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这是吴宇森最为惊人的作品,预以将时代命运与爱情相融的乱世之恋,不过是将太平轮沦为了彻底的噱头,你更无法想象《太平轮·彼岸》居然能将上部的内容几乎原封不动的端上一碗冷饭,这不仅使多线交织的情感线索凌乱而让人煎熬,更开创了神作史的又一先河。
《太平轮·彼岸》几乎已然是一部可以独立成章的电影,吴宇森在此片后应该被情切的称为吴妈,因为他生怕观众未曾看过《太平轮(上)》,生怕观众无法领略这部作品“史诗”级爱情的凄婉婀娜,生怕观众不能感受到一票国际影星傲娇的演技,于是他大度的决定将上部近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套般于此作当中,然而即便如此,以前无古人一小时闪回为代价的惊世之举,不但根本无力体现出此片三段式战争年代里爱情的宿命,更使这个故事变的尤为冗长乏善。
那么在接下来仅剩的一个多小时电影里,《太平轮·彼岸》又做了什么呢?
船终于开了,一如复刻《泰塔尼克号》般,有着上流社会的推杯换盏,也有着底层百姓的怡然自得,然而这时的时间对于电影言变的异常宝贵起来,既要继续谈着男女主线们的爱情,还要呈现着这些仿效经典的必备元素,于是整部作品此时如同按了快进键一般,剧情以飞速发展,此作唯一杜撰可圈可点的便是史实为船在1分钟后就沉了,而电影中船沉了大致有5分钟,不可谓不为业界良心,在上下两部长达4个多小时的演绎中,其实和太平轮事件有关的时长真的相关联也就是那5分钟的浓缩。
无论是《太平轮(上)》还是《太平轮·彼岸》其本质都仅只是将太平轮当做了一个切入口,4个多小时的消磨后你会猛然发现,这部作品的整个架构即便没有了太平轮这个元素,依旧可以毫无影响的进行下去,《太平轮(上)》可以直接称为《乱世浮生》,《太平轮·彼岸》也可以直接称为《彼岸》,三段式战争年代爱情的宿命才是电影的本态,太平轮不过是一个博人眼球的噱头元素,而吴妈还要如同命题作文般,时不时的点下我们真的是在拍太平轮哦这个命题,如是的作品不为神作反倒要为人惊奇了。
船来了,然并卵,其实这本是一个真正可以属于中国《泰塔尼克号》式的时代经典,然一位名导和一群演员想的却不是如何拍好电影,而是如何圈出更多的钱和显示自已,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既冗长又能突出所有演员的三段爱剧本何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呢?!
看完《太平轮》,第一反应是去年直接上这部票房口碑都不会差,尽管《彼岸》也不完美。
电影中有两句台词,窃以为可以当作这部电影的题眼。
一是长泽雅美的信中所写,大致是“等待比离别更痛苦”,这也应当是电影中所有在基隆的角色的命运写照;二是阳虎城和章子怡说的那句“你看这世上那么多的人像蚂蚁一样在地上爬,两个人遇见有多幸运”(记得不是很准确),这是所有想要上船前往彼岸的人的心声。
然而,吴宇森在处理基隆部分的戏的时候太过拖沓,似乎想要做到举重若轻,却变成了单薄的家庭剧,唯美的画面之下本应有的焦灼、煎熬、无奈,被生硬、刻意拔高的台词消解;反观上海这边的戏份倒是出彩,全片最激烈的冲突莫过于章子怡和林保怡的那场戏,乱世流离的无助与荒诞全都有,身不由己在这边的几个角色中都有所体现。
全片设置了三组情侣,分别用以表述不同的时空。
长泽雅美与金城武是凄美的过去,是日据时代的结束,最后两人也是在夕阳余晖中沉入海底;章子怡和佟大为是飘萍的当下,苦苦寻找的人擦身而过,求生的意志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宋慧乔和黄晓明是坚忍的未来,新生儿的出生,重建的家园,以及被朗读的日记本。
你会发现导演想要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船难本身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感觉导演还想要展现权贵、平民、伤兵不同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最后只能匆匆带过。
其实从宋慧乔完成的那首钢琴曲来看,影片希望到达的状态是从纤细的个人情感发展成为时代的悲歌,片中有日本人、被日本征兵的台湾人、国军将士、军眷,如龙应台所写,“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这或许就是《太平轮》想说的吧。
ps:演员完成度都好高!
配角尤其出彩,秦海璐、林保怡、俞飞鸿都超棒,金城武这么帅还这么会演,章子怡每次一上大银幕就好美,佟大为好逗,但是为什么要有雷将军这个角色,就留白就好了啊,我才不要看黄晓明莫名其妙的意味深长的笑好吗!
还有那个大嫂,为什么戏份那么多!
为什么!
为什么!
她是不是给赞助了!
