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

Annihilation,灭。境(港),灭绝(台),遗落的南境1:湮灭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詹妮弗·杰森·李,吉娜·罗德里格兹,泰莎·汤普森,奥斯卡·伊萨克,水野索诺娅,大卫·吉亚西,图娃·诺沃妮,王汉斌,约翰·施瓦布,萨米·海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湮灭》剧照

湮灭 剧照 NO.1湮灭 剧照 NO.2湮灭 剧照 NO.3湮灭 剧照 NO.4湮灭 剧照 NO.5湮灭 剧照 NO.6湮灭 剧照 NO.13湮灭 剧照 NO.14湮灭 剧照 NO.15湮灭 剧照 NO.16湮灭 剧照 NO.17湮灭 剧照 NO.18湮灭 剧照 NO.19湮灭 剧照 NO.20

《湮灭》剧情介绍

湮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是一名生物学家,一年前,她的丈夫凯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在参加一项秘密任务后神秘失踪,这一年间,莉娜一直生活在悲伤之中。某天,失忆的凯恩忽然出现在了莉娜的面前,之后晕倒被送入了医院。在那里,莉娜遇见了文崔斯博士(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 饰)。 博士告诉莉娜,凯恩被派往了一块被“闪光”笼罩的未知区域,三年间,无数的队伍被派往区域内进行勘探,只有凯恩一人活着回来了。不仅如此,“闪光”正在不断的扩大。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莉娜自愿加入了下一批被派遣的队伍之中,和她一同前往的,除了文崔斯博士外,还有安雅(吉娜·罗德里格兹 Gina Rodriguez 饰)和乔茜(泰莎·汤普森 Tessa Thompson 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全民追女王轮回的拉格朗日第二季流言终结者第四季男士止步吃货皇后第二季我相信圣诞老人林中女妖圣诞节的专属屠杀戈壁剿匪记坚不可摧:救赎之路人模狗样誓血五人组舞动的夏天寻龙记诈欺担保人第二季老冯日记虫之歌丈夫的女朋友雾气蒙蒙僵局救援追忆10的秘密天下第一丑永不逃避四川好人人形电脑天使心特搜9第七季ICQ幽灵拉法丹·泰法4:海里马托尔布里吉·莫汉万岁

《湮灭》长篇影评

 1 ) 如何解读《湮灭》的开放式结局?

逃出来的莉娜应该是复制人,影片有两处透过水杯看到的手的影像,一处是开始时凯恩的手,透过水杯看到的手是相反方向的,很显然凯恩也是电影设定了的复制人,注意此处透过水杯看到的莉娜的手是正确方向;另一处是最后莉娜被胖子询问时,透过水杯看到的手也是相反方向的,显然莉娜也是复制人,真正的莉娜已经被烧死了,被烧着的莉娜还去抚摸了丈夫凯恩的遗体,然后爬向灯塔深处,将这个变异区域的根源引燃。

 2 ) 湮灭原著电影全剧情对比

“...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索尔2014年,“遗落的南境”第一部《湮灭》出版,并获得星云奖,成为新怪谭的代表作;2018年,据此改编的电影上映。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耀眼的流星尾迹划过,击中灯塔。

从这一刻起,整个故事的真相被揭穿,也标志着电影和小说的叙事节奏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原著小说中,神秘碎片击中的并非灯塔,而是阴差阳错之间被铸造进灯塔的透镜玻璃中。

而这一关键信息,直到第三部,才抽丝剥茧,向读者隐晦道出。

接下来电影引入了女主角Lena,一个细胞生物学家。

当看到Trailer的时候,我便一直在想,娜塔莉·波特曼是个多么适合饰演幽灵鸟的选择——原著中生物学家被称为幽灵鸟,她的研究领域是生态系统,她如此的关注于此,以至于对家庭和外界一切冷漠以对。

也就是说Lena同丈夫Kane的关系,非但不亲密,反而非常疏远,“我爱他,但不需要他,我觉得很正常”。

幽灵鸟的内心,就如同南境的X区域一样,封闭而无法触摸。

而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Kane作为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返回的死,彻底打开了她内心的边界。

电影由此引出Kane的失踪。

这个时候,Kane迈着怪异而僵硬的步伐,走上楼梯,正如原著所说,“像一具空壳”。

两个人拥抱,接吻,全程Kane都带着无动于衷的被动。

他们坐在客厅,桌子上装着威士忌的酒杯成为了放大镜,清楚的表现着Lena的手指抚摸着Kane僵直的手指——由此贡献了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当Lane抽离手指的一瞬间,她已经明白了丈夫不再是他自己了。

血迹缓缓的氤氲开来,旋即Kane在急救车上被南境局截下。

在原著中,Kane所患的是无法手术的全身性癌变,并死于六个月后,幽灵鸟进入X区域之前。

影片所没有表现的是,不仅仅是Kane,其余的勘探队成员也都返回了家中,并且也都死于癌变。

至于癌变的真相,则直到第二部才揭晓。

于是Lena也被羁押于南境局中,这是故事的二号女主角心理学家Dr.Ventress登场。

电影自始至终,没有提及的是,心理学家既不是一个普通的勘探成员,也不是第一次进入X区域。

心理学家的另一重身份,是南境局的现任局长;而早在第十一期勘探队出发之前,她就和另一名南境局科学家暗中潜入了一次X区域。

她之所以对X区域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她就是X区域的原住民。

当X区域爆发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而她的好友,灯塔管理员索尔,最终成为了引发X区域的引子。

在这之后,她始终心心念念两人告别时,索尔的那一句“不要忘记我!

好好照顾自己!

”。

故事接下来的发展顺理成章,生物学家得知了第十二期勘探的机会,于是要求前往。

第十二期勘探队员全部为女性,而第十一期勘探队员则全部为男性。

这是南境局有意进行的“控制变量法”,以期找到X区域反应的模式。

电影大幅省略了勘探队进入X区域的过程,五个人似乎是闲庭漫步之前,就从南境局走入了X区域。

在原著中,勘探队都从南境局,进入军方控制的戒严区,再通过一个特殊的开口,方才能进入X区域。

也就是说电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X区域绝对不是可以随意进出,如同巨型肥皂泡一样的存在。

“边界往内陆扩展至距离灯塔约七十英里处,沿着海岸东西两侧各有约四十英里宽,空中直达平流层的下方,地底则到软流圈上方”而唯一的“入口十二英尺宽,十二英尺高。

”而在边界被出现的瞬间,所有接近或触线的东西都神秘消失了。

而边界本身是无法跨越的存在。

当勘探队跨国边界,Lena发现自己失忆了——原著中格外强调了X区域时间流速的不定和对人心理的巨大影响。

勘探队最终采用的催眠来帮助队员适应X区域。

随着勘探队展开勘测,电影的叙事几乎进入了完全的原创,除了队员逐一死去。

他们在体育场看到了第十二期队员死前的挣扎和死后的惨状——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怀疑导演深受The Last of US的影响,喜欢大家都变成蘑菇。

而原著则沉默和深邃得多,除了大段大段环境描写,几乎找不到第十二期队员的踪迹。

他们就是没了,消失在了X区域中,伴随着越来越深重的疑问,隐没在黑暗中。

电影这里的处理,一如传统的B级片,队员被猛兽拖走,咬死;化为人形植物;喷射出孢子,化为光晕,直到剩下惶然无措的女主Lena。

不多的亮点,是队员发现女主隐瞒她和Kane夫妻关系的气愤;是猛兽竟能发出受害者最后惨叫的诡异;是枝叶渐渐长出的无可奈何。

小说则在沉默中,将勘探队带到了“地下塔”中,并骤然加快了节奏。

地下塔的缺失,在我看来是电影剧情改编的巨大败笔。

原著中的地下塔,是灯塔的一体两面。

由灯塔管理员索尔化成的怪物,正是在地下塔的螺旋阶梯中,日夜不休的反复抄写着圣经,“...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而地面上的灯塔,则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神秘碎片的藏身之处,索尔生前的工作地点,也是小说第一部结尾,幽灵鸟发现部分真相的地方。

两座塔,成为三部曲不可撼动的意象。

正如“水井”之于《星之彩》,“高山”之于《疯狂山脉》,克苏鲁神话的代表手法之一,就是反复强化一个意象,直至其扭曲并具有强烈的恐怖含义。

原著中,幽灵鸟收到地下塔中神秘孢子的感染,逐渐被X区域所同化,感到体内越来越强的光亮感。

这种光亮感,正是电影中多次出现光晕特写镜头的原因——不论是片头的流星还是心理学家化成的光团,光亮感反复出现,成为X区域的又一个符号。

而在幽灵鸟被感染之后,整个勘探队同样分崩离析,大家彼此杀戮。

电影推进至此,终于图穷匕首见——真正的Kane早已拉环自焚,而他所托的正是自己的复制人。

而小说所由此推导出的情节,则更为骇人:所以进入X区域的人,都不可能返回。

心理学家,或者说局长,第一次进入X区域时,身患癌症——X区域无法辨识这一新特征,盲目复制的结果就是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的复制人全部患有癌症;前任南境局局长洛瑞,第一期勘探队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复制人,并且他之所以能返回的原因就在于他实际是X区域派出的间谍;心理学家,也正是和洛瑞彼此利用,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勘探。

