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圣殇》,吸引我的除了金狮奖的桂冠,就是电影的海报:大理石质感的背景下,两位主演摆出了几乎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同样的姿势。
其中,摆在男主演李廷镇身上的白纱褶皱,以及女主演赵敏修左手敞开的姿态,均与雕塑一摸一样。
如果说海报会成为解读一部电影的入口,那么《圣殇》的海报,则表明这是一部以基督教为深层次背景的作品。
而当我们反思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否体味到了圣殇“pieta”在意大利语中所具有的“怜悯”意涵?
以我个人的体验,恐怕恰好相反。
大部分观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感到不安以致虐心。
在三年不敢触碰这部电影后,当再次观看,于平复的心情上,我更加认定这是一部黑暗的人道主义作品。
在金基徳的剧本和导演中,潜藏着一股在后工业社会,从胶片的两面追问基督教信仰的穿透力。
一、母爱与复仇在首尔清溪川旧工业区的背景中,除江美萱和李江道外,影片还从侧面刻画了四对母子:江美萱与其亲生儿子相久,启松、姜哲和德正分别与他们的母亲。
在这四对母子中,除了姜哲的母亲在出现的场景中尚不知道儿子已经自杀身亡,仍然误以为江道是姜哲的好友,其他三位母亲均对江道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复仇行动,而影片对复仇结果的演绎颇值得玩味:德正母亲的复仇是无力的,除了言语别无他法;启松母亲的复仇是徒劳的,她虽然与美萱所采取的复仇模式差不多,即让江道饱尝失去至亲的滋味,但是她误认的江道的母亲即美萱已经在她下手之前自行了断;而美萱的复仇虽然成功了,但在成功那一刻就失去了成功的意义。
因为她对江道已经产生了与母爱相近的感情,因母爱而萌发宽恕,复仇仅是既定计划中不得不完成的机械行动。
母爱在基督教中具有与世俗生活等量齐观的绝对意义。
比如《约翰福音》中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也不忘向门徒约翰托付他的母亲,而他的托付话语更反证了母子之爱的不容置疑:“母亲,看,你的儿子,…看,这是你的母亲”。
复仇根源于爱和正义的脆弱,“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基督教宣扬将复仇的权柄交付给上帝,作为达致宽恕他人的不二法门。
在影片中,美萱以个人因失去儿子而精心策划的行动,从上帝手中夺取了复仇的权柄,却最终在心灵上达致了宽恕江道的境界。
复仇的不可能性依然在上帝的掌握中,而宽恕的可能性则转移回了人的意志以内。
比《密阳》对于上帝宽恕白白给予的公平性质问更进一步,金基徳设定了一个假想——宽恕是建基在人性之上,完全可以直接绕过神性。
二、性与金钱在《圣殇》这个影片题目出现之后的第一个镜头,是江道在清晨醒来一刻自渎;之后出现过两个江道和美萱之间关于性的场景:为了试探母亲,江道企图用手强行进入美萱的下体;美萱望着被疲惫和不安折磨的江道,帮助他自渎。
饶有兴味的是,这两个镜头分别构成了剧情的两个转折点:在前者发生后的第二天清晨,江道开始相信美萱是他的母亲;而在后者,美萱内心逐渐确认了对江道的怜悯。
就金钱,评论界对该片的处理颇有微词,毕竟,在江道的讨债对象选择自杀后,母子直接对金钱进行一番形而上的问答,的确略显矫情。
但我也想在此开辟另外一个解读视角:清溪川的小作坊是出身贫寒的金基徳在十几岁时打工的地方,我甚至从七楼纵身而下的讨债对象身上看到金为自己假设的影子——“我在这里干了五十年……”也许,频繁地通过残害借债人的肢体来骗保还债,在韩国这样一个国家显得匪夷所思,我反倒在冥冥中认定,这仅仅是金在青年时代耳闻目睹的因金钱而生的悲剧的浓缩。
按照这样的解读进路,母子关于金钱一段近似舞台剧的对白,是金对清溪川式金钱悲剧发出的一声喟叹。
那么,性和金钱在影片的宗教意涵上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
在圣经中,性和金钱几乎是最突出的魔鬼诱惑,“贪婪”和“色欲”均在七宗罪之列。
这就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在影片中,性和金钱不具备“诱惑”的特质,相反,二者是剧中人物活着最基本而偏偏不可得的需求。
更进一步,不正当的性反成为自怜、接纳和解仇的媒介,而母亲口中的金钱竟然如圣经中的“道”一般,“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结束”。
在江道的窗外,可以看到“信耶稣得永生”的标语,而母子保存在房间中关于性和金钱的一切,就是对这句标语无声的反驳。
