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在暑期档的商业院线正规公映的喜剧,如果不是”新人处女作“,可能就只能得2星了】文/严杰夫《夜店》在上海万达影城的票价是这样的,日常全票售价为60元,周二半价则为30元。
按照这个价格,对我来讲,《夜店》这部片子已经值半价票,但如果卖全价的话,那我还是宁愿选择同期放映的《窃听风云》或者《哈6》。
整体来看,看这部电影你可以不用担心笑不起来;徐峥等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大部分都比较到位;镜头运行也还算流畅;剧情设置中的小创意也恰到好处;逻辑上也没有内地电影惯有的常识性错误。
因此,从这些优点来看,媒体之前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并不算言过其实,也就是讲观影过程基本上还是愉快的,起码我在的那个场次,观众基本是从头笑到尾。
作为一部新人的处女作,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了。
但,也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新人的处女作。
抛去这一点的话,杨庆的这部喜剧,离一部是被用来在正规商业院线放映的成熟影片,还有一定距离。
姑且不去找那些天才导演的处女作来比较,只是拿之前坊间一直在比较的《疯狂的石头》来说,两者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首先,《夜店》的剧情结构太松散,剧情发展基本上是网络论坛内“现场直播贴”的形式,就是说到哪是哪儿,然后最后作者灵光一现给加一个结尾,所以看起来虽然过瘾,但也仅此为止,说的简单一点那就是缺乏专业性。
其次,在支线情节方面,估计可能是因为预算不够,制作的还是比较粗糙。
在电影中,各个出场人物的背景交代,基本上是通过定格相片来完成的。
其实如果稍稍展开的话,这些人物的背景,都能构成一个精彩的支线情节,这对充实整个剧本的厚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结尾处理过于草率。
男主角明明胸口中枪,为什么最后只是手受了伤,这是整部电影唯一个明显的BUG。
第四,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戏处理的比较突兀,“英雄救美”的情节尽管可以屡试不爽,但缺乏了必要的情节铺垫,一般是无法打动观众的。
所以,个人认为,在剧情发展中,如果能够增加一些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来作为点缀,可能能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更加自然。
我倒是觉得,片子对老板娘和水三哥之间的故事,处理的倒更加自然。
综上所述,我的感觉是,杨庆的这部片子可能推出的还是着急了点,如果能够对剧本再深入地完善一下,去掉其中的一些业余化倾向,最后出来的作品应该会更加成熟。
当然,从网易对他的采访中推测,杨庆自己可能觉得正好有资金的支持,也有参与演出的这些大腕的支持,所以就趁机努力将这部电影运作上线了。
当然由于有“新人处女作”这个护身符,我想大部分观众和影迷可能都会带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部电影,所以最后这部电影应该能赢得不错的口碑。
但的确电影的缺陷仍然明显,对电影制作人员来讲那些缺点都显而易见,甚至稍微资深一点的影迷可能都能很快指出其中的业余之处。
所以,杨庆不能满足于宽容的舆论环境中,那些褒奖的声音,而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自己多虚心地请教和发现这些缺陷,那样才更值得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最后要提一下,李小璐在片中的表演比较令人失望,用《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那句台词就是,“演技表情做作,略嫌浮夸”。
本来这电影没啥好讨论的。
我觉着。
看一看娱乐一番,也不枉费它制造出来的这些某些人会笑某些人不会笑的笑点。
关于剧情,我原本也觉得是很易懂的。
结果...我看到了一条讨论,说小钢牙明明就是死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他没死。
这讨论是我看电影到一半时看到的,所以我当时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死了。
我的看点,是因为突然发现发言人是我的前总监,而且底下很多人反驳他,还牵扯到了智商问题。
于是我继续看,一直到看完。
包括最后那段看似美好的结局。
现在,可以很坚定地说,我和我的前总监观点完全一致,几乎吧,百分之八九十不离。
但不可否认,两种解释都是完全通行的。
死也是对的,没死也是对的。
我的观点是:他死了。
其实很简单。
看你怎么想。
看你想怎么想。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居然纠结,说难道被打中了就一定会死吗?
在我看来,这不是摆明了的吗?!
他就是死了!!
他没有只是被打残或者根本没有被打中或者是穿了什么防弹衣(还有人说是因为他帅所以不能死)。
小钢牙死了,后面的那段是他死前的YY或是他原本的梦想云云。
讨论区里拼命找借口找观点解释他为什么没死的大有人在,难道他死了就这么不能被接受么?
社会新闻版都白看了?!