在铺垫了整整一百分钟后,全片最精彩的部分终于呈现。

这里的配乐不得不提,如同沉重家具拖动的弦乐,完美烘托出诡异莫测的气氛。

Lena也终于明白,那个青铜色的古怪人形,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复制人。

随着第二枚燃烧弹的拉环脱出,整个灯塔和片头遥相呼应,再次发出灿然的白光。

镜头一转,南境局的询问人员脱口而出,“外星人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电影剧情改编的第二大败笔。

前文说到,原著中神秘碎片藏于透镜之中,又在随后感染了索尔,索尔发生变异,异化引发了X区域;而上述谜底直到小说第三部方才揭晓。

而小说第一部中,模模糊糊的猜测,南境局对于真相的掩盖,地下塔中索尔大段大段书写的经文,反而让小说更像是一部克苏鲁奇幻小说。

换言之,正如小说中释放神秘碎片的幕后组织“科学降神会”的名字一样,小说是科幻奇幻糅合的风格,既有科学也有降神。

电影反而自毁楼阁,把故事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科幻故事,甚至是庸俗的外星人侵略故事。

最后电影进入尾声,两人拥抱,四目交错,双瞳闪烁的微光暗示两人都是复制人。

原著的结尾则更让人回味,依我之见,湮灭更是一部爱情小说——幽灵鸟,最终打开了内心世界,她无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对丈夫的爱,即便是在丈夫失踪之后;又或者说,正是这份失去后才懂得的情感,让小说更加的感人。

评分:7.5/10剧情:6/10音乐:9/10画面:8/10娜塔莉·波特曼很美

 3 ) 两层“湮灭”:一副科幻图景,一则心理寓言

“失踪”一年的军人丈夫突然返家,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生物学教授Lena,还来不及问清楚“失踪”原由,就被他发抖吐血吓坏。

这还没完,送他去抢救的半道,又被不明人士劫持,这时她才得知有一个叫遗落的南境(Southern Reach)的秘密政府组织,正在研究一处三年前由坠落陨石制造出来的特殊领域Area X,这个地方被肥皂泡似的The Shimmer光膜裹住,正在不断扩张。

前面被派进去的探险者们,除了Lena丈夫都有去无回。

为了防止这股未知力量扩张逐步吞没城市国家,有过七年从军经验的Lena与勘测员Anya,物理学家Joise,人类学家Tuva,在心理学家、项目负责人Dr.Ventress的领队下,以身试险去采样,直捣核心求答案。

未曾想,进入The Shimmer后,各种遇始料未及的变化和遭遇接踵而来:她们先是丧失三四天的记忆,随后遇见前所未见的各种“杂交”生物——鲨鱼牙齿的鳄鱼,化成五彩真菌的士兵,同株茎上有不同花种,人形繁花树,发人声的巨型野猪or熊,玻璃冰晶树。

可怖的是,除了频遇变异物种袭击,还有神秘的录像带诱她们步步深陷。

原著封面

长着鲨鱼牙齿的巨型白鳄 电影改编自杰夫·梵德米尔获得美国“星云奖”的同名科幻小说,与原著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1)书中所有人物是不用姓名的,因为她们“没必要关注AreaX之外多余的东西“。

全书其实是生物学家(也就是电影里的Lena)进入AreaX后的日记。

2)原著里生物学家是个沉默寡言,素面朝天,不迷潮流,不擅与人交际的孤僻性格,每次提的研究方向都难被认可。

喜爱神游,并未出轨。

3)书中进入Area X一共只有四个人,没有物理学家Joise这个角色。

主导行动的心理学家有一个“催眠”功能,开始是协助队友稳定情绪,发展到后面,“催眠”成为她强迫其他人服从她命令的工具。

4)提到第3点,是因为“Annihilation”这个词,在原著中是催眠术里一个命令“术语”,其作用是诱导受催眠者立马自杀,但这点在电影里没怎么表现,我们只能看到饰演心理学家的詹妮弗·杰森·李,全程拖着梦游式语调讲话,她最后对着Lena狂喊“Annihilation”的场景也丢了一层含义。

5)那个会蠕动的活体洞穴,原著里是设置在大本营底下,还被“未知生物”从上到下写了很多覆着真菌的字,灯塔她们找到的只是之前十一支探险队的大叠“日记”。

而电影里,洞穴藏在灯塔底,更像一个外星基地。

6)原著里的“外星生物”有个具体形态——长得像一只巨型鼻涕虫,会分泌粘液。

除此之外,银幕上Area X里奇诡的氛围和紧张感,琳琅瑰丽的变异图景,完全足够媲美阅读想象。

《湮灭》里灯塔被毁的一瞬

Area X活体洞穴里懵逼遭遇“未知生命体” 电影《湮灭》的故事设定跟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年的《潜行者》很相似,都有一处陨石造成的神秘“异度空间”,心思叵测的各路来人组团探险/解密,但相比《潜行者》直指内心的台词表达,《湮灭》里的异境,视觉上更大程度满足惊悚欲望和奇观想象。

表面看,这是个细腻丰满诱人深究的未来科幻;究内里,也可以被解读成一部头脑电影,一则隐喻密布的心理寓言。

《潜行者》里去往许愿小房间前,要经过的一个叫“绞肉机”的地方Area X或只是时空通道,洞底联结未来人类 开篇陨石砸入灯塔,暗示Area X里隐藏的极可能是外星生命体,但这想法其实可疑。

还记得,五名女探险者进入Area X后,有一段短暂的失忆吗。

原著里的解释是,心理学家为使她们情绪保持平稳,在进去前给所有人进行了催眠,直到跨过The Shimmer之后才“唤醒”她们,导致她们有一段记忆丢失。

但电影里这段记忆丢失未做“注解”,因为这完全可以被解读为——The Shimmer内外时间维度是不同的(暂且以四维时空来理解)。

在原著里有提到过,过往在Area X里失踪的探险者,有时候会突然回到现实世界,跟他们家人强调说,自己并没有消失。

于是不排除这种可能:陨石坠落所创造出来的这个AreaX,实际上是形成一个可以穿梭到未来时间的通道,进到里面的人通过某种方式去到“未来”,又可能经由这个通道回到“现在”。

电影里的心理学家Dr.Ventress并没有发挥“催眠术” 灯塔底“肚子”里为什么更可能是未来生物(不一定是人类)?

电影《湮灭》里最后Lena进入灯塔底部后遇见未知物体的场景,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Dave驾驶飞船遇见漂浮的黑石时的画面十分相似。

但《2001太空漫游》里黑石所代表的外星生物,能够通过潜入人类脑部,模仿人类脑海里的“居住地”,所以出现了“房间”里的病老死生。

而在《湮灭》里,洞穴里的“未知能量”模仿和改变的对象是是地球所有生物的DNA,拷贝你的外貌和记忆,不仅模仿,它还自主排列创造“新物种”——人声僵尸熊,鳗鱼内脏,人形繁花树——这种人兽基因同体,我们当前的科学手段已经能够实现。

《2001太空漫游》Dave的飞船遇见黑石那一刹那的画面 二十世纪来,各国利用异种器官开拓移植脏器来源的研究从未间断。

尽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开表态不支持研究人兽嵌合体(chimeras),人们现在已经能在羊身上培养出人的胰脏,供人类移植。

具体方法是,先以基因改造方法制造一只没有胰脏的绵羊,然后严格控制比例,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到基因改造的羊胚胎,再移植到代孕的绵羊体内,培养出供移植的器官。

若往回追溯,这个人兽基因同体的设想,其实早在1896年,就已经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拦截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 里出现过。

故事讲的是一个疯魔的生理学家,因为执着要做人兽融合实验,而被同僚排斥,他于是逃到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放开手脚大胆创造,并宣称自己的工作是在推动科学进步,结果创造了一堆怪物,包括有会说话的土狼野猪混种,会说话的狗人等。

这个故事于1977年和1996年先后两次被改编成电影,极尽恶心恐怖所能事。

《拦截人魔岛》(1996)剧照 现在人类已经能操纵基因码,胚胎着床前基因诊断(PGD)技术目前能提前检测超过450项疾病,能为特定人群选择他们小孩的头发和眼睛颜色,未来也能改变下一代的身高、体重、体能和肤色。

那么未来人类对自身基因进行修改编辑,择优重新安排似乎是必然的趋势。

如果说《湮灭》里发出修改射线的是外星生物,那么很可能,未来人类自己本身就在扮演着这个“外星人”的角色。

复制人恐慌:怎么去理解人类的自毁倾向?

