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据说今年会推出由名著改编的新片《呼啸山庄》。
对于一个独立电影导演来说,可以接拍这样的名著改编电影(像《呼啸山庄》这样家喻户晓级别的名著必然是中等以上的投资了),那就算是投资人认同导演的执导能力和市场潜力了。
而奠定她这一地位的,就要数她09年的影片《鱼缸》(Fish Tank)了。
《鱼缸》在那年的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说起来,她也应该算是戛纳的谪系,因为其前作《红色之路》(Red Road)也获得过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奖。
(所谓某某电影节的“谪系”,就是指几个世界知名的A类电影节总会挖掘某些电影新人,让其作品进入本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将来成不成材,当然要看选片人的眼光和导演们自身的造化了。
比如目前戛纳当红的谪系便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中国导演王全安则是柏林电影节的谪系。
怪不得国内某导演在自己的作品落选某电影节时,愤愤不平的说:电影节都是靠人际关系进去的。
其实说得也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得不得奖,对观众来说,大可不必在意,好看才是要紧的。
《鱼缸》的女主角Mia的家庭位于英国低收入社区,同时是一个单亲家庭。
她母亲养了2个女儿,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对她们的不耐烦明显超过了爱。
Mia除了跳舞成天无所事事,直到母亲的男友Cornnor闯入她们一家的生活。
接下去的剧情似乎和八点档肥皂剧并无二致,Mia爱上母亲的男友并在一个灯光恍惚的夜晚和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发现Cornnor其实是有妇之夫而且有别于她们的低收入者身份,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就是说,他既骗了她妈妈,也骗了她。
之后Mia的舞蹈梦也破碎了,只能选择逃离这个社区,去别处寻找她的生活。
由于影片大量采用了手持摄影,再加上所讲的故事是低收入单亲家庭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痛楚(片名《鱼缸》就是用困于缸中的鱼来暗喻Mia的生活),所以乍一看,此片颇有些“现实主义”的风采。
其实不然。
就Cornnor这个角色来说,他的出现,他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欺骗母女俩,影片完全不做交代。
好像这个人物从一出生,就是用来要给Mia的生活创造悲剧的——中产阶级男性欺凌无产阶级妇女,很好的意识形态分析范本嘛,如果Mia是个黑人,那这个模型就完美了。
就是说,这个男性霸权(性霸权和阶级霸权)的出现,突兀到让人不得不猜疑导演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如其表面所展示的那样,是一部追求现实主义的电影,那除了Mia之外的人物,都实在是太奇怪太单薄了;而如果它只是一部企图隐晦地表达导演自身某些观念的电影,但问题就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电影都在传递着某个观念,但就如某个比喻所说,拍一部电影,就如要到河的对岸去,有些人先用石头一个个的搭成一条路,再踩着自己搭的这条路走过去,有些人不搭路,直接下水摸到对岸,但路其实已在身后了。
大部分电影都属于前者,它们必须有这么一条路(观念),才能拍得下去。
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安全过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用这个比喻来说,就是用第一种方法,搭一条看上去很像第二种方法的路——所谓用精确的造作,来造成自然天成的假象——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现实主义”要采用的方法,于是《鱼缸》也走了这条路。
但就如我上面所说,它失败了,它的造作并不精确,人物的塑造露出了破绽,以至于大厦崩塌,使得导演的隐秘倾向也暴露无遗。
但是如果观众一开始就认同于Mia这个角色的话,那么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你对Mia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全盘接纳导演所要倾注的思想与情感,那倒不失于一次感人的观影体验。
要观影愉悦,还是要真相,连在看电影这么小的事情上,也要让人做出如此残忍的选择——这才是现实主义啊。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刚开始的时候,这是部多么冰冷的电影。
MIA穿着灰色的外衣,黑色的T恤。
整个人再怎么桀骜不驯,依然显得湿淋淋,有着像是被大雨浇透后的狼狈。
当她轻抚那匹瘦削的白马,镜头里是MIA温柔的指尖和怜悯的眼神,她要凿开它的枷锁,让它自由。
不论它是不是老得不能再跑。
这应该是MIA内心对自我的体认,她是个在桎梏中生存的生命,她渴望生命的自在。
贫穷,边缘,父亲缺席,母亲不成熟,没有朋友。
一家里三个"BITCH”,妈妈首当其冲,中间是她,后来是她嚣张的妹妹,在CONNER带她们出游之前,这一家仇雠之气,烟酒弥漫,互相发泄着不爽。
MIA以为遇到了爱情,那个温暖柔情的CONNER,对她说:我必须走,你知道我喜欢你,但是你只有15岁。
她说:爱一个人,有什么可怕的?