三、死亡与救赎影片的开篇,江道是断不需救赎的魔鬼。
在锯掉借债人的手臂后,受害者的妻子怒斥他是人渣,而他却理直气壮地回应借钱不还的才是人渣;江道也是绝不怕死的魔鬼,在美萱出现向他举刀的一刻,他坦然露出腹部的疤痕,请她直接刺来。
但随着魔鬼有了母亲,他开始惧怕死亡,告诉美萱:“我很不安,害怕你会再离开我,那样我恐怕没有勇气活下去。
”而在美萱的失踪式复仇开始后,江道寻找母亲的过程,其实是一段寻找救赎之路:他徒劳地走访了几个被他残害的借债人,充分见证了自己的罪恶之果,坐到美萱亲生儿子上吊的轮椅上,第一次流下泪水。
人人都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见识过天主教的临终告解,这是一个赦罪仪式--通过告解,生前的罪恶获得赦免,人才能获得救赎,越过死亡的荫谷达致永生。
换言之,救赎这桩人与神之间的交易,必须在死亡前交割。
但《圣殇》中的交易程序显然不是这样的。
在真相大白后,江道埋葬了美萱和她的亲生儿子相久,穿上美萱为相久织的毛衣,拿起相久上吊的铁链,把自己拴在了车的底盘,在黎明的高速公路上留下了一段长长的血印。
这种惨烈的死法,是怒斥他的受害人妻子的一句诅咒,他能成全这句诅咒,必然已经放弃了魂归天国的希望。
但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样是为了救赎,死亡本身对于江道就是救赎,死亡等于救赎。
这在电影史上亦可称震撼的结尾,否定了一个罪恶的灵魂对天国的需要,那么,基督教的正当性又该何处安放?
我没有看过太多金基徳的电影,但是粗浅来说,他是一个作品质量不稳定的导演,根本在于他是一个太具实验性的导演。
他的每部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在主题、拍摄方法和深层意义上都可能是一场颠覆性的实验。
在表达《圣殇》的宗教意涵和社会批判上,金基徳的电影语言也非常独到:为表现清溪川的破落和故事的压抑,色彩上运用滤镜,把首尔拍出了北京雾霾天;在涉及死亡的镜头中,运用有电光色彩的红、蓝,制造紧张和恐惧;镜头动静切换迅猛,并且在某些极端情节,比如江道对着启松的母亲抽打启松,以镜头的颠簸抽打观众的视觉。
但在这些电影语言的实验以上,金基徳要表达的是韩国后工业时代里,亲情、金钱和一切关系的断裂与迷失。
电影定名《圣殇》,而不是好似奉俊昊般简洁切题的《母亲》,更凸显影片对于上帝是否依然尚在人间的执着追问。
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里,耶稣为世人的罪献出生命,依然在世的玛丽亚怀抱着耶稣的遗体,面容悲悯;在《圣殇》的海报中,江道因自己的罪放弃生命,先于江道死去的美萱怀抱着江道的遗体,面容悲悯。
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下耶稣,而江美萱是因复仇认下江道。
和“上帝死了”的迷思同样纠缠,江美萱和李江道就是一对逆向而行的圣母和基督。
没想到《圣殇》看到最后如此痛苦,但也确实喜欢这部电影,与其说这是一个受了打击的女人报仇的事,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纯如白纸的男子被污染的事。
为何要这样说,我认为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埋藏着这个论据。
比较明显的如吃饭,在“母亲”出现前,影片特意展示了儿子的饭:白水煮过的鸡撒上一些盐,别看简单而不容易被接受,这只鸡似乎代表了此时儿子感情上的纯白,他只知道让还不上高利贷的欠债者致残从而得到赔偿,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你不还钱就是你不对,看,多纯洁。
而母亲出现后,母亲为其做的第一顿饭便是拿他已经当做宠物养的鳗鱼砍头给烤了,注意,砍头这个动作单独拍了一个镜头所展现,预示着“母亲”的心狠手辣,而这顿饭也是五颜六色,虽然儿子没有吃,但“母亲”肚子吃东西的镜头还是会令观众感到不舒服,因为她吃的是宠物,也意味着“我要夺走你的东西,微笑着”。
“母亲”带给儿子的东西只有一样,便是爱,而从未被爱过的儿子被爱之后也出现了转变,变得有同情心,变得复杂,母亲消失时他苦心寻找,翻遍每一个被报复过的债主家,思索母亲遭遇复仇的每一个可能性,这种行为和状态很直白,“爱”已经作用在其身,而“爱”也成为“母亲”的杀人工具,将纯白的儿子污染。
为何我说是污染,这个儿子内心一片纯白,被染过了,但是是被腥红色染的,驾驭在复仇上的爱本身就不纯洁,所以儿子获得的也就不纯洁。
其实影片在复仇故事的背后,还是有一个导演对当今韩国男人的痛斥,不负责、不计后果。
片中欠债者全部为男人,而替他们还债的,有的是自己的手(不是左手,别瞎想,是右手),有的是自己的腿,但最终要撑起家庭重担的,还是自己的妻子或老母亲,尤其是几位老母亲,身处在简陋的小屋中,几乎都是老无所依,相当的触目惊心,更体现了主角“母亲”的心境。
