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玩具屋?
是拼贴画?
是故事绘本?
是微观模型世界?
还是玻璃瓶里的船?
这一系列标签,似乎都可以导向完全相反的两极。
你可以认为,这些标签意味着一种幼稚、做作、刻意、匠气的风格,也可以认为,它们意味着一种可爱、天真、繁复、精巧的美学。
看完韦斯·安德森的新作《法兰西特派》,我有一种感觉,安德森已经把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合二为一,让两者矛盾但又不失和谐地并置在一起。
一方面,当一帧接一帧精美如明信片般的画面目不暇接地不断涌现继而消失之际,当一个个耀眼的明星在银幕上一闪而过甚至来不及说出几句完整台词之时,那种过量的美感、让人不由得慌张起来:这未免太过铺张、太过奢侈了吧!
这样不知节制地过度堆砌,让人来不及细看、捕捉、记忆,也因此对这种浪费——对美、对风格的浪费——有点生气。
另一方面,《法兰西特派》又创造出一个小小的宇宙,如万花筒般闪闪发光、色彩绚烂、变化莫测,镜头每切换一次,就如同转动了一下万花筒,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眩晕感。
献给纸媒的一封情书?
一曲挽歌?
《法兰西特派》以韦斯·安德森痴迷的《纽约客》杂志为灵感,采用章节式结构,呈现杂志不同版块的故事,由“讣告、旅行指南和三篇专题文章”组成。
三篇专题文章来自艺术/艺术家、政治/诗歌、美食这三个专栏,通过三种叙事风格讲述了三个传奇、幽默的小故事。
杂志的开头是一则讣告——《法兰西特派》杂志创刊人兼主编小阿瑟·霍维策的讣告。
但这则讣告却没有阴郁灰暗的调子,而是采用轻快调侃的笔调所做的一则人物速写,讲述主编的传奇人生与性格。
他是一个热爱法国文化的美国人,一个宠爱纵容作者的主编,他的格言包含一种冷幽默,比如“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你故意那样写的”(just try to make it sound like you wrote it that way on purpose)、“no crying”(不要哭)。
这两句格言,不也是韦斯·安德森自己的创作目标?
一种精心设计、风格可见的轻喜剧。
接下来的“旅行指南”是一则轻松愉悦的城市素描,通过流动影像呈现出法国小镇的迷人空间,通过定格镜头的并置表现出小镇历史与当下的变迁。
三个故事都充满了混乱、暴力、忧伤、诗意、美,是韦斯·安德森对于法国的浪漫想象与传奇怀旧。
第一个故事《混凝土杰作》是对现代艺术作品的诞生/经典化过程的一次温和嘲讽。
一位因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的疯子天才艺术家,在向他的缪斯女神、狱警西蒙娜求爱被拒绝后获得灵感,再次拿起画笔。
一位狡猾、贪婪但有些独特艺术眼光的画商,通过在艺术界各种玄妙的运作,将艺术家捧上了现代艺术的神坛。
第二个故事《宣言的修改》是对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的一次浪漫怀旧。
中年单身的美国女作家为了一次时政报道,卷入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学生(甜茶)的政治/感情生活,故事中有一个酷似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维亚泽姆斯基的年轻巴黎女孩。
安德森借孤独的女作家之口,说出了《纽约客》一位著名作者对巴黎学生的一句颇有意味的评价:“年轻人感人的自恋”(the touching narcissism of the young)。
第三个故事《警察局长的私人餐厅》是对巴黎美食传奇的一次异想天开的想象。
传奇关于一位天才厨师,但整个故事却是一部黑色电影,充满暴力、阴谋、绑架、毒杀,包括一个黑帮会计师、一个绑架者、一个卖艺女郎、一个警察局长和他冷静、成熟的儿子。
故事作者(以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为原型)出于一种含蓄的美学考量,删掉了故事中最关键的一个情节:用有毒的萝卜杀死了犯罪团伙但自己也险些中毒身亡的传奇厨师,念念不忘的是一种他从来没有尝过的味道——毒萝卜之味。
这些故事充满了密集对话、独白、旁白,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美学风格被讲述。
安德森似乎想要穷尽所有视觉风格——黑白/彩色、宽屏/窄屏、静照/动画、定格/升格、对称构图/上帝之眼,他不知疲倦地在这些无限选项之间不断切换。
我们看得头晕目眩,他却似乎始终亢奋。
最终,他将自己迷恋的巴黎,那个亨利-乔治·克鲁佐、雅克·塔蒂,戈达尔电影中的巴黎,那个《纽约客》杂志中的巴黎,一个充满梦想、艺术与美的城市,变成了若干璀璨、耀眼、易碎的玻璃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玩具盒子,而非现实渐近线《法兰西特派》中,韦斯·安德森的恋物癖、收集狂、细节控、强迫症,到了一种近乎狂热的程度,超过他之前的所有作品。