还有,吴宇森真的很爱放鸽子…
去年,吴宇森作品《太平轮》上公映,遭到众口一词的吐槽。
今年暑期档下部《彼岸》上映,遭遇比口碑更惨的是票房滑铁卢。
尽管在下部公映后,许多资深粉丝力挺本片,却依旧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它惨败的结局。
过去,第五代导演就是快金字招牌,在电影市场上呼风唤雨,甚至于新片垄断影院的排片已成为理所当然。
但是,电影类型的丰富、商业操作的介入越来越深入,知名导演占领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观众对影片的选择多来自营销事件进行的引导,更直接点说就是娱乐至上,话题无极限。
观众早已不在乎电影的内在价值有多少,而是纯粹为了娱乐进影院。
所以,《煎饼侠》、《大圣归来》、《小时代》这样的影片成为票房大亨没什么可奇怪的。
但是,对于纯粹于电影艺术的作品和创作者来说,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市场中求生存就特别的辛苦。
观众选择掏钱看片已经不易,还要让观众以看待娱乐片的标准给予评价就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这之上看《太平轮》的失败,就是市场不容“高度”和“深度”的悲剧。
但是,抛开市场看电影本身,电影本身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硬伤。
各种问题累积起来,就是撞沉《太平轮》这艘巨船的冰山。
时代不是故事“时代”这个词用在电影素材里面,不是背景就是史诗。
而史诗被用得最多的部分就是战争,远的不说就说近代,抗日和内战都是创造“史诗电影”绝佳的素材。
吴宇森想打造印下自己烙印的大片,选择这样的题材也是情理之中,且有《赤壁》的票房珠玉在前,更让他敢于放手一搏。
但是,史诗并非人人都能创造,张艺谋没造出来,陈凯歌没造出来,田壮壮没早造出来,姜文亦没造出来,更遑论一个在好莱坞拍B级片的导演?
这并非是对导演的鄙视,只是从史诗本身而看,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把控的。
“史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窥视社会的一扇窗口。
它大不但要背景弘大,还要眼光高远,即在一定高度上为全片谋篇布局;可它还得小,把叫做“命运”的东西落到关乎人物的剧情发展上,以小见大,这才能让“史诗”接地气,内容足够丰满。
《太平轮》剧情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大小之间的尺度把控不到位,大的不够高深,小的又太过细碎,拉拉杂杂几个小时,上下两部的作品全然看不到角色身上的宿命感和悲剧的必然性。
更是雪上加霜的是,最好20多分钟的沉船,如果将船比喻成搭载着社会的时代,那么人物就是这一个时代中变迁的元素。
船沉了,时代也就没了。
但是,“太平轮”似乎与时代无关,它的沉没单纯是人为的疏忽,而落海的这些人或卑鄙无耻、自私歹毒,或无私奉献、大义献身都与前面的三个多小时没一点儿关系。
观众看到的只是一段暗黑版的《泰坦尼克号》而已,而这艘船的沉没显然也因为前面剧情的拖累少了动魄之感。
感情不是命运感情在时代去里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它必须得有,却又不能抢戏。
所谓时代表现的是在这个历史时刻,人物命运的沉浮。
感情戏份太重,便掩盖了时代剧的厚重感,沦落为比琼瑶阿姨严肃那么一点儿的言情剧。
《太平轮》选择三对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恋人作为主线人物,想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反衬时代的沉重和悲怆,可惜处理得相当失败。
黄晓明与宋慧乔在上部的绝大部分时间中,绝对的网文改编偶像爱情剧里霸道总裁爱千金的范儿,金城武和长泽雅美则是桃花扇的套路,轮到佟大为和章子怡,终于接地气了,却接得相当尴尬。
论悲,他们既没有同戏的两对惨,又是唯一活着团圆的一对;论喜,在海里都没杰克和萝丝那样,活下来也喜不到哪儿去。
问题的症结在剧情要表达的太多,主角就有6个,还没算上那些重量级的配角。
一个个走马灯似的,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怎么能把角色复杂而纠结的内心完整表达给观众呢?
不要以为现在流行脑洞,就什么都开个口给他们。
观众对看电影这件事虽然盲从,却能本能的分辨好坏。
他们只对展示自己智商的脑洞感兴趣,不会费神深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何况表述不明也究不出个所以然来。
既然是人物命运和感情世界就要剖析得清楚明白。
分部不是妙招很难讲《太平轮》为什么要分成上下两部,但从剧情来看一部足矣。
下部118分钟的剧情里,有90多分钟在重复上部的剧情。
有人说没看上部,只看这部就够了。
但其实,只看下部是无法完全理解人物关系的,充其量是略懂,尤其是佟大为和章子怡的戏份。
然而,上部于下部的沉船而言,意义不大;同理下部沉船于上部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关系。
那分上下部的意义何在呢?
