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年女导演金宝拉拍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蜂鸟。
蜂鸟把青春的困境拍的非常有质感,那种青春的迷茫,是有社会和家庭落点的迷茫。
相比之下日本的青春片更倾向于把青春置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情景之外,提纯个体间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体验,展示出一种更加虚无感的迷茫。
韩国和日本的青春片气质太不一样。
蜂鸟前半段讲初二女生恩熙在面对家庭人和同学时陷入的困境和迷茫;后半段讲她在辅导班遇到一个教中文的名校高材生女老师,在学习之外老师还给了她更多的精神指引,恩熙因此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自己走出困境和迷茫。
有条件的爱家庭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成绩好会有额外的关爱奖励,比如哥哥; 成绩不好会有额外的惩罚,比如姐姐;成绩一般就被忽略,只要有吃住,能看病,活着就行。
住院了最脆弱时,最需要爱的时候,恩熙也没有家人的关心慰问和陪护。
孤独无助时,她需要的无论是心灵的陪伴,还是身体的陪伴,这种爱都已经超出了有条件的爱,超出了家人能想到的给予。
而这时,和她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却能给予她没有条件的爱……社会的毒打老师说在遇到不公的时候,不能默默忍受,要反抗。
恩熙确实做到了。
因为辅导班的主任随口说的错误时间,导致她没能和老师当面告别见最后一面,还被主任说是恩熙自己记错了。
她在门口心理建设了一下,估计是想起了老师的话,就再次进门怒怼了主任,指出不是自己的错是她的错。
敢挑衅反抗主任?然后她就被开除了!辅导班通知家里恩熙被开除了,她一回家就被全家人指责围攻,这时她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乱跳怒吼道:被开除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然后就被她哥一个巴掌呼到耳膜穿孔。
她反抗了,她立即遭到了社会的毒打,学校和家庭,二连暴击!手指在动当你盯着自己的手指看的时候,会发现手指在不由自主的活动,这个意象成了电影后半段的母题。
恩熙迷茫的时候找老师,老师陪她坐在路边,恩熙问如何摆脱自我厌弃。
老师说她自己在自我否定的时候,会观察自己,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
这段对话其实是老师在告诉恩熙面对自我否定、厌弃和抑郁的时候,需要暂时跳出自我,不能深陷自我意识。
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思维当做他人去审视,会看到她原来是这样的,然后才能试着去理解她,去以朋友的角度接受她,而不是厌弃。
然后老师告诉恩熙,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她还会观察自己双手的手指,手指在不由自主的动。
你的手指属于你,却有它自己的运动。
观察他们,就像在审视自己,接受自己。
眼睛直接看自己的手指,比从精神上观察自己的情绪更直观,更容易领悟。
恩熙在以后会逐渐明白这些深意,并实践老师指引她的方法……
*原载于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1994年10月21日,首尔圣水大桥垮塌。
导演金宝拉略带自传性的《蜂鸟》,一开始便是以她年少时目睹的这一真实事件为起点发展而来的,当影片临近结尾少女恩熙来到汉江边远望这座破裂的建筑,它凝固成了本片最有标志性的姿态,一道裂痕与伤口。
可这个围绕少女恩熙心事展开的故事绝对不是疼痛青春,相反,它时时将我们浸入一种温柔中,但又不是小清新明快飘忽的不痛不痒。
这温柔是一种酥痒的麻痹感:昏黄的房间,苍白的课室,女孩男孩并肩走过的林荫路,暗淡无光的初吻楼道等等,视觉上的低反差和偏灰棕的色调使影片在质感上都呈一种混沌。
氛围音乐好像滋滋电流白噪音,交代出的情绪也像是黄昏一个人回家时候的那种恍惚感。
镜头由始至终同步恩熙的感受,即使凝视她,也呈现她的情绪,弥漫于全片的是人处于年少时,无力却又试图自我保护而生出的那种钝感。
时间感也是模糊的,事件大致以时序发生,从夏天到秋天,但剪辑不动声色,常常不能让人明确感到其中究竟间隔多远,因此有的情绪持续而深刻,经过发酵、压抑直至爆发,有的转瞬即逝。
譬如恩熙画着珊瑚色眼影唇膏去地下舞厅,遇到表现好意的女孩子,眼里的那些肆无忌惮。
这样一面的她在片中极少出现,仿佛仲夏之梦,但又理所应当——因为在全片如同水雾一般的绵软气氛中,时时都有这样的尖锐包裹其中。
看《蜂鸟》时很容易会想到黄骥的《笨鸟》,同为深刻描绘少女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黄骥将电影设置在当代,比金宝拉稍多的是对于少女生活周遭环境隐晦而独到犀利的社会批判,而《蜂鸟》虽然设置在1994年韩国经济腾飞的大环境中,又有多处直接插入现实事件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流行元素,但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背景却显得更加抽象,虚焦在人物后面,最终《蜂鸟》更概括地去描绘了一些情感状态,普遍社会环境下人与人的连结如何形成、断裂、重新发现、加固或不朽。
巧合的也是和当年《笨鸟》一样,《蜂鸟》也得以入选本年度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给柏林观众呈现又一个独特的东亚女性视角。
而又与安德里亚·阿诺德《鱼缸》、《美国甜心》惯于描绘的欧美少女的横冲直撞与脆弱不同,Kim Bora与黄骥的女主角身上都有一种被动与静止,大多数时候她们承受着许多,在孤独与压抑中茫然打转,小心翼翼的观察,往往又突然地奋起,为反击或为追求孤注一掷。
