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
与其说是一部拍给城市的电影,不如还是说,他们关注的始终是城市中装载游荡的人们。
人们总是借助城市来承担生活的细枝末节。
所有关于末日的幻想,都把剩余的城市作为历史的载体,孤零零的留下来,让其后的物种对其想入非非。
那些水下的金字塔、庞贝的遗迹、古城的残垣。。。
城市是一个内里丰富的容器。。。
三个导演的三段故事,是对城市生活的放大,放松的态度让导演放开手脚,倒是把内心的影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一:[室内设计]——存在与位置米歇尔•冈瑞的想象力让人惊叹。
对于漂东京的一对男女各种不如意的刻画,在大城市奔波的人必与其共鸣至深。
男生电影的放映似乎并不算坏,在他们毫无头绪的生活中算是精彩的成功。
只是这样的成功却没有给女孩子带来存在感。
那个裹着一堆放映设备奔波于东京街头的坚强的人,在这个时候,到底属于哪里?
不是男友电影的主演、没有住处、兴趣与爱好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
那么,在这个凌乱忙碌城市,到底哪里是属于自己的位置?
内心这种无归属的疑问盘旋盘旋盘旋。。。
盘旋到慢慢变成一把椅子。。。
房间里的椅子,可以在任何位置,杂乱的家具中及其不显眼,可能闲置屋角,可能从餐桌拖到书房,偶尔还要被作为垫脚石用一用。。。
在城市的巨大空间内,可有可无四处游走的椅子,默默呆在陌生人屋中,静静存在的椅子,又怎么只是弘子一人呢。。。
弘子说“我从来没有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你呢?
之二:[美德尔]——ODD?
或是偶像?
MERDE,以及片子一开始那个大大的“粪”字,卡拉克斯的喜好有时真是不好苟同。
那个地下道里钻出来的绿衣长指甲白眼怪人,在干净有序的东京街头狂走的时候,还因为是某个行为艺术家。
之后他的存在引起大乱,而最主要的是这个绿家伙的诡异行径,甚至在东京街头乱掷炸药。
其中丰富的政治隐喻在此不讨论(详见其他评论),但在井井有条的城市,对于一个怪人的认识,大众到底怎么看?
城市人分为两派反对或追捧,真的是对美德尔有所了解?
当然不是,只是那个重复生活的城市,出现这样一个重大异端,不能熟视无睹。
盲目的群人,终于抓住了可以呼喊的一小点机会,城市麻木的生活,被搅起了波澜罢了。
我们抱怨生活无趣,但当一个怪异的人出现的时候,会投以什么样的眼光??
之三:[震动东京]——改变的震动奉俊昊这个东方人,对于那种无言细节,来得更自如,整个片子有微微过暴的光线感,我们也随之有些害怕屋外的阳光。
一个十年的宅男可能有那么点夸张,但宅文化早已蔓延城市。
害怕改变害怕交流的内里,弥漫整个城市。。。
若不是一次不可抗力的意外,他怎么会改变?
怎么会愿意走出去寻找?
苍井优身上的按钮,物化了人们身上的表现。
我们不是不关注、不是不爱、不动,只是太久的时间习惯把所有这些藏起来,谁也不要看谁也不要触摸,我们讨厌改变生活,所以不要关注谁送来的皮萨。
我们在自己的堡垒里,终老。
还好偶尔有意外,就像是时空的安排,强迫你我改变些什么,冲出去,或者伸出手。。。。
在原本空荡的街道看到忽然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
我们抱怨城市冷漠的时候,在这明烈的阳光,耀目的色泽下,到底是谁,造就了城市的冷?
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个触动的电影了。
三个近乎完美的短片,一个统一的反省。
在三个故事中展现了现代性城市的三个侧面——物化、无信仰、孤独。
没有拿到什么奖杯,可我觉得真的登峰造极了。
Michel Gondry把他在《睡眠科学》中亦真亦幻的技巧用在了第一个短片中。
这一部分就好像是《裸体午餐》的日本版,弘子一步一步地脱离人的性格,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存在感;而其超越《裸体午餐》的地方在于,当她化为一个物之后,她才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
爱好、兴趣,一切都被否定;存在的评判标准只在于物化的竞争。
隐喻在片中不断出现,各种机器,片中片里的进化与退化,人就像汽车一样——回收、抽去内容、压碎。
第二个短片开始的一段悠长而紧张的镜头很爽……我们在下水道遗失了什么?
它又带着什么来报复?
我们到底强奸了什么?
