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独白为主的电影,一直在描述心理活动。
有些话偏激,有些话真实,这样很好。
可情节上就不好说了,男主角说他有梦想,可是杀人还是因为嫉妒,男主角说他不庸俗,倒是强奸这个行为真是不高尚……或许是我的理解偏激……
首映那晚,导演和演员在电影放映之前到来,我没有发问。
这样的安排我没法发问,没有看过电影我不发问。
之后不到90分钟看罢全片,《第三个人》完全没有抄袭《妄想》,是真的。
但是,它的故事和《寄生人》是完全一样的。
对,不是抄袭,百分之九十九一致就已经说不上抄袭了。
它们是同一个故事。
想想,“寄生人”和“第三个人”的概念,完全是一样的。
我们猜想,这是几个人一起创作的剧本,三稿之前的情节完全是一样的,到了四稿就分道扬镳了。
然后还各自把这个剧本拍了出来,于是有了如今的局面。
疑惑《寄生人》为什么没有上映呢?
后来发现4月已经上映过,既然如此,《第三个人》怎么还能大摇大摆地宣传上映,请的也都是大牌明星?
记者都没看过么?
不会问么?
当时的心情只有一个:太可怕了。
这是正面的pk之战。
首先演员要面临pk,同样的角色和人物关系,《寄生人》发挥出色,范冰冰的硬朗是偏软的高圆圆所演绎不出的,张家辉的恐怖是喜感的徐铮把握不到的,黄秋生的帅气神秘是气质瑟缩的鄢颇掌握不住的;剧本也面临pk,同样的台词(丝毫不夸张),同样的发展安排,《第三个人》多么偷懒多么急切,前面还来不及铺垫,就开始揭露真相。
它企图把前史藏于真相中,形成拼贴效果。
可是前面交待的太少了,缺画面缺戏,于是只好大段大段英式翻译的用台词填补空白。
所有的苍白简陋都一览无余;导演和美术的pk逃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资金不够,《第三个人》处处捉肘见襟,严重缺戏,镜头也不多,人物正反打对话,场景也简陋。
而且,《第三个人》完全没有揭露事情的真相,“第三个人”的概念也没有强有力的揭示。
这是极度不认真到让人生气的制作,居然上院线?
《寄生人》前半部略显沉闷,但是看到最后你会知道那些铺垫必须存在,也许讲述的方式仍不太出色,但是起码诚恳地把故事的枝蔓梳理出来,才让真相的浮现有所依附。
为什么会有两个故事完全一样的电影在同一年内上映而没有记者去发问?
那一刻,我只想电影结束时导演才出场,我真的想问,真的想问。
我是看了这张不错的海报和海报上高圆圆这三个字才决定免费去看的剧本像水果硬糖 年轻女孩绑架老男人 不过女孩发现男人是坏人的过程又嫩么点儿牵强剪辑像21克 打乱了很多顺序 感觉还不错 当时就不禁想起21克了 但还差点意思演员的演技也还说的过去 尤其是有两个超长的情感独白一个镜头下来没切高圆圆和徐峥都算是很专业了 特喜欢高对于人们说话爱兜圈子现象的那段蔑视 挺共鸣的不过看完之后怎么都无法与上面提到的两部电影相提并论不过算是国内电影里相当不迎合主流了 而且关于徐峥年轻时候干的事儿 我猜应该是文革时候吧 估计肯定是被和谐掉了结局我以为徐峥忏悔忏悔流流泪也就差不多开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了 但是突如其来的撞车倒是令人一惊 还有关于对患病小女孩的拯救 意图是好的 表现徐峥的悔过 但是怎么就讲的嫩么干涩呢!! 那个绝对配角小女孩醒来的瞬间跟贞子俯身了似的 特灵异 堪称该片最吓人镜头 不过删掉这个情节也没啥大影响有个细节我觉得处理得不错 就是高去男人家 门口还没敢进的时候楼道就灯灭了 高处于黑暗一言不发 然后那个男人把自己家的灯开了(他在家从来不开灯) 用画面来代替那句:“你进来吧” 而且也预示着后来是他给高带来了温暖和光亮那个开车门的情节也不错作为鼓励给了3颗星星 但看总体趋势很差的样子 如果这种有些新尝试的大陆片都只给打1星 那像《我的左手》这种片该打几颗星?!