《圣殇》全片以冷色调示人,大量的工业用机械器材衬托出影片内在“人性”的冷酷,即便是在母子逛街的镜头中也给人偏冷的感觉,毫无暖意。
镜头方面,金基德基本属于毫不节制,很多场戏多达5-6个镜头,很能拍,但在重场戏时则力保一气呵成,比如最后母亲对亲儿子的悼念,虽然中间有一个俯拍的镜头剪入,但也是一条戏剪开的效果。
母亲赵敏秀的表演很能触动人心,个人认为最难的三场戏便是儿子强奸母亲,母亲最后蜷缩在地上痛哭,另外一场则是母亲回到亲儿子自杀的地方,抱着自己为儿子织的毛衣痛哭,以及最后母亲悼念亲儿子着三场戏,三场痛哭的戏都很深入人心,导致我很想知道金基德当时是怎样给赵敏秀讲戏的,以及赵敏秀内心如何处理这段戏,因为实在是太难演了,可能演员演过这三段戏会有一段时间走不出来。
虽然影片最后长长的血迹击痛人心,但若内心强大,还是推荐此片,看一个女人强大的复仇意志也好,看一杯白水被一滴腥红色的墨侵染也好,都很震撼。
熟悉金基德的人都对他的残酷和文艺司空见惯,所以哪怕片子早早就把复仇这个主题铺开,哪怕视觉上母亲和儿子一直在乱伦的边缘,哪怕放映的时时刻刻都冷不丁掉跳出些血腥和恶心的桥段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基德”。
这次的金基德把惊鸿一瞥给了结尾,这个结尾是母亲的内心戏,反映她负疚,仇恨和下沉的绝望,是一曲终了时最尖利、凄凉的尾音,这个尾音是“金基德”的,甚至太“金基德”,光这个结尾就配得上金狮。
结尾的妙处在哪?
结尾的妙处在原本一切可以不一样。
母亲可以不将亲儿子埋在树下,母亲可以不将毛衣套在亲儿子身上,母亲可以选择沉默的死去,把复仇这个秘密钉死在嘴唇。
母亲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的爱,母亲在计划之初从未想过自己会背叛自己,她无知觉的从因仇恨燃起的绝望出发走到了即便不舍也要舍得的绝望里,她傲慢的从自觉替天行道的上帝视角出发走到了自我否定的顶峰,母亲的心理变化像是被命运蒙住眼睛慢慢踏进无间地狱的的过程,命运不置一词的将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献身者推倒在她自己的倒影上,这不得不说是不忍直视的悲剧。
母亲通过倒影明了的看见自己内心水火不容的感情,深知无法原谅自己,她最后鼓起勇气选择将复仇这件事和盘托出是因为知道知与不知对江道而言绝不相同。
江道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复仇,母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并没有彻底的毁掉他和世界的关联,他赴死时将仍怀念母亲的气息和举止,将仍惭愧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是作为一个人去死,带着深刻的苦痛和爱意,他是用死来完成救赎。
但如果江道知道这是复仇的话,那一瞬间他和世界的联系是以轰然倒塌的方式结束的,当他内心活动进行到自我嘲笑自己怎以为自己配得上爱开始他将他辜负的全部洗净,他不欠世界的,世界反而欠他太多。
他赴死不是因为任何情感,只是因为这地方不是他家,这周遭与他没有真实的连接,他死去是类似果子熟了要落地的自然现象,他不害怕亦不悲伤,他因为被欺骗已经完成救赎。
江道切断与世界联系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考虑母亲的用意,他应该无法体会这种歇斯底里的母爱,正因为这种无法体会配合片子最后长长的血迹更显阴郁沉重,像是布满乌云的天里随时要发出的惊雷。
母亲是将最无可舍弃的解释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中投掷下来,只为它落在缺乏声音的角落里。
她不再求心安,她不再整治恶人,她不再与内心焦灼对抗,只因为她不舍,她动情,只能勇敢的承担起江道死前的哀默,她留给江道最珍贵的礼物是心死。
当然,在这个角落,除了母亲无声的呐喊外,地下也全是失势,卑微的故事,偶尔长出丝毫的倔强与自尊,像是帮助江道顺利死去的妇人,只让整个画面更显哀怨。
金基德没有给谁希望,他给希望着色只是希望绝望看起来更栩栩如生罢了。
