走了,就这么走了。
事如春梦了无痕,自始至终,他们也只是停留在午夜对坐,灯影斑驳,欢欢喜喜的对望,无限放大的红唇和眼眸。
《文雀》最好的其实不是故事,是导演的功力,四年精雕细琢,炉火纯青,空间运用让人目眩神迷,最后一场打斗更是足以留名影史,还有音乐,长笛最好,恰如灵动文雀。
但是,那是另外一篇文章应该说的事。
我只是想说:《文雀》写的是欲望,但没有肉体。
写幻想,但没有结局。
写偷窃,但是没有成功。
写失落,但是充满幽默。
这是一部商业片,但是艺术极了。
这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好看极了。
强烈推荐,在电影院(一定要!
)观赏《文雀》。
1. 在男人面前慌张地而优雅地奔跑,不停地回头,让他看见你——当然前提是你身材够好,衣服够靓。
2. 和男人单独挤进一部电梯,以一种微妙的距离紧紧贴在他背后站着——那种正好夹进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气球并让他把气球的柔软质感误认为你的距离,吐气如兰,一言不发。
3 . 和男人拼酒,并让他以为自己不胜酒力,可以上下其手。
然后把他灌醉,拿走他的表。
4. 截住男人的摩托车,不由分说地坐上去,抱紧他的腰,头靠在他的肩上,到目的地之前,问他要电话号码,以以后还钱的借口。
5. 在男人的家里,指着对面有窗帘的窗户说,那是我家。
我经常从那里看你。
6. 让男人很轻易地偷走自己的钱包,留下自己的身份证——让他知道自己的名字。
7. 在发现真相的男人们围攻上来的时候,先无辜地告白我不知道真相;然后痛苦地说我总要找一个真心喜欢的爱的人,哀怨的眼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男人,并挑其中相对最帅的一个亲上去。
8. 把从男人那里偷来的表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他,并在表后盖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
9. 和每个男人单独联系,让他们以为只对他青眼有加。
10. 哭着说,我很开心。
11. 像小学生一样扁嘴点头,坚定地说,嗯!
12. 向每个帮过她的男人鞠躬。
以上基本就是《文雀》的故事大纲。
一个女人和四个年轻的贼以及一个老贼及其保镖们的故事。
为了这个女人,男人们像古龙小说里的武侠高手一样过招,在男人义气的背后,为的只是她的自由。
气氛营造得不错,无论是任达华所住的那个幽深阔大的旧公寓,还是女人不停地奔跑和慌张,或者雨中伞下的较量,颇有古龙片断的黑暗紧张意味。
可惜的是,老男人输掉以后在汽车里咧嘴大哭露出肥厚舌头上下翻转,或者是林熙蕾不够风情万种,或者是任达华已然肿胀的眼泡和日渐松懈的笑容,已经足够败坏气氛。
更何况弄了那么大的一个噱头,不过是这么小一个结局。
对哦,不能说人家小,人家总结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呢,“通过这件事,今后我们要重新做人!
”拜倒!
(P.S:请男人们告诉我们:男人真的能那么被钓到么?
杜琪峰导演教导我们的是不是对的?
)
因为是林熙蕾所以来看.其实对她也并没有喜爱.文雀,该要飞翔的美丽羽毛,你怎么忍心关她在笼中.纵使她向你飞来,你给她自由,她又再度回来,说她很爱你,想要与你一起.可是终究,她怀念过去的自由,再爱你,也不能勉强自己被你锁住.而林熙蕾,彷佛是放养的文雀,傅先生知道她向往自由,却又时刻需要知道她是属于他的.24小时盯梢,给她自由,但是这自由,就好像一只风筝,始终有线在牵着.林熙蕾厌倦这样的生活,在精致的花园里玩各种小聪明,设一个又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局,靠美貌与智慧找人来帮忙.却始终,被禁锢着.她身后的线,她剪不断.她的每一个动作,都留下痕迹,又怎么能成功.林熙蕾对傅先生说的对不起,才是一把剪刀.最后的最后,看到傅先生哭,哭得很夸张.他大概是在想,我细心照料你那么多年,你却依然没有爱上我,我给你锦衣玉食,以为你快乐,我时日无多,你很快就可以获得自由,可是你都等不及要离开我.被所珍爱的宠物厌恶,是多绝望的事.宠物这种东西,终究,是无法与主人心灵相通的.若她愿意为你放弃自由,一则是她胆小怕事,失去你的照料就无法生存,二则,因为她过于爱你,甚至忘记了自己亦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话说,林熙蕾穿高跟鞋跑步的样子真难看.其余时候,都蛮性感.身体的触碰,对于老实巴交内心又有所期待的男人而言,是足够让他们神魂颠倒的,哪怕,中间隔着一只气球.