如果说早期的安德森,依然对人类充满混乱的内在情感世界感兴趣(《青春年少》《天才一族》),那么,在晚近几部作品中,他更加清晰地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搭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微观世界。
短篇故事集的多样性、松散性、丰富性,也确实更适合展示他的美学风格。
所以,那些对于他的评价——玩具屋、拼贴画、故事绘本、微观模型世界,虽然或多或少带有评论者的一丝轻慢(也许并非恶意或批评),但这些也许正是安德森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把一切他所迷恋的美好事物,统统放进自己的微观世界。
无论是具有实体的物品、空间(场景)、人(电影明星),还是抽象的视觉风格、叙事方式,或者他一直喜欢的电影、杂志、小说。
一切都变成了他的收藏品。
于是,也就很容易理解对于韦斯·安德森的各种批评,这些批评基于一种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观。
对于大部分当代艺术电影而言,一个更被推崇的创作准则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虽然有卢米埃尔(现实主义)和梅里爱(幻想)这两条脉络,但当代艺术电影早就远离了“梅里爱—表现主义”这一脉络,而更倾向对现实进行模仿复现。
韦斯·安德森早早放弃了现实的渐近线这一准则,他以孩童一般的天真想象、强迫症一般的一丝不苟、造物一般的野心与精力,去追逐另一种艺术理念——凭空创作一个属于他的玩具屋,使其成为对于世界的一种精美、微缩的复制品。
但他的原则不是现实主义,他的原则是美。
韦斯·安德森的美学更接近美国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康奈尔的作品通常是一个正面是玻璃的盒子,里面装着他拾得的物品,如软木球、照片、地图等等,这些他从廉价货摊、纪念品商店、图书馆、电影院、画廊收集的小玩意儿。
他在盒子这一几何格式中细心组合和编排他的物品,在盒子中创造出了个人的世界。
韦斯·安德森的几何格式就是镜头边框,他在这个严谨、稳定的框架中,以无比的精准来规划一切。
他的电影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是一种精巧的电影装置,似乎包含着一百万个微小的部分在同时运作。
他包罗万象的玩具盒子中,装入了无数现实的美丽碎片,这些碎片所拼凑起来的现实拼图板,不是完整、逼真、写实的,而是怀旧、幻想、浪漫的。
所以,一个现实主义者,也许很难接受韦斯·安德森精致、美丽、感伤的玻璃盒子,于是会对他的风格手法产生质疑,觉得他的致敬是轻浮的、他的思考是肤浅的、他的创作是逃避现实的。
《法兰西特派》中,安德森用一种狂热的激情,致敬模仿各种经典电影、动画片、艺术品、社会运动、《纽约客》杂志等。
但这些致敬与模仿,似乎徒有其美丽的外表、却失去了原作的精髓。
对塔蒂的致敬,有塔蒂散点透视的复杂精巧,却没有塔蒂对于现代性空间的敏锐捕捉。
对亨利-乔治·克鲁佐的致敬,有克鲁佐的黑色光影,却与克鲁佐作品阴冷绝望的内核背道而驰。
对《纽约客》杂志的致敬,有《纽约客》的机智、幽默、时髦,却没有《纽约客》犀利、严肃、深刻。
但是,喜欢这种精美微缩艺术品的观众,就能原谅安德森的所有缺陷。
也更加能够感受安德森的优美,一种来自于实在感、秩序感、稳定感、繁复感的优美。
他精准掌控镜头中的一切,物体的颜色、纹理、形状、位置,人物的发型、服饰、妆容、姿态,甚至是说话的语气。
他对于视觉的一切偏执坚持——精心的构图、对称的画面、严格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摄影机、一再重复的俯视镜头(上帝之眼),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康奈尔的“盒子系列”诞生于二战前后,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一带有怀旧情绪的、收藏癖般的创作方式,提供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避难所。
在当下这一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时代,在这个一切虚拟现实都被体验为真实的赛博格时代,韦斯·安德森用物,对抗即将吞噬一切的虚拟世界。
他以一种固执、怀旧、浪漫的恋物癖,不厌其烦地用他的收藏品——坚实、稳固、确定的物——建构出了一个实在的微观世界。
( 原载公众号“虹膜,12月18日)
韦斯安德森的个人风格更更更强烈了。
全程觉得眼睛在吃冰淇淋而且怎么都不够用,全平衡构图多种展现方式加上超多细节,即使不是宽屏还是觉得眼睛不够用,以后可能会再看一遍但是要0.5倍速。
故事人物场景衣装和对话都太法国了!