虽然很奇怪但是很好的一部电影,对于主线的解析网上大致有两种版本,一是认为割腕男是女主想象出来的(大概是认为女主由于和姐夫不能心直口快地表白于是臆造一个来倾诉),二是割腕男就是真人,我倾向于这种,因为要是上一种漏洞太多了,就比如最后割腕男开车把男主撞死了,虽然男主有精神障碍,但是这里是以第三视角展示撞击过程,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理由,也就是本片的一个细节悬念,男主最后坦白罪行时说了"我们"两个字,而不是"我",也就是说有共犯,于是我猜测:因为割腕男本来就和男主认识,而且男主也把偷的东西送给了他,所以是他们两个一起做的,因此由这点推断割腕男真实存在。
而且在割腕男开车撞男主之前还有一个几秒的镜头看到割腕男在汽修厂和一个短袖男抽烟,估计是商量男主的事,推测短袖男应该也是共犯,一共三个人。
但男主没有明确供出共犯是谁,应该是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愧疚吧,并且支线中还提到男主把为自己买的保险名字换成另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说明他确实有良心发现,最后割腕男撞死男主明显男主已经知道了(他把车开到一个固定位置,而且眼神明显是知道有人要来),而且应该是他希望割腕男撞他的,割腕男和短袖男商量的正是开车撞他帮他解脱,而他们两个自己没有勇气死亡所以不陪死了,割腕男之所以叫割腕男是因为他一直割腕但没有成功过,明显不想死,而且镜头放了好几次他想跳楼但蹲在阳台上一直下不去。。。。
果然还是男主洒脱啊
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犯罪者的行为都是与他的心理相符的,也就是柯南道尔在他的小说里提到的“识人断物”,看清了这个人的心理,就可以预测他即将发生的行为。
听起来有点形而上学,但实际生活中识人断物往往都是准确的。
影片中关于人的性格,我总结几点:1、一个彻底的极端的变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何伟的性格:他应该是出身于70年代社会最底层,从小对富裕阶层(肖家)有着刻骨铭心的嫉妒,看着肖家的大房子、小花园和肖先生的手表、肖太太漂亮的睡衣,他梦想着某天可以像英雄般的改造整个世界(也就是改变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强烈的仇富心态在他13岁时的某一天(应该是80年代初)终于爆发出来,他伙同几个小痞子闯进肖家,杀害了肖氏夫妇,铲除了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资产阶级小花园,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还拿了两件战利品:手表和相框(当时相框里应该还有肖家的照片),并发誓要将高傲的肖小姐征服。
事后何伟一直后悔仇恨冲昏了头脑,当时应该只杀人不偷东西,偷窃玷污了自己的英雄气节,于是他把战利品送人(林木)。
后来他终于征服了肖风,实现了改造世界的第二步。
何伟其实不贪图钱财,他要的是理想,是勇敢的改造世界,细化为改造肖家,使肖家无产阶级化,他确实实现了这个理想。
但是在他征服肖风的过程中,他也被肖风同化着,他变得软弱了,失去了13岁时那股血腥的狠劲。
于是何伟被曾经的罪孽折磨得失眠,他不想再欠别人什么,他讨厌哪种亏欠别人的内疚,所以他宁可在自己的保险单上作假帮助那个曾被他撞伤的小孩。
那不是他善良,而是他不想被撞人的内疚折磨一辈子。
他自诩为英雄,是不能被世俗化的!
他的对白有点尼采的味道。
2、人性生来有善恶:生活总是有很多意外,某天肖可和林木成了朋友,当然林木的状态比何伟差多了,他的革命性不够彻底,不如何伟坚定,当年的罪孽使他在心理上饱受折磨,影片开头处他在阳台的背影证明,他可能有轻生的想法。
肖可看到了相框,那是她家凶案现场被窃物品,她永远不能忘记!
