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巴黎」,有趣、荒诞、温暖又哀伤的法国电影。
法式的浪漫和法式的幽默。
不过,两位导演兼主角,是比利时的多米尼克和澳大利亚的菲奥娜,并非法国人。
片中另外两个主角:玛莎和诺曼的饰演者,前者是出演「广岛之恋」的埃玛妞·丽娃。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已是89岁。
后者是出演「难兄难弟」皮埃尔·里夏尔。
两个老戏骨,淡淡的举手投足,韵味无穷。
整部电影以漫画式的叙述方式,很流畅,片中很多细节看起来不经意却令人回味。
四位主要人物表演都具喜感甚至滑稽却没有恶俗。
非常喜欢片中三场戏:①诺曼和玛莎坐在花园里的长凳上,用脚跳舞。
这场戏最令动人。
②Fiona、玛莎和Dom三人坐在埃菲尔铁塔上。
画面怦然心动。
玛莎说:我一直都想要爬埃菲尔铁塔,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爬。
③玛莎去世了,诺曼、菲奥娜、玛莎的邻居和养老院的女看护站在塞纳河边为玛莎举行葬礼。
一场雨之后,可降解的玛莎的骨灰盒被扔进了塞纳河。
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电影配乐清新自然,所选的歌曲锦上添花。
加拿大魁北克姐妹组合的Swimming Song 可以单曲循环。
玛莎和诺曼花园跳舞时的歌曲我还没有找到。
荒诞幽默的寻亲记,三人爬巴黎铁塔看风景的浪漫。
看过多米尼克和菲奥娜的《伦巴》就很喜欢他们电影里明快的配色和欢快又有创意的舞蹈。
上次的影子舞还记忆犹新,这次最喜欢的是两位老戏骨坐在长椅用小腿和脚跳的踢踏舞。
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真有美感!
多米尼克和菲奥娜的默契与自成一派的风格,当做主菜有些腻,当前菜却开胃醒神,巴黎小恋曲的清新明媚,怪鸡边缘人的自得其乐,船上餐厅和公园长凳的舞蹈,悠然自得的自我陶醉里,让人不禁把笑容挂在嘴边。
巴黎塔尖的最后告别,人生太苦,加些糖何尝不可?
新年,遇见美好的快乐,令人开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气质都藏在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里面。
这句话不管放在什么领域、什么行业都说得通,就像每位作家的气质,都藏在他的书籍里;每位歌手的气质,都藏在他的歌声里;每位导演的气质,都藏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
接下来要说的这两位导演,就是极具浪漫主义气质的代表——多米尼克·阿贝尔和菲欧娜·戈登,他们是俩夫妻,来自法国。
这样的夫妻搭档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拍《阿尔德曼夫妇》的尼古拉·巴多斯和多莉亚·蒂利耶,也是一对来自法国的电影佳人,
法国不愧是全球知名的浪漫国度,一切影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关乎浪漫,关于爱情。
而多米尼克·阿贝尔和菲欧娜·戈登的浪漫,都藏在他们合作拍摄的这四部高分佳作里——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其中一部佳作,2016年上映的《流浪巴黎》。
嗯,没错,主演也是他们俩。
流浪巴黎
导演:多米尼克·阿贝尔 / 菲奥娜·戈登编剧:多米尼克·阿贝尔 / 菲奥娜·戈登类型:喜剧 / 爱情主演:多米尼克·阿贝尔 / 菲奥娜·戈登片长:83分钟电影通过3个平行视角展开。
一边是Fiona 菲奥娜,一个耿直善良girl,因为收到了在巴黎的姑妈意外投进垃圾箱的一封求救信,于是便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赶到了巴黎。
但不巧的是,姑妈没找到,自己的行李却因为拍照意外落水而丢失,彻彻底底成了一个流落在巴黎并且身为分文的人。
镜头的另一边是Dom,一位彻彻底底在巴黎街头流浪的流浪汉,可以随手捡起地上的烟头拿来抽,又或者是在路边的垃圾箱里寻找食物,也可以为了一个烤熟的红椒,傻傻地追一路的男人。
还有一位则是Martha 玛莎,Fiona的姑妈,每天从97开始到100举哑铃锻炼的老奶奶,因为不愿意去养老院,就离家出走。
就是这样的3个人,在巴黎这座城市的催化下,因为相遇而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的故事。