《圣殇》一个轮椅上的残疾人自杀(尚久)男主李江道自慰男主收到任务去催债欠债的人在破烂店铺里动物一样做爱男主拒绝1号欠债人老婆的身体并用胸罩殴打她男主废了1号欠债人一只手男主滑倒鸡跑了,母亲提着鸡出现母亲强行入室洗碗扫地男主让母亲刺他男主殴打一直跟着他的母亲母亲跟着男主来到儿子贴心照顾母亲的2号欠债人家母亲目睹男主逼2号欠债人2号欠债人诅咒男主后母亲也踹了他母亲给男主鳗鱼 鳗鱼掉下楼道被男主养在水池男主发现3号欠债人自杀了男主找到3号欠债人母亲她没有钱 带走了兔子男主喝酒看见鳗鱼上的号码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唱蛤蜊歌 让母亲进屋男主让母亲证明身份逼母亲吃屎男主强奸母亲母亲烤鳗鱼给男主吃去四号欠债人家因为他对孩子的爱而放过他男主回家开始关心母亲找到五号欠债人并和他一起去俯瞰清溪川五号欠债人自杀母子俩一起逛街喂对方吃烤肉步行街玩气球被路人嘲笑发生冲突被瘸脚讨债的二号欠债人看到二号欠债人劫持了母亲男主刺伤了他母子两人共勉男主梦遗母亲下床用手帮他母亲用力地洗手母亲独自对着冰箱里的尸体大哭 她的儿子是片头坐在轮椅上自杀的人男主找到此前卖命的社长 但母亲不在这里男主查询以前的欠债人号码 母亲回来了母亲给男主过生日说让男主给她种棵树男主来到上下床和母亲一起睡 母亲把他扇醒赶走 嘱咐他去给树浇水母亲制造有人报复的假象给男主打电话男主找到A欠债人 他尿裤子了男主继续找B欠债人李宗道 李母带他在李的牌坊前哭泣男主找到C欠债人 C的儿子用铅笔桶了他男主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 但他毫不知情 母亲在里头唱蛤蜊歌男主来到寺庙 搬起残疾的僧侣帮助他看风景来到一号欠债人的棚屋被他老婆打了一巴掌找到二号欠债人发现他母亲守护着熟睡的他又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发现冰箱里都是血和各种线索 翻看尚久的日记男主在轮椅上睡着流泪了 母亲低声审问他母亲找到社长并扇他 社长反击时她拨通了男主的电话母亲在废楼里自省说对不起尚久觉得江道也很可怜母亲演戏有人要推她下去 江道跪地忏悔二号欠债人的母亲想推母亲 结果母亲自己先跳下去了男主在树下挖坑埋母亲 发现了尚久穿着毛线衣的尸体 三个人睡在一起男主穿着母亲织的毛线衣给树浇水男主躺在一号欠债人妻子的卡车下被拖着走 一路的血迹欠债人的戏虽短但每个都非常精彩!
1.一号欠债人和老婆在破烂的店面中,面临着催债人的暴力威胁却想着先来一炮,老婆把败事有余的丈夫推出店面想肉偿,却被男主抽掉胸罩以此为工具殴打,懦弱的丈夫气急败坏之下被男主断臂。
(作用是直接塑造了男主人公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人设)2.二号欠债人与目前在老旧的修理店中,他在陪年迈有疾的母亲说话,他看见男主之后给了母亲一面镜子照不想让目前看见即将发生的事情,当男主扇他时他的母亲在一旁嚎叫流泪,与此同时,男主的母亲也在目睹着男主的暴行。
(两个母亲的对比具有巨大的反差,也体现着男主对母亲概念和感受的缓慢变化。
)3.男主发现三号欠债人自杀之后便去了他的母亲家,这次没有出现暴力,而是询问有没有珠宝之类的,最后只提走了老母亲家的一只兔子。
(说明男主的心因为母亲的出现逐渐变的柔软并有同理心)4.四号欠债人是一个积极配合的年轻父亲,为了孩子想借更多的钱哪怕变成残疾,男主没有像以前一样狂暴并羡慕他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信念,他自己把手放在绞架上并在口中塞布,男主把吉它给他,让他自己做选择。
(男主第一次“失职”,母亲的爱让他的“人性”发生了转变)
不卑不亢转变的金基德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前一段段时间朋友给我推荐的《阿里郎》,因为受到晚辈背叛和演员意外受伤而陷入自责的落魄大叔金基德在深山中的帐篷里对着一台5D2念念叨叨了足足九十分钟,在《阿里郎》当中,金基德对着摄像机承认屡屡在海外获奖极大的满足了自己存在感的需要,而他一直以来在海外吃香国内遇冷的情况他也急迫的想改变,这样的心态也决定了《圣殇》的风格,片子让他首次在韩国国内获得肯定,而一贯内容大于形式的走向也让他继续拿到威尼斯,这样的结果,可以让金基德捋着他的长发好好的准备接下来的片子了。
从故事上来讲,复出的金基德明显的开始和其他韩国的同行一样开始使用好莱坞式的剧本模式,一百分钟的总片长,进行到第十五分钟左右,女人开始进入李江道的生活,并自称是其母亲,片子构成第一个悬念,第一百分钟,女人假装自己被仇人绑架,李江道玩命寻找,悬念和人物矛盾达到最高潮。
在影片结束前的十五分钟,女人的真实身份交代清楚,主要矛盾展露,开始最后主要矛盾的解决。
这样的好莱坞剧本模式在数年前就被朴赞郁和姜帝圭利用在了自身的电影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复仇三部曲的故事模式,朴赞郁也通过此系类通吃了文艺片商业片两个领域,也获得国内外的声誉无数。
但金基德此次的借鉴明显只是停留在故事格式上,他那无比强大的虚荣心是绝对不会允许他将片子过分包装,给外界留下一个向市场妥协的风向的。
虽说片子总体有较大的借鉴痕迹,但原本的金氏风格也还是贯穿全片的,金基德对于人性的解读的风格一直的独树一帜的,本片也不例外,男主角李江道一开始就是已一种退化后的人出现,情绪不会受到任何事情的发生而改变,也不会表达了情绪,他对于事物的要求只是煮熟,甚至对于生理需求都要用自渎的方式解决,他也不会可怜任何人,因为可怜也是一种情绪,而他没有情绪。
