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是这样的,他会帮助别人,为人善良,从不大声说话,但却没有朋友,没有爱人。
人的情感需要包括付出和索得到,他会帮助别人,因为这样的情感付出原本就没有奢望得到回报,这是一种付出后即能得到满足的情感。
但他不会去爱人,或者说不敢去爱,因为爱这种付出是需要回报的。
你希望你爱的人像你爱她一样的爱你,而越是孤单的人对于这种回报越是渴望的深切,所以他害怕失望,然后得出一个偏执的结论,如果我谁都不去爱,那就永远不会失望。
塑料的爱情没有回应,当然也不存在背叛。
如果将人的一生数值化,那大多数人的平均值大体相同。
只是你可以选择是平静如水,抑或是大起大落。
这条正弦曲线的中心永远在那里,只是振幅不同罢了。
放眼望去,关于感情的。
那些摸爬滚打,伤痕累累的人们,依然义无反顾的执着于此;而那些至今初恋还未送出的,却一个个畏首畏尾,生怕所托非人。
受伤是成长的必修课,那拒绝受伤,是不是就是拒绝成长。
Lars到底是不是一个疯子,Bianca只是那挤压27年的情感洪流的宣泄口。
Lars宣布她的诞生,宣布她的死亡。
他用自己安排的失去来减轻对于真正失去的恐惧。
失去过能让他敢于面对未知的世界,至少那将要来临的不会显得那么的可怕。
讶异于小镇居民的善良,诺大的一个镇子,莫说一个坏人,居然连一个小市民样的普通人都没有,全都是爱人如己的好人,甚至连警察和医生这样的人都会一起演戏。
要知道他不是推着一个塑料模特满街跑,那可是充气娃娃呀。
乍看『充气娃娃之恋』这个片名,大多数人心中恐怕总会闪过一丝疑惑:莫非这部喜剧影片,竟胆大到会把“充气娃娃”当作笑料和卖点?
可当影片进行不到一半时,我们就应该明白了,片名听上去固然稍显变态,可影片的实质却完完全全与设想相左。
整部影片留给人最为深刻的感受,首先应当是一个“情”字。
这种“情”从构成上而言,包涵了多个阶段多种成分,起是兄嫂两人对Lars体贴关心的亲情,承是Lars对充气娃娃虚幻出的爱情,转是小镇居民改变态度所流露出的温情,合是Lars在经历一切波折后表现出的所谓难以言状的释然与憧憬。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感的承载、表现和抒发,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道具,那就是Bianca这个充气娃娃。
正是在“她”(而非“它”)的作用之下,原先自闭寡言的Lars微微打开了尘封已久心窗,原先冷嘲热讽的小镇居民渐渐敞开了相互理解的怀抱。
而从充气娃娃开始思索,我们可以发现,这部电影也并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非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故事。
电影是放大和夸张的,它的落脚点始终是人们的生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有朝一日或许也将会成为Lars抑或小镇居民的化身。
可能你我有时也会像Lars一样,找来一个“充气娃娃”倾诉心事;可能你我有时也会像小镇居民一样,习惯着把别人的“充气娃娃”当作真人来好好侍奉着。
充气娃娃或许并无任何特殊显赫之处,但她有时也会启发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这个世界。
给自己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影片中出现的“充气娃娃”其实何止Lars的一个?
编剧有意识地强调了男同事收藏的玩具人、女同事爱惜的绒毛熊,为的或许就是告诉我们,其实大多数人或许都有这样的“充气娃娃”,他们是我们在孤独寂寞难过痛苦时渴望拥有的倾诉对象。
倾诉对象,在原本自闭的Lars眼中,是他的“情人”充气娃娃,而在其他人心中则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不论是关怀的家人、亲密的朋友、喜爱的玩偶,还是虚幻的网络。
此处自闭的Lars,好比无处发泄的现代人,心中纵使惊涛万丈,表面却依旧矜持得碧波荡漾。
直到邂逅了“充气娃娃”,仿佛方才学会了点头、微笑、握手、寒暄,心头上的冰山才在拨云见日后逐渐消融。
给别人留一个理解的微笑。
还记得小镇居民当初是如何评论充气娃娃一事的吗?