人类一直在寻找新的生命形式。

多数商业片里,进入地球的外星人通常以“侵略者”身份出场,到来是为了掠夺资源,比如《独立日》《变形金刚》系列。

但《湮灭》里的未知生物,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轰炸城池,他们只是复刻、改变地球生物DNA,甚至变成人类的模样混入人群,就像《神秘博士》里的赛博人,他们的到来是为了把人类同化成为他们的一员,从而壮大自身族群。

美国电影里这种对隐形“异类”的恐惧,可以追溯到1950年早期,美国害怕共产主义渗透而生的被害妄想,他们认为敌对势力可能就潜伏在人群中,外貌和言行别无二致。

在约翰·W·坎贝尔的小说《来者何人》中,就描绘了能与生物变得一模一样的外星人。

1951年由霍华德·霍克斯指导的《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6年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更将这种恐惧放大。

到了1997年的《黑衣人》里,我们看见外星人已经熟练平静地隐藏在人类世界之中。

《天外魔花》(1956)剧照 如今克隆人已不再是天方夜谭,人类自己也在扮演造物主。

既然我们都能看见这种未来,那更高级的外星生物或未来人类,掌控并熟练运用这项技术——像《湮灭》里的生命体,试图以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让地球生物变得“更好”,就更不是空想。

生物学家Lena最后发现,神秘生物可以复制出一摸一样的自己,甚至这个闪着青色鳞光的赝品还试图抹掉她的存在。

在灯塔的录像带里,仿佛平行宇宙同框——两个丈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决定自杀一个决定回家(电子能在平行态之间变动,可以消失,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这又回归探讨幻象与真实,“人何以为人”的科幻片终极话题。

早在1927年弗里兹·朗的《大都会》里就有正邪对立的Malia真身与分身,而分身的根源在于人类无止境的权力欲望。

《银翼杀手》《第六日》等都有涉及“复制人”恐慌,包括《湮灭》导演亚历克斯·加兰之前的编剧作品《别让我走》,导演作品《机械姬》也有类似拷问——创造复制人是不是人类的一种“自毁”?

《别让我走》为器官捐献准备的克隆人三人组 联系到电影里关于人类“自毁倾向”的讨论——进入到X zone的这五个人,各有各自的绝望情绪,亲人逝世,抑郁症让他们对现实世界了无牵绊。

但正如心理学家对Lena所说,生无可恋是一种绝望,但人类抽烟、喝酒、不安于眼前的幸福婚姻,不也是一种“自毁”——电影里种种暗示,Lena的丈夫当初或许正因为发现了她出轨黑人同事Dan,才决心参加这项“suicide mission”(自杀式任务)。

这里加兰刻意抛出个问题——“8”字形蛇自食其尾的纹身。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纹身在电影里三个人身上出现过,除了最明显的Lena手臂,Lena的老公,勘测员Anya(观察手纹蠕动的时候)都出现过这个“8”字蛇纹身,而且,他们三个人进入Area X之前都没这个印记。

这个图形大家都相对熟悉,ourobos,希腊文字里是“食尾者“的意思。

这是早期人类观察太阳得来的形状,在神话故事里,它是银河的象征。

如今它意味着一种不断毁灭,不断重生的无尽循环。

科技发展无疑是种进步,但研究更智能的AI,钻研意识上传,甚至未来可能如《攻壳机动队》九课里的队员们,自愿牺牲俗体凡身,让机械增强自身机能,这算是一种自毁还是重生?

冀望在这么多警世科幻的老调重弹下,人类好歹能提前备好诺亚方舟。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早年的编剧作品《惊变28天》,也同样流露了一种人类自毁倾向的担忧。

寓言式大脑电影?

Area X或是一种成长历练 好玩的是,《湮灭》其实还可以解读为一部寓言式的大脑电影(Brain Cinema),即摄影机摆在脑海中,所有的情节都是大脑里的运动。

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Charles Sanders Pierce曾将人的认知分为三步走:第一层是感知和感觉,第二层是做出反应,第三层是认知和理解——我们现在很多“第一层”感知和感觉,只是前人“第三层”筛选过的产物,是被消化过的知识。

这种积累和传承,当然提高人类发展的效率,可也有其局限性——我们脑海里有个通过长年累月学习而来的感知前提,一个固定的程式——丈夫失踪了理所应当要伤心,出现未知事物理所应当要恐慌,一株植物只能是一个物种,熊不可能发出人的叫声。

可与此同时,不管对外(科学未来宇宙探索)还是对内(价值观念自我定位),人类的认知又总是在不断自我颠覆。

Lena完全被异物的光吸引住 Lena进入到Area X之后,看到的多样物种完全颠覆了她先前的认知,颠覆了她固守的程式,于是她会不停去梦见/想起她跟黑人同事之间的外遇,回顾和重新审视她与丈夫之间的感情。

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五个女人实际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人脑海里的不同声音(这也契合了为什么领队的身份是一名心理学家)。

前面死亡的两名队友,代表了脑海里恐惧变化的部分,后面死亡的两个人,则代表了过分投入变化的部分,走向两个极端的想法,都将永远消失在正常世界。

而最后剩下来的真身Lena,想要回归常人的生活,也必须通过毁灭这个离经叛道的区域,防止它扩散过火,最终掌控了整个头脑,疯癫入魔。

这整个探险历程可以被看成是她重新审视周边,自我疗愈的心理变化过程——但即便如此,回归到原来世界之后,我们依旧可以从眼睛辨别,她跟经历Area X之前的Lena已经不同,像我们古语说的“浴火重生”。

显然同样的这个心理过程,Lena的丈夫也经历过,而于他,颠覆变化的源起很可能就是,发现了Lena与同事的外遇。

这种,遭遇始料不及的变化,并在接受处理的过程中取得新的认知,也是大多数人体验过的成长历练。

生物学家和她从Area X归来判若两人的丈夫 亚历克斯·加兰早在两年前就拍完《湮灭》,据称首波内部试映之后,观众反馈认为太复杂看不懂,基于商业考虑,一直往后拖到如今才上。

派拉蒙还是不放心,早早将国际版权卖给了Netflix,保证5500万美元制作投入能回本。

看到《湮灭》在惊悚元素(撼人节奏、血腥场面)和视觉奇观( 美轮美奂的逼真异境)上做的努力,不禁觉北美票房状况有点惨淡。

不过怎么讲,私心也不太希望它出续集。

怕毁:)人兽嵌合体的更多信息可参见:Almeida-Porada, Graça et al. “THE HUMAN–SHEEP CHIMERAS AS A MODEL FOR HUMAN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EMATOPOIETIC GRAFTS’ POTENTIAL.”Experimental hematology35.10 (2007): 1594–1600.PMC. Web. 10 Mar. 201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048750/ Antonio Regalado, “HUMAN-ANIMAL CHIMERAS ARE GESTATING ON U.S. RESEARCH FARMS”, MIT technology review,2016,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545106/human-animal-chimeras-are-gestating-on-us-research-farms/

 4 ) 如何把没有故事的原著第一部改编得煞有介事地自圆其说

观影前一天连夜补看原著,看后情绪很复杂,既期待观影,又发现这种期待大打折扣。

《遗落的南境》有三部,《湮灭》是第一部,第一部专注挖坑,挖了很多坑,都需要在第二第三部慢慢填上。

换一种说法就是,《湮灭》在情节推进上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交代背景和营造“氛围”。

希区柯克说:最恐怖的不是炸弹爆炸那一刻,而是大家相视等待炸弹爆炸的氛围。

作为非科幻迷的普通读者,我理解《遗》超越《三体》获得星云奖可能就在于它对这种诡异、恐惧和玄幻氛围的渲染,更准确地说《遗》是一部志怪小说。

但小说归小说,当把一个缺乏戏剧冲突的故事搬上荧幕,如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吸引观众不走神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当然,另一方面,我很期待看到X秘境、地下塔里流动的苔藓文字、发光的娜塔莉波曼长啥样。

电影最终还是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据说导演承认自己没有读完原著。。

orz)。

平心而论,我真是庆幸电影做出了这种改编,至少坑基本都被填上了,一部电影自己能自圆其说,不至于让你在结尾开始拉字幕的时候一副what the f**的表情,觉得导演除了勾引你看续集没干其他事。

这么说吧,《湮灭》小说情节可以几句话概括:生物学家为丈夫进入X秘境,在地下塔里发现流动的苔藓生物(爬行者)在书写鸡汤文字,而且整个地下塔是一个活体。

为了解密,生物学家又去了灯塔,发现灯塔里有以前灯塔管理员的照片和科考队员的日记,哦还有心理学家领队是个bitch,结束!

可是留得坑太多了,地下塔是啥?

爬行者是啥?

鸡汤文字什么含义?

灯塔管理员有什么关联?

日记记录了什么?

回来的丈夫为啥失忆?

心理学家领队为啥如此阴险毒辣?

