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社会上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伤,他们孤独着。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帮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熬过去。
至少,A得到了帮助,他被释放,可以再活一次。
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呢?
内心不够强大,必然会被淘汰。
历史上有多少人受伤,孤独寂寞啊他们都熬过来了啊。
我们不能说,A他一心想变好,他做了努力,社会就必须要理解他,将他所做的一切都抹杀掉。
A有了新的希望,就不允许社会打扰他了吗?
不论当年他是何种心态,无所谓自己的生死自己的存在所以杀人,还是因为朋友的话而失去理智,他犯下了错,大错,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如果这个社会原谅了他,固然好,不原谅,难道A有资格责怪这个社会吗?
这个社会是残忍的,要想活下去,就要忍,就要自己足够强大。
所以,我可以说A是软弱的,并不那么渴望活下去的吗?
生活总是可以重新开始的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
如若A足够强大,而一步一步向社会证明自己,从他周围的人开始,大家会慢慢接受他的那个辅导员不就是吗?
不过那样,这部片子就成了励志片了当然,上面的只是一面之辞。
这个世界上最最残忍的事有很多,其中一样就是将刚刚燃起希望之火的人的希望扑灭。
我们在这里感叹,争论,甚至互相指责对方观点,有多少人站起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呢?
比如,那个辅导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那样的职业,即使是兼职?
有多少人自愿做义工?
不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是让自己的resume漂亮点就是我们这样一群人,发着大篇的牢骚却继续让这个社会冷漠,堕落下去因为我们每一个的每一点小小的力量,使得A失去希望,选择死亡。
我哀A,也哀我们。
英国利物浦市默西赛德郡布特尔镇 1993年2月12日,2岁大的JamesBulger跟母亲到当地一家购物中心购物,随后失踪,14日,他残缺的尸体被发现在铁路沿线,22日,两名10岁的孩子RobertThompson和JonVenables被指控犯有谋杀遭到监禁。
悲剧回顾 1993年2月12日JonVenables和RobertThompson从沃尔顿圣玛丽英格兰教会小学逃学。
他们来到当地的购物中心,并出现在商场的闭路电视中,录像显示当时他们在随意观察其他的孩子,并选择一个目标。
在绑架发生前,两人曾试图带另一个小孩子离开。
那时他们关于“带走两个中的一个”(takingoneofthetwo)的谈话曾被这个带着两名孩子的母亲无意听见,她以为他们想偷窃。
后来据报道,他们本来是想带走两名小孩中的一个,将他领到外面,并朝来往的车流中推去,在繁忙的交通中制造一起事故。
一名官员评论说,JamesBulger的被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会主义犯罪,它已被系统计划。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从一开始他们就计划去杀死一名小孩。
” 同天下午,JamesBulger跟着母亲来到购物中心,进入一家店铺的时候,Bulger女士发现儿子失踪了。
他独自一人在店门口闲逛,被两个男孩盯上了,他们走近和他说话,并取得了他的信任,最后带着他离开。
这一幕被闭路电视摄像机在15:39拍摄到。
男孩子们带着James迂回行走了2.5英里,来到一条河渠边,他们把James推倒在地,致使他的头部和脸部受伤。
一名目击者发现,男孩中的一个在踢James的肋骨。
在他们继续步行的路上,有38个人看到了他们,有些报告说看到James青肿的脸,而另一些报告说他在笑,似乎男孩们在轮流伤害他并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两名路人觉得可疑上前询问他们,但他们声称James是弟弟或者诸如他迷路了,他们正在找当地的警局之类的话开脱了。
最后他们带着James来到一个废弃车站附近的铁路沿线。
难以置信的暴力 在后来审判中确立的事实表明,一个男孩朝James脸上扔制造模型的蓝色涂料,他们还踢他,并用砖头,石块,和22磅(10公斤)重的铁棍揍他。
他们接着把电池塞到他嘴里。
由于被铁棍击中头部,James的颅骨骨折并导致死亡。
作为这个被极端暴力伤害小男孩的母亲,由于接受不了残酷现实,她提出自己的请求,在法庭上不要告诉自己,James所受到的最大伤害。
在两名男孩离开之前,他们把James放在铁轨上,并用碎石压在他的头上,希望能有一列火车压死他,并造成一次事故的假象。
2天后,发现James尸体的法医证实,孩子的尸体确实被一列火车碾压过。
这起骇人听闻的罪行,在利物浦引起了极大愤怒。
其中一名男孩的家庭被拘留提问过,但随后被释放了。
案件出现突破性进展,一名妇女在电视上看到商场监控录像的内容,她认出这两个孩子就是当地的小混混。
她随后报警,当警方将男孩们带走时,他们惊讶于这两张稚嫩的面孔。
一开始两名男孩并没有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接着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对方应该为谋杀案负责,最后警方确认那个完全没有悔恨之意的RobertThompson是主谋。
后来法医也证实,他们衣服上的油漆和尸体上的一致,两人的鞋上都有血迹,通过DNA测试,Thompson鞋上的血迹和James的匹配。
1993年2月22日两人被指控犯谋杀罪。
他们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在20世纪被控犯有谋杀罪最年轻的人。
亲爱的Eric,我想叫你这个名字,因为这才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要勇敢的做自己,虽然你逼不得已的选择做Jack,但你仍要勇敢,要比每一个人都拥有更大的勇气!