就连Lars的哥哥对于Bianca的出现,也一时难以接受,表现得一惊一乍,更何况那些原本事不关己的围观看客。
但美好的故事里,总是存在着一些心底善良的人们:从不可思议、不知所措,到后来的不以为意、不动声色,再到最后为了充气娃娃的不计得失、不辞辛劳,我们看到了小镇居民对拉斯际遇的理解和认可。
现实中出现如充气娃娃一般突兀而莫名事件的可能性固然微小,但不理解与不宽容却时常伴随左右。
大师格里菲斯用了跨越时空的影像巨著『党同伐异』来说明人们容忍与理解的困难和可贵,即便到了现在,这样的主题却还是在一遍又一遍地提戒着我们的言行。
从幕后花絮了解,影片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剧组同戏里一样善待充气娃娃Bianca,不仅搬运时轻拿轻放,还只在有戏份时才会出场,甚至连换装都要在拖车中进行,足见导演对其呵护有加。
对于这位引人深思的特殊角色,让她受到怎样的礼遇,应该也都不为过。
对 Lars and the real girl 颇有微词的人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非常小,非常简单的故事。
世界上有很多成年以后依然像个羞涩的孩子一样不能和人交流的人, 我们生活当中充斥着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忽视他们的存在,假装那不是我们的问题。
Lars 没有遭遇过什么特别戏剧性的创伤,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他像很多真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只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别人说话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
每一个人都一定感受过这种压力,- 担心别人对你的外表,服饰的看法,害怕自己表达不好想说的意思或者想法不够聪明被人嘲笑——想要和人交流,就要冒被人评价的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厚得脸皮。
有一些人就变得和Lars一样和别人无法交流。
还好有Bjonka这样一个不会评价别人,嘲笑别人的代理人类,帮助Lars逐渐和生活中的人建立联系。
Bjonka的存在使Lars确认自己并不是一个没人理的可怜虫,还是有人无条件的喜欢他,欣赏他;让Lars能一步一步的能和除Bjonka 以外的别人开始说话,相互了解。
比如开始了解自己的哥哥,嫂子,开始了解同事,教友. 这并不容易,影片中也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爱——哪怕是想象的,都能给人勇气。
所有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一个Bjonka帮助自己成为了一个自信的成年人——有的是数学,有的是英语,有的是体育,是音乐,因为你对某件事情的爱,使得你有勇气通过自己表达这种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塑造了你自己。
我在一群陌生人的注视下和Lars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谈起电影,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通过电影认识了各式各样,活生生的人。
我无意对演员的演技进行过多的评价,我想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写一点我的个人感受。
毫无疑问,Lars是有一点心理障碍的(我不喜欢使用疾病这个词)。
交际障碍,有点自闭,小时候被哥哥抛弃所留下的阴影。
但问题是,如何去帮助他走出这些困境,克服这些困难,让他的生活更精彩一点?
一个办法就是送去精神病医院。
可是,正如他嫂子所说的,她的一个伯伯去了那里就没有再回来。
送去精神病院面对的就不再是正常的社会,过的就不再是正常的生活,所以继续精神下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除非对自己的行为不可控制,而且已经危害到周围人,那应该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进行药物和强制治疗。
其实,心理障碍的人最需要的是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受到周围人正常的面对。
而不是无情的被贴上标签,推进非正常的生活中。
正是Lars的嫂子的一句话,Lars很幸运的保留了现在的正常生活,正常去工作,正常去礼拜,正常的去帮助别人。
当Lars订制了一个充气娃娃回家后,而且把它当做自己的女友介绍给大家后,周围的人都表现出了惊讶和一点难以理解。
Lars又一次很幸运的得到了几个人的帮助。
一个是社区的老太太,她劝说周围的老人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Lars,并且平常对待他的充气娃娃女友。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小毛病。
另一个对Lars帮助很大的是心理医生,她的治疗方法很温和,一直在引导Lars心中的自我,让他勇敢的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面对自己心中的阴影,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
正是在医生温和的引导下,Lars终于自己决定让自己的充气娃娃女友“死去”,终于自己打破了自己的障碍,走出了自己给自己做的茧。
Lars能够成功的治愈自己或者说是被治愈,这归功于他所在的社区给予他的关怀。
他们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不抵触他的所做所为,用心去关怀他。
整个小镇的人都在陪他一起“疯”,而正是这种宽容和爱心再加上专业的心理医生引导,Lars逐步走向健康。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心理上的障碍。
治疗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是社区关怀加专业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关键或许还是在自己是否愿意面对,是否愿意改变。
关爱那些心理障碍的人是需要勇气和爱心,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很可惜,现在国内并没有很称职的心理医生,动不动就开药,动不动就送去某某医院。
完全没有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
而社会关怀更是缺乏。
遇到心理有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疯子,赶紧闪开
不能否认,有些东西,是先天的。
好比一些树,即使在少水少土的所在都能长成龙钟大树,而另一些,尽管枝叶优美,姿态婀娜,却容易夭折或长得细弱。
在人世这数十年,我常常会羡慕那些神经看起来比较“大条”的人,他们做事似乎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充分,也不会有很多的思虑与不快乐。
而那些触觉敏感而心思细腻的人,则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纠结的知觉与念头困扰,难于安逸。
我想:在最初或最后,能不能有一种东西,让纷争平服、让心灵安宁、让思想明净?