据说这是杜琪峰历时四年精心雕琢而成的。
在进电影院前,我犹豫着要看无敌浩克还是文雀,选择了文雀倒不是因为我喜欢杜琪峰多些,而是无敌浩克还有至少十天的上映期,而文雀却不在本月排映计划内,是加塞进来的。
片长75分钟,中间停了两次电,据说港版是87分钟的,我想应该会更完整些。
反正电影结束,大家都很诧异,因为现在电影动辄一百二十分钟,有的还分上下部。
《文雀》好像偶然飞进视线的小鸟,还没让人看清就飞走了。
这些都能接受,可恶的是被剪掉的那些镜头。
文雀在香港话里意思就是小偷,扒手,老一辈文雀的做法是口含刀片,割破口袋盗取钱物,有技巧,讲道义,这本身就是一个怀旧的东西。
故事讲以任达华为首的四个小偷,被林熙蕾饰演的神秘女子勾引,结果被林熙蕾的老板傅先生派打手痛扁,四个男人找林熙蕾想报复,却被林熙蕾楚楚可怜的样子打动,三个文雀不顾任达华的反对去帮林熙蕾:偷傅先生挂在脖子上的保险箱钥匙,却被傅先生抓住,原来傅先生是金盆洗手的老文雀,而林熙蕾受他控制,他把林熙蕾的护照放在保险箱里,这就是为什么林熙蕾四处奔走,慌慌张张,又色诱四个文雀的原因了。
任达华不计前嫌只身去救兄弟,反被傅先生羞辱,于是以林熙蕾的自由为代价向傅先生挑战,傅先生拿出锁在保险柜里的护照,约定任达华在规定地段内携带护照而不被偷就算赢。
结果一番较量后,护照落入傅先生手中,此时,傅先生却惊觉刀片上有血迹,原来按照江湖规矩,偷东西时将人割伤就不算本事,赢了也算输。
于是最后林熙蕾还是得救了。
片子开头任达华居然很温馨的在做针线活,然后把补好的西装穿在身上,这时飞进一只红嘴雀,叫文雀,赶也不走,于是他索性收留了这只文雀,这只文雀到很像林熙蕾的角色。
任达华在街上拍照片时,慌慌张张的林熙蕾就这样跑进了他的镜头,之后还屡次出现,甚至搞乱了他的生活。
林熙蕾告诉他自己住在楼上,后来他们闯进那个房间,发现了满屋子的鸟笼,每个鸟笼都有一只文雀。
再后来,当他们救了林熙蕾后,任达华发现自己收留的那只文雀也不见了。
文雀在电影里是个很好的象征。
文雀出现的时候,任达华问他的兄弟是什么意思,他们都觉得是不好的,事实证明文雀的出现和林熙蕾的出现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故事实在是太简单,有人说杜琪峰不过是拍了一片加长版的MV,因为电影里的音乐的确很精彩,故事讲的却不怎么样。
电影结束后,我听到有人嘟囔:这就是他拍了四年的(东西)?