没办法忘记过去时每一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重点是要处理好心里想的和现实的关系,不能让自己困着出不来了。
缩在墙角那只是一时的感觉,但一定要勇敢的站起来。
你看你有兄弟了,有女朋友了,有份很好的工作,多么好的新生活啊。
要解决心理问题,只是时间问题,面对别人的眼光,要勇敢。
其实站在每一个人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很合情理。
只是我们是否能接受别人的做法吧。
很大的压力来自媒体吧,疯狂的报道,你的照片因为以前的事情出现在头版头条。
可以站在媒体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为了报道读者最关心的事件,既然大家都关心Eric变成Jack的出现,那媒体就有理由去报道。
那些读者也可以理解啊,他们的好奇心而已。
可是女朋友,兄弟,他们接受Jack变Eric,你自己接受自己都用了那么长的时间,那总要允许别人也有有时间来接受吧。
道理应该是这么说的,所以你要勇敢。
你很幸福了,有Terry全力以赴的支持你,要知道,他爱你胜过爱自己的孩子!
难道你忍心让他为你而伤心欲绝?
这是责任!
man A的责任!
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用心想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当然每个人都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是最完美的,这样的话,那每个人都会接受你的了,每个人都站在你的立场考虑的话,就会宽容你的了,就不会这样世态炎凉了。
可是每个人都不会这样想,你也不会这样想,可是你又不够勇敢,所以就选择了离开。
无论如何,要勇敢,,每个人都是很强烈的个体,不用对别人发光发热,只要自己接受自己。
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或许会有另一个让看客们更舒服的结局当你接受因错误而导致的严厉惩罚后这是一切就会结束么?
社会的道德观远比你想象的要无情感性群体在歌颂爱情与友情的伟大时面对舆论的力量它们是否还能够支撑对于生活。。。
你可以选择放弃 但不能放弃选择来吧 给我个续集 告诉我JACK还没有死
他问:Do you love me?临床心理学的老师说,很多精神科的病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缺少爱。
很多病人总是会复发,然后住院,其实他们就是想住院,不想回家,因为让他们感到爱的只剩下医生和护士。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有保质期,没有什么能存到永远,就像《圣经》诗篇90:10写到:“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唯有爱。
其实现在是临晨3:55。
被我妈妈发现我还没睡的话,她一定会想尽办法来整我的,我确信,哦不,她会直接杀了我的。
瞧,这就是帮爸妈住在一起的坏处。
有能力可行的话,我一定搬出去住,然后找上几个哥们姐们管他认不认识,干上几天几夜再说。
我那喷薄而出的欲望啊。
They will kill me.OK。
主题。
《Boy.A》电影永远也一直会比连续剧或者之类的事物感人。
也许因为他们是精心制作的。
嗬嗬嗬。
Boy A就像是一曲悠远清谈的田园歌曲,清醒而美味。
虽然他的词确实不那么的美妙,甚至有点过于的残忍。
不过,不可否认,他拍的很美。
真的很美。
演员的英国味十足,不只是语音。
我爱这样的风格。
要做比较的话,我觉得《迷幻森林》和《大象》会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我看完了日剧《迷离三角》的话。
大概会在这部剧里面看到更多的相似点,相信我。
少年犯罪不会没理由的,但是少年犯罪是重大的。
想想看,当天真无暇的男孩杀了一个同龄的女孩,哦,当然,这个女孩死前在亲吻一个中年大叔,而这两个男孩一直在被欺负,被同学嘲笑被哥哥强暴,家里也不太美妙。
爸爸脾气暴躁,妈妈快要死掉。
很悲惨对不对?