翻阅种种人事与书籍影象后,我迟疑地推断:也许,这种东西,叫做“爱”。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字了。
学着写这个字,居然是用了许多许多年,也才描得一个模糊的轮廓。
豆瓣里有个小组,好象叫做“我们害怕”,人数庞大。
是的,只要是有知觉的生物,都会有恐惧。
而人类,恰恰又是多么敏感的物种。
害怕寒冷,害怕黑暗,害怕被抛弃,害怕孤单,害怕……因为害怕失去,于是连“拥有”也加以恐惧,连带加以拒绝。
《Lars and the Real Girl》,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有着我小时候钟爱的《儿童文艺》的味道,纯朴的,幽默的,满怀善意的。
Lars,他因为童年的沉重阴影而形成一种乖僻、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性格,甚至会因肢体接触而产生具体的疼痛。
在精神病学上,这是典型的回避性人格障碍。
那个由L一手定制的女性人偶,是Lars的另一个自我的体现,体现着他被爱的需求,更体现他输出爱的需求。
导演为他安排了一个天堂般的小镇,居民们都如此善良而细腻,悉心照料着Lars的幻想。
他的亲人、同事、邻居、医生……所有的人,都天衣无缝地配合着他,上演一出如此温情得不可思议的戏。
并不十分波澜起伏的情节里充满了譬喻:人偶是Lars的人格体现之一,接纳“她”,也就是接纳了Lars;Lars与人偶的“争吵”,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人偶的“死”,说明Lars内心里借以回避世界或说是与世界短暂沟通的借体毁灭了,他终于能够直面现实……在现实里,我们的身体里不都有个Lars吗?
想一想,有多少人在失败、挫折、失意面前,总是能够从容勇敢的面对,能够平和理智地看待呢?
于是,我们也会有一些或者明显或者隐晦的言行,昭示着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与回避,或者对某些缺失的畸形的索取。
爱,无疑是有巨大的力量的。
但如果说,要真正拯救一个人心灵,把他拉回到这个吵吵闹闹的红尘中,享受那喧嚣中的平凡的幸福的话,除了爱他,更是要让他懂得,怎么去爱。
爱能打动人,但打动是表面的;爱的真正意义在于,启动一个人感情输入的本能,并将这种本能应用于尽可能大的范围。
孤独悲楚的我们,如果仅仅想着要得到爱来获得救赎,那是多么肤浅——真正的救赎在于,有一天你终于在付出中得到快乐并能够不断地真诚地付出。
看着电影,我想起我的一位网友,他也长期受自卑引致的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困扰而朝不虑夕。
凑巧的是,他的英文名发音与Lars很相似。
然而,我还没有来得及鼓动他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震灾发生了,受灾地区就包括了这个朋友所在的绵阳。
半个多月,我和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每天关注着震灾的相关报道。
对着纷纭人事,生死存亡,我思绪万千。
同时,我心中未曾淡忘那位在绵阳的网友——他可安全?
若是,在灾难里,他的景况又具体如何呢?
