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個有意識的對系統的破壞,從性別框架開始,所以小女孩用男孩名字稱呼自己:班尼。
2、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和小丑(Joker,2019)不同,意旨上看,後者極力破壞而無建樹,是反社會的表現,前者則是體制局限的警示,因為故事主角尋求的仍是孺慕之情,回歸完滿和諧的家庭;至於故事人物,後者病態(罹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而前者任真(未馴化的動物,未成熟的兒童),像是戳破國王沒穿衣的孩子,指出現實世界並不完美。
之所以說故事主角「任真」,不僅僅是因為年紀的設定,更是因為編劇在幾個環節中鋪設了班尼純真的善意,透露出這個孩子對生命有觸動、有反應:蹲在門腳撫慰著蝸牛,床牆貼著鷹的圖片。
同時,這些情節也是社工提出回歸自然生命教育策略的伏筆。
3、西方社會之所以尋求個人自由,並且是絕對的自由,是因為西方社會有著不可打破、嚴密且高度的系統性、秩序性與集體性。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我所鍾愛的電影,達頓兄弟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故事中的女孩子也為了逃脫層層社會上下層的蛛網,遁入山林,遺世獨立,甚至陷入瘋狂。
4、電影很客氣的部分,也是溫潤的部分,就是不對既定社會體制提出極端瘋狂的挑釁或破壞,比如,讓小女孩與已婚社工發生亂倫或情愛。
故事不走向偏激,不走死說絕,讓有失去客觀性危機的社工請辭,其作用有二,一是呈現出體制與機關在社會系統中客觀性與權威性,及此種特性的必要與不可動搖,第二,讓體制中的觀眾,我們,不產生因違反倫常而噁心或不適感,在情感與心理上能維持距離而不生波瀾,能接受情節,並且靜心理性的深思長考:對於任一時空之下既有體制所不能容者,我們如何看待,才不陷入「強凌弱,眾暴寡」之中。
5、如果,以孺慕之情為中心立意來說,系統破壞者的成人版,我認為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她破坏了什么系统?
这个欧洲福利制度的结晶,电影中出现的儿童救助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她送到哪里?
哪里可以收留她?
心理医生明知药物治疗会给本尼带来后遗症,但她没有停止,把选择的权利不负责任的抛给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她的目的是制止本尼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而不是治好她的心灵。
巴凡女士的和蔼可亲,但她为本尼做的所有事似乎都只是在为她找下一个住所,她在会议中坐在主席的位置,意味着她完全可以为治疗本尼破一次例,让她在救助机构住下,但她最后却还是把本尼打包去了非洲。
我们看到她面对本尼母亲放弃孩子的行为后的无可奈何。
现实是,她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在墙角边一坐不起,反而还是要本尼安慰她。
米查曾对本尼说“你的年龄越大,管制的力度将会越强”儿童救助机构的存在似乎只是去管制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收留、抚慰、驯化儿童后,我们可不可以把这样的程序看做是对待儿童的另一种冷暴力。
你没有机会选择是否和妈妈住,你也没有机会选择寄宿家庭,儿童救助机构用最温和和冷静的态度,一次又一次浇灭了儿童内心狂躁的火苗。
当我们都以为再这样的压制下变得温顺的儿童是真的从善了,有谁会知道,他们会不会在成年后迎来下一次的爆发。
教育与系统是否适配?
开头就有埋下伏笔,当医生问本尼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本尼的回答是“教育家”。
本尼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与她的自身情况不匹配的。
本尼的情况,甚至是与一整个福利系统不匹配。
所以与其说是破坏系统,不如说是适应系统,以自己的方式纳入本身就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这样想来,撞的头破血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成长环节出现了那些角色?
首先是米查,作为第一个走进本尼内心的成年男性。
在森林疗养的时候将他们的关系误解为《Leon》,但其实本尼对米查的依赖只是缺乏父爱和友情的体现。
再有就是本尼对母亲的态度。
从本尼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母爱是缺失的。
得不到的母爱让她珍惜也让她仇恨。
她对母亲又亲又打的态度一点也不让人疑惑,最令人感到当头一击并对本尼产生共情的一刻是当母女关系出现矛盾和僵持时,最先放手的竟然是人母。
最后是导演通过影像表达的一些絮语,一些模糊、零碎的女性意识。
从儿童救助机构的男女比例,到本尼第一次以暴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时,与之撕打的男生,然后是母亲的男友…可以看到本尼作为儿童,也是作为女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
导演想创造的系统破坏者,不止是儿童,更是女性,撕扯社会的古老原则。
手持镜头尽显真实感,也像本尼一颗跳动、躁郁不安的心。
诺拉芬沙伊德用最柔软地色彩,讲述了一个最残忍的故事。
小萝莉的演技全程高能。
2024.10.5标记想看——看过那个拽拽的小孩的剧照,太好奇了。
▶说看就看,已看:我哭啊。
非常好看,而且片尾曲太太太加分了,Nina Simone(那个一直以来的奇异巧合又出现了:电影看到一半我去听歌了,正好包括Nina Simone弹唱的Stars/Feelings,结果看完电影居然又遇到她!
)。
奇怪,这一次我没有带入到剧情里审判剧情。
我在心里问过:这帮有监护职责的人是怎么能够做到让事情变成这样的??