基本一个坑都没有填。

如果电影忠实原著,把这些问题都留到续集,我觉得观众可以把电影院拆了。

有兴趣的看看小说第二三部,发现脑洞大到无法收住,相比之下第一部除了造势放烟幕弹,啥都没交代。

我觉得电影开始对X秘境作用机理的交代还是不错的。

DNA之间的reflection,随着五名科考队员的深入而得到揭示。

X秘境里的生物之间会通过DNA的相互映射而产生稀奇古怪的杂交物种,比如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头上长梅花的梅花鹿,长成人形的植物,同株开出百合玫瑰的鲜花,咬死人继而发出人类声音的灰熊。。。

所以当物理学家发现自己手臂开始长出藤蔓,精神开始崩溃。

如果电影按照这个套路再深挖下去,可能故事逻辑更连续和一致。

但是后来电影又被毫无铺垫地带回原著,原著第二三部交代X秘境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对生物体进行克隆复制。

所以导演才设计了灯塔里Kane自焚后随即又出现了一个Kane,Lena盯着白光看又复制了一个Lena两人“共跳现代舞”的场景。

导演对原著的致敬却让观众觉得非常突兀。

另外DNA的reflection在片里真是深究不得,有机体之间reflection也就算了,为啥非生物体的冰冻海水也reflect了树木的形状DNA,长出沙滩冰雕的既视感呢?

电影把五个女性科考队员的消失处理成《无人生还》的节奏也是对原著的有益改编。

原著中队员的冲突更多是人性使然,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心理学家的小阴暗。

语言学家还没进X秘境就怂了退了,人类学家是被心理学家当成对付地下塔怪物的挡箭牌牺牲了,勘探员被心理学家离间和Lena产生间隙,在Lena变异后有意射杀Lena结果被Lena一枪毙命。

原著这么设计情节有其道理,因为后面交代心理学家领队是X秘境里地外生物的带路党,她希望带着源源不断的科考队员来献祭。

但电影说不了那么多所以然,于是把其他队员的消失处理成秘境里其他生物的攻击,一个在野外被变异灰熊咬走,另一个在破败民宿精神崩溃被灰熊攻击,接着一个发现自己被藤蔓附身,生无可恋,然后领队直接在地下塔被白光湮灭,只剩下主角光环闪耀的Lena在灯塔孤军奋战。

这么处理至少场景丰富了很多,给观众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

否则按照原著就一个地下塔,仅有闪着绿光不停流动的苔藓,难免枯燥。

平心而论,电影对X秘境风光的展现还是非常有艺术感的。

琉璃幻彩的日光,苍翠欲滴的树荫,人体做拉奥孔状的地洞入口,以及LenaA与镜面LenaB的那段双人现代舞让我有一种黑天鹅重现的错觉。

是部用了心改编的电影,弥补了小说情节不足的硬伤,至于观众的观影感受就智者见智了。

 5 ) 美帝这智商基本也就告别自行车了

凭良心讲,本片不带脑子看的话还是非常带感的,精妙的设定、压抑的气氛、出色的音效……等等。

但是只要稍微动脑子想一想,立马就会感受到智商被严重侮辱了……片中这个主事件,从外部观测来看,显然是一个具有毁灭世界前景的高度危机异常事件。

按照常理,美国政府这种时候必然要拿出百分之两百的力量来艹翻这个不管是什么玩意吧?

那么——一定得征用最好的黄金地段,征召最顶尖的科学家,建就得建最高规模的前进基地!

航母直接待命,吨位最小也得十一万吨,什么提康德罗加级呀,朱姆沃尔特级呀,美国级呀能给他开过去的全给他开过去,基地上空有F22阿帕奇遛弯,基地旁边有三角洲海豹六蹲着,基地主楼里站一个五星上将,满头白发,特大片儿的那种,主角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I am your father."(划掉)"I'll be back."(划掉)"The world needs you!"一口地道的德克萨斯腔,倍儿有面子!

基地里再建一个技术中心,仪器用德国的,一年光电费就得几亿美金,再建一所临时医院,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作,看感冒就得来个隔离!

周围的同事不是好几个博士学位就是智商两百多,你要是一个硕士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Are you ok?"你说这样的基地,国会能让你完全建起来?

我觉得怎么着也只能给批个50%的资金吧!

50%?

那是休闲娱乐支出,300%起!

你别嫌牛逼,还不打折,你得研究国会的批条心理,愿意批50%搞party的议员,根本不在乎总共批多少!

什么叫世界警察自由灯塔你知道吗?

世界警察自由灯塔就是搞什么计划,都搞最牛逼的不搞最科学的!

所以,我们应对这次危机口号就是——不求科学,但求牛逼!

……这才是美帝会干的事情嘛!

片中那个过家家一样的破基地是个什么玩意?

几个人的小队,背着童子军的垃圾装备,跟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批一批进去送人头,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策略?

按美帝真正的风格嘛——什么?

派进去的小队失踪了?

别派了,直接把两栖登陆舰给我开进去!

他奶奶的!

当年就是诺曼底大爷们也说登就登了,还怕你个灯塔?!

对对对,就是这破玩意!

哎呀好恶心,用凝固汽油弹给我烧了!

THE END

 6 ) 删减的部分还是影响了剧情

上映版本的删减确实影响了剧情:1、影片45'28''左右——46'20''左右,删减了大约1分钟:女主老公(Kane)拿匕首剥开了队友的肚皮,并且看到肠子在蠕动,接着Kane用一只手半握着一段肠子,只见肠子在其手中蠕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

也就是看完这个录影后,小组队员们开始恐慌起来,影片67'处 Anya 发现自己的掌纹如先前看到的肠子一样也在蠕动并且发生变化,她更加不安了,之后又发现Kane与女主的关系不一般,也是她后面绑了其余3名队友的原因之一;2、影片62'处,删去了死于熊攻击队友的头部,此处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队友的喉咙没有了,也埋下了熊发出人声的伏笔。

说实话,二刷才能体会到片中人物的情感。

自杀与自我毁灭的区别是什么?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

“自杀的人很少,但是很多人都在自我毁灭”,比如女主出轨毁了自己的婚姻, Josie通过自残来体会存在感。

参加行动的人都是在生活中自我毁灭的人,挫折、阴影因此循环却不自知。

女主也自愿参与行动,一方面是她的自毁倾向一方面是对丈夫的愧疚。

此时的女主想得还是太简单。

影片进行到39‘ , Cass 试探女主参加行动的原因,女主的谎言却换来了真相: Cass :我想这肯定有原因。

女主:你什么意思?

Cass:自愿加入这个小队...如果家庭美满,你不会做这样的事。

我们都受过伤。

之后 Cass 一一例举了队友的“伤”,包括她自己的。

经过了白天的对话,女主肯定想了很多,也应该猜到了丈夫的“伤”。

影片53'处,女主终于向领队问了自己丈夫自愿参加行动/“自杀”的原因。

作为心理学家&心理评估的领队首先向女主科普了“自我毁灭”,举了几个自我毁灭的例子,比如毁灭婚姻....看似漫不经心,实际是告诉了女主答案。

我认为以领队的身份,她必然知道每一个队员参与行动的真实原因:Kane,正如女主估计的一样,已经知道了自己被背叛,对女主的爱使其内心煎熬。

回过头来想想,Kane出发前特意对女主说:I do...love you.像是在解释什么,结合全片发现这其实是对女主的遗言。

领队:“其实,你也许比我更有资格解释这个问题。

”女主此时联系到自己把婚姻毁掉的事实,非常警觉甚至略带攻击性的说:“你什么意思?

”看到女主装傻,领队不屑的一笑转移了话题,给女主一个台阶下。

至此,女主最终确认了自己的自毁行为不仅毁了婚姻,还直接导致了Kane的“自杀”行为。

前方的路,她必须走下去!

自己的老公必须要救啊这下可好,团灭。

 7 ) 湮灭槽点不是一般多

故事主要说了一个婚内出轨的女主因心怀愧疚去冒死去X域拯救自己丈夫的故事,他老公去执行这个基本必死的任务,大概就是因为察觉到她出轨,所以女主说她参加这个任务,是我欠他的。

结果碰到外星生命,这外星生命是DNA和电磁波的操纵大师,制造出来的复制人,刀枪不入,而且会瞬移,基本是X战警水平,想想一个可以批量制造变种人的外星生命,而且可以复制人的记忆,DNA是不承载记忆的,最多纪录一些生物本能,所以能复制记忆也是很厉害的,但是这么牛逼的外星生命,不会灭火,而且易燃,最后被女主一把火烧了,着火时候还冒火花,难道是硅基?

这外星生命会根据DNA,瞬间复制对方,通过录像我们知道,女主的老公凯恩就被复制了,而且两人一起呆了一年,最后凯恩受不了自杀了。

复制人走出X区域。

女主的复制人被磷弹烧死了,但是只要进过这个X区域,都会被感染,所以女主也不是正常人类了,最后喝水的时候,唇纹都会动。

不管是被感染的女主还是复制人老公,他们DNA都是很显著异于常人的,复制人防弹且会瞬移,女主也用显微镜看过自己的血,明显变异了,然而基地的科学家竟然没有发觉,说几年了,没有任何信息。

而且这个外星生命为什么会选择性复制人,其他人只能被湮灭。

为什么一个复制人着火了,会把整个灯塔都烧了?