蜂鸟,渺小辛劳,终其一生碌碌寻觅蜜糖,正是不受父母重视前途未卜的女孩。
无论是流连舞池,拥吻男孩女孩,还是将感情寄托在毫不了解却全然信任的女教师身上,寻找的不过是一些零碎的快乐与温暖,一种求得安慰与解惑的可能。
然而影片中最为平静温暖,最让她得到关注的那一段时光,又似乎是以病症和伤疤换来的。
同时,《蜂鸟》又并非如此专注深切地只聚焦恩熙一人,常常寥寥几镜轻松地将她周围的女性(母亲、姐姐、朋友、爱慕者、女教师)都凸现出来,而在她们之间有着沉默的理解与怜惜,莫名的疏远与吸引,言传身教,当然还有反复无常。
有了这么精妙的女性关系的表现,那么就不难理解《蜂鸟》中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并且不加讨论地去展现女孩的双性恋倾向,将这当成完全自然的事实,没有任何多余的戏剧化。
恩熙与女教师之间的感情的确是影片最柔软的部分,虽然整个发展过程看似平淡无波甚至几乎落入窠臼,但这据说部分来自导演真实经历的故事极其细腻真诚,其中有些过于直白的关于反抗与判断的说教也被细腻的情感打磨得光滑了一些。
她们之间的互动更像自我对话,女教师看似过来人,可其实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郁郁地在楼道抽烟,平时沉默寡言,常常不辞而别,在语言学校校长眼里大概也像个问题青年,和恩熙一样抱着一堆困惑,因此面对她没有什么居高临下,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理解与陪伴。
所以当恩熙给她写信,犹豫地落笔问,“Will I shine?
”,注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片尾的留言缓缓念出,也并不像寄语,更像未求得论证的自问,“什么才是活下去的正确的方式?
有时候我以为我知道,但我其实并不知道……”,最后却只有“世界神秘而又美丽”这样草草的结论。
她们因为这样对答案求而不得的姿态而连在一起,这不只是一段仓促而不知所终的感情,更是这一代韩国青年面对一个开始腾飞喧嚣不断风波不断的大时代的不知所措。
另一个层面,金宝拉在这部影片里,缓慢隐秘,却是在用一种非常新颖的方式去描绘家庭关系,这样的东方家庭画像在许多以家庭题材见长的男性导演镜头下也是难见的。
影片开始给了大家一幅假象 ,似乎是另一部控诉韩国男权社会、男性家庭暴力与不作为的女权政治影片:父亲高声呵斥,闲暇时背着母亲出门,不顾家中事务,女儿稍有状况便只有打骂;兄长享有全部头等优待,稍不如意对妹妹拳脚相加;另一边则常常是母亲的沉默与欲言又止,意味深长的眼光,或者歇斯底里的争吵哭喊,还有姐姐无声而持续的叛逆,与妹妹若有如无的疏远。
一开始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多么微妙,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一幅表象又绝对不是导演要展示的本意。
影片过程中好像是冰川消融,流下来的却也不是更加温暖的,而是雪水般绵长复杂又绝不坚硬的情感。
这里的家庭关系有时冷冽残酷,有时又温柔包裹,一时嘈杂剧烈,更多时候是无语默然的,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又深刻亲密。
恩熙生病后本能地并不先告诉父亲,对母亲说,母亲似乎也只是冷淡地让她独自去诊所看病,诊所让她回去拿母亲的家书签名她也十分不愿意。
等到必须要转去大医院动手术,她在卧室门口怯生生地对父母说,父亲当即第二天带她去了医院,而听到医生对手术风险描述一番后,父亲在病室门口不禁痛哭流涕。
这一系列的发展平静又迅疾,将其中的隔阂与无奈,被迫的懂事,不富裕家庭捉襟见肘的关爱,男性的无力都表达地清清楚楚,并且顺畅无比。
逃课晚归谈恋爱的姐姐犯错,家中父母互相推诿责任吵闹,母亲忍无可忍揭穿父亲的背叛,两人大打出手,举起台灯摔个粉碎,这大概是许多“不会好好说话”的东亚家庭十分常见的场景。
次日,恩熙早饭时父母亲早已和谐地一同在客厅看电视,虽然不言不语,甚至没有眼神交流,却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场景之一。
许久之后,恩熙在沙发下找回了台灯的最后一块碎片,仿佛将这样一个场景再拿出来反刍一次。
影片的韩文原名是《蜂鸟》,英文片名则是《蜂鸟之家》(《House of the Hummingbird》)。
影片开始后不久,恩熙一家人协力在自家作坊为一个大单子加班赶制年糕,这个忙碌而沉默的真实劳动场景已经昭明题中之义。
《蜂鸟》不仅是少女的碌碌成长,不仅是压抑的青春心事,或是成长的阵痛与惘然,它试图触及的更是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忙乱紧张的真实生活琐碎,是普遍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面对的人生难题。
当恩熙向母亲问起舅舅的死,镜头凝视着母亲,她露出了一种少女式的迷惑神情;兄长面对失而复得的妹妹,在饭桌上突然哭泣;恩熙找到老师家里,递出那份礼物,给那位母亲带去的冲击……每个人都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可抵挡无法扭转,它既带来惊惧也带来解脱,或者它太过迅疾带来了什么让人来不及反应,直到我们看到恩熙面对断裂的大桥,脸上不知该释然还是痛哭的表情,这个庞然大物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恩熙漢文老師金英智的前史是一條暗線。
這個憂傷、寡言,自稱因不斷休學而年齡較一般同學更大的首爾大學研究生,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原理》、《勞動價值的理論研究》;會給恩熙和她的同學唱斷指的勞動者之歌;會不斷地溫柔地勸說恩熙「挨打時要反抗」,可以想見,在革命沈寂的94年來臨前,金英智曾經有過怎樣跌宕起伏甚至充滿血淚的青春。
奇蹟的漢江上,聖水大橋坍塌了,埋葬的是這位老師的青春。
補習班的教務說「她不就是這樣嗎?
