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烈日當空》,對這類片子的喜歡是一種看完之後不需要任何沉淀的喜歡,還沒來得及思考,感官早就超過理性盡情地耽于電影本身的光色了。
之前我講過我鍾意1997年,那一年有許多維度的浪漫、變動和科技共同發生。
《烈日當空》拍2008年,全香港人8月7日夜未眠,都在期盼或者懷疑“2008年北京會不會更好,中國會不會更好”。
那時我還小,吃完飯就蹲在電視機前等晚會播放,全然不知那一年是怎樣值得歡喜和憂慮。
電影裡他們說“我都快分不清春夏秋冬了…我不知道聽哪個三八説香港快沒有冬天了…太好了,那就不用換冬季校服了…要多久啊…五十年後吧…七八十歲,進棺材啦!
”香港有沒有冬天,會不會落雪不再單純是個死板的氣象問題,反倒是個在文藝片裡反復出現的意象。
《過春天》里佩佩問阿豪,“你好鍾意鯊魚嗎?
”阿豪沒答,“你好鍾意雪啊?
”但是誰都知,香港系唔會落雪嘅。
壹 双城香港和台湾,两座都是南方的岛屿城市,都有温暖和煦的海风。
可是在我眼里,不知道为什么却是迥异的城市。
台湾似乎总是慢腾腾的,悠长宁静的午后时光,知了鸣叫,蔚蓝的海浪拍岸,空气里潮湿的味道让人慵懒,街头巷尾似乎都是恬淡慵懒的时光。
香港却是另一番情景,烈日当空,炙热灼人,车水马龙,人生海海,急切的追赶,无法停歇,也有海,却是汹涌,无数激流暗涌,街头巷尾热火朝天,喧闹无比。
所以,台湾电影适合用长镜头,慢慢拉开,缓缓抬升,最后是一片明亮;香港电影更多的是急切跳跃的剪切,更适合手提摄影跟拍,急速闪过的是各色面孔,各色风景。
台湾电影的伤感是那种缓缓的含蓄,一点一丝的浸透,最后那一下可以撕心裂肺,但之前的过程会让人迷恋;香港电影如果要让你难过,就会一上来就给你压迫给你难看,随着推进,一下下的狠狠推进,最后那一下必然是狂风大雨,你满脸是雨水混着鱼腥味。
所以,台湾拍了九降风,香港出了烈日当空。
贰从片名看,似乎就预示了什么。
你一定有个在夏日街头行走的经验,正午的阳光,灼热至极,可以滋滋的烧烤了。
纵算你短袖短裤凉鞋,也还是满头大汗,苦不堪言,满心烦躁。
7个少年,在这样的烈日下要走过中学最后时光。
他们表面叛逆反抗,目无尊长,撤下面具之后,有人夜夜失眠,只好求助毒品,有人要打工到天明养活自己,有人内心藏着另一个自我,可却又无法释放,有人家庭不和,内心烦躁。。。。
社会定义他们是差生,在差学校,成绩糟糕,家长老师几乎失望。
他们惶恐的去恋爱,去讲兄弟情义,去争吵,去打架,去嬉闹玩乐。。。
他们慌不择路的开始青春,手足无措的结束青春。
叁九降风,是指猛烈的季风,但开始的时候却是平静缓和,一直在积蓄能量,最终爆发。
七个少年,也要在六月到来的时候各奔东西,他们在天台一起吃饭,一起逃课,一起半夜去游泳,一起看职棒。
其实这样的日子也不赖,就像你我曾经经历过的某些片段一样,安静美好,不是吗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更不用说下一个月,下一年。
于是突然的急刹车,原本的安静美好突然脆弱无力,摇摇欲坠。
有人死去,有人远行,有人退缩。。。
最后,小汤带着一箱棒球踏上开往屏东的火车,去开始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毕业典礼。
青春在此画上句号,这个句号却是沉甸如山。
肆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一个计划下的产物,所以两相对比,会发现一些相似的场景。
九降风,节奏舒缓的,只是平静的和你说一个故事,里面会有你我的某些影子。
导演的手法相对纯熟,秉承了台湾电影一贯的特质,给人更强的代入感,不自觉的会跟着电影走。
烈日当空,更尖锐,并不满足简单的和你说故事,似乎更多的是要你去接受这样一种事实,逼迫你去看到一些你不想看到的不想面对的,但那些可能是你生命过程中曾经经历的时光,曾经遇到的人,也许是你曾经犯下的无心错误。
回到开头,九降风是让你看这样一段青春,它绚丽但是脆弱无力,抵不上人生粗暴的冲突。
而烈日当空是要你看这样一段青春,从一开始就手足无措,焦虑的寻找出口。
九降风的结尾是小汤击出那记球,配乐是张雨生的《我期待》,伤感落幕。
烈日当空的结尾,阿荣穿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去学校面试回来,走在曾经和朋友一起玩闹的地方,无云的天空。
回忆中,七个少年在海边嬉戏玩闹。
残酷收场。
兩年前看《九降風》,估計是沒看明白,覺得沒啥意思,只勉強給了嘅個“還行”的評價。
兩年後看港版《烈日當空》,腦海中的那些夏天的記憶卻突然被喚醒擊中,然後,開始懂得發生在這幾個男孩身上的事,其實就是我們的昨天,那些瘋狂熾熱看似和諧卻最終分崩離析的昨天。