她知道了何伟的真面目,但是她太软弱了,太善良了,正像何伟所言,有些人生来就是杀人的种,有些人永远无法抵挡屠刀,因为人性生来就有善恶之分。
她的捆绑,激发出何伟内心的邪恶,他再次拾回何伟本性,而善良之人面对邪恶,往往手无缚鸡之力,也许是导演可怜她那被病魔折磨的善良灵魂,于是她保住了灵魂,舍掉了肉体,没有被杀灭口,而是被强奸,正如她说的,对于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强奸已经算不上什么折磨了。
肖可还是一如既往的善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磨难,依然记得姐姐的幸福家庭,甚至不想道出实情,不想因丑陋的现实伤害了姐姐的心。
3、善恶到头终有报:林木,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每次出场都是阴郁的,他的内心已经被当年的罪孽谴责了千万次,阳台上的背影道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他与何伟曾经是朋友,甚至成为两件战利品的下家,但他绝对不以此为荣,他知道那是罪证,于是手表奇迹般的丢失了,相框却奇迹般留下了,林木的内心同时也充满矛盾了,他一面想忘却当年的罪孽,一面又也想保留对罪孽的忏悔,当他无意中说出何伟的名字,察觉到肖可对何伟的态度,这种矛盾激烈的斗争起来,于是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化解:用车祸的方式同归于尽,那辆掉了前灯的越野车,正是何伟当初抚摸把玩过的,想必导演就是想告诉大家,善恶到头终有报。
在是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可能多年后会被发现是个经典之作。
不过提醒一下一定要熬过开始单调的三分之一。
真希望每个人都去看一下。
我不想在这里介绍剧情,因为会破坏看时的快乐。
我是偶然发现的,主演高圆圆 ,徐峥,鄢泼,陶虹,那么多大牌,应该不会很烂。
一看差点就卡了,还好现在空闲平静,慢慢发现越来越好看。
看完就好像榴莲那样回味无穷。
特别一提的是里面的台词,太棒了。
我很少会有这样的评价,可能多年后会象大话西游那样(其实我想表达的是象荷塘月色那样)。
它的英文名很有意思unfinished girl.去看吧,多说无益。
这是部值得看得片子不是说。
本片故事情节很好,通篇讲述了小姨子爱上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姐夫,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创造自己和姐夫单独见面的机会,并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和问姐夫对自己是什么样的感情,姐夫选择逃避沉默。
后来同姐姐姐夫一起吃饭的时候得知姐姐怀了孩子。
草草吃完饭后,独自一个人徘徊在想要得到姐夫的爱又不能破坏姐姐家的生活的路上无法自拔,就去找到在工作中见过一次面的林先生,因为林先生和自己的姐夫很像,想要在林这里得到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的爱,得到了并把林幻想成姐夫,后来在书架上发现小时候家里丢失的相框怀疑林和自己父母的死有关因为那份爱选择相信,林告诉她是一个叫何伟给他的。
最终绑架了姐夫,(我想是因爱生恨吧)无论姐夫做出怎样的回答都认定是姐夫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并向要杀死自己,在逼问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想要终结这一切的时候姐夫脱困了,并在最后强奸了自己。
姐夫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要的结果,说自己很痛苦在不怪姐夫了。
影片结尾林驱车撞向了徐饰演的何伟。
作为一个悬疑惊悚片,在国内没什么市场因为国人喜欢答案的唯一性可知性,就像暑假作业的练习册,总爱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答案在去思索问题。
整个故事出现的人物很少,人物关系很明确。
