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柱》用一个词形容该片就是“曲高和寡”。
比较特别的地方:1,黑白电影,2,李浚溢导演,3,真实事件改编,4,所有工作人员无薪酬参与拍摄。
恕我鄙陋,我是实在看不出亮点在哪,评价那么高我也有点懵了,沉闷,乏味,冗长,给个及格分都勉强…最近这是怎么了,老是剑走偏锋,是我的专业眼光出问题了?
改天换个心情再看一遍吧。
[困]
从打破票房记录的热门影片《王的男人》(2005年)到近期新作《思悼》(2015年),李俊益导演无疑沉浸在票 房热卖的成功喜悦之中。
但显而易见,他对电影的热情要远远超出其对商业利益的追求。
从他此前活动中可 在看出,他会长时间思考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这为韩国社会文化评论做出了一定贡献。
李俊益导演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新作《东柱》的观影人数突破 110万人,在他的履历上添加上了与众不同的新记录。
自1993 年推出首部作品到《东柱》,他已经执导11部电影。
在他的位 于忠武路的办公室,办公桌背景墙上的电影海报展现了一部 分他的电影作品。
从左侧开始依次为《思悼(2015)》、《东柱 (2016)》、《王的男人(2005)》、《广播明星(2006)》、《愿望(2013)》2016 年初,李俊益导演执导的影片《东柱》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
这是一部只有5 亿韩元投资的独立电影,讲述了尹东柱(1917-1945)的故事。
尹东柱是韩国人非常 喜爱的诗人之一。
影片获得了电影评论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高度赞誉。
这是一部黑白 影片,描绘了韩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刻画了刚成年时期的尹东柱的形象。
在日本 对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末期,尹东柱在日本以政治犯的罪名被捕。
影片以一种冷静的视角直 面他的悲惨命运。
他留下的那些悲伤而优美的诗句散见于全片,纪念之意不言而喻。
《东柱》是一部低成本独立电影,因为口碑极佳,所以破例在院线放映了很长时间,吸 引了超过110 万人次前来观影。
该片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观众群。
今年春天在美国上映,参 加了纽约亚洲电影节,由此被推向国际。
具有戏剧性的是,诗人在日本拥有很多粉丝,该片 也将于今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很久以来,忠武路一直是韩国电业产业的核心地带。
我在李导演于忠武路的办公室见到 了他。
电影《东柱》的一个场面。
李俊益导演说:“选择黑白 画面是为了把一直以黑白 照片示人的尹东柱诗人的 形象清淡、郑重地表现出 来”。
历史的虚构和好莱坞的技术达西· 帕凯 看您的电影作品年表,您好象对历史情有独钟。
您在拍摄电影时,为什么 特别喜欢以过去的历史作为背景?李俊益 我是看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古典剧长大的。
人们通过看欧洲电影或者好莱坞电影 来了解欧洲的历史。
当我做电影进口相关工作的时候,发现外国人对韩国几乎一无所知,虽 然有一些人知道日本或中国以及一些两国之间特定的历史事件。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没能看 到足以引发他们对韩国兴趣的文化产品。
我拍电影的一个原因就是想填补这个空白,同时也 想去探究韩国和中国以及和日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2003 年拍了《黄山伐》一片。
大家对欧洲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耳熟能详。
其实, 早在7 世纪,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间也发生了类似规模的战争。
在长达30 年的战争期间, 约有13 万大军从中国乘船远渡而来参战。
如果现在重拍这部电影,可能手法上会更宏大一些。
不过,当时我把目标定为让观众轻松愉快,加进了一些搞笑成分,倒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便如此,电影的幽默也好,内容也好,都是带有地域性的,比如说方言以及其他方面。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那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落脚点就是《王的男人》。
当时,虽然有 可以提供基本背景的剧本,但我还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小丑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意大利传统 喜剧中有小丑一角,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作品《安德烈·鲁勃廖夫》 中都有小丑出现。
我费了很长时间思考欧洲的小丑和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有何不同,最终我 想到了,朝鲜王朝时代的小丑已经超出了作为表现剧作家思想的手段或工具的这一单纯功能, 而是具备了表现普通大众的方式。
既强烈地主张自己的观点,又与国王这类统治者保持了更 为紧张的关系。
带着这种概念性的理解拍出来的电影不仅在韩国大获成功,也获得了海外观 众的青睐。
达西· 帕凯 我同意您的观点,韩国文化和日本、中国文化的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那么您认为,这种固有特点来自何处?李俊益 历史上来看,韩国一直受到来自邻国的多种影响。
直到19 世纪初期,中国一直 对韩国产生着巨大影响。
到了1900 年左右,日本的影响逐渐增大。
此后,在韩国从日本殖 民地统治下解放出来、经历了朝鲜战争之后,美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所以你能发现,这三 个大国的文化影响在相互交织。