我喜欢他死了的结局。
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如果电影本身就很不真实了。
09年的电影,我能理解当时部分豆瓣高贵人士的低分评价,但是时隔13年来看这部电影,只是感叹物是人非。
片中两位主角英年早逝,李小璐如今很难和pg1撇开干系,徐峥也已经是大佬了。
除了演员的巨大变化,颇感触动的是故事场景,夜·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在那个时候,我还上小学,在我那18线小城市的家乡,估计除了某些特殊行业,好像没有24小时营业的店,更是很少见到超过九点的城市夜景。
后来来到成都读书,也是慢慢才接触全家这些,渐渐很喜欢那种感觉,再晚也有一盏灯亮着,有着各式各样的东西,热的冷的。
有些我感受到的点:那时候好像还很喜欢称呼“哥“;李小璐的眼睛很动人,后来的《私人订制》范伟确实难过她这一关;李小璐害怕说想回家的时候,这段对白相较于那些细细推敲过的剧本确实略显苍白,但是苍白却又真实,就像回想起从前,那时候的回忆相较于现在的五彩斑斓确实苍白,但是有种令我心安的真实,随之也是无法回到从前的怅惘。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回到过去,不知道原因,不知道以什么身份,不知道要不要回来,可能不是“回到”吧,是让现在和从前一样吧。
我觉得这是一句很经典的话。
什么叫高深,什么叫意义,什么叫低俗,什么叫小市民。
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笑一笑,不就可以了么,非要掰一堆大道理。
干嘛,人人都要得什么终生成就奖么。
我笑了,很疯狂的笑了。
在那个牛叉顾客被烫到的时候,在水哥追着那个表弟狂打的时候。。。
不知道为什么,我甚至觉得这部比疯狂的系列更不错。
可能因为我总觉得疯狂的系列有点借鉴于两杆大烟枪,而烟枪是我心目中黑色幽默的经典,实在难以超越。
看夜店前本是想看美版的超市夜未眠的。
但是看了十分钟后放弃,没兴趣了。
还不如直接看俗俗的但是好看的夜店。
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片子都是在超市这一单调的场景中拍摄,但丝毫没有枯燥的感觉。
后来又得知这是某一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更是觉得不容易。
说到演员,徐峥的表演无可挑剔,是最为出彩的一个。
至于kimi,哎呀,人家反正也客串一把,玩玩而已,又何必认真。
我看他的演技和周董的也差不多,装傻嘛,对吧。
插一句,我对周董没偏见,还挺喜欢他的歌。
周董的电影我基本也都看了,纯粹电影来说还确实不错,只是这演技,嘿嘿,只能说还不专业吧。
跟刘亦菲似的,不管什么剧本演出来都一效果,也真够本事的。
扯远了,anyway,我就是笑了,我就是开心了,满足了呗。
看了一下传说中“又”一部“好过《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夜•店》。
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自打三年前《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赢得溢美一片以来,打着类似旗号的电影就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为什么“又”字要加上引号呢?
因为那些“后浪”实际上谁都没能真正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包括宁浩自己的赛车在内。
简单一点说的话就是,《夜•店》也同样如此。
作为一部“MADE IN CHINA”的电影,《夜•店》的优点显而易见:有故事,有笑点。
但作为一部电影,《夜•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故事有点扯,笑点有点缺心眼。
我的意思是说,《夜•店》其实不赖,比《无极》啊《赤壁》啊的值回票价,预计也将比建国啊大业啊的值得浪费时间,但咱看问题当然不能跟臭豆腐煮猪脚似的国足一般水准,一护球就往亨利身上扯。
倒不是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扯不上关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就像李毅大帝跟亨利都是踢球的一样,某种程度上说,《夜•店》跟《疯狂的石头》确实是一路货色。
在这一点上,我应该检讨。
三年前,《疯狂的石头》刚问世那会儿,我曾经对“这块石头将开拓出中国内地电影一个崭新的天地”之类的说法很不屑来着,还跟人打赌说“这块石头只是昙花一现的异数,未来十年内都不会有更好的类似的电影出现”来着。
事实证明,我错了,错得离谱,根本用不着十年,三年内就出了一堆类似的MV式剪辑加恶搞风格的电影,当真是“砸”出了“一个新天地”。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石头,分明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吼的是,翠花,别上酸菜了,咱另开一桌上点别的吧。
问题只是在于,这另开的这一桌上,头道“招牌菜”之后,接着上来的菜,味道都委实一般般了点。
另开一桌之后,就不至于永远都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的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惜的只是,到底也颠覆不了那边的大桌。
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是,另开的桌数当然越多越好,菜式当然也越繁多越好,但恐怕还是得等到啥时候,还是原来的那个大桌上,让大家夹起粉条一尝,哟,这不是粉条原来那味儿啊,这是粉条么?
