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很好,不是问题少女。
梅姐更好,完美女人。
张警官遇到了这样的两个女人还要什么儿子,观念害死人。
要是他懂得珍惜,本应是很幸福的。
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杨梅洲》是一部地方电影,导演陈卓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湖南,在展现地方特色与人文关怀之余,人物关系的错位与弥补是现今中国导演很少去用甚至去关注的潜暗关系。
电影如许多类文艺电影般充满了晦涩的电影语言与肢体动作,当然更无刻意渲染巧妙对白和夺目技术,当然,这也绝非导演陈卓想要的,电影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救赎。
有趣的是电影两位主角,一个是内心封闭的聋哑女孩,一个是开朗奔放的驻唱歌手,她们两者形成了对比鲜明且冲突强烈的镜像关系,因为家庭立场和处境的原因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人对着空空的鱼缸相视,而鱼缸中的金鱼早已被聋哑女孩电死,聋哑女孩在鱼缸上用口红描绘上了金鱼,但此刻因一些延续性的举动引起了驻唱女孩的反感甚至是情绪崩溃,驻唱女孩一怒下摔掉了吉他。
然而在后来,口红却成为两人沟通以及化解恩怨的重要道具。
类似口红、鱼缸以及鱼这样的道具在电影中出现频繁,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境况甚至是人物命运,女孩将鱼电死到后来迫不及待将鱼幻化和还原,也表达了一颗亟待死灰复燃之心,当然起点和根源是因警察父亲欲重组家庭之后缺失的父爱带来的内心震荡及刺激。
然而警察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从特殊身份上来说多包含了一种对于社会与权利的隐喻,浓缩于这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他在片中费劲周旋,并非是保持人物理智的作用,相反更混沌、更黯然,弦外之音,是一种介乎与两个女孩沉默与迷茫一种平衡的发声。
要说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两版海报形成了两两交错又相互呼应的关系,然而与警察父亲对应的其实是一直暗恋聋哑女孩的舅舅,较之聋哑女孩的自卑,驻唱女孩的叛逆,不能尽职的父亲,舅舅的性格最单纯,他最后等不到侄女儿的归来,便一头扎进了通电的湖水中。
(虽然电影模糊交代了人物结局,但从一而终,舅舅都是整日在湖面捕鱼,表现了未受城市(世俗)风气污染的底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勇气,以不伦的关系表现出自责或痴情的发散性格,却正好与毫无顾忌、与几乎与女儿同龄的驻唱女孩相恋的父亲之作风形成相反)。
若从其余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乌托邦,那么父亲的角色其实还是最真实可信的,你也可能说他庸俗,但反转过来说却是最普遍的人物特性。
真实和虚幻交织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构成了残酷的释怀的出色美学,尤其是片中大量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更让电影充满了可信度,让既电影生活化又荒诞不经。
直至结尾我才悟出,所谓“杨梅洲”并不是指定故事要特定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从这个似乎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气息的片名来说,它起到的是净化和洗礼的衍生作用,其实剧中性格各异的几个人物才是叙事的重点:无论哪一个主角,都可能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声音或者来自某一种极端思维,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悲观色彩。
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要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如何端正自己的位置与放稳自己的良心,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