说白点就是为了圈钱。
这是个违背这部电影意义的无耻的目的,无论片方承认与否,看过片的感觉就只剩下这个。
有个部分很有意思,上部与下部无论风格还是节奏,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彼此间存在一些微妙而细微的差异。
看过上部的不少观众认为下部好很多,因为剧情紧凑了。
可是,若要一点点对比,其实难分仲伯。
电影的水平用评分来判,客观打分,分数是不能低哪儿去的。
但说体验,其实都不甚好。
私以为牵涉到政治与历史的影片,创作组的表现实难做到纯粹。
鉴于对市场的期待,被冲昏头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但是,如果把不买账作为对导演和佳作迫害的理由也还是牵强。
吴宇森是有情怀的无可否认,他满腔的理想和抱负也有目共睹。
但是在《赤壁》中已消费大半,在《太平轮》上部中消耗殆尽的观众信任度,会让他像其他已暗淡导演一样终将无法到达自己的彼岸。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问题,我问过身边所有的朋友。
有一个女友的回答很巧妙,她说:生活不易,且爱且珍惜。
爱得卑微,也有一个人陪你一起卑微;爱得苟且,也有一个人陪你低声下气。
一旦选择和他在一起,再去推敲是不是爱情又有何意。
我开始动摇自己为什么要去质疑一份现实中的爱情。
在一起就是在一起,管他是不是爱情。
离开他,便是一个人。
不离开他,好歹是两个人。
我原来以为吴宇森会按照《赤壁》那样的方式,重演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在《太平轮》上的悲欢离合。
但是,片子被他拍的温柔得如一位贵族女子。
第二部里,船是沉了,人也死了,却并没有我想象中来得沉重。
看多了戏剧,深谙高潮情节和让观众流泪的画面。
但是吴宇森把他思考后的理性人生逻辑和哲学式的爱情思维,替代了现在大众戏剧里的娱乐化。
最浪漫的年代里最高贵的爱情,除却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落脚点只是一个家而已。
那些慢镜头,正红色和蔚蓝色的背景,素色的人物和璀璨的灯光,一转眼,便切到台湾那片黄绿色的芒草地。
醉卧沙场君莫哭,风吹起,悲伤和哀痛裹挟在时间里。
如果说《太平轮》(上)说的是英雄和美女,《太平轮》(下)着墨最多的便是女人。
男人的生命流失在血液里,女人的生命投注在家里。
女人是男人的家,生命才可以延续。
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尘埃里不全都是砂砾。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时代才能保存她应有的尊严和美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吴宇森看到了山河,也拍出了草木和佳人。
高贵的人才有高贵的爱情爱情的高贵不在于爱的方式,而是对爱的态度和爱的行为。
坚贞从容,不离不弃,高贵的人才有高贵的爱情。
《太平轮》(上)里有一句台词我印象深刻,宋慧乔的姐姐说:“妈,这是一个浪漫的年代。
”宋慧乔妈妈反问说:“浪漫?
闹革命啊。
”革命需要男人,然而男人需要的是女人。
宏伟的时代背景,男女私情要想不被湮没,唯有一颗勇敢的心。
电影里宋慧乔是一位将军妻子,甫一出场就光彩夺目。
富家千金,美貌和才华都有,风头出尽,佳婿也得。
当丈夫远赴战场,她坐着太平轮奔赴台湾。
站在船头心思不定,忧伤的脸蛋好似一首诗歌。
到了台湾,她在新屋里弹钢琴、跳舞,细碎的芒草在她雪白的脚下灿烂如星辉。
当她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后,她跳入那辆和将军定情时候的重要道具、军式吉普车,开得迅疾如风。
一个刹车,她泪如雨下,没有抽噎的声响。
悲恸无声无息,生活在继续。
从此,爱一个人不再是具象的日常,而是一生的仪式。
有人猜测,宋慧乔扮演的角色的原型来自张灵甫夫人王玉龄。
19岁的王玉龄获知丈夫阵亡的消息,王玉龄携幼子和母亲转至台湾,也许搭乘的就是“太平轮”。
后来她辗转去了美国,终生没有再嫁他人,独立将儿子抚养成材。
有网友扒出她的近照,八九十岁的夫人服装高雅,气质华贵。
这样的女人让我想到了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夫人们。
特别是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她的父亲是彼得大帝的重臣,丈夫是沙皇亚利山大一世的侍卫官。
沃尔康斯卡娅夫人身为彼得堡最著名的美人,以及世界诗人普希金心中唯一的女神,她精通五门欧洲文字和艺术乐理。
一场巨变,她的丈夫要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
作为一个一等贵族,沙皇给她两个选择,一是可以和丈夫脱离关系继续维持贵族身份;二是放弃一切去和丈夫流放。
她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爱情。
5750公里的颠沛流离,她用了一年的时间一个人莫斯科走到了西伯利亚。
她在法文日记里面写到,“谢尔盖(丈夫昵称)向我扑来,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我突然听见一阵镣铐的声音,他那双高贵的脚竟然戴上了镣铐!
我突然理解到他的痛苦, 他的孤独,他的愤怒。
”高山流水觅知音。
“周大胆”和“雷疯子”的爱情便是知音之间的理解。
他们本来自富贵家庭,却活的比他们本可以拥有的常规生活要大胆和率性。
当这样的两个人在乱世中相遇,他们先是顷刻间互相吸引,再就是对彼此的深刻理解。
周大胆失去了雷疯子,她不会自尽,也不会枯萎。
她会用她对这个世界的新的探索,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家园。
爱一个人一辈子,心里有他就够了。
什么样的人才最高贵?
有文化的贵族女子受到过三从四德的熏陶,又沾染了西方的爱情和自由的观念,可能容易对爱情有一种理想化的坚持。
然而普通人家的女人呢?
她本可以嫁给良人,一生安稳。
偏偏认死理,就是要拼了命的再见你一面。
为了一张船票辗转多年,最后只有脱了衣服去做妓女。
然而,小女子的爱情,并非只是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时代巨变之下的身不由己。
出卖身体,去供养一个家,买卖双方孰是孰非?