中国电影的那点儿事,就真的,成了。
透明/文对于已经习惯在家看盘或者看下载的我来说,其实去电影院里看电影是件苦恼的事情。
因为,电影院里的观众似乎笑点都很低。
本来一部电影演到了某个沉重的情节时,却不时有人在脑后哈哈大笑,又或者一些标着“喜剧电影”实则是名副其实的“脑残电影”,但是仍然有傻瓜在脑后在旁边哈哈狂笑,有时真怀疑这些人是不是托。
当然,这些是题外话,和《夜店》无关。
这里我只是想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喜剧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好笑,导演们,编辑们,我们中国观众的笑点有那么低吗?
好了,进入正题。
我严重认为,《夜店》创意都是偷来的。
说好听的,就是模仿来的,再说恭敬点,那就是像那些电影致敬的。
那《夜店》到底偷了哪些电影的创意呢?
《超市夜未眠》——2004年在12个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短片奖故事大纲:Ben Willis在当地的一家超市上晚班。
他对不太爱说话的女收银员的美貌特别敏感,似乎在这个女孩的身上能够找到解决Ben失眠的办法。
《夜店》的故事大纲:李俊伟是超市的一名夜班营业员,外表沉默寡言的他偷偷喜欢同事唐晓莲,两人今天一起值夜班。
从电影的整个故事架构到细节上的人物出场介绍,电影模仿了《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夹心蛋糕》《11:14》等等许多此类套路电影,更重要的是,电影最想模仿的对象,其实是《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本来就是部模仿电影,但是他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将舶来的元素转化成自己的“山寨文化”了。
而《夜店》让我感觉的是,它也在努力想成为《疯狂的石头》那样小成本高票房的电影,导演过于急功近利想倒腾出一部让自己红的电影,所以他把《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元素全部一古脑的装进自己的电影里。
只是可惜它仍然是个在学走路并且笨拙的小弟弟,许多地方只是学到其形,并未学到其神。
在《夜店》里,导演努力的将台词朝流行语趋势发展,努力的想炮制出脍炙人口的情节(如‘两只蝴蝶与周杰伦’的桥段),努力的想让电影里每个人物看上富有个性(如‘何三水’和‘轮胎’)。
但是很不幸,因为电影整体过于薄弱,首先从剧本上就无新意,导演对镜头的处理也很一般,而且许多桥段荒谬不靠谱(而《疯狂的石头》的剧情则是虽荒诞却具有现实意义,许多电影细节都能够精得起推敲,这也是《疯狂的石头》让许多影迷称赞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夜店》的故事被架空在一个脱离现实社会意义里的“话剧世界”。
(因为电影里的演员表演都比较过激,电影更多的时间里让人以为在看话剧)所以,在许多搞笑段落上,电影里的笑让人觉得很干。
电影许多笑料像是一个浑身上下搞得狼狈不堪的小丑努力在台上上窜下跳来引人发笑,观众是笑了,但是这些笑声里,有傻笑,有嘲笑,有冷笑,就是没有会心一笑。
我在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这部糟糕脑残的《夜店》,越觉得《疯狂的石头》是部优秀的电影。
还有,那些为《夜店》叫好的影评人,你们似乎已经脱离观众很久了。
某一夜里,春光灿烂的小八戒三水到汪汪超市当起了收银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汪汪超市的老板娘手上取回属于自己的9500元彩票奖金。
小八戒三水带着表弟小小八戒取回奖金的过程并不顺利,在汪汪超市遇上了各色人物,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除了那些有特点的顾客,还目睹了一对年轻俊男靓女的暗恋过程,接着遇到了一位有点二百五一心想成名的文艺轻年,及凶悍蛮不讲理的老板娘,之后这一伙人与窜进超市的珠宝大盗进行生死搏斗。
最后勇敢而有正义感的小八戒胜利取回了自己的奖金,还赢得了老板娘的芳心,汪汪超市也变成了水汪汪超市,又当一回春光灿烂的小八戒。
电影在上映前,看到各路媒体对此片寄于了很大的厚望,都说此片会是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又一部小成本精品力作,在我眼中这只是一个合格的小成本电影。
虽然有相丰富的人物上场,好像除了徐峥与赵英俊的表演让人叫好外,其他人也就表现平平了。
电影的剧情也没有像疯狂系列那样多线交错展开,述事只是单一线条述事,剧情还有点幼稚,并没有像电影上映前宣传的那么神奇精彩,不知道电影是室内情景轻喜剧还是黑色幽默喜剧,总觉得还缺少点火候,与《疯狂的石头》相较还有一段距离。
当然对于一位80后的电影导演杨庆能自编自导这样一部作品,已是很让人刮目相看,可能随着导演经验功力不断增加,相信有待时日杨庆会拍出像宁浩一样小成本精品电影。
中国电影怎么了,大家除了关注商业大片就是这样小成本电影,难道就没有其他让人期待的好电影了吗?
