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凭借《狗脸的岁月》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拉斯·霍尔斯道姆在90年代初开始闯荡好莱坞。
十年过去,由他导演的《苹果酒屋法则》(简称《酒屋》)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大奖。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瑞典导演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两年后他再接再厉,指导了跟《酒屋》类似的电影《航运新闻》(简称《航运》),希望复刻之前的成功,没想到事与愿违。
《航运》与《酒屋》相比,云集了更多明星(《酒屋》里的第一代蜘蛛侠、蚁人、还有查理兹·塞隆,那时还没有大红大紫,跻身一线有的要等上几年,有的甚至还要在等个十年左右),制作的规模也更为宏大(单那个众人拖动房子移位的场景,《酒屋》便无法企及),却折戟沉沙沦为平庸之作。
乍看《航运》与《酒屋》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航运》原著出自安妮·普鲁之手,中文译名叫《船讯》,这部小说为她赢得了普利策奖。
她的另一篇小说更为世人熟知,叫《断背山》。
《酒屋》的原著作者是约翰·欧文,也是美国通俗文学大师。
题材也相近,都是以地方的风俗人情为背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来折射出人生人性的异色。
最后二者都延续了导演一贯主题与风格,即心灵创伤治愈及人生成长的温情路线。
既然如此为何《酒屋》得到奥斯卡的青睐,《航运》却湮没在不高的口碑中呢?
在我看来《酒屋》的成功,在于改编的大刀阔斧,大有破釜沉舟之势。
这归功于原著作者,同样也是电影的编剧约翰·欧文。
原著小说体量很大,在四五百页的小说里欧文将各种人物的故事展开之后交织在一起情节繁杂。
本就是影视编剧好手的欧文深谙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别。
将跨越几十年历史的小说压缩到了短短一两年内,主人公荷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只用了影片开头打字幕的时间。
场景也基本局限在孤儿院和苹果农场这两个地方。
这样情节脉络非常清晰,就是荷马成长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是为了主题而设置,原著中他们各自的经历都在电影里消失的无影无踪。
原著带有讽刺黑色幽默的风格也变成了影片的温情脉脉,效果却意外之好。
我很佩服约翰·欧文的魄力,敢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大改,让小说文字脱胎换骨成影视剧本。
《航运》的编剧面对的情形也非常相似:普鲁的小说情节性也不强,粗粝的风格下充塞着作者对各种事物钜细靡遗的描写。
要在这样的小说之上整合出一个成功的电影剧本,我个人以为也要深度的浓缩与提炼。
但是《航运》的编剧似乎没有欧文的胆识,他对小说的改编仿佛卡在了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状态。
既想保留原著的风格,又要顾及电影的情节性。
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到头来顾此失彼彼此皆失。
每人都背负这生命创痛的包袱,而且每个人都要在电影的行进中卸下包袱,于是故事的主线被这个包袱砸一下,那个包袱砸一下,结果被砸的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小说的粗粝风格与导演坚持的温情路线格格不入,我看电影与小说时强烈意识到这种割裂感,在纽芬兰这样天高海阔风高浪急的世界远端,书中居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却在电影里忽然就感情爆发了(姑妈这个人物的处理尤其典型),觉得非常不自然。
谈影视改编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读小说与看电影如果同时进行,会相互作用导致各自的体验不佳。
简单的说,读小说时老想着的电影是怎么改的,读的不流畅。
看电影时要么被小说提前剧透要么去想小说里的处理,从而影响观感。
但在这里《航运》与《船讯》结合的却出奇的好。
要是仅仅看《航运》这样一部电影,或者单单读《船讯》这样一本小说,无论如何我是进行不下去的。
但读《船讯》我会去想《航运》里的画面,从而将读小说时跳跃的地方神奇般的连起来,而看《船讯》时因为有小说打底,就是快进也不妨碍对电影的理解。
我想这大概是该案例唯一的亮点吧。
船讯8.2[美] 安妮·普鲁 / 20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开篇惊艳,一直到姑妈出现,都是一个奇异的故事,男主角被动的人生,寻找父亲和母亲的精神状态,最终沦落到和一个荡妇结婚生子,忍受她无穷无尽的羞辱和谩骂而不为所动。
初次进入小镇也拍得不错,破旧的房屋,混乱的小镇,不断出现的车祸和灾难,以及纠缠着的家族命运,对主人公精神的冲击,无所不在。
影片始终没有主要的人物,而致力于小镇生活的描绘,而一切都以主人公联系起来。
他和幼儿园教师的爱情,和姑妈的逐渐相识,以及在女儿面前的无力,对同事和小镇生活的好奇,这一切都导向最核心的问题:命运。
影片穿插着对往事的回忆,大海和暴风的画面,雪景等,营造出艰难荒芜的氛围,宛如主人公被摧残的精神。
小说由此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心理故事,而试图展现某些哲学命题:命运和人的对抗。
这一点让他看起来像苔丝。
他试图走出那个魔咒,影片由此拍成了温情治愈片,比小说多了更多的亮色和暖色。