对比杜琪峰以前以故事情节和场面恢宏见长的片子,这则小品真是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好比我们到一家餐厅点了一道新推荐菜式,而这家餐厅向来以大菜见长,经过大肆渲染后,卷起袖子准备饕餮一餐,大大的托盘端上来,揭开盖子,却是一块精巧细致的布丁。
不过,大导演总归是大导演,既然不讲故事,那么就做画面,做音乐,做细节,虽然有些不太像杜琪峰,也还是好看的,据说请了芭蕾剧专业人士来做顾问,音乐请了法国人来做,片子从头到尾都很有节奏感,音乐与情节配合的很到位,好像蘸满了墨汁的毛笔,饱满欲滴,最精彩的要数片头四个小偷在街上配合偷东西的音乐和结尾雨中较量的场面,可惜的是开头的场面我怀疑被删剪了偷东西的一些场面,一开始看的有些奇怪,结尾的场面很精彩,任达华打着伞走在雨中,帅的老当益壮,英俊不减当年,整场戏到底怎么偷的手法我看的眼花缭乱,没怎么看懂,只觉得很帅,很流畅,拍的像音乐剧,让人想起雨中曲。
故事情节最有特色的就是拍小偷能拍的那么正面,片子里出现的任达华等四人,傅先生,都是小偷,而林熙蕾也干这种勾当(偷了林家栋的手表),还色诱四人,但整个片子就是觉得很侠义,很浪漫,林熙蕾只是出于要自由的单纯愿望,任达华四人挺身而出帮助神秘女子,傅先生恪守行规,因为违规而自己认输,他放走林熙蕾后,坐在车里大哭的戏拍的好极了,这时他的形象也高大起来了。
另外有很多场景很具喜感,让人不觉得那么乏味,比如四个男人共骑一辆单车的场景,四人被痛扁后受伤的部位,比如追逐林熙蕾的戏,比如偷傅先生钥匙的戏…… 片子色彩好的很,很怀旧的味道,喜欢港片的人应该不会对这部片子有太大的意见,因为有些细节拍的着实不错,而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饱满的画面感。
片子一开始任达华的房间里,没有开灯,斜斜的射进来的阳光,金黄色,整个房间半明半暗,任达华悠哉地骑着旧单车,用古董相机拍香港的街巷,行人,不是高楼大厦里的华美,而是逼仄的小店铺,也有破破烂烂的后巷,早茶馆里油腻的桌面,叉烧饭,四个文雀每天在这里聚会,用最普通的景物来表达了最美好的情怀,这些场面都很漂亮,都是金黄色的味道,那些高耸着的建筑挤挨在一起,中间留下狭隘的缝隙,林熙蕾就慌慌张张的踩着高跟鞋,小跑着穿梭在这些建筑之间,好像一只找不到方向的文雀,据说,香港的很多街景就在《文雀》长达4年的拍摄时间中消失了,那些旧的建筑,景象,从此不复存在。
光有破旧和逼仄不行,和这些破烂的街巷,卑微的文雀相衬的,最华丽的就是林熙蕾了,她慌乱里,永远都是精心雕琢的,比如cartier的手表,Hermes Birkin,还有4个LV的旅行包,所有一切合在一起,就是香港的味道了。
很多细节拍的很好看。
比如敞篷跑车上的沾上红色唇印的白万,白万是很凶的一种烟,一个纤弱的美女能轻松的吞吐,再送到任达华口中时任达华却呛了好几口,这场戏实在拍的不错。
不过,片子结尾,四个小偷依次和林熙蕾握手作别,最后是任达华,任达华用力的摇着林熙蕾的手,摇了很久,最后其他三人拉开了他的手,我却以为他应该摇一块手表或者手链下来送给林熙蕾的。
窃可以救国,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
窃可以救人,比如四飞贼窃照救美。
轻松雀跃的音乐,飞针走线的男人,一只飞来的文雀,一辆摇摆的单车。
精雕细刻的四年拍摄,让这部电影的开篇诉说着让人词尽的内涵,如果一部电影在开始的几分钟就让你有一种渴望,你还会有拒绝吗?
无法拒绝,就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艳遇。
艳遇存在着偶然性,艳遇也存在着必然性。
一个渴望自由的美丽女子,施展致命的女性魅力,真相却是精心设下的陷阱。
暗夜迎来了电影的高潮,瓢泼的雨水,暧昧的灯光,锋利的刀片,可爱的男人,伞下不动声色的较量只为一个要自由的美丽女子。
贼高一尺,盗高一丈,谁比谁更强?