电影里的巴黎,梦幻如舞台剧,没有现在社会的暴力冲突,没有为人诟病的治安,也没有警察的破门枪击执法。
扮演玛莎的埃玛妞·丽娃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已经90高龄这部片子相当于她的遗作。
玛莎姑妈不愿意去养老院,所以她选择离开家,选择进行一个人的逃亡大冒险;
她颤颤巍巍步履蹒跚,宁可吃着垃圾桶里捡来的饼干,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一直都想爬艾菲尔铁塔,不知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爬过。
”她有自己没有做完的梦,她要去攀登艾菲尔铁塔。
她有她浪漫的黄昏恋。
菲奥娜,这个远从加拿大来的“老姑娘”,红色的包配绿色毛衣,过时的眼镜配龅牙,与巴黎这个时尚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
她讲话永远带着卷舌口音的法语磕磕绊绊,她总是在无意间遇到许多倒霉的事儿,她喜欢她刚到法国时遇到的加拿大帅哥。
无论是在中国,美国还是韩国,像她这样丑小鸭类型的女主常见套路无非是,在遇到这样一个帅哥之后,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白天鹅。
然后两个人就可以幸福恩爱的在一起,不受牵绊。
但是你别忘了,这是脑回路多几个u型拐弯的法国电影。
这里的丑小鸭没有遇到白马王子,遇到的是身上又脏又臭的流浪汉......
除了浪漫的人设,电影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法式浪漫”。
流浪汉Dom捡到了Fiona掉进水里的行李,却又在餐厅和Fiona意外相遇,还邀请到Fiona和自己一起跳舞;
就算是离家出走,露宿街头,Martha也不忘去看望自己老情人;
还有大晚上爬埃菲尔铁塔的老奶奶,最后三人在铁塔顶端相遇,一起看日出的画面....
当然,作为一部喜剧,“法式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第一次来巴黎的Fiona想要和埃菲尔铁塔合照,转眼就从桥上掉下去的情节,如此写实,却还是那么好笑。
为了阻止电梯门被关上,Fiona直接被电梯夹了鼻子,简直闻所未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浪漫和幽默,这部片子还夹杂着一些难得的温情。
老奶奶玛莎和Dom在夜晚的塞纳河边跳舞的场景,不禁然人内心有所触动;
还有Dom和菲奥娜还有老奶奶的两位邻居一起告别她的场景,众人默哀的六十秒里,突然下起一场雨,玛莎可降解的骨灰盒眼看就要被雨淋化了。
结果六十秒一到,玛莎的骨灰盒被一甩就掉进了塞纳河里。
人生一场不就像这六十秒一样,一瞬而过,从出生到死亡,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变化。
但,下一秒出现的阳光告诉我们,新的生活也将开始。
心形宝石耳环别在胸前捡来的黄色女士毛衣门卫给的被棺材夹掉一截的香槟色领带毛绒袜子套上捡到的自己侄女的凉鞋稀疏的红色的头发盘成两个小揪在餐厅突如其来的跳一支舞相比之下在埃菲尔铁塔栏杆上等待日出变得都没那么令人惊讶了巴黎永远是 这个世界最美的城市wow🥰🥰🥰🥰🥰🥰🥰🥰🥰🥰🥰🥰🥰🥰🥰🥰🥰🥰🥰🥰🥰🥰🥰🥰🥰🥰🥰🥰🥰🥰🥰🥰🥰🥰🥰🥰🥰🥰🥰🥰🥰🥰🥰🥰🥰🥰🥰🥰🥰🥰🥰🥰🥰🥰🥰🥰🥰🥰🥰🥰🥰🥰🥰🥰🥰🥰🥰🥰🥰🥰🥰🥰🥰🥰
巴黎是一个处处是风景的地方,当你在欣赏风景的时候,你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巴黎融为一体了。
塞纳河畔散步的人们,河上游船里开舞会的男女,街角咖啡店写作的新人作家,优雅赶路的上班族,在城市公园看书散步的青年人,在湖边休憩的老夫妇。
不管是国旗放错,名字念错,旗帜倒挂,在这个地方都会被从上到下一并问责,其实这有什么关系,大家开心就好咯。
在夜晚的塞纳河上骑马奔驰的骑手,银色的金属盔甲在波光粼粼的河面闪耀着,她可以是带领法兰西人民走向胜利的贞德,也可以是法国历史上所有女性,也可以是人类世界出现过的每一个普通女性,又或者是塞纳本身。
连梦里都不常出现的巴黎,从未到过那里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她的美丽,流动的盛筵。
断了头的旧贵族聆听摇滚的怒吼,血色从宫殿流淌进河道,通往自由与革命的大船在血色中驶过。
比较幽默,格局也比较不错。
思路新颖。
唯一让人不喜欢的地方也是众多法国电影中,让我觉得很无法苟同的开放文化,比如一个88岁老奶奶和男主角在帐篷里xx了,这个男主角还即将和睡过老奶奶的侄女xx… 伦常没有问题吗??