可是也无法解释谋杀这个行为。
所以当社会在事隔多年再次找到他后,他无处可去。
人们的偏见或者怨恨逼迫他只能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说他不想再做别人,即使这个别人热心极了阳光极了,甚至不顾生命球了一个女孩因此上了报纸。
当他第三次看到自己在报纸上出现时(第一次是看到了自己的通缉照片——电脑合成的),他决定要眼前的Jack消失,因为原先的Eric已经死去了,与Philp那诡异的自杀一起。
说说片子中的另外一个角色——Terry。
他是以一个长者的角色出现的,代表了社会中的同情部分。
他相信Eric本善,愿意给他一次机会。
但是同情毕竟在这样的事件中是弱势。
Terry的儿子,他懦弱胆小天生悲观。
我认为他代表了利益。
为了自己的私欲他出卖了Eric或者说是Jack,这个以新身份开始新生活得好人。
现实就是这样,过去的阴影一直在,无论现在时什么,过去他一直在。
而如果你的过去过黑暗,那么你的未来也不会光明到哪里去的,所谓因果关系所谓循环。
Chris居然有暗示。
而影片中的女主角Micheal,她是代表着光明,我猜。
虽然一开始我认识是她出卖的Jack,其实她只是认出了他,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苦恼,什么都没做。
最后Eric自己对自己的那段对白,除了帮助下定了决心,更看出了他的本善。
他的化身M说,不是我。
他说,我知道,我从没想过是你。
Oh,so pure the soul is!要去死的不是他。
是那些死死咬住过去伤口不肯放手的疯狗们。
就算是极力想要抛下过去他也一直会常伴左右 看不见 摸不着 却也始终存在 名字 不过是一个符号 A也好 B也好 还是其他 你始终是你自己 。
纵使你认为曾今的你早已死去 但并不意味这他不存在你就是你 始终不变
结局让人心痛,一心要改过自己的jack,在群体暴力面前选择死亡,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去原谅jack,试着帮助他融入社会,可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读书时代,总有群“坏孩子”,他们横行霸道,他们欺侮弱小,甚至未成年便伤天害理,从小就嫉恶如仇的我,面对这些事情或人时,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试着想一下,如果有天这些“人渣”出现在身边时候,并且已经改邪归正,真的就能原谅他们吗,我想很多人还是处处提防着他们,他们的脸上已经深深打上“坏人”的烙印。
当你知道这个人抢劫过、严重伤害过别人等,你真的敢接纳吗,甚至还爱上他吗?
很难去想象,虽然还是有些勇敢的人能接纳。
因此群体的观念造成的更大的暴力事件,让一个人更坏、更边缘化。
这部片子显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男孩”,而且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有这么帅气。
如果他们从小得到社会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我们就不会创造这样一个个的恶魔,说起来轻巧,在利益与欲望面前,大多数人甘心做奴隶,我们完全忽略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知足,什么教育,什么是美丽,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道德,群体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失去准则的我们没了人性,大家觉得你成绩分数低,你不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你赚钱少,你没资格谈幸福,你没什么地位,你工作轻微,不必正眼看待,只要我开心,不必谈道德或法规,大家追求快节奏,越有效果越好,而我们脆弱的灵魂是需要长期的良好滋润。
初为父亲的我,很心疼自己孩子,看着现在婴儿因为很简单的原因而殒命的事件,十分难过,这些杀婴的“恶魔”都是群体暴力催生出来的,我们都有罪。
今天听到楼下刹车声,然后是人声喧哗。
突然想起一些事情,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地记住这部电影。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儒弱,邋遢,不善言辞。
他们似乎是注定要被从小就懂得拉帮结伙、欺软怕硬的精明鬼们欺负的。
这样的人的家庭一定不会太幸福,不被关注,无人关心。
无论你被欺负了或者没有完成作业,都不会有人在意。