这是三个短片中对于主题的表现最含蓄的一个,但在气氛和镜头的把握上,它的主题其实已经和盘托出了。
苍白和冷漠的日本,有活力的仿佛只有这个红胡子的梅德——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内心中。
在看这个短片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导演在把梅德的形象往基督教的故事上拉:打脸,信仰,处刑,重生;而他从天桥上走过扔炸弹的桥段,也许可以从摩西开红海处找到影子。
而遗憾的是,当代的城市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被救赎了。
奉俊昊的第三个短片相当沉得住气。
就好像在《母亲》中渐渐的爆发一样,看这个短片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本来还想说这个短片小气了,可是当香川照之走出家门,在东京的街头游荡,慢慢地让观影者发现整个东京空空荡荡的时候,荒凉的悲剧性震撼扑面而来。
每个人都被自己套在一个圈圈里。
这第三个短片仿佛也对这沉重的三部曲给了一个稍显光明的尾巴,毕竟苍井小妹妹最后没有回去是吧。
只是在看到香川和苍井的对手戏的时候,我总看到有种怪叔叔推倒小罗莉的幻觉……
三段(大导) 极具风格化的故事和影像,缤纷而天马行空。
无所事事的女孩发现自己的心脏被蛀成空心囚笼,变成椅子姑娘后感觉到“自己从未如此有用”。
第二个故事切实看到新浪潮激进政治片的先锋怪诞气质(卡拉克斯不愧,应该也看了很多日本新浪潮吧!
)以“粪”为名的怪物藐视一切、藐视民族与人类、以钱和花为饲,却热爱生命,双生的镜像设计——以追求美善与正义为己任的法国律师,丑陋的下水道怪人是后现代的钟楼怪人、歌剧魅影,是日本文化传统、现代文明和战争工业媾和的产物,帝国主义与战争的畸形婴儿,与植物共生,也象征了杀不死的自然与原始力量。
第三个故事失真、美好而动人,奉俊昊的摄影(苍井优)太美了,大光圈、曝光、颤抖的影像具象化人物心理感受。
宅男宅家十几年为了一见倾心的女孩踏出家门(喜欢这一段挣扎的镜头),发现Tokyo已经变成空城,所有人都退回了自己的世界。
女孩身上的按钮,可以操纵沉睡、清醒和爱,她是否是真实的人类呢?
但是绿色,生命,爱情真美啊。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来自他乡的年轻人在日本东京这座大都市中追逐梦想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变化,也象征着许多日本年轻人在现实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个故事则显得更为荒诞不经,它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外来生物意外降临日本社会的奇异经历。
这个生物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姿态。
通过它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以及美国文化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改变着日本的本土文化。
这个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困惑和应对。
第三个故事则聚焦于日本社会中一个独特群体——宅男和外卖女孩。
故事细腻地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
宅男,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对外面世界充满抗拒的年轻人;而外卖女孩,则是穿梭在都市中的孤独身影,她们在送餐的间隙,窥视着别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厌世情绪和“家里蹲”现象,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三个故事,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现代日本社会的多面图景。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能够反思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感兴趣的读者,它们会让你对这个国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战栗这个词,最常见于恐怖片片名,几乎什么都可以加个“战栗”。
战栗空间/战栗游戏/战栗黑洞……其次是色情或情色片,兴奋到发抖,高潮时的颤动,如此诚实。
战栗,还意味着不由自主,也意味着难以作假,意味不得不离开心如止水的舒适区。
战栗本身是一种脱离常轨,是冒险中才有的体验。
不由自主、真实、冒险,听上去已经很浪漫了,想得再细微一点,甚至还意味着禁忌、压抑之后,突然爆发的汹涌、冲击和满足。
奉俊昊在《东京》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篇名叫《战栗东京》,原以为是个僵尸片,没想到如此浪漫(第一次感受到香川照之的颜值!
)一个宅了十一年的宅男,因为一个送披萨的女外卖员,感到了内心的“地震”。
这股力量如此摧枯拉朽,他再也宅不下去了。
“宅”的精髓不在于闭门不出,在于不与人接触。
这个故事特别之处,还在于它预言未来的东京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宅”,由外卖员来维持生活所需。
到最后,连外卖员也由机器人取代了。
“宅”时代来了,孤独成为生活的常态。
相对的,人们也不必再为爱、期待、身份、他人而烦恼。
人可以永远宅下去不需要爱么?