那些看似年少輕狂的過往,那些無來由的狂妄和自卑,那些每個人努力偽裝努力忘記的陰暗,在酷熱的現實光芒照耀底下,全部如汗水蒸發,消失不見,然後,一種無力感席捲而來。
七個大男孩身上折射出來的,幾乎就是我們身邊所有人性格的集合了吧,外強中乾、物質豐盛精神吝乏、順從乖巧、花花公子、無所謂、中庸以致平庸,還有總會存在我們身邊的充滿喜感的胖子。
所謂的青春,可憐,可笑,可悲,可恨,又可愛;註定在畢業那天摔成碎片,撒滿一地,亮眼卻刺骨。
最近可能是回憶得太過了,連這種青春文藝片也可以讓我流淚。
或許是該回到現實中了。
青春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无畏和不懂。
青春的时候,我们把所谓的义气看的太重。
那样的坚持和任性,现在都不会再有。
对了,那个学习好的女生做鸡和一个中年人牵手走远时,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在某天都會西裝革履人面狗樣的面对生活。
靜靜的過了一遍,便知道這片注定只归于小众,相比之下原版的九降风到显得贴切麦导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十七八九岁的我们能如真懂一些便已万幸逃课打架调戏老师只是调味料;吸毒,援交,家庭暴力,过早的性悲剧,轻生,父母关系崩溃才是重头戏其实七个孩子每个都不正常,其实七个孩子都正常。
片中短短过场哲学,道出每个孩子的迷茫,对生活的无助,对社会的绝望。
麦导或是想以此片来点醒香港当今物质发达之下的颓废?
人性的淡漠?
对自我潜意识的保护?
但是可以吗?
短短一小时四十九分钟的时光怎能与上百年的历史相抗衡。
哎·不说了,太重。
心头化不开我喜欢教室后面那堵墙,还有那男孩优美的身段
High Noon,<九降风>的香港版,同样描述一场问题青年的闹剧...突然发现原来香港也有值得挂念的地方,例如铁路边的白色大管,跳脱了香港以往的形象,原来,香港也有美得苍凉的一面.于是无时无刻都记起七个少年游荡在那里讨论以后想干什么的场景"以后还太遥远..."然后发现整个电影就这样被淡淡的黑色幽默和浓浓的蓝色天空占据了不想哭,应该说,不会想哭这,是
写于2009.08.08 17:42:00 深夜裹着被子在空调房里抱着手提电脑这个场景出现在我的每个夏季里看到的这么多画面变成了每日的黑眼圈 台风过境的夜里我经历了一曲青春的挽歌关于青葱年华的电影很多 离不开白衬衫和男孩子们帅气的奔跑我看到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 七个被烈日晒干了的青春 我想起在那晚的咖啡店 女孩对我说 我着实是羡慕你的 随着性子过活其实这样随心随性要付出什么代价也只有自己清楚 可是这样度过的青春 收获的更是让我记忆深刻想想自己也过得平凡 只不过在这个矛盾的年龄里 将经历的细微情感都无限放大 置放在十几岁的年华中于是那段日子在记忆中被拉扯地很漫长 日记里都是起起伏伏的线条而事实上 我还是一朵温室花朵 任性也总是被包容把生活安排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心是自由的 未来的路也有很多种选择十三岁时经常跷课 用那句用烂了的藉口 说肚子疼要去校医室然后与亲爱的你手牵手一人一杯雪糕坐在大理石阶梯看学长打篮球早早地谈恋爱 以为自己懂得 然后在自以为是的以为被深深伤害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爱过然后在很多个夜里哭泣 然后在往后几年的时光中都试图证明自己 在最后心变得丰富的那一刻 回望过去发现一切都只是促使我变得更好的诱因而关于那个男孩和那场短暂的樱花雨 只是朦胧的 回忆不清晰的 自欺欺人的事情曾经叛逆地以为要轰轰烈烈才是十几岁该有的样子 敢爱敢恨 性格棱角分明在很多年后之后变得温和 也是因为一路遇见的人和事 曾经冒着大雨去图书馆 躲在倒数第二排的书架边翻看一本合订的非音乐或是借来生涩的哲学图书 艺术史在晚自习别人都在抓紧时间复习时 我大段大段地抄录当时不一定明白的句子然后在考试前再没命地不睡觉复习 最后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曾经写很多信很多纸条 曾经有很多拥抱 有很多牵着手的散步曾经雨天逃课去拍后山的比利时杜鹃 曾经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喝醉了做一些傻事曾经为了看流星在天台坐一整夜与一见如故的朋友彻夜聊天流星没看见换来的是一场日出……其实也没有很疯狂过 也不就是翘了一些课 谈过几场不明不白的恋爱 读了很多很多书有的不明了有的改变了心中的态度了心路的方向听了很多很多音乐 将自己封锁起来 