小姨子对姐夫的爱贯穿全局,但是同样留下了很多疑点,1.第三个人是谁2.林先生为什么多次要自杀3.为什么冒险帮助患病的小女孩4.姐夫在最后那段像是坦白的话是真是假5.林先生有没有撒谎6.开不开的车门,经常坏掉的书架是什么意思7.影片表达的是什么时间8.为什么和见了一次面的林就XX了,并且非常开心像是初恋一样为什么对姐夫始终不信任,但在被强奸后却很平静而且原谅了姐夫9.高看着电梯上上下下开开关关好多次却没有进去10.谁杀了她的父母现在我来分析1.我们假设林和徐都没有杀人,那么杀人的就是第三个人,2如果林杀人了那么第三个人就是林,3如果徐杀人了第三个人还是林1点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林没有撒谎,徐后面那段自述是编出来骗高的,杀人的就是那个和徐同名同姓且和林是小学同还送了自己一个相框的何伟(但是细节在于林可以轻松说出名字并且能够一直保存了20多年前小学同学送给自己的一个相框却不认识,高在问林你杀没杀我父母的时候林一直在沉默,矛盾点事主动说出了还有一块手表)2点林杀了人偷了相框和手表,知道自己是徐的替代故意陷害徐,转移高的关注点(细节是林在说是谁送的时候说“是何··何伟”,问杀没杀人时沉默,疑点是即使没杀人也可以陷害,也就说相框是别人送的但不叫何伟。
他说有个前妻是离异还是丧偶,为什么自杀为什么在想要自杀的时间段却爱上了高)林假装巧遇徐时如果,那样深刻的相框不可能只认名字不认人的,最起码我是个即使小学没什么来往的同学我都能有个马马虎虎的概念但多数叫不上来什么名字,如果数次搬家还能保留且记住名字那是一定非常深刻的,不可能在第一眼看到一点感觉都没有有了结果却没有告诉高)3点就非常戏剧了说实话如果我是导演一定要排除3的疑点把答案唯一性。
徐自述的都是真的,林没有陷害他,但高的怀疑却是错的这块我多写点,徐氏1967/5/1升现在37周岁在徐的7年保单上看到的推断故事发生在2004-2011由于整个影片通话都是用固话我们确定是在2004年。
徐13虚岁(那个年代的人用虚岁)的时候是1979年文革刚刚过去3年各地还有零星发生,徐说自己是个有理想懂自律像要改变世界的人只是生错了年代(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几乎是一样)白天纠集一帮同学打砸了高的父母房屋,傍晚又来看一看说父亲带着表和自己说你喝水吗母亲还穿着那件睡衣安静的躺在床上睡着了于是我给了他一人一刀临走又一人补了一刀(对于一个白天被砸家跪在碎玻璃上让一群小学生给打了的母亲能够在傍晚睡的一动不动,白天打她的人傍晚来了一点反应都没有可能吗,我推断他已经死了,而父亲同样被打得行动困难)我当时顺手拿了一些东西,后来把那些东西随便送人了除了那个相框和手表(相框和手表没有送人,那么林就是在说谎,要么是另一个人送的要么就是自己拿的)。
又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
”我们大胆假设13岁的徐和自己的同学林还有其他同学在1979年文革刚过去3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场文革,白天时砸了门碎了玻璃,把高的父母打个半死,走的时候林拿走了相框打死了高的母亲,晚上的时候徐又来了高的母亲躺在床上,高的父亲偎在床边,徐不知道母亲已死就一人给了几刀,拿了东西就跑了。
后来高原谅了徐,徐在小女孩事件上做出了赎罪,一直封闭的车门打开了。
林一直生活在当年的杀死高的母亲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高数次问林杀没杀过她的父母,林始终在沉默)(家里不开灯),妻子离开几欲自杀,当林了解到高是当年那人的女儿的时候决定满足高的一切(高躺在沙发上林在对面默默抽烟)后看到高要杀徐的时候决定自己和徐同归于尽结束这一切。
不让高知道真相不让高去犯罪,同时保护自己在高心中的形象。
高之所以原谅徐,正如徐所说你不要把一切都搞乱了,姐夫这些年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姐姐.姐姐的孩子,高决定自己带着这一切的痛苦独自离去吧。
至此影片结束(疑点有:高问徐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时徐的沉默,是徐也爱这高还是徐是为了悔过而照顾高的。
林主动提到手表。
还有徐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