杨梅洲小静 梅 张昊阳 妈妈 舅舅 爷爷影片开头两条线聋哑小静在无声的世界里制造出普通世界里的噪声 用矿泉水瓶刮着墙边发出刺耳的声音 学校里裸体油画和一旁叼着烟惊愕的舅舅 在这个偏僻的渔民之家小静只与舅舅有着沟通 渔船上褪衣裸体相对 除了惊愕还有冲动以及深不见底的沉默酒吧驻唱梅🎸清澈的弹唱 与警官张昊阳的散场后的四目相对 宵夜 酒精 宾馆 母女在麻将馆的争执 推搡 小混混们遇事缺钱第一个想到的梅姐两线交集小静被已经离婚的爸爸妈妈带着到长沙特殊学校 过渡期里小静住进了鲜少亲近的爸爸张昊阳家也就是梅的情人 此时梅已经怀了张昊阳的孩子 也住进了张昊阳家 梅的年龄应该大小静几岁 两人在情感上都十分渴望亲情而不得 个性倔强而暴戾 同样的在张昊阳这寄放了情感依托而并不是自然神往 这是残酷的现实留给她们的唯一选择 两人不存在沟通的渠道和动力 机枪大炮一点即燃 出差后的张昊阳家中只剩下对峙的两只全身是刺的刺猬 然而却神奇般打闹到一起 隔阂瞬间消散 两只相依 进而有了影片经典笑点两人隔着玻璃门用口红画下"爸爸捡肥皂"这一幕 两个小伙伴一起逛街一起夜店嬉闹敞开来笑 回来的张昊阳与小静和梅似乎有了种家人才有的热闹一同吃饭一起游戏最后梅的孩子被打掉她也许觉得这样是对的 特别在眼见小静和张昊阳恢复正常父女才有的互动之后 张昊阳多年求子不得 得知消息的醉酒癫狂 小静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在夜店光影交会 无声与音乐之间切换 妈妈 爷爷 舅舅 白纸船 梅 奔跑 毁灭 醒来之后张昊阳被告知小静的流产 影片结尾 梅回到躲在巷子深处的家 雨中张家父女坐观激情昂扬的龙舟赛片中的大量隐喻以及社会主题 人情冷漠 乱伦 重男轻女思想 家庭教育 底层的小市民平凡生活 表现地一点不拖沓 除去有几段衔接的意外 将近两个小时我没有出戏 尤其是配乐和画面 较之国内大部分公映的电影都要出彩观影后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回想 其中大悲之处的不经意蹦出来的笑点 舅舅在屋顶找到小静的几步滑倒 渔船上舅舅随着收音机里茶花女插曲古典乐在窄窄的船头自信起舞 车祸现场墨镜男的谩骂 张昊阳黑猫警长的手机铃音 "爸爸捡肥皂"梅在拒接母亲电话时的痞笑铃声 源于导演精心设置 让人麻痹 让人在笑意里忘记伤痛 回味中却悲伤地不可自抑 而长沙方言让这一切就如同小区大妈口中反复闲话的街闻轶事 很真实 真实得让人害怕 喜悲 悲喜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悲喜交加 只不过大部分喜得缓过神好一会才能体会到
在去看电影《杨梅洲》的路上,一趟开往顺义的地铁中,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工大叔的手机响了,他的手机铃声是--逆流成河。
金南玲,的,《逆流成河》斑驳的夜色在说什么谁能告诉我如何选择每当我想起分离时刻悲伤就逆流成河
小梅的父亲,给了她音乐的天赋。
小梅的母亲,给了她貌美的遗传。
这样的原生家庭,怎么就会让小梅恐惧家庭呢?
恐惧组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呢?
因为,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她人工流产,打掉了和老张的孩子。
一直渴望有个儿子的老张,和一直渴望家庭的她,悲伤都逆流成河。
而电影里,表面上,小梅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妈妈总打麻将,打麻将总输钱,输了钱总给她打电话。
片尾,老张,认命了。
他和女儿小静,并肩,静静地坐在船上,在雨中,看杨梅洲上的龙舟比赛。
他的妻子,温婉宁静,离了。
他的女儿,坚强干净,聋了。
他早就跟这个不顺心原生家庭白白了,有了小梅,小梅还怀了他的孩子,孩子还可能是个儿子,健康的儿子。
可他的小舅子,还是用一次违背伦理的激情冲动,把他拉回了解放前。
女儿怀了小舅子的孩子,流产了。
扪心自问,罪魁祸首,是他这个当爹的,没给她及时、足够、认真的爱。
小梅,江湖上,人称梅姐,仗义地梅姐,有才有貌的梅姐。
小静,敢让美术老师画裸体像,敢用自己的身体表达爱意。
两个勇敢、自主、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一个从不把自己的苦说出来,一个有多少苦都说不出来。
所以,这部关于小梅和小静的电影,英文片名叫 Song of Silence.