此外,艺术家们 都带有一种倾向,喜欢从强烈情感中宣泄出极大 的能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人把苦难和痛楚、 怒火都像泉水一样深深埋藏在心里。
在电影制作层面,美国和日本以及中国常常 从文学和小说中汲取素材,但是韩国文化可以借 用的历史小说并不多。
因此,韩国的导演不得不 进行故事原创。
我们将那些艰苦岁月里积淀下来 的感情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相结合,新的东 西就这样创造出来。
低成本黑白电影达西· 帕凯 拍摄《东柱》的契机是什么?李俊益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 年代末,我 制作过一部电影叫做《无政府主义者》。
背景是日本殖民地时期的上海,朴赞郁导演写的剧本。
我和 他一起一边进行调查,一边准备电影拍摄。
这期间,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在大屏幕上重现当时的时代。
结果是,电影没有成功,我也转到了其他项目上。
2011 年,我接到了日本京都历史剧电影节的邀请,送去了《平壤城》和《出云之月》两部作品。
在当地逗留时,我曾计划参观尹东柱最后求学的同志社大学。
我去看过特别为他设立的诗碑,也去 走过郑芝溶在诗作《鸭川》中描写的那座桥。
两年后,我到堤川参加导演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回家的火车上正好碰上了坐在邻座的申渊植导 演。
他是低成本独立电影的专家,而我一直拍商业片。
我对他说,想拍一部关于尹东柱的电影,但 是不能拍成商业片。
因为这部片子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需要很多钱但又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所以没有办法获得资金支持。
我问他能不能写一个低成本电影剧本。
他对我的想法充满了热情,我 请他把预算控制在约2.5 亿韩元之内,并建议以尹东柱和他的表兄弟宋梦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就是这样开始的。
达西· 帕凯 外国人对尹东柱一无所知,您准备怎样介绍他?李俊益 事实上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了好几种语言并出版,但在国外并没有什么名气,大概没 有太多人接触过他的作品。
一般来说,除了高银,并没有什么享誉海外的韩国诗人。
尹东柱的诗本 身很重要,但是他的生与死同样重要,值得纪念。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 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 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主管人体试验的是日本军医石井四郎中将,他创立了关东 军731 部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对20 多万人进行了人体试验。
在福冈监狱对尹东柱和宋梦奎等1800 名在押犯人实施人体试验,也是由石井负责的。
石井四郎本应像纳粹人体试验罪魁祸首那样作为战 犯接受审判,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他却安度晚年,享年90 岁。
这部影片不是单纯讲述 一位诗人,而是关乎一段特殊时期的人类良知。
达西· 帕凯 电影中的两个真实人物,尹东柱和宋梦奎,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不同?李俊益 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在同一地方死去。
两个人是表兄弟,彼此既是亲密的朋友, 又是竞争者。
尹东柱的诗不是闭门造车之作。
通过他的词句可以看出有人对他的心理和感情起着决 定性影响。
最重要的是,他生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他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他离开故乡后 的生活里,对他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挚友宋梦奎。
诗人表现着特定时代的痛苦。
这一痛苦也反映在他们的友情里。
劣等感、对立的情感,在彼此 之间互为镜鉴的映照中,莫不如此。
“ 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这段史实,亚洲以外的国家并不太了解。
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监狱成为人体试 验对象,最终惨死。
我认为,他的死不光是韩国史的一部分,也应看做世界史的一部分。
”回眸近代达西· 帕凯 最近推出了不少以日本殖民地占领时期为背景的电影。
但在过去,很多导演有意识 地回避这一时期,这类电影很少能取得商业性成功。
您认为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李俊益 是的,过去很多导演都不愿拍日本占领时期的相关电影。
因为那是一个绝望的时代。
观 众掏钱来剧场,希望寻找一种胜利感。
但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电影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
韩国经历了困苦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颇为艰辛。
在这样的时期,有关破灭的故事是不受欢迎的。
好在韩国经济后来取得了高速增长,人们在讲述过去那段不堪的历史时,似乎有了点自信。
有个好 的例子,就是崔东勋导演的作品《暗杀》。
这部电影以韩国历史中那段黑暗时期为背景,全智贤在 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正如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里强调了个人的胜利。