当然可以。
爱不是人人供养的起的奢侈品就像战栗,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不能通过外卖或者网购的稀有品,是“宅”时代,无法抗拒的内心指令。
你我只有迈出家门,尽情战栗。
三部短片共同的主题都是救赎,三位导演选择了三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同样的,三种不同的救赎方式。
米歇尔·冈瑞 (Michel Gondry)给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科学睡眠》,当然两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功不可没,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用看似粗糙的道具和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神奇世界的魔力,这一次的短片《室内设计》似乎延续了《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寻找主题,寻找自我的定位以及外界环境于自身对立关系的原因,不过冈瑞的表现手法很独特,用轻松的笔调提出问题,留出想象空间。
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痛苦表面上看是没有工作所导致的,实际上在东京这样一座现代化都市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奔波着,为了房子、为了钱、为了他们所谓的志向,实在很少有人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认真的关心与理解,就好像见面热情拥抱却最后抱怨连连的朱美一样。
弘子的变形是被动的,是人的异化,异化的根源则是社会的异常,是对知足常乐这样一种正常心理得不信任与背叛的结果。
雷奥·卡拉克斯 (Leos Carax)这一次的复出没有让人失望,但说实话也没能让人有太大的惊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梅尔德在法庭上的剪辑,完全是在讽刺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很冷幽默。
但无疑这个看来像个怪物的“耶稣”的出现表达出了卡拉克斯认为现代社会需要被拯救的某种愿望。
社会的麻木似乎只有暴力才能惊醒,一个最丑陋最具破坏性的形象却口口声声是被上帝派来的,难怪要绞死他,因为人们希望遗忘上帝的存在,对自己的罪恶置之不理,继续过着他们认为“幸福”的生活。
奉俊昊 (Joon-ho Bong)相比之下选择的是,关注一个新时代背景下新生的生活方式——宅男、宅女,并将其夸张到一定程度来展现其荒谬性。
这个叫做《震动东京》的短片构思很巧妙,尤其是地震的情节安排,在最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就无法预测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这一事件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宅文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文化特征,最主要的是导演抓住了这个人群的本质——一种逃避世事却又必须依赖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长时间被注意力分散以及自我禁锢所逃离,但始终就像一道沉重的闸门将自我牢牢的困在了心灵的这座孤岛上。
这个意外的事件导致香川照之扮演的宅男宿命般的偶然打破了这种禁锢,突然发现了一座通往岛外的桥。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这座桥架到了另一座孤岛上。
于是,宅男终于鼓足了勇气迈开步伐去碰触另一个人的心灵。
地震再一次的降临给了他机会与信心,这地震预示着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是无疑的,是天赐的真理。
于是他按动了爱的按钮,救赎了另一个人。
本周大作 《东京!
》Tokyo!
出品:法国、日本(2008) 版本:DVDRIP 推荐指数:★★★★☆ 年轻女孩迷失东京 《室内设计》 导演:米歇尔·冈瑞电影青年会爱上这样的故事开头:洪水淹没的东京,到处都是变异的人类,龇牙咧嘴虎视眈眈。
当然这一切不过是人物的主观想象,外面下着大雨而他们的车子堵在了车阵中。
冈瑞又在片子里玩起了小电影,名叫《堕落花园》,里面有怪博士、骷髅机车骑士和乱七八糟的符号。
放映时为了制造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主人公不惜使用“人工烟雾”,搞笑极了。
《室内设计》有大半部分讲述一对来到东京生活的小情侣,他们寄居在朋友那里:租不到房子、车子被扣、朋友的抱怨,东京的一切让弘子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她渐渐发觉自己根本找不到想要的那种生活,感情方面也开始疏远。
如果没有结尾的变形,它看起来会是三段影片里最正常的一个。
危险的下水道怪人 《Merde》 导演:雷奥·卡拉克斯没有了爱情滋润的卡拉克斯变得更加干瘪瘦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制造出最让人感到不舒服、最具有批判色彩的影像。
作为外来者,卡拉克斯索性召唤出一个身份不明的怪人Merde,让他在东京街头大肆破坏。