商女怎知天下兴亡,政权交替。
商女只求情郎有命,心有所系。
我记得《巴黎圣母院》里爱斯梅达拉说,对于她们吉普寨女人而言,最不能缺少的是水、空气、自由和爱情。
恐怕对于章子怡扮演的小女子来说,世态炎凉,心里有一个情字,才能活着。
地位和金钱,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高贵与否的标准。
高贵的人,在生死之间,恐惧过后便还是一个大写的人。
那些装出来的慈善家,少了金钱的包装,他还是小人一个。
人多如蜉蝣,命不值草芥。
战火连年,蝼蚁只要恭顺也能得以偷生。
轮船失事,生死攸关、命悬一线,小人嘴脸毕现,君子高洁却无能为力。
优雅的时代需要士的精神小的时候,我听语文老师说过一句“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士不知耻,为国之耻矣。
如果一个时代,士大夫文人们甘于章句小楷之术,军人则粗鄙不堪,那么这绝非是一个优雅的时代。
所谓优雅的时代,就是能够有气节、有尊严、有本心的活着。
军人得有战死沙场的勇气,士子也要在乱世里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在《太平轮》里我看到了三个身影。
一个是家庭闲士金城武,一个是民族壮士黄晓明,还有一位则是兄弟义士佟大为。
金城武为家奔走四方,黄晓明为国战死沙场,佟大为为了将军重托而差点命丧汪洋。
当金城武因为老母身体有恙,而去内地找寻他的参与学潮的弟弟的时候,他的无奈和恐慌都在脸上。
世人都知晓天下大变,家中长子的身份让他不得不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去护家,然而士大夫的气节却让他陷入了对天、地、师、君、亲的衡量。
士的体面在于为公,他对日本女孩的思念也罢,对家庭的责任也罢,都让他站在了“天下为公”的对立面。
当不懂政治的佟大为站在国共军队之间,他显得尴尬和无所适从。
他知道共产党是好人,但他没办法抛弃兄弟的情义。
佟大为扮演的小兵只是在想:“你雷将军既然信我,那我就要让你知道你所托非人。
雷将军的遗物,无论有没有实际的作用,我都得舍生取义。
”没有杂念的思考,有信仰的活着,这就是那个优雅的时代最迷人的地方。
佟大为不会自作聪明,也不会勤换主张,汲汲名利的墙头草到底只是一根黄金草,而他是一个义士。
中国人的时代悲剧我原来以为浮生若梦,太平轮顷刻间沉沦,恐怕会有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悲壮。
然而,我看到的不是好莱坞一般的高潮,而是中国人的白描。
学戏剧的人都知道,情节推陈之下高潮并不困难,最难的是多重情感冲突聚合、世间百态的描画。
归根到底,深刻的是人性,复杂的是人心,悲伤的是命运。
坦然的用镜头全面网罗,乍看平淡无奇,多年后想起才知导演如鲁迅先生一般的用心。
再看镜头下的他人。
中国父母也好,中国商人也罢。
求生者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总有几分差别。
扪心自问,当我心知肚明生的机会寥寥无几,我是否还会把希望留给你。
这一念之间的选择,恶的人自然会生出邪念,善的人却难以抉择。
然而,时间是残忍的——我看到镜头在水面和水底摇晃,鲜活的肉体在死亡线上挣扎,绛红色的血液从蓝的发黑的海水里渲染开来,有人死了,也有人可能活着。
时代好似大海,漂泊不定。
命运如同游轮,充满未知。
上船的人高贵的上了船,也会高贵的下了船。
最后,只想问自己一个问题:看了那么多喜剧片,我是否还有能力去思考这个时代和我的爱情?
在太平轮这条航线上,我看到——最好的时代有浪漫,真正的高贵是爱情。
相对于上部而言下部槽点很明显少了很多至少没有了黄教主导致我和同学没有不停地笑场总体而言谈不上多好,也并没有多差6分及格的话,这个算是及格线上多一点的音乐做的很好节奏把握的也还行如果抛开上部,这个真的可以一看那些叫嚷着撞船戏少的孩子们是想要多久的撞船戏?
很明显导演已经尽力在延长撞船的戏了《泰坦尼克号》里面文戏一样很多你怎么不去吐槽?
原因就是人家的文戏在船上你就觉得没问题了?
徐克的剪辑肯定一下,回忆杀里面出来了一些上部没有的片段,显得没有那么的难以忍受而且把黄教主的孙子剪掉了!!!
(原本下部里面黄教主要演他自己的孙子的,谢天谢地!!!
