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哪些打二三星的人有没有认真看,是否知道这段历史!?
...开场的气势、背景配乐、故事的连贯、战争效果,最可贵的是这些可敬的演员,真的把这段可悲可泣的历史演的淋漓尽致,剧情也不拖拉,国产抗日电影拍成这样的真的不多,难道没有一线的明星出演就火不起来吗?
我是真后悔看到的晚了。
另外大爱男主角,把书生气的姚营长演的很生动!
明明是碾压八佰、金刚川的好片,不知是缺少公关,还是政治因素导致这片子一直不火!
剧情、台词都是上等,唯一差钱人意的就是洋学生的出现和她父亲的死,二者的出现都让人觉得太过牵强!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很缺乏,先辈们已经打得小日本都佩服了,但现在却还有那么多的脑残崇洋媚外,国之悲哀,国之不幸!
我一个大老爷们,从头哭到尾。
淞沪会战的悲壮,历史永远会铭记。
向《捍卫者》致敬,向姚将军致敬,向抗日英雄们致敬!
《捍卫者》甩《八佰》几条街,希望国人都能忘记政治,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国军抗日将士一样是英雄,正面战场没有他们,我们很可能已是亡国奴了。
强烈要求该片重新上档,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泪奔,写不下去了……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战争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看得让我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彬彬(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36207/姚子清牺牲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这是正史,国军将士与日军血战到底牺牲之惨烈,伤亡之慎重,用三十余万将士的伤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之说,给日军造成四万人的伤亡,是何等的可歌可泣,是何等的令我们敬畏尊崇,然而影院排片与小鲜肉的影片相比唉,戏子价值远高于民族英雄价值。
剧中对于儿女感情没有过分的渲染,表达。
一不好的就是犯了与喋血孤城同样的错误,就是格局有些小,只有旅部,而没有去显示淞沪战区警备司令部与南京军委会。
二就是剧中始终没有国民政府国旗和国民革命军军旗,很遗憾,这也许和…………。
战斗场面还行,导演应该刻意没有把血腥支离破碎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又加些男人好色的戏份,恩不错。
还有剧中也突出国军该打则打,该流泪就流泪,该拼就拼,方显男儿本色。
600名战士他们是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兄弟姐妹而战。
然而影片中突出表达的这种精神在现在过度娱乐中已经埋没了?
是不是已经烟消云散了?!
我为这部影片的结尾日本军官亲自为姚子青盖上白布而高兴吧!
敌我双方都是带着国家的使命拼劲全力,成就有惺惺相惜之情。
不是抗日神剧的发狠。
同时,政府的基金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而且是如此题材的而叫好,虽然电影最后有点俗套,但是还是为国产的进步打上10分(电影已经放低了宣传国民党的部分,不像有些片子,总会把高大上共产主义的口号挂在口头)
有点意思是在于有情怀,硬伤在于只有情怀。
三星半,多半星给的男主的扮相。
亮点在于:体现了各个省份的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表现。
至于这个国家后来由哪个政权统治,那是后话。
男主扮相像,气质也是符合历史上书生悍将的称号。
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人对抗战是没有概念的,毕竟各种被欺负,并不能预知未来。
没有人会听一个北大图书管理员出身的人对抗日战争的预测。
有些人在撤退不行就划国而治吧,比如国父的继承者常申凯,有些人考虑走明末那种文化存留吧比如爱国青年汪精卫,有些人已然是伪军伪国了比如前朝的皇帝溥仪。
这是背景。
所以,是对1937年的一个营长来说,他的选择还是挺多的。
他之前是有孙殿英的,他之后也有唐生智。
但是他是主动选择了战死殉国。
他其它的选项体现出来,这可以说明作为军人、中国人的身份是如何的具体。
同时作为父亲,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是:6岁以后父亲就不在了,父亲让我骄傲了一辈子。