剧情没有值得笑的部分但是有了英俊哥的表演跟KIMI的卖力于是值回了我花的那65块钱然后很直接的想到了春田花花里面口齿不清的周笔畅都是选秀都是亚军都是小眼睛大眼镜都唱着很好听的歌来把自己的处女座贡献给了一部不甚主流的电影都意外的给了我们惊喜我喜欢型秀也喜欢好男恭喜KIMI的转型加油
不得不说电影《夜·店》有一种奇怪的气质:满满的货架,穿得鼓鼓囊囊的售货员同志,会“叮”响的收款机——看似是生活场景的再现却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电影本身更像是临时搭建的夜总会,服务员都是跟别家借的,热闹却不真实。
以至于我观影完毕心生一念,“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正解就是这样的吧?
故事在何三水“叮了当啷”走进汪汪超市的那一刻正式展开。
从女售货员唐晓莲对他的欢迎致辞可以看出,他已多次光顾这里且不是为了购物,他造访的目的是索要因老板娘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而他的造访打断了男售货员李俊伟躲在货架后用手机偷拍女售货员唐晓莲忙碌身影的行为,他一直花痴她(而很多女观众在花痴他),客观地说乔任梁的表现要优于相声演员的客串。
陪着何三水一同造访的那位或纯朴或“二”的轮胎表弟和混迹于众人之中的朱辽同学任务是插科打诨,其作用相当于迪斯尼动画里不可或缺的活跃气氛的那一类典型配角。
中途老板娘的惊艳现身,虽然说角色功效不明,但杨青的演技足可以让这个角色脱颖而出。
经过几番周折不管怎么说老板娘粗心大意造成的损失何三水算是找补回来了,可是导演和观众皆心照不宣,故事不能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于是“挑兵调将葫芦朝上,谁是我的好兵好老将”的抢劫犯轰然出现,平地一惊雷,炸了。
遗憾的是在《左右》中浑身是戏的张嘉译在这样一部80后影片中诠释抢劫犯相较杨青拿下老板娘似乎离谱远了点儿,真是可惜了了。
演员从扮演何三水的胡渣徐峥阴鸷地出场开始,就被分为两大阵营——负责演戏的和负责念台词的。
而更多时候是徐峥化身成做事分明的何三水主持全局,控制局势,掌握进度,他时隐时现的上海口音总是让我心浮起“姜还是老的辣”这种不得不发的感慨。
也正是何三水在半夜三更的超市,伙同徐峥在初出茅庐的《夜·店》一起鞍前马后地操办着,杨庆啊比寻枪的陆川多了不少空间。
当然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杨庆,可以让故事和画面就像左右手在一起一样自然又不至于有什么隔阂,而且观众也看到他在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上的煞费苦心——这情观众们都领了——新锐导演么,推陈出新就得视为己任——可是总觉得在各种方式或是技巧的花哨下少了些许诚意,成本低可能会引出一些问题,但起用观众过于熟悉的《疯狂石头》中“别摸我”和“厂长儿子”二位演员的结果是,观众会自觉地把《夜·店》与《疯狂石头》放在一块儿做个连线题,面对这种情况导演一边无奈于观众的比较,一边欣慰于观众的提携,这个小聪明和电影的命名貌似如出一辙,因此玩弄多过于匠心,独特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圣诞树好看也只能摆在屋里头不是,还就得是圣诞节那几天。
最终电影结束在“水汪汪超市”一片相亲相爱的气氛中,虽有几处情节漏洞瑕掩了瑜,但一切终归是美好的,不管是李俊伟的旧牙套还是老板娘的宠物狗。
可如果以后还有《夜·市》、《夜·叉》,您会走进影院么?
