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南那边有间古旧商店,偶然闯进去,玻璃橱里有盏神灯。
不知道是不是阿拉丁那盏。
真想拿出来擦一擦,不知道会能发生什么。
《双生美莲达》里,我一直记着那盏神灯:在灰色故事这一边,美莲达在朋友的家里拿起神灯,心里暗暗祈求,让我的生活有一些美好的改变吧;在粉红故事那边,美莲达的邻居在商店里拿起神灯,偷偷地说,我很喜欢美莲达,可是又不想伤害我妻子,怎么办啊?
Woody Allen镜头下的人也跟他那么样絮絮叨叨,神经兮兮。
四个人在餐馆里争吵,究竟生活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
如果一个女人作为不速之客闯进一个家庭宴会,究竟会发展成悲剧还是喜剧?
难道导演你老人家想讲:“生活是悲剧还是喜剧,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
我可不愿意相信Woody Allen要讲这样的故事。
我宁愿相信,他是要说,每个人生活里有那么多不速之客,每个人又可能是其他人生活里不速之客,你不知道哪一个不速之客给你带来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个至少没有阿甘的“生活是一盒巧克力……”那么矫情。
可能神灯给灰色美莲达一位有才华又心思敏感的音乐家,可能神灯给邻居一个向美莲达表白的机会,可是生活是莫测的,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最终又得到了。
如果悲剧就是对抗,喜剧就是逃避,那这种悲喜一线间的故事又如何呢?
不速之客,背叛,恐惧,一见钟情,嫉妒,尴尬……这些元素,本来就编悲剧喜剧都可以,没有人说得准。
据说电影出来之后,毁誉参半(有人说Woody Allen老了,有人说这才是最显示他个人特色的作品),还真应了Woody Allen的主题。
不管美莲达掉进了哪一场戏剧里,最后,大家说,hm,这就是生活,来吧,我们再去喝一杯吧——啊,说不定谁又成了谁的不速之客了。
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馆内,三男一女絮絮叨叨地讨论着“人生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的哲学议题。
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知识分子话痨场面。
严肃男认为人们更需要悲剧,因为它直面现实,能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困境。
幽默男则认为正是因为现实艰难,所以观众们更愿意选择喜剧,让自己从生活里脱身出来,实现短暂的逃离。
同样的故事开头:“一个名为美莲达的女子闯入一场家庭聚会。
”两个观念各异的男人,决定分别以喜剧和悲剧的方向来想象和讲述这个故事。
伍迪艾伦总是热衷于这种“周伯通式左右手互搏”的游戏。
放大生活里的谈话片段,借由电影的想象力来表达抽象的哲学思维。
一条分叉的小径,他决定让同一个人物两个方向都试着走看看。
婚后多年的美莲达有了情人,丈夫发现后起诉离婚。
当她下定决心准备跟情人开始新生活时,却发现他出轨了。
愤怒的情绪下,她杀了情人,被法院判定精神分裂,并失去了探望两个孩子的权利。
相同的身世背景,相似的故事走向,闯入聚会、安排相亲、遇见新的恋人…但却因为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诠释角度,而有了悲喜之分。
两个故事里,美莲达都是灰头土脸的闯入。
悲剧版本里镜头对准的是头发凌乱、精神溃散的美莲达。
对于崩溃的聚焦,让悲剧形象显现出来。
而喜剧版本里,玛莲达也是情况糟糕,但镜头更多对准的是周围的环境,夫妻的手忙脚乱、烤焦的鱼、慌乱的呕吐…混乱之中,转移了观看者的注意力,将美莲达的不幸变得轻松诙谐。
闯入之后都是讲述自己的不幸过往。
一边的镜头里不断拉近眼神失焦、怒气满满的美莲达,一点一点道出伤心过往。
