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号《冰雪11天》公映,距离它的对外首映是15天,15天的间隔已足够我去忘记很多细节,实际上,作为从业者,对主旋律电影进行评论本就是一件“怎落笔都不对”的事,普通观众在心理上对“主旋律影片”的普遍抵触的事实,即使在这类片子的创作者那里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吧。
不过,今年曾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雨中的树》也好、《冰雪11天》也好,从导演到演员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下一部作品)去在观众心里做一种力量微薄的扭转,这样努力的结果是,2012年的主旋律电影,不论是《雨》还是《冰》,都不至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扭捏生硬、毫无美感。
豆瓣里写《冰雪11天》的影片类型,其中之一是“灾难片”。
当主线剧情开始荡漾全场的时候,我仍能记得当时我确实小声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有那么一股《泰坦尼克号》的劲儿。
”春运和高考时的景象,大概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奇观,且每年如此。
枢纽城市的火车站广场聚集的人群,包括旅客、车站工作人员以及维持秩序的警察,暴露在冬天的冷风里,无从抵御,如斯场景,早就该有第七艺术的镜头去对准他们,但对准时请不要小知识分子居高临下式的悲悯,不要毫无意义的指责,更不要莫名其妙的歌颂:比如像“那些懂得忍耐和顺从的人民”、“那些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令人感动的工作人员”这类的词句。
还好,《冰雪11天》虽是主旋律电影,但恰有及时性和分寸感,它的视线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对主角们一味仰视,而是一种正经的接触。
《冰雪11天》以08年春节的南国冰雪冻雨灾害为背景展开,那时全球经济危机的烙印正在萌芽,作为打工者聚集之地的广州大概还未做好准备接受大背景的考验。
事实上,这个背景本身正可以被拿来作为灾难片的温室,这体现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它们在无意间为中国特色的灾难片开辟了一条大道,陈国星、王小列拍摄冻雨之下几十万群众被迫停留在广州火车站的场面,并将之放置在电影当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只与视觉有关的奇迹。
电影里覆盖着大雪的铁道具有美感,会让我这个曾经的铁路工想起一年前江南大雪之时在野外荒凉的铁轨上跋涉的情形,这些场景回味起来极有味道,但放诸彼时彼刻则属于是一种被盼望快些过去的艰难困苦,11天后在通电的那一刻,车站里的屏幕上,关于车次的信息开始逐渐显示出来,被天意和“特殊国情”滞留在那里很久很久的旅客们睁开眼睛,和作为观众的我一起看到那时的一幕,不知会不会生出一种“真如梦与幻”的感觉,艰辛之后,乃有被反衬出来的欣喜,影片里旅客在拥挤之后终于登上火车,一瞬间的安稳让人心有戚戚。
就这样,一部反季节拍摄的主旋律影片竟然歪打正着地成了今年迄今为止最有大片感觉的国产电影。
饰演警察的冯远征的表演能够给人坚实感,刘桦、巩汉林则具有亲和力,虽然中间穿插的试图惹人发笑的情节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不易被发觉的价值而言,是一种雪上加霜似的伤害,但出于商业目的的考量,这样的伤害情有可原。
李健《异乡人》在电影里出现,黄奕饰演的记者坐在夜晚未打烊的小饭店里,一时镜头切向寒风中被阻挡在火车站外相互依靠望眼欲穿的人们,一时则是远在南京的她的男友的最后通牒式的催促,此时《异乡人》歌声从小店里传出,这种搭配,令我无比难过,那些城市里的车站啊,不知曾有多少人在此离别便永远再无相见的机会。
他说11天,嘴唇干裂,眼睛充血,声音沙哑,好惨。
我们做影片每次都是半个月以上的高强度,然后广电不认可,观众不认可,资方不认可,工资都没有,向谁诉说?
我只会说,工作,就应该这样!
或者说我爱这个事情,你爱么?
都不容易,不要拿小小的天灾就想衬托出人性的美。
如果我说灾难不够衬托呢,或者说人性不是那么真实呢?
首先,必须要有三、四个人物主线,主角必须是个白领小资,职业最好是医生、律师思密达,必须是公知范。
第一镜头就是人山人海的站台。
第一句台词就是“这个社会肿么了?