不过完全能够抑制得住,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我相对更能体谅。
在这种事情上我懂得尊重的重要。
我甚至期待一个大团圆结局(也许只是想求得一个心理安慰),电影没有给,但让我感觉它更好看了。
hhh。
电影虽然没针对这个小孩的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的结局,但是我认为电影还是引发了很多思考啊。
我不认为“未尖锐指明和批判问题背后的责任方”是这部电影的败笔之处。
这个小孩面临的问题,有责任的各方都有在电影里头涉及到啊,父母,学校,医院,制度,社会/他人,孩童个人的“病情”,原因和责任已经很明显了吧?
观众难道还会被蒙在鼓里吗❓而且我并没有感觉到这部电影刻意特写这个不合群的孩子所散发的负面情绪以及她造成的破坏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额,是想要一个叙事电影多深刻。。
我觉得编剧导演做得挺好的,既让我们关注这(样的)孩子,也引导我们去反思背后的原因,一个也没落下。
💐本尼需要被看见。
我们只有看见她,才可能更好地面对问题不是吗?
这个社会、这个系统就应该先认真地看见他们。
一些细节:①我仍然不知道米夏当时在楼下一边打电话一边骂的是什么,还以为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噢!
想起他说他有拯救情结,也许是他以前救助的儿童,由于他越过了职责界限,现在犯了事还是找上他吧。
祝一切都好。
② 只有妈妈能碰Benni的脸,后来她也让小婴儿碰她的脸了耶。
是整个系统没有从一开始减轻对她的伤害,加上很多巧合(就是这么巧她妈找的对象是个虐待婴儿的人,就是这么巧由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则,救助站只能保持距离地帮助儿童,educator如果给他们爱,那将是违反职业伦理的,就是这么巧,一步一步她变成了有精神问题的暴躁儿童)。
不能只怪罪于她不符合这个系统。
电影展示那么多她骂脏话、打砸东西、打人的片段,不正是给我时间思考的么。
当然,她抢人家婴儿的片段很可怕,还有她问educator能不能收养她,对方回答不能,她说如果我把你妻子和孩子杀了呢?
包括用头撞车窗,在滑冰场打人,没有生存能力但是仍然决绝出走,易怒的问题必须超儿童剂量用药等等。
她不是一个真正让我们害怕的孩子。
她自己也很害怕。
希望她有足够的爱、被全然地信任、有真正的自由。
她会好的。
每一个越过了职业伦理爱着这个孩子的救助者都是这样想的。
就这样。
③还想说在我心里她不是一个天生反社会的破坏者。
她爱妈妈,想见妈妈想和妈妈联系,给妈妈唱歌,由于婴儿时期被虐待所以无法忍受妈妈的现男友,但是并不伤害弟弟妹妹。
educator对她好,她也会爱屋及乌和米夏的妻儿友好相处,在救助阿姨为她伤心而流着眼泪坐下来的时候她也能安抚对她好的阿姨。
就算不喜欢上学,也许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系统”对她的异样目光,在教育员的爱护下她也能在教室里读完自己写的作文。
我觉得她并不是没有可能融入系统,需要爱来促成她的社会化。
但可惜这个社会、这个系统不一定能给她足够的爱来帮她实现她的社会化:一个高度体系化的系统对边缘人很冷漠,很讲究保持距离。
一切只不过是各种偶然的组合。
要么不被救助机构接受,要么对救助机构产生了依赖感就不得不被要求离开,个人领养者甚至可能不如救助机构的老师了解她,因此她也很难有被领养的机会;救助机构的老师真心关爱她,却因为职业伦理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
这个系统,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爱和依赖吗?
好像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看到她的脸因为大剂量吃药而在玻璃窗里面抽搐的时候,好难过。
④一个小孩子兴奋地纵身一跃。
如果你就这样解脱了,为你开心;如果你不幸又被救上来了——既然你大冬天逃跑到雪地里差点冻死都能被救回来——祝福你在肯尼亚有一个重新幸福的开始,也许一个没有那么死板冷漠的系统会允许你更加自由地拥有被爱的机会。
如果对这样不幸福的你说一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会不会太轻飘飘、太讽刺、太何不食肉糜?
但你有试探如何更好地生存的权利,可以不在庞大冷漠的系统里生活,也可以试图摸索融入系统的方法,希望有更多幸福的“偶然”遇见你。
不论是什么结局,你的生命都因为你本身而有意义。
————————————————————————就像片尾曲《Ain't Got No, I Got Life (Live)》:Ain't got no home, Ain't got no shoes,Ain't got no money, Ain't got no class,Ain't got no skirts, Ain't got no sweaters,Ain't got no perfume,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faith,I ain't got no culture,Ain't got no mother, Ain't got no father,Ain't got no brother, Ain't got no children,Ain't got no aunts, Ain't got no uncles,Ain't got no love, Ain't got no mind,I ain't got no country, Ain't got no schooling,Ain't got no friends, Ain't got no nothing,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air,Ain't got no smokes, Ain't got no ticket,Ain't got no water, Ain't got no love,Ain't got no air,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wine, Ain't got no money,Ain't got no faith, Ain't got no God,Ain't got no love.And what have I got?那我拥有什么?
Why am I alive anyway?为什么我还活着?
Yeah, hell,What have I got nobody can take away?我有什么是没人能拿走的?
I got my hair, Got my head,Got my brain,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I got myself.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I've got life,I've got lives,I've got headaches, and tootaches and bad times too like you.I got my hair on my head,Got my brains, Got my ears,Got my eyes, Got my nose,Got my mouth, I got my smile.I've got my tongue, Got my chin,Got my neck, Got my boobies,Got my heart, Got my soul,Got my back, I got my sex.I got my arms, Got my hands,Got my fingers, Got my legs,Got my feet, Got my toes,Got my liver,I got my blood,我还有满腔热血,I've got life,我还拥有生命,I've got my freedom,我还拥有我的自由,Ohhh I've got life!哦!