愛搞失蹤,個性奇怪」。
金英智和恩熙曾經經過抗爭的居民區,血紅色的橫幅上寫著「就算去死也不要」。
金英智問老師「住在這的居民們為什麼要掛橫幅呢?
」老師說「為了不被人搶走房子」。
—「為什麼要搶走別人的房子?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不可理喻的事情很多吧」。
—「好可憐」。
「不要同情他人」「不能肆意同情他人」。
金英智在黑板上曾寫過「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
其實,「知己」何嘗一定「相識」「相逢」呢?
她的學生最終失去了她,也學會了反駁補習班教務、父親和兄長,然而抗爭終於失敗了。
英智和恩熙曾一起經過的拆遷現場,只剩下半條標語「我們死也不⋯」。
蜂鸟 观后#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整部片的气氛让我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映后在和导演QA的时候导演也确认了受杨德昌导演影响很深这点。
主题就像片尾女老师的独白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只有好事,也不只有坏事,而是什么事情都有。
影片内容概述可以说是一个初中小女孩的成长史,在家庭环境压抑、学校环境填鸭甚至变态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有一点开心的友情和爱情如果也出现了问题,小女孩要在哪里找到出口。
很幸运的,在汉文补习班的老师那里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但就像片中那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一样,对事情多思考、对自己多探索的女老师成为了补习班老板口中的“怪人”,而这个小女孩也在全班匿名的票选中被评为“全班最混的学生”。
两个“怪人”相遇,彼此似乎都获得了一种理解和安慰,但很不幸的在大桥倒塌的事件中,女老师不幸身亡。
影片整体风格细腻而完整,细腻是导演的视角和主角的表演,一个小女孩怎么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被自己亲哥哥打,和同学交流后发现同学被打得更狠,互相交流被打经验,得出结论还是乖乖被打希望早点结束为好;父亲在医院知道自己要开刀,可能会留下面部神经麻痹的后遗症之后抱头痛哭,小女孩眼神中的疑惑和小惊讶;在地下蹦迪的放肆和回到家里的压抑形成完整的对比。
完整是影片剪辑利落,美术扎实,镜头摆的很有教科书的感觉,调色调光也都很温和,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是Production Value很高。
导演和片中的女主角一起前期工作了六个月,互相熟悉,建立信任,这是这位演员的第一部长片,之前只是拍过一些短片,算是半个素人。
演员的眼神真的很有戏,爆发力之强我觉得碾压现在正红的一些同年龄演员。
以下是我看到的问题。
1.导演试图想要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演,但是这样割裂的表现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甚至在地下蹦迪那场我还看了半天确认是不是主角本人;2.1994年的时间设定有些成为了背景,而不是渗入到主角的生活中,因为主角最长呆在的家里其实平时并没有关心政治问题,只是在大桥倒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小孩有没有遇难,而且可能因为我对韩国的背景不熟悉,对于片中美术上的安排也很难让我回到1994的那个氛围中;3.利落的剪辑是优点也是缺点,影片前半段经常是一小段故事发展到高潮然后就切掉,切了三五次之后我就知道啊导演要切了,有种小跳戏的感觉(虽然对于情感体会上来讲没造成太大阻碍)#导演人真的很好,在场内QA结束之后还在外面和观众合影留念继续QA,大概站在那里至少要一个小时吧。
非影评,一点儿感想。
本片大多数时候都是冷色温的白光,那是一种素净又略带感伤的基调,那位汉文女老师的气质如出一辙。
昨天看完已经有很大触动但还没有触及心底,今日坐在图书馆里写作业时回想起一些往事,那些抽丝剥茧的记忆混杂着电影的影像,再次向我袭来。
我头脑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意象,那是杨德昌、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这些东亚导演镜头的具体化。
我作为一个半睡半醒的旁观者在角落,昏暗的厅堂,因为单元楼的互相遮蔽,午后的阳光挤破脑袋才从阳台投射进一点,可能是高处的鱼缸或者玻璃水杯,反射在地板上的光芒幽幽地闪动。
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不知道是否在这小小房子里,但依稀可以看见摇晃的人影、细碎的絮语和厨房传来叮叮咚咚做菜的声音以及油烟气息。