”还必须安排一个藕断丝连的前妻或者矛盾很深的配偶。
然后就被堵住了。
还必须要有个农民工,这个人必须要勇敢朴实。
插科打诨的任务就交个他。
白富美要有一个。
萝莉也比不可少。
然后就一个小集体为中心展开,各种冒险,各种个人主义。
政府组织救灾什么的只能当背景,而且主管必须要犯官僚主义,造点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就必须有个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下属。
靠发动人民群众给扭转过来了,后来主管痛心疾首,跟下属相逢一炮泯恩仇。
最后十分钟给个警车开道就可以。
这个剧本其实非常好弄,流水线的作品。
土鳖还是土,弄不来的。
这本来可以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最后只能虚伪的结束。
片中对返乡潮的问题完全没有社会层面的思考,而是把大量农民工当做和自己无关的群体。
电影里装腔作势的对农民工假装关切,但同时把农民工称作“他们”或者“你们”而不是“我们”。
即便如此,本片还是有他的看点,那就是人。
如果那些镜头不是实拍的话,那本片一定动用了为数众多的群众演员,这些演员的表现简直太到位了,目光呆滞的像极了每一个中国人。
另外就是一票电视剧明星,虽然京味广普让人有种地域形态输出的反感,但总的来说这些人的演技还是让人熟悉和接受的。
如果这片子真能放下歌颂什么的姿态,不用说什么,就是单纯记录的手法来拍,都能在欧洲什么电影节上弄个大奖吧
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啊!
这片真是飙泪,南方百年一遇的大雪,赶上我国08年比较不发达的基建,加上人们殷切回家的愿望(08年以及以前,年味很重,回家会变成一种执念)各路交通取消,所以压力逼到火车站真的真的非常震撼人们在雨中等的已经麻木的脸和不定时的情绪爆发!
表现的特别特别好,应该是有视频纪录植入吧而且是每天火车站承压满满!
却基本上没有大规模踩踏事件!
中国的老百姓真的非常非常听从政府的指令,谢谢每一个没吃的没喝的,把人之三急憋到爆炸,几近站立多日的普通人最后军队人墙切换分割人群!
跟欣慰跟感动口号,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广州火车站时间,地震,抗洪救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每每一线都有军队的身影!
看见就是安心
有了《雨中的树》的经验,对《冰雪11天》这部同样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献礼片有种天然的期待和好感。
电影根据08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广州公安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作为南方人,大致能回忆起08年初那场满地雪,出行都像滑雪的情景,广州火车站的拥堵也是从报纸上一点点获知,比如公安站着睡着,哺乳的公安妈妈,把晕倒的母子托举出人群等等,记得当时看着温暖的瞬间,为老百姓心底里的善良深深感动。
导演王小列也说,他第一次看到素材的时候,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没法想象4万公安干警如何控制住这40多万人。
这么多人在那么极端的情况下还能听从指挥,想想真要感谢老百姓,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是啊,隐忍的老百姓啊,他们大声的叫嚣,但心底里是善良的。
他们被驯服,服从指挥是一种理解。
娄烨曾说全世界的电影都在解决时间问题。
决定一个故事容载空间的是时间。
《冰雪11天》的长度是11天,从腊月十八开始,一天一天逼近人流的最高峰,直到最后的释放。
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局长在连续工作几个通宵时,一个疏忽就是无以计数的人命,巨大的压力让他的情绪到达崩溃的边缘,与上级大吵之后。
他说:“我感觉已经到达承受和忍耐的极限。
我当警察快20年了,没遇到过这局面,坚决要管住他们,坚决要帮助他们。
”当时就是个“一绊千人倒”的局面,公安干警要以4万人去挡住40万人流。
当看到特警分成区块疏导人流的场面,既滑稽又心酸,缓慢前进的人群,等得失去了表情,不自主地跟着前面的人移动,但他们心里装着的都是回家的渴望。
而挡着他们的人,何尝好过?