金基德绝大多数片子都是这样,主角都是人性不完整的人,金基德是一个善于做加减法的导演,总爱把人性的善与恶逐步的加在人物身上,然后在让他们一点一点的归零。
李江道一出现就如同一具机器一般,“母亲”出现给了李江道第一种情绪,他开始就对怜悯,开始有了人性中的善。
对于“性”的行为也第一次开始出现,有就是人性中的“恶”,当然,金基德对于善与恶之划分一贯是比较模糊,不卑不亢的展现方式也是他一直所崇尚的。
母亲每一次行动引起的李江道的情绪变化都是金基德在为人物做加法的体现。
在李江道生日的那天,母亲手中所织的毛衣被李江道当成生日礼物,也就是说李江道对于除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外第一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的李江道,已经算的上一个拥有较为完整的人格的人。
而在李江道发现可能被绑架时,他出现了第一次“担心”和“急切”。
而最终他发现尚久的尸体,知道真相之后,他应该出现的是人性行为中最高的行为“复仇”,在李江道问母亲“钱是什么”的时候,母亲回答的这两个字正式金基德对于人的高层次需求体现的理解,复仇对于李江道来说是生命中一种新的人性行为,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其他人的报复,也从来没有过仇要复,对于抛弃自己的“母亲”,他之前意识到的也仅仅是不满和怨恨,是出于一个对于一个陌生人的防卫意识,并为上升至“复仇”的概念。
话句话说,出现“复仇”的行为也应该是金基德对于李江道这一任务人性完善添加的最终一笔,但李江道在最后发现真相后决定不动声色的自我了断的行为也充分说明金基德对于人性中恶的部分并没有表示出悲观的态度,他对于李江道的人格完全也就此为止,并没有让他拥有“复仇”的行为,只是拥有了“复仇”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也随着片尾那片被卡车带出来逐渐变淡的红色散去。
如果说对于李江道这一人物,金基德一直在做人性的加法的话,那么,对于“母亲”,则是人性的减法了,影片的开始,母亲就抱着复仇的目的来到李江道身边,也就是说此时的“母亲”拥有了复仇的行为,是拥有情绪的最高层次意识体现,从这里开始,金基德开始了对于“母亲”这一人物的减法,“母亲”一开始帮助李江道打扫做饭还是她复仇行为的一部分,她第一次的情绪减弱是出现在她帮助睡梦中的李江道自慰时,此时的李江道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也就是说此刻的“母亲”想要对于他意识层面的复仇是无用的,对于李江道自慰的帮助也来源于她计划之外本身潜意识中需要,此时的母亲复仇的情绪开始第一次减弱,出现“帮助”的意识需要。
在她最后站上高楼准备跳下的时候,母亲出现了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开始出现对李江道的怜悯,这说明金基德对于这一人物的情绪减化已经到了头,但就像他没有让李江道开始复仇一样,他也没有让母亲停止复仇,她纵身一跃,李江道的绝望也到达了顶点。
对于李江道和母亲这两个觉得的处理,金基德保持了一贯的手法,不卑不亢,没有像给出像伯格曼一样绝望到底之后的重生希望(这一点朴赞郁同学比较喜爱),也没有体现出杨德昌一样自我绝望后的毁灭。
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如同一杯温开水灌入喉咙一样,没有沁骨冰凉,也不会倍感温暖,估计这样是长期以来他备受韩国同行排挤的原因之一。
金基德的镜头语言也与他对于故事的态度一样,不极端,规矩的展现。
在《圣殇》当中,金基德大手笔的放弃了之前最喜爱的大全景叙述,将人放在大环境的镜头下,人看上去世那样的渺小和无助。
如果没记错,这样的镜头展示在本片当中不超过三次,一次是母亲牵着李江道上街游玩的时候,一次母亲在跳楼之前俯瞰李江道的主观镜头,第三次就是影片最后带着一道红的鸟瞰大全景。
三次极端镜头的使用也是人物三次极端情绪的表现,第一次李江道和母亲上街,那是李江道正面情绪的最高时刻,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正能量。
第二次是母亲跳楼,那是李江道负面能量的极端表现,也李江道第一次出现绝望的时候。
第三次是片尾的最后,李江道情绪在到达顶峰之后表现,也是金基德对于故事态度的最佳表现镜头。
除了这三次大景别外,其他时间内大多都采用的人物中景,特写给得都极少。
这样规规矩矩的表现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害怕再遭排挤的改变?
