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好特别好的电影!但我仔细一想,它其实就是一些很常见的元素,那为什么我又感觉自己是第一次看呢?
能在偶然之间,打开这部新电影,感到很开心。
有温情(诗牛牛和毛叶之间的友情,拍得特别好,小孩子的纯真无邪在眼神之间尽显。
诗牛牛和粉堤老师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之情,豆豆为姑姑折千纸鹤的亲情),有泪点,有爱,有问题就会解决问题(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似乎我在看一本童话故事),有笑点(“医生,这娃是不是有神经病”hahahahaha,“我真想搂你一巴掌”,可爱的奶奶承包了我的大部分笑点),有先进和落伍的碰撞(粉堤老师和校长表姐),有美感(河边的烟花和荧光棒取景,被重新装饰的死去的大树,诗牛牛的泥塑等等太多太多)。
‘人’的标准。
豆豆“偷”了姑姑的红包,出发点其实是为她折一只红色的千纸鹤,姑姑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是没有撒谎而是他根本不会去撒谎。
成人定义的‘偷’在某些方面似乎与小孩没有关系。
诗牛牛在路边捡到了钱立马去买东西在同学面前炫耀(这里有一个小bug,100元钞票不是已经被花了一部分了吗?
),我小时候也老是像他一样放学回家时眼睛长在路上哈哈哈。
闫颖,果然每一个反面角色的反背后都有一个极端的家庭。
很喜欢毛叶这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哇,温柔可爱,具有文艺气息以及艺术创作。
用荧光棒来放烟花这一幕太妙了(提问妙在何处?)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电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特别喜欢电影里毛叶这个角色。
他善良文静,虽然天生得了兔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他喜欢收集植物标本,也像其他小女孩一样把愿望写在本子上想看一场漂亮的烟花。
虽然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但是他依旧认真热情善良的对待着生活和身边对他好的人。
在被牛牛的烟花炸伤之后,他也第一时间失去安慰诗牛牛。
这部电影不仅有纯粹的童趣,也拍出了陕西鲜明的地域特色。
有位教育家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之前看过《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时候也有了这样的感悟,在这部影片当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牛牛与毛叶就像两个孤单的灵魂,被周围的环境困扰、不被理解。
当遇到了校长的表妹时候,才被真正的理解和欣赏,将所谓的“坏孩子”唤醒为“好孩子”。
沉默寡言的毛叶、顽皮的牛牛,像是两个互补的灵魂,他们是彼此理解的。
而老师作为一个大人,他们对待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传统的校长和她的表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妹对校长说:“要多鼓励”。
在当今社会,真正的“爱的教育”本质上就是鼓励,摆脱世俗的眼光和看法,教育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影片中刻画的人物都非常的立体,很有教育意义,画面也很唯美有趣,无论是严厉的小班长还是主角们,人物都非常的鲜明鲜活。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给每个人去观看,一起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吧!
我看了,带着一些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电影里的孩子,有好多是受到家长的影响,闫颖妈妈的问题,潜移默化的转移到闫颖身上。
从小就善于拍马,除了自私自利还有就是向豆豆献殷勤,和小孩不笨三里面的那个男孩一样。
被家长的焦虑给带坏了,不知道私下里,闫颖的妈妈教了他多少社会上的厚黑学。
诗牛牛,很善良,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受到排挤和打压,往往这样的孩子最惨,没有背景还有教养,会过的很辛苦。
联想到现在的教育,能和女主这样静下心来,静待花开的老师,太少太少了。
不说了
非常感谢帆书观影团提供这么宝贵的观影机会,让我欣赏到这么棒的电影,能有机会和主创人员见面。
非常感恩帆书观影团所有的工作人员的倾情奉献与辛勤付出。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自唐·韩愈《杂说·马说》少年诗牛牛,调皮捣蛋,由于各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而全校闻名,是个“劣迹斑斑”的问题孩子。
少女毛叶,内向沉默,就像空气般透明,被众人们所排挤。
这两位不被学校所接纳的学生,他们的学校生活是压抑而寂寞的,就像天空中灰色的阴霾。
而粉提老师的出现,就像冬日灿烂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灰暗的生活。
粉提老师就是伯乐,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知道这两位“问题学生”就是千里马,未来可期。
学生是“顽石”,而粉提老师就是能工巧匠,她将顽石雕琢成璀璨夺目的宝石,熠熠生辉。
少年诗牛牛,有出色的雕塑才能,能用泥巴塑造出这么多活灵活现的工艺品。
少女毛叶,能写出优美流畅的文字,能画出生动形象的画作,能作为播音员讲真挚的故事。
创作的绘本出版,在各大书店发售。
电影中,毛毛虫和蝴蝶是隐喻,将学生此时此刻的处境所具象化。
遇到粉提老师后,学生就从丑陋的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在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
映后有和主创人员见面机会,三位主演跳出银幕,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能和明星有见面的机会非常宝贵难得。
感谢感恩!