)另:吐槽一下林保怡和杨佑宁请林保怡回去TVB吧,你真的不适合电影杨佑宁还是回弯弯去拍偶像剧吧大陆不适合你
《太平轮•彼岸》(以下简称《彼岸》)是一部可以独立成片的作品,即使没有看过《太平轮(上)》,也一样可以明白剧情。
徐克操刀剪辑的版本纳入了半小时的前情,人物的命运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足见创作方为了《彼岸》是花了心思的。
事实上,如果没有上集,直接发行《彼岸》的话,或许会更符合市场的期待。
吴宇森的电影,很多元素是可以预期的。
兄弟情、男女爱、乱世情仇,当然,还有枪火和白鸽。
喜欢的观众自然可以重温旧梦。
《太平轮》的战争场面和《风语者》一样,是放大版的街头枪战,这次吴宇森挑战的,是海难场面。
据说吴宇森本来的打算,是借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水池来拍海难戏,后来由于档期拖延,所以自己搭了半个足球场大的水池和1:1比例的轮船模型。
从影片的效果来看,道具和布景的逼真已经可以媲美好莱坞电影,电脑特技也相当不错,可说是国产电影的技术标杆。
据吴宇森说,拍《太平轮》的初衷之一就是提高国内的电影制作水准,单从这一点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平心而论,《太平轮》的制作水准,从摄影、美术、道具、音乐等各部门看来都是国内最高的。
真正懂得欣赏电影的人,自然能从中体会到电影之美。
相比之下,各种热门的“IP电影”或许不缺话题,可是在制作水准上,绝对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太平轮》的失策之一,是没有把“太平轮”放在中心位置。
比照《泰坦尼克》,华语导演普遍缺乏空间感,轮船的结构,失事的原因和过程等等本该浓墨重彩表现的内容,统统让位给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作为灾难片,少了些冲击力。
其实与太平轮失事相关的,还有更多令人动容的故事,例如肇事的船长,自觉难辞其咎,从油桶上投海自杀了。
让人感慨的是,不知是上了年纪还是去好莱坞闯荡了一番的缘故,吴宇森的观念比以前更趋保守,更重视家庭的价值。
满银幕的山盟海誓,郎情妾意。
如果说以前作品是七分正气三分邪气,七分热血三分轻狂,那么这部新作的风格则是十足的正气凛然。
《太平轮》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各种小人物的友情和爱情,而且手法非常传统。
倒回10年,也许观众还会对这类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情有独钟,放到这个青春偶像和快餐文化当道的“小时代”,则不知能得到多少共鸣。
这不是电影的错,是市场的问题。
事实上,我倒觉得老导演其实没必要一直紧跟市场,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昨天被敬为“艺术家”的老电影人们,保不齐明天就能让你大跌眼镜。
要么倒进主旋律的怀抱里大唱赞歌,要么放下身段迎合新一代,美其名曰“和你在一起”,票房有了,人品倒了,让人齿冷。
潮流会变,但有些基本价值不会变,只是需要新的元素和手法来表现罢了。
吴宇森的趣味或许略显老套,但至少不惹人讨厌,也没让粉丝们大跌眼镜。
能“正常”地老去,总算是一种尊严。
其实长远来看,《太平轮》真正有意义的地方是在题材的敏感性上。
在表现家国情怀和民族创痛还受到限制的电影环境里,上集对国民党将领雷义方的表现,已经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突破。
选择爱情来切入这场海难,或许也是不得已的安全之道罢。
吴宇森心心念念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式的史诗电影,在缺乏历史和民族反思的电影环境里,恐怕依旧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愿,《太平轮》的出现能让我们离这个梦想更近一点。
首先我必须要说,章子怡演的那哪是于真啊,分明是真鱼好吗。
在海水里各种潜泳,自由泳,水中翻滚,鲤鱼跃龙门,体力那个足真让我觉得可惜,要是下水捕鱼船票早就到手了吧。
呵呵,调侃归调侃,太平轮·彼岸作为系列电影的完结之作其实还是有亮点的。
最高潮发生在章子怡的呐喊:“我只想要一张船票!
”把之前积压许久的忍辱偷生的情绪都发泄出来,让憋屈了整整一年的观众都跟着释放了一把,只凭这个镜头也让我觉得值票价了。
说说其他演员的表现吧,最美丽:宋慧乔,大段大段的特写配上风吹麦浪的景色,我早就说了宋小姐张嘴说话和不张嘴的演技是两个层次,具体可参考《一代宗师》。
最能哭;金城武,金帅哥可能确实是太委屈了,真爱不见了,弟弟赤化了,哥哥不在了,和大嫂形婚了。
总的来讲还算在有限的空间里把一个乱世下的小人物种种身不由己表现出来,及格了。
最好演:佟大为,佟大为把脑袋一裹,台词基本上只有一句:别动我媳妇儿。
最雷人:俞飞鸿,俞飞鸿的演技是没得说的,几个串场演员里她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过她挂掉的那里实在是让人无语,游着游着没有呛水没有人伤害自己就沉到水底去了,我说你是没电了还是咋地,相比其他几个在寒冷的海水里没有救生衣仍然轻松漂浮在水面的表现,这是什么样的差距。
在太平轮这个大题材下,的确有很多的方向去挖掘。
比如灾难大片方向。
但是那些和我一样想看到一部泰坦尼克号式的观众注定会失望,我说一个网友的调侃你就会明白,他说:轮在哪?