恩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女学生,我,新世纪一十年代的中国男学生,一个是受东亚文化浸淫已久的国家,另一个传统儒文化生生不息,我们有如此多可以互通的地方。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时代的潮流从来没有停歇,我们像是巨浪前的小舟,只因我们年龄尚幼,那些电视台滚动播放的新闻,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某些地方的巨大事迹,都只是我们成长的背景幕板。
恩熙在医院的时候,恰逢朝鲜领导人去世,周围的成年人纷纷感慨议论,她却无动于衷。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所渴望的不过是一段友情或者爱情、希望爸爸妈妈更爱自己一点、认真学习可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没有闲暇去顾及这些时事新闻。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回头却发现这些事件早已成为镶嵌在成长历程的一颗无法拔除的铁钉,我们像是在看自己的一张童年照,这些带着血和泪的历史变革就在我们的身后,无法磨灭。
我在刚才刻意强调了我们的学生身份,每当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校和学生身份都是重要一环。
人类进化至此,幼年的教育已经自发建立公众场所,由统一具有资格的长辈进行各方面指导,直系血亲的教化功能被不断削弱。
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把学校和老师都视为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如果遵守一点规则和秩序,我们都会去好好读书避免惹老师生气。
但本质上这些和我们的天性是违背的,幼体的生命具有很强的活力,讨厌社会性的拘束。
正如恩熙和朋友会在课堂上写字聊天,会开老师的玩笑,谁没有做过这样调皮的事呢。
恩熙有一点是和我不一样的,她不是常规的学生。
她打扮时髦,和朋友一起吸烟,去蹦迪,已经尝过恋爱的果实,还会因为好玩做出格的行为——偷窃。
但这样反而让我们存在共性,我们都是少数个体。
不被大众接纳,这点从恩熙被评选为飞蛾可以看出,我们秉持个性,情感饱满,性格早熟——原生家庭的漠视不理解让我们更早接触社会、姐姐和男友共处一室不避嫌的亲密行为、爱侣在情感中的不忠幼稚行为——这些都促使我们想要更加独立,想要向外部世界呐喊。
这个时候,恩熙遇到了灵魂契合的人——温和寡言的汉文老师,作为一个同样偏离社会轨道的人、一个成年人,恩熙产生了亲近感。
细数我生命中每一个过客,也存在过那么几个重要的人,他们为我的价值观塑造和人生选择都起到了重大影响。
老师教恩熙汉文、安抚她的心灵、谈论路边的标语、送给她的书和写生簿,两人之间的每一次谈话、甚至每一次凝望都是介质的交换,直到最后老师必然性的消逝。
她从未批判评价,也不会给予希望和压力,我们生命的天平终于达到了一次平衡。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淡忘掉老师,但是我们的行为和抉择都会带着死去的影子,有些东西只会历久弥新,回到那一天,瘦削的汉文老师还是会趴在窗口一人抽着烟。
回到家庭,恩熙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普通,像是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随便拉出来的两个人。
不能说他们是不爱我们的,生病了他们会送我们去医院、犯了错(被评为飞蛾和偷窃被抓)他们会淡忘、受到伤害(被哥哥掴耳光)他们也会呵斥施害人,但是这些究竟是爱还是亲缘之间的相互扶持难以下定义。
毕竟我们受到伤害他们给予的关怀不是立刻的,给妈妈诉说病痛却麻木不理睬,给爸爸打电话却要交付警察局,两个像是臆想的误会冲突最能反应,恩熙在回家路上呼喊母亲和因为走错房子连续敲门。
当婴儿的啼哭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当教化功能失去后连血缘联系也在不断被割裂,我们仿佛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孤立的个体,像是渺小的蜂鸟。
作为子女对待父母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承受着与生俱来犹如神性的畏惧,接受着某种程度的“剥削”——无条件的服从命令、接受父权的霸凌和延续。
有的时候我们也能体谅这其中的难言之隐,父母矛盾的爱(打碎花瓶割伤手臂的事),所谓的为家着想,给长子投入最大的精力可以为家族带来最大的回报。
但这种传统的家情怀,在现时代以牺牲个体为前提下,是否还有存续的必要值得斟酌损益。
汉文老师教我们不能一味软弱要反抗,可是蜂鸟翅膀扇起的风儿又能多猛烈?