看着电影仿佛把回忆拉回了小时候读儿童文学的时候,质朴清新的镜头,带着乡土的气息,看着这些孩子发生的故事像重回了自己的童年。
班上永远有像牛牛一样调皮但绝不顽劣,让老师头大的“差”学生,有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总是不合群,但却难得拥有灵气的“怪胎”,也有被迫早熟,让自己早早适应成人生存规则的小大人,这些孩子因为家庭因素或天生的缺陷,成长道路注定背负了一些沉重的部分,还好有粉提老师这样的存在,像一双久违的温柔的手,终于拍了拍他们单薄的肩,于是他们感受到温暖,生出了信任,卸下包袱开始轻松地向前走。
如果多一些这样的老师,世界上就会拥有更多轻盈的灵魂。
《河边有个好地方》聚焦于校园生活,通过对不同性格孩子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教育这一宏大主题。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留守儿童诗牛牛、富有创作天赋却被孤立的毛叶,以及事事争先的班长闫颖等鲜活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教育理念与环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诗牛牛作为留守儿童,身上有着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缺少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情感与教育上的缺失。
然而,电影并未将视角局限于展现其困境,而是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让观众看到即便身处艰难环境,孩子依然能绽放出独特光芒。
这不仅是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温情关怀,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一种叩问:如何让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被发现、被培养。
毛叶的存在则揭示了校园中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性格内向而遭受孤立。
他虽沉默寡言,却在创作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
这一角色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环境的包容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毛叶的经历提醒着教育者们,不能仅仅以成绩、性格等单一维度去评判学生,而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土壤。
闫颖则是在家长高期望下成长的典型代表。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事事争先,努力在班级中获取更高的存在感。
这一形象反映出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强调竞争与成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闫颖的内心世界,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一种映射,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的初衷究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追求成绩与名次的机器。
影片中引入心理学老师的观点——因材施教,这恰是对前面诸多角色所反映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深刻地传达出教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模具,而应是量体裁衣的定制。
然而,影片并非尽善尽美。
最后的误会偷钱情节,显得有些落入俗套,处理方式较为低级,未能像前几部“好地方”系列儿童电影那样有效地升华主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深度与价值。
希望在后续创作中,能够在情节设计上更加用心,避免此类简单套路,让作品在探讨教育问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
总体而言,《河边有个好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儿童成长与教育问题的窗口,尽管存在瑕疵,但仍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电影,由西安邮电大学的校外导师精心执导,众多校友及师生深度参与制作,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情感。
道具布景细致入微,从孩子们手中破旧却珍爱的玩具,到家中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家具,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演员们的表演平淡质朴,却精准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成长的困惑,无需夸张的表演,便将角色刻画得鲜活立体。
没有震撼的配乐,没有煽情的旁白,却通过非常克制的镜头,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常叙事下波涛汹涌的回忆。
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在《河边有个好地方》中,导演巧妙地将生活的真实细节融入影片,无论是孩子嬉戏的欢声笑语,还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都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性永远是文艺创作者想探索的主题,千人千面、人性永恒。
影片中,孩子们的善良与纯真,村民们的质朴与热情,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人性的美好。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诗牛牛和毛叶这两位被边缘化的孩子展开。
诗牛牛是班里的 “刺头”,调皮捣蛋;毛叶则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他们因一次巧合坐在了 “特殊雅座”,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样的情节设定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一面,他们的友谊没有功利,纯粹而美好。
导演张忠华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理念,聚焦乡村教育题材。
通过诗牛牛被同学嘲笑 “精神不正常”,奶奶带他去看大仙等细节,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在好笑之余又不免感到心酸。
同时,影片也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