我还有生命!
然后电影彻底结束,live音频里众人的鼓掌声音洪亮地响起。
好喜欢这部电影。
色彩搭配好看,剧情有意义,画面吸引人,配乐特别新颖,小演员特别出彩。
近些年,好莱坞的天才童星越来越多。
《奇迹男孩》中苏倒一片观众的诺亚弟弟片约不断。
Noah Jupe《好莱坞往事》里的小萝莉跟影帝对戏都丝毫不输。
Julia Butters论及天赋异禀的儿童演员,欧洲当然也不甘示弱。
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咏梅(《地久天长》)的影后就差点儿被一个十岁出头的德国小姑娘抢走——系统破坏者Systemsprenger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编剧:诺拉·芬沙伊德主演:海伦娜·曾格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 丽莎·哈格迈斯特上映日期:2019-09-19(德国)片长:118分钟
《系统破坏者》是德国新锐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剧情长片处女作。
曾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斩获旨在纪念柏林影展创始人及表彰电影艺术创新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后又代表德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媒体口碑亦相当优越,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
借由极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颇具动感的摇滚乐,导演真实地复现了精神病患者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的内心世界。
时年仅仅十岁的小女主海伦娜·曾格尔更是锦上添花、技惊四座。
尽管最终在影后的角逐中惜败咏梅,依然凭借纯熟的演技收获了一众好评。
其层次分明、爆发力十足的痴狂表演也构成了影片的最大看点之一。
海伦娜饰演的九岁女孩本尼患有严重的C-PTSD(Complex 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由长期、反复的创伤造成。
患者往往攻击性极强,杀伤力极大。
在本尼的身上,C-PTSD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易怒、暴力、偷盗和过度警惕等。
这导致她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到哪儿都不合群。
片中,每当被激怒,或是童年遗留的创伤记忆被唤起,本尼就会在转瞬之间化身混世魔王,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
也敢在办公室的门口尿尿。
她狂抡玩具车的力度可以砸裂防震玻璃。
她随手一摁,就能把同龄的孩子搞得鼻血直流。
别人手里的球拍,她说抢就抢。
橱窗架上的提包,她想偷就偷。
跟欺负人的小男孩们打起群架来,她也一点不含糊。
逼急了,她还会拿起小刀,无所顾忌地挥舞。
总而言之,本尼堪称名副其实的“系统破坏者”。
饶是专业的监护人员也不能奈她何。
三个彪形大汉合力,都未必制得住精神失控状态下的她。
唯有在妈妈克拉斯的面前,本尼才会流露出小朋友天真、乖巧的一面。
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她也喜欢唱歌给妈妈听,还爱抱着妈妈不撒手。
可惜,妈妈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照顾好她。
因为,在家里,本尼还有一对弟弟和妹妹。
对于频频被男友抛弃的克拉斯而言,独自养育三个孩子已经很难。
更何况,老大又是如此桀骜不驯、喜怒无常。
事实上,一旦发作,失去理智,本尼的拳头连妈妈也不放过。
所以,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受到姐姐的负面影响,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克拉斯选择把本尼交由儿童服务机构收治。
从此,她只需要偶尔探望。
反倒是一群善良而无私的陌生人整天被本尼折腾得焦头烂额。
为本尼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大体是由社工、医生和教师组成的。
其中,属社工巴法内女士和本尼感情最深,也最有耐心。
她陪本尼辗转于辖区内的各大机构。
纵使数十次被拒绝,也未曾想过丢下孩子不管。
可精神病院的床位毕竟有限,应急避难所也不宜长住。
封闭治疗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本尼还小,年龄不够。
在最后一家教养院也将本尼拒之门外后,巴法内彻底无计可施了。
无奈之下,一筹莫展的她同意了陪读米夏的提议。
允许他带本尼去森林疗养三个礼拜,一对一管教,看看效果如何。
米夏是一名资深的愤怒管理教练,身材高大,心思却很细腻。
既能在肢体上有效地压制患者的暴力行径,又很有一套和青少年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说是看护本尼的不二人选。
在作出前往森林的决定之前,短暂的接触已然让他领教了本尼的活力四射与精力无限。
当然,孩子崩溃时的声嘶力竭和失魂落魄,他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望着本尼被注射镇静剂后黯淡无光、欲哭无泪的两眼,身为人父的米夏于心不忍。
大概就是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挽救这个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孩子。
在幽深、僻静的林间小屋,米夏迅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他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原则。
即便两人时有冲突,他也总能巧妙化解。
日复一日,在情绪趋于稳定的同时,本尼也越来越离不开米夏了。
目睹初次体味到“父爱”的本尼幸福得手舞足蹈的样子,米夏陷入了烦恼和忧虑。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很清楚——朝夕相处所引发的移情与依恋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是致命的。
本尼激发了他的拯救者情结。
哪怕他在心里极力说服自己,一切都不过是针对本尼制定的教养措施,不必太过真情实感,他对孩子的付出也早已越界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分离被摆在眼前,本尼的痛苦和破坏力将成倍爆发。
果不其然,从森林归来后,本尼变得更难缠了。
先是逼迫米夏破例带她回家,又是一口一个“爸爸”地乞求米夏收养她。
直到她轻描淡写地说道:“杀了你的妻子和孩子,我就能独自占有你了。
”米夏终于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逐步撤出本尼的案例。
就在这时,克拉斯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平日里,孩子哭着喊着才能向她求来一次敷衍的探视。
而今,她却一反常态,主动提出把本尼带走,重新开始。
包括米夏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商定本尼去向的讨论会也随即召开。
这回,克拉斯难得地没有缺席。
可是,她反悔了。
虽然离开了渣男,但她没有工作,亦居无定所。
就这样,心血来潮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就成了又一个谎言,又一重背叛。
一如往常地,她辜负了本尼的期待,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诚然,本尼是个任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的“系统破坏者”。
她打架,骂人,偷东西,干过各种坏事,惹过许多麻烦。
但她并非天生“恶魔”。
如果她的爸爸不残暴,如果她的妈妈不软弱……如果童年的她不曾受屈辱,不曾被虐待,她也可以成长为一个性格温和的小女孩。
幼小的本尼还得照顾怀孕的妈妈就算不去畅想以上种种可能性,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浑身带刺的本尼也没有那么不堪。
她的心里是有爱的。
电话中听到妈妈的声音,她顷刻间笑逐颜开。
照料米夏家的小宝宝,她无微不至。
在妈妈再度扬长而去、巴法内女士手足无措之时,她明明那么伤心,那么失落,却坚持安慰哭泣的老师。
她还说过,她将来要做一名教养员。
原来,她也想像巴法内和米夏那样,给予同病相怜的孩子们慰藉与关怀。
在她烙满伤痕的心底埋藏着的竟是如此纯洁无瑕的理想。
我为之惊叹,也为之心碎。
她从不是恶魔,她本该是天使。
然而,本尼自身难保,又何谈理想呢?