味儿超足!
演员全员熟脸,不愧是名导的影响力。
(甜茶的帅被小胡子掩盖了,也可能是被他的中二台词中和了哈哈哈哈哈)剧情?
剧情一点都不重要哈哈哈哈!
谁去看安德森的故事重点在故事的!
全会被他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抢尽风头。
(实际上他的故事都是在幽默里藏着暗喻,妥妥展示了欧洲讽刺漫画的精髓。
)观影的时候全场大笑的point也很多:猫猫屋顶的时候全场大笑。
丁丁历险记的动画风格片段大家都会心一笑。
还有电椅。
太多了。
话说里面好几个精彩的裸体镜头,非常美。
如果国内会引进估计会被砍掉。
最后片尾的漫画封面系列真的超棒!
不知道会不会出一个周边。
想买。
片头片尾都点了一句:别哭。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流泪了。
说起今年大牌云集、最受期待的电影,韦斯·安德森的新片值得一个提名。
早在去年年初,片方就早早出放了预告片。
主演阵容包括本尼西奥(非常嫌疑犯)、艾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蒂尔达·斯文顿(本杰明·巴顿奇事)、“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蕾雅·赛杜(阿黛尔的生活)、爱德华·诺顿(搏击俱乐部)、西尔莎·罗南(伯德小姐)等等。
四十多位强大卡司的加持,堪称星光熠熠。
因为疫情原因反复跳票的它,终于来到了观众面前,首映当天的媒体专场,几乎是开票的一瞬间,所有的座位就被一扫而空。
是的,阔别六年,这部年度最期待的大片终于来了——法兰西特派
《法兰西特派》是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第10部影片,“10”——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集大成的数字,它或许饱含着韦斯·安德森对自己以往作品总结性的表达。
就像他在采访中表示的那样,他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了里面。
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法国,深受法国电影及文化影响。
他把这部分经历带进这部影片,所以这是一个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一封给20世纪一家美国报纸驻巴黎前哨战的记者们的情书。
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设定颇为相似,它依靠着一个具有时代烙印的行业,去怀念那个逝去的美好时代。
《布达佩斯大饭店》《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安德森对小说家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的致敬,《法兰西特派》则是他对最喜爱的杂志——《纽约客》的一次致敬。
The New Yorker 1925年第一期封面片名The French Dispatch是这个虚构的美国驻巴黎前哨战的报社的名字,它的原型就是《纽约客》杂志。
影片中的主编原型也是杂志的创办者——哈罗德·罗斯。
他领导《纽约客》成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杂志之一,上面的报道准确、写作凝练,杂志风格高级且幽默。
海报上,杂志下面的英文Liberty暗示了本片的主题—— 新闻自由。
这份虚构杂志其总部设立在虚构的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聚焦文化、政治、美食等等领域,旨在为知识分子提供生活方式指导。
因出版人的离世该家出版社也将面临停运与关闭,而影片开始于这份杂志的最后一期——由一篇简短的旅游指南、三份长篇故事、一份讣告组成,并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1、当地特色专栏
这份骑行的当地旅游报告,如同一则流动的城市素描。
影像中充斥着描述性旁白,随着作者的骑行vlog感受小镇的现状。
通过定格镜头的并置表现出小镇历史与当下的变迁,其中黑白与彩色的同框对比,也为后续颜色在影片中呈现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记者在介绍中时常遇到各种慌乱的事件,开启了整个影片略显荒诞的叙事基调。
2、艺术与艺术家专栏
故事一的形式是记者的一场演讲,讲述的是当代艺术家Moses。
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墨西哥农场主家庭,但是为了感受艺术与生命的真谛抛弃了优越的生活。
她选择了肮脏、暴力、贫穷、血腥的环境,度过了漂泊动荡的一生。
以故意杀人罪被关进监狱的十一年里,他停止了一切创作。
直到他爱上了女狱卒Simone,在求婚被拒绝后获得灵感,再次拿起画笔。
这幅以女狱卒名字命名的画作,被一个碰巧在监狱服刑的画商看到。
画商十分欣赏Moses才华,不仅以高价购入了这幅画,并且在出狱后通过巧妙的运作将Moses捧上了现代艺术的神坛。
片段里充斥着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仿佛是对投机的商人与当代艺术的一次小小的嘲讽。
3、政治/诗歌专栏
故事二则是记者深入情境,以日志的形式进行的表达。