【花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除非,他是导演。
《杨梅洲》里有很多,两次。
一次穿过黑和荒,一次跨过血与伤。
两次麻将,第一次小梅从妈妈的包里把自己的钱拿走,第二次,小梅拿钱给妈妈还账。
两次手铐,铐的都是老张、小静父女俩,第一次是父亲铐女儿,管教,第二次女儿铐父亲,依靠。
两次裸体,小静,第一次被嘲笑,第二次被爱。
两次信封装钱,第一次小梅拒绝老张,为了爱和尊严;第二次小梅主动约老张,拿爱和尊严换钱。
两次唱歌,两次小梅唱的都是《雪白透亮》,第一次,充满爱的憧憬,台下有老张;第二次,只剩下坚强。
两次流产,第一次小梅,让老张失去了儿子;第二次小静;让老张失去了念想,再婚再生儿子的念想。
两次爱的伤害,第一次小舅爱小梅,不伦之恋,赎罪的小舅自杀;第二次老张爱小静,父女天伦,旁观的小梅决定去打掉和老张的孩子。
【备注】 龙标:2012年328号
This quietly moving family drama provides a welcome narrative change from ChinaBy Elizabeth KerrIt is the rare mainland film these days that dose not pivot on a provincial or disenfranchised youth overwhelmed by the rapidly changing country. And so, ChenZhuo’s Song of Silence, a naturalistic and semi-autobiographical drama about the uneasy bonds of family and rediscovering personal humanity, is a welcome breath of fresh air. Asian-focused festivals looking for something vaguely fresh from China should be drawn to the film, though any theatrical audience will be limited to the art house crowd, predominantly in Asia-Pacific.Teenaged Xiao Jing (Yin Yaning) Lives in a tucked away town in Hunan Province, isolated by both geography and her deafness. Her only real emotional connection is with her uncle, an artist that she occasionally poses for. That slightly awkward hobby gives rise to a minor scandal involving the uncle, which results in Jing being packed off to the city to live with her resentful father, cop Haoyang (Li Qiang). Rounding out the makeshift family is Haoyang’s pregnant girlfriend Xiao Mei (Wu Bingbin), an aspiring rock star. Though the couple is far from welcoming, the fragile family slowly gels, with Jing and Mei proves something of a peer for Jing, and Jing proves not to be a brat. But it’s a Chinese drama, which means there’s an inevitable tragedy to deal with that repositions the minor scandal with the uncle as a much bigger one, but also forces Haoyang to finally display a semblance of fatherly behavior.Director and co-writer Chen has a relatively delicate touch, and manages to keep what could be lurid elements from informing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tory. It’s a credit to Li, Yin and Wu’s performances, particularly Li as a man stuck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 as his girlfriend and daughter from a bond he’s not privy to; it would be easy to give in to the temptation to take Haoyang into despicable monster-father territory. Instead he’s an average man with divergent wants and desires that makes Jing an obstacle in his eyes. Mei is a character that is traditionally a shrieking caricature whose self-interest often comes across as grating petulance (ambitious women are still punished for that in Asian cinema). Instead, she remains empathetic as an understandably motivated woman terrified of getting trapped in a Podunk town. Blessedly there are no teenaged histrionics from Jing, and her understated melancholy is always palpable but never forced. Song of Silence has a muted tone and pace that suggests domesitc disquiet beneath the surface, which is helped alone by cinematographer Shi Yue’s unfussy camera work. Shi and Chen allow the story to unfold organically, with Haoyang and Mei at the center of a personal journey to reconnecting with their humanity. In some ways Jing is simply a foil, the catalyst that compels both to stop and prioritize that which they’d recently. There’s nothing particularly cutting-edge about Chen’s use of space or startlingly novel imagery, but Song of Silence is ultimately a strong debut that explores an aspe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the speaks to audience outside the country’s borders.