也许是我比较保守。
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接受这种文化的,所以中文字幕翻译老爷爷说他年轻时在船上和老奶奶""恋爱""而不是原法语是""做x"". ps 我是学法语的。
个人一点拙见。
没有批评,只是自己不太喜欢。
如果没有帐篷里那一段,我会给满分。
看了一段才发现,以前看过这电影的。
老是健忘,老是干这种猛然间恍然大悟的事儿,一如影片里神经大条的女主。
姑妈玛莎一封颠沛流离的信把远在加拿大的侄女菲奥娜召唤到了巴黎,可是我们可爱的老姑娘菲奥娜到了浪漫之都,差错百出,麻烦接踵而至:一开始的过安检横冲直闯不知变通已展示出女主的二愣子属性,接下来与同为加拿大男子的尬聊以及走错通道错过地铁更让其形象饱满突出,在埃菲尔铁塔大桥前留影居然能顺顺溜溜以背越式栽入塞纳河也是没谁了,在姑妈公寓大门前倚靠休息被人推开门后就坡下驴地躺下,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后求救警察局,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偶遇捡到自己背包的流浪汉,然后两个互补的二货开始了在巴黎的奇幻历程:参加所谓姑妈的葬礼,发表不知所云的演说,鼻子被电梯门夹,以为男主殒身火葬炉,细细平分斟酌骨灰,二分镜头下两张床上的骚动,夜爬埃菲尔铁塔时的惊险,三位主演塔顶的眺望,最终,姑妈还是藏身于可降解骨灰瓶,蓝天白云下的一场雨后,姑妈在塞纳河中渐行渐远,而那尊巴黎的自由女神像,在法国高大的埃菲尔铁塔映衬下,渐渐变小,消失…
原文链接: 《流浪巴黎》:这是诙谐的电影,更是严谨的艺术【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有些电影会让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这部就是。
影片一开始,是朦胧的白雪纷纷的镜头。
一个穿着红色棉衣的小女孩和一个穿着蓝色棉衣的大人,遥望着远方的村庄,大人对小女孩说,她要离开这里,去巴黎。
女孩说,她也要去巴黎。
然后在大概两分钟的片头里,都是白雪纷纷的村庄远景,伴着呼啸的风声。
村庄里的彩色房子越来越多,像拼图一样,画面渐渐丰满起来,似乎把人带入一个童话世界。
镜头由远景转入室内。
一个看上去年纪略大,但隐藏不住内心的“天真“与”童趣“的女人坐在书桌前。
女人穿着一件深绿色的针织外套,里面是浅一些的绿色打底,背景则是一面由绿色往黄色过渡的瓦楞墙面。
这样的渐进色搭配,已经奠定了影片的明快色调,让人欢喜。
通过导演的镜头提示,我们知道,这个女人叫Fiona(菲奥娜)。
后面要讲的,也是关于她的故事。
这个房子是刚才远景中若干彩色房子中的一栋。
画面外一个人开门进来,大风直吹得屋里的人摇摇晃晃。
夸张的肢体语言让人明白,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它一定是“缓慢”的、“模式”化的,有点话剧和默剧感觉的电影。
真是让人充满期待。
Fiona收到一封巴黎的来信,她要去巴黎寻找已经分别几十年的姑妈(就是片头的那个大人)了。
于是她告别好友,来到了巴黎。
实在是太喜欢女主的这个造型了。
翠绿色的上衣搭配橄榄绿的一步裙,加上一双乳白色的运动鞋。
很好地凸显了她那轻妙的身材,有一丝优雅,又很随意。
枫叶红的方形行李包还要加一个同色系瑜伽垫,再插上一个加拿大的枫叶旗,看上去就像女版的玄奘去西行。
很是怀疑导演是不是受到了玄奘的造型启发。
Fiona来到巴黎后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她是一个不太“正常“的人。
拍着照片,都能从桥边掉下去呢。
落水后的她丢了行李,护照和钱包都没了。
如果影片到这里只是让我们看到了轻松和幽默,那男主的出场,则引入了荒诞的节奏。
一个路边的流浪汉Dom捡到了Fiona的行李包,他惊喜地发现里面竟然有钱,还有漂亮的衣服,于是就美美哒穿起女主的毛衣,背上女主的包包,去了游轮上的餐厅吃饭。
男主进餐的这段很有意思。
餐厅专门为他在厕所门口放了张小桌子,当有人进出厕所的时候,厕所的门必然会碰到这张桌子。
干活的工人根本无视他的存在,肆无忌惮地将电线在他身上绕来绕去。
他对这些并不以为意,周围的客人也没有对他表示出歧视。
只是旁边的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但是这些人真的就将他视为平等了吗?