亲临动乱现场的行为颇具奉献精神,也赋予了本片段浓艳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位一直主张新闻中立的中年单身政治评论员,因为一次时政报道,卷入了一场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学生起义运动。
在为年轻英俊的运动领袖修改宣言时,两人擦出了火花。
学生们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毁灭了千年共和国的腐朽。
像所有的青年运动一样,年轻人们热情高涨,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筹划着自由民主的未来。
但随着意外的发生,学生运动内部发生分歧,“棋盘革命”的对弈的失败,进步青年想要创造的乌托邦世界中成泡影。
两派领导人追随着青春必经的痕迹,趁着月色骑摩托车私奔。
誓言宣告的戛然而止,少年生命的短暂摧残。
进步运动的轰轰烈烈,新闻中立的求之不得。
最终都成为了溺死于脏污河流里一闪而过的彗星。
4、食色鲜香专栏故事三采用的是电视采访的形式,一位黑人记者在电视台讲述着他的故事。
记者受邀参加警局署长的一个私人晚餐,用餐中途,署长接到电话得知自己儿子被一帮劫匪绑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救援工作。
这个片段是其中荒诞感娱乐感最强的部分,即使是在与劫匪团伙对峙之时,也不忘这场精致的法餐盛宴。
画面右部是对救援过程如火如荼的讨论,而左边,头盘、副菜、主菜等一步步平移推进,可谓“舌尖上的救援”。
最后英勇的厨师用毒萝卜毒翻了绑匪,计划详尽周密的救援计划却因为司机因为不爱吃萝卜而出现了差池。
以平面二维动画呈现的更加超现实的追逐戏,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记者去探望为取得黑帮信任而毒倒在床的亚裔厨师,两人间的对话流露着异乡人没有归属感的无力,同时也致敬了远在外地的巴黎前线的记者们。
5、讣告专栏
随着所有的报道全部结束,主编也在自己生日当天安然的离去。
众人联手写下讣告,既是主编的,也是杂志的。
面对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影片,它的反响却是饱受争议的。
就如杂志社坐落的小镇名字一样,(“Ennui-Sur-Blasé”在法语中表示“无聊、无趣”),影片信息量之大,对白之多,许多人看后的观感也是混乱、无序。
首先,善于使用章回体的韦斯·安德森,这一次并没有采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嵌套结构。
影片的各个环节为并列关系,像是没有串成串的珍珠,很难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奥秘。
其次,影片的呈现形式,画面不断在黑白和彩色之间转换,旁白叙述和作者视角,定格动画,真人电影,以及二维动画的大杂烩,似有隐喻却又浅白地表达,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
影片中的主编说:试着让读者认为你有意这么写。
如果想要搞清楚这一切,除了二刷,你还必须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影片背后的故事。
一部以杂志为主题的影片,它的观感也被导演处理的近乎一本杂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像在翻看一本最新期刊。
影片致敬的《纽约客》杂志自创立以来,就遵循着高雅与幽默并存的基调,阅读体验十分丰富。
而电影中,每个杂志的板块故事里也融入了不同风格的混搭。
黑白与彩色的相互转换,如同在阅读杂志时,文字与插图的排版。
读到精彩之处,或许还有彩蛋一般的漫画配以其中。
如此花哨的呈现,是韦斯·安德森对这部电影情感的注入。
有人说这是对纸媒时代终结的讣告,也有人说这是韦斯·安德森对所热爱的法国新浪潮的致敬,而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他对法兰西的热爱。
充满幽默感的开篇即是雅克·塔蒂的致敬,舞台式布景质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的《玩乐时间》;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影片的色彩也参考了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奇幻短片《红气球》;
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红气球》把对称用到极致的构图手法,全篇唯一一个中心对称镜头致敬了《迷魂记》里的旋转楼梯;
希区柯克《迷魂记》故事中流露出的无政府主的浪漫色彩,渗透着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戈达尔的影子;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在影片的最后列出来了所有致敬的人与影片,无不是法国导演及影响新浪潮创作的好莱坞先驱。
除了致敬,在故事的叙述中韦斯·安德森暗暗埋下的法国元素也一以贯之。
从“游记”开篇,对法国小镇景观的展现,到对法国当代艺术的反思,再到巴黎“五月风暴”的浪漫怀旧,最后在最诙谐的片段中穿插着最经典的法餐元素,导演埋下的彩蛋远不止这些。