这一点使电影获得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韩国电影制作人拍摄日本占领时期题材开辟了一条 新路。
达西· 帕凯 现在在创作什么? 有没有开拍新的电影?李俊益 现在有两三个剧本正在进行中,因为选择的题材比较难,所以工作量也是相当惊人。
我 最想拍的就是那种以韩国近代为题材的探索类电影。
美国、日本人的近代史起源很简单,但是韩国 的就相当复杂。
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日本对韩国进行殖民统治,把韩国带入了近代。
而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韩国近代的发端应该是朝鲜王朝末期与天主教的相遇。
这件事触发了西学运动, 开始向韩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思想和科学。
最终,与此相对立的东学与西学之间形成了某种均衡。
从 很多方面来看,可以说是两场运动之间的冲突最终招致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我想,通过探寻最终导致韩国丧失自主权的东、西学之争,可以为寻找韩国近代化本质提供一 个饶有兴趣的视角。
不过,要把所有的元素都放到一部影片中讲述,实在是一项超级工程。
我觉得 自己是不是太贪心了。
(白洁译)
李俊益导演(左三)执导 《东柱》时与演员们谈笑。
原文地址:https://koreana.or.kr/user/0002/nd30028.do?View&boardNo=00000284&zineInfoNo=0002&pubYear=2016&pubMonth=SUMMER&pubLang=Chinese
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说实话,就是被倭寇镇压了,杀害了。
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与反日联系在一起的。
为不忘“亡国”之耻,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韩国始终抓住两条线不放:一是清算历史,铲除“亲日派”,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韩国,凡是“亲日”派人物,一律不许进入政界。
在国家机构中,政府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部级机构“国家报勋处”。
其职责是表彰在抗日独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些人在乘坐飞机时可拿经济舱的票坐头等舱,还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费和停车费等。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于我而言,尹东柱是个太过陌生的诗人,但他的经历,可以勾起太多关于那些我们熟知的作家和诗人的记忆。
他生长的年代,是中国新诗喷涌而出的发展高峰,是中华民族经受着惨痛的战争与殖民的年代,是一个黑暗、残酷、屈辱的年代。
看《东柱》时,我一直被一种巧妙的代入感所牵引,大抵因为,那些课本里反复提及的,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册的作家和诗人,许多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坦白来讲,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东柱的诗。
就影片中出现的几首而言,意象可算浓密而悠远,即使大多数主题压抑而绝望,读来仍有几番诗人的浪漫。
渐浓的黄昏,疏密的星斗,溪水和草地,密集的雨,东柱一生之所写,付诸图画,本可以是数幅辽远空寂的画卷。
然而导演却用黑白色调,穿插叙事,缓慢克制地讲述着关于诗人的悲伤的一生。
不为尊者讳,不刻意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东柱》里,处处是导演极简的追求。
在韩国,尹东柱是深受喜爱的“爱国诗人”。
“爱国”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政治立场的“正确性”。
但对于东柱而言,这个正确的政治立场的确立,却并非如革命叙事那样恳切和坚定。
东柱只是一个木讷的文学青年,一个梦想写诗的“写作人”而已。
这是我最喜爱这部电影的一点:从始至终,东柱都彰显着他的诗人本色。
电影的另一主人公梦奎,是东柱最好的映照。
如若从革命叙事或战争叙事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人设,独立运动家梦奎显然是会充当东柱的启蒙者,抑或人生导师的角色。
梦奎是有革命家的气质的人,影片一开头,在村民面前演讲时,其政治运动家之本色就已凸显。
若是沿着这个叙事模式进行下去,东柱受其影响而投身革命浪潮,奋笔疾书,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鼓舞全体民族反抗侵略,后被迫害蹂躏至死,若是足够煽情,大概也可以成为邻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巅峰之作。
但梦奎和东柱的关系却并非如此。
与张扬,激烈,满腹理想的梦奎对照,东柱一开始,像是他身边的影子。
梦奎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登而诗人东柱却未受垂青,梦奎提议创办杂志而东柱只是其中的写作人和追随者,梦奎提议去京都大学读书而最终梦奎考上了京都大学东柱却落榜。
正如串联起所有故事的日本警察的审问,梦奎独立运动的政治家生涯几乎不断的与东柱发生交集,仿佛整个事件的参与者,但东柱本人,却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落魄诗人。
作为诗人,文字使用权被剥夺虽已足够让他对民族的耻辱有痛彻的体验,但却并未直接引领他走上反抗之路。
他仍然只是一个诗人。
他读诗,写诗,对于政治涉猎未深,对于学生运动更是一窍不通,在满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备受战争伤害的民族中,文学,是最不受尊重的一件事。
——父亲说:“你要是学医科,用医术能救活多少人啊?