看了一些电影然后矫情地写下很多很多字以为生活也该像电影一样我就这样度过了十八岁前的时光有一整箱子的回忆 被小尘埃覆盖曾经写过很多没有结尾的小说 而这些篇章在跟随时光的蔓延变得无穷无尽 什么都没有停止过现在的我过着暖暖的生活 周末去看海 去听一场演唱会 出走一些城市谈一场细水长流的恋爱 虽然有时还是会情绪化可是仍然是不热烈的 棱角被磨得圆滑 有几个贴心朋友 有一些淡交的深刻的朋友 有很多见到面会会心微笑的朋友可以一起笑 一起闹 一起哭 一起沉默生活丰盛有目标 有时迷茫也知道有个让我安心的声音能给我鼓励烈日晒过的青春回忆起来仍然很美好虽然它或许平凡 但是在我的人生中 它们都很不简单我走过了生命中有可能性的各种想象 最重要的是回头看时 没有后悔过
两年前看了这部片,是冲着九降风香港版 去看的。
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香港电影了。
阿荣的那句:“我们只是继续在用无聊抵抗无聊罢了”和:“如果我们知道的话,我们便是大人了!
”让我印象最深。
这两句话将他们与大人的世界割裂开,他们是那样厌恶大人的世界,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学大人抽烟,泡妞,打架。
这就是最惨烈的青春,永远认为自己了不起,永远叛逆永远冲动。
与台湾版不同的是,香港的《烈日当空》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沉重到让人窒息的感觉,不管是剧情还是电影本身的色彩。
电影的最后,蝉鸣荫浓,烈日当空,七个少年匆匆而别。
青春轰然间坍塌,爱情友情也就此结束。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那些我们所做的选择会不会有所改变。
在火车的轰鸣中呐喊,独自一人失眠到天亮打架,抽烟,酗酒,吸毒,偷东西浮躁而颓废的青春,看到的只有绝望!
也许我们曾经不一样,但我想不远的一天我们终会一样。
因为不得不从梦境走回现实。
成长的残酷就是如此
这部电影其实我已经等了半年,虽然看完预告片时已经猜到这部片子的结局,但是今天看完这部片子心里还是不平静。
显然,这部片子与《九降风》比起来,节奏快了很多,商业,时尚元素也非常浓厚,这可以理解,毕竟是在香港,不可能出现像《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这样的片子。
23岁的导演麦曦茵,显然要比林书宇浮躁很多,她极力表现当今的社会现象,与流行元素,似乎试图与观众走得更近,更贴近现实,以得到更大的共鸣,至少是在香港,但是剧本框架的设计就太制式了点,简单的说就三个步骤。
一:一起少年,整天没心没肺的玩在一起二:开始分歧三:各奔东西看完电影,能让我值得深思的东西真的很少,因为这类的青春电影看的太多,要唯美不够《蓝色大门》,要深重不够《香港制造》,导演试图表现太多东西,但每次刚表现了一点,观众刚想投入进去,却又被人生生的抽了出来,能给人留做思考的东西真的很少,唉,跟九降风比,差远了!
每一个坏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每一个坏孩子的救赎都只能靠自己。结束得很不错。主题曲是我很喜欢的Poor U。
香港版“九降风” 毁片功底不是一点点
请看九降风
比起九降风感觉太混乱太血腥了
好無奈....
为什么仍然要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他们?!
油麻地少年杀人事件之烈日当空
整部电影好一般,从调色到手法都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外加对这样的青春因为没有感情的共鸣,整部电影都看上去做作的感觉......
我接受无能。
我觉得,好像比九降风好看。
残酷又无奈。很有日本青春电影的味道。青春的挽歌。
喜欢这段台词:你又去补习? 补习天王。 就好似你打机咁样,你可以选择买攻略,话你知D宝物收埋系边,点样过关,又可以自己拣,冇区别,我都好羡慕你唔使攻略都可以玩到呢个游戏。 但系到底点解一定要玩呢个大人整来玩我地嘅游戏?
比九降风现实.可是我还是喜欢九降风多一点。
一点儿都不烈日 我冷死了~ 比九降风的确好很多
差距。。。
残忍的现实,残酷的青春
和《九降风》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但也不错 只是我觉得青春片还是台湾的好
看了一个开头。。。演员长得很生活化。。。
很失望!跟《九降风》简直没法比!
青春见红时,若不声泪俱下,那就是在疲于习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