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好看,我老公总是说我不要看这种片子,诶,为什么会和他结婚啊,根本不在一个思想层次,剧评要140个字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难道不好好睡觉时间的好不好耍就难上加难健身卡计算机哈哈哈建设军事基地看吧吧吧吧删吧就开始看看吧那你就是斤斤计较韩版寿比南山卡卡卡男女
国产剧要么是家庭伦理剧,要么是抗日敌特剧,是后宫穿越剧。
这个剧不是目前流行的讨巧的题材,它的题材很独特,让观众看到了一群不曾注意的,却有百万之众的人群—撤退台湾的老兵。
一弯浅浅的海峡,黑发变白发。
想起了余光中的一首小诗《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乡愁啊,乡愁。
为何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想起故乡,要让它带着忧愁呢
看了几个晚上到凌晨两三点,《原乡》基本看完了,陈宝国,张国立的演技非常棒,台湾女演员也特别的赞。
有些集数是看着哭着,电视剧里他们哭成个泪人,看的人也是哭花了脸。
这个题材这么多年没人碰,总算是出来了电视剧,且不说戏里的他们,造成共鸣的是这些故事也发生在我身边,当然不是台湾,是这头,我小学时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的画面。
第一个从台湾回来的老兵,是我村子里的同姓长辈。
准确时间我记不清是1990年的秋天还是1991年的秋天,那天大概是星期天,中午饭刚吃过,街西头有一辆小轿车,90年代的农村街里面小汽车是非常少见的,一条街不过二三百米长,所以孩子们很快就跑过去围上去了,故事刚刚开始。
车里面下来的那位老先生,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戴一个金丝眼镜,尖尖的皮鞋,特别像个大官的样子。
然后我就清晰的记得他们母子抱头痛哭的样子。
儿子那年60岁,母亲75,。
回来那位先生边哭边说,没想到还能见到老娘,一直往家里写信,寄信,寄钱,都是托自己当年的一个同学转交。
见到母亲后才知道钱根本没收到。
然后就听他慢慢说,1949年的时候他在开封高中上学,后来就跟着学校队伍撤走了,最后就到了台湾,在那里结了婚,生了子,在台国防部与中央银行都任过职,开过饭店,看状态要比《原乡》里这些个老兵经济要好的。
他坐下来慢慢讲,80年代初期特别想回来,想家想的不得了,后来没办法了,就辞职了。
然后去美国了,在弗吉尼亚州三年也拿到了绿卡,然后就赶紧回老家,没想到还能见到老娘,他说他离开台湾第二年,台湾就解禁了,允许老兵回乡探亲,他自己折腾了一圈子总算回来了。
其实他见到是两个母亲。
他父亲当年在西北军西安当副官,娶了两房妻子,她的生母是二房,15岁就生了他,所以他能在自己60岁的时候见到75岁的老娘,她的大妈那年是78岁,身体也硬朗。
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在抽他从美国带回来的雪茄烟,听他诉说一辈子的坎坷。
他至今还健在。
幸运的两位母亲在人生暮年还能见到漂泊在外的儿子,也算是有福气吧。
另一个回乡的老兵是我爷爷的一个堂哥,他回来的时候是1998年。
那年夏天暑假还没开学,听一个堂爷爷说他要去前边村接他大哥回家。
这位从台湾回来的堂爷那年是68岁了,我见到他的时候,正听他一嘴乡音的说回来的经过。
他说他回来这是第三次了,前两次都没找到家。
1948年的时候,他跟着父母在徐州讨生活,从开封的乡下到徐州好几百地呢,他们是推着独轮车一步一步走过去的,父亲给了他两万块钱(当时的法币两万块钱估计也就是现在的一两百吧)做小生意,没一段时间他就赔光了,然后特别害怕父亲打他,就偷偷的参加了国军部队,然后当兵不久就跟着部队撤,他说的时候还说自己是挺幸运的,当兵基本没打仗,一直就往南撤,最后撤到了越南的富国岛,好像是98军黄杰的部队,在那里待了一两年,就撤到了台湾。
没想好到这个赌气的一走,再没见到爹娘。
他一直在军中,到了53岁才结婚,就是我的这位堂奶奶,当年才20出头。
隐约记得这位堂爷爷说,他当时80年代末期没回来是因为还在部队,妻子也在部队的一个部门,不允许回来。
等到退役了,一双儿女正是上小学需要照顾的时候,没办法又缓了几年,等孩子读中学了,才有时间回家见老娘。
第三次从台北到香港转机,然后直接飞到了南京, 因为前两次都是在当年逃难之地徐州找,爹娘哪能还在那儿呢,都回到了老家开封乡下几十年了。
然后他从南京坐火车到开封,再转大巴,公交,下了公交车,找不到回家的路,坐街头哭开了,别人一问他,他报上自己老父亲的名字,大家都摇头,有一个老先生指点说,都是一个姓,前后村的,远不了,你去后面那个村问问,二里地不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到村里了,却找不到家,没人知道老父亲的名字,坐街头满眼流泪的时候心肯定如刀扎一样吧。