进而把X域都毁了?

难道又是蜂巢形态生物?

女主的复制人是本体?

其丈夫的复制人是工蜂一类的角色?

这影片的其他槽点非常多,例如:1. 唯一逃出的士兵,内脏出血,呈现出被辐射或者中毒症状,剧中人物已知这种情况,但是再次入内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例如准备面具,防辐射服等。

2. 刚进入的人会失去三四天的记忆,但是知晓的这一情况后没有任何应对措施,例如记视频日记。

3.剧中指南针失效,但是辐射大致是以灯塔为中心的半圆,一边是海岸线。

剧中人物以太阳为参照物,向灯塔方向前进 ,所以反方向就可以走出辐射。

几年了,没有任何信息传递出来,最起码派一个人试试往外传递信息吧。

4.第一个panic的人竟然是位医生(护士?

),只是划开肚子展示肚子内活的生物,医生啥没见过,怎么就失控了呢?

而且声称是拍视频的人产生了幻觉,幻觉还能被视频记录下来?!

5.军人太业余,有枪,有夜视仪,有巡逻,被一头熊偷袭成功。

6.就因为女主没把逃出士兵是他丈夫这种信息告诉小队,一个女的就把其他所有队员都绑起来,并表示要划开对方肚子看看。

这种信息对任务有任何干扰吗?

这小队都什么素质?!

 8 ) 湮灭中涉及的物理,数学,生物,哲学专业知识

1. 这部电影对于观众的专业背景要求非常苛刻,适宜观影人群主要为拥有生物、物理、数学、哲学以及其它理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观众。

否则这部电影会变的异常难懂以及不知所云,以至于大大降低观影体验。

本文作者将站在一个理论物理专业理科生的角度,介绍我所能理解的专业背景知识。

2. 闪烁(The Shimmer)的本质:电影中的科学家们对闪烁的本质也有许多推测(比如高维空间。

但其实,电影中导演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信息告诉我们它究竟是什么了。

首先影片开始,调查员问Lena她是如何活下来的,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她所带的食物只够两个星期但她却在里面待了一个月。

而电影之后,Lena从进入到出来的时间在她视角里也是差不多两周(离开同伴的时候是第六天,加上两天到海岸,然后到摧毁灯塔)无论怎么算都无法得出一个月的结论。

所以这里隐含的信息是,闪烁里的时间流逝速度和外界是不一样的。

作为学理论物理的人,自然意识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就是一个强引力场(广义相对论中叫做“引力的时间延迟效应”又名皮夏罗效应)具体来说,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就是时空弯曲(很多教科书上说引力导致时空弯曲这句话其实是错的,因为引力在广义相对论中就是时空弯曲,时空弯曲也就是引力它们是全同的概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时空弯曲导致强引力场附近的时间流逝不均匀,也就是时间变慢。

根据广义相对论,固有时比坐标时正比于根号下的引力场度规,如果用史瓦西半径来表示的话:

其中Rs是史瓦西半径(即质量为M的物体形成黑洞的最小半径)如果影片中给的数据是精确的话,我们假定Lena来回一共花的十六天在外界看来是一个月(评论里有人说是四个月?

可能记错了?

不过应该不会影响结果的数量级),我们可以估算出这种强度的引力场是由一个密度是地球的10^10倍左右的物质所产生,改密度已经接近中子星密度的数量级。

并且那个引力场是一个局域的以气泡为边界的强引力场(虽然现代物理还无法将引力场局域,但理论上借助统一场理论其实可以做到)。

因此许多闪烁内的现象就得到了解释,强引力场往往对应着强电磁场,使得指南针和其它通讯工具失效;另外强引力场引起的逆康普顿效应以及韧致辐射笼统来说都可以称为“折射” ;最重要的是,强引力场附近往往伴随着单光子和双光子的产生和湮灭,而湮灭(Annihilation)就是这部电影的片名。

3. 分形(Fractals):影片当中Lena走进靠围墙的地方墙上都会有很多植物,以及那个死亡的士兵体内生长出细胞的形状。

我当时看到就觉得,这玩意怎么那么眼熟。

后来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分形吗!

分形指的是具有自相似性的图形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放大多少倍局部的形状和整体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物理数学和生物专业的一定相当熟悉。

数学上有威尔斯特拉斯曲线,物理学上有Bifurcation Diagrams分叉系统 和Boolean automata network(布尔自动机网络,(我前几天在系统复杂性这门课才刚学到),生物学上有珊瑚的形状以及动物肺的结构。

这些都是分形。

而分形的本质就是非整数维度的图形(比如在三维空间中的谢尔宾斯基海绵的维数是2.7268维。

威尔斯特拉斯曲线

Bifurcation Diagrams

Boolean automata network

Animal Lungs(是不是和影片中的植物长得一模一样)4. DNA折射:其实本质上就是基因工程,这是本片中最不科幻的部分了,因为事实上那些DNA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生物学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在影片中把它的过程简化速度加快。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最基础结论之一就是“进化的本质就是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改变” 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提到的“它不是在毁灭,而是在改变” 闪烁通过DNA的折射加速了所有物种进化。

这里其实蕴含了对于现代医学的隐喻:现代医学对于基因层面的修饰筛选与改变已经让人类能左右生物进化了。

原本生物的进化是上帝的工作,电影中DNA折射也是外星人拥有的接近“神的力量”所产生的超自然现象,但现实中,这却是可达到的,而这正是用人之手,做神做的事情。

片中的Replicants,看似让人惊悚,但克隆羊其实已经是人类几十年前就已经做到的事了,片中只是把那只克隆羊多莉换成了长着角的梅花鹿而已。

5. 特修斯之船与本体论同一性:作为哲学的经典问题,特修斯之船所问的是一艘船在海上飘着,几年间一直有零件坏掉和更换,很多年后当整艘船所有的零件都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换句话说,决定这艘船和原来那艘船是不是一艘船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零件,是设计图?

还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叫做同一性问题,对于人来说,确定我是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界都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提出基因和表现型,但无法区分你和一个克隆的你谁是你;有人提出是连续性的记忆,但如果你失忆了就不是你了吗?

; 有人提出是大脑,但你如果和隔壁老王交换了一半的大脑那么谁是你谁是老王?

;还有人提出是意识,但如果你变成植物人了你就不是你了吗?

总之这一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影片中,那个复制出来的Kane告诉了我们他不是Kane,但那个摧毁了自己复制体的Lena却没有回答。

正如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人能够以光速运动的唯一途径就是在T1时刻在a地摧毁一个人并发送他的全部信息到B地,然后在T2时刻在B地用分子原子从新造出这个人。

不同的只是片中复制的Kane并没有记忆罢了。

6. 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向:影片中调查人员问道Lena关于外星人的话题时候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是碳基生物吗?

” 这个问题其实揭露了,人类大脑的局域性和有限结构必然使人类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只能用人类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去揣测外星生命体的形式(比如碳基生物,或者硅基生物)。

而事实上,外星生物可能既不是碳基生物也不是硅基,而是像影片中一样,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形式,我们知道他存在却不知道他是什么,他想要什么。

而如果我们跳出以往对生物体结构的预测,寻找一种新的生命体结构,那么那种结构究竟是什么呢?

导演已经给了我们他的答案,而答案就在影片片名中【Annihilation】【湮灭】。

“湮灭”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描述的是粒子与其反粒子发生碰撞,变成纯能量(光子)的过程,霍金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10^(-16)秒中那个热宇宙中包含了大量粒子的产生与湮灭过程,那个过程便是创世过程。

而导演想表达的正是人类进化的最终形态就是湮灭,湮灭让我们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变为纯能量,那时,人类遍不再被物质工具以及有限的大脑结构所限制,并且将真正有能力迈向宇宙的深处。

我觉得这,是导演对于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向的最终回答。

细想其实也有道理,那样的生命形态真正能使人摆脱生老病死以及任何物质的缺陷,人不仅能够实现永生还满足哲学上笛卡尔所说的Perfect Being(完美实体)。

(倘若真正如此,那真是能有幸见证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哲学在本质上的统一,作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后我无比兴奋!!!