一个人坐在空旷的长椅上,冯远征静静地在心里反思与上级的争吵:“我以前不是这样,他以前也不是这样。
我从未在工作中心情如此沉重,感情如此脆弱,气氛如此压抑,我已经融入你们,你们的家也是我们漫长旅途的终点。
”大家因为“回家过年”这一中国传统而被困在广州火车站,彼此理解,彼此依存。
当11天后,火车站前空了,没有人员伤亡,这一公共危机解除了,冯远征说:“勇敢不是不怕,是带着恐惧前行。
希望以后团聚的日子会变得更多,更多。
”电影落幕。
很喜欢电影中冯远征的表演。
正如冯小刚导演谈及冯在《一九四二》中的表演时所评价的,他是塑造力很强的一个人,看他演戏你绝对不会有跳戏的感觉。
正如再好看的苹果被虫子蛀了一口,就不好吃了。
他这样形容冯远征的演技:“他的分寸感特别好,该有戏的时候他有戏,没戏的时候他很知道自己不抢戏。
”《冰雪11天》里是如此,《非诚勿扰》里是如此,《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更是如此。
他的层次感就是分寸了。
多一分过了,少一分缺味。
他和刘桦的表演皆是如此,自然、真实。
放映前,刘桦说:“我自认职业素质不高,从业30年,没什么水平能在荧幕上让观众感动。
但这部《冰雪11天》一定能感动大家。
我为自己饰演了一个公安民警感到无上的荣耀。
”我认为,也是如此。
电影11月1日上映,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影院支持。
这是一部讲述老百姓回家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见那在年前盼回家又怕回家的自己。
雪映出暗红色的夜,让绿的到来找到借口。
那想要归家的游子,要和谁诉说这漫漫归途。
零八年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记太深了,也是这些灾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欠缺的,指明发展方向。
那天看到一个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博主在快餐店排队点菜的视频,突然恍惚。
我上次在肯德基这么排队点餐好像已经是快二十年前了。
但其实并没有那么久。
去火车站买火车票好像就距离我更遥远了。
我们步入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也不过短短不足十年罢了。
从内燃机到高铁,从三天两头因为天灾人祸就瘫痪到如今的基建大国。
又真的只是基建吗?
那不只是基础建设,是世界领先水平。
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只知道大概是在2012年的5月或6月,初夏。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群众演员兼职。
群众演员,用港片里的说法就是“跑龙套”。
1天50块,预留一天,每多一个钟加10块钱。
我们在拍摄现场领了棉袄和包包,扮演滞留火车站的北上民工。
活倒不难,只是自己找个位置保持不动,装出失神落魄的样子,而专业演员则在旁边不断地一遍遍地重复某个镜头。
更多时候就在那里干等着,导演一声令下,即刻进行战斗状态。
这相当考验一个的人耐力。
羊城初夏的晴天是“高温高湿”的代名词,此时让你穿着棉袄坐上一整天,没有休息也没有水,哪怕你竭力保持安静,不久之后脸和耳朵还是会开始发热,进而头晕眼胀,像坐上了长途的拥挤列车。
大家一直期盼着拍摄工作的结束,5点、6点、7点、8点,我们总觉得应该会在某个整点结束,但这小小愿景每次都落空。
吃饭了。
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盒饭。
每人拿一份菜,一份饭。
米饭像高校食堂的一样,保证没有香味。
菜有两种:炒青菜基本没油,像水煮的一般,菜脯炒蛋基本没蛋,咸得要命,倒是好下饭。
如果一份不够吃,可多拿一份。
几百人个个一样。
“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这话说得特对,我们吃着一样烂的饭菜,没有嫉妒,没有鄙夷。
导演还没吃,也许这是演艺圈里的优良传统,让群众先吃吧?
后来有辆面包车打破了我一厢情愿的猜测。
那车来势汹汹,从上面抬下来一块木板,板上盛有酒菜,用薄膜盖着。
导演、主演等几个人就坐在我们面前边吃边讨论。
丝毫不在意众人贪婪的眼光,似乎早已熟悉这一幕。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预留一天意为从九点半留到这一天结束,而工钱仍旧是五十块。
那次我们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算是加多了一个钟,足有十六个钟头,领了六十块,平均每个钟有三块七毛五。
中间没有休息,没有饮水,只有两餐极为简单的饭,还得眼巴巴看着指挥人员在你身边吃香喝辣。
有些人自己先撤回了,所以他们没有拿到一分钱。
我倒是拿了钱,然后在公交与地铁皆已停开的广州的深夜里,拿这六十块钱打的回学校。
我完全体谅制片方。
毕竟钱是通过中介拿到的,吃饭方面则可理解为群众演员太多,交通上也许是制片方不熟悉这城市,不知道深夜里的变化。
这一切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丝半点的阴影。
但这次经历的的确确在我心里投下一个阴暗面,制片现场的某些冷酷场面使我打心里发寒。
在此之前,我几乎崇敬任何制作电影的人,以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人们竖起大拇指。
不过打那一天过后,我觉得他们当中的某些只配得上人们的中指。
陈国星扎了个小辫。
在他身边有两个人,一个中年大叔,稍胖,圆头虎脸,还攒了一脸大胡子;一个瘦高文艺青年,似乎是操作器械的。
陈国星是不折不扣的导演,那大胡子也被工作人员叫做导演,但《冰雪11天》职员表所列的两个导演都不是他,大概是副导演吧。
大胡子很凶悍。
大家对其命令反应稍慢或领悟稍错,动辄破口大骂,直至人格侮辱,好像周边人都欠他的债。
开工不久即有人气不过而离开现场。
制片方工作组人员也对其畏惧有加,小声劝慰受气的群众演员。
一整个上午,我们都处于萧杀的气氛当中,完全不是以前在电视看到的轻松有趣。
为了拍摄一个“孩子哭”的镜头,大胡子不惜使用恐吓与暴力,而且对象还不止一个。
我记得那最终上了银屏的小女孩(片中72分11秒处),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是多么令人心酸!