完全就是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
当她发现CONNER从头到尾都是个骗子,她似乎更为嫉妒CONNER的女儿而不是她的妻子,那场两个女孩追逐的戏,极尽好看,当keira用土块扔她,MIA立刻扔了回去,吼道:你以为只有你会啊!
keira有幸福的家庭,像骄矜的公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一个家境殷实,父母宠爱;一个贫困潦倒,被母亲弃如敝屣?!
还要被她的父亲欺骗,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以为只有你有脾气?
你以为只有你娇贵如公主?!
当MIA将keira摔进河里,又将她救上岸,小女孩无助地抱着MIA,而MIA只是温柔而担忧地紧紧搂着她。
她们和解了,更是MIA对自己和解了。
第二天,当她来到理想的舞台展示自己钟爱的舞蹈,才发现人家需要的不是舞者而是舞娘。
MIA只是平静地离开了。
接受了爱与理想带给她的极尽残酷。
MIA最大的失败,是她那本身就失败的母亲,只渴望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以至于丧失了一个母亲基本的品质,淫乱,不负责任,除了片刻的温柔,很难看到她对女儿的爱,或者说只有恨,当CONNER走了,她躺在床上抽泣,对MIA说,你知道吗?
我没有打算把你生下来,我连堕胎医生都约好了。
当这个失败的母亲,还年轻的时候,是否像今时今日的MIA一样?
只是她在年轻的时候就走向这条折腾没有尽头的道路。
她不是在CONNER走后才毁的,她的人生已经毁了很久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她遭遇过多少次被抛弃,遭遇过多少次理想的破碎,我们不得而知。
当MIA发现CONNER撒谎时,明白一个破烂的人生所能破烂的程度,在为自己不平的时候,她一定也渐渐同情了母亲。
当MIA要走的时候,母亲在听她的CD,憔悴崩溃的脸,扭动着的身躯,她不是不爱女儿的,只是生活将她的心撕碎了,“快滚吧!
”——但那一刻她不是几乎要哭了嘛。
MIA没有冰冷地离开,却走到了她的面前,和她一起跳动起来。
也许经过CONNER,经过舞蹈面试,她才明白,一个人所能经历的险恶和困难,竟然可以比最糟还要糟。
眼前的母亲,只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她。
而她那鬼人精的妹妹,在MIA离开的时候终于哭了,却也只是一瞬,不会说我爱你,但却可以说我恨你。
就像CONNER说,你们一家都很爱喝酒。
酒就像这一家的食物,而“恨”就是她们的爱。
妹妹会不会变成MIA,变成母亲?
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悲剧人生?
我们只能希望。
在那片冰冷的住宅区,人们充斥着无聊不满和抑郁。
却总能有人走出去。
就像MIA那不堪的家,还有粉红粉蓝的抱枕。
当她和妹妹抱着那一片粉,谁说不是一派甜美景象!?
就像海报上迷茫的MIA,为她做底的依然是永远青春美妙的粉红与粉蓝。
无论青春有多残酷,它也是青春,无论它是多么不堪,每个少女,每个少年,都能拥有这样的甜美,无论你是keira还是MIA,都可以配上这样粉嫩的颜色。
当车厂里的男孩跟MIA说:那匹马16岁了,已经活够了。
15岁的MIA终于痛哭起来,但是但是泪水再浑浊,活着再辛苦,活着永远不能够!
大一的时候上视听分析课,老师问我们”成长的代价是什么“,我们当时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的,最后他跟我们说:成长的代价是牺牲。
这个回答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去替换。
只是,我有时候常常想再问一句:牺牲什么呢?