)“世界本身就是从纯能量中来,最终也会在纯能量中热寂”转载不需注明出处,就说是你自己写的

 9 ) 毁原著

这部电影和原著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从故事到人物,都改得太多,在原著党眼中相当糟糕,太过肤浅。

不要说它未能表现出原著的深度力度,它连在这方面努力努力的意图都没有,只说女主角这一点。

女主角:原著:生物学家,丈夫对她的昵称“幽灵鸟”,除此三部曲都没有透露她的姓名。

她不是军人,她丈夫也不是(他是医生,进X区域在小队是担任医师),丈夫决心要去X区域导致他们婚姻快完蛋。

她对于交际、出轨这些没有兴趣,也不会与丈夫在床上嘻嘻哈哈说那些无聊话,基本上她唯一兴趣就是自然生态(她不是细胞学家,是生态学家),她最喜欢独自站在潮水坑边、城市角落的小生态群观察,这也是她大学毕业后多年的工作,一次次的科研观察。

电影:莉娜,生物学家,参军七年,在大学教书,挺幽默,孔武有力,要战胜X区域,与丈夫很恩爱(俗人那种),动不动哭(影片里哭几次了)……这样的人,这样的好莱坞角色,会被原著的幽灵鸟吐槽吧,太庸俗了,基本上她没有所谓的有趣灵魂,她一点都不独特。

原著里,独特的幽灵鸟之所以那么重要,其中之一是她与X区域这种“生态共同体”式的生命/机器是一种对比,幽灵鸟的想法与对策往往出乎X区域的设计,她在X区域里面顽强地生存了三十年(这是第三部的了),最后陪伴她的疑为丈夫化身的猫头鹰死去后,她才最终异化成了一只千眼海怪。

原著里探讨的是生态,生态与生命、生命形式的关系,电影就只拿细胞、DNA来说事?

老掉牙不说,从思想格局上差得太多。

最后结局又是好莱坞式的“杀掉蜂后,其它所有蜂怪就都死掉,完事”……这什么鬼???

把X区域当什么东西了?

还是推荐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观众看看原著,第一部无疑是可以一口气看完的,第二部第三部对没耐心的人有点难啃,但当读完,就知道这部电影实在是太核突人了,太小家子气了,太肤浅,也太对不起电影了。

电影这种艺术就只有这点能耐吗?

不见得吧。

再补充一些,看到很多评论说这个故事不成立,很多的漏洞,比如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关头美国却要派女主角那五个女性去拯救世界?

通讯啊边界啊等一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亚历克斯·加兰半吊子的改编造成的,原著里全部可以自圆其说的东西,电影却显得漏洞百出,这些改编除了实现打掉大BOSS就通关的电影结局,没有任何用处。

原著:X区域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前期国家用尽了方法,派坦克、飞机、舰队等东西全部过去,最后全部都消失,人类根本奈何不了它,然后设立南境局专门对付,因为X区域多年没有变化,对它的探索也没取得什么进展,总部还有X区域派的内鬼大人物,所以就渐渐凋零下来,到女主角这队人进去的时候,她们被骗是第十二队,其实是第六十多队了,之所以队员全部是女性是为了变量测试X区域。

(但电影为了所谓的紧张、Death line,就瞎改女主和丈夫都是军人,要赶紧拯救世界……要是处于前期,轮得到你们几个家伙?

)还有那些信号啊什么的也不行,卫星也拍不到它的图像,这是因为X区域是可以扭曲时空的,如果掉进它的“边界”(原著里透明不见,电影为了视觉效果弄一层彩泡)就差不多掉进黑洞了,要进去X区域只有通过特定的“门”才能进去,这些在电影里也没有表达,所以弄得一团糟。

另外,当生命一进入X区域,它的肉体信息就已经被全部复制了,X区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随意复制任何形态的生命出来,但记忆的复制大概需要通过另一种“吸食”的方式才行。

————既然有些阅读和回应,那就多码一些字吧。

先看看一些IMDb上的幕后信息:1亚历克斯·加兰只读过《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的第一部《湮灭》,而且剧本在第二部出版之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

他选角范围只有自己制片期能遇到的和曾经合作过的演员,“Because he wanted to take the story in his own direction, he did not read the other two books while making the film in order to not be influenced by them.”他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搞,所以拍摄的时候没有去读另外二部,以免受到它们的影响。

(这是他解释为什么女主角选娜塔丽·波特曼来演,因为在第二部《当权者》里写得清楚明白,女主角幽灵鸟是个亚裔混血儿(作者设她亚裔可能是因为这套书的哲学思想是东方式的吧),波特曼出演是一种好莱坞“洗白”行为。

)2加兰改编的时候也没有重读《湮灭》,而是决定把它改编成一个"like a dream of the book",通过对这本书的记忆隐约做的一个梦。

先呵呵一下,你这么牛,为啥不自己原创个梦呢,要来糟塌这套书?

3因为试映反响不理想,派拉蒙的高管大卫·艾里森担心这电影对于主流观众“太复杂,太聪明”,要求重剪一个更能吸引观众的,包括让女主角更有同情心,改变结局等。

但制片人斯科特·鲁丁站在加兰这边,坚持就这样。

然后……派拉蒙就把这部电影的海外版权卖给网飞了,就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影院上映,4000万制片费要收不回了,能少亏就少亏吧,果不其然,《湮灭》在北美票房扑街。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改编伊始就不打算有续集的,第一部就已经太聪明太复杂了,一开始买的就是星云奖得奖者名头,买的是这么一条主线“某地突然出现一个变异区域,女主角等几个女科学家组成一支小分队进去探索,悬疑惊悚的气氛过程,然后迎来最终的结果(电影搞定,原著没搞定)”。

现在的改编确实已经堵死原著后续的可能性了。

(不然难道老王你是总管?

)所以拿电影去讨论原著,或者讨论电影的X区域是怎么回事、南境局是怎么个逻辑,基本上没有意义,那只是加兰一些对原著模糊的印象,他自己的一些装神弄鬼、似是而非。

当然这就是好莱坞,生意,赚钱,管你原著怎么怎么着,谁能怪他们呢?

派拉蒙压根不尊重原著,那么亚历克斯·加兰呢?

先别说他怎么理解《湮灭》,他这什么态度啊?

在明知道不会有续集的情况下,第二部第三部出来了也不要去读,他真的对这个故事有足够了解吗?

对这套书有足够尊重吗?

他凭什么啊?

(亚历克斯·加兰:凭我是编剧和导演,凭派拉蒙买下改编权。

)加兰无疑是个有才华的人,我喜欢他的《机械姬》,但这回他这个“梦”搞得很好吗?

商业性砸了,那文艺性?

跟那条商业主线有多大分别?

就算没读第二部、第三部,只读第一部,他的改编也是选择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平庸的哲学核心、对于宇宙生命的理解何其肤浅,也使得《湮灭》的魅力尽失。

(或者他因为片商要求只能按照这个方向去改编?

而且这也已经是太聪明复杂了?

)正电子和负电子成对产生,但当它们一旦触碰,就会湮灭(Annihilation)。

在《湮灭》里,Annihilation是个暗语,心理学家(局长,电影里那犯癌症的)可以通过这些暗语去操纵受过心理调节训练的其他队员,一旦她喊Annihilation,队员就会立即无条件地自杀。

但是女主角生物学家在X区域里渐渐就不受影响,最后心理学家对她喊了一遍遍湮灭湮灭,生物学家毫无反应。

正电子和负电子就像亚当和夏娃,它们代表着一个个不同的人类个体,似乎每个都拥有着“自由意志”,或者称为灵魂,随便。

七十亿人之所以可以处于一个空间却没有发生湮灭,就因为天然的距离,你无法看到我的心思,我也看不到你的心灵。

这种距离是地球人类这种生命形式的基础,所以也会带来种种的猜疑,这一点无处不表现在三部曲里面,第一部幽灵鸟和丈夫明明是同一类人,明明极为相爱,却因为这种距离而猜疑而几乎破裂;第二部南境局和总局的勾心斗角,人类文明都死到临头了,却还在那里为了些芝麻绿豆内斗个不停。

人类你我两个灵魂无法零距离地接触,也等于无法真正了解彼此,也无法接触和了解其它的生物,其它的生命,就算是地球上的都不行。

这是人类的悲哀、恐惧的源泉,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还极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这也克苏鲁神话的基调,是《遗落的南境》的基调。

其实加兰对原作者杰夫·梵德米尔亵渎式的改编,我对他的改编愤怒和厌恶,你仔细想想,也是这种产物。

原作者、电影编导、观众,没有哪个灵魂是可以真正相通的。

X区域带来的则正是湮灭,它可以把人类及至整个地球的所有生命全部融为一体,包括物质的DNA信息,包括所有的灵魂意志。

这点只在第一部里就有清楚明白的描写和隐喻,亡者的意识可以纳入X区域的完全体,X区域可以自由地分配形态和意志,比如灯塔顶层活板门下的那一堆超出所有队伍共人数的探险日志,比如疑似是女主角丈夫的那只海豚,比如说女主角体内的那团“光亮感”(电子对湮灭为光子对的隐喻)。

光子无法静止的,所以它没有静止质量,就好比一个生命一旦融进了X区域,物质和意识都不会停了,而是作为整体生态的一部分不断地周而复始,今天可以是海豚,明天可以是猫头鹰,后天变回人类……随心所欲,而且与所有以前的不同个体一起分享信息,再没有任何距离,都已经湮灭。

湮灭不意味着毁灭,也不意味着创造,而是转化,电子转化为光子,一种生物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生物形态。

个体重要吗?