小女孩并不知道她在演戏,被大胡子一把抢过,又吼又捻,竟似要杀她一般。
她全身颤抖,战栗着、不断地、无助地哭喊“妈妈”,我分明可以感到她是那么的心悸与惶恐。
大胡子很满意,对其母亲说:“你孩子将来要当明星。
”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没人上前去劝阻,哪怕几个孩子的妈妈,也未对大胡子加以颜色。
从她们礼貌式的笑脸中,无法断定其真正想法。
也许她们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吧?
只是未在现场所发作罢了。
大胡子于是频频得手。
《冰雪11天》讲述了雪灾来临时公安民警、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用智慧与毅力保障滞留火车站的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剧情紧凑,感情丰满,那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触手可及,像寒天里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
《冰雪11天》的拍摄现场冷血而无情,它禁锢了人们心中那片光明的天地。
冰雪带给这个世界一场残酷,为了演绎这残酷中的温情,我们又人为制造了另一场残酷。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美利坚某个小镇,一个银行绑匪被击毙在一个小男孩身边,溅了他一身血。
小男孩几乎吓破了胆,号啕大哭。
谈判专家尼尔森巧妙地化解了小男孩所处的危局:他说这是一场演习。
第二天,媒体集体失声,不报道此事,只为了保护小男孩幼小的心灵。
所有人都说:这只是一场演习。
他们明白,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必定给小男孩带来阴影,血淋淋的噩梦也许会伴随他一生。
而在华夏大地上,为了体现某些人的伟大,不惜伤害另一些人。
鬼才相信大胡子的屁话,如果那小女孩记得这事,那么她这一生也许与电影无缘。
甚至再也体会不到看电影的乐趣,她会以为电影里的东西都建立在痛苦与恐惧之上。
无论是真是假,西方故事本身已经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它尊重每个个体的意志,不伤害哪怕一个无辜的人;而东方制片现场却明明白白反映了早已印记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观念:集体就是一切,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个人。
个人意志在集体面前屁都不如。
小女孩哭了,上了镜,她真乖;在她之前那几个哭不出来的孩子太坏了,错失了上镜的大好机会,要打屁股。
特警这条线的编剧好会写,所长师傅带出个胜于蓝的局长徒弟,师傅带队在一线站岗,心疼部下,申请轮班,被拒,觉得委屈,两人在对讲机里大吵一架。
接下来编剧两头写,一是吵完架以后师傅还帮忙找他丢失的警官证,二是因为站太久,师傅痔疮犯了,擦凳子上的血被徒弟瞄到,这时候他的反应不是上前关心,也不是把师傅换下来,是偷了女同志的卫生巾包在报纸里托小警送过去,师傅打开之后,在公频里骂了一句:“衰仔!
你好嘢。
”只有正在站岗一动不动的徒弟能听懂。
啊啊啊啊..... 好一招化骨绵掌,月光如水照缁衣。
另外有很多细节都特别好,比方说指挥官的声音到后面越来越哑;两手拿行李的人把票咬在嘴上,检票员剪完票再塞回去;某个等急了的老乡爬上高处唱民歌,一对恋人在火车窗口吻别,被急于从窗口翻进去的乘客挤开...... 一定是调查做得很扎实。
笑点的安排也完全不轻浮,是一个人找他的妻子,结果特警把名字听错了,于是火车站各处都在喊“谁是张曼玉?
”有个女孩惊讶道:“张曼玉跟我们同一趟火车!!