“好学生” 班长闫颖在高压之下心理扭曲,而粉提老师却能发现诗牛牛和毛叶等 “问题少年” 不为人知的闪光点,用鼓励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好的教育不应只是追求成绩,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角色塑造方面,几位小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
张蒙鑫饰演的诗牛牛充满活力与正义感,刘祐榕饰演的毛叶则内敛而富有想象力,他们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的纯真与可爱。
粉提老师这一角色更是温暖人心,她的耐心与理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关爱。
影片的画面如诗如画,将美丽的乡村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波光粼粼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趣的小村庄。
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提醒家长和社会要关心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友谊的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和善良。
此外,《河边有个好地方》没有炫目的特效和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真实质朴的人物和日常的乡间生活桥段。
但正是这种 “小而美” 的风格,使其充满了诚意和温暖。
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予观众无尽的温暖与感动。
总的来说,《河边有个好地方》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各个年龄段观众共鸣的作品。
它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也让我们对教育、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片充满童真的 “好地方”,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并守护这片 “好地方”。
这部电影无疑是国产儿童电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故事内容真实,粉提老师对詩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和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对比。
为粉提老师点赞,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看完感触很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有耐心发现她的闪光点,希望她也能碰到像粉提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现在我们孩子学校也有特殊座位,我觉得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看到这部电影改变教育理念。
让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
吃饭时随便选的,没想到还挺好看!好久没见到这么朴实的儿童电影了,像两千年初拍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服从和被规训才会成为好学生。创造力简直是最不需要的品质了。
就说片名怎么和“树上有个好地方”那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的啊,不仅主题都是看似顽劣的学生其实也有闪光之处,需要教育者耐心地因材施教,几位主要成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位,连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都是原来那个学校,堪称“好地方”宇宙了。只不过拍到第三部,虽然主角换了,但确实没啥新意了,很多戏剧冲突也设置的过于刻意啦,但还是希望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赏他改变他的老师。演毛叶的小演员好可爱,以及虽然里面的陕西方言不错,但每个人演出来都是一副咬牙切齿不能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真的很让人出戏。
叙事生硬 童趣加分
剧情发展过于理想化了,而且对于教育和孩子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几个小孩子都很出彩,也正是几个小演员让电影可看度提高不少。
还行
说真的,这个系列的电影不要再更了,就让第一部树上有个好地方成为记忆中的白月光吧。无论是2还是3,都是味同嚼蜡重复过往,人物刻画两级对立,人设又千篇一律,导演再开新篇吧,教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别再重复陕北农村九十年代小学故事了。
自我感动给谁看?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
第三部了,还是这么童贞
前面都还不错关于偷钱的处理是挺看不下去的
挺童话的,没有树上好看了。
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了,最出彩的反而是气鼓鼓的班长,可惜没有垫脚砖了。这部片活生生把道具组搞死啰
我对这个系列电影的印象就是,朴实温暖,让人感怀过去。这个系列电影一直在跟我们讲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事情。第一集,“坏”学生有好的一面可取的一面,只要积极引导;第二集,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开发引导他这特长的一面得以发展;而这第三集,则是要我们不要以表面现象取人,要认真看待每一个孩子,更要正确对待犯了错的他们,如何积极引导。我想,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任何错,有的只是犯错之后,被怎么样引导,或是怎么被纵容。又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语文填空题,冰融化之后是什么?一位同学填春天,被判了错,看到这,让我觉得因材施教或者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但看到语文老师们的集体反应:谴责这位老师,我大感欣慰。在我们的生命中,希望大家,希望大家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位粉提老师,照亮自己苦闷辛劳的学习那条路。
25年3月13日,看的解说
真不容易,还有导演愿意拍乡村儿童向剧情片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普普通通,没有爆点,角色脸谱化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片名是为了附和ip,其实“好地方”在这一部中已经不具备点题的分量。依然是真切的童年怀旧氛围,出色的素人演员演出。不开放的活动室的确也是标志性的年代记忆哈哈。影片大主题依然是有教无类,实则更多细节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的相伴、偶遇:善良的同桌,再次返场天使般的粉提老师。怀念是最大的底色。
小演员们演得都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