“钱是什么”同样生长在清溪川的金基德肯定和剧中人一样思考过无数次这个问题,金基德的落魄时期几乎干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其中就包括片中的五金技工。
对于钱这种物质生活的代表对于人性的影响有多大,金基德再清楚不过了,但其实并不是体现在李江道身上,而是体现在了被李江道伤害的工人们身上。
李江道对于他们的迫害是因为他人性的缺失,而不是因为钱而导致的人性的恶,这一点片子交代得非常的清楚。
反过来看受迫害的工人们,他们为了钱而签下了不公平的条约,为了物质可以牺牲自己的双手甚至生命,当然,这也并不是恶,这都是人社会属性的一部分,金基德依然表现的是不卑不亢。
这就是生命中并需要承受的东西,人必须要生存,生存必须要物质,而获得物质也就必须要牺牲,李江道面对的最后一个欠债人在走上高楼之前的一句“不要为我有负罪感”充分的说明了问题。
这种交易没有谁对谁错,这一切只是钱这种东西带来的必然影响。
他可能让人产生复仇的情绪,就像那个双腿废掉带着小孩的男人一样,它也可以让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就像服安眠药自杀的男人一样。
之前看《圣殇》的预告片,以为这是一部俄狄浦斯情节的片子,想起《顽主》里面那个卖方巾的女店员引用的一句烂俗的话“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想娶自己母亲,只是因为自己父亲存在和道德感的干涉而不能实现”。
片子对于弗洛伊德言论并没有做正面解读,李江道出生起就没有见过母亲,如果按弗洛伊德所说,俄狄浦斯情结是男人与生俱来的观点,那么之前没有母亲的李江道身上也是具有的,这种情况导致他在面对母亲时情绪的集中爆发,也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迫和母亲发生性关系的原因,而在李江道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对于还对母亲有所眷恋?
金基德给出的答案是正面的,李江道从男孩身上换上了他本以为属于他的毛衣,和母子两躺在了一起,那也就说明,在金基德看来,男孩对于母亲的眷恋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生母的爱恋,而是一种对于给予自身社会需求和情感需要的女性的爱慕。
《圣殇》的大获成功绝对是与老金的主动改变有关的,缩短了片长,加快了节奏,使用了更让人能够接受的剧作模式,影片的整体质量却没有下降。
连一贯固执的金基德都变了,那些还在苦苦抱怨没有拍片的中国导演们。
韩国的娱乐输出让人们很容易迷惑在韩剧的服装、布景和韩国爱豆的华丽世界里。
韩国主流艺术工作者打造出来的韩流和韩国是梦幻的,轻松的,所以缺少了真实的意味。
去过韩国的人或许都会失望一下,那条被多部韩剧使用的壁画阶梯,那些可以俯瞰韩国汉江夜景的屋塔房其实都远没有屏幕上看得美丽。
韩国的真实性是需要自己人来揭示的,但是全民爱国的民族性让他们不愿意站出来揭露自己的伤疤,金基德站出来,走到世界上,为韩国人挣得了最想要的荣誉,但是韩国人还是不喜欢他。
他的电影很少在韩国拉到投资,很少被电影官方组织支持,多半都是他自己出钱拍摄的。
金基德得奖,最感到羞愧的是韩国人,因为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韩国人出力最少。
说道电影本身,叙述的走向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人性的多面性有了很多的细节,甚至被金基德赋予了时代变迁的寓意。
虽然信息含量很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不过多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冷酷刺激眼球,甚至导演一贯使用的色情外衣都穿得严实,处理得含蓄,主线只有复仇和救赎。
宗教意义的加持,导演本身的经历和立场,演员的出色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終於看了《聖殤》。
上次很遺憾地錯過《阿里郎》,相隔了這麼久,終於再次在大螢幕上看到金基德的作品。
《聖殤》一反以往的傾向,使用大量對白,而且是赤條條地把問題暴露的對白。
不再單靠畫面說話,男女主角不再沉默,電影失去寧靜的理解。
老實說,喜歡金基德那獨特風格的人都會有點失望吧。
《聖殤》在鏡頭流暢度,長鏡頭的使用,畫面切割上的美感等技巧確是提升到另一個層面,卻失去了金基德那種獨有生澀的語言。
內容上依舊是人性的質問,男性在母性底下的角色對立。
在金基德的電影中,男性總顯得懦弱,令我想起《撒瑪利亞女孩》,兩者不同的是《聖殤》表達平等而對立間的衝突,《撒》則單單表達其差異。
但劇情上卻令人有所失望,落入俗套,失去了過往那種不受任何限制,無法猜測的驚喜。
第一個鏡頭的勾令我想起《漂流慾室》,或許象徵他對過去的一種洗禮吧,畢竟《聖殤》跟過去的作品有太多不同。
不過最後男主角贖罪的方式還是很有金基德的味道,充滿宗教儀式般的感覺。
三重山的尾shot也很有深意,保留他一貫風格。
《聖殤》大既是金基德他在跟自我妥協後的作品,明顯的轉變為他帶來了更高的榮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過往那個喃喃自語的他。
可是向主流妥協也非壞事,讓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他對世界的詢問亦是很重要的。
不過結尾那超長的拍手位實在有點兒那個,哈哈,金基德實在是個很可愛的男人。
最后女人的坠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没有选择让女人看到江道的忏悔而停止复仇真正作为母亲去救赎江道,他也没有选择让江道看到女人身后的老婆婆而开始新一轮为“母亲”的复仇,他完全不乐观,他不相信宽恕和救赎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也不全然悲观,他并不认为世界是单纯的仇恨的循环。
金基德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形成当然是和他自己的经历密切联系的。
金基德自己的青年时期就生长在电影里所描绘的清溪川,在这个工业基地里,金基德作为一个没在学校念过几天书的普通工人,他终日就是和机器打交道。