《法兰西特派》不仅是导演对法兰西着迷的表现,也是对那个文学和影像都充满创造力巅峰时代逝去的婉转哀歌。
首尾呼应的“no crying”奠定了略显悲情的基调,却又是对未来的期盼。
“无趣”镇、“别逗”咖啡馆的命名,像是呼唤那个“有趣”、“充满活力”的新浪潮再次到来。
这是一封致敬过去时代和精神的情书,也是属于新时代的革命宣言。
*本文作者:浅浅
只能说韦斯安德森的天才是在我欣赏电影的天花板之上,巨大的信息量像洪水一般想我袭来,伴随着精心设计的画面、色彩、对白,这个将是一部两极分化很严重的片子,我内心对他也是爱恨分明,整部电影就是一部极其老练的艺术家的作品,却超出了观众娱乐性的体验。
我仰望着天才看完了这部电影,脖子有点疼…第一个故事“艺术与艺术家”专栏:一个贫穷的艺术家,因为正义的愤怒且不妥协被体制约束,而那个女警代表着规则,于是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被约束在了这个女警代表着的规则的裸体上,其中有个片段很有意思,艺术家试图去修改女警(规则)的身体,于是艺术家的手被打开—他没有改变规则的资格,他只能在规则之内创作,当遇到创作瓶颈时,接受一次女警“规则”给予他的洗脑电击,之后关于他把内心挣扎的暴力美学完成在了束缚他的高墙之上,这样的作品,自然得到了利用和逃避规则的人赏识,他们坐着运送妓女和流氓的押送车,来到了监狱,那些人无比喜爱着这种无法冲破约束的暴力挣扎,这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戏谑般心灵的窥视,最后这个艺术家居然帮助那些罪恶的人摆脱了被规则压迫的愤怒人群的报复,于是获得了自由,这其实是一个超现实的政治话题,一个无奈的艺术家的自白,他思想被束缚的困窘,内心的挣扎,还有违心的妥协。
第二个故事政治\诗歌专栏:那位老处女记者就是那个戴头盔的女孩,画面黑白就是关于她面对年轻时爱人的想象,在想象中,她告诉年青的自己要改正的点点滴滴,最后当恋人死去,全世界只把男孩的肖像变成了抗争符号,只有这个当年的带着头盔固执的“女孩”保留着她的爱情;女孩年青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对话时,她们相互道歉,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和解,但是男孩留给她的扉页留言,依然让她久久无法翻过去…这其实是个爱情故事第三个故事美食专栏:当年这个专栏作家身在异地,穷困潦倒,为了生存写一些迎合主流群体的语言文字。
作家作为有色人种,居然还写了反黑人主义的文章,于是在这个警匪故事里,主角依旧是白人,但他悄悄加入了一个他的影子,那个华裔厨师,那个迎合警察局各种要求的厨子,于是厨子用西方人惯性的思维的设定—那个毒盐制作的萝卜(其实是四川泡菜,但是美味在异乡认为是毒药),完成了警匪片中拯救人质的关键一步,这是有着一个巨大的讽刺意味的迎合,作者在自我审判着自己创作初心,他为了生存做了多少背叛自己的迎合,直到加入了那页扔进纸篓的故事核心,最后得到老板的认可。
这是一片关于人生的文章!
记录其中我最喜欢的台词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s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s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一颗无法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特别喜欢听甜茶用平静的口吻叙述一句话,特别是在《纽约的一个下雨天中》March 15th,Discover on flyleaf of my composition book a hasty paragraph. Not sure when Zeffirelli had the chance to write it. Late that night while I slept. 我发现写作本的扉页上有段仓促写下的文字,不知道齐费里尼趁什么机会写下的。
是那天深夜我睡觉的时候吗?
Poetic, not necessarily in a bad way. reads as follows: 写的很有诗意,并非矫揉造作,内容如下:Post script to burst appendix. 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s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s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 What was our cause?给冗长的附录的后记。
一颗无法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Recollection of two memories.回顾两份回忆:You, soap scent of drugstore shampoo, ashtray of stale cigarettes, burn toast.一份是你的,是平价洗发水的香皂味,满是烟头的烟灰缸,和烤焦的吐司。
Her, perfume of cheap gasoline, Coffee on the breadth, too much sugar, cocoa butter skin.一份是她的,是廉价的汽油味,是气息里过甜的咖啡味,是涂可可油的皮肤。
Where does she spend her summers. 她在哪度过盛夏呢?