怪人制造了可怕的血案,被逮捕后接受了庄严的审判。
从遗弃的军旗到弹药,从他的自我辩解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腔调,卡拉克斯似乎对日本人还有他们的历史充满了敌意。
怪人出场时伴有乌鸦的哇叫,在行走时他目中无人,仰着头前进。
进行曲的欢快配乐,在长镜头的强调下显得他的出场极为荒诞。
我们能看得出卡拉克斯同样玩得十分尽兴,只是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劲。
宅男大叔与外卖少女 《震动东京》 导演:奉俊昊上洗手间、整理东西、看书吃饭,他意识到了时间在匆匆流走,却不问外面的世间变化。
看起来他畏惧阳光,讨厌跟其他人的身体接触。
大叔已经闭关十年——— 这是一名修炼出了境界的超级宅男。
这一切因为突发的地震被打破了,送比萨外卖的少女晕倒在了他家门口,大叔一下子显得手足无措。
奉俊昊用流畅的镜头交代了御宅族的生活状态,《震动东京》的真实意图是想描述无人的东京,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反差。
于是它由一部纯情片变为了科幻片,未来的某一天,所有人都足不出户,只愿封闭在小小的房间里。
打破这一切的力量除了地震,再有就是通行无阻的爱情。
【新京报 http://epaper.thebeijingnews.com/xjb/html/2009-06/12/content_369075.htm】 □木卫二
卡拉克斯每次聚焦于深刻的话题上时就会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生硬感,当背景置于东京时更仿佛水土不服。
下水道作为城市的阴暗面这个视角很精巧,而后便昙花一现。
很不起眼的“居所(问题)”在我看来成为了 《室内设计》(一) 和 《震动东京》(三) 的共性。
城市是人类利用社会职能构建的产物,而居所作为个人职能的栖居地,它的压缩和扩张可以是客观的面积,也可以是主观评价。
在固定的时空中完成二者的“黄金分割”,总有种薛定谔的猫的意味。
好像所有展现人与东京这座城市的关系的文学作品都喜欢上来就强调蜗居的概念,但我很少在中国文学中看到类似的描述。
就算日常听到人们对房价和个人空间的抱怨,但在国人的普遍观念中这好像也不是特别重要的概念。
当然这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古至今的人生意义探讨在我看来本质都是职能困境。
社会性作为无数种个人性的总和和提炼,在个人性中追求社会性,在社会性中追求个人性,我还是认为终究无解。
一在主体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讨论人的存在意义时说我做喜欢的事情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主体职能),但要超越其他人才算真正的意义(社会职能),否则最终只能是“在水泥的罅隙间游荡的鬼魂”。
椅子叠加鬼魂的概念精巧地融合了两种职能,但这种叠加仍然是表里关系。
我觉得一实在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只差放进哲学教材。
三把传统意义上御宅族的形象进行了修订,选择用更柔和的眼光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人物设定上颇具个人风格的整洁和收集癖好,温暖的午后柔光——这种弱化隔阂的换位思考才是真正的普适化——阳光投下的影子一定要有导演本人。
其实在第一次地震前还有一次真正的“震动”,就是男主内心独白道自己可以感受到阳光和钟表的运动。
在明确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的同时,东京的居所是唯一可能让自我不再流逝,至少也要减缓这个进程的存在。
房间中十年的收集品也呼应了储存时间的概念。
所以宅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抵抗方式。
角色手心里手纸卷的圆形印痕(日本国旗)可以理解为导演的黑色幽默,在轻飘飘地和观众聊这样的国家多久会完蛋,也可以作为这种困境对个人的影响究竟多久才能消失的疑问。
虽然三在讽刺现象,但我觉得无意间已经赞同了一:无论哪个在社会中游荡的鬼魂都在称赞那间用来储存的居所是个好地方。
-最后,有点好笑,三不就是人形电脑天使心吗。
第一和第三个故事都非常地日式,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尤为特别。
那个下水道的怪人梅德拉是一个尼采般的人物,我们曾以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或怪物,但是后来发现他是有理性的,因为他是能说话的。
他说的话是“只有三个人”懂的话,那是一种包含着情绪张力和暴力性的菱角、将身体牵涉进去的语言,与平静圆滑的日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少数的语言必定和用来沟通交流的语言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或许他甚至不需要学习,用这种语言沟通更多地像一种神秘仪式。
这种语言意味着他不必依靠“多数”而活着,不必要被语言驯化成一个庸人。
他背负着上帝的罪,要宣判他在他最讨厌的土地活着,他说:“我母亲是圣人,被你们所有人强奸了,我是你们的儿子。
”然而在着神圣的罪恶中,他每一刻都在肯定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我不想死”、“我的上帝那里没有镜子,但是我知道我是漂亮的,因为我母亲对我这样说过”。