就这样,我的一位堂爷爷听信就去了,接回了白发苍苍的大哥,年逾古稀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回家来他是没见到我那位太奶奶的。
老太太80多岁的时候,成天坐在家门口念叨还有个儿子,会回来的。
《四堂探母》里杨延辉唱到:老娘亲请上受儿拜,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
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
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见母一面愁眉解,愿老娘福寿康宁永和谐无灾。
”千拜万拜,还是没有见到爹娘。
我的这位从台湾回来的堂爷爷 回乡的第二天去给父母上坟,跪那哭的一塌糊涂,几个兄弟也是眼泪巴巴的陪着哭,爹娘都已经去世了整整十年了。
《原乡》里的故事很像我隐约听到我这位爷爷说的一样,他的战友们,同乡们的回乡的情景。
他的妻姐丈大概是一个军级干部,就是《原乡》里的这位岳将军一样的职位吧,所以也是罩着身边一群人的。
他快70岁的人了,身材倍直,一米八几,精神矍铄,围着他听他讲往事。
他回来的几天里,还有我一位同学的父亲过来拜访,这位同学的三爷也在台湾,国民党老兵,已经回来一次了,一打听,原来他们在台湾还都认识。
只是我同学的三爷一辈子没有娶上媳妇,很像《原乡》里的八百黑,一辈子勤勤苦苦的一个老光棍。
看《原乡》之所以落泪,除了这个题材的催泪,也是我一想到我同族这两位爷字辈的老先生回家后的泪流满面,就禁不住要哭。
人生不过百年光阴,长寿的还难活到一百岁呢,父母儿女一场,几辈子修来的缘分,生不能见是人生最大的残酷吧。
其实想想他们,又会记得村子里其他人的故事,就是当年村子里参加革命队伍新四军的几位老先生,还有两位后来都做了到将军的位置,位列司令之职,听村里老人说,他们除了淮海战役胜利后回乡一次,从没回来过,包括他们的爹娘去世都是自己的子女回来祭拜的。
他们实在太忙了吧。
如今这两位革命的将军,就一个在自己晚年,回到出生地住了一晚,再没回来过,听说都已经去世了。
在台湾的这位堂爷爷,在美国的那位老先生,农历甲午年的今年都已经满85岁高龄了,身体都挺硬朗。
他们受了半生离乡之苦,爹娘是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受尽身心折磨,愿他们都长命百岁,安度晚年。
《原乡》,有着国产剧的通病:太长,台词有些水。
虽说30集在动不动就40多集的国产剧面前,《原乡》还算克制的,但是比起短小精悍控制在20集以内的韩剧,基本11集左右的日剧,《原乡》的确有些长。
在节奏上,《原乡》的故事也没有太多悬念,不会说是看完第一集就特别想看第二集,更加不会出现像英剧那样一旦错过某个镜头似乎就漏掉重要情节。
节奏与时长都是对看惯英剧、美剧、日剧、韩剧的人一种挑战。
即便如此,《原乡》仍然值得推荐。
讲的是台湾老兵一直想回家看看的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原乡》脱离了政治,台湾部分陈宝国代表的警总总是以近似反派面目出现,但一看到陈宝国那正气凛然的脸就知道,警总不会彻底黑化。
大陆这边的亲戚,并没有特别浓墨重彩的写,在时间上也刻意模糊,基本是在文革结束后,许多人因为台胞原因受到的牵连只是在台词中提及,并没有真正展现。
没有政治,《原乡》讲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群人去到了一个孤岛,囿于各种因素,这群人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回家见爹娘、妻子、丈夫。
这种离散的痛苦迫使着他们不断反抗,不断突围。
很有点密室脱逃的感觉。
可是时间有时候很无情,等你逃脱了这个孤岛见到你想见的人时,一切似乎已经都变了,所谓物是人非的痛苦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明了。
张国立饰演的洪根生,来到台湾后娶了当地人,生了一儿一女,感情也很好。
他在大陆的妻子却一直没有改嫁,照顾公婆,拉扯大两人的孩子。
当见面时,这种时代造就的悲剧让人感慨。
或许也有人,一直彼此等待,等到见面时,皆已白发苍苍,各自最年轻最美好的时光无法厮守,这一辈子都被时光辜负了。
每个人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可是即便如此,还是要去见。
人这种东西,终归逃脱不了感情的束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念于老兵来说是必须圆的梦,执念也好,梦想也罢,总归要圆。
至于产生的回响,于老兵而言无非是一个死而无憾,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却是警钟式的响声。