They say it's the smells you finally don't forget. The brain works that way.他们说最终只有气味无法令人忘怀,大脑就是这么运作的。
I've never read my mother‘s books. I’m told my father was quite remarkable during the last war. Best parent I know. 我从未看过我母亲写的书。
听说我的父亲在最后的战役中功勋卓著。
我认识最好的父母。
………Additional sentence at bottom of page completely indecipherable due to poor penmanship.页面下方有一句话,由于字迹潦草完全无法辨认。
He is not 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ing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他不是无可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Rather, he is a boy who will die young. 相反,他会英年早逝。
He will drown on this planet in the steady current of the deep, dirty, magnificent river that flows night and day through the veins and arteries of his own ancient city. 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上,溺死他的水流沿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他的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
His parents will receive a telephone call at midnight, dress briskly, mechanically and hold hands in the silent taxi as they go to identify the body of their cold son. His likeness, mass-produced and shrink-wrap packaged will be sold like bubblegum to the hero-inspiresd who hope to see themselves like this.他的形象,会被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受英雄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依样效仿。
The touching narcissism of the young.青年的自命不凡令人动容。
看完这一篇,有种说不出的悲伤,如同Mrs. Krementz的眼神一样。
Kind of poetic.
又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吗?
We will never know.
Die young.
我甚至有些怀疑他是故意的,如同军队里的小男孩跳出窗外一样。
Aline
最爱的剧照之一
戴上曾经的面具,回忆我们的回忆,记录有你的过去。
影评 | 构图分析 | 色彩分析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到《法兰西特派》,作为一名长期旅居法国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从未停止对战前欧洲人文情怀的歌颂与缅怀。
那是虚幻的,不可言说的,美好的,隐约模糊的,由精心织就的色彩与每双看向镜头的眼睛传向观者。
《法兰西特派》汇集了美英法最优秀的一批影帝。
艾德里安·布洛迪,代表作《钢琴家》《浴血黑帮》;蒂尔达·斯文顿,《本杰明·巴顿奇事》《布达佩斯大饭店》;蕾雅·赛杜,代表作《无耻混蛋》《阿黛尔的生活》;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代表作《三块广告牌》《无依之地》……又或者,她们往特写镜头下一站,那张脸就是代表作了。
镜头切开,好戏开始。
影片的观影门槛是较高的,小众艺术电影无法迎合大众的审美,旁白叙述中大段用词晦涩的长句更给非英语母语的观众增加不少难度。
抛开画面,它们都是优秀的社论与散文。
一般电影的台词为画面做注释,而在本片中画面为台词服务,韦斯·安德森将小镇的人文魅力用语言的方式,图像为诠释,工整地展现出来。
整个影片仿造杂志的格式,当地特色专栏《骑自行车的记者》、艺术与艺术家专栏《混凝土杰作》、政治与诗歌专栏《宣言的修订》、食色鲜香专栏《警察署长的私人餐厅》、讣告专栏一则,共计五个篇章。