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几个钱可以活得怎样卑微可怜,他看到了为了生活,人是怎么把自己的人性抽离,成为这个工业怪兽中的工具化的零件,所以他要在电影里刻画这个世界。
清溪川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大厦,而城市文明似乎也在入侵清溪川,原来的工业基地正在慢慢消逝,电影里的工人们不断说着不久这里也将变成高楼大厦,可是这些繁华与这些工人无关,他们的生活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悲哀与伤痛并不会随着工厂厂房的消失而消逝。
金基德从这里走出,所以他始终带着一种伤痛的记忆。
在《圣觞》中,这些记忆化为了一个又一个借高利贷的人,他们本已经在精神上退化成工具,又因为高利贷而被从肉体上又一次摧毁,这是金基德的悲观和黑暗面,他认为人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很多困境是很难甚至无法摆脱的。
工人如此,江道也如此,江道的困境是缺乏爱的关怀而渐渐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能力。
所以他是个残忍的野兽,可以毫不怜悯的弄残欠钱的人,但他又是孤独的可怜虫,他的寂寞感和自我封闭甚至让他连叫妓女都做不到,只能一次又一次自慰来解决生物本能的问题。
也是因为他的孤独,当他以为母亲真的出现时,他会表现出无比的依恋。
但他所谓的“母亲”却也不是他的救赎者,只是为了复仇而接近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江道。
不过“母亲”最终用死完成她的复仇我却并不觉得对于江道和她来说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结局。
“母亲”虽然还是没能宽恕江道,可是他和江道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实际上也填补了部分她失去儿子的痛苦,她尽管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以“死"来向江道复仇,可是她在世间留下的并不全然是仇恨和痛苦,她在江道心中种下了爱和救赎的种子。
江道尽管失去了他的“母亲”,又回到了孤独一个人的世界,可是他的人性和感情能力觉醒了,他最终以死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他的死并不是无意义的,因为觉醒后的他不是以一个野兽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的。
江道和“母亲”最终的结局都是选择赴死,可是金基德在这里展现了他对于世界相对温情的一面,虽然是死,但是两人之间以爱为联系,实际上还是治愈了他们在残忍世界中所受的伤痛。
金基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仍然有着一丝信任和期待,他还是相信爱对于人的拯救是有一定意义的,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疾了的工人,尽管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他仍有一个可以拥抱的妻子,他妻子轻轻搭在他背上的那只手时刻在告诉他,有了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对生活还有乐观的理由,而每个残缺的人仍然有着被救赎的可能。
金基德是我一个朋友介绍我看的,然后我就开始看他的片子,在我看过的这几部中,总结出来就是,直面灵魂,直面人性。
那是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风险啊。
在这个为商业和物质为中心的社会里,票房和娱乐至上的电影行业里,还有呢么一些人坚持这自己的理想,这很难得。
金基德的电影每次都会给我带来震撼,虽然很多电影我都是忍受着血淋漓的场面和恶心的状态看完的,他的表达太直接了,剥去所有华丽的外衣和无谓的弯子,直接直面你的内心和灵魂,以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直接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你在感到恶心难受的同时,来思考电影要传达的思想。
他毫不忌讳,毫无保留的表达其他电影人不愿意表达,不敢表达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人有很多,都收到大家的尊重,北野武,黑泽明,蔡明亮,杨德昌,我看的电影不多,不能一一举出他们的名字。
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阿甘和肖申克,需要铁拳男人与娘子军。
但我们也需要真实。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7/69.html圣殇 피에타 (2012)本片获得2012年第69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一个母亲复仇的故事。
男主角是帮人催债的打手。
对不能的还钱人,男主角就把他们弄成残疾,好取走保险金抵债。
一天,一个女人突然来到男主角家中,声称自己是他的母亲。
男主角一开始不相信,但在男主角强迫与女人发生性关系后,男主角接受了他。
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街上闲逛时,一个被男主角弄残疾的人突然出现,挟持女人并要烧死男主角。
女人挣脱出来,男主角一刀将这个男人刺成重伤。
随后,男主角生日那天,女人来到一个冰冻的尸体前大哭。
原来女人并不是男主角真正的母亲,她的儿子被男主角逼死,她接近男主角目的是复仇。
接下来,女人制造自己被绑架的假象,让男主角以为她遭到危险。
男主角很轻易的上当,开始四处寻找母亲。
但是在寻找途中,男主角看到很多被自己弄残疾的人,他们都生活得很艰苦。
稍后,女人将男主角约到一个地点,当着他的面从楼上跳了下去,当场摔死。
男主角依照女人的遗愿埋她时,发现了她儿子的尸体,至此男主角知道了真相。
最后,男主角将自己绑在一辆货车下,随着车行驶而划出一道长长的血迹。
这部电影不好看,也很俗套,是韩国电影经常出现的故事模式——复仇!