另一边则是一群人围着她,听她讲话,交错发表着意见,混杂着各种声音,喝酒碰杯、咀嚼食物。
即使有人讲着伤心事,也是一片热闹场景。
于是,观众再次被摄像机所诱导,而有了不同的情绪。
就像是拍一个路人摔倒,对准伤口就有了悲剧氛围,对准西瓜皮就有了喜剧色彩。
镜头之外,仿佛能看见伍迪艾伦狡猾地笑着说,看,这么拍就可以是一个悲剧故事。
但我耍点技巧、偷换一下细节,立马也能把它变成喜剧。
但他偶尔又刻意地混淆两个故事的边界,让观众看着看着开始疑惑,现在看的这个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所以,在影片上映遭遇恶评时,伍迪艾伦的回答是:“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走出影院,寻找一个满足胃口的地方。
不过,我希望那些走出影院的人能够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脉络,你会发现,悲喜本在一线之间。
”两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工艺品神灯的情节。
悲剧故事里,美莲达擦着神灯,祈求生活可以快速变好。
喜剧故事里,爱上美莲达的有妇之夫,对着神灯许愿,我想和美莲达在一起,又不伤害我妻子。
伍迪艾伦借着片中妻子之口,给了这些幻想一顿棒喝:“当心点,生活不是你擦神灯许愿许出来的。
”美莲达闯入家庭聚会后,也闯入了那对夫妻的生活里。
两个故事里,她都遇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迅速坠入爱河。
悲剧里,钢琴家后来却爱上了那个妻子,美莲达再次遭遇情感上的崩溃。
在悲剧想象里,人是非洲鼓,生活的打击,一个叠加另一个,崩溃接踵而来。
而喜剧故事里,生活由意外组成,在巧合之中,诙谐地走向圆满。
美莲达与钢琴家恋爱,后来却发现自己更喜欢楼上的有妇之夫。
而那个丈夫也喜欢着她,正在为道德上的挣扎而向神灯许愿。
神灯圆了他的愿望,妻子有了婚外情迅速搬了出去。
他终于不用伤害妻子,也可以和美莲达在一起了。
楼下的美莲达,住进楼上的卧房,在沙发上两人交谈接吻,喜剧圆满落幕。
画面回到咖啡馆,作为消遣娱乐的想象,聊到后面便落入鸡汤总结的俗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喜剧悲剧,都是你们各自对生活的看法。
这世界本来就没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几个朋友讲完故事,端起酒杯,今晚真是放松又愉快,到了最后还是要为美好的生活干杯,管它人生是喜剧还是悲剧。
伍迪艾伦在镜头之外,扶一下黑框眼镜,诡谲一笑。
Woody Allen又一部探索人生的影片。
大背景依旧是纽约。
暗暗泛黄的底色给人高贵、简约、内敛的感觉,却总有种蠢蠢欲动的气息沉伏着,如同城市中人与人之间暧昧、纠葛、不安分的关系。
这部是主要讨论生活的本质究竟是COMEDY?
还是TRADY?
片子的构思很巧妙。
在同一前提下,通过喜剧作家和悲剧作家截然不同的推进,最后诞生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虽然这只是个假设,但其中的连环效应和故事一步步的发展都极有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
看完后,我心里有个疑问,究竟什么才是决定生活是COMEDY或是TRADY的首要因素?
Woody Allen并没有在片中讨论这一点,最后只是提出“活在当下”这类的理论。
想开去,我如果是那个假设故事中的女主角,结局会是怎么样?
COMEDY OR TRADY的结局似乎和主人公乐观或悲观的生活态度有一定关联。
但乐观的人一定会有COMEDY的结局吗?
抑或是悲观的人注定要TRADY到底吗?
判断生活是COMEDY还是TRADY的标准是主观的个人观点还是客观的社会衡量尺度?
OH这些问题足够Woody Allen再拍一部电影了!