教科书里不会讲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青春挽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身体都出现了形状不一病根深浅不一的肿瘤,这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社会秩序中无法规避,但为何连消弱的勇气都不曾有过。
无论是历史的遗留,文化圈的滋养,都不能让这毒刺在阳光下肆意生长。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最后三人站在江边注视着坍塌的圣水大桥,大桥触目惊心的断口就好像我们生命成长缺失的一环、现代规则伦理的罅隙,该怎样弥补影片最后没有给出答案,我同样也不知道。
八年级少女恩熙正在卖力的按门铃,她一直等待母亲开门,却是长时间的无人回应。
滞留太久的冷漠将她击溃,无助,狼狈,焦虑,她像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婴儿,风中凌乱。
这是韩国电影《蜂鸟》的开场,不动声色之中,疏离的窒息感悄悄散发,它甚至冲出银幕,困住无辜的我们。
但随后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原来她看错了门牌号。
紧接着她到家,镜头远远拉开。
密集公寓的轮廓在我们眼前呈现,住户们紧紧挨在一起,小型又整齐,就像码头上的集装箱,毫无生气,有着难以言说的压抑。
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94年。
这一年韩国发生了很多事:美国世界杯,金日成去世,韩国民主化热潮的兴起,圣水大桥倒塌。
这注定是一个慌乱迷茫的一年。
恩熙身处在一个台风眼,周围的世界就像天空的雪霰,看似的平静,内部却在急遽的运动。
恩熙在如蜂鸟巢穴般的公寓中生活着,外表平静,内心渴望生机的她一直在寻求人生的意义,始终想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却不断在内心的失落和空虚中徘徊游荡。
电影不厌其烦给恩熙设置一次次的“磨难”:一次偷盗事件,好朋友将她出卖,甚至拒绝道歉;男朋友出轨且立场非常不坚定;上学期还喜欢她的学妹到了下学期就对她冷若冰霜。
中伤,背叛,易变的友谊,经不起考验的爱情,通通向她袭来。
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在积蓄着,就像恩熙耳后的那个包,慢慢的变成肿瘤。
外面世界如此冰冷,回到家中,依然空白一片。
她的父亲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男子,终日苦闷早已把精力消耗,只好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母亲年轻时有一个大学梦,无奈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嫁人,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是韩国女性悲剧的一个典型人物;姐姐总想着反叛,却在家庭的束缚下失去自我;哥哥作为兄长被家庭寄予厚望,身心压力极大,面对父权的施压和大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他只有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殴打妹妹成了他出气的唯一手段。
家庭的成员们各自怀着心事,极度缺乏交流,他们就像是屋子里摆放工整的物件,虽然体面的相处,内心却是长久的隔离。
电影通过展现一家人的精神状态来折射韩国各个年龄段所遭遇的困境,也许对于导演而言,她的野心不单是展现恩熙的成长,她真正想呈现的是韩国那一代人的精神隐疾。
身处在一个分裂的半岛,面对隔壁朝鲜的虎视眈眈,韩国人始终处在一种危机之下,金日成的去世让韩国民众的神经又紧张起来,唯恐战争打响。
安全感的缺失加上严重的竞争观念,导致了韩国人的心理失衡。
他们一方面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所谓的“身土不二”即是这样;一方面在从小棍棒打压的教育体制下,导致了严重的自卑感。
恩熙舅舅的自杀正是那个环境下的悲剧反馈,是电影第一个惊叹号。
第二个惊叹号是智英的结局。
智英是恩熙的中文老师。
她是电影里最为光辉,也是最为理想的一个人物。
智英身上有着淡淡的忧郁,骨子里的文雅被恩熙吸引,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重要是她身上有着难得的诗性和智慧。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她几乎可以算是恩熙母亲的对立面,是恩熙最想活成的样子,可以算是恩熙的精神导师。
最终智英成了圣水大桥下的亡魂,这对恩熙是巨大的打击,意味着电影最具希望的火苗也被浇灭。
但索性导演并没有将颓丧的调调延续下去,恩熙虽然失去了精神导师,但她的姐姐却因此保命:姐姐正好错过了开往圣水大桥的公交车。
电影所展现的青春不同以往青春片的焦躁,它很容易让人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同样的冷静克制;也会让人想起相米慎二《台风俱乐部》,平静之中积蓄着张力。
在卓越的镜头语言之下,《蜂鸟》在空间上的停滞,延伸,压缩,使得整部电影更具质感和韵味。
松散的情节宛如一股股细线,在圣女大桥倒塌的喧嚣中,汇聚成一股巨大的麻绳,有力,强悍,把所有的人绑在一起,丰富的层次感如一面大网将我们盖住,动弹不得。
《蜂鸟》影像整体的沉稳和老练,让人不相信这竟然是新人导演金宝拉由短片改编而来的长片处女作,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失衡,它那如潮水般的生活流静悄悄流淌,直到流出银幕,我们不由跟着恩熙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许会再次感叹恩熙的天真和善良,心疼它们在旋涡般的世界之中被搅得支离破碎。