故事发展到了最后,每条路都被堵死了。
原本顺利推进的收养计划因本尼打伤寄养家庭的另一个男孩而夭折。
米夏也决意不再干预其中。
其实,他和妻子都是温柔、宽厚的好人。
但面对危机,他们亦会惊惶,亦会猜疑。
而亲近之人的戒备与疏远正是刺痛本尼最锋利的武器。
就像森林疗养期间,本尼在睡梦中偷偷钻进米夏的怀里,却被赶了出去。
此时,米夏妻子试图“夺”走婴儿的举动也让她产生了一种与之相似的错觉。
她渴望被接纳,她讨厌被排斥。
最叫本尼难过的是,上一次,米夏跑遍整片森林,找回了出逃的她。
这一次,他却止步门外,没有追上来。
本尼明白,梦想中的“爸爸”放弃了她。
我想,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从手中滑落,孩子的心或许就在这个雪天冻成了冰,再也不会融化了。
让人心碎的对视万般努力终究是徒劳,本尼到底还是被送往非洲接受强化治疗了。
症结没有解开,创伤未能修复。
屡次失信的亲生母亲仍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毫无反思。
儿童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德国社会尚且对本尼这样的孩子束手无策。
在福利缺失、监管不力的其他角落,低龄精神病患的现状岂不是更加不堪设想?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无疑展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
她频繁地将本尼抛至绝境。
在愤怒的累加、暴力的循环中,问责愈发掷地有声。
视觉层面,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则与本尼灰暗的经历形成强烈反差,也为孩子狂躁不安却充满希冀的精神世界寻得了一处实体。
诺拉还惯于将暴力和柔情并置。
片中,不管和谁起冲突,本尼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她常常上一秒还在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转入昏迷状态,卧进了妈妈的怀抱。
有时在火中熔炼,有时在冰里沉睡。
这便是本尼每天经受的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通过粗暴而凌厉的剪辑方式,诺拉将其痛感传递给了银幕前的你我。
不幸的是,比起可以感知的疼痛,怀抱非但虚无,而且稍纵即逝。
有时候,一觉醒来,妈妈确乎陪在身边。
但更多的情况下,那只是一场幻梦。
可毋论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妈妈的怀抱都是本尼顿挫生命的全部平和之所在。
为了挽留所爱之人,为了博得一点怜惜,她宁肯伤害自己。
至少血和伤疤够真切,足以印证她的真心。
这就是她长久以来恪守的,唯一行之有效的逻辑。
归根结底,她是一个被错待了的女孩,她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原罪。
可事已至此,追究父母该当何罪,于事无补。
关于孩子应该如何安置,也没人给得出答案。
所以,当她越过机场的安检,朝着天边纵身一跃,故事戛然而止。
画面就此定格在了本尼生死未卜的剪影——依旧身着粉红色的外衣,打碎了又一块不堪一击的“玻璃”。
趁着时间停滞,不如好好想想,“系统破坏者”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作者:kiwi
我最初想从节奏上详细分析本片,但考虑到本片和《禁闭岛》很像,都是一群人帮助一个病人。
趣味性差太多,就算了。
本片的情绪异常跳跃,从狂躁忽然到温情,但没有任何一次是失手的,可见导演对于情绪的把控是很老练的,至于这种老练是否对电影本身有益(取决观众),是否剥削观众的情绪也同样取决于观众本身和电影主题。
我对片尾的情节安排非常不满,女主睡狗窝那段奇异且灵性,但最后在机场匆匆一笑跳楼收尾太粗糙了。
如果是我的话,会把睡狗窝这段稍稍前移,把女主从教养员家跑出来的那段作为结尾:下雪的冬天,女主只穿着袜子和睡衣跑出教养员的家。
教养员在后面追着,女主偶尔回过头来,有些期望教养员来追上她。
但教养员追了一会儿,停住了(观众也明白,最后一个不想放弃女主的教养员也放弃她了,她将被送到肯尼亚的改造所)。
女主狠狠骂了一声,跑远,逐渐消失。
影片结束。
这样狂躁的情绪突然归于平静,这种平静给了观众一次很好想想(不一定是思考)的机会。
关于表演,08出生的小演员当然很厉害,但仔细回想全片,给她发力的地方往往是张扬的部分,安静、内敛、细腻的部分只能说完成导演的基本需要(很多地方导演使用了小技巧)。
能到达这种演技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运气以及导演指导,但这种胜在张扬部分的小演员,并不是那么难得。
最考验小演员的部分应该是内敛、细腻的部分,这也是柳乐优弥14岁就凭借《无人知晓》获得戛纳影帝的原因。
另外,看了很多短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文化和社会整体的差异,过分代入到自己的现实情境,宣泄自己的情绪,忽视了理性部分。
德国电影显然异于美国电影强势入侵且被相当一部分人接受的情况。
如果做不到一个合格的参与者,那么做一个理性的旁观者未尝不可。
校卫先生的想法,有点像谘商师在心理治疗有可能会遇到的移情(transference)、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