地震导致的惨景,无人不为之动容;而生者的勇毅,令人鼓舞与思悟;各界的倾海相助,更让人感受到了之前一度人们认为已经在严重流失的大爱的温暖。
大难,摧毁了完整与平安,却也激发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那么多平凡的人,在这大半个月里成为了代言无私与坚强的“英雄”。
事实上,天使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如同恶魔一样。
灾难之所以考验人性,是在生死的巨大拷问里,一个人能够明确地听到他内心的选择:奉献,抑或是索取。
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 认识到世间盈缺有定,有人悲观黯然,有人及时行乐,有人澹泊以对。
残垣断壁,让人追怀白壁红瓦之美;生死永别,让人痛记熙熙共乐之时。
失不可免,不如珍惜已得。
多少人,在为弱难者慷慨相扶的同时,也学习着如何书写“爱”这个字,感受到“付出”比“索取”更能让人坚韧与强大。
而我那个远在绵阳的网友,此刻,他是依然蜷缩着苦盼他生命中的阳光呢?
还是在灾难里勇敢地走出了角落,向周围的人们伸出 原本苍白怯懦的手,在苦难的洗礼下从一颗黄弱的小苗长成为苍绿的树木?
我无从知道。
电影里,主角Lars最终在人们的关心下克服了他人格中怯懦回避、歇斯底里、脆弱畏惧的一面,走进了正常的生活。
现实中,还有许许多多的Lars在等待被救赎。
我想,要得到救赎,既难以期待一整个城镇的关怀,也不能寄予一整个城镇的倾毁。
我们更多人面对的是平凡的琐碎的庸俗的日常生活。
LARS们必须进行自我拯救。
勇于去爱——勇于接纳,且勇于付出。
救赎不在于你所得到的首肯中,而存在于你付出的每个时刻。
……原谅我,在凌晨四点半,这些言语混乱而可疑。
惟有一句是清晰的:朋友,愿你我平安,且奋发。
伪善又做作的电影,乍开始或许还被忽悠的小感动下,仔细一想不对劲。
不过是装疯卖傻的男人给自己始乱终弃行径的粉饰罢了.这电影说好听了是个童话,但充其量是个笑话. 在这部电影上,我承认没有同情心........... 伪善又做作的电影,乍开始或许还被忽悠的小感动下,仔细一想不对劲。
不过是装疯卖傻的男人给自己始乱终弃行径的粉饰罢了.这电影说好听了是个童话,但充其量是个笑话. 在这部电影上,我承认没有同情心...........
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后,都会看到Lars的前后变化,而忽略了Lars周边人的变化。
当然Lars的变化是明显而自发的,而后者的变化则是相对隐蔽而被动的,更是非本质的。
Lars生活于一个社区之中,这个社区中的人们大多相互认识,教堂中或者Party中都可以相互看到。
这是电影中展现给观众的一个情况。
但是电影还隐藏了(应该说是背景化了)一个高于社区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存在使得连Lars这样有交往障碍的人,平时生活都没感觉到多大不便。
他起床,三餐可以叫外卖,工作只需电脑,一切井井有条。
很难想象Lars在中世纪如何生活。
“现代社会”把原来属于人际交往范围之内的职能大多收归“社会”,人的能力在增长,但人的活动空间在缩小,庞大而秩序井然的“社会”压在渺小的个人身上,使得个人可以不动脑筋地生活下去。
而伴随着原先做布朗运动的个人被规范化为机械运动,真正的公共空间在不断地缩小。
哈贝马斯,这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的第一反应。
不仅是影片的所描绘的图景图解了哈贝马斯笔下的现代社会状况,更重要的是,导演也持有和哈贝马斯一样的乐观精神。
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所形成的个人交往的丧失,还是交往理性高于工具理性,哪一种更合理,这是他们面对的第一问题。
导演似乎理想化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他所持有的观点与人类天生的“聊天本质”相契合,所以尽管觉得这很难达到,但还是会认为这是一部温馨真诚之作。
社区与语言,是哈贝马斯,也是导演所用到的对付规制化的“社会”的两种武器。
社区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交往人群与交往地点,而语言的生活化而非书面化更是暂时摆脱社会的避难所。
社区和语言,亦即聊天与聊天对象,乃是再造人类活力与公共空间两把钥匙。
但是编剧要让故事一波三折——这是一个日益“社会化”的社区,而Lars则具有交往语言障碍。
情况似乎陷入死局。
社区的公共生活日益压缩——只剩下礼拜天的教堂,人们则相对无言。
Lars看起来是这个井然有序但一潭死水的社会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有些人也会尝试着交谈——他的嫂嫂热情邀请他去早餐,但大局已定,死水微澜。
而编剧的理想主义情绪还是战胜了现实。
这种理想主义是我所称赞的,他设想,Lars这种人,不仅有,而且比别人更有交往的冲动——这种冲动包括聊天、击掌庆祝、手与手之间偶尔的肌肤相亲、眼神的交流、以及听到朋友的笑声。
Lars 的冲动,最终幻化成充气娃娃的出现——一个虚拟的交流对象。
编剧的理想主义这时候达到了顶峰,他不顾现实的桎梏,硬造出这么一段离奇故事,来实现他的关于人类的信念——人类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族群,人类曾经,现在也应该是热爱交流的、热爱分享的,热爱同类的。
而充气娃娃的出现,最终改变了Lars,也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改变了其他人。