即便是同样的Miranda,同样的经历,视角不同,也要生出不一样的色调。
没心没肺倒是真的好,喜剧都是散焦的。
你看喜剧,总是热热闹闹的,几乎无法找出个空挡安安静静好好体味一下个中悲惨,时时琳琅满目的。
吃了28粒安眠药,男主人第一反应是可千万别吐在地毯上,大家左一搀右一挽就扶她进里面,还要同时发现煎的马哈鱼烧焦了烟飘进门廊。
再到后面讲到从前悲惨经历时,像在讨论哪个球队还不错哪家除草机更好用一样各人抱了小吃,Miranda也是像讲别人的轶事一样,一下就揭过去。
面试不顺,一起去赛马。
谈话坦诚,是难过的事,但是跳跳跃跃的,莫名觉得轻松。
开宾利的大叔去海滨玩,要看到兽头,也能看到别人的情绪。
几乎就是傻傻什么也不计较,别人觉得悲惨的事也不当真,没必要抱怨什么。
倒是时时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事要闯进来,目不暇接。
根本没时间反复咀嚼悲惨。
回头看悲剧。
进门便是独自站着,什么也说不出,与所有人都要隔了距离,时时都不安,时时都慌神,镜头就像所有人的目光,疑惑中带着审视。
谈到难过的事,絮絮地讲,一个细节也不愿意漏掉。
也遇到爱情,无尽的迟疑,还有那些沉重的事,一件件地砸过去。
总是觉得自己仿佛悲剧女主人公,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也要旁人感受到重荷,不由分说地也得承担。
当真是近看是悲剧,远看却是喜剧。
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多一分距离,刚好。
几个人在一起吃饭,饭局上几个人讨论各自对悲剧与喜剧的看法。
席间有人讲了个故事的开头,然后争论的两个人分别把它发展为悲剧和喜剧……这就是《双生美莲达》的序曲。
电影的开端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让我们续写的作文,那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这部电影选择了这样一个讲故事的方式,其实已经决定了电影拥有开放性结局的命运。
而“开放性”跟“不确定性”一样都是我所钟爱的东西。
同样的主角、同样的过去、同样的开端但最终发展为截然不同的结局,当问号伴随着电影结束后缓缓升起的字幕在我脑海中开始浮现的时候,我发觉我只能把原因归结为:心态决定命运。
主角美莲达是个非常敏感的女人,她出场的时候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以及一段夭折的婚外情。
她神经兮兮地打断了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晚宴,但在讲述自己因何如此神经质的时候,却在两个故事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态。
在悲剧的故事里,她极力地抑制住内心的焦虑与悲痛,假装镇定向她的朋友罗拉夫妇讲述了自己曾经的过去。
而在喜剧故事里,美莲达在面对自己不堪的过去时侃侃而谈,坦然淡定的态度让人强烈地感觉到她坦率、自然的个性。
影片开始不久后这个小小的细节其实为美莲达今后不同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再来看看电影中这两个不同的故事。
事实上我觉得喜剧的故事缺乏必要的细节看上去比较单薄但轻松有趣;悲剧的故事虽然令人不快但充满细节,底蕴十足。
古语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没想到乌迪艾伦在一部电影中竟然二者得兼,不分彼此。
喜剧故事中晚宴中的主人赫比夫妇后来给美莲达安排了一次“相亲”。
他们打算介绍一个单身的牙医给美莲达以期帮助美莲达走出困境。
没曾想相亲不成,赫比反倒爱上了美莲达。
赫比发现自己爱上了美丽的美莲达后,一直在担心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自己的妻子又能跟美莲达在一起。
当他绞尽脑汁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当导演的妻子跟她的制片人在家里偷情。
奸情被撞破后,妻子提出了与他离婚并说已经爱上了制片人。
赫比欣喜若狂立即答应了与妻子离婚并马上约美莲达一起吃烛光晚餐打算在餐厅向她表明心迹。
没想到美莲达已经有了艳遇与另外一个人堕入了爱河……一无所有的赫比此时像当初的美莲达一样陷入了困境。
这时候美莲达与她的新男友对赫比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次轮到他们给赫比介绍女朋友“相亲”了。
当赫比带着美莲达给他介绍的女人回家的时候,美莲达却紧张得躲在门外偷听赫比家里的动静……这时候一切都明了了,美莲达居然也爱上了赫比。
赫比打开家门,然后二人在赫比家中互诉衷情,故事圆满而终……不知不觉中我给大家复述了一遍这个故事,但我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陈侗在《速写问题》中说过的一句话:“生活的奇妙性有时就是在这样的被颠来倒去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地显露了出来……”其实生活的“幽默性”也是这样显露出来的,所以这个故事很好玩。
接下来说说悲剧故事里的细节。
悲剧故事里,美莲达对音乐家艾力士木桑一见钟情。
可是“一见钟情”这种东西本来就很不可靠。
更何况这时美莲达的好友罗拉也在场。
罗拉是个音乐教师,开过音乐会,对古典音乐有着颇深的造诣。
影片开始时小李说罗拉在听音乐会的时候会随着乐曲的旋律哭得一塌糊涂,而后来艾力士带着美莲达听他很喜欢的音乐会时遇见了罗拉,这个音乐会刚好就是总能让罗拉哭得一塌糊涂的那个。
与艾力士交往时美莲达总是患得患失,她竟然神经兮兮地把自己杀了人、做过牢的事情告诉了艾力士,艾力士想方设法替她开脱,美莲达却把一些细节甚至自己杀人、坐牢时候的心态也描述得很清楚。
美莲达有一次外出回到罗拉的家中时发现罗拉的丈夫小李偷偷藏了个女人在家里……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我认为这些都是悲剧结局的伏笔。
在这些细节的支撑下,悲剧故事的最后大家的生活都乱成了一锅粥,但这一切看上去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于是,“悲剧”的气息与底蕴就在这些的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了出来。
伍迪艾伦显然想在电影中想借讲故事的方式探讨生命的本质,但我无意探寻这种本质是什么。
我一向认为对“终极问题”进行思考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我却难以抑制对伍迪艾伦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方式的喜爱之情。
我喜欢“鱼与熊掌”兼得的方式,我喜欢开放性的结局……换句话说,我喜欢伍迪艾伦。
这可能不是Woody Allen最好的一部片子,但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一部。
Woody 老了,也爱说一些大道理了,比如这条:“ Life can be a comedy or a tragedy,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look at it.”美国人都是被这样很2的道理鼓励着,才能面带笑容信心百倍的奔向幸福的未来的吧?