在某种时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是不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直到一个人带着一道光照进你的生活。
这道光如此强烈,又让你愉悦,以至你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
是啊,为何要拒绝,反正一切不会更糟。
是的,不会更糟。
就算一起去和别人打架,就算一起去偷东西,这些都无所谓。
因为在一起。
啊啊啊,不要孤单,不要寂寞,就在一起,哪怕是去地狱。
可是你瞧,我们最终闯下大祸。
我一向厌恶不负责的父母。
如果你们无法好好抚养,何必把孩子带到这个残忍的世界上来。
你们没有下地狱,你们只是被扔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
你们的一生都要将此背负。
人是一种多么奇怪的生物。
你看到了他帮助你,你看到了他救人,你看到了他不黯世事。
你却不相信你所看到的一切。
你相信你听到的他的过去,以及别人的猜忌。
啊啊啊,太孤单,太孤单。
如果没有你们在身边过,不会觉得孤单如此难耐。
又被打回原形。
你站在八面临风的位置,往事蜂涌而至。
几欲将你撕裂。
太难过,太难过。
难到无法等这一切过去。
人与人的世界太过强大,强大到无法容下一个小小的你。
很多时候,你在社会新闻上看到种种惨案,总是难免生出作案者禽兽不如,应当被碎尸万段的想法。
在世界上大多数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有一套适当惩戒,管教为主的策略,而很多时候,孩子们干出的事儿也常常令人发指,以至于我常常看到类似新闻中有这样的留言“这样的小兔崽子宰了算了”,“现在未成年人就应该照成年人的判”之类,而一个孩子的罪行往往可能附着他一生,久久难散。
这样的问题在电影《蛮童之歌》(《Boy A》)中便出现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犯错,当他经历了几年狱中生涯后,想从头再来,好好生活,却发现社会的游戏规则那么残酷。
《蛮童之歌》是部将故事、表现形式、情感、反思等交织的很好的电影,它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吸引着我,已经二十多岁的青年获得假释,在辅导员特里的帮助下,换了一个身份杰克,在小镇重新开始生活。
影片后面一直交织现实的他和他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间掺杂种种顾虑和感伤味道,让人一直猜疑杰克究竟曾经做过什么。
杰克从开始的踌躇、羞涩到后来慢慢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他有了铁哥们,他因为一次救了一个小女孩而获得身边人的赞扬,他有了爱情,他的工作也很顺利,而特里如同父亲般对他的照料让他越来越自信。
我们看到了一个阳光少年,德才兼备,友善随和,然而,同时不断闪回的他童年的自闭、孤独、斗殴场面,却让整部影片又时刻显得躁动不安,让人感觉总会有事儿发生,结果他童年的噩梦终于呈现,他曾经和一个伙伴在背着书包上学堂的童年时光,杀害了一个女孩,而如今那个伙伴早已不堪重负自杀,杰克选择了继续生活,却发现那噩梦延续至今,他的真实身份最终暴露,朋友离去、女友远走、失去工作,他因为童年的过错,被如同一个恶魔般的在今天被媒体渲染,最后面对大海,影片没有给出结局,我们却已经可以想象。
重新开始是每个曾经犯过错的人希望,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又常常是奢望,对于一起罪案,媒体偏向于报导其最血腥、最惨无人道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前因和背后的故事往往不愿追踪,这一来需要成本,二来很重要的这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样产生的收益太少。
我们太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故事撩起情绪,甚至看到一个比如“8岁男童狂砍女同学24刀”之类的标题,就很可能不看正文,直奔留言,抒发对此“禽兽”的愤怒。
而对于司法体系,我们常常更愿意相信它的惩戒效果,而不愿意相信它的改造效果,所以对于犯了大错的人,严惩常常是天然的反应。
杰克和他童年的伙伴菲利普做下的事情是残忍的,在当地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片中可以看到在很多年后,当媒体听闻当年的孩子假释时,立刻开始猜测他在哪里?