开头闪回讣告,随着《法兰西特派》主编霍伊泽突然离世,这一畅销全球的伟大出版物即将停刊,生前备受爱护的作者们汇聚一堂,他们中有盲人记者,从来没写完一篇文章但三十年来一直为人称道的记者,把自家锁起来装作不在的拖稿记者,去海滨小屋写作还带着餐旅发票来报销的记者,在监狱里向霍伊泽提出面试邀请的记者……霍伊泽宠爱他们与他们的才华。
在印刷厂一小时死线的催促下,他咬定不毙掉任何一篇作品,吃一口雪糕,提醒刚被炒掉的小工“No crying”。
他思考着文章顺序如何排放,一期《法兰西特派》用电影的形式翻开了。
《混凝土杰作》中,他与她是犯人与狱警,也是画家与模特,权力模式的倒转让爱与欲更加深刻,那是一种米兰·昆德拉式清醒而悲痛的美。
他的眼睛可以因杀戮变得癫狂而浑浊,可以因爱变得挑逗而热情,可以因一次拒绝变得迷蒙或触动。
而她,来自一个不做诗歌、不唱歌曲的农场,不惧严寒高热,她的面庞永远坚毅永远冷酷,直到故事的结局。
可能,她不爱他,她怜悯他;他也不爱他,他一直等待在过去的3647天中,其中一天他的价值会被肯定与欣赏。
极度清醒导致的极度痛苦中,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互为虚幻的慰藉。
西蒙娜是一个神秘的肖像,她是摩西眼中的欢欣与救赎,是画商朱利安眼中需要投资的灵感缪斯,是记者贝伦森笔下色情动人的女郎,其实这层层的描述下,哪一层才是真正的她自己呢。
《宣言的修订》发生在法国的1968年,那是西半球的“文化大革命”,反越战、性解放与艺术自由的思潮席卷全球,马克思主义者、存在主义者与解构主义者百家争鸣,学生走上街头,宣扬 “要做爱不要作战”,“禁止被禁止”。
记者克雷蒙茨正受到朋友宴请,撞见他们的儿子——学生运动的男生领导者,二人从此相识。
隐喻的镜头语言中,她讲述了她眼中这位青年从寝室运动到“棋盘革命”三个月间发生的故事(1968年1月,法国学生要求体育部长取消男生不得进入女寝禁令,由此斗争冲突加剧,“棋盘革命”则为虚构)。
那是一个慷慨激昂的年代,年轻的眼睛里只看得见美好,心中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他们誓要踏遍山河,直到追寻到远方的乌托邦。
可就像五月革命在历史中留下的灰败一页,青年的故事也有一个沉痛的结局。
我们赞叹美好的事物,接着会跟一个rather,或者yet,或者still,强调对美好的歌颂,也隐喻着美好的死亡。
比如杰克·凯鲁亚克笔下“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比如胡波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比如英雄与少年,那么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却在最耀眼的时候湮灭,成为夜空中绚烂的一抹流星,绽放出悲壮的美感,一切急转直下——“他不是那颗无可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飞往银河外的浩瀚宇宙。
相反,他会英年早逝。
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上,溺死他的水流沿着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通过大小水脉覆盖他的古老故乡。
他的父母会在午夜时分接到一通电话,机械地套上衣服,手牵在一起,在出租车里沉默不语,前去认领儿子冰凉的尸体。
他的形象,会被量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受英雄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依样效仿。
青年的自命不凡令人动容。
” 我想,被要求“保持中立”的记者克雷蒙茨是爱过他的吧?
爱他的青春与勇敢,或是爱上他身上那部分曾经的自己。
讣告篇中,写就“前文”的作者们聚集在霍伊泽的办公室里,昔日办公椅里的主编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有记者想哭,“No crying”,很快,另一名记者用霍伊泽刻在墙上的座右铭提醒她。
她们忍住了。
似乎,整个电影在霍伊泽的形象上着墨不多,但他才是《法兰西特派》的灵魂人物,他关注人文艺术,也怜悯小镇上外来移民的小人物,他欣赏旗下记者的才华,容忍她们的怪癖和作品的瑕疵,所有敲定出版的文章都彰显着他的态度——一双爱惜的、渴求的、望向欧洲大陆的双眼。
这部电影本身,是导演韦斯·安德森写给昔日欧洲人文精神的一封情书。
片尾《法兰西特派》各期封面在音符上一一跳跃着展示,我才看出这一虚构出的杂志实则是现实中的《纽约客(美国知识与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刊登内容包括政治、文学、艺术、科技以及商业,每期的封面兼顾艺术性与时尚,我很喜欢它家出的封面拼图)》。
除了特色性叙事,《法兰西特派》在图像上的特点更为突出。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完全对称的电影。
韦斯·安德森可能真的是有某种强迫症,将他的对称美学贯穿全片。
对称式构图仰仗无畸变的定焦镜头,这使得线条方正,画面元素扁平化,易于观者直观注意到主体。