再不出来我可要报警了。
然而吴宇森选择了最难表现的一个方向,它要讲战争,要讲妓女的悲情,要讲军人的爱情,要讲特殊时代下的各种市井人物的风貌。
恕我直言,从本片中没有看到吴导有这个能力。
所以,最终太平轮也只能是一部勉强收尾的明星拼盘,一部及格的粉丝电影。
比我预想的好看多了觉得比第一部好看画面很漂亮,音乐好听在上海某个照相馆三张特别的照片,串起三对恋人的故事佟大庆VS于真,(佟大为VS章子怡)命运的结合士兵要挣点军饷,在街口找了于真拍照,当时她抱着路人的孩子,于真是一直在寻找她青梅竹马的恋人阳天虎,辗转到了上海,一边当护士找他,一边为了生存站街活下去。
只是一张照片的缘分,却让两人在1949.1.27,从上海去台湾太平轮上再次相遇,一起活了下来于真离开医院要上船之前,阳天虎的遗体就被送来躺在她刚刚铺过的病床上,乱世活着就有希望,人活着就好。
雷义方VS周蕴芬(黄晓明VS宋慧乔) 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将军和有钱人家的小姐,相遇在一只舞,比较俗套的故事,因为战争,分离,周蕴芬怀了孩子去台湾等他,因为离别不断成长雷义方是太平轮上的主角,已经舍身殉国了,彼岸是活着回忆里,佟大庆是他的通讯兵,严泽坤救过他,忘了说雷将军拄拐杖,在受伤失意的时候遇到了周蕴芬。
自杀前让佟大庆把他的牛皮日记本带给夫人。
日记本可牛了,防海水,于真在海里拼命捞起来的,最后还挽救雷将军的名誉,从生死不明到自杀殉国,充分说明写日记的重要性。
严泽坤VS雅子(金城武VS长泽雅美)异国恋,发生在基隆,风景很美,台湾的青春文艺片,因为严泽坤要替哥哥参军,两人分离,台湾光复,日本妹子被遣送回国,生死不明,貌似跳海了。
雅子基本上是活在回忆里,严泽坤一人挑大梁,严医生是中医世家,一家人就想搞革命,父亲和哥哥都被害了,弟弟也走了革命的路,就他想谈个恋爱还特别艰难,日本战俘营到上海,几十万的船票,严医生轻松有两张,弟弟阿明还没上船,要去解放区,坚持理想,为了真实,一直说的台湾本土话,基本上听不懂,严泽坤不仅颜值高,会治病救人还会画画,却被老妈硬逼着娶大嫂,封建思想害人,说不让孙子跟别人姓。
严医生救了来台湾的周蕴芬,一家人照顾她,雅子写的日记本被周蕴芬找到了,还有一半的钢琴曲,秋日私语,雅子一直等着他,最后严医生在沉船之后救了多人以后被恶人捅了一刀,为了抢救生衣。。。
最后回忆了雅子说想在大海里与他重聚,完成了自我救赎。
最后提下俞飞鸿演的房东顾太太,本来想让她演于真的,结果她选了顾太太这个角色,好人妻,乱世中拉扯一对儿女,安安宁宁,丈夫是小军官,一家四人上了船,丈夫和女儿一起,生死不明,儿子跟着于真和佟大庆活下来了,顾太太最早为了救儿子留在海里,之前因为顾太太对于真的一些善意,导致后面于真救了她的儿子,应征好人有好报。
乱世都不容易,多点善意会有好报的。
演技总体觉得金城武佟大为演的好,俞飞鸿章子怡演的好,宋慧乔和黄晓明发挥的一般,颜值当担,好多配角都演的不错,太平轮是吴宇森的情怀之作,一开始基调太高,市场定位不准,太平轮上评价一般,因为叙事太慢,时间长,不是很有耐心看完,太平轮下彼岸票房一般,因为好多人没看过上,自然不会去看下,虽然比上拍的好,跟黄金时代比起来更喜欢太平轮彼岸。
吴宇森有情怀可以,宣传的时候应该接地气,没有戳中泪点,因为有泰坦尼克号珠玉在前,所以难度比较大。
主要还是宣传的不到位,时间会给太平轮应有的评价,希望天灾人祸越来越少,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但是不能以掠夺他人生命活下去。
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一个有趣的现象:《太平轮·彼岸》还没上的时候,不少人在首映前就开骂了。
我觉得大家都喝口水凉快凉快,不要盲目地跟着骂,特别是第一部没花钱看的群众,我们花了钱的为上一部的钱后悔,骂一骂还有情可原,何况我看完这一部之后,十分不解,并没有那么难看啊,当然要让我打一个五星,臣妾也确实做不到。
里面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深刻的东西,沉重的东西和吴宇森的东西。
这部电影拥有自己的名字:《彼岸》。
它是一个独立成片的制作,即使没有看过第一部,依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世背景、来龙去脉。
这么大量的闪回,却不令人难受,功力可见一斑。
就连片中那些没台词、甚至没脸的配角中的配角,他们的故事我们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因为他们是整个悲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方面,尽管分成上下两部是无可争辩的失败,但客观上,当你看到最后,将近300分钟的积淀就显现出来了:人物关系自然、饱满,综合交错,充满悲剧的命运感。
上述大词儿都是抄来的,我不会说这些大词儿。
我作为普通观众,看完之后对每一个人物印象都十分深刻,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方式之浑然、之微妙,很值得充满敬意地回味。
有关命运感这件事,作为一名编剧,我十分理解,这是一个上手极容易、写好极难的课题。
写好了是命运,写不好就是巧合,套巧合,套巧合,套巧合。
此处赚到稿费12元,笔者注。
比方说,《李米的猜想》就充满了巧合套巧合套巧合,但它一开始想要的肯定是命运感。
而《彼岸》里的命运感,深厚、扎实、可信。
说白了还是巧合,但人家就能做到可信。
要知道,做到可信是很难的,大多数编剧脑袋里压根就没有这两个字。
(我就没有)船难部分,我看所有人都提到泰坦尼克和波塞冬,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虽然大家的名字都是船,但拍法不同,讲的也不是一个东西。
太平轮讲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场灾难本身。
这个时代糟糕透顶,不是像现在有一种“民国文艺片”(电视剧界尤甚)里那样干净温暖。
这个时代里到处是死人发出的臭味和重重危机,每个人活着都很艰难,但却拼命地活着,即使你是有权有钱的上流阶层,也可能因为嫖了一个妓女而差点命丧黄泉,因为那个妓女特别清楚她想要什么,用什么手段能得到。
我一直不会影评人那套牛逼的解读手法,能把床前明月光解读成家国天下,我只能看到“人”本身,而读不出任何隐喻。
谁他妈花钱买票去读隐喻,你们初中都没上够吗?