谁比谁更失落?
远去的女子,惊鸿一瞥,却已让江湖老盗失声痛哭。
天下之物皆可盗,却盗不来人心把你爱。
文雀飞来,盗也升华。
现在是这样的,年轻人都在迷惘,年长的都无奈怀旧,皆是些零散小调,宏大的交响是没有的。
《文雀》正是一场杜琪峰与老香港的爱情。
他深陷其中,深陷其眼角眉梢的挑逗,殖民地特有的懒散随意、光影斑驳。
昏黄的街灯,空巷里飘零的背影。
配乐是轻爵士,多修饰音,妖娆曼妙得不得了。
其实谈不上爱情,只是相思。
只因他所爱的最好的时光(或是最坏的?
)已经再也不回来。
任达华踩着单车一路蹬过上环老街,斯人不在,却满眼还是她。
像是黑白照片,他在暗房里笑着看她显形。
说来说去是空有思念和氛围在那里,氛围是可以人造的,一怔就有了氛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早就完了。
杜琪峰真是活明白了,年纪大一点就自然能活得明白。
他不喜欢的,觉得做不来或者做起来困难的,他就不做了。
沉浸在那片他喜欢的梦幻中,心里却是透彻的。
微醺的肃杀,轻灵的凌厉。
故事很单薄,人也单薄。
依然是市井混混,兄弟情怀。
但这又怎么样,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没有比怀念他喜欢的那些,更好的了。
看过《文雀》后,一个问题缠在我脑海里,林熙蕾到底在给谁打电话?
热情的豆油们纷纷动起了智慧的小脑瓜,陷入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少顷,鼎沸之声渐渐熄灭,大家统一口径,自信满满:朱孝天。
玩笑了。
这是一个很没价值的问题,断然会被一批专业影评人鄙视吃饱了闲着没事干。
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世界的八卦者,我一直不喜欢在电影技术上进行深究,一帮没拍过电影的人对一个个大师们指手画脚,一会是电影空洞乏味,一会是剪辑混乱理不清头绪,一会是配乐的情绪不到位,一会又是演员的表演流于表面…… 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实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老人家还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多么的真知灼见,多么切肤之痛的一语道破,所以说,很多指手画脚指责杜琪峰《文雀》的人,先别学特吕弗到处骂人,学学他是怎么拍出《四百击》才是正经事。
继续八卦。
观影后,我们可以普遍得到一个结论,林熙蕾电话那头的人就是她的心仪对象,是她不要珍珠玛瑙钻石项链都要去追求的纯美爱情。
为此,她不仅抛弃了对她宠爱有加的傅先生,还设下陷阱让任达华等一帮文雀进入自己编制的出逃计划这张大网,由此,明眼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她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让别人不幸福,很自私。
没那么简单,林熙蕾也有自己的苦衷:傅先生的爱如同桎梏让她喘不过气回不过神,无论到哪都是一辆奔驰尾随车上两个墨镜西服男如影随形,但凡和她打过交道的男人都会报以拳脚相加。
面对林的反抗,傅先生这个已然没有了什么能力的男人看似要挟实为劝说的说辞仿佛来自地狱的魔音:“你陪我到死,我的财产全是你的。
”傅先生果然是个没文化的人,不懂得温情的策略,尽管心里全是实实在在的对你好,到了语言中枢就是一坏事玩意,所有的好意都被粗暴的言语洗劫的干干净净,留下的只是残忍和暴虐,难怪出身是个文雀。
从而我大胆推测,电话那头林熙蕾的爱人一定是个知识分子,三寸不烂之舌撩拨的金屋里的小女子心荡神移。
我不禁想起了培根,不愧是个得到高人,“知识就是力量”从头到脚都是真理。
但是,比起任达华等一批文雀为了她拼的一身是伤,捆着绷带恍如木乃伊,拖着残体为她的自由奋力一搏,抑或是失败了的老文雀傅先生在放走林熙蕾这只金丝雀之后于车上嚎啕大哭的真情浮现,躲在电话那头的真正收益者却像是个地地道道的懦夫,简直人人鄙视而后快之。
你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你袖手旁观,让自己的女人深陷一帮男人的世界里自己挣扎,你亏心不亏心。
当四个素未平生的男人为了你的女人拔刀相助,于黑夜急雨下,在一帮如狼似虎的老文雀的包围圈中辗转腾挪,使尽浑身解数赢得了一场关乎你女人自由的赌注时,你在哪里?