此外,韦斯·安德森多利用辅助线与框架构图(如窗户、栏杆与建筑物纹路),进一步加强主体,引导视线。
暂停到任何一帧,你都能发现刻意安排下的构图辅助元素。
人物的表演大多面对镜头进行,他们的目光与观者直接接触而非与其他角色,加上每个章节文学性的叙述旁白,观者会产生类似阅读一本杂志时的体验:眼前展现出的是一个平面二维世界,演职人员非必要不说话,非必要不移动,黑白镜头代表杂志的文字阅读体验,彩色镜头代表查看插图,甚至有几幕是二维动画;画幅一般为4:3,但在强调画面时又会变为宽画幅,对比叙事时展现多屏幕,画面极具冲击力。
你不会出戏,因为从未入“戏”。
宽幅
4:3
动画
黑白
多屏幕韦斯·安德在这部作品中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堪称丧心病狂。
黑白画面的灰度处理自然,往往会用主体的“黑”色块压住画面,同时深灰、浅灰也会做区分,不至于一片死灰,加上精心的构图,整个画面相当灵活,完全没有长时间看黑白镜头的疲劳。
彩色画面整体为灰调,饱和度低,每帧画面中主要颜色不超过三个,明度高,画面干净。
如《宣言的修订》男女青年一串正反打镜头,画面大面积为黄色色块,搭配其相似色红色,背景补色青色以平衡,整体的暖色调给人积极和谐的感觉。
随后,明黄色背景后撤,青色增加,舞台渐暗,之后几个彩色镜头中,冷暖对比加剧,也意味着男女青年间的争论加深、与警察的抗争情况加剧。
于是,我边看边想,这要拍几百次啊,这根线一定要保持在这里摄影师不会疯吗,韦斯·安德森是真的有强迫症吧。
对称构图韦斯·安德森多利用辅助线与框架构图(如窗户、栏杆与建筑物纹路),进一步加强主体,引导视线。
刻意运用大量黑、灰线条,引导视线。
同上
黑、白色块对比明显,彰显主体,同时画面中的灰度做了不同程度处理。
左侧与右侧分别的白色色块,兼顾了画面的平衡。
女记者的画面灰度更高,窗户的白色块镇住了整体的重量,使之完全可以与右侧高明度的画面抗衡。
右侧窗户为什么要是红色的呢?
红色是不稳定的颜色,它彰显着年轻一代的激情、放肆、同时是主体颜色黄色的相似色,而背景中也挂上了黄、蓝两色的图案毛巾,它们为互补色(后详),点缀整个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画框式构图画框式构图,即利用拍摄环境,在被摄主体前搭出“框”作为前景,突出主体,增加空间感、神秘感与美感。
接下来是值得细看的其他“框”, 韦斯·安德森 利用色彩与线条,达到同样突出主体的效果。
在电影的结尾,《法兰西特派》的作者们聚在总编遗体边,一起讨论讣告内容。
配乐欢快,情绪积极,从画框的上框开始,画面中黄、橙、红、绿、蓝的渐变溢出下画框。
左侧作者手中的宝蓝色,与右侧作者身上的深红色为互补色(后详),是画面中最重的彩色,平衡了左右画面,同时为画面增加变化。
对称的框将主体人物分为相对的左右两块,如果右边已经有了二人“黑”,那么左边二人“黑”加“灰”仍会画面失衡,故而给了摩西画面中的“白”。
白色“画框”衬托出主体,将它从一片灰色中提亮。
同上
利用空间纵深感加强主体。
同上
同上
其他一个有趣的地方。
冷暖对比
色彩分析
彩色画面整体为灰调,饱和度低,每帧画面中主要颜色不超过三个,明度高,画面干净。
如画面中明度最高的地方为黄色与青色,二者互为补色。
有了基础概念后,我们可以来看看《宣言的修订》男女青年一串正反打镜头。
画面大面积为黄色色块,搭配其相似色红色,背景补色青色以平衡,整体的暖色调给人积极和谐的感觉。
背景:黄;吧台:红;人物服装:青。
背景:黄;背影:青;站台:红。
后略。
青色着装的背影入镜,我瞬间怀疑导演真有强迫症。
随后,明黄色背景后撤,青色增加,舞台渐暗,之后几个彩色镜头中,冷暖对比加剧,也意味着男女青年间的争论加深、与警察的抗争情况加剧。
1. Owen Wilson站在一个大坑前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建筑。
影射了巴黎的Les Halles中央农贸市场,奥斯曼男爵巴黎改造计划的重要项目,建于1857年的大型钢结构建筑群,最终在1973年被拆除,由于土地利用方案悬而未决,现场遗留一个大深坑长达7年之久。
著名的Les Halles之坑2. 男女生宿舍问题的争议引发学生运动。
影射了1968年3月22日巴黎近郊楠泰尔学院爆发的学生运动,其诉求除了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之外还包括了争取男生自由出入女生宿舍楼的权利。
这场运动是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导火索之一。
3. 学生运动中一直下国际象棋。
影射了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摄政咖啡馆首次会面,而这座咖啡馆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象棋爱好者聚集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摄政咖啡馆下棋(电影《青年马克思》)4. Tik Tak明显是在讽刺抖音了。
4. 厨师的造型模仿了巴黎黄金时代著名的日裔画家藤田嗣治。
藤