其实我不认为《鱼缸》里面的米娅牺牲的是贞洁,或者说是身体,除非是死,我不觉得身体可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牺牲。
你把身体交给一个男人的意义,实际上是最大限度的、最单纯的、最小心翼翼的,信任。
而那种牺牲,就是遭遇背叛,你对最信任的信任,被这个人玷污了,你看着你交付出去的那个愿意爱、愿意信任的、单纯如同小孩的自己在他的眼眸中忽然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傻子,并没有丝毫的珍惜,更可怕的是,在他眼中不知道有多少多少个你这样的傻瓜,你甚至是一个不具有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人,你只是,只是某种一闪而过的情欲映像。
而在经历之一切之后,失败的成人就是成为那个玷污了你的信任的人的副本。
你去以他的方式行事,去背叛,继而认为这个坚硬而狡猾的人就是所谓的成人。
这就不是牺牲,而是经历了彻底的摧毁。
所以说,真正能够成人的非常之少,就像《大逃杀》里幸存的也不过两个孩子。
牺牲,是惨痛的升华。
或者,盗用别人影评里的那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英雄主义的话,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残忍,但仍然爱它。
拍青春期的电影非常多,但是真正能意识到成长的根本的影片非常少,我们的就更少。
很期待一部类似《鱼缸》的电影,不只是因为它做的非常”合情合理“,更是因为我相信这是所有人最具共鸣最具同一性的时刻。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
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
我非常赞同。
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
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
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
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
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
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
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
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
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
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
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
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
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
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
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
),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
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
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
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
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
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
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
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
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
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
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片子貌似口碑不错,但我难以承认喜欢它。
可能因为它是英国电影我一开始便给了点期望,然后发现灵气没想象的多最后产生了些失望,又或者我离青春已经太远,共鸣走了音。
影片的质感还是比较天然的,就像女主角,都分不清那股生涩是来自她的演技还是角色本身了。
鱼缸里的鱼能看见诱人的海,可不顾一切投向汪洋的怀抱时碰到“嘣”的一声才发现面前还有玻璃的阻隔。
也许主角就是这样一条鱼吧。
而这片诱惑的蓝色便是那些青春期别样的孤独、不算轻易的萌动……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回头来看,米娅一开始便失去了朋友。
尽管无从去分析对方是弥足珍贵还是可有可无,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长的一阵痛。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加入她的个人背景:单亲家庭,风骚母亲和粗野妹子,一个没有太多保障的困难户。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米娅想不成为一名太妹还真是难。
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钟就基本确立了,惯使粗口,冲动易怒,直接暴力,无所事事。
这样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将外界对她的刺激伤害逐一反击,然而这也注定她是落单不合群的命运。
米娅回到家,镜头扫过家里的装修摆设,普通之余更见凌乱。
边上人掉头一问,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低保户也好不到哪去啊,我连忙点头道是,天下落难人都是一家。
米娅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个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个窝里,挨得太近得要保护自己又不得不刺伤对方。
那些被认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词汇被这一家人用得生动无比,完全不用虑及母女或姐妹的对象差异。
在路上的时候,米娅看到一匹被铁链拴着的白马。
老迈的白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活力生气,然而栅栏外的米娅结结实实被打动了,她想放它走。
为什么,不为什么。
有人说这白马未免太虚了点吧,其实更虚的是鱼缸,从头到尾只见鱼不见缸,那鱼还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肠。
提到白马总要想起之前谢晋作品展,一到表现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或者时光美好之类,白马骏马就会适时出现,飞奔驰骋。
那么,《鱼缸》里的白马是不是起到这一功能,被囚禁与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难逃一死?