只不过本片出现了复仇的新方法,不是让仇人的身体得到伤害,而是让他的灵魂崩溃。
在我来看,这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新意。
概括来说的话,本片通过一个失去母爱的男人在经历一段虚假的亲情后,幡然醒悟、了解了自己的罪恶,最后赎罪自杀的故事。
整体来看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从心灵上伤害别人嘛。
虽然电影后半段情节有逆转,可终究还是复仇、悔过的老套路,跳不出固有模式。
这样的电影能获得金狮奖,估计评委们又是因为本片是东方电影吧。
还有一点忘了说,本片也反映了一些韩国社会现实,即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些可以看到,韩国有光鲜的城市,也有破烂不堪的贫民窟。
当然,电影也体现了“钱”对人们的影响,但在我来看,电影重点是表现复仇,钱只是起因。
电影拍摄上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些特点,比如对白不多、音乐很少、色调冰冷,以及人物表情都很沉重。
通过这些可以感受到韩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演员方面非常精彩。
男主角이정진和女主角조민수演技都很精湛,给人印象深刻。
两人通过不多的对话,单纯依靠表情就演绎出角色的各种情绪,他们都是好演员。
此外,이정진和雷佳音长得很像,而且发型还比雷佳音帅一些。
其人不说了,戏份不多都是龙套。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俗套的复仇电影,虽然网上各种资料都说它与宗教有关,不过我一点没看出来,可能是因为我不懂宗教吧。
序列:1070Pieta.2012.720p.BluRay.x264.DTS-WiKi2013-07-04
太過了 好难看
苦大仇深金基德
装逼大师金基德
金导的电影里是没有道德这回事的,一切都朝着万劫不复的地方奔去,有一些控诉的意味,却也飘荡着浓烈的对于伤口的自怜自哀。终究还是一个悲伤的片子,而且带着救赎意味。可是众生都是这样可怜,谁能将谁宽恕?
金基德: 要传达的东西很简单, 电影也比以往简单, 但还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有做作感!
金基德独创,“三虐一体”(施虐、受虐和自虐)的超高代表作!
导演独特的视角…太深奥了,只看到人性
感觉就是哪儿少了些什么 虽然还是很好看
虽然很多表演都浮于表面。。但矛盾之尖锐还是让感慨。。
男主可以不画眼线么?不画眼线能死么?
呵呵,好多台词和镜头都像男主角黑漆漆的眼线一样醒目而多余。唯有付出爱才能创造和建立的东西,却要亲手用恨去毁灭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复仇者比施害者还更像魔鬼。施害者的罪,他自己赎了;复仇者的罪,由谁来赎呢?所以影片最末,母亲跳下了象征意义上的“深渊”。
废了
一個字,虐。
我对这个下眼线哥耍帅,浓妆艳抹姐复仇的故事已经无力吐槽了……
第一次看大师的片子就给大师跪下了……
当你将心袒露时,同时也就给了别人无限伤害自己的权利。当你将尖刀狠狠刺进一颗袒露的心时,刀柄也生生弄疼了自己。爱是相互的,痛也是。
面瘫暴力,用力过猛。
虽然难以匹得上金狮的期望,但毫无疑问金基德找回了令人沉重的尖锐感。
曾经,金基德拿着屠刀。后来,他放下了屠刀。刚看这片,我以为他又拿起了放下的屠刀。到最后,才发现他拿起了放下的屠刀之后,还是选择了放下。
没有更深层次的情绪,保持一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