人生是公平的。
她失去了老师,姐姐逃过一劫;学妹不再喜欢她,好朋友和她重归于好。
有失去,就有获得。
智英虽然死去,但在她写给恩熙的信中,恩熙又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也许她已经继承了智英的精神衣钵。
所谓的生活哪有什么对错,既有糟糕的时候,也会伴随着快乐。
没必要对一切都失望透顶,与其沉沦在不堪的生活之中,还不如保持独立,潇洒微笑的活着。
毕竟世界终归是神秘又美丽的。
首发在:几点电影
一种可能第一次看恩熙和老师相遇的一幕,以为是恩熙上楼时先看到抽烟的老师,而老师是在进教室后才认识恩熙的。
后来却发现,或许是老师首先注意到了恩熙才对。
那天恩熙在饭桌上说哥哥又打她了,爸妈却只是习以为常地给出象征性的答复。
接着镜头一转,恩熙已经独自一人在汉语课楼道门前的水泥阶梯上徘徊了(实为蹦上跑下)。
她以如此沉默温和的方式排解了一会儿内心苦闷,就上楼去,紧接着便经过了那位站在窗边连头也没有回一下的陌生抽烟女子,并受到某种不可知力量的牵引,转头看她。
初遇如果拿我们活泼可爱初中二年级女生上楼梯的时间和老师从容不迫点烟放空的时间相比,后者大概会久一点。
而站在窗边,手中除了香烟茶杯别无他物的老师,除了看看窗外上下左右的风景,大概也并没有更多消遣方式了。
所以,如果楼前的树木没有遮挡得太彻底,老师是有蛮大可能注意到有个小姑娘在那里蹦上跑下的。
若是,那么她也一定看到小姑娘走进了自己所在的楼道,因此才在知觉到背后有人经过时毫无警惕,不曾回头,接着在走进教室看到陌生同学笔下的画作后,又目光一转,面露悦色地认出了刚才那位小姑娘的身影。
这种可能性于我而言,成了对老师随后和恩熙相处中种种表现的附加注解。
即使它其实并不成立,老师所说所做也足够动人:她总是关切,总是沉吟,总是在温和话语中传递着某种不必多言的理解。
或许最初在内心产生好奇的人是老师,首先发觉彼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契合的人也是老师。
她的善意并非任人索取,只是源于自身对二人之间亲近感的体认。
因此当恩熙问生命何时才能发光,她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在相知者眼中,本就是一个发着光的人。
知心能几人
乌龙茶
傻问题
“我喜欢来医院”
反抗的约定
终于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喜欢极了,没有过多解释的缓慢的片子。
大量戛然而止的留白足够实现拍摄者和观看者的共同创作,而呈现出来的部分又节制饱满,不至因叙事中断造成感受的隔阂。
目光暗淡了但它还在追索。
情绪截止了但它还在延续。
美中不足是老师的中文写得不太好看。
但是,抄着板书突然回头说“打糕很好吃”,好像有点可爱犯规。
啊!
还有啊,如果有了想说的话,就不要再等来日方长。
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不是还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吗。
2024年9月补:五年过去,意外在韩国文化院看到《蜂鸟》放映和导演对谈。
不同场次的朋友说,她那场的观众Q&A环节,有人问到老师是否先注意到恩熙,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甚至提到,当金玺碧本人来确认这个细节时,她给出的说明也是:你可以这么理解,你一直在楼上看着恩熙。
其实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好开心。
谢谢导演,也谢谢朋友。
很驚艷,但不是那種用力過猛的驚豔,細膩平緩,極簡寡淡的美學踐行得非常成功。
空氣裡流淌著不可訴說的黑暗,在風吹過的葉子、窗簾、母親的衣角上,悉悉簌簌。
自我懷疑與厭惡以及自我為中心的青春時期,短暫萌芽又無法嚴肅訴說的情感,無能且施暴成性的哥哥與父親,軟弱寡言的母親,令人羨慕的也許是每個人都想要在成長時期也能擁有的溫柔年輕女老師,個人與更廣闊社會政治議題的連結。
导演對東亞特有的住宅樓宇、學校、菜場的空間展示做得非常不錯且很有耐心,尤其是最重要的家庭內部空間,美術的細節精準真實,在片子的不同時間進行同一空間的不同視聽語言詮釋,而且,有文本意義的廚房與陽台藏到了幾乎片子末尾才進行展示,太有耐心了。
幾場情緒爆發的戲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既有情緒的鋪墊又通過細節的設計而不至於使演員露怯而顯得尷尬。
美中不足的是對光線的運用稍差,而且濫用大光圈(一種我很反感的東亞影像審美)。
作為處子作非常令人刮目相看,期待後作。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把青春期的孤獨講得好溫柔好深刻,如果青春時迷茫的我能看到這部電影,會不會好過一點呢?
青春時的我彷彿一座孤島,等待來來去去的船隻停靠,但潮起潮落總將船隻一會兒推向我、一會兒又推離我,懷著滿溢的情感卻孤零零地矗立在喧囂的海平面上看著人來人往,沒有人願意為我停留,讓孤獨感層層堆疊、令人難以呼吸。
後來的後來,我終於學會品嚐寂寞,可是那也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了。
恩熙怯生生地問了老師:「老師,怎麼樣才能喜歡自己呢?
」老師淡淡地笑著答:「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
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我開始回味我的青春期,這是我自離開青春期以後再也沒做過的事。
而你或許會感到疑惑: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又該如何劃分?