大腕喝酒、大口吃肉,我们正在兴头上。
油嘴肥肠的电影大老板虽然美滋滋地目睹春光乍现,却也有一刻心惊胆颤。
万一搞砸了,怕是要饮恨剖腹。
即使缩卵,可钱袋子破了个大窟窿,就不仅仅是跌面子的事儿。
那可是另一个层面的“生计”问题,事关油脂。
宁浩的神兵天降让我们和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丝曙光。
绕过文艺片矫揉造作的派头,避开臃肿虚华的大片模式,在中低成本的篱笆墙里耍钱,求个四两拨千斤的可能性。
即便栽了跟头,也不会落下内伤或隐疾。
划破肚子,还能缝缝补补回去。
于是,各式各样的年轻导演培养计划便一一低调出炉。
它是他们的后路,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出路。
既然老板意在“培养”,交交学费自然是免不了的,习作便是习作,谈不上超越什么,至多也就拾人牙慧、耍耍小聪明。
似乎这个口气听起来刻薄而不友好,其实拾人牙慧也没什么,学习嘛,简单学起,天才毕竟是少数。
没有蓝领工人的熟练,小白领也优雅不起来。
我们和他们和你们,都犯不着苦大仇深,以轻松一派的姿态,扫去沉重的阴霾。
要为电影小子解放手脚,才能伸进年轻主义的大钱包。
至于劳苦大众?
您就别瞎想了。
回看《夜•店》本身,相信熟眼的影迷都能瞧出不少桥段,在此就不一一细数了。
你说山寨也行,你说致敬也罢,不过活儿使得是有点僵硬,只能说是剧作出了问题。
定位喜剧,笑料却基本不走情节发展的线索,过于依赖台词,可惜又写得不够好,有点笨拙。
加上一些傻过头的肢体动作,给人感觉大多数时候导演都是在你全身使劲地找痒挠,却忘了装上准星。
前半部分,徐峥出场玩绑架超市的戏码,结果两边人都不太紧张,好像抢劫不是个事儿,稀里糊涂地就达成共识。
笑料一一挤上前,白痴过度的赵英俊则更是加剧了电影的儿戏气氛。
不黑色不荒诞,一群大人像是在办家家酒。
然后顾客走马灯、桥段强出头,导演的处理实在急躁难耐。
后半段职业劫匪的出现,似乎抓住了一条紧张的主轴。
只是关于抢劫犯的新闻滞后,伏笔刻意,难以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
在这样一种单一空间里,承袭以往的观影经历,甚至是电影本身的情节,抢劫只能说是一种最普通的冲突设置,除非冲进来的是一只僵尸或是吸血鬼什么别的东西。
不过劫匪的涉入,使得导演易于把故事带向更有趣的情节与冲突。
笑声也变得自然和谐多了。
男女主角,一个窝囊、一个花瓶,最后乔任梁的奋起是呆到不耐烦的必然。
至于他的倒叙旁白,我只能说有点“面”的难听。
情节倒带、爱情回水,李小璐依旧很点缀、难动情。
不过毕竟故事需要一段爱情,年轻人的合家欢。
徐峥的角色则基本沿袭了其在宁浩电影中的状态,戏拉长了却也没见得更出彩。
一个傻胖、一个傻瘦,说是两个人物,不如说是一对耍宝道具。
导演似乎想在年轻人的电影里,搞搞时尚工程,可就像我国大多数的面子工程一样,“土”还是不期而至。
也许是刻意的笑料吧,反正内裤外裤都不“裤”。
我想对国产新导演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不能上来就要求有新意且技巧成熟。
电影只能算习作,手法与桥段都是现成的,概念先行,剧作稚嫩,故事也没什么自己的东西。
但是,作为一部给普通年轻人看的商业喜剧,乐呵半小时,也足够了。
挨一枪就追到女神了,真是太划算了。2014.9.19
青年导演处女作,就那么地了
很好看。乔任梁牵李小璐手那段把我感动了。台词挺搞笑,剪辑也挺新颖的,不过没有《疯狂的石头》来得大气和洒脱。不到300万的小成本,很好了。支持国产电影。
徐峥绝对是个不可多个的人才,太有戏了!剧本还算可以。
标记
不伦不类
带着点英式的黑色幽默,很清新。
是不是小成本?
用力过度
包袱挺多的,但没什么新意,始终像小品。
逗
还可以嘛,笑点还行,吸管最佳。
一部不能让我笑的国产喜剧片我很认真的坚持看了42分30秒,嘴角不带动一下。1星算是支持国产电影了
国产很难得有这样的片子 很不错!
就是对徐峥的这类片子没有传说中那么追捧的感觉= =
比较...扯
乔任梁完全面瘫,几个面熟的龙套倒是眼前一亮。整体来说笑点十足,故事讲得很紧凑,有几个镜头的切换转接也很棒。 2016.10.28
反正当时觉得特好笑
很有时间感..
一些搞笑桥段效果挺好,作为小成本商业片, 成片已经相当不错了。7分(12年夏去浙江东叔那路途看长途汽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