移情是指个案(來求助的人)可能会因为受到了一个陌生人对自己问题的全然投入与关心(即使他知道这是为了治疗),开始在心理上依赖谘商师,甚至有可能爱上谘商师,将自己对生命中重要他人所抱有的期待投射在谘商师身上,或是将自己以往的生命经验以及与别人的互动模式带到谘商关系之中。
而反移情则是指当谘商师投入于治疗疗程时,可能会出现rescue fantasy、不小心将个案在治疗中的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中等情况,尤其当个案的情况和谘商师的过去/当下类似,又或是个案和谘商师个人议题中所出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导致谘商师无法理性管控自己的生活、保持治疗的专业性,且平和地面对个案的状况和个案本身。
以上两种情况在谘商关系中,都是明文规定不被允许的。
因为这代表着,谘商师违反了自己的专业性,做出了对治疗目标百害而无一益的举动,毕竟在大多数的学派里,谘商师角色的功能被认为应该是引导个案,正视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并学会如何去独自面对、应对它,让个案对自己产生依赖性显然不是一个有效通往这个目标的方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和个案谈恋爱的谘商师会被严罚,有时候甚至会吊销执照,也有国家规定必须要在治疗关系结束两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和个案建立私底下的关系(不管是朋友还是情侣等);同时,谘商师的工作环境由于长期处于高压、负面的情绪之中,规定上必须配备有一名督导(更富经验的谘商师),帮助纾解谘商师的心理压力和提升谘商师对自己治疗专业度的觉察,一旦对方察觉到谘商师和谘商师的个案之间或许有出现移情及反移情的迹象,就会建议谘商师中断疗程,将个案转介给其他谘商心理师。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校卫先生,虽然严格上来说只是一个警卫,主要作用在于防止本尼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但他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关心,以及后来想要帮助本尼「变好」的心情和行动,其实早就远远超过了他本来的职业范畴。
并没有说他这样不好,也许对本尼来说,能得到别人真心且永久不变的爱护和信任,才是真正能让她「变好」的方式,也说不定。
只是对于校卫先生自己来说, 他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注定没办法这样全心投入地去照顾他的「大力鼠」。
这一点在森林小屋那次本尼试图和他一起睡中显露无遗,他一开始的反应是抱紧了对方,这和本尼第二次在他们家过夜时,早上他抱着老婆的姿势一模一样,不是说他对她可能有什么想法,只是他在半梦半醒间误以为本尼是自己老婆这件事,让他惊醒了过来。
其一,想象这样的事件被暴露出去了,他怕不是会被当成变态,更代表着他对职业规范的不尊重与不敬业;其二,这样的行为,显然超越了校卫和被保卫者两者之间应有的关系界限(Boundary),是不利于治疗历程、让治疗师建立独立于职业之外的个人生活的。
当时他向那位社工提出「界限」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几乎可以确定担任这个工作应该有要求他们要修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的猜想了。
虽则我是不清楚面对这种对象的警卫是否也有谘商师那样的专业守则需要遵守,但既然他说到了觉得自己的行动有违职业的专业性,想必可能是有类似的要求的。
只是如同谘商师要和个案中断谘商历程进行转介一般,这个关系的转变是需要非常谨慎小心地去处理的,尤其在对方仍全心依赖自己的状况之下,一不注意可能会造成对方信念、信任的崩塌,还可能令个案比一开始来时的情况更加恶化,所以普遍建议谘商师要和个案一起沟通是否要中断并转介,并要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做出最终的决定,以确保这个决定是可被接受的。
从这个角度切入,校卫先生单方面地切断关系显然是本尼难以接受的。
想象一下自己当面或通过短信被分手,对方不解释原因彻底潜水,对本尼来说大概是类似这样的感受。
我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本尼那次在溜冰场会那么暴躁,以至于引发了那样的血腥事件 —— 校卫先生那次不在,或者说,可以看到他从那时开始,就在逐步地让自己撤离本尼的世界。
当分离焦虑症患者再次失去她少数可以信任的对象,那种情绪上的恐惧和痛苦是很难控制的(我个人怀疑本尼是分离焦虑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及对立反抗症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患者)。
尤其当她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过后,这种情绪更是会变得强烈,在我看来,她是将对妈妈的期待投射到了校卫先生上,最后又转移到了独角兽娃娃身上。
写到这里,我终于开始释然了。
本来刚看完的时候,我是觉得倒不如结局停留在雪地上更好,这里作为本尼心灵最终的归属,是再好不过了,企图打破系统的破坏者,最后被系统逼死在了她无法逃脱的笼牢里,但至少她的心灵自由了。
不过现在我有了不同的观点,系统对不适合系统的孩子所带来的伤害,为什么要她来承受?