这事是不是比写几个文章更好?
文章写得再好,最多只是个记者” ——梦奎说:“如果不能改变世界,文学有什么用?
写作是种权利吗?
”……“谁都能写诗” 后来他被剃发,无处可逃,孤身去寻找梦奎,声称要加入行动,成为其中一份子时,面对梦奎“你还是继续写诗吧”的劝告,反问道:“你不是说我是写诗用文学在逃避吗?
”一个问句,足够看穿东柱的心魔。
他写诗,爱写诗,但面对民族所经历的屈辱现状,这个诗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他对“文学有用”的判断一直模棱两可,在这样一个注定民族大义凌驾于诗歌文学之上的年代,一个单纯的“诗人”,对于他的写作,如此挣扎。
于是他也在自己的诗作中忏悔,也在绝望的文字中,记录这个压抑而悲伤的时代。
他终于决定要抛下用以逃避的躯壳,走向战斗前线,却为了自己的诗集,在梦奎行动失败,让其一同逃亡家乡避难之时,留在了已不太平的京都。
政治家能屈能伸,诗人却割舍不去对其文字的脉络。
对于东柱而言,诗歌,这片土地,都是他割舍不去的命脉。
一如剃发时的倔强,他的被捕,他的悲伤天命,是诗人之必然。
韩国人眼中,尹东柱是一个爱国诗人。
但这部电影,却展现出了,比“爱国”两字更多的,一个属于“诗人”的负责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一个文学或被实用主义者摒弃,或被政治家功利化运用的时代里,尹东柱在这个所谓的“逃避”的空间里,记录了民族的苦难,自我的思考与反抗。
直至最终审问时,当他面对日本警察所谓的亚洲解放发出质问,对于履行“合法”程序的审判颤抖说出: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不能签;出生在这样的国家,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
因为感到羞愧,所以无能签名” 这是全片最使我感动的地方。
对于一个为民族所纪念的爱国诗人,文字也并不是特殊时代的解放。
他守住了文学的纯洁与力量,也在写作和对自我的挖掘中,寻找到了,作为被侵略民族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心。
他坦诚的面对了所有“不成熟”的过去,与梦奎成为了同样的民族志士,殊途同归。
然而,“诗人”与“爱国”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后代被简单并列使用加之于其身的定义,对当时的他来说,却是天平的两端,取其一而舍其一,永恒的无解。
东柱只是个诗人。
一个明知是悲伤天命,仍写下一句诗的诗人。
只是这一句,已足够书写,他短暂而不凡的一生。
附:尹东柱《序诗》但愿仰天也全然无愧于心, 直到生命尽头!