我的答案始終不變:從我開始漸漸喜歡上自己,自那以後,便是我的“後青春期”。
恩熙的青春期和我的很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解,而這個世界對我們也是如此:昨天晚上還在吵架甚至還大打出手的父母,今天一早就能坐在電視前如無事一般地依偎著一起看電視、明明嘴上說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出事時卻毫不遲疑地出賣了自己、前些陣子說喜歡自己的人,隔沒幾天在路上遇見卻彷彿陌生人…。
潮水將這些人們推向了我卻也同時準備將他們再次推離我,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我這座孤島卻一次也沒學會習慣這些不告而別;然而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每一波的潮汐都是如此的獨特,讓每一艘駛向我的船隻都別具吸引力,使我這座孤島始終敞開港口,期待每一次的停靠。
雖然是一座矗立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但總有一天還是能夠等到船隻停靠,久久一次卻歷久彌新。
面對那樣特別的情感,恩熙和我一樣像是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脆弱的泡泡,深怕一陣風吹來就把手上好不容易抓住的泡泡吹破。
我們怕太快向前踏進一步,眼前的這個人就會被嚇得倒退兩步、我們擔心滿溢的情感被眼前的這個人看透,所以面對這樣不知所措的感情我們遮遮掩掩、我們只在獨自一人時偷偷地想著那個人,然後在傻傻地笑著之前得先確認四周空無一人,只為隱藏自己的真心,每當我們越是小心的對待雙手捧著的這顆泡泡,情感堆積的越是濃厚,於是只能將滿溢而無處釋放的情感寄託在每一次的相遇。
最最喜歡的是恩熙和老師在醫院的短暫談話,兩個人一句話、一句話慢慢地說著,有時甚至留有不算太短暫的沈默,兩人之間的情感隨著談話一點一點地堆積、變得越來越濃厚。
最後,老師緩緩地靠近恩熙,很慢、很慢地然後在恩熙耳邊輕輕地咬著幾個字,那個畫面平凡至極卻因為濃烈的情感而美麗的不像話。
這讓我想起以前面對稍有好感的朋友,總是特別期待一些肢體上的碰觸或近距離的接觸,只要稍稍和那人靠近,那些情感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聚集在我的體內,腦袋裡會因為那些情感產生的化學作用而突然迸出好多好多的幻想,然後我大概會將眼睛慢慢地閉上任由那滿溢的情感四處流竄,而我的感官會漸漸地變得敏銳,時間或許靜止了五秒亦或者有十餘秒,待我感受到四周空氣流動的形式已不再躁動不安,我才會再緩緩地把眼睛打開,此時眼前那人大概早已將字字句句在距離耳邊不遠處傾吐而出,而我的耳根多半也已滾燙不止。
可面對自己的情感,我和恩熙一樣總歸來說還是不相信自己的。
縱使身邊偶有幾艘船隻來來去去,我始終認為我這樣的一座孤島不值得停留,這樣的思維不斷地自我衝撞,使得我漸漸疲乏甚至開始相信這樣的自己連存在的意義都不配論述。
於是這座孤島的四周激起了暗流,使得船隻更加難以靠近。
這樣的恩熙向老師訴說起這樣的感慨,老師坐在階梯上,像隻貓一樣靜悄悄地從菸盒裡拿出一根菸,緩緩點燃,再輕輕吸了一口,然後兩眼往恩熙的雙眸裡望了進去,並將自己兩隻手攤開,說到:「當你感到疲憊郁悶的時候,你就看著你的手指,然後一個一個的動你的手指,那時你會感覺很神奇,雖然什麼都做不了,自己的手指卻都還能動。
」這麼一想突然豁然開朗,那些令人喪氣的事物,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雙手雙腳、每一根手指、腳趾都還能動,或許也沒什麼真正困難的事,反正總會過去,就像我面對自己那樣濃厚的情感是那麼地克制,而連這麼本能的感情都能絕口不提地咬牙咽下,或許真的再也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了。
我的青春期或許就和這部片一樣這麼的孤獨,我一個人座落在汪洋大海中,日日夜夜引頸期盼有個人願意為這樣的孤島停留,可無論我的情感是多麼的濃烈,我始終等不到一艘船在此停泊。
「老師,我的人生什麼時候才會發光呢?
」恩熙在信裡寫下,嘴角帶著淺淺的笑意,因為她認為老師或許會給她一個答案,她也終於可以終結那份孤單。
可青春期哪有可以預知的終點?
人生也從來不會那麼簡單。
想要終結那份獨自漂泊的孤單、或是學會品嚐寂寞都是一個人的事,唯有親身走過才能清楚了解如何劃分“青春期”與“後青春期”,就像老師對恩熙說的一樣:「要想喜歡自己,怕是需要一些時間。
」而現在的你是不是終於走過那段辛苦的日子?
抑或你依舊是座孤島殷殷期盼人們的停靠?