”像是制动配合高编造的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编的合情合理无漏洞,并且在说的时候眼球不停的左右摆动,是一种紧张亢奋思考组织语言的情绪,所以说那句话很怪不明朗) 还有疑问6.8.9没有说明书架的坏掉是高制造和徐独处的机会,徐说太重了压力大所以坏了,是说高要顶着破坏姐姐家庭的压力总是要坏的8.高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爱却在一个不熟悉的林那里得到了,高出现了心里问题,把姐夫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好都嫁接在了林身上,因为在林这里有爱而姐夫那里没有,为了保护爱所以把自己对有爱的林的怀疑都转移到了没有爱的姐夫那里,这就是所谓的因爱生恨,爱的深恨得狠9电梯是说高看到姐姐姐夫一家天天在自己面前恩爱,自己想得到却又不能得到只能看着的矛盾心里(按照中国手机的发展影片年限应提早到BB机普及的时候,林和高吃早饭的时候用的饭盒又把时间整到了2010年左右不过这些可能是道具的问题,如果手机没问题那就是保单上的出生年月是假的,不过不大可能,用个那么长的特写镜头,在是假的我就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剪辑的太差了,后半部都给剪乱了对于一部悬疑剧叙事上应以时间为主体不该以角色的思绪为主体把观影者搞乱了。
高和徐整体表现很好,在高绑架徐给徐一耳光时,高表现的不够狠不够疯不都激动,徐的表现不够真对于中国的悬疑剧还算可以,导演功底太生硬,高对徐的爱在弄的很好,在最后强奸那块弄的有些牵强,要是徐亲高,高配合,完成高一直以来对徐 徐对高的爱的一种了结就好了,疑点的可能性没有合理解释去铲除给了4星以示鼓励
女:你印的是什么?
男:没什么用。
说说你吧,为什么不想回家?
女:我停好摩托车,走进楼道,按电梯。
晚上和姐姐姐夫他们吃饭,姐姐怀孕了。
电梯在20层,我看着它下来,打开门。
我就那么一直看着,已经很多次了,我就那么一直看着。
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兜圈子呢?
男:嗯?
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直接说重点。
我下午才认识你,晚上就来找你,你不会不清楚为什么我不想回家。
因为我寂寞,因为我对你有期待,你知道答案,可是你还是要那么问。
我也不关心你印了什么,可是我也得那么问,好像不这样我们的话就谈不下去。
为什么我们一直就要兜圈子呢?
我不想回家,我很寂寞,我没有地方去,这些是我的问题,我还有别的问题。
我相信你有很多你的问题。
你的手一直缠着绷带,你在家你连灯都不开。
这些都是你问题。
我需要人陪,我需要安慰,我需要倾诉。
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我不想再说那些废话,我没有时间了。
我们之间完全陌生,可是绕过这些话,我们还是可以互相安慰。
下午,我本来觉得很烦,因为你耽误我下班了,我站在那儿等你,我看着你走进来,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很舒服。
我觉得你很奇怪,你跟别人不一样。
可能,平时我接触的最多的男的,最关心我的男的就是我姐夫。
你跟他年纪差不多,所以我觉得你很亲切。
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你吸引我,想看见你,想跟你说话。
晚上吃饭的时候,周围很吵,可是我会走神,我心里很安静,我在想你。
虽然有爱情有文革但中心思想还是说不要做坏事,否则担惊受怕一辈子的常见梗(参烈日灼心),故第三个人的意思是说男主的第三个人格吧,第一个是坏人,第二个是虚伪害怕的好人,第三个人最后被逼出来了也就是面对自己错误且用命偿还给一个小女孩的悔过的人,林木是徐峥的心里影射,一直想自杀却犹豫,最后车祸自杀,相信最后没杀高圆圆
这电影讲的是一个隐形的爱情故事,何伟没有死,他故意停在那里没走,在等着被撞好要保险(他是保险评估人很资深的那种,大修厂镜头),因为他要帮那个小女孩,他不可能串改保单的其他,更改的只能是受益人(保单是被扫描上去的一看就知道,不是电脑生成的所以改不了)。
那小女孩的作用就是表达他喜欢着高圆圆,他帮不了高圆圆只能怜爱的帮帮那个小女孩(便利在于他的职业),说他喜欢高圆圆有三1他一直都知道高圆圆的病情还愿意帮着换工作就可见一斑了,而同时高圆圆与陶虹当时并不知道病情到了哪!