她就该给我好好的活着,告诉这些人错的是妄想把系统的枷锁和规则套用在不适用于系统的人身上、不去正视问题根源的他们,而不是她。
当我边写上面的内容,边意识到她的分离焦虑转移到了独角兽身上的时候,我真心地开始为她感到开心,至少这次,独角兽是不会主动背叛她的。
惊人!
完全盖过咏梅!
小女孩才应该拿影后!
当代《四百击》!
导演捕捉灵气的一套创作方法我真的十分好奇,女主角呈现的状态,表演在歇斯底里和敏感脆弱两个极端中间摇摆,还能和谐统一。
按道理如此复杂矛盾的人物要达到真实自然的表演常规拍法是找个性格高度还原的素人,一段时间的相处适应摄影机后,直接让她再现真实的生活,摄影机大量跟拍就行。
要么找个演技超高的演员,让她体验个一年半载完全忘记自己。
但是片子的主角查了查,不是素人,算是个职业儿童演员,所以真实性格肯定不是这样。
但是表演经验又不多,说是天才演员也存疑。
所以非常好奇导演究竟用了什么玩儿法让这个小女孩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真的牛逼,比《猴子》里的演员还要惊人。
剪辑和剧作编排差不多也是照这个路子上一场景还是乖乖女温馨和谐,下一个场景就是疾病发作歇斯底里。
前面基本是完美,围绕的点,三十分钟讲前史和状态,后面的焦点在于:她会不会变好,观众提着心吊着胆生怕她一不小心突然爆发。
“会不会变好”成了片子的麦高芬,在这个剧作框架下,一直到去了“校卫”的屋子还能保持悬念感。
从那里出来之后的剧作套路就变成了:看到一点点希望,因为偶然再次破灭。
于是在滑冰场意外那里就出现牵强的编剧套路了,反复了几次之后,会发现第二次从校卫家里出来,导演有点接不下去了。
校卫这个途径的破灭,几乎是最后一根稻草,小女孩是继续寻找希望,还是自生自灭?
这点重大的转折片子里还是拿不准,落不到实处,导演自己也给不了出路,给不了答案,于是你看到导演在这里虚晃了一招,用了几个幻想的段落糊弄了一下,可能还觉得在这个地方结尾结尾不太有说服力。
于是又加了一个从飞机场逃出,不停地奔跑,最后在空中定格的结局。
结尾还是定格在“寻找”“肆意狂奔”(变相致敬《四百击》)!
其实如果从校卫家跑出来那里接下来一路狂奔到外面,那就完美了。
结局就真的落到实处了。
可是这样就跟《四百击》完全一样了。
这样对比就明白《四百击》结尾的奔跑的伟大之处了。
这样的孩子,结局只能永远的在奔跑,永远在寻找当中。
这部片子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也将代表德国角逐明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萝莉大暴走”是该电影的主题,动感十足的元素必不可少,而实际上这个发生在冬日的故事,也强调了寒冷致命的一面,故事的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贝尼很酷,但也很危险。
《系统破坏者》海报小女孩儿贝尼是一个十足的破坏王。
摔东西大吼大叫是她的拿手好戏;在班级里面只要有人敢嘲笑她,她可以单手操作,把人撞得头破血流;男孩们也不是她的对手,她踩烂大家心爱的玩具激起众人不满,却没人跑得过她,一溜烟的功夫就不见踪影;愤怒的时候她甚至直接在教室门口撒尿;在商店里摔小孩儿、抢包包,无所不做,老爱破坏规则的贝尼简直就是一个混世小魔头。
《系统破坏者》剧照她令小孩恐慌,令大人头疼,就连她妈妈也怕她。
贝尼欺负同学,砸坏学校东西,被各所学校拉入黑名单,将其交给了儿童保护组织看管,但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逃跑就是撒泼,几经周转弄得所有人都筋疲力尽;而她每每有机会便会跑回家找妈妈,却因为三番五次的情绪失控,连妈妈也敢砸;就是这么一个小女孩天不怕地不怕,落到了成年男子的监管视野下,她也会拼劲全力,弄个鱼死网破不罢休。
《系统破坏者》剧照无敌破坏王贝尼令人如此不安,可她是否真的很讨厌?
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她也是一个会笑会想要拥抱的小女孩。
原来贝尼患有C-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这一症状是在经历过情感、战争或者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一旦接触到刺激神经的相关事物,患者就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摧毁相关事物,应激状态频发。
《系统破坏者》剧照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交代贝尼的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呈现她的病态,另一方面电影强调了她的失衡点——一个刺激她的动作:除了她妈妈,她不准任何人摸她的脸,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一旦触碰到她的脸,她就会开启歇斯底里的模式。
别看这个现象很奇怪、甚至令人迷惑,致命性也在此,就连刚与她建立友好关系的小伙伴也因此差点被贝尼杀死,血流不止险些丧命。
《系统破坏者》剧照然而致命之处也是她最脆弱的地方,该症状会让患者时常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是梦,贝尼也如此。
她的笑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就被自己的失常破坏掉,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敏感、激动,她奔跑砸玻璃,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全穿越马路,倒头来梦里全是妈妈抱着自己的幻影,她也曾渴望一份宁静,病患却不允许她过上正常女孩应有的生活。
《系统破坏者》剧照然而面对这么一个凶猛的野小孩,整个社会真的拿她束手无策吗?
是父母的失职?
还是儿童组织的冷漠?
贝尼作为系统破坏者,她的“一触即发”又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困扰?