当然他必须走出那个魔咒暴风雨中的强吻,老屋的消失,以及死人的复活,无处不在的象征和暗示,让小说显得含义丰富。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把斧头,开始破碎你的心,然后又劈开木材为你升火。
”“每个维京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斧头,砍下敌人的脑袋,与风暴,厄运,与老天爷搏斗。
”——看完后现编的两句维京格言。
整体而言只是一个老套的温情故事,人们如何重新找回自我,重振生活。
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海盗的后代。
标题初看平淡无聊。
其实是一个双关或者隐喻,应该是题眼(不不知道电影术语叫什么)。
生活失意的主角搬到纽芬兰成为了当地小报的记者,负责写航运新闻,开始他觉得枯燥无趣,天天总有船来来去去,然后社长告诉他,你需要去发现每一艘船的主人和她背后的故事。
这通常也应该是电影和小说的生成方式。
当然,航运新闻其实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比较美妙的地方在于历史、传说与普通家庭生活的自然融合,那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提醒着到访者,他们是维京人的后代,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同时也是坚韧的海员。
主角是个软弱的中年人,一直被欺负,直到回到祖屋,发现了自己姓氏的秘密,以及身体中流淌的维京血液,从此有了力量,驱逐了一直笼罩的厄运。
小说肯定不错,但作为电影就缺了不少,其中很多描述维京人性格的小故事,很精彩,但电影没有展开,依然是通过角色口述。
比如讲报社社长父子之间的矛盾,他们家族一直被诅咒所困,几代人都死于海上,所以父亲决不同意儿子上船,结果儿子还是偷偷去了,失踪了,父亲独自驾船找到,救醒后要求儿子停止这种疯狂,但儿子的回应是:能不能把你的捕鱼执照转给我。
风光真是绝美。
见惯了热带风景和热辣的封面女郎,纽芬兰的海岬,寒冷,遥远,但那一片海完全就是冰块和伏特加,足以让你冲动。
就电影而言,主体就一个细节缺失的救赎情节,人物处理也得糙了点,缺乏转变的动力和交代,没有说服力。
原著应该丰富得多,想找来看看。
《The Shipping News》,2001。
因为是小说改编,剧情有点凌乱。
凯文的表演水准是很高的,他的新女朋友很有范儿。
男主角的女儿很灵。
我终于看完了船讯,虽然是电影。
我不得不说,我第一次看原著的时候觉得那本书写的很神奇,因为我从书里闻到海水闲闲的味道,还听到的冰冷的海风带着腥味吹过光秃陡峭的岩石留下尖锐诡异的声音。
看到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食物,仿佛冬天的雪原上一群饥饿猎狗在寻找食物。
这部电影完全还原了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我惊讶于导演对原著的理解,我甚至觉得导演就好像一个生活在纽芬兰渔民一样,简单而丰富地还原了作者脑中的想象,看过这么多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这部在忠于原作上是最令我吃惊的一部。
除了奎尔以外,几个演员一出场就能看出来是谁,和原著描述的完全一样,而且超出我的想象,邦尼超出想象的漂亮可爱,姨妈超出想象的坚毅,唯一和想象不一样的事就是那主角,我记忆里应该是个大肚子的胖子,可能因为是非常嫌犯里的Kevin印象太深刻了,让kevin演这种looser我开始还是有些不习惯,但是kevin的演技的确是很赞,演什么想什么,就好像葛优在《活着》里的表演一样,我看到一个一事无成,懦弱,软弱的男人在祖先生活过的贫瘠的荒原上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故事。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性,谎言,暴利的故事,但是却深深地吸引我。
就好像片子里最后说的,死去的人能过活过来,房子能被吹走,还有什么不可能?
我们总是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奇闻异事,其实这些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就好像小河里静静流过的的流水一样。
换句话说,这电影似乎再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守在一条安静的小河边,只要时间足够长,总是会看到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而你之前遭遇的性谎言死亡等等和这些曲折的事情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认真生活,就会有好的生活
01:45:39If a piece of knotted string can unleash the wind, and if a drown man can awaken, then i believe a broken man can heal.Headline: Deadly Storm Takes House...Leaves...Excellent View
不得不说,kevin spacy这么多年了,还不老。
真的,十三年后的今天再看他01年拍的片子,他永远是那张脸。
他还真的有点像个gay,有点娘,温吞,适合演失意或者心理变态的角色。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人逃离大城市纽约,来到一个海边小镇,寻找到了精神归属的故事,导演莱塞太擅长这类影片了,像《爱情避风港》,像《不一样的天空》,小地方闭塞,但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结为一体,比如纽芬兰那里报社的总编居然手把手地教会了qouyle写headline,这在别的地方可能发生吗?