他并不是军国主义的象征符号,他吮吸着王菊的力量(正如吮吸着钱的力量那样)。
在他看来,日本地上的生活是丑陋的,那丑陋不是别的,正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让眼睛变成了阴道。
吊诡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梅德拉变成了一尊圣像,他们并非没有对生活中的虚无无动于衷,但是他们还是得依靠一个偶像。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被民众追捧那样。
这无疑是一部尼采主义的短片,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宗教的激情,迪奥尼索斯的幽灵徘徊在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的上空,这种激情是和世俗意义上激进的恶伴随在一起的,这到底是我们对邻人的恨、对日常生活只恨,还是尼采所说的遗忘了仇恨的先知,还无法得知。
日本一直是我的理想国之一,不管传统意义上的民宅还是告诉发展的都市,在我的想象中,都是神秘和灰色调的。
大概我所有的情感来源都来自于我对于日本文学的眷恋。
至于东京,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书籍,虽然物价高的吓人,但我还是喜欢东京人那高速转动的生活节奏,虽然并不是想要身体力行,但始终保持着极高的遐想。
我不太看实验电影,因为这类电影太过抽象。
不过我还是被东京狂想曲所深深吸引,这三个分别来自于纽约,巴黎和首尔的导演眼中对东京的独到见解。
第一个故事似乎是绝望的。
弘子是一个可爱的女子,短短的头发,眼神中时不时的就流露出让人怜悯的感情。
她并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她喜欢艺术,喜欢摄影,身为一个独立电影导演的女友,她应该过着很小资的生活。
可是在东京这座城市里,她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越来越迷失自我,她发现自己没有自己的房子住,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就连男朋友有时也对她毫不在乎。
于是她发生了物变,变成了椅子。
这很容易的就让我想起了马来西亚籍导演James Lee的美丽的洗衣机,后者是一个台破旧的绿色洗衣机变成了一个的陌生的不说话的女子,天天都在打扫清理着什么。
比起那台洗衣机来说,Michel Gondry刻画的这把椅子更加让人喜爱。
弘子可以趁“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喂喂鸟,看看书,弹弹琴,当她远离东京这座城市带给她的压力时,她也可以逞心如意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她却只是一把椅子,她还是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自己生存的方式。
“我从来都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觉得自己有用”这句话我琢磨了许久,我猜想Michel大概是想刻画出东京人的自我矛盾感和生存价值观。
怎么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
这预示了以后的东京如果再继续飞速前进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到了最后,就如影片的开头那样,东京将会一片汪洋,人们都会异化,扭曲.... 第二个故事带有很强烈的政治味道。
这部短片带有同“燕尾蝶”类似的后工业的金属气息,虽然东京还是那么的井井有条,但是还是有一片污秽肮脏的世界存在。
阴沟怪人打闹东京,并杀了很多无辜的东京市民。
那扔手榴弹的场景很容易想起日本的过去种种。
当然这样的场景的出现也颇有戏剧性,带有点日本将受到所犯下的罪行的惩罚,终将会被毁灭的意思。
Merde在法庭上的辩解也成为本片的中心,他说他是圣母派来的,他恨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眼睛都像女人的穴。
这段对话带有Leos Carax本人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大和民族的不满,在他的刻画下,Merde虽然是害人的一方,长长的指甲,浑浊的眼睛,但相比之下他却像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因为了解了真相而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
最后他的消失就好似一场梦,好像根本没有什么阴沟怪人出现过。
但是不是也给日本敲了敲警钟,不要在抱有扭曲的民族复仇感呢?
不管是不是理解歧义,我还是希望世界和平。
第三个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作品,讲述的是日本宅男宅女的爱情故事。
带有很浓厚的日本文化气息。
近年来什么宅男,正太控,干物女,飞特族之类的新型文化名词不断的在曾多。
导演所刻画的空城兴许是最可怕的现象,也抱有对东京未来的大胆猜测。
人们不断的欺骗被欺骗,伤害被伤害,终讲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对彼此失望,他们发现与人相处一点也不安全。
这毕竟是可怕的,Shaking在影片中与弘子物变后人们面无表情的反应一样,地震哪怕世界末日了人们也不会多问对方一句:“你还好吗?