虽然在最后的一段,关于社区中其他人的改变,编导对剧情的处理,还是陷入了一种关于改变的俗套,无法实现整部电影的内在现实性,但他能把这样一个容易被煽情与被离奇化的故事讲成一段颇具现实主义神采的温馨小品,同时也前后一致地贯彻了自己的思想,想到它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也算不负。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类之间的交流乃至最后的同气连枝,竟然是通过一个充气娃娃来完成,是否是对本片所传达思想的一种讽刺。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成人版的《蛋白石之梦》, 但相对于《蛋白石之梦》的让人感动而言,这个片子采用同样的煽情手法,就显得有些弱智了。
世上有很多象拉斯的嫂子、医生这样的好人,但对于一个像拉斯这样的成年人而言,这个世界远没有整齐划一地温情到如此地步。
PS:《蛋白石之梦》的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9170/
我有一头漂亮的头发,黑色的大眼睛,性感的微张嘴唇,健康的肤色,火辣的身材。
我的手感很好,我的柔韧性极佳,我能一直保持微笑,我不会在你烦的时候更烦你,不会唠叨不会抱怨,我是很好的倾听者也会是很好的性伙伴。
使用者,你好,我是充气娃娃。
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是一束光,在打开装着我的箱子后,我知道我是属于你的。
你对着我说话,什么都说,音乐、电影、烦恼、高兴、甚至你上一次做爱的感受。
你带着我散步、吃饭、走遍很多地方,你带着我一块泡浴缸,然后安然入睡,我们好快乐。
可你始终是孤独的,你需要一个人陪,而任何人都只是陪你走一小段的路过人。
你开始狂躁不安,开始对我大发雷霆,可我还是保持微笑,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没有第二种表情。
该死的工人,他们在把我装箱的时候肯定忘记放上了使用说明,我是用来操的,不是用来爱的。
而你,想操就操呗,还要玩花样,玩花样就玩花样呗,还要动真格的,要动真格的就动真格的呗,还要后悔,后悔就后悔呗,还要找借口,找借口就找借口呗,还要全推我身上。
请问你知不知道要做一个充气娃娃又要倒模又要安装又要上色又要搬运,这有多辛苦么?
请问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充气娃娃的感受啊?
最后,我消失了,你好了,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影片的本名《拉斯和真实的女孩》非常具体而且浪漫地一句话概括出了这个故事的精髓。
学会去包容,学会去理解,这样,生活才会充满希望与爱。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不理解和不沟通,才造成了矛盾与隔阂。
就像这个故事中,拉斯的行为已经如此怪诞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爱与包容,拉斯的行为反而显得温暖甜蜜,而那个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真的就像一个真实的女孩那样,为拉斯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的气息和希望。
——有志女青年说到充气娃娃,作为一个成人,我无法不带有色眼光去看待。
充气娃娃,用于满足成人在性方面的需求,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作用。
作为一种自慰工具,充气娃娃也就区别于一般的人偶或是玩偶,而完全就是色情的代名词。
当然,影片的直译名称并不是《充气娃娃之恋》,而是《拉斯和真实的女孩》。
这个中文译名虽然直接了当,但的确多少有一些不坏好意,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
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怀好意的人为了这个译名去看了这部电影,却从中没有得到所希望的那种乐趣,而认为这部电影无聊。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因为这个不怀好意的译名,而庆幸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并且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看待。
而这个故事,最古怪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那个男人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
古怪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映像应该是一个闹剧,或是一个典型的充斥着粗口、色情和厕所文化的屎尿美式喜剧。
因为,这个题材完全具备了成为一个闹剧的基础。
大概,没有人会把充气娃娃想作纯洁美丽的芭比娃娃,当作倾诉的对象,而完全忽视她是一个成人性自慰的工具。
于是,这个故事古怪和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一个原先代表着色情的充气娃娃,成为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成为了幸福的象征和梦想的载体。
于是,可以说,《充气娃娃之恋》是一个古怪却温情的故事。
一个孤独的男人,不善于言辞表达,不喜欢与人有肉体的接触,但是心地善良纯洁,他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为她念书,给她唱歌,关心关爱她,带她看病检查身体,不在乎众人的眼光,与她一起参加聚会和祷告……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她发泄性的欲望。