在这个小地方,似乎每一个中年人都有一段故事,甚至包括老年人。
第一次发现judi dench演过女同性恋。
我非常喜欢那个报社的总编,那个喜欢独自在海上捣弄自己小船的老家伙,他有一种人格魅力,像小镇的灵魂人物。
说实话,我不喜欢julia moore, 总觉得她长得太苍白了,(当然这是个人好恶,与剧情无关)。
那个报社的同事也很可爱,小镇上的人和睦,互帮互助,尊重对方,这样的地方,谁舍得离开呢?
或者当你想离开的时候,发现别人已经舍不得你了。
至于有一点没有看懂的是,那个qouyle家族的海盗史以及那栋老房子,有何像征意义?
是因为他们家族的独特和房子象征过去的记忆么?
有待更多的观者解析。
有的书写得异乎寻常的美妙,但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却非常不堪,就像你满心欢喜地撕开一包熟悉偏爱口味的薯片却发现已经回潮,连上面的辣椒粉都变软塌塌了。
另外一些,导演用别样的叙述手法使其与原著同样的精彩叫好,只是这种新颖的叙述本身已脱离了原著,更多的是创造而不是光和影的再现,比如李碧华的《青蛇》,被“鬼才”导演徐克拍成了另一个经典。
还有一类,导演不知道是如何探访了原作者的内心,几乎完美表现了原著的精髓,让人真正能感受到精神层面2D到3D的升维体验,例如2001年的同名电影《航运新闻》(The Shipping News)。
凯文史派西、朱利安摩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的主演配置,全一水的实力演技派。
同样,原著的实力也是相当不俗,全美各重量级文学奖项不提,单1994年的普利策奖一项就够了得。
电影(特别是开头的1/3)几乎较完整的还原了原著和角色,但反应却不是很大,可能是凯文史派西相比书中的外表略近卡西莫非的主人公奎尔还是显得太好看了不够惨哈哈哈。
电影归电影,这却是一本仅用写作风格就能扣紧人心的书。
粗砺如短锉刀的笔风。
短句,断句,经常跳出来的方言。
充满想象力的比喻。
湿冷孤荒的环境。
每一个章节前如智语般的谚语和绳结介绍。
和其后的《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老谋深算》等作品一样,普鲁简洁锐利、粗狂如诗亦如刀的写作风格明显一致,文字涌动着对蛮野地区的倾爱。
我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安妮普鲁会写得了这样一部以纽芬兰为背景的小说,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又充满冷静的情感——她却并不是生于长于当地的人,甚至由于涉及大量的当地俗语和谚语,翻译马爱农也只能多次联系普鲁讨教(这人名字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
想想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系列)。
纽芬兰艰辛、孤寂、蛮荒无常、狂暴多变的自然风雪和掩藏心底的粗野真挚碰擦撞击,最终帮助主人公迸发出对生命真正的激情、勇气和希望。
因此,普鲁作了电影编剧,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须在纽芬兰拍摄,由此可见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
这部小说大概写的就是一个叫奎尔(Quoyle)的男人,和线圈Coil同音(小说里经常有很多暗喻),一枚外表略畸形的胖汉子,从小被父母讨厌,被兄长欺负,自卑没朋友,大学辍学,打零工做报社临时记者被生活推来推去,满满的卢瑟负能量。
偶遇一个半是海水半是熔岩的“母狼”女人Petal生了两女儿。
女人跟人跑了,半路被天收走,强势又智慧的舅妈(不论书中还是电影中,她都是奎尔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劝说奎尔返回他从没去过的老家纽芬兰。
憧憬中的新生活一开始并没有如预想的一样翻开新的一页,仍然充满了奎尔需要应对的各种矛盾。
海盗祖先留下的耻辱,被绳索拴在海角岩石上的破旧老屋,暴风急雪的天气,衰落平淡的八线小镇生活,一个高挑安静的女人,两个脾气迥异的女儿,亲人隐痛的关系纠结,情景剧式的报社氛围和完全无头绪的船讯报道工作,对海洋和对人生之路由惧怕向勇敢迎接的转变,奎尔最终学会在痛苦中寻找爱和希望,以及最重要的,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可。
这是典型的小人物在大背景中挣扎寻路的故事,不仅开头没有温情浓郁的鸡汤连鸡油星子都看不到,奎尔一路无知无觉随波逐流,但就如同被海水吞没窒息的同时也消除了他对海水的恐惧,奎尔在笨拙地应对新生活的各种麻烦时也产生了认真触摸和深入真实的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普鲁没有进行传统的道德说教和价值观输出,但她似乎想通过这样一个冲破固化思维和情感挣扎回归正常的小人物缩影,反喻出现代人群体对生命本质的滞然、对生活的惯性接受、对恶劣陌生环境的疏远。