今天意外的睡不着。
我突然想不出该给谁发一条信息。
你的电话号码我弄掉了,记得毕业前几天,我还给你发了一条好矫情的信息。
意料之中的,你没有回我。
貌似已经分开一年半了,你有了你的小女朋友,我也有了新男朋友。
毕业前一个月认识的,见面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一起了。
还是有好多男生喜欢我。
可是我和他在一起的原因仅仅是,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语气,穿衣服的感觉,完完全全都像你。
后来发现,你们好不一样啊,他会吉他,会画画,喜欢的是李志的歌。
我在练吉他,我也在画画,我听的是李志和gala。
可是偏偏晚上梦到的,却是你的影子。
我知道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不该被打扰。
可是那两年的记忆,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啊。
可惜我总是比你慢了一步,你喜欢我的时候,我在任性,当我彻彻底底喜欢你的时候,你却不在了。
可能女生就是这样子,太容易把一时的承诺当成永远、不分时间地点没用的哭......可是,我现在已经学会怎样爱别人了,我开始懂得怎样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也留了那个时候你喜欢的斜刘海。
听说你的小女朋友是个很漂亮的姑娘。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你说了这些,可是有些东西时间积累也冲淡不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他们说,你去重庆了。
可能以后都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吧,曾经还幻想着狗血的剧情我们会在街上偶遇,然后相视无语。
我那天去江安了,都是陌生的面孔。
白石桥依然在那里,不高山也在那里,还有明远湖,图书馆,一食堂二食堂。
不知道听见你的离开为什么会那么悲伤,不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人给你帮助。
就是一个执念,希望你过的好。
一个问题少女的故事没什么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的故事也没看头两个问题少女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故事就有看头了这是昨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的 语出影片三分之二处俩女主演已经开始相互理解她们的欢笑很动人但这一幕如果发生在影片开始后三十分钟而不是一小时三十分钟时那么可能整体效果会让人提神得多仅仅从影片透露的感情来说似乎太过泛泛有家庭有青春有交流的无奈与理解的力量等等可惜都不尽深入所以只像是拿钝头筷子戳观众的皮肤很难获得更多的更锐意的感动也就是说感情的触点太散了她们各自的问题可能已经在很多影片表现过日本小清新啦台湾青春片啦都很多了如果不是真的深有感触可能很难发掘更新的东西这跟题材边不边缘投资小不小没关而是情感不具普世性所以难以让人获得共通的快意其它的技术层面不说但是觉得整体的感情基调是导演可以把控的东西所以应该做得再透彻一点
她第一次唱起这首歌的时候 笑的那么好看在悲伤之外是有开心的第二次呢,哪怕有希望 哪怕想坚持 无力和悲戚 无法阻挡地蔓延了开来在每一个音符里 在每一声呐喊里看着她的侧脸我特别想 上去抱一抱她嗯 只是抱一抱她雪白透亮这首歌 一半希望 一半绝望它存在于很多人的每一天里 也存在于很多人的一生里包括我 包括影片里的小梅 包括很多很多人没有希望 就活不下去而失望无力 永远都那么猝不及防有时你无力招架 有时你压根就不想去招架 就让我这样吧 你想
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文艺片到了这么“贱”的程度,原本票价就比商业片便宜,而且花半价票换来一整排的座位,让我不远万里舟车劳顿,感觉很值。
没有商业片恢宏炫丽的画面效果来直接刺激观众的眼球,文艺片就只能依靠演员表演的张力和精心调制的镜头走位,平淡之中抓住观众的内心。
自近代以来,文艺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文化、还是将宗教融入其中,都是表达的悲与苦,也因此流传的更久远。
都是文化,人们需要不同的粮食,感官的冲击能带给人愉悦和放松,这是人生存必需的;文艺确是实艺术家们记录历史的方式,社会需要,社会为人而需要。
开篇,舅舅敲击铁轨,镜头给定了这个听障女孩,也表现了她所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
她是可以聆听这个世界的,只是方式不同。
故事从扫墓开始。
女孩上学用饮料瓶划击墙面给出了噪声,令人心率紊乱,烦躁。
在此提示我,她生活在一个与我不同的世界中,她需要强烈刺激的声音通过肢体传达感受声波的存在,感受世界的存在。
每天舅舅接送他上学,对于北方的我来说,这是个奇特的行程,每天泛舟湘江之上,交通工具居然是小渔船。
(看到这,我以一个理工男的思维迸发出疑问?
这船的油耗是多少?
比起汽车是高效还是更费油?
) 漉漉的小船,湿漉漉的码头,湿漉漉的台阶,湿漉漉的巷道,湿漉漉的银幕。
配乐低沉而纠结,故事的展开是围绕一个个分崩离析的家庭。
小梅是个有能量的角色,游走于黑白两道,一头连着正义和体制,一头连着离经叛道。
女儿来家后,无处栖身的小梅也搬过来住,两个怀孕的女孩将影片的冲突推上了高潮。
小静用插线板把鱼电死了,以此释放内心的压抑,同时引发他人对她的关注,作为残障儿童她的确需要更多周围人的关注,来换取安全感、存在感。
(我再次以一个理工男的思维发问,为什么鱼缸的灯还亮着?
为什么灯还能开?
这应该引起全线路的跳闸啊!
好吧,都是导演安排的,也许是照明和插座分离的吧。
)小静的叛逆体现着对沟通的诉求,影片的各种冲突,根本上是由于沟通的断裂。
创作者设定了小静的听障这个极端形式,这也是沟通断裂的根本原因,父母的厌倦和无视是重要原因;与之相反,仅仅在小渔船上狭小的空间,短暂的时间,小静与舅舅却沟通甚欢,爱的表达只需要付出真心——导演也欲借此表达了对全社会人与人之间增进沟通的诉求。
张昊阳出差的日子,两个女孩用口红开始了沟通,文艺又充满象征,然后逛街、买衣服、蹦迪,以这些女人特有的方式迅速拉近了两个不同世界女孩的距离(以后我要不要陪妹纸逛街呢?