当音乐响起,他邀请在座的女客人跳舞,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此时就会知道,其实别人也只是在无视他。
然而,到了Fiona这里,她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Dom拉起来跳起了舞。
这段舞依然是默剧般的节奏,缓缓的,又有点暧昧。
从他们和谐的舞步看,这里肯定是有爱情发生的。
结束后,Fiona才发现Dom穿了自己的衣服,拿了自己的钱包。
Dom即刻逃走,后来又把行李包还给了Fiona。
此后,Fiona继续寻找姑妈。
Dom显然是爱上了Fiona,一直偷偷“尾随”着她。
在经历了一场被误解为姑妈葬礼的陌生人葬礼后,本来很“嫌弃”Dom的Fiona终于也爱上了Dom。
在表达二人都强烈地爱上了对方时,导演用了两个分镜头的再合成。
二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睡觉,但同时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在心中燃起熊熊的欲望之火。
其实这里有一段让人不太好理解的插曲。
Dom很早就遇到了Fiona的姑妈,但他一直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他和Fiona一直要找的姑妈。
姑妈甚至还与他睡到了一起。
但他和姑妈的“一夜情”似乎并没有影响他和Fiona的发展。
////Fiona终于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姑妈,在埃菲尔铁塔上面。
三个人坐在铁塔上,姑妈说,她一直很想爬艾尔菲铁塔,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没有爬过。
在实现了这个心愿之后,姑妈就离开了人世。
影片的最后,Fiona和Dom给姑妈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葬礼。
Fiona也决定在巴黎多待一些日子。
////这是一部完全称得上艺术作品的电影。
无论是色彩、构图、音乐还是表演,都完全与流水线的商业电影不同。
可是,它又与总喜欢探讨人性的“独立”电影不同。
如果想要在这部电影中寻找“深度”和“思想性”,那可能就要失望了。
夸张的表演和荒诞的剧情也离生活很远,甚至不太好让人找到“共鸣”。
但它会给你一种美好,一种跳脱了生活琐事的轻松与诙谐之美。
电影《迷失巴黎》我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
全剧贯通法式幽默,对话很少,像是舞台剧,像是小品,像是卓别林的默剧。
文艺具有荒诞,怪异的风格,推荐情绪浮躁时观看。
同时剧中可爱的姑妈(埃玛妞·丽娃)代表作《广岛之恋》于2017年1月27日去世。
看这部电影也是怀念她的。
看到最后她的骨灰,也是伤感的。
巴黎是什么呢?
是什么构成了这一席流动的盛宴?
是埃菲尔铁塔照亮一切的城市之光?
还是夕阳下塞纳河畔恋人的絮絮低语?
亦或是圣母院古老钟声里传来的奥斯曼旧梦?