直到高圆圆自己做了CT知道了结果,2高圆圆经常借机那个书架之类的找何伟修东西见面(双方都很爽快),而陶虹找她时她并不愿意去,所以会去找那个姓林的忧郁症直到最后时刻才去(这也证明她不是单纯寂寞而是爱着何伟),3被强奸后看着何伟说着那些所谓的实话她的表情是释然,感情并发后得到隐晦的肯定的释然(她知道那是假话与潜在的对白))。
第三个人?
也许是林姓凶手也是文革的后遗症,至于是谁?
在本片的表达中只是个线索,这个影片表达的就是姐夫帮着小姨子继而喜欢上了,而小胰子是爱上了。
只不过都没明确的表述而隐形的表达而已,好的故事之所以看着不好看,是因为导演的纠结(他又想拍悬疑挣钱又想拍好故事所以四不像)以至于没有明确的表达给演员(个人认为演员功力够只是没明确知道故事所以欠妥),导致影片上演员表现与故事本身上差异(欠缺太多的表情、眼色衬托),可惜了这故事剧本。
林姓忧郁者去撞何伟只是巧合的被修车工找到(正常的人一般不愿干那事)而何伟因为工作和修理厂一定非常熟悉,所以才会有结局那一幕同时切合开头小女孩。
开头何伟的困倦是因为喜欢着一个不能喜欢还得死得人。
而他在后面的谎言中也表达清楚了他爱着陶虹(因为个修牙时的故事),而说杀了人是表达他喜欢高圆圆(用谎言全了她的借口)。
绑架只是感情在死亡前的并发,其他的都是借口,高圆圆的验证与楼梯间的林姓对话都证明了她明确知道何伟不是凶手。
没什么意思。不过我觉得高圆圆演得不错。尤其是对那个男人倾诉的那段。
一个追求认同的疯子,在婚姻中得到满足;一个追求真实的疯子,在一夜情中达成所愿。可是认同意味着面具和虚伪,真实意味着洞察和蔑视。命运把互为第三者的两人绑在一起,面对互相激发出的作为第三“者”的他我,只剩下混乱的无人理解的的交换与妥协,只让人唏嘘当初让人变疯的是什么。可惜故事还是单薄了些,不得不用支离破碎的叙事拖慢节奏
程耳导演似乎很喜欢把高潮(真相)无限延后,这样看起来似乎很高级?其实还好。
全篇拖沓,镜头语言匮乏。看着导演貌似在省胶片的样子。剧情发展得非常缓慢,也没有亮点。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仇恨可以把人避瘋。善良,在無知的人的眼中,用理想的光環把它覆蓋。嫉妒,是一件充滿力量的事情。“我愛上了我從前憎恨的,我愛上了這庸俗化的一切,我依賴了這庸俗化的一切”
蛮搞笑的
这电影太好了,导演要记得拍点别这么高难度的电影,搞得大部分人看不懂,但我觉着看着真是爽,全程无尿点,这是把蒙太奇玩彻底明白了,大爱程耳。
剧本都写不囫囵
太烂了……
演员是好演员,剧本是烂剧本!
没弄好的文艺悬疑
贝吉塔的幸福生活中国版,什么鸡巴哟20090522
没看过寄生人。
有脑瘤的妹妹发现一直很关爱自己的姐夫是十几年前入室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就把他捉住询问真相,结果被姐夫强暴并承认十几岁时的确因看不惯生活好的杀掉她父母并最终娶了她姐姐。结局是姐夫被妹妹朋友开车撞了。剧情剪辑地很乱。
徐铮偶吧后端独白太棒了 !演技了得!剧本写得好
170824重新看了一遍。二星改四星。觉得程耳真牛逼。
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不同意叫它悬疑。也许人真的能够在某一刻认识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导演实在自我感觉太良好了,这台词、人物也太造作了,看着直哆嗦。
成本极低对话极长的一部电影。个人认为伦理多于悬疑。
本片抄袭波兰斯基的《不道德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