正如少年派所说,“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所以就把身边人每一次相遇都当久别重逢来重视,或许这样的珍视可以可以减缓有一天离别时的伤痛。
ps这两天看志愿军战士的枯骨被护送回国内 好想心中为他们鸣枪致意 可怜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样想活着的老兵不论怎样也是一种念想,比最后回来的是一堆枯骨还是好的吧。
历来政权交替,受伤害的都是最底层的士兵和老百姓。
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只不过是一枚棋子,而绝大部分人连棋子都配不上”。
记忆中,1993年的夏天,村里本家的一个爷爷从台湾回来探亲。
他是1949年初安阳解放前夕被抓壮丁走的,那天有人看到过他在离村三里地的大路上捡粪。
随后是一路败逃南下,直到被迫登上前往基隆港的运兵船。
那年他不过17岁。
他被抓走之后,他爹为了找回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寻儿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娘在建国前夕哭瞎了双眼。
后来在“文革”初期被批斗死了。
现在还能想起来他回村那天,站到村口那棵已经快两百年的皂角树下,哭的像个孩子。
17岁被抓壮丁,61岁才回家。
阻隔两岸亲情的,真的不仅仅是那一湾海峡。
洪根生对女儿晓梅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没有离乡背井过,不知道想家想亲人的苦。
确实,不管我们这些人看到老兵苦等三十几年无法回家看望亲人,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家乡的丝毫音信的时候,我们有的是同情、悲悯,却极少能够感同身受。
没有经历过离乡背井、异乡漂泊,没有经历过有家难回,难寻亲人音信的苦,怎么能够理解那些台湾老兵的苦。
正因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都觉得他们苦,才知道他们是真苦,苦到我们这些外人都潸然泪下倍感心酸。
很多老兵都是被抓壮丁去的台湾,出门买个盐,买个酱油,串个门,走在路上就被抓走了,从此与亲人之间就是难以逾越的海峡,很多人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亲人和爱人。
前一分钟,还在阿妈跟前撒娇的孩子,和爱人打情骂俏的少年,陪同孩子玩耍的父亲,下一分钟就被胁迫着跟着溃败如山倒的军队,从此异乡漂泊,孤苦无依。
有的人在台湾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留下家乡的恋人、妻儿凄苦一生,有的人身在异乡为异客,一生孤苦,离开家乡就在没有亲人。
想家没有罪,想娘没有罪,有罪的是不让人回家,不让人看娘的法律。
大陆和台湾不通航、不通信、那就转到香港、美国、泰国,只要能回家,路途再远也不怕,只是回大陆难,再回台湾依旧难。
如果一直孤苦一人,那么回家便是唯一的念想,纵然家乡的亲人不再,能够呼吸着家乡的风,喝着家乡的水,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了却一生的牵挂。
最难的是两边都有亲人的人,那些在异地成家的人并没有过错,漫长岁月,想要找一个人互相取暖,尤其是远离故土,孤寂的心更需要温暖,只是越老越思乡,思念故乡的亲人、恋人。
想回去,舍不下台湾的亲人,不回,舍不下那颗一直悬在故乡的心。
虽然我们没有尝过背井离乡的苦,但是大多数人都有离乡的经历,也尝过想家的苦,只是和平年代,网络发达,交通便捷,这苦便淡了许多。
在想家的时候,想想战乱年代,海峡阻隔,将这苦放大千倍、万倍,这苦便再难以忍受。
去年疫情 武汉封城 我留在了武汉 爸妈1月初就回了老家 本来可以等我回家过年的结果我一直到4月份武汉解封 才回家就这么几个月 我都感觉好想家乡啊曾经那么不愿意回去的那个小县城 我感觉一花一木都是那么可爱 更别提爸妈了 虽然每天视频 可是真的很思念他们 想吃妈妈做的菜 想和妈妈一起逛街 好想她所以 这些老兵的思念该有多么浓厚呢 35年 不能回去 没有老家和亲人的消息 只能唱唱山西梆子 品品家乡的醋 梦里无数次梦到大樟树 只能把蒸的每一笼馒头的第一个都留给老娘 只能在远方给老娘磕头说一声孩子不孝 所以他们不顾一切地想回家 老娘老了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这部剧的视角很特别 台湾老兵 主人公们 有小人物 他们每天辛苦的工作 修理家电开出租 平时下下棋喝喝小酒 也有官员和退休的将军 他们的房子舒适汽车代步 有权力和地位 他们不一样 可是他们也一样 一样是被历史 改变了命运的一批人 离开大陆 在台湾落地生根 在历史面前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被裹挟着前进 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原乡》以老兵思乡为情感主线,该剧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老兵与故乡亲人之间的分离、思念和团聚的故事。