当然,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白马的出现存在只为带出米娅一朋友,就那修车的傻小伙。
如果她要恋上一个人,势必有个人得充当下垫底,让她在爱情失败时还有退步的余地。
因为以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爱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
而从剧作角度上考虑,假设只有风度男(《无耻混蛋》:最后一个混蛋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一异性角色,整部电影就会出现天然的结构失衡。
因此在与风度男交往的过程中,白马只能暂时退避。
米娅和风度男之间忽冷忽热,其实那跟见不得光没大关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爱情里,此番情况实属常见。
为了体现少女的感觉变化,《鱼缸》几次用到了听得见的呼吸喘息声,两个人肢体亲近,联系紧密。
另有当面跳舞,展现自我的一面,这些都是两个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
有趣在于米娅自学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样,然而风度男说她很棒一定会成功之类,事实证明这亦是谎言。
之前的配合捕鱼和脚上伤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从具体意象上入手,这鱼、脚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
她会在黑暗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声音和味道,又会飞跑出去、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追赶,这些都是青春热恋的外在特征。
当米娅发现了风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来到了青春的河流边上。
还是言语发泄和恼羞成怒,然而这次没人来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时出手去搭救别人。
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娅还要提防被卷走。
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气喘吁吁,惊醒梦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娅发现了真实想法与周围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说这是阶级不对等的必然。
她所习惯的装扮,她所喜欢的街舞,她所狂恋的男人,事实上都那么不切实际,她的勇敢和骄傲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妆。
安德里亚·阿诺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术手法,米娅有着风一样的步伐和不服输的性子。
一连串的压抑和痛苦过后,导演在结尾留下了属于女性人物的光辉闪亮。
你可以认为这是积极向善,或许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个看不见的鱼缸人生。
【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英国90后单亲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鱼缸》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写实风格的《成长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气息,底层边缘的成长残酷。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喜欢是因为这部剧着实简单,甚至有些无聊。
可能是女主角性格太孤的原因吧。
可是如果细想,其实这些事情该发生就是会发生,就是那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就是为了让这些事情发生而存在的,所以一切就顺其自然的简单。
我给四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因为我能从Mia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知道Mia在干嘛。
电影是在Essex拍的,浓重的流里流气的东伦敦口音我也天天听,甚至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两句;电影里很多场景就在我家门外;类似电影里打扮的人天天在我眼前晃。
我平时甚少接触这些人,也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思想,至于他们生活状态,有钱没钱,家庭,父母这些,我还是略了解一二的。
所以看起来不费劲,我懂、我知道他们在干嘛,为什么会那么做。
尤其米娅和我的想法很像。
Mia能喜欢上一个年龄是她的年龄乘以二还多的男人其实完全是家庭原因,缺少父爱,没人欣赏---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在乎她死活的老妈(我经常听见我们同学冲着我们老师喊“你TMD爱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吧,我爸妈才不在乎!
”)、一个什么也不懂只是盲目的被世俗和身边人的思想所传染的妹妹。
米娅,作为一个青春期里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忧郁,想法,冲撞,还有看事物的眼睛。
每次她看着她母亲的时候,我总是看着她的眼睛。
她内心包含的那些东西,没人懂。
她以为Conner懂她,可是成人的世界她现在还不了解,涉足太深只会害了她自己。
她并不恨Kiera,只是无法接受她得到些许父爱的源泉其实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分享着。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在旅游一样,对里面的风景有那么多感触,还总是往青春上扯。
其实这部电影很现实。
再加上女主角就是一副青涩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大家都是一副认真的我在演戏的样子。
于是就越演越真了。
其实梦想和家庭是两码事儿,但难免被彼此影响。
严重的会彼此牵制。
甚至颠覆一个人的命运,但梦是变不了的,最多成为曾经。
但是不会消失,不会改变。
我们应该打很多比方,比如若她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她会变成什么样?
她还会爱上Connor么?
她的舞蹈呢?
她身边的朋友呢?
梦不变,但是梦会被家庭所影响。
而她正处在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的年龄,开始所谓的彷徨(如同鱼在鱼缸里游)。
刚开始以为四面八方都铺满阳光,都是未来。
游着游着就发现自己怎么那么压抑,好像永远游不出这个地方似的。
撞了几次壁后知道一些路不能走了,开始试其他的路。
撞啊撞,找啊找,失望又失望。
然后明白这地方是走不出去的,看开了,于是人生也就过去了。
青春都是这样。
这不是固有模式,这是简单。
青春期是如此简单的东西,身处青春期的人却总把一切想的过于复杂。
谁的青春不是这么回事儿?
谁当年没有心动过?
没有努力过?
没有愤怒或不屑过?
没有和父母吵过架?