这个性感、身材曼妙由一堆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一瞬间成为了纯洁的天使,一个善良的男人所爱的纯洁简单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充气娃娃因为男人奇怪的关爱,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正是这个孤独的男人,内心最为信任的人,她是男人对过去童年生活阴影的安慰,是男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男人开始走进人群与人们开始交流的鼓励者。
大可不必去分析,男人是不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或者他为什么要对一个充气娃娃产生那样的感情。
我想,这大概也不是影片想要让我们去看到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古怪的故事,却有太多的感动,它们是如此甜蜜温暖,流淌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动于男人对充气娃娃纯洁简单的爱,更加感动于男人周围的人们,对他所做出的怪异举动的关心包容与理解。
这虽然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但却处处流淌着真情。
在男人生活的那个小镇,人们像一家人那样相处。
虽然导演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画面几乎是低调的冷色调,而冬天的雪花却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童话般梦幻的感觉。
故事中的小镇就像来自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般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没有猜忌没有太多的隔阂,大家都用心去沟通去理解去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小镇的温暖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间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导致隔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美丽和谐的“白色小镇”才像来自童话世界般那样美妙。
最感动的莫过于,人们对拉斯的包容和帮助。
在一起开始,拉斯的哥哥无法接受弟弟居然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这个哥哥焦躁不安不知该怎么办,而贤惠的妻子,却把对丈夫的爱转化为对丈夫弟弟的关心和包容。
于是,他们像拉斯一样,把充气娃娃当作一个真正的女孩看待。
我看到夫妻二人为充气娃娃洗澡,虽然这样的情节真的很诡异,但是却异常感动。
我看到夫妻二人发动镇上的人,一起包容拉斯一起帮助拉斯,我看到那个喜欢拉斯的女孩默默的支持,我看到人们邀请充气娃娃去当社区义工,我看到整个社区的人们抛下世俗和偏见的眼光,完全地去接纳拉斯和拉斯的爱人,虽然这个爱人不过是一个假人,但是,每一个人为了拉斯能够快乐开心,都真心地和他一样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
最后,拉斯的充气娃娃死了,其实是拉斯想要面对新的生活,想要尝试正常的恋爱,于是,自己做出了选择。
当然,你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幕,镇上的人们为拉斯的充气娃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这个情节太过于荒谬。
那是,因为你还不能够去理解这些人们为拉斯所做出的关心和包容,是怎样的无私伟大和温暖。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不再相信美好的原因,不再相信有童话。
我要感谢这部电影,以一种古怪怪诞的方式,让我再次体会到那渐已迷失的美好和爱的力量。
文/有志女青年
我们都曾如此自闭过TVT
除了镜头美一点,就是冷笑话版周星星
看过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不及格
双方都在过度阐述
只能说他周边的人实在太好了
宅男狂想曲
作为“少数群体”,Lars已经非常幸运了,无论自己做出什么选择,爱上抑或失去娃娃,身边所有人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她,而他忽略的这些爱,才是更多更多人终其一生未能得到的。为了温暖而温暖,毫无说服力的电影
这部电影简直是个笑话
一个有趣的片子,温暖的小镇,感人的故事~现实版http://tieba.baidu.com/p/3510289395?pn=1
完美小镇和纯爱故事
故事很假。
RYAN的个人秀
主演长得像opeth主唱
一颗宽容的心
挺无聊的,要不是发现是他们三个演的简直想快进
看完《爱的对象》改为一星了
that's how life does. everything at once.but it'll get better in time.
这部片就如同《miss little sunshine》一样,让我们在平静而隐忍的欢乐下面,找到了潜藏的悲伤。Lars的亲朋好友真的很善良。整个故事又温暖又美好。同时又不乏深思的点。
結尾前夕,一直五星。
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