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电视剧,几乎每一集都有情节能戳中泪点。
《原乡》中入木三分地展示了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思乡归宗的最为朴实的情感。
而在当代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心向原乡却身在异乡,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依然有增无减。
《原乡》这样的讲述1949年退守台湾老兵返乡题材电视剧的出现似乎让看惯了抗日、宫廷斗争、现代婚恋题材的大陆人耳目一新,有一种极为清爽的感觉。
虽然在剧中导演有夸大大陆好的嫌疑,但不影响整部影片的质量。
我们可以理解为张国立讲述的只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无关任何政治,政治只是背景而已。
《原乡》是一幅琐碎的生活图景,老公与老婆的吵闹,儿子闯的祸,女儿的爱情,余夫人赴港寻田夫,宝岛台湾宾馆……再加上台湾人就像网市那样絮絮叨叨的说话方式,让我觉得它包容了好多好多东西,极琐碎,但每一件事都紧扣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这幅生活图景大概就包含着导演对生活的理解吧。
在电视剧结尾,洪根生一家人团聚之时,很凑巧的,网市遇见了自己的前夫林水泉,好像是巧得不能再巧了,有点不自然的地方,但导演的安排另有深意。
如果网市与林水泉、洪根生和阿茶重新成为夫妻,这样就没有人再落单了,多年的思念与等待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岂不是更好?
但现实怎么能这样呢?
洪根生与网市之间是相濡以沫的爱情、亲情,与分别三十五年的阿茶之间是思念与牵挂,网市与林水泉之间亦是如此。
洪根生本来也是动了跟阿茶回大陆定居的念头的,他说“前半辈子陪网市,后半辈子我想陪你”,可能也是一时冲动的念头,在后来的剧情里,他再也没有这样提过。
现在,林水泉的出现似乎给了大家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但他们都选择按既定的生活轨迹继续生活。
三十五年前,他们没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三十五年后,他们有机会回到以前,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继续,不再辜负任何人,带着爱继续生活。
个人认为,影片中最出彩的演员应该是陈宝国,从一个冷漠的像“鱼”一样的警总,到为了见老娘放弃自己的身份,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孝子,陈宝国的表演丝丝入扣,无懈可击。
看完整部电视剧,路长功开始变成一个冷漠的人大概就是因为石宝恒的死,因为内疚,他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个为政府工作的机器,对是非没有了自己的判断,是老娘的录影带让他的心渐渐暖了过来。
其实路长功最幸运的一点是他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朋友,岳知春。
他们之间知根知底,掏心掏肺,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价值观截然相反(一个提前退休,一个争着向上爬),虽然他们因为杜守正的事情斗争,但他们都信赖对方,尤其是岳将军,他似乎一直深信路长功本是个好人。
朋友,就应该这样,不求两肋插刀,但求相互信赖。
顺便提一句。
陈宝国那段看到母亲录像时痛哭的表演和跟母亲通话的表演真的让我的眼泪刷的就下来了,这只是挺普通的镜头,但让陈宝国演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不知道用这两个词语合不合适,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原乡》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记得看过电影《逃离德黑兰》、《窃听风暴》之后,觉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原乡》同样如此。
我的公众号:normalgirl136,任性码字的地方,希望你能来哦!