这句话,张学良汪精卫后人是不敢的。
这点能圆满故事的,而且往后延续的,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伸。
姚子青是客家人,在中国是少数民族(经评论提醒此句有误,所以这一句可以改为:在中国经常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实际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特点群体),在抗战时候,是没有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所以这在当时被认为就是汉族的事情,比如国父的三民主义最初还是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的。
但是其中是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的,包括白族、甚至满族这个特点,应该有情节点出来的。
如果你们想有个高度的话,可以看看抗战烈士名单,上面甚至有美国人。
让观众理解他作为一个个体人,人物就不会那么单薄。
理解一个出场就注定要牺牲的人,理解一场从开始就知道要战败的战争,理解那时候的中国是多么的混乱。
战争与生命是人类个重大的议题,战死而不能胜,其实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战场布局 宝山与其他战场不同因为是直接面对日本海军,是在当时最可怕的海洋舰队射程范围内的,面对的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打宝山,这是一个希望在大银幕上面消除日本人脸谱化的点,这能让最后的遗体告别不那么突兀。
而同时蒋介石的计划几乎就是一盘散沙。
所以这部前一半,可以作为如何从战场上躲炮弹,到最后巷战,是可以通过地面建筑的损毁程度作为判断依据的。
也不至于房子从开始到最后几乎没有换场景的感觉。
各个省区的士兵都有体现这点很好,但是一样的缺乏深入。
比如东北人开口骂一句少帅,让四川人提一句刘湘,贵州人提一句讲武学堂,广西说一声伪军……都是可以直接点出每个省出兵的难处和抗日的贡献,是可以避免湖南人唱天涯歌女这种桥段的。
语言日语请找配音演员,发音很奇怪。
国军语言体系是与tg不同的,台湾的用词会更加规范而客气。
明显感到人物台词很吃力地在模仿,对长官、平辈、自称都是有规范的,正式场合和朋友之间的称呼都是有规矩的,不做好很让人出戏。
方言只有东北比较准,其他的都是普通话翻译,不符合用语习惯甚至是发音习惯。
字幕方靖 龚传文出现的时候 按例应该给个字幕,或者要给个能看出名字的特写。
这些都没有。
结尾 随着姚子青一起殉国的人,名字应该被列出来。
比如宝山一役的名字,有多少写多少,最后给个太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发言。
也算是用英雄了的名字,临别时候敬个礼,不至于卖情怀都卖得那么生硬。
总结,希望你们下一部作品能继续这么有情怀,然后能提高水平。
这样我会第一时间来夸你们,然后我去二刷,所以这一部就这样吧。
如果光从电影的角度评价,影片确实没有高票房的战狼2、敦刻尔克好看,导演太想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反而缺乏重点、而细节又不经得住推敲(姚子青走出指挥部头也不回往后扔手榴弹那画面,找死没死成么;日军进攻都不找隐蔽成排上当靶子么,实际中国战场的伤亡比例远低于国共军队),大场面不及集结号,巷战还不如金陵十三钗。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是,但瑕不掩瑜,捍卫者仍是一部值得观看、特别是值得让青少年集体观看的国产影片,很可惜,我去看那场,观众几乎难得一见的全是中年大叔,那些小时候估计都打过架的;现在的小孩,特别是城市的,估计没几个打过架,真要上阵拼刺刀,很难想象,战狼2那种子弹总打不着所以才那么多YY。
不过,现代战争已不需要短刀相见,先进武器一轮轰,干不过就投降吧,宁死不屈拼到底?
可能被当成恐怖分子。
影片的一个很大价值在于忠于史实,展现了国军正面抵抗日军的惨烈,主要是武器不如人、打法不如人,节节败退不可避免,谁上都一样;虽然解放战争解放军也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真和日军拼,不好说,反正日军对英美军时也不弱。
不服气就看看今天的国足吧,十几亿人口,连叙利亚都打不过。
正面战场,你死我活,不成功便成仁,那需要多大的信仰和情怀?!
大多数所谓的逃跑只是一种撤退,游击战就最典型,我就偷袭你,打不过就跑,有啥不好意思的;但千万不要诋毁正面抵抗的国军,尤其是那类以身殉国的将士,影片中的姚子青只是无数烈士中的一个。
向抵御外族侵略中英勇殉国的烈士致敬!