而杰克也因此在诚惶诚恐中度日。
影片通过童年的故事,向我们逐步揭示了一些当年悲剧的缘由,杰克的母亲因为绝症而暴躁,父亲又对他缺少关爱,他自卑、孤独,直到遇上了为他两肋插刀的菲利普,而性格显得暴躁的菲利普内心其实跟杰克一样的自卑、孤独,但是他以一种对外的攻击性表现出来,当一日,有个女孩对他百般侮辱、称之为“人渣”时,他爆发了,连刺女孩数刀,并不能自拔的继续下去,让杰克也被牵扯其中。
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性的悲剧,杰克的童年在一种压抑中生活,每天面对欺辱,直到菲利普的出现,在这起悲剧中,他更像一个从犯,而显得更暴躁的菲利普则事后承受的压力更大,选择自杀,而从杰克的生活背景看,我们也能够想见菲利普的家庭和童年生活应该会有更大不堪。
悲剧的轮回性是最让人伤感的,家庭问题常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而那位对杰克以慈父关怀的特里却恰恰碰上家庭问题,最终将杰克真实身份泄露出去的恰恰是他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个尴尬的场面,就如心理医生得了精神病,特里能与杰克友好沟通,让他直面生活,却跟自己的儿子有了交流障碍,以至于让儿子宁愿毁了杰克来报复。
这样的尴尬似乎也告诉观众,家庭中的种种交流障碍还在继续,跟十几年前没什么两样,而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青少年还在产生,他们中间依然潜伏着悲剧的种子。
杰克身份暴露后形势的急转直下令人感到突然与悲痛,曾经,他与同伴杀害一个女孩,当他洗心革面后,却救了一个女孩的性命,然而人们不愿因此原谅他。
曾经的友谊被撕裂,曾经的赞扬被摧毁,曾经的爱情飘散无影,他刹那间失去了一切,只有在海边,在幻觉中最后感受女友的爱,以至于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他最终被原谅的励志故事,然而当他站在高处,面对大海的时候,我的幻想破灭了,他面对的社会规则对他的过去不会有宽容,我们更愿意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非“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定时炸弹,哪怕他曾经救了一个女孩。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比杰克的悲剧更普遍的是,一个人可能犯了小罪入狱,出狱后,仍然受到警惕与排挤,进而心理失衡,可能犯下更大的罪,而这样反过来又让公众感觉,确实犯过罪的人就是不会变好,接着对身边出狱的人,接着警惕与排挤,令人感觉很难破除的死结,它还会考验相关社会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当杰克绝望之际,恰恰是那个他救了的小女孩的来信给了他人间最后的温暖,“谢谢你救了我,这是你光环,这是你的刀,这是你的翅膀,我觉得你就是个天使!
”,孩子更单纯,更能发自内心的感受真善美,然而这微薄的单纯的关怀跟社会的压力相比,显得太小太小。
或许看这部影片时,观众多会感到一阵忧伤,同情杰克,和我一样到最后都希望奇迹发生,他被宽恕。
然而,现实中,面的一个曾经犯过大错的人,我们又会如何了,是猜疑还是信任?
是给予警惕还是一个拥抱?
这总是一个令人很难预先回答的问题。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cfcb199f503d1016e068c80.html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依然能够吸引人。在平静乃至缓慢的节奏下,讲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到底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答案在本片其实很明显,但导演却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天下之大,却容不下一个改过自新的男孩...另外,表演也都不错。
后半段不错
一直都挺乏味的 突然起了一个波澜 但是谜底揭穿了又好弱智
好慢
很残酷的事实,如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敞开心扉接纳他吗?我妄想,少年犯犯罪,应该让他们的父母一起接受惩治,两个一个也不能少,如果飞利浦的父母能关心他,他还会被哥哥欺负到心理扭曲吗?埃瑞克的父母尽责了,他还要旷课,去寻找唯一的朋友吗?
5/10
讨厌这种片 太让人压抑了
生活不易 想要抛开过去重新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总是吝啬的不肯给别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蒼綠灰藍的不列顛。這是你的翅膀,這是你的刀,親愛的Jack,你就像天使。Who decides who gets A second chance?
不错,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两个少年杀人犯,惹人同情,很压抑..就算你后来救了人也无法抹掉以前的罪..现实就是这样..结局在预料之中
沒太大的感覺啊。。
当被人指破后,关于朋友爱人的不解的矛盾描写太短促,只10多分钟哪里够?
看完才知道是蛮童之歌啊你妹,我以为是娈童之歌。。
半阴人
欧洲圣母洗白杀人犯屑作,令人作呕
我只看得见你的刀 怎么办
当因为一件事情你被定性之后,再多其他的好事儿都于事无补。
越来越不喜英音,然后节奏好慢,为什么评分这么高,结尾很惨烈
先开始看的时候是一片迷茫啊迷茫。。。在经过一系列XXOO之后。。。稍微弄懂了一点。有点悲凉吧
题材是好的,可是真演太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