由衷说一句:真是好片子。
千万不要以为就是烘托悲伤氛围的哭哭啼啼主体剧,这是一部题材独特、温馨感人,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的剧,很难得啊。
要为所有老戏骨的表演鼓掌,没有一个拉胯的,年轻演员也不错,剧情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情悲痛,反而从头开始就是在紧张、思念的情绪中展开温馨幽默可爱的生活画卷,接下来老杜探乡的过程让人感动、紧张、揪心同时又觉得可爱可亲,最后香港部分的团聚百感交集、五味陈杂,拍得也很精彩。
几位老兵在台湾眷村相依为命又思念故土的生活也很真实感人。
陈宝国塑造的路长功这个人物充满矛盾、极其出色,最后一幕脱下外衣融入游行队伍的场景真是催泪,结尾打出1987年打破38年两岸隔绝的一行文字说明,居然可以让人眼泪掉下来。
很成功的电视剧,每个人物都出彩,岳将军、于夫人、台生、符天,魏先生、阿茶、老马、力奇、马丽、小梅……都亲切得不像影视人物了。
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剧。
没有浪费这些好演员,并不像一些剧仅仅是把好演员凑在一起演绎无聊剧情而已。
没有任何说教,很多特殊历史问题和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就这么于朴实平淡中传达给了观众,编剧和导演都很高明,希望一些主题剧的主创人员都能来看看这样的剧,不要再拍一些虚浮无趣的剧来浪费资源。
越是大主题剧越从生活细微处入手,从小人物入手,才能让观众看进去、喜欢看。
好不容易找到这个剧啊,当时看这个题材还以为不好看,没想到这么感人。我妈看每一集都流眼泪啊
这个电视剧真的很好。台湾老兵的题材,对于大陆来讲太少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台湾的老兵们,再过个几年,基本上也都入土了。当那个时候,似乎台湾已经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乡愁都成了过去。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年轻演员和结尾后力不足却不影响被吸引和感动 但不知这样的剧打动了我们和台湾老兵 是否能打动更多台湾同胞?
8.5/10,最后几集忽然疯狂琼瑶。
老演员们演的都很好 但剧情实在太拖沓太八点档 快进看完了 怀念10年前朴素的善恶观
看好了,哭了很多次,很感人,不错
差不多每集都要哭
虽然有八点档那种狗血剧情,也充满了满满爹味,但是这个时期大陆台湾可以拍这样的片子真是不容易,都是老戏骨,尤其陈宝国那演技,绝了,茶嫂一出现我就想起我那可怜又坚强的太太,一个人守了一辈子。剧中bug也挺多,小雄就是个工具人,根生后来完全忘了他还有这个儿子,剧中的晓梅很讨喜,像安以轩。根生只想大陆的亲人,忘了他儿子还在被追杀😂这样的乡愁现在看好像不是个事,那代人也基本凋零了,共同的记忆一旦失去,认同感也就逐渐消失了
台湾眷村老兵回乡路(20140411)
还不错
挺煽情的。
当年看的时候真的好几次被感动到哭,故土难离,想家是中国人都会有的情结。该剧最好的地方不是一味煽情,而是老兵们想方设法回家的过程的有笑有泪,老戏骨们演的真情实感引起共鸣,好剧!
主题很好,但是情节上有些有矛盾和自嗨的地方。
不能不说在烂剧横行的今天这个电视剧脱颖而出,但是有些情节未免太牵强,还有点过于“正”,
有些镜头还算蛮感动,但略假了点。杨千霈和居中的妈妈演的真是可圈可点,相比之下大陆演员太一本正经了。结尾也太粗糙了点,大环境可以更渲染一下,可能受限于尺度问题吧,不过整体还算不错
小时候看,不懂什么是乡愁…当年那么多人去了台湾,成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却留下老婆孩子守着老娘,还住在原来战乱的废墟上…
这味儿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岳将军和路老总是什么宝藏cp,再加上力奇小可爱我直接嗑到昏迷。
太攻心了。泪点低的不建议观看。虽然情节上很多地方有漏洞,虽然大陆偏向性太强,可还是忍不住看到凌晨四点。
台湾老兵的题材真的很少很少,里面也真的很有台湾的感觉,很喜欢的一部剧,演员也都很喜欢
没有深夜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