管虎导演八佰上映之前,我建议你先看一下两年前另一部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另一个故事 捍卫者,也许你在观影过程中会更有代入感。
淞沪战役是抗战的起始,以小见大,一个营的悲壮故事足以让人想象出整个战役的残酷。
历史无情,这场战争,即便是撕开其中一场战役的一个角落,它的故事也足够让人惊心动魄。
回想起前年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票房不俗,同档期的捍卫者却鲜有人问津,最后只有600万票房,不得不说这是种遗憾。
事实上我们本土的战争片不少,但真正拿的出手的却不多,抛开意识形态来讲述国军的作品就更少了,多少年前的血战台儿庄依然是这类型电影的顶峰,至今未被超越,而捍卫者同样令人值得尊敬。
无意于去比较同类型电影的战狼之类孰优孰略,事实上我至今觉得我们拍的最好的战争片其实是讲述三大战役的大决战,动用巨额军队和物资的大决战,在制作上至今无出其右。
除此之外,冯小刚的集结号其实也很不错,多多少少在战争片中多了些反战的意味,虽然戛然而止但总算有所突破。
至于更早的紫日 黑太阳之类,倒是还未看。
另外让人遗憾的是,我们拍的战争片大多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其实,单薄的影像如何能承载战争残酷的万分之一,即便是一个小口子也足以震撼人心。
而捍卫者和八佰就是发生在淞沪战役中两个小角落的故事。
战斗开始后,日军一拥而入,冷酷的战场令人窒息,年轻军人们此前的对手是腐败的北洋军阀,洋学生昨天可能还在校园上课,百姓们还在各自安静的生活着。
战斗开始,所有人都懵了,军人们没体会过这么猛烈的炮火,女学生自愿来做战地护士没见过子弹穿体而过,就是一刹那间,所有的已有认知,哪怕是早已有所耳闻,但当残酷炮火子弹飞机来临时,还是忍不住要崩溃。
但就是这600人,坚守宝山县整整7天。
电影完全按照时间为线索讲述,七天阻击,全军覆没。
故事男主姚子青一开始就告别妻儿奔赴现场,黄埔毕业的他有着大好前程,最后选择放弃撤退以身殉国,最后的绝笔家书更是令人动容。
最后一天前,姚子青问各位弟兄家在何处?
回答有各种地方。
姚子青答: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战士们听闻此话个个奋勇杀敌。
战直最后前一天晚上,本是学生的女医生在房间里擦身,相对全片的沉闷悲壮,看到此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被深深感动:一个六天前还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的少女,来到此处第一天父亲就被炸死,对姚子青来说他对日军只有国仇没有家恨,但对她来说,不止国仇更有家恨。
在这几天里,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她逐渐褪去读书时的青涩,她开始逐渐变得坚韧,观众能感受到她心境的转变,从迷惘到坚定,从脆弱到勇敢,临大事前正衣冠,谁说女子不如男?
淞沪战役始于八一三,宝山保卫战真正开始惨裂,而四行仓库则是这场战役的最后一战。
两部电影,一前一后,倒是挺有意思。
虽然近年来抗战神剧泛滥,我却总会留意这个题材作品。
有时看到这些累累白骨化为尘埃,千万性命无人记得,总疑惑他们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后来我懂了,他们并不活在过去,而是活在未来,因为他们,我们才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我们,这就够了。
我很久没有过看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落泪了。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在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音像资料室里看的录像带,戴着耳机,一人一部电视机,各看各的那种,从华莱士痛击英国人开始,我的泪水就涌出,直到他被断头,我的泪也没停歇,一阵阵的落。
那是为雄壮且凄怆的英雄主义落的泪。
二十多年后,我和另外不相识的四个人,坐着紫光电影院一个小厅里,静静地看国产的抗战电影《捍卫者》,从开篇被打得七零八落的中国士兵集结起来,向着潮水一样涌来的日军冲锋过去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随着中国守军的领袖,年仅28岁的将军姚子青在花名册上一笔勾掉自己的名字,然后决然赴死的时刻,泪水就再也没停歇。
这种泪水,和看《勇敢的心》还不一样,那是别人的历史,我只为华莱士个人的造反精神和英雄气概所感动,而这个,是我们的历史,而且和《勇敢的心》不同,它没有那么多的演绎、编造和煽情,它就像一段白描般,把我们的那些既普通又伟大的一群将士们浴血抗敌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流泪,是心痛,为了中国人的悲壮的民族精神。
淞沪会战期间,1937年9月1日至9月7日,姚子青所率的一个营固守上海宝山城,与海陆空齐上的日军浴血奋战了八个昼夜,最后打得孤军困守,弹尽援绝,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6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其悲壮,堪比温泉观300斯巴达勇士。
“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姚子青已经有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他对妻子说:“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这是一位军人的遗言,他才28岁,在今天,这个年龄的男人还不能完全称为男人,叫男孩也许更合适。
散场时,我没有心思去看那四个人的表情如何,而我自己却已哭红了眼,离场时戴上了墨镜,门口的检票员居然特意偷偷地观察了下我的眼睛,也许,这部电影散场时哭红了眼睛的大有人在?
回到喧闹的街道上,身体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街头行走,而头脑却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多灾多难的中国,眼前汹涌的人群让我有些恍惚,脑子里都是姚子青们在宝山城巷道里与日军拼命厮杀的画面。
这安逸的街头,这喧闹的人群,这面无表情的面目,这些,就是姚子青们用宝贵的生命从敌人那里换来的。
而人们啊,你们可还记得他们?