” 当然导演最后给了我们一线希望,震动之中的东京摇摇欲坠,就要毁灭,但男人按了女人的Love键,这说明人们还是期待爱和被爱的.... 三部短片都相当有趣,并且一针见血的对东京以后的发展做出大胆猜测,虽然一切都不是那么有希望, 我还是希望东京能够良性循环的发展下去,每天多有一点爱和希望发生,我还是期待着明年踏上日本的土地。
😂小七才几个镜头啊都有妻夫木聪的tag……挺喜欢第一个故事的…好真实。。躺在旺角沿街吵闹的6平的小房间的地上抬手就撞到我硕大的imac((却还做着我那些廉价cult风还讲些神神叨叨的大道理的小片子能被人所赏识的白日梦(后面画风愈发魔幻也很辛酸。。但其实可以套用到任何大都市吧…第二个故事无奈我看过神圣车行了就没有很惊艳……虽然挺喜欢吃花的疯子这种设定的…导演是不是以为刷个旭日旗就有东京味了…第三个故事果然是东亚人民最能理解共性的死宅文化(但是苍井优这样的美少女被一个发情的宅男大叔给拯救了?还心电感应引发地震冲击撞碎这个封闭冷漠的都市日常什么什么的………本质上非常的新海诚啊哈哈哈😂是我会让一切归为一场春梦宅男醒过来怅然若失但开始思索着要尝试出一趟门什么的………
七月中,朋友为舞团慈善表演做义工,我听了介绍大老远跑去凑热闹,舞蹈没看懂一点,却得在公园待到天黑。活动结束跟他走去停车场。那里遇到一对中年夫妇站在车旁,汽车后备箱大开着,放映机立在地上,差不多两米长的荧幕上是他们拍摄的黑白片。游击式地放映。我们共看了三部短片,内容诡异,不是黑白天使,就是配着日语念白的小丑。其中两部是默片,但服饰和道具设计的很现代。女人演天使,男人负责小丑角色… 都三个月了,其实当时也没往心里放,今天半夜躺在家看电影,第一部分那对情侣把这段记忆勾出来了。巧合真多啊,特别是这几年。
很惊喜的短片合集。第一段,我的生命平淡无奇,一个人,没有抱负,变成一把椅子,通过物化自己感受到价值,啧啧...配乐很有趣味;第二段,下水道怪物依赖花和钱存活,挥之不去的乌鸦之声,他讨厌人,但热爱生命,法庭镜头的增减剪辑,来势汹汹的卡拉克斯,得去补神圣车行;第三段,当与外面的世界相遇,宅男的世界崩塌了...我比你还内向啊,八嘎呀啰!哈哈哈
变成一把木椅,静静置于一角,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PS:第二个故事莫名其妙,第三个故事小清新的无法直视,岩井俊二附体的奉俊昊。如果只有第一个故事,那真是极好的电影短片。
看似热闹无比的城市 其实是人心冷漠的开始
我爱荒诞剧,荒诞怎么了?假设,假设一下不可以么?
我承认我没看完,因为被日本人恶心到了。
第一个故事,lo-fi的奇幻;第二个,很直接的尖刻;第三个,东方感的细腻,唯美的镜头。
如果不相信有爱残俱乐部这回事,就请看看carax的存在
用最吊诡的方法讲述最浅显的道理。也就看看大牌影星们,其余的任何感情和思考都是纯纯的浪费。
最喜欢第二段故事里粪说的那句话: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让人恶心的种族!哈哈哈,好解气!
外国导演眼里神经质又奇幻的日本,卡拉克斯那段就是《神圣车行》的延长版嘛(配乐都一模一样)!三个故事都很有意思,而且完完全全是三个导演自己的风格。喜欢。
最后一个还行 香川照之你是个谜一样的男子
确认了一下 德尼·拉旺,之前看过他的<神圣车行>,真尼玛被恶心到了.第一个故事你在说什么啊?!最后一个故事苍井优很漂亮但故事年不懂,两星,不能再多
神经兮兮的东京
香川照之和竹中直人同时出现的镜头我笑了~~
太棒了!虚幻+现实的神作,尤其喜欢第一段,当我们作为个体存在却发现其意义趋近于无,那是彻骨的悲
第一和第三个故事,有些青年漫的痕迹。第二个故事政治意味太重了
异化主题,外国导演视角下的魔都东京。灵感:在放映过程中对观众施放大量烟雾、Cult导演女友悲伤具化成椅子。痞气:歪红胡子右眼白翳的林肯。冲淡:手纸筒在手上的压痕多久会消失、倒数第八个Pizza空盒放错了、人与人的接触会使大地震颤。对于Carax这货果断欣赏苦手。
完全可以和巴黎我爱你媲美了!导演风格犀利又很具自我特色, 米歇尔·冈瑞的奇思妙想和阳光,卡拉克斯关于人性的黑暗邪典,另外那个棒子完全不熟悉,仓井优美翻了!PS:为什么每部短片里都要出现全裸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