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婷
主演:艾琳·贝达,卡特·克利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简介:华人导演赵婷(Chloé Zhao)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先后入围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和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影片描写美国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关注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详细 >
没看懂
一个华人导演拍摄的以印第安人为主角的美国西部电影。
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摄影机奖提名,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提名,赵婷处女作,异乡人视角,细致描摹印第安自治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状态,几处摄影印象深刻,几处音乐返璞归真,另类故土情,土著民版少年时代。
青涩但真切 那份真是藏不住 装不来的 赵婷骨子里是个悲悯的人 如果说无依之地是献给那些不得不上路的人 那哥哥和骑士就是献给那些不得不留下的人
这也太牛逼了 这合理吗
导演和摄影师志同道合,处女作就如此出色,非常喜欢她电影里的这些非专业演员,注意到三部电影里都出现的那个牛仔小哥了。
好流畅的情感,但看完就一个问题:歌在哪里听?
没有集中视点带来的叙事问题 喜欢结尾
电影好不好,全看玩手机。电影拍的好,手机玩的少。电影拍不好,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看过留脚印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可喜欢
摄影很棒,男主小哥也有中独特的魅力
赵婷处女作。大量手持自然光捕捉型摄影。有评论说有马利克的风范,那还是差很多。同类型的《美国甜心》也比此片生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导演,对于当今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的捕捉蛮准的。因为曾经去过second mesa的保留地,所以我理解印第安人那种连迷茫都无法表达的被遗忘的无望和被美国文化腐蚀的挣扎,同时他们却又跟那片荒凉的大地一样顽强地活着。
虽然很马利克的风格,但叙事和感情张力要好一些吧。一个印第安家庭的故事带着关于美国社会的深层观察,不像外来者,拍得更像一个深谙西部荒野生活之道的老土著,赵婷确实厉害。警察抓酒贩和帮派冲突烧车两场对应戏厉害
8.0 比《无①之地》看得舒服。近乎完全松散的文本消灭了戏剧性,她的调度还保留着马力克那种轻滑的引力,将人与环境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堆积太多诗意的语言与概念,这明明是可以用镜头完成的事情。
6.3 不仅仅是视听风格,甚至主题都一股马大仙味,问题是在那种仙气的镜头中,我感受不到人物,这是赵婷此时和马力克最大的区别
故事有点散,很多中近特写镜头和景观展现,但其实没有太get到主题深度。
太琐屑了
6/10。影片的剧作未有明确的戏剧结构,甚至主角的情感困境要到后半段才浮现。赵婷毫无保留地重组大量与叙事无关的闲笔,类纪录片地呈现了人物日常的家庭、校园、性与暴力,主角在父亲离世后面临跟随女友前往洛杉矶谋生的两难处境,或留下靠卖违禁酒来照顾母亲和妹妹。从拍摄方法上看,广角镜头和手持中近景不断贴近人物的面孔,以固定的远景观察奇观性的自然景观,说明脸的真实感和自然的诗意与边缘游牧群体相互照应。结尾主角选择了留下,他抓起一把沙粒抛向风中,弥漫的沙粒渐渐与大片云朵融为一体,表现了对逃离这片荒芜之地的幻想。但这种对画面信息不断做减法的处理,很难持续牵引住观众的注意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没看懂
一个华人导演拍摄的以印第安人为主角的美国西部电影。
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金摄影机奖提名,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剧情片提名,赵婷处女作,异乡人视角,细致描摹印第安自治区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状态,几处摄影印象深刻,几处音乐返璞归真,另类故土情,土著民版少年时代。
青涩但真切 那份真是藏不住 装不来的 赵婷骨子里是个悲悯的人 如果说无依之地是献给那些不得不上路的人 那哥哥和骑士就是献给那些不得不留下的人
这也太牛逼了 这合理吗
导演和摄影师志同道合,处女作就如此出色,非常喜欢她电影里的这些非专业演员,注意到三部电影里都出现的那个牛仔小哥了。
好流畅的情感,但看完就一个问题:歌在哪里听?
没有集中视点带来的叙事问题 喜欢结尾
电影好不好,全看玩手机。电影拍的好,手机玩的少。电影拍不好,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看过留脚印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不太记得《骑士》是否很马利克,但这部看起来与《穷山恶水》无疑一脉相承,手持中近景与固定远景的配比即是人与环境的构造,同理是混音中人声与风声的进退,广袤而逼仄、亲密又疏离,血、肉、土、诗的协商关系。之前隐约知道原住民与酗酒的社会问题,借着这部又查了查关于拉科塔保留地的禁酒和私酒、贫困和暴力,毫不意外,殖民遗留和系统性压迫夹板气,恶土的恶是种族主义造物,社群越脆弱越难走出越脆弱加倍。但本片不是全然绝望,它指向“出路”在“教”,在文化传承,且不仅来自所有人的父亲,更重要的新世代、手足——片名应该加个“们”。很强的“Tisch感”,一查果然摄影也是校友,还是《上帝之国》的摄影。片中出现的Little Wound公立中学校舍建筑是公牛的造型,还有教室里充满动物和只有与动物有关的未来的段落好有意思。
可喜欢
摄影很棒,男主小哥也有中独特的魅力
赵婷处女作。大量手持自然光捕捉型摄影。有评论说有马利克的风范,那还是差很多。同类型的《美国甜心》也比此片生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导演,对于当今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的捕捉蛮准的。因为曾经去过second mesa的保留地,所以我理解印第安人那种连迷茫都无法表达的被遗忘的无望和被美国文化腐蚀的挣扎,同时他们却又跟那片荒凉的大地一样顽强地活着。
虽然很马利克的风格,但叙事和感情张力要好一些吧。一个印第安家庭的故事带着关于美国社会的深层观察,不像外来者,拍得更像一个深谙西部荒野生活之道的老土著,赵婷确实厉害。警察抓酒贩和帮派冲突烧车两场对应戏厉害
8.0 比《无①之地》看得舒服。近乎完全松散的文本消灭了戏剧性,她的调度还保留着马力克那种轻滑的引力,将人与环境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堆积太多诗意的语言与概念,这明明是可以用镜头完成的事情。
6.3 不仅仅是视听风格,甚至主题都一股马大仙味,问题是在那种仙气的镜头中,我感受不到人物,这是赵婷此时和马力克最大的区别
故事有点散,很多中近特写镜头和景观展现,但其实没有太get到主题深度。
太琐屑了
6/10。影片的剧作未有明确的戏剧结构,甚至主角的情感困境要到后半段才浮现。赵婷毫无保留地重组大量与叙事无关的闲笔,类纪录片地呈现了人物日常的家庭、校园、性与暴力,主角在父亲离世后面临跟随女友前往洛杉矶谋生的两难处境,或留下靠卖违禁酒来照顾母亲和妹妹。从拍摄方法上看,广角镜头和手持中近景不断贴近人物的面孔,以固定的远景观察奇观性的自然景观,说明脸的真实感和自然的诗意与边缘游牧群体相互照应。结尾主角选择了留下,他抓起一把沙粒抛向风中,弥漫的沙粒渐渐与大片云朵融为一体,表现了对逃离这片荒芜之地的幻想。但这种对画面信息不断做减法的处理,很难持续牵引住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