我对叶子上起的风 也感到苦恼。
我要以歌颂星星的寸心, 去参爱将死的一切。
而后,我要走上那条 付与我的路。
今夜也有风拂过星辰。
什么叫绝望,绝望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怎么逃避,你怎么反抗,你依然难逃一死,依然看不到希望。
在只有黑白两个色调的电影里,两位男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失败和死亡。
青春的艳丽从来不曾真正的进入这两个男孩的内心,他们或者抗争或者逃避,或者埋头写诗或者醉心运动,但是在时代的巨大阴影下,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他们无法解救自己——而事实上直到接近死亡时,他们才明白他们真的无法亲自解救自己这个悲惨的事实。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是脆弱的、无效的;死亡是冷酷的、肮脏的。
烈士的死亡并没有唤醒民众,活着的村民依然唯唯诺诺。
青春的力量被暴徒狠狠的砍成两截,一截被随意的抛进烂泥,一截还在努力向天空摸去,只可惜还是跌落深渊。
在这个世界里,努力是可笑的,才华是无用的。
你每往上爬一步不是对敌人的削弱,是目睹到更强大的敌人,上天对你每一次努力没有赐予救赎而是赐予折磨——通过一次次目睹敌我差距巨大的事实来折磨你。
这是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世界,世界是阴暗的,青春是短暂的,绝望才是永恒的。
天空、风、星星还有诗,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干净和自由。
但是在那个时空里,它们都是稀缺的,稀缺到一个人都无法拥有。
影片的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出现了彩色的片段,在这个片段里东柱和梦奎还过着无忧无虑的青少年生活,在村子里他们欢笑,他们打闹,他们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可以说最后的色彩是对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也是对主题的一次升华——对于主人公及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美丽是短暂的,黑暗是永恒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朝鲜,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
只不过我们国人从来耻于言及那种绝望,那种挫败,因此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种绝望,在我们的影片里青年都是热血的,都是阳光的,都是积极的,即使不幸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铡刀下,他们也用鲜血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而不像东柱和梦奎——死得无声无息,死得毫无价值。
事实上,少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恰是很多人死得轻于鸿毛——无论他是凡夫俗子还是才华横溢,都死在了污秽的烂泥里,不见光明。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韩国电影《东柱》是根据韩国作者李正明的历史悬疑小说《编号645》改编的,但是对比了小说和电影之后我发现,这个改编明显是大了很多:原著小说从福冈监狱中的谋杀案开始写,一位诗人囚犯与监狱看守的死,充满了悬疑色彩。
然而在电影中,狱中凶案这些悬疑噱头完全被去掉了,而只剩下了真实的历史——诗人尹东柱和表兄宋梦奎,两个被日本警察杀害的朝鲜志士的短暂人生,尹东柱死时年仅27岁。
或许正是为了赞许这个“去悬疑化、归于历史“的改编,《东柱》获得了2016年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剧本奖。
《东柱》的节奏和情感非常之克制,像这位导演的另一部片《思悼》一样,然而我想写的,却是本片背后的历史观叙述。
1、用电影重建满洲移民历史叙述最令人尴尬的,就是诗人尹东柱的归属问题了。
他1917年出生于今天的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东明村,1932年入龙井恩真中学,1935年入平壤崇实中学,1938年进入汉城延禧专门学校(今天韩国延世大学的前身),1942年进入日本东京立教大学,1943年因参加朝鲜独立运动被捕,1945年遇害,父亲将其尸骨带回龙井安葬。
电影当中,也就是按照这一人生脉络来讲述他27年的短暂一生的。
诗人尹东柱,后排右一用韩国驻华大使馆博客上的描述文字来说,“尹东柱是韩国代表性的民族诗人,通过诗中那整洁的诗语,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对民族的爱与对祖国独立的渴望”。
然而,2013年媒体曾经报道过一桩公案,就是尹东柱的一个堂弟,后来成了韩国的著名歌星,他回到尹东柱的出生地龙井,赫然发现,重建后的尹东柱故居旁的石碑上写着”中国朝鲜族著名诗人尹东柱故居“,韩国媒体愕然,这位用朝鲜语写诗的韩国民族诗人,为何会成为中国诗人?