相比起奎尔以前那些在冰层长拖曳老屋搬迁的海盗祖辈,他们邪恶残暴地通过打劫他人固守自己的生存环境,用传说和充满意念的绳结联通表达自己与自然力量的关系,现代人使用先进的捕鱼船和生产流水线更为“体面”地背弃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更为“正义”地破环他人的生存之基,更为“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欲求。
纽芬兰不再对海盗闻风丧胆,他们有了社保、瓶装水和天气预报,但他们也有了失业、污染和税收。
在时代面前,人人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混世方式。
个人的乐符交织成时代宏大幕布后的交响,在宇宙的天穹下无声的指挥下似乎永恒地演奏下去,直到不断积叠的变奏引向下一个乐章。
普鲁在整部小说介绍了很多的绳结,每个绳结都有一个名字、一个样式、一个用途,如同人生的图腾标记。
我们在不同的时期有难以想象的人生节奏和样式,熙熙攘攘的世间过客与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数种打结的方式,无数种解结的方式,它们扣住了无数的缘与孽,无法说清,不断展开,如纽芬兰不断变幻的海面和波光,充满未知和动荡,充满可能和希望。
首先,十分感谢导演团队把这本书改成了一个电影,能让我们不读书就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的大概,你们的付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看书的时候,电影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下面是我自己的看法:关于书:书目前没有看完,刚看到他们到科伊尔岬,正在计划收拾屋子。
从前面内容来看,故事主要是在很多感情线里面走,人物和故事都特别悲惨,科尔的妻子,女儿,姑妈,父亲还有他的工作,环境什么的。
在很多时候都能让人共情,描写很细腻,很触动。
当然,也很压抑。
(后来看了电影基本知道结局了,就像是一点点拨开层雾的感觉)。
关于电影:对书里面的内容有部分删减改动,基本不影响基本设定,选角和故事线也都十分照顾观众,毕竟三个月要看完的书,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的时候,肯定要有取舍。
但是如果遇到没看过书的人,可能会没法接受吧。
我一直想找这个科尔所在的地方在哪,有人知道吗?
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很不起眼,封面灰蒙蒙的,中英文电影名很平淡,以至于影碟买回家后渐渐蒙尘。
昨天福至心灵,我想Kevin Spacey主演,我就随便看看吧——好幸运最终没有错过。
正应了那句老话:Better Late Than Never.演员豪华阵容:- Cate Blanchett, 爆炸性的演出!
- Julianne Moore, 安静、含蓄而迷人;- Judi Dench, 她一亮相就偷骨灰,呵呵,个性十足的老太太;- kevin出场是彻头彻尾的loser, 我甚至怀疑导演搞错,怎么去拍这么一个闷蛋,啊,原来是一番找寻自我的旅程。
kevin的确演什么像什么,叫人想立刻翻出《非常嫌疑犯》温习一遍!
片中对于新闻记者这一行当的描写虽寥寥数语却非常传神,老鸟指着天边问新丁,- 这样的情景你怎么加标题?
- 地平线上,乌云密布- (摇头)风暴来袭,村庄告急!
- 那万一没有风暴呢?
- 风暴撤离,村庄脱险。
整个电影静悄悄的,却常让人会心大笑。
字幕翻译得相当有文采,难得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Lasse Hallastrom正是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Chocolate的导演——那就难怪这么好看了。
昨晚10点开看,只看了一半,今天下班后回去补完!
我似乎又不太能忍受文艺片了。
噶一般的片子。音乐好听,景色好。估计小说也不错。……算圆了我长久以来的念想吧
挺好,就是觉得配乐好像跟剧情不搭调。。。
不错,很好看
只有摩姨是好看的,鬼知道这片子是讲啥的
情节交代不清,刻意矫情
感觉有点小惊悚,不适合我
DVD
纽芬兰海岸边的usher house
看简介就算不励志起码也是个治愈片吧,结果我错了,这是个催眠片。全片故事情节基本没太大的起伏,太过平静。唯一的萌点是男主的祖辈用绳子在冰面上拉房子搬家的时候那个阿拉斯加用嘴巴叼着绳子拼命的用力,萌死人。
文学改编眼高手低的典范,《星图》那么高难度低产出的改编都没有这个平庸
我倒是很喜欢这结局~~
最后转折的太生硬了……
一群人在雪地里移动房子的场景印象深刻。
本来想看一个loser的人生 没想到居然带到了win win的结局
09年5月11日
看个风景
凯文还演过这么悲惨的男人
斯堪的纳维亚,神秘维京。
看完小说后熬夜看完电影。电影里的感觉跟小说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