我是去看特效的,人家也给我看了,而且非常直给:咣,撞了;噗,漏了;哗,沉了。
然后就赤裸裸地给你展现每一个环节里人是怎么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最原始的恶,活下去。
特别赤裸。
没有甲板上的小提琴协奏(一开始上来个指挥家我还真担心这个来的),没有教会的游泳冠军潜水去开舱门,也没人玩引体向上转节门。
灾难说来就来了,上一秒钟还扯犊子呢,下一秒钟就下水了,你不就是来看这个的吗?
这场灾难拍得有力量,快,丰满,更可敬的是:没有犯错。
近期的一系列影片反复在证明这一点:不要创新、划时代、超越教父、屠杀IMDB了,先做到不犯错吧,这场灾难戏做到了。
可惜的是,它绝对说不上宏大,请大家注意,此处提到宏大二字的是收费洗地的,我是免费的,区别就在于此。
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为了保持客观,不被傻逼舆论带跑了,我看电影的时候喜欢看观众反应。
我早就过了那个担心不跟着骂两句就当不上文艺青年的岁数了。
电影院里,假如片子里有个笑点,观众乐了;有个泪点,观众哭了;有个尿点,观众离场了,这些都是特别真实的,影评大都是特别虚假和过度阐释的。
前一阵子看某喜剧片,觉得特傻逼,但大家都乐了。
这很好,说明我是傻逼,这总比贡献十亿票房的那群人是傻逼可信的多。
《太平轮·彼岸》里有一处,让我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了观众的真实,和镜头的力量。
那个镜头出现在船难最高潮的环节,大家都在黑夜的海水里扑腾,船沉了,巨大的漩涡和无数人的哀鸣混在一起,突然,这个镜头毫无征兆地出现了,然后音乐和音效全部停了,完全、完完全全地静音。
然后你会发现,整个影院那么多人,那么多金链汉子、抠脚婆婆和熊孩子,还有文艺青年、影评人、放暑假的高中生和谈恋爱的城乡结合部青年,他们全都屏息凝神,没有一个人说话,连咳嗽声都没有,大家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看完了那个突然无声的长镜头。
镜头回到灾难现场,声音响起,很多人长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真实,解读个煎饼啊,阐释个鸡毛啊,去影院,买票,看,然后评论,不然别说话。
要我说,就冲这一场戏,就值得花钱去看了,虽然我不喜欢,拍得跟鬼水凶灵似的,但观众的反应就是说服力。
顺便一说,这场戏是你们的男神金城武,和你们的萌神长泽雅美的最后一场戏。
有人问我,大萌神出现超过5分钟了吗?
很遗憾,并没有,但你们的大萌神贡献了全片最美丽的部分,还跟金城武激吻了。
还有人问我,黄晓明这次演的怎么样。
天,你不知道吗,他第一部就死了啊。
透透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新镜头,而且无比的黄晓明,但很短,忍一忍就过去了。
所以放心去看吧。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热闹,心想我操太牛逼了,出了影院我就打五星,要不是没信号我现在就打了。
可是第二天一琢磨,我去,这片子讲啥了?
另一些电影,看的时候是带着前史和铺垫来的:这片子是第二部,第一部就没拍好,黄晓明也他妈的不会演戏,这是烂片烂片烂片……龙标一出,要是有信号,你恨不得就打1星去了。
但是出了影院,你一路走,一路想,你媳妇或者男朋友也在想,你们想的东西不一样,但你们都不说话。
你们谁也不会给这片子打5星,就算你再喜欢吴宇森,再想还他电影票钱,再希望把《太平轮》洗白,它也当不起五星。
但是你会觉得,如果不人云亦云,自己用眼睛看看,用脑袋想想,这是一部有诚意的、完整的、深刻的、值得一看的电影。
这些老年人在用一种——往好听了叫时代感,往难听了说叫固执的方式在拍电影,我其实也挺不喜欢这种方式的,但是比起另一种完全不走心的横冲直撞式拍法,我还挺愿意给《太平轮》洗一洗的,我看了,两部都看了,我觉得第一部简直不能称其为电影,但第二部挺好。
谁不服可以约我。
为什么我不看好吴宇森的太平轮。
类型错误是最致命的。
吴宇森号称暴力美学大师,最经典的就是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这些动作片。
太平轮是什么类型的片子,说是灾难片,灾难场景太少了,和好莱坞特效更是没得比。
应该定位于爱情片,比较适合吧。
那么问题来了,吴宇森在太平轮之前拍过一片成功的爱情片吗?