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组成这种生态好,还是整体化好?

所谓的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最为独特的幽灵鸟是对抗X区域的答案吗?

这些思考在第一部里已经有充分表现,书名都叫Annihilation了还想怎么样?

自由意志可以被人操纵的自杀暗语都叫Annihilation了还想怎么样?

然后呢,加兰你来弄个什么折射,物质细胞的异化、不同生命产生了新组合(它们一体吗喂?

)、面对复制人而思考“我是谁?

”(要讨论这玩意,《月球》比你高不知道哪去了)。

你是在讽刺原著吗还是怎么的,这部电影甚至不应该叫做“湮灭”,因为它思考的那些东西跟湮灭没关系。

在原著里,这种把千万个体融为一体的外星文明生命/机器、这种哲学角度、这种科幻小说,就是《遗落的南境》迷人之处,它提出了一些新东西,就科幻故事的创作有了些新玩法。

人类面对这样的产物,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击败它,而是要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这种生命形式、文明形式是否真的就很好,是不是接纳X区域在茫茫宇宙中反而是更美更先进的?

不然就这部电影老旧的这些腔调,你能认同它击败《三体》?

话说回来,如果孔二狗或者谁把《三体》改编成这样一个故事(不打算拍续集):一群外星人即三体人要入侵地球,在地球建了据点迷惑了一些地球人,主角一行人通过一系列的线索与行动深入它们的老巢,然后把一个三体人BOSS打死,其它三体人自然纷纷死亡(活像《长城》打怪兽),三体人阴谋被破,人类再次获得胜利,结束。

《湮灭》的结局X区域能被一把火烧掉,正如《三体》的电影结局没有“你们是虫子”,所有原著里的那些震撼、深思还真的全部湮灭了。

你能满意吗?

你又觉得有多少三体粉会满意?

如果《魔戒》呢,《哈利波特》呢?

试问那些臭骂我的观众,就因为你不爱《遗失的南境》,就不允许别人对这样的改编的愤怒吗?

这部电影,缺乏对原著的基本尊重!

如果说原著三部曲(哪怕只是第一部)是乐山大佛,那么这部电影、这场加兰的“梦”,就是为了把乐山大佛搬进小小的电影院里展出,然后加兰以“我自己的意愿”往大佛身上敲下来一只中指,再自己拿锤子敲敲砸砸,改变了形态,再涂上一些装神弄鬼却其实毫无底蕴的颜料,最后把这只中指搬到电影院,然后对观众说“瞧,这就是乐山大佛”。

你可以对此啧啧称奇,我也可以愤怒与厌恶,这就是人类不相通的地方。

还有,我不愿意与你湮灭为一个整体。

 10 ) 克苏鲁与新怪谭

之前有朋友想让我出一篇《湮灭》的文字,我犯懒没写。

后来热度渐渐过了,也就打算放弃。

再后来看到影片被引进公映,我寻思要不还是趁着公映的当口写点什么吧。

但是大陆公映版不可避免地删掉了一些血腥和惊悚镜头,酌情选择。

亚历克斯·嘉兰仍算一个新导演,他所导演的剧情长片只有《机械姬》和这部《湮灭》,都是科幻题材。

然而两部电影均掷地有声,获得不俗反响。

嘉兰的科幻风格相当精致,充满了凝滞般的巧思。

《机械姬》是密室电影,在一所房间内描述两个男人和一个女性人工智能的故事。

它利用恐怖谷效应营造惊悚氛围,并通过逼仄的叙事空间去探究“本我”与“造物”的纷乱关系。

当然,不可避免挟带人性的劣根。

在《机械姬》中出演角色的奥斯卡·伊萨克可以说是嘉兰的“老搭档”了,本片中他继续扮演娜塔莉·波曼失踪的丈夫。

《湮灭》在影像空间上是上一部作品的升级,风格也更了进一步。

影片改编自杰夫·范德米尔的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这部小说当年打败了《三体》拿到星云奖,尔后被引进到国内。

小说本身承袭自“新怪谭(New Weird)”运动,或曰流派。

而这种流派又深受早期的新浪潮科幻、西方奇幻、都市小说、尤其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影响,兼容并蓄发展而成。

因此,无论原著的文字还是电影之画面,均彰显着有趣的克苏鲁和新怪谭风格。

更重要的是,嘉兰显然找到了适合自己表达方式的素材。

文学改编至电影,大致可分为无修饰(Literal)、忠实(Faithful)和松散(Loose)三种。

然而许多电影实际上会运用了多种手法对原著进行重新编排,而非只拘泥于一种。

《湮灭》撷取了《遗落的南境》第一部中的部分角色及故事主干,情节和设定细节则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

包括莉娜的种族肤色、配角的身份背景(这在原著中是一大悬念所在)、凯恩甚至整个故事的结局等都与原著相悖。

但影片很好地保留了原著那种诡异迷离的氛围和“虚无主义”精神。

松散为形,忠实于神。

这种“虚无主义”精神自然源自克苏鲁神话,并且时而成为“新怪谭”作品的主题。

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是以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一系列小说为基础,经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和众多作家完善而成的架空神话体系。

强调“人类最古老最本源的情感是恐惧,最古老最本源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这个主旨呈现在克苏鲁体系下许多恐怖、奇幻、惊悚、科幻类作品中。

洛夫克拉夫特,粉丝称为爱手艺大人。

生于1890年8月20日,卒于1937年3月15日,是美国怪奇小说作家,一生创作大量小说,生命的最后十年尤为多产,以《疯狂山脉》、《查尔斯·沃德·德克斯特事件》、《克苏鲁的召唤》等作品流传最广,也是克苏鲁神话建立的根基。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他在世时候的受关注程度很小,但死后名声却越来越大,与爱伦·坡一并被推崇为20世纪最伟大的恐怖小说家。

像史蒂芬·金、兰斯代尔、伊藤润二、艾伦·摩尔、尼尔·盖曼等人均受其影响颇深。

而例如电影《怪形》、《战栗黑洞》、《养鬼吃人》,还有“S.C.P.基金会”档案集等作品,也能看到不少克苏鲁元素。

“克苏鲁神话”的核心设定之一是《死灵之书》,这是一本虚构的关于恶魔仪式和失落的知识的魔法书。

有时它会是书中的麦格芬,有时会是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诅咒之物。

由此延展开来的,是关于旧日支配者、外神与旧神等一系列“不可名状之存在”的故事。

吸收克苏鲁概念或元素的作品,总会有一种强烈的诡异而古老气氛和违背常理、难以理解的内容,而如果出现了超自然存在或特殊生物,则一定是极其怪异、恶心、冷酷而具有压迫感的样貌。

“克苏鲁神话”就像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一样,神祇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一个完整的系统支撑着他们所承载的背景故事,创作也比较自由。

“克苏鲁神话”中并没有明显的善恶之争,有种超越正邪的价值观存在其中。

正如曾经所说的那样,黑暗的宇宙是人类最后的未知地域,而那里不会有明显的善恶观念。

但是在洛夫克拉夫特死后,他的好友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基于这一系列神秘主义小说的宗旨,建立并完善了克苏鲁神话体系。

德雷斯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基督教价值观,将这些古老而强大的神灵分为地火水风四系,也有了更显著的善恶阵营对立,以及更激烈的戏剧冲突。

这种做法被许多粉丝认为是对爱手艺的背叛,将原本奔放且充满想象力的恐怖世界变成了一系列现代奇幻冒险故事。

因此不少人并不承认德雷斯的作品,只认定爱手艺的小说为正统。

“克苏鲁神话”的特征是古老、邪异、语焉不详。

最迷人的则是其中所蕴含的模糊的恐怖感与暧昧的绝望氛围。

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共同主题是:在宇宙中人类的价值毫无意义,并且所有对神秘未知的探求都会招致灾难的结局。

人类经常要依靠宇宙中其它强大存在的力量,然而这些存在对人类却毫无兴趣——如果不是怀有恶意的话。

这种典型的虚无主义特征,我们能在《湮灭》中很明显地体会到。

故事的一大半时间内,观众与五位女队员一样,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存在,这正是那种不可知的恐怖感。

而最终幸存者来到灯塔,所看到的又是她不能理解之景象,同样观众也需要进行积极思考才能接受画面所带来的冲击。

实际上,影片已经消弭了大半原著中那种强烈的绝望感,但作为科幻惊悚片,结尾凯恩与莉娜相拥的场景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而影片中不少情节处处流露着克苏鲁美学,比如蠕动的肠子、如花般绽放的骷髅、长满苔藓的肉身,以及有个黑洞的灯塔等等。