Woody的东西应该失比较另类而有趣的才是,这片怎么看怎么像那些英文版的“心灵鸡汤”(PS,禽流感怪严重的,不喝也罢),看不懂英文的,可以在路边报摊随便买本《读者》参考一下,通常开头那几篇翻译过来的,就是“鸡汤文字”。
其实,生活是悲剧是喜剧,那能凭个态度就能定性的啊。
看桑兰啊,张海迪啊,成天积极向上一脸坚强乐观,说到底,还是人生之大悲剧啊。
如果态度真能决定一切,我愿倾城一笑,换来明天彩票中奖。
这片,好就好在画面清晰,好就好在语音纯正,可以边看边练练正宗的米国上东海岸的纽约英语,以弥补小小的失望。
另,法国版的海报,明显比其他几版的有趣。
同一个女主人公,两个故事,一个悲剧,一个喜剧。
DVD的封面颇见巧思,左边是纯净的白,右边是阴暗的灰。
占据封面上半部分的是一张脸,左边脸色健康,金发红唇;右边脸色苍白,一滴泪滴落,封面的下方也有一滩泪渍。
片名Melinda and Melinda在封面中间,左边是端正的黑体,右边是白色边角卷曲的字体,暗示着女主人公的命运。
女主演Radha Mitchell的名字也跨中间,两个故事的其他主演分属两边。
女主演Radha Mitchell在两个Melinda的人生中都有不错的表现,转换的游刃有余。
最近刚看过也是她主演的Man On Fire,印象还很深刻。
导演在两个故事间的剪切也恰到好处,很好的平衡了两个故事。
然而由于篇幅所限,两个故事都无法完全铺垫展开,结果悲剧不可悲,喜剧不可喜,两边都不讨好,导致了片子的主题也没什么说服力。
片子的主题无非就是应当积极的面对,同时降低期望值,不要太在意结果的老生常谈。
(”Life can be a comedy or a tragedy, it all depends on how you look at it. “, “When you less hope it, it just happened like a bang(响指声)。
)其实道理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用新颖而打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导演只做到了前者。
周末晚上如此清静,一人坐在宿舍,想安心地看部电影。
既不能太无聊,又不能太沉重。
我选了伍迪.艾伦的《双生美莲达》。
结果,我没有失望。
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两种不同的色彩和气氛,交叉着进行,处理得一点都不混乱。
对白很多,却不嫌罗嗦。
女主角Radha.Mitchell很有表现力,尤其是扮演灰色美莲达的时候:眼神飘忽不定,始终充满着疲惫和惊恐;生活的每一点小变化都能让她无所适从,一说话就紧张,声音颤抖,反复强调着自己的失败、痛苦、自卑、绝望,以及软弱,完全不能控制情绪,也从来听不到旁人正在帮她分析问题;还要不时地吸一下鼻子,显然曾经有过吸毒的历史;双腿晃来晃去,掩饰着精神和体内的双重无力,让人觉得她随时都可能突然崩溃…… 但伍迪.艾伦无意唆使你必须跟她一起绝望下去,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好心地cut:是的,情况很糟,但这不过是一场讨论……你看,人们都在交谈,偶尔喝一口香槟……如果愿意,我是说,当然,我们也可以喝着香槟,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只要你愿意……呵呵。
粉红那一半的故事,最引人发笑的是美莲达的邻居,那个笨蛋丈夫!