少年总是被一些东西所吸引,填补自己的空虚与无所适从,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可也只是短暂的一瞬,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还是得走下去,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
没有目的,有目标。
没有动机,有想法。
顺着这条道走下去,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但一定是自己的模样。
This way, my way。
鱼缸 ★★★★★我小的时候喜欢做一件事情, 将买来2元一只的金鱼从鱼缸里捞出来, 任他挣扎直到奄奄一息时再将它放回鱼缸, 看它拼命的呼吸吐气泡, 游来游去享受着限制的自由, '它的生命是我赐予的', 那种不懂事的自豪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Mia, 电影中这个15岁叛逆的女孩子, 如同鱼缸里千万只金鱼一样活在自己的困境中。
贫穷, 辍学, 酗酒滥情的母亲, 缺乏父爱, 恶劣的成长环境. 她的生活如此悲惨, 她身心疲惫又无比孤独, 我们可怜她但却无法拯救她. 这样的地方, 她无所依靠. 直到Connor的出现.Connor是Mia那年轻母亲Joanne的男朋友. 他们在Mia面前开配对,喝酒,调情,母亲在男朋友面前判若两人-温柔又美丽. 从Mia的眼里,Connor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父亲的关怀, 他关心她的舞蹈鼓舞她去参加试镜, 问她身边的男生是谁,带着Mia和妹妹离开这个龌龊的地方,去乡间去公园. 他在车上放轻快地歌曲, California Dream, Mia轻声哼唱. 这样的情景是这个15岁的女孩无限渴望的--- 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但她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快乐, 只能用吼叫和辱骂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愉悦.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一直在通过Mia的目光看世界, 镜头多次躲在Mia的后面, 当Mia近距离的接触Connor,她在他的肩头,她闻他的古龙水味,节奏缓慢下来,我们听得到Mia的呼吸, 人生仿佛重叠, 导演想要我们去体验她在享受的这些感觉---那种人生有了希望, 原本对生命无所渴求的Mia看到了未来和快乐. 这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赢来了电影的最高潮, Connor夺取了Mia的童真.说夺取也不够合理, Mia和Connor仿佛两情相悦, 但我更认为Mia这个15岁的女生并不知道她所陷入的困境. 说起来真讽刺, 看电影时的我尽然不断地回避心里对Connor的怀疑,坚决相信他真正关心这一家人并在乎Mia的幸福, 但那个晚上,那短短的五分钟, Connor,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毁坏了所有像我一样的观众对他的期望. 他的嫉妒他的滥情, 他不断的谎言,他的道貌盎然,他选择逃避并在第一时间断绝一切联系. 他那一巴掌打在Mia脸上,不仅打破了Mia对他最后一点期待,也打碎了我们和这个悲惨家庭共同等待的美好结局. 导演对于Mia了解事实后的想法的表现非常模糊, 基本上寻找不到一丝线索看得出Mia的心情. Connor出现前, Mia只关注与两个事情, 练舞加上解放她无意间发现的白马. 白马在这样一个英国工业小镇的出现是突兀的, Mia和白马之间的感情和怜爱是Mia对自由渴望的释放, 她几次闯入私人住处冒着被非礼的危险试图解救他, 但白马终究不是她的, 最后白马的死,使Mia泪水绝提. 但我相信那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一路走来,她看到了希望,又陷入了绝望, 她看到生命的价值,却又被死亡嘲笑讽刺,她以为得到了爱,却发现爱过于奢侈,而谎言却廉价的随处可得. 但人生还要继续, 这15岁的孩子,一夜长大, 擦干了眼泪, 接受命运的锤炼, 继续前进. 影片的最后, 仍然是黑暗和模糊不清的未来. 幻灭的目标,和那咄咄逼人的母亲, 却再也打不到这样一个强壮的女子. 她,从孩子变成成人, 从愤怒变成冷静, 那种看清人生的凄凉和勇气是她坚持下去的唯一支柱. 她最后轻快的跳舞, 没有压力也没有折磨. 人生就算有多大苦难, 也终究要去面对, 攻破. 罗曼罗兰说:生命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想后,仍然热爱生活. Mia, 15岁, 看清了一切. 并勇敢的向前走去. 包子岛 于2012年2月15日
非常的不波澜不惊,整体感觉和达内兄弟的片子以及《永远的莉莉娅》一样很相似,但是我会更倾向于把他分到《莉莉亚》一块去,同样是关于青春的议题,同样是放荡不羁想要冲破无形屏障的迷失少女,莉莉娅却显得更加残酷。
同样关于自由与梦想,同样是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是两个懵懂的少女都被爱情欺骗了,都在稍稍萌发的爱情中看到了现实。
真个时候真该大骂一声:爱情是狗娘!