一方面,在影像上,这种视觉设计颇有后现代主义风格,挑战传统审美与理性思考。

另一方面,它也如克苏鲁之存在那样,暗示着人类无价值的脆弱性。

就像见过旧日支配者和读过《死灵之书》的人都疯掉了一样,进入“X区域”的前11支队伍,要么无一生还,要么失去理智。

依稀记得在原著中,前11支队伍中还是有“人”回来的,但很快便因癌症死去,或者性格大变。

影片里,莉娜一行人找到了上一支队伍的录像,她们看到凯恩等人残忍的切开队友的肚子,里面的肠子如蛇一般活动,而其他人看到这幅景象,则陷入惊惧、痴迷与狂热相交杂的情绪中。

这种先验而离奇的都市怪谭,正是影片《湮灭》和其原著《遗落的南境》,秉承“新怪谭”风格而彰显出的迷人魅力。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原著中的故事显然更复杂,有着明确的前史和后续,也显得更加绝望。

影片则用三个时空的嵌套结构,以及冷峻阴美的视听和波云诡谲的景观,将故事变得充满深度和隐喻。

“X区域”被一个巨大的薄膜所覆盖。

人们并不知道这个薄膜存在的意义,因为实体物质可以通行无阻,但一些电磁脉冲信号和光线却很难正常穿透。

由此看来,它更像一个巨大的防辐射罩,只不过非常薄且透明。

电影在展现这个大薄膜的时候,自然考虑到光的干涉,于是它就像我们平常吹的泡泡那样,表面流动着斑斓色彩。

这种瑰异的奇观营造,犹如定场诗一般,揭示了影片的整体气质。

胡绍晏在《新怪谭的前世今生》中说道:《遗落的南境》作者杰夫·范德米尔,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编辑。

他与妻子安·范德米尔共同编纂了一个集子就叫《新怪谭》,里面分为促生、证据、论述和实验四个部分,介绍了大量新怪谭风格的作品及这种运动的发展脉络。

Jeff VanderMeer“新怪谭”如今有两大旗手,一个是杰夫·范德米尔,一个是柴纳·米耶维。

杰夫如此形容新怪谭:一种以都市为舞台的架空世界小说,它颠覆了传统奇幻中常见的概念演绎,并以真实复杂的真实世界为起点,创造出兼有科幻与奇幻元素的设定。

柴纳也在论文中写道:一场高质量幻想作品的井喷正在全球,或者说,主要在英国幻想小说界出现,这些作品展示出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栩栩如生的虚幻现实,五花八门的作家也都跻身创作。

China Miéville米耶维的《巴斯拉格三部曲》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怪谭作品,以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为模板,创造出一座假想的城市,并涵盖了欧洲城市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纠结。

同时,巴斯拉格世界中也有许多奇特的类人种族,包括鹰人,虫首人,蛙人,仙人掌族等等。

由于其交织的奇幻,科幻,测流,荒诞等多类元素,以及令人咋舌的细节描写和浓郁的政治色彩,巴斯拉格三部曲被评论界称为新怪谭的范本。

杰夫·范德米尔的“龙涎香城”系列也是另辟蹊径,其黑暗荒诞的气息令人不寒而栗。

这座怪异的城市为“真菌人”所占领,真菌孢子可怕的散播能力是他们实行恐怖高压统治的手段。

《遗落的南境》显然延续了杰夫对真菌的“痴迷”。

——(胡绍晏:新怪谭的前世今生)

新怪谭发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科幻新浪潮运动和以克苏鲁神话为代表的一系列非概念小说。

但是在新怪谭中,怪物要比爱手艺笔下的神们更具体,性格也更清晰鲜明,在设定上与我们在电子游戏和奇幻故事中常见的没什么两样,实际上是一种降格的处理,但容易被人接受。

《湮灭》其实也是对原著的一种降格处理:将情节和人物关系简单化,甚至有一些去情节化的仪式镜头。

然后在视觉设计上大加笔墨,氛围与母题先行。

嘉兰的路线是对的,对于《遗落的南境》这样的故事,一部电影自然涵盖不了所有,然而原著本身便是用一种高超形式包裹着一个俗套的故事,因此影片进一步将故事去繁就简,反而生出更多幽蕴。

包括影片结尾的灯塔戏,是目前为止,我今年看到的最迷人的科幻场景。

从本质上来说,《遗落的南境》仍然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星云奖的手下败将《三体》一样,是依靠科学与想象,颠覆常规的外星人入侵故事。

甚至两部作品的入侵者都是因为恶劣的故乡问题而来到地球。

只不过《三体》靠着宏大叙事与巨量铺垫,以及与历史结合的复杂人物动机,去体现这种别样性。

而《湮灭》则是从设定本身出发,结合“新怪谭”的风格,描绘出另一种高级的入侵手段。

单从影片来看,我们很难说这些外星生命是抱有恶意,还是单纯的出于本能而错乱并复制地球上的基因。

但当梅花鹿的角上真的长出了梅花,当鳄鱼演化出了鲨鱼的牙齿,当熊会重复食物的语言时,一切都颠覆了我们的正常认知,也进而引出最古老深邃的哲学问题:我是谁?

现在的我是前一分钟的我吗?

这涉及到每个有意识的个体对自身的定义。

因此,《湮灭》有着简单的故事和繁复的命题,而视听层面的优秀令它足以通过对白、奇观与结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嘉兰这一次又奉献了水准以上的科幻作品。

他在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气质同时,也显露出新好莱坞美学风格。

当然,单论本片,这种新的影像风格显然受到了克苏鲁和新怪谭的影响。

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调性,并希望他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湮灭》短评

太表面,不通畅,也不深刻。

5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较差

前边引人入胜,后边崩盘。视觉加分,勉强及格

7分钟前
  • 可了个可
  • 还行

烂片!故弄玄虚,情节无力,人物没有发展没有改变。就是貌似描述一个很玄幻的事情。但是“玄幻” 并不构成好作品。谁都能瞎编一个莫名其妙的情况。Character 才能构成故事!烂呀!

11分钟前
  • bymbrofeng
  • 较差

结尾相对实在逊色

12分钟前
  • 小杨树
  • 较差

《湮灭》似乎是在说,以爱情为代表的人生本身就有自我摧毁的倾向,而新的DNA杂交的人类似乎能够对付这一点。但对于这个新人类的描写太过寥寥,对男主角更是着墨不多。倘若要用爱情为这一个故事作注脚,那么这段恋情描写得实在空泛,以致结尾吃重的灯塔戏缺少任何可供理解的着力点。

1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无论是刺激惊险的动作场面,还是关于各种外来生物入侵场景的刻画,都称得上是大开眼界。

21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2018年已看045。在塑造异质感方面很成功,但波特曼又在这种异质氛围里异质。

23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还行

还阔以。片尾的视觉真是很Bjork了,不知道比婶婶会不会喜欢这部片。打算读原著

25分钟前
  • tlmgt
  • 推荐

卧槽啊这他妈的恐怕是我看过的最creepy的东西了!

30分钟前
  • 文卓
  • 力荐

竟然觉得变成开花植物人的死法还挺浪漫的。

35分钟前
  • 百城千世子
  • 还行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难看么?原著第一部读的时候那种氛围现在还记得,电影里那些花是淘宝包邮买的吗?还敢更假一点么?

40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神片,脑洞很大,又符合逻辑。很有点《降临》的开头,《Life》的结尾结合体。NP全程跟观众一样“什么鬼”表情,演技不错。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希望我在漫长的人生中不会有这么绝望的时间点。

45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豆瓣评分瞎的吧

46分钟前
  • 淘金猛男G🍑
  • 力荐

拍得像降临,但是比降临难看好多。

4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所以,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做什么?

52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每个人都湮灭了,而他们是否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呢?表面讲科幻,实则是借助生物学议题讲述人类和时空的更迭。色调摄影表演剪辑都很有水准,故事叙述不拖泥带水,闪回和留白都刚刚好,且后劲十足。快点定档吧,还想在大银幕上再看一遍。

54分钟前
  • RYZ
  • 推荐

除了几处血腥镜头触目惊心之外,整体都很闷,催眠

57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较差

前大半槽点太多扣一星:美帝军人/科学家就是死光了也不会派这么垃圾的队伍执行关乎人类存亡的任务。狗一样的心理学家就是盖茨/总统女儿也当不上项目/队伍领导。0生/物/化/核防护装备逗我【不懂怎么评价这个设定和世界观,并不硬核…洞里那段鸟肌…最后结束得太御都合。政府还有智商就该立马搞死男女主

60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还行

为什么觉得除了女主其他人的演技都不在线的感觉,各种设定都有点莫名其妙,我没感觉到恐怖的……

1小时前
  • 大波浪🌊
  • 还行

氛围相当棒,配乐加持,第三幕提分;更接近于《潜行者》的“区”,能折射物质的镜像区域,更高维度形态的基地,细胞的无限分裂及噬活性,开篇即彰显寓意,由人体内部的微观层面推进至恢宏视野,基因的裂变与重组造就如病毒般的诡异妖邪令人胆寒;闪回中的悔恨心结,是意欲湮灭重生的另一层镜像。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