从而引发了媒体标题为“中韩两国抢诗人”的新闻。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1917年,尹东柱出生时,无论是龙井,还是延边,还是吉林,还是东北,都属于中国,准确地说,属于当时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版图内,而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是日占了。
尹东柱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朝鲜移民,家庭信仰基督教。
从清末到民国,由于日本占领朝鲜,为了躲避日本统治,也为了寻求更多生存空间,有大量的朝鲜人举家从朝鲜半岛跨过鸭绿江、图们江(朝鲜语称之为豆满江),移民到东北即满洲境内,尹东柱就是这些移民的后代。
而1935年尹东柱离开龙井前往平壤读书时,满洲已被日占,伪满洲国成立,那时的他,实质上是伪满洲国间岛省人,前往日治朝鲜读书,当然在当时,这种在日本和日占的满洲、朝鲜之间的人口流动很常见,后来做了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也是离开了庆尚北道的家,去伪满洲国首都长春读了军校。
所以,维基百科上写尹东柱的国籍是日本,韩国认为他是韩国诗人(尽管当时韩国仅有流亡中国的临时政府),中国地方旅游攻略和故居上着写他是中国朝鲜族诗人,还有地方写他是中华民国朝鲜族诗人,确实有点乱。
毕竟,由于历史与战争的纷乱,导致曾经一国而居的朝鲜民族,在历史上分别成为日据朝鲜人、归化清朝朝鲜人、中华民国东北朝鲜人、伪满洲国朝鲜人、北朝鲜人、韩国人,中国朝鲜族等多个历史主体下的族群,从而身份复杂难以界定。
中国朝鲜族诗人、韩国民族诗人,还是伪满洲国朝鲜诗人,不只是当代人困惑和争论,尹东柱自己也用诗表达过民族身份认同:《故居——在满洲(中国东北)》(1936):穿一双破草鞋为何偏偏来到这里当年渡过图们江跨上了这片凄清的大地在那江南天下有我温暖的故乡他清楚地知道“温暖的故乡”在图们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但却困惑于为何偏偏来到这里——在满洲,这片凄清的大地。
今年2017年,是尹东柱诞辰100周年,或许是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延边大学和韩国延世大学两国学者共同参加的纪念尹东柱学术会议上,改了说法,说尹东柱是“朝鲜民族”诗人,这一下就放弃了国籍之争,无论是中国朝鲜族,还是韩国人,还是北朝鲜人,都算朝鲜民族,从族群的共同角度看待,变得统一了。
然而电影《东柱》,实际上是通过电影语言,对这段满洲移民历史进行重新叙述。
韩国最知名导演改编自韩国知名作家的小说,讲述韩国民族诗人尹东柱的故事,看完电影之后,每个人都会毫无争议地认为,尹东柱就是韩国民族诗人,甚至会觉得,当时满洲的朝鲜人,都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
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朝韩两国历史学界努力的某个方向,就是通过把满洲历史叙述纳入朝韩历史叙述,从而把满洲历史,纳入朝韩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满洲确实与朝鲜半岛联系紧密,第一本朝鲜文圣经就是在奉天翻译完成并传入朝鲜的,从而开启了朝鲜半岛的传播之路,无论是片中的尹东柱,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还是韩国国父金九,才会诞生如此之多的基督教背景的韩国独立运动引路者。
而尹东柱27年的人生中,有18年是生长在满洲的,并且在多地求学途中多次往返满洲与朝鲜、日本,而《东柱》中完全淡化了满洲,而是以尹东柱龙井家中典型的朝鲜民居场景,来代替满洲,这个尹东柱生长18年的空间,甚至没有出现中国人(但实际上他读的就是汉族小学),去满洲化,是《东柱》背后隐晦表达的韩国历史观,也是将满洲朝鲜移民“韩国化”的叙述方式。
这其中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反映中国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好电影的缺位,导致我记忆当中,反映中国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全部是韩国的《黄海》、《北逃》这些,仅有一个中国电影是郝蕾演的女主是开篇生活在延边的,可这个电影还成了敏感词无法打出来。
所以,由于韩国电影强大的传播力,对这个群体的历史叙述,就只能拱手让给韩国电影,最终,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成为韩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不用自己的视角去更好地讲述它,它就会成为别人口中,他们的一部分。