假如世上没有这么滑稽的人,也许会少掉很多笑声,挺可惜的呢。
据说,在美国,“伍迪.艾伦”已经成了“神经兮兮”的代名词:“Don't so Woody Allen!
”的意思就是“得了吧,别神经兮兮的了!
”而我今天刚在豆瓣上看到一则关于《门萨的娼妓》的评论,里面说到,伍迪.艾伦会周伯通的双手互搏之术。
这个说法有意思。
悲剧美莲达的性格和她被吸引的东西总是不相匹配,实际美莲达并没有接受自己,还是理想化地生活,所以她爱上作曲家的那一刻,悲剧已经开始,只是凯西加速了这件事的到来。
喜剧美莲达更加幸运,遇到了合适的人,接受了自己,不再理想化。
总的来说,在这部剧中,是命运弄人,还是人的性格改变了命运,其实说不清楚。
而且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性格和命运的互相作用,美莲达的生活可能会有更大的变数,美莲达也只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缩影。
电影只是列举了两种情况供大家参考。
人的一生,时而哭,时而笑,无论是悲剧或者喜剧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既能控制,却又不能控制,重要的还是走过这一遭。
与剧情无关。。。
2004的Chloe颜值正值顶峰状态,一向高品位的衣装在影片中也展露无遗。
角色是纽约城中小演员的太太,平时兼职教授音乐课。
所以剧中的装扮是偏成熟的小主妇。
特别喜欢一出场她的这件缎面衬衫,沙金色衬着她中长的金发很顺眼。
配上包臀修身的半裙,很显她优点的一套。
第二个出场是三人一起在中央公园。
一点点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
只有她穿的是淡色的一套,浅粉色三粒扣西服白色衬衫,卡其色直筒阔腿裤、潇洒青春感十足。
这种粉色绝对不好驾驭~
接下来是短袖的雪纺衬衫配上斜对条纹的半裙。
这套很贴合音乐老师啊,把头发盘起来也很漂亮。
这场对黑人钢琴师眉来眼去的戏中她穿的是有点暧昧颜色的无袖连衣裙。
服装都剧情的推进确实是有帮助的。
最后一场戏中是特别清爽干净的一套搭配。
的确Chloe好适合穿衬衫,简单的白衬衫也被她穿得很好看,也很无辜的感觉,让人对她讨厌不起来。
春天了,准备把衬衫都找出来!
看到《格蕾》里的大熟脸就出戏了。。。
有趣的尝试,一人两事的戏码试图去调戏喜剧与悲剧的界限。女主演技真的不错,不过似乎没什么其他好表演了,伍迪艾伦把喜剧结局作为虚构双故事的收尾,算是对“美莲达”的一点温柔了。65
这么对比下来还是更喜欢老头的喜剧,虽然内容有点无趣但是结局还不错,喜剧是人类对死亡做出的典型反应。
两种观感酝酿两种命运 悲中有喜 喜里渗悲 结尾的总结有些多余
DVD放了6年才拿出来看,看完觉得还不错,但是现在又什么都不记得了。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is enjoy the life while you can.
情节单独看都挺有趣,凑在一起就无聊了许多。
真是谈笑间就把爱情、婚姻、背叛玩弄于鼓掌之间。几位女主角都很好看
伍迪 艾伦较闷的片子之一。借”假设“的手法探讨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手法蛮讨巧,两条线索的对照叙事也很有趣,不过情节上还是缺少一点tension和counterpart类的东西。
有意思...
boring.....
乱,然后就是很做作
always like woody allen 1/30/2011 @Amherst. t.
或许人生就是因不确定而让人着迷~~
虽说已经习惯并且喜欢上了伍迪艾伦的无聊了……
反正就是不作就不会死。
于是决定开始按年代顺序回顾Woody的全部作品。
最后有人说出moments of humour do exist,I exploit them. but you know,they exist within a tragic overall framework时,我觉得还是挺感动的,也许是伍迪艾伦许多年来的领悟,他放在了一个这么死板对称的故事里,喜剧的人在破坏着周围的人的生活,而悲剧的人又靠周围的人一层层的去包裹,融入的这个过程,就好像吞下一口奶油蛋糕,像故事的悲喜那么华丽,但滋味全视乎当下。
我的建议是学习洪常秀,通过两段重复故事的相似性与区别性完成对照,比纯靠台词会好很多
中规中矩,Radha Mitchell演出有彩,法瑞尔还是一副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