其实我也不知道。
在我心里,巴黎或许是一种文化、一种浪漫、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幻载体,承载着一些人的意志,电影中的三人皆是如此,他们的境遇就像法国的三色旗所蕴含的意义一般,自由之蓝、平等之白、博爱之红。
在费欧娜眼中,巴黎或许是博爱的。
她来到巴黎,短短三天就二度落水、物品全失,还面临着露宿街头的窘境,但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温柔的。
路过的市民愿意帮她拍照、店铺里的店员愿意以最全面的方式为她讲解,甚至连盲人都愿意为她引路。
她见证了这座城市温柔的一面。
博爱之爱体现在她的旅行包上。
在汤姆眼中,巴黎或许是平等的。
他住在巴黎的天鹅岛,以一顶帐篷为家,脏兮兮的外表下,是一颗浪漫的心。
他毫不犹豫的走进高级餐厅,和西装革履、珠光宝气的人们同坐一席,旁若无人的和费欧娜共舞。
在“玛莎”的葬礼上,他可以振臂高呼,为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念诵悼词。
甚至连火化工人,都能和他平等的对饮。
平等之白体现在他的白西装上。
而在玛莎眼中,巴黎一定是自由的。
她年近九旬,对养老院嗤之以鼻,为了不被限制自由而举起哑铃锻炼身体,甚至外出流浪,就像她四十八年前为了自己心中所想,为了做一个舞者而舍弃一切来到巴黎。
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被陈规杂音限制,不受他人眼光左右。
憧憬自由、向往爱情。
就像电影中她走到的两个地方,天鹅岛的自由女神像与埃菲尔铁塔一般,她活出自己的风采,八十八年的人生她始终为自己而活,在人生的最终时刻,她来到埃菲尔铁塔,那是她来到巴黎后从未来过的地方,也是她选定的场所,她在此离世,在此超脱,最终抵达心中自由的场所。
自由之蓝体现在她的围巾和披肩上。
在握住两人的手后,玛莎静静的闭上了双眼,她完成了、满足了所有的心愿。
在她的脚下,是那屹立的巨塔。
目光所见,那些被路灯点亮的暧昧与昏黄,只有在夜色掩盖了那些工业化带来的辉煌与整齐之后,在昏黄的夜灯和黎明微灿的照耀下,巴黎骨子里的那些浪漫色彩才慢慢地浮出水面,那是巴黎真正的姿态,是不加任何掩饰的梦寐。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法国式的荒诞喜剧,浪漫而温柔,电影的笑点和镜头调度给我的感觉很像韦斯安德森的作品。
电影中有两次舞蹈,但论浪漫,还是第一次在船上餐厅的舞蹈更吸引我,两个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人伴随着音乐跳起伦巴,慵懒、舒适,明明是电子乐却衍生古典韵味,浪漫感充斥期间。
那用形体表达的艺术美感简直无与伦比,一边听着《Chunga’s Revenge》一边观看他们僵硬却又暧昧的舞蹈,简直不能自拔。
看得zhuāi瞌睡
冲着女主/导演的名字看的。色彩明艳配色舒服,剧情荒诞脱线,巧合过于刻意,对于Dom爱上女主却和女主姑妈aunt Martha激情一夜有点接受无能。巴黎铁塔上三人排排坐俯瞰巴黎夜景那幕太美,昔日舞伴墓地共舞四脚联跳太可爱,喜欢玛莎和诺曼这对可爱的耄耋老人。
好可爱哈哈哈哈哈哈
女主决定来巴黎时那激动的样子想起曾经的自己
说实话开始没多久就失去兴趣,这是法国old school么,不过审美还在线。
想夏天下一场暴雨 等雨停了就去初中那边的田野里 最好有辆自行车再遇见一条不凶的狗
女主太丑。剧情太傻。天天掉水里是什么鬼?看了一半受不了弃了。
拍摄手法还蛮新鲜的 故事虽然不新 但是很妙
精灵古怪,俏皮谐趣。情节、人物、配色,要多好玩有多好玩,初看多米尼克阿贝尔的电影,相见恨晚。
无厘头喜剧,有憨豆先生的感觉。
拉中拉,这种电影怎么会有7.几的评分?
fun
有點尷尬。長椅上的踩腳舞真不錯
猴猴看
住在宁波的宾馆里无意间看了这部电影 小小的法式幽默 夸张的表演和剧情 不同于平时看到的 有点小小的温馨
学了三年法语的我终究还是理解不到法式笑点的精髓?就这?让我爆笑?~zZ
奇怪的法国无厘头电影,欣赏不来。
是我喜欢的巴黎调调,荒诞浪漫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游轮上的舞蹈好好玩,风雪中的小村庄,脚下的巴黎,浪漫的调调。
有趣
只是有一点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