没有,谁能不上网搜索说出他之前拍过的任何一部爱情片片名,我就服了you。
一个顶级木匠,你让他去下围棋,他能下得好吗?
吴宇森在动作片范畴是大师,爱情片吗。
呵呵,真不是他擅长的。
他一个老人家,根本不懂现在年轻人的心理、感情。
凭他个人的理解来拍,要不是有那么多大明星,以及他原来的名气,上部别说2亿,5千万都没有。
一个老人家的爱情观,不外乎忠贞和坚持。
这类说教式影片是没有市场的。
大家都说太平轮成意满满,我看到的只是赤裸裸的贪婪。
太平轮分上下2部,正常的下部电影回顾上部花个10-15分钟顶天了。
但是太平轮下50分钟都在前情回顾,世界上有那一部电影这么无耻,让那些花了2部电影票钱支持他的粉丝情何以堪。
铁杆粉丝花 2张电影票闷看了50分钟同样的剧情,不就是老吴想忽悠没看过上部的人来看下部吗。
这对买2张票看上下部的影迷绝对是侮辱。
为了票房什么职业道德都扔到一边了,其实还不如讨好原来那2亿票房的粉丝,老老实实放个下部,这样做更是适得其反,没看过上部的人不爱来,看过上部的知道要看50分钟重复情节,也跑了一大半。
吴宇森的精神值得钦佩,但他是在对电影失去了控制。
我愿意把它称谓招魂电影,一个被美丽自由意志洗脑的华人,用自己得意的电影技术,跑到中国的市场,用一些泛滥的煽情,表达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夹带着反华的真心,书写着党国覆灭的悲歌,那种心心相惜的肉麻,不知道是写给谁的情书。
完全可剪成一部
挺不错的
比想象中好,导演已尽力,值得尊重。考虑到市场上奇葩太多,这已经是有良心的片子了,觉得应该回馈给吴宇森正能量
还是一样的问题,铺垫太长,节奏太缓,人物故事整体而言又过于涣散,缺少串得起整个故事的主线架构,所以前五十分钟加上登船的半小时,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确实是一个抛弃上部独立而来的电影,但依然谈不上成功。
“等待,比离别还痛苦。” 轮船就像被忘了70分钟,突然想到了才接着拍;翻船戏比起《泰坦尼克号》简直戳瞎双眼;两岸儿女情长戏分分钟穿越到《对风说爱你》…一部都算不上电影的电影,拍成这样,还上下部不成、下部直接独立摆脱干系,好尴尬的剧情,好难堪的吴宇森。
主题不明去,是在不知所谓
《太平轮2.彼岸》又名《普渡吴宇森》
1.接近四十分钟的上集回顾,看来,徐克的贡献就是用各种闪回把下集剪成一个囫囵的故事,还给添上两场情欲戏。2.宣传不行,没看过上集的基本上不会看下集,看过的重看四十分钟,肯定不爽,票房和口碑必定双输,堪比沉船。3.沉船戏太糙。4.单讲题材,《太平轮》应该是今年我最爱的电影,实在太遗憾了。
史诗烂片
上部没有存在必要。
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迫沦为人质,对台湾社会那段时间的刻画和亚细亚孤儿心态的刻画都非常的赞
重复内容太多,剧情太过跳跃,看到轮船沉没的那一段我瞬间无语,模仿《泰坦尼克号》的痕迹太重,估计卡梅隆看了也会坐不住吧,真是烂到无法想象。
实在搞不懂既然下半部还要花几十分钟复习上半部的话,那还拍上半部干嘛?洗钱都不能这么夸张。全片只有一个亮点,宋慧乔穿搭美学是真的好看!
九年后二刷。穿插在开头数十分钟内的前情回顾宣告对上半部的完全放弃,有时候看到功成名就的大导演,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晚年,还像个写作文写到一半发现自己跑题,只好全部划掉从头再写的狼狈学生,不免令人感慨与遗憾。虽然通过重新分配主角戏份(指把晓明哥剪到最少),配合剪辑把故事风格和节奏捋顺了点,但对所谓群像的刻画仍然表面,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能够把所有角色串起来的情感内核,登船前只是来来回回扣在「乱世众生」上并让各角色简单擦身而过,看着章子怡试图睡遍全上海的男人只求一张船票的时候,你实在很难共情在花田里岁月静好拍MV的宋慧乔。船难戏也拍得平平,从量从质都对不上「中国泰坦尼克号」的名头,但还算是有些「灾难面前众生平等」的表达,类似题材里肯定是最为势单力薄的佟大为和章子怡得以逃出生天,电影就是要给观众希望嘛。
宋慧乔真是美~这部里章子怡也不那么讨厌了~
根据诗茶评分,5.3分。提一下,上部4.2分。如果把上部有用的镜头剪到下集,那么效果会更好。他的成功之处在于终于把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粘合在了一起。
情感泛滥,调理杂乱,主角光环,舍本逐末。
章子怡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