2、对仁人志士的历史叙述从中国人的观念看,尹东柱和宋梦奎,是抗日被害的志士,甚至烈士。
然而,在《东柱》中,我们看到了两个非常不一样的志士,甚至烈士。
宋梦奎到处搞事情,可却没什么进展,连张传单都没发出去就被抓了,窝囊得很;尹东柱,诗人,软弱、逃避、动摇到了无以复加,简直是丢尽了志士的脸,看完感觉一点都不伟大,甚至有点活该。
然而在导演和编剧眼中,这就是真实的他们,真实的当时韩国年轻人,有青春,有热血,也有逃避,最后日本人也是苏军打败的,没他们什么事,但导演却可以心安理得地记录下他们的青春,无论他们对历史贡献大小,哪怕是他们最后在狱中对着父亲痛哭流涕说我对不起你们,但这电影依旧可以得到青龙奖最佳剧本奖,不会说他是在污蔑民族志士。
恰恰是这种对待历史的放松心态,而让韩国那段其实并不十分激荡的历史,在电影工业神奇的叙述中,再次变得丰富而动人起来。
个人公众号:古尔齐亚
1945年2月,朝鲜诗人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的牢狱里被折磨致死,年仅27岁。
半年之后,日本战败,持续35年的朝鲜日治时期结束了。
黎明之前的黑暗最是晦暗无光,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近两年因《素媛》、《思悼》两部高分影片而备受好评的韩国导演李濬益,在新作中延续其对于历史、现实题材的偏好,将民族诗人尹东柱的生平搬上了大银幕。
黑白影像,极其隐忍克制的叙事,导演用一种极简风格来处理这个传记故事。
在那个风云争斗、暗涌四起的时代,他没有刻意去放大历史激荡在尹东柱生命中的戏剧性,而尽力地去维系一种平静,犹如东柱本人那样,将所有内心的涌动,思想的争斗,青春的迷惘,只通过纸和笔凝聚成诗句,书写于无声之处。
尹东柱因参与反日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捕,然而影片并没有在爱国诗人这个身份上大做文章,浓墨重彩地去表现他的革命热血与激情。
影片攫取了东柱人生最重要亦是最后的时光,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求学、写诗、被捕、去世。
导演对于东柱这个人物的揣摩和塑造,来源于他的诗歌所流露出的迷茫、困惑、伤感,以及对纯粹之诗的追求,也来源于和发小亦是革命伙伴宋梦奎的对照。
全片用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将东柱被捕后被审的场景与他和宋梦奎的成长历程剪辑在一起,两人如日月相伴,后者刚烈热情,弃笔执枪,号召光复运动,而东柱沉静寡言,如影子般追随宋梦奎,用诗句言说黑夜中的幽暗星光。
全片最激荡人心的高潮之处,导演将东柱与宋梦奎二人签罪名书的情景并置交错,梦奎在愤慨中书写,而东柱在羞愧中撕毁罪名书。
如果说梦奎是世俗意义中真正的革命义士,而因懦弱而愧疚的东柱面对生死存亡亦是勇敢的,他对于革命的追寻超越了俗世的定义,他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这点卑微的心愿直指纯粹的自由,也反衬出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病态。
在被捕前的一刹那,东柱用母语说出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和诗,镜头定格,全片结束,这一刻我们才发现前面的所有皆是回忆。
这本诗集成为尹东柱遗存的最重要的作品,作为韩国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句被后世一代代年轻人所传颂。
黑暗的时代已经远去,唯有超越时空的诗歌,隽永悠长,与天地同在。
原文发表于《环球银幕》。
电影拍得跟诗歌一样,就是太老旧,也恰巧,我并不喜欢诗歌。
意义胜于内容。仰望星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改变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写诗。
淡淡的叙述,民族组织战士也不是那么英勇无畏,一往无前。
不错
男一男二的演技,需要打磨。对民族主义意识流的渲染,疲惫。
电影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诗集还是不错的
李濬益如果去掉韩式喜剧风格就好了
没看懂。诗人尹东柱的短暂一生。战争对人类的美好的摧残。日本的无耻。大概是这个?
7分 黑白摄影导致有点脸盲 分不清谁是谁
应该叫《冬柱与梦奎》,过十几天就能去看他故居了
无感 流水账
開始一直不喜歡東柱,直到最後的懺悔錄、死亡、詩集名。非常喜歡東柱的詩,喜歡夢奎。有過一樣的歷史,很多感同身受。黑白攝影畫面太美,難以忘懷
3.5
如果能拍的不这么韩国··· 这片真好·
角度很好,呈现的方式也很好。就像诗一样,克制隐晦,认真读通,却是深入骨髓的伤痛。
还行
很特别 嗯 怎么说 就是很特别
细腻的黑白历史史诗
口音不对劲就没法看了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