当观众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导演拍此片的目的也浮出了水面。
《系统破坏者》剧照这是一个受到精神困扰的小女孩不听指挥,四处搞破坏的故事,而电影聚焦贝尼的同时,也对在她身边的成人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贝尼的母亲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面对女儿,她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抱歉与恐惧的双重神色。
她对贝尼感到抱歉,不仅是因为无法给予女儿过多的爱与关心,她甚至还有两个更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另外她与现在的男友关系也不稳定,每当贝尼见到母亲的男友,也会即刻间爆发。
所以无法独自承担患病的女儿,母亲也一直处于恐惧中。
《系统破坏者》剧照其实初为父母的人,对孩子们高分贝的哭喊声,都会在心里有一层不设防的恐惧感,那声音像有一种魔力,激烈的嘶吼让成人的精神也变得异常脆弱。
精神恍惚使这位单身母亲倍感无力,就连答应过女儿的承诺她也做不到,对贝尼每一刻都呈现出不同的感情状态,可以说忽冷又忽热,最后她只好不断将其托付给儿童组织与周边的社区管理。
生而为父母的失格,让渴望亲情关爱的贝尼逐渐变得愤怒,这导致了她与人沟通充满了怀疑与攻击性。
接收贝尼的儿童组织其实很同情她,大家想方设法让她融入其他孩子们之中,又是给她定期检查治疗;又安排不同的社工照顾她。
《系统破坏者》剧照一直负责看护贝尼的巴法内夫人,每当贝尼遇到麻烦都会选择继续帮助她,可当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发生,一向耐心的巴法内夫人也忍不住流出了挫败的泪,她替贝尼着急,也为再一次的失败告终深感压抑。
巴法内夫人另一位注意到贝尼的社工,学校护送员米查也试图想要带给这个小女孩宁静。
这位成年男子在自己年少时候也曾有愤怒管理障碍,每当他忍耐自己即将失控的情绪时,都会握紧了拳头使自己冷静下来。
就是因为看着小女孩在愤怒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有着同样的惨状,米查慢慢开始接触她,成为她的教导员,并带她前往小森林放松。
《系统破坏者》剧照这位成年男子也许带给了贝尼片刻父亲的温暖,但看着米查拥有的幸福家庭,本尼的落寞使她再次发作,她还是选择了继续奔跑。
《系统破坏者》剧照不与自己、不与所有人和解是这个女孩的真实写照。
而她的“不听话”也一再打破社会的秩序,她接受指导,却仍旧不愿意被规训。
在她刺耳的吼叫声中其实蕴含着孩童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唯有成长才能真正抵达成人世界,但显然贝尼拒绝成长,这也成了问题真正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社工们集体开会,突然一人表态称“其实我们可以送她去肯尼亚”,一旦当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贝尼便成了真正的异类。
《系统破坏者》剧照 可见即便是一向重视儿童福利的德国社会也依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
而这就是导演诺拉·芬沙伊德创作的初衷。
导演诺拉实际上《系统破坏者》也是诺拉的首部长篇处女作,关于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她在拍摄一部被遗弃妇女家园的纪录片的过程。
一名14岁的女孩儿,被无数家孤儿院拒之门外,正因为这个女孩也是一个《系统破坏者》,那是诺拉首次听到这个非官方术语词,她难以忘怀,于是开始了大量的调研考察。
主创在柏林“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
诺拉在调查期间也遇到了一位11岁的男孩,他辗转了52个德国福利机构,而那时诺拉意识到她必须要去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她自述说“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关注,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
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这位年轻的女导演,通过小女孩儿的主要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别样的故事,她也坦言,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表态,而只是希望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应的是,诺拉以动感的视听元素赋予了这个本来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故事一抹儿童应有的纯真色彩。
《系统破坏者》剧照 即便是寒冷冬天自带一些灰暗阴冷的气息,当灵动的音乐伴随奔跑的女孩儿出现,暴走何尝又不是一个小孩儿最渴望的某种东西呢?
它实际上也暗示了本尼的坚持是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消解愤怒,获得自由与快乐的感官。
同样闪动的观影也点缀了那份梦幻性,这是贝尼对于爱曾有过的幻想。
《系统破坏者》剧照也许我们能在本影片中,找到儿童电影熟悉的影像,一如很多观众在本片前20分钟,会一度认为这个小女孩儿一举一动之间都有“假小子”(Tomboy:2011年也有同名的一部女性导演之手的成长电影)的风范,而导演诺拉对这个问题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的确希望她有一点男孩子气,因为她一直处于一个战斗者的状态,为了存活她不得不厚脸皮,但我也有意在她身上设置了一些明快的色彩,如红色、粉红、橘色和黄色。
并非因为粉红是属于女性的颜色,而是因为电影本身需要这么一个易于辨别性别的概念,让人们能快速明白这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
《系统破坏者》剧照 因而某种程度上说来,《系统破坏者》关注儿童问题,它的独特之处也在于,银幕上那个不与世人和解的孩子,那个具有危险属性的儿童,不再是爱冒险的少年,也并非是被性别困扰的假小子,而爱穿粉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儿同样在暴走。
作者|西西缪编辑|王施澳 孙胜男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官方首席合作伙伴 宝马即时出行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
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柏林电影节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里最强调性别平等的一个了,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把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女导演作品(《梦鹿情缘》和《不要碰我》),而去年继续发挥鼓励女导演的精神,在竞赛单元里足足有六部女导演作品入围,数量堪称欧洲三大电影节之冠!