”同伴说:“飞机飞不了,只剩下火车了,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小女孩的白色小狗进站挤丢了,春运过后广场空荡荡,它从垃圾堆里爬出来,呜呜呜呜呜因为有这些盘根错节的小根须,集体场面,命题作文式的升华都显得不尴尬,虽然电影质感和美学方面显然基本无追求,但是真的好好呜呜呜呜,写论文的时候连主旋律片都可以这么好看
文 / 赤叶青枫春运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年一度的大事之一,期间发生的故事无不令人感叹唏嘘。
而在往年春运中,又以2008年的那次最令人记忆犹新:当春运撞上雪灾,真真是“雪上加霜”。
近日,各大院线上映了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它正是以2008年广州站春运为背景,以纪实的拍摄手法再度还原了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春运记忆。
影片以群戏为主,冯远征、刘桦、郭家铭、黄奕、柳岩、侯勇、奚美娟、巩汉林等新老艺人齐齐上阵,拼尽全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其中又以郭家铭饰演的特警阿波最易引人共鸣。
一方面,阿波和妻子出现了严重的情感危机,已然到了准备离婚的地步;另一方面,面对广州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以及那无数晕倒、哭泣、呐喊的滞留旅客,不眠不休连续工作多日的他不堪重荷,要不是那份高度的责任感支撑着他,怕是早已倒下……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角色与很多正处于事业拼搏期的80后颇是相似,感情/家庭与工作往往两难全。
该如何处理好这些棘手问题阿波并无特别好的办法供荧幕下的我们做参考,分身乏术、焦头烂额的他只能且顾眼下。
经过演艺圈的多年打磨,郭家铭渐渐淡化偶像艺人的耀眼光环,积极往实力派转型。
《冰雪11天》虽非他独挑大梁之作,但能与冯远征、刘桦等众多老戏骨同台飙戏,较为难得,因此看得出,他很珍惜这次机会。
听说为了更好的诠释角色,他还曾真的去广州站广场体验了半个月的基层民警生活,每天都身穿警服和真正的警察一起在广场上巡逻执勤、维持治安。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生活体验,所以他洗尽铅华后,演起特警来很是像模像样:对于破坏秩序的少数旅客,他虚张声势,连哄带吓,成功令之前叫嚷不休的那些人噤声,迅速稳定了局面;面对拥挤人群,他不慌不乱,有条不紊,耐心做着各种答疑或安抚工作;当他饥渴难耐时,从地上偷偷捡起一枚乘客遗落的芒果,背过身塞到嘴里一顿狼吞虎咽……那一帧帧、一幕幕,他表现的是那么的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让人会暂时忘记《新永不瞑目》里的肖童抑或《甲午大海战》中的光绪皇帝等他之前塑造的多个角色,从而为眼前这位青年特警的工作的不易与艰辛唏嘘不已。
至于阿波的家庭方面,因影片的重心并不在此,故而并未给郭家铭过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他还是较好地把握住了与之相关几场戏,无论是之前与妻子电话沟通时的隐忍与压抑,还是面对儿子时的激动与疼爱,亦或是和妻子冰释前嫌后的兴奋与甜蜜……他都将一个平凡男人对于家庭问题的无奈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的淋漓极致。
在郭家铭的诸多作品里,《冰雪11天》或许还算不上他最好的代表作,但阿波一角却是他迄今为止饰演过最贴近普通大众同时也最引人共鸣的成功角色。
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能多塑造一些更接地气的角色,并不断磨练演技,使演艺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作为电影剧情太碎了,但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看到当时工作人员和乘客的状况,当时是“把人拿出来”啊,没有出大事真的太好了
被遗忘的事件
好恐怖
不好看
为什么有人要饥寒交迫淋雨回家,而有人在温暖房间里看着电视跳着舞?
不错的电影
多好的一个题材,可惜了
博纳和广州公安联手拍摄的,融合了特效和纪实影像,重现了部分新闻画面。中间有警察,姐妹,餐馆,巩汉林几条人物线。匆忙进站段落的镜头和剪接很精彩。
震撼,真实情况必定更加惨烈
现在一看,十年前真是公知盛行😅
每一次大事件的发生,总是那么让人猝不及防。谁能想到广东大雪,说出去谁信啊?还好,守住了,要不然不堪设想。还原度不错,各种不同点来从各种角度来说这个事,很好。
可能现在交通太便利了,有些人不理解这事算什么灾难
灾难的是冰冷的寒潮,不是黑压压的中国人
太多铺垫,和没有意义的场面,他还?剪辑太碎,一个一个不是绝对存在的场面拼接成一部电影
都不卖站票,差评!!!
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剧情改编的不好,但电影本身很有意义.
大场面太少,小人物的刻画又太扁平,或许是种种原因,没有更深入地探讨。
这声效,没感动到你,或许能吓哭你?
特地找出来看过,还行。
电影编排和整个事件一样,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