还是把这些空间留给她们女人?
)。
导演用低沉的鼓声艺术处理了听障人群对声音的反馈——微弱、单调、沉重。
但是这种表现是由正常人来表现的,传达给我们正常人来体会,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在两个世界中体会呢?
反过来说,这种艺术加工已经很完美。
有时,融合不需要语言,肢体也许是更好的方式,就像小静和舅舅、和小梅。
有人说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感情,在中国,拥抱就少了很多,因此大多数婚姻压抑或充满危机。
张昊阳回来后,小梅已经能够充当父女的手语翻译。
(手语、盲文真实国际化的语言。
曾经想学手语来着。
)由此,在小梅的帮助下,张昊阳内心深处父爱被唤醒,影片出现了全剧中难得的一段欢笑和谐,在全剧的低沉灰暗中,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由此可见,以往在小静成长的历程中,张昊阳从没有过施展过父爱,也不懂的怎样施展,他不具备和听障女儿沟通的能力。
这里,小梅再次体现了桥梁的角色。
然而,父女爱的回归,带给小梅的不是希望,而是希望的破灭,她选择了离开。
小梅把孩子打掉之后,张的宿醉是否是父爱的另一种体现?
是否是对父爱感的剧烈的渴求?
小静的梦境当在迷幻晕眩的迪厅,家人依次闪现的时候,我觉得有人要离去了,一开始我猜的是姥爷,结果导演的选择更具张力,最后才出现小静舅舅的独舞,我知道,这是导演给他最后的演出,他已经被编剧“写死了”。
当江面上出现小白船的那一刻,我按奈不住心中的狂喜——我猜中了。
也许是对乱伦的愧疚,他选择了他教给小静的方式,像鱼一样毁灭自己。
这个小白船的表现手法和金基德如出一辙。
最后,张昊阳的背影后面,传来了送葬的爆竹声,故事的谢幕回归了祭祀,三个生命走了。
小梅回归了母亲,张昊阳回归了女儿。
最后一幕,定格在了父女同船相依而坐的背影上,依然是湿漉漉的,沉重之中,给人以希望。
中央美院的首映礼
搁浅在淤泥里的船上,载满得都是乡愁,幸好镜头还很生涩,这样看来,和我们的生活就还有一段距离
爸爸捡肥皂
太差了 抄作业都抄成这样
美术专业出身 有借喻的美感 白色纸船又有点过了…… 加上线太多 理不清 温情片段转折太突然 没有伏笔 没有交代 没有爆的效果 Song of Silence主线应该是小静 后期主人公故事也慢慢偏离 最后也没有升华 草草了事
我能听见雨后的海浪
导演在捕捉静默情绪时是有天赋的,所以影片的所有亮点都围绕着女孩,无论是茫茫江面上的空荡感,还是费里尼式的梦幻和创意,但揉进的走写实路线的父亲那条线完全内动力不足,处于不及格的边缘。两者这般不协调,似乎是被机械地拼接在一起。
个人喜好罢了。
不停的抽烟的主人公才是文艺片的标配?这是那个年代的事了?咋看都有伪文艺范
年初错过了创新影展,也错过了这部好片,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被深深打动。还是第一次看湖南方言的片子。相比英文名《沉默之歌》更是喜欢《杨梅洲》这个名字,片子的气氛很贴近这个潮湿与阴霾的地方。片中的父亲、女儿和情人勾勒出重男轻女的电影主题,悲愁的情绪下也不乏希望之光,不知是不是导演原意
不可多得的方言电影
没看懂
小静与父亲关系的微妙变化、小梅与男人关系变化,都处理的细腻自然,都有痛楚,都很无奈。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小静与舅舅那段稍稍多余。。
静与噪,内与外对照写实的视角很新鲜,可惜叙事与表现手法都不成熟。整体不够严谨认真。镜头感较差,画面处理干净却单调,特写滥用,情节取舍随意无章。影片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尖锐突出,嘈杂刺耳之音,人却浑然不知。
拿乱伦当深刻,我呸。
三星!另外一星给@脸侠 的长沙方言!把湖南的夏天拍得好凉爽啊。。女主角好黑好丑啊。
哪里好看了?
本来是听了Gala乐队的《雪白透亮》才追过来看的电影,结果莫名地因南方情境和小城镇生活而两次被击中兴奋点⊙﹏⊙b
这种叙事风格的电影一向比较吸引我。
太纪实了点,长沙人满哥也许看得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