这六部作品题材各异,有人物传记,也有现实题材,有恢弘历史叙事,也有私人化作者小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女性为探讨焦点,除了《琼斯先生》是唯一的例外。
而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我离家了,但……》擒获,也称得上实至名归。
在入围竞赛的六部女导演作品里,有一部导演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
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
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
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
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
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
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
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
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
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
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如果说一句熊孩子,必然引起四方聚集,群情激愤,避之唯恐不及,不多说,大家多多少少都是熊孩子的受害者。
一句“你这么大人了跟孩子计较啥”,“他还是个孩子”,让这口气提不上来,咽不下去,熊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物种之一了。
《系统破坏者》这部电影,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本尼就是这么一个终极的熊孩子。
一个九岁小女孩能熊到什么程度呢?
不光是万人嫌,就连她妈妈都受不了,抑郁到以泪洗面,最终只能选择抛弃她。
和别的孩子打架说脏话那都不在话下,脸不红心不跳的从商店偷走皮包,后面转手送给自己的妈妈说是自己用钱买的,盗窃加说谎一气呵成。
她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了尖刺的刺猬,刺痛任何接近她身边的人。
因为无法管教她,妈妈将本尼送进了政府管教问题儿童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她却总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崩溃,精力和破坏力简直堪称核能,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的组织愿意再收留她。
本尼不顾一切的违反规则,就是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她的母亲身边。
她的母亲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还有本尼的弟弟妹妹,本尼很不理解为什么弟弟妹妹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她却只能被送走。
而当本尼朝着妈妈的男友发怒,被不小心按到脸,触发她的狂躁,甚至将妈妈打伤的时候,一切都有了原因。
本尼小时候受过创伤,在被触碰到脸的时候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尖叫暴力无法控制,最终还得警察出马带她到医院打镇定剂才能和缓。
本尼的妈妈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女儿,更害怕其他两个孩子也被本尼带跑偏,她除了哭泣和将女儿送走之外毫无办法,甚至选择不告而别,面对困难的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本尼只能自己待在收养机构里面,不过好在她遇见了能够拯救她的人。
专门治疗问题儿童的护工一身武力值MAX,根据以往经验,他带着本尼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森林。
也许是森林里太过于孤独,又或许是本尼感受到了护工待她好的真心,本尼渐渐的变得不再那么疯狂。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本尼再度失控了……“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
导演拍摄这么一部“熊孩子”的电影,其实是在为这一部分小众的儿童发出声音。
他们的“坏”或许是人性本恶,但更多的可能是如同本尼一般曾经受到创伤,又惨遭多次抛弃于是变本加厉变得更脱离社会。
他们怎么办?
难道就让他们自暴自弃么?
最终电影也没能给大众一个确切的答案,没有大团圆结局,现实总比这个还要冰凉。
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
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
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这个电影不太好评述,因为我看得有点云里雾里。我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我又不能确定它想传达什么。这个小女孩有精神问题,从上帝视角看比较可怜,但她也真真切切把身边所有人都伤了个遍,不仅仅是关闭心门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抗拒这个世界,所以叫系统破坏者。这样的人世界上应该有不少,但我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甚至很害怕现实生活中与这样的人相处。拥有无私大爱的人才能拯救,可耶稣只有一个,早已钉在了十字架上了,不是吗。
观影充满不适 小女孩演技封神@陈本味给老子退钱 差点吓吐了
片尾曲<Ain't Got No>
可悲!整个片子和那个小孩都可悲到无可救药,感觉就像是打碎玻璃杯还紧紧攥着等着鲜血留下来的感觉。
我一直在问自己,这可怎么办呀?
有孩子的看完好压抑啊
电影节第13场后面主角几乎没有改变,只是重复354
小女孩演技可以的,但是这个题材和叙事节奏实在看不下去
极度致郁,9岁女童躁郁症患者,对所有人和事物轻而易举表达歇斯底里的不满,易怒易出手,因此单亲妈妈不愿意接纳,儿童机构换了数家无果,暴怒的火种已经盘踞在她的身体里,令她无所适从继而遵循宿命,电影用大部分的篇章来展现这种极端现象,让观众跟着女童处于患得患失的不稳定情绪里,强大的孤独和不安全感造就她如今的性格缺陷,又有温柔的想法和期盼的眼神丰富着这个角色,兽性的底色下依然有人性的呼唤,她的尖锐和强硬或许只是她的保护色,电影通篇没有追因塑果,而是一遍遍释出成人世界的善意和体恤,导演用一次次眩晕的蒙太奇和转向远方森林的镜头,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实主义的悲剧色彩,也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女童的结局定格在纵身一跃的阳光明媚里,怀揣着对她的无限祝福,呼吁着这个世界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空间。★★★☆
熊孩子。。。哎,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豆瓣上为什么开始注重演员表演不注重剧情本身了?奇怪的tag一大堆。
Problem kid, horrible parenting, and fucked-up system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就是虐待
没救了只能进疯人院。这伤害了人就能一句精神病然后无罪释放?看得要崩溃
比起“问题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解决”的传统路线,影片更像一次预演,一次对“系统”在某种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极端状况下的压力测试,试图发现并点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正如所见,在运转良好的“系统”中仍然出现了无法被解决的问题——“系统”失灵了。于是另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究竟是想要问题被解决,还是祈祷它消失。影片隐去了“问题”的来源,而这恐怕正是最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关键所在。
熊孩子的故事
Will Micha be able to...
其实还是这类电影的套路,手持摄影,社会关怀的主题。女孩的表演很卖力,视听也有些想法,不过有些地方创作者似乎还是没有太捋顺自己的思路。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