豆瓣网上一片痛骂,不是对这部片,而是对稀稀落落的观影场面和屈指可数的排片量,以及,豆瓣网对这部电影莫名其妙的取消了评分的反常态度,这些,不能不让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包括我,引发愤怒。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的,有人为了他人奉献,乃至献身,而那些受惠于此的人,却不一定感恩,从今日头条上对这部电影无耻狂喷到一定程度的喷子,到豆瓣网上对这部电影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影评”人,以及不知何故取消豆瓣评分的那些个背后的人,在你们眼里,姚子青,乃至千千万万个姚子青们,他们的生命,就是这样轻飘飘的存在吗?
甚至,不如一只来自好莱坞的外星球的大猩猩?
或者一群溃败逃跑的英军?
一位外国战地记者采访抗战时中国军队的一位年青的军官,问他,抗战会不会胜利,军官说,一定能!又问,那时候,你会做什么?
军官笑了,说,那时候我肯定不在了。
——战士赴死,何曾顾身?
中国人是应该为自己的战士们骄傲的,他们不比好莱坞塑造的那些反法西斯大兵差,甚至,更英勇。
然而,为什么他们集体在我们当中消失了?
或者沦落成了喜剧中的杂耍角色,以极其荒诞的形象颠覆了历史上那些异常铁血、惹人心痛的硬汉子们?
不想批评什么,只想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请真的要记住,在我们的民族里,曾经有着一些“姚子青”这样的人。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2017年9月25日
从小视角反映国军正面战场发生的故事,排片量竟然少到鲜有人知,可能是因为没有明星,可能是因为没有宣传,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这部影片能够以极高的质量和观众见面。可能这个时代,没有观众喜欢看英雄了,没有观众喜欢看抗日题材了,但是国耻,永志不忘。
有些事可以不感兴趣,但是必须铭记。
电影层面是不及格的,但这样的题材能拍出来就值得鼓励。
及格了!太商业片了!就是我们抗战那么多好爱国主义题材!不能浪费呀!可惜 弄个孩子和女人干啥!战斗经过实在太电影化了。对于历史控来说,实在不过瘾!
分数虚高,太差了,编剧的技巧不行,还是电视剧的水平。这片子排片再高也没人看。
最后煽情过度,这个题材拍电影还有很大空间,但最后看到姚子青的黑白照片还是忍不住哭了,以身许国,真是个壮烈的年代。整个无锡城只有和平有排片,9:20的场次,80%的上座率,我左边是一对穿着讲究的上海老夫妻,右边是带着孩子的妈妈。淞沪一役,国军德械精锐尽没,总有人记住你们。
操,给看哭了,憨批李大成浮夸演技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时候,那句“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再还你”直接泪崩,最后姚子清率23名残部坚守宝山城进行惨烈巷战,真的悲壮了啊。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华民族不该忘记这段仇恨!
影厅里观众不多,抽泣声却不少。一部几乎毫无宣传,一个演员都不认识,一本正经的抗日片,真实的历史,而排片少得可怜。它与《军舰岛》有着相似的问题,煽情过度,可能跟导演是诗人出身有点关系。最荒唐的莫过于,片尾合作伙伴列表里豆瓣是首席推广平台,结果现在竟连评分都不能展示出来。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有点像抗日神剧
一寸山河一寸血 正视历史 不是手撕鬼子 而是战至全军覆没。致敬这些战争英雄。
自八佰后慕名而来,整剧情节平缓,动效、音效都无力吐槽。三星给情怀。本土电视剧级别执行力,导演功底还是太烂了
热泪盈眶,为这铁骨铮铮,为这家国情怀。难得一见的国产抗日片,不夸张、不狗血,我们经历过那么多山河破碎、国恨家仇,只是缺好好述说的人。姚子青与六百将士令人动容。纵然是敌众我寡孤立无援,不过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管虎的《八佰》要是比这片还好,我就给他五星。
题材还行,男主角还行,最后一场动员戏比较精彩。但影片整体质量不高,中间过于拖沓和故意煽情,几个配角表演痕迹过于明显。片尾黑白照片不错
实在不知道为啥这么高评分
姚子青真男人
都什么年代了,国内这帮导演拍战争戏跟国际起码还差五十年以上。
2.5也就那样啊
不像八佰那样激昂澎湃,战争细节上也没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但惨烈的战争大抵如此,残肢断臂和黑色的鲜血下面是寸土不让的大地。 在一场战略意义上已经满是壮志豪情的攻防战的前提下。巷战倾注了过多情感,背景音乐喧宾夺主。
俗套依然有,但好在没有夸大,真正的壮烈不需要神化,至少让你记住了姚子青和他那六百条汉子。(十八军确实能打,有机会去上海瞻仰下那条子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