其实对于这种情绪慢慢增加,感情含苞待放的片子,用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影是最好的,相对于那些天花乱坠的角度景别剪辑,其实这样的慢慢道来的片子更考验功力,片子的节奏不能太慢又不能太快,不能太多剪辑和角度的切换不然就打破了我们去跟随的感觉,观众是被一点一点慢慢带进去观看的。
起初我们会厌烦于米娅一直漫无目的的乱走以及他的无礼和傲慢,其实他就想许多叛逆期的少年,明明很想要加入到普通的行列但偏偏要证明自己是特别的与众人不同的,矛盾的心理就是青少年的心。
回头想想,米娅所经历的情节真的不是让人心动不已很有兴趣,就是普通的生活,所有人会经历的普通的生活,但是就是这样的慢慢发展下去,叙事开始走向小高潮,观众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去为这个少女感到担忧,害怕他继续的沉沦于犯罪,是的,导演手持的目的到了,你已经被导演代入到米娅的世界了。
同样的达内兄弟的片子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主角非常不好看的后脑勺然后跟着他一直走一直走甚至走的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的神秘,手持跟拍刚好符合了人们窥私一大怪癖。
一直在学习这样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和拍摄感觉,这种片子一把握不好变回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其实真正的珠宝和甘甜就在其中。
学习之。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2014-04-27 15:47:29
Everyone has a fucked-up teenage life . Deal with it. 现在再看这种论调的青春片真心毫无感觉了啊。虽然导演始终抽离冷漠的视角还是爱的。女主这舞跳得也太糟糕了吧。虽然法叔的角色是个混蛋 ,but he is so damn smoking-hot !!!
本以为是小孩遇到了一个父亲一样的人教她成长,原来是个只想fuck15岁女孩的男人。都说现实,英国的现实吗?也还真明白了为啥大家都说英国teenager烦人了。有这样的大人,能都培养出来什么孩子?我们中国真的太好了。这不是叛逆,这是有大病。在人家家里一顿骚操作,拐人家孩子,请问这算拐卖吗?判几年合适!原来法斯宾德演了个渣男。外国小孩就是作业太少,闲的。
骑着白马来的不都是王子,梦想也不见得非要实现,不过这都让生活更有意义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8.25 感觉导演想做好多事,都只做了个开头就不做了。迈克尔·法斯本德同学,为什么我看了你三部戏,每部里面的床戏都那么出位……
这调调一直是我所中意的。配乐摄影都很赞,还有好可爱的英国腔。
叛逆期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欲求不满导致的,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分配不均。所以,什么时候开始三战?
我一直在4星和5星之间犹豫,最后还是给了5星,想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是这两年看到比较出彩的,没有丝毫的做作,对人物的内心刻画得很真实细腻,这部电影我分了两天看完,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跟之前开过那类似《曾经Once》、《寻找午夜之吻》这样的矫情电影,随着剧情的增进,而最终被震撼到
不好看
有点意思,就是画质和帧率不高。女主造型肢体神态都有点像文淇,特别是《异人之下2》里的陈朵。小孩好像很容易有斯德哥尔摩症,美国甜心结尾唱《杀死小孩》的小孩,打骂起亲人时像仇人,真要离开又舍不得。永远逃不掉原生家庭。这几个小孩,现实中认识几个比较像的,表情性格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像,其中一个,长大了刚好认识一个初恋,从高中到结婚都比较正常,男方家庭比较好,智慧程度也比较高,把女孩一点点掰回来了,虽然还是有点小性子,但是不经常说脏话了,几年过去也没有那么刻薄了。虽然不算是个完美的妈妈,但是也不算多坏,对孩子有时好有时烦,孩子主要是奶奶带,要不然全教给这个妈妈,可能也不太能管。
so i learn all kinds of cunt related curse..
和鱼缸没半点关系,是一部残酷、现实、复杂、孤独的青春片,青春冷少女是可爱的也是可怕的。
手持DV的青春反叛题材看起来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其实作为第二部个人长片处理得已经相当可以了。但这片在09豆瓣好评众多的一部分原因应该都在同类型题材的An Education颁奖礼大丰收以及由此产生的小众虚高倾向吧…于是一年后果然就降下来了。嗯我偏见,我对这类型的审美疲劳也是原因
头本来就痛 还这么晃...
其实我现在挺烦这种调调的电影~因为搞了母女俩的男人是[无耻混蛋]里面的那个我军影评人,所以一看见他就想乐~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小姑娘很养眼,为此加了很大一颗星.妈的~那个大叔干完了她妈,接着又干她..
一般般般般。成本低廉不是粗制滥造的借口。
sorry not fin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