我们都像一只蜂鸟一样,渺小但却具备生命力。
“细腻、温柔、真实、残酷”。
这是我的观影感受。
电影像一篇散文,平淡无奇的生活下流窜着丰富的情感。
老实说,《蜂鸟》作为导演金宝拉的长篇处女作,还是蛮让人惊喜的!
1994年,圣水大桥坍塌。
在这场事故中,恩熙失去了唯一能给予理解的老师。
也许,姐姐和恩熙一样,也失去了唯一能给予理解的那个人。
所以,姐姐对于自己的幸存并没有庆幸,她只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某种程度上来说,恩熙是和姐姐很像的。
她们的遭遇很像,她们的处境很像,她们都像一只蜂鸟一样,寻觅着未来的方向。
恩熙知道,相较于哥哥而言,虽然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爱并不多,但是他们还是爱自己的。
所以她接受现在的家庭,她想珍惜这份不多的爱。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让人觉得很舒服。
倘若用一句诗来形容,我想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电影不仅是画面的艺术,还是声音的艺术。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有两个中文译名。
内地译为“蜂鸟”,台湾译为“我们与爱的距离”。
“蜂鸟”一名更抽象,“我们与爱的距离”一名则更写实。
我觉得,“我们与爱的距离”反映了电影的内容:我们与爱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蜂鸟”反映了电影的精神:渺小但却具备生命力。
其实,在老师写给恩熙的信里,已经表达了导演对于人生的感悟。
“要怎么活着才是正确的呢?
就算有一天知道了,也可能还是无法确信。
但是就算坏事降临,快乐的事情也会一起到来。
我们总是会遇见一些人,分享一些事。
世界真是神奇又美丽。
”
也许,我们都像恩熙一样。
先说最重要的,小女主太好看了,竟然有恋爱了的感觉!跟前几天刚看的《漫游》一样,关乎成长的非常私人化的表达和情绪展露,缓慢、细腻、细水长流。都不是多么大的事,但只要看进去了,还是能看到很多曾经的自己的。
《过春天》有这部电影一半样子就行了。
砍掉一半时间的话倒是可以接受,想要表现现实却采取了最背离现实的方式……有些地方的感觉是挺好的,比如给母亲贴药那里,日夜操劳的大人,给予孩子关怀,也许发自真心的陈词滥调,却在某个瞬间掠过的冷淡与麻木,异样的距离感,足够真实
【B+】介于年份的一致性和表达的类似性,《过春天》《少年的你》和这部《蜂鸟》都是要免不了拿来比较的。而这三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成熟”,一种与导演履历截然相反而又让人欣喜的成熟,无论是叙事,还是视听技巧,都相当成熟。而与前两者的轻巧和浓烈不同的是,《蜂鸟》内人物情感的表达却是虚无缥缈且十分克制的。青春期那种自我放射的迷茫感,就这样被每一段关系,每一句台词给折射了出来。一觉醒来,欢笑与痛苦,亲密与隔阂,就这样被轻易置换。直到最后,在众人的窃语中,在世界的静音下,她仍未理解他人,却总算理解了自我。
好像童年和青春就是那样,蹦床一样,时好时坏。好的老师,差的老师。好的朋友,差的朋友。好的片段,坏的片段。想要长大,却发现长大后也没多好,想要回去,却发现童年也是一样痛苦。世界好像很远,天大的事情也被困在那小小方块荧幕之中,与你无关。直到某一天,桥塌下了,连同你的世界一起崩塌,重叠。那一刻你的童年正式结束,你才知道长大,真的是那么难受啊。要能够忍受孤独,更要能够忍受分离。等不来的答案,生命中的未解,来往错过的人,构成我们渺小如蜂鸟般的一生。
#63rdLFF#这才是年度韩影最佳。
看的时候我问妈妈 全篇没有任何有关于蜂鸟的内容 为什么电影要叫蜂鸟呢 妈妈说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 这部电影是有关弱势群体的... ...
我们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慢慢长大的。
不行这种太沉重了真的受不了。全程2x+跳进看的
😬
额,节奏好慢。。。看得没什么意思~~虽然演员们演得很好,但节奏简直是太慢了。。。可爱的小女主值两颗星~~~~~~~~~~~
不值得同情的姑娘在不值得同情的時空下對抗她那不值得同情的家族。
没看进去,有机会再看
6.5/10
也许看本片应该认真的看,但是它让我认真不起来,演的什么啊。小事没意思,大事情就是桥爆炸断裂,中文老师丧生。这个中文老师酷酷的,中文不标准,发音象粤语,板书也很差,还抽烟。她长时间凝视恩熙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是一部女同电影。而向恩熙表达爱意的低年级女生,不久和别的女生打闹到一起,恩熙质问,她回答“那不是上学期的事情吗”,让我为年轻人默默的竖起了大拇指。
看不进去
又无聊又物质又虚假,如此清新,这种片过几年看可能就1星伺候了。青春期女性题材创投都学这个,可见大家的生活是有多贫瘠都困在十三五岁出不来
意淫木偶戏 恶心的密集程度远小于寄生虫,但是依旧恶心。
确实非常实在
人的一生总有一天都会发光的 在发光前感受每一天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