你会否栖息在某一个茶楼看月亮的阴晴圆缺,会否手捧一本村上春树在角落里黯然神伤?
你在女人最需要你的时候还阳春白雪,你真把自己当胡兰成了?
你真不知道豆瓣里胡兰成基本就等同陈世美属过街老鼠之流的,认清局势啊,搞文学的小盆友尼采说过一句特混蛋的话“去见女人的时候带上鞭子。
”秉承尼采思想的男同胞们估计得做好打一辈子光棍的准备,聪明的男人们早就去装知识分子了,你瞧,最与时俱进的钓女方法论喷香出炉:“去见女人的时候带上本诗集,好使。
”
还没看过的,去电影院吧。
当然有删,那没办法,不过还是应该去。
最后那场绚烂如舞蹈的雨伞下的决斗,美的一塌糊涂啊,想起step up2的那场雨中戏,美国老啊,真要学着点了。
故事就是老派武侠小说的套路,当然也可以说完全不是,就是男人对女人的性幻想,可是谁说江湖义士侠肝义胆不就是因为贪图美色?
拍出来的却是上世纪好莱钨黄金时代的调调,曼西尼精神的配乐,优雅的镜头,那些曾经在辉煌港片里见过的,又重新都见到了。
这么的菏里活,又这么的中国。
恩,简言之,就是。。。。。。。。。。
太小资啦。
明明可以挂失护照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拍了一整部电影,感觉本片绝不止表面讲的故事那么简单。
《文雀》是一部被打磨了四年的影片,想来镜头语言应该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于是,戴着寻找政治隐喻的”有色眼镜”观影,发现了诸多导演隐藏的彩蛋和妙想,乐趣无穷。
也许是过度解读,但纯当脑洞大开,给觉得本片简单乏味的各位提供另一层次的解读思路。
影片年代我自己把影片发生的年代理解为60-70年代的香港。
这一点其实在情节中没有明确的指向,杜琪峰在被访谈问到时也不愿给出答案。
但跟着他却讲到自己最喜欢的香港是60年代,彼时的香港华洋杂处,东西方文化交融最为丰富,既保留有传统,又有西方的东西。
怀旧所念必是钟情之物,既然这是一部怀旧情怀片,那么导演想要送给所有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应该是发生在他心中最好的时光。
60-70年代的时代背景是,香港虽处在港英政府的殖民统治下,但新界租约即将在20多年后到期,英国人明白香港的未来终将由中国政府领导人来决定。
香港民众中也分化出了不同的思潮,包括亲中回归派,亲英西化派,以及处于中间、扎根于香港自身文化的本土市民。
电影中的角色就暗含这三类人。
人物对应珍妮 (林熙蕾) - 对应香港人中的回归派。
珍妮一心所求就是取回被锁在傅先生保险箱里的中国护照,即其中华身份。
她对傅先生的情感很复杂,“傅先生是个好人,他对我很好,这些年我生活的很好,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他用了很多关系帮我,我欠他太多了,他年纪这么大了,我应该照顾他”。
这确实代表了当年香港民众对港英政府的复杂情绪,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存在- 珍妮初登场是紫色外套,对应香港紫荆花 - 珍妮的身份证显示的姓名是钟珍妮。
姓是“中”的化音,但反常的是名——Chun Lei并不是珍妮的粤语发音,猜测是“春雷”或“春蕾”的谐音,暗指即将发生的时代变革阿祺(任达华)- 对应怀旧的带有老香港回忆的人,也是杜琪峰本人的情感载体。
杜曾在访谈中提到,拍《文雀》是因为感觉到香港的一些集体记忆在近些年逐渐消失,例如天星码头,皇后码头等等老建筑都被拆除。
他希望用镜头语言,穿插真实老街区的摄影照片来唤起港人的回忆- “文雀”代称扒手,这个职业本身就是正在消逝的老香港物事之一,是一种越来越边缘化的生活方式。
杜琪峰曾在访谈中直言“这工作成本大,收益低,已经少有人做了”。
他说的又何止是小偷而已。
- 影片中珍妮曾问为什么阿祺拍的照片都是黑白的,阿祺答“简单嘛,颜色骗人的”。
颜色也寓意主义,老香港这一派更关注生活本身,对姓资还是姓社,是左还是右,并不在意。
当然,珍妮是不能不在乎的,因此她烧掉了照片,并叮嘱“不要再洗出来给人看”,因为她不能被人看到不带有颜色的样子,不能去除主义的标签傅先生- 对应亲英西化派,抽雪茄,坐奔驰,住大洋房,戴红蓝宝石戒指(颜色也对应英国)。
和扒手头目形成鲜明对比——阿祺吃叉烧蛋饭,骑自行车,住老旧唐楼,拿老式Rollieflex 反光相机- 傅先生对珍妮恩威并施,除了锁住她的护照,也给她丰厚的金钱奖赏—— 一条贵重的翡翠项链。
影片最后当珍妮坚决的说出自己想拿回身份离开他时,便摘掉了这条项链以明志- 他有句台词“东西迟早是你的,何必要偷”,即他很清楚,大势不可抵挡,珍妮终将回归中国电话那头- 中国大陆。
珍妮打的是越洋亲情电话,打给始终见不到,但一直牵挂的大陆- 曾经有一个摇镜头给了暗示,在她通话中,专门闪了红光映在玻璃上
最后的雨中决斗- 在小偷行规之下进行的决斗,公平公正,一旦见血即输,颇有君子风度。
寓意亲中派+大陆 vs 亲英派+英国在公开商业规则下展开的和平较量。
那个年代的大陆、香港都处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腾飞阶段,最终也的确在谈判桌上赢得了香港回归。
- 决斗开始于上环一栋叫“Western Market”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现在都还在,中文地名叫“西港城”)。
导演用一个缓慢的下摇镜头在这里停留了25秒之久,这个含义很直白了- 第一回合,交手后敌方三人过马路,站在麦当劳店门口,裤子破了,一败涂地。
麦当劳大大的红底黄字灯箱,是西方消费主义的典型符号- 第二回合,对面路口背景是“为食猫”——“为了吃食的猫”,很容易联想到“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切纵向角度,有个“青年桌球会”的霓虹灯——联想到中美乒乓球外交,似乎隐喻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转向市场经济,并与美国建交,国力迅速增长
港片最后的辉煌
本片实乃杜琪峰的电影散文一则 其中任达华拿着禄来的双反拍香港的即景 林熙蕾在各处如文雀般奔跑的镜头 衬以轻灵的配乐 足以让人神迷 而雨中窃战的部分则太过舞台剧化 反观情节的单纯线性 使影片缺点同样十分明显 老戏骨卢海鹏在关门开车之后的恸哭 以及好基友骑车嬉闹的闲适 给影片加分 银河必看片目
林熙蕾老矣,最后雨中互捅还蛮有骚情的,还算对得起这骚气的片名。
虽然烂,不过有的小细节还是蛮可爱的。
情感三分,技術2.5分
《南都》宣传说得多好多好,放屁。
有情调的文雀的幸福生活.P.S.镜头和配乐确实很棒.
老杜的故事不够狠辣
很文艺的片子,但是也很无聊
春梦了无痕
香港真美,ost也特别好听,就是林熙蕾不好看,脸太扁
中国香港
不要相信一切评论,烂就是烂
小偷变得小清新太可怕了
配乐和画面很好 剧情一般
没玩好!
阿弥陀佛 不要在意剧情了 看看调情听听音乐吧
音乐抢了电影风头,故事平平…
怀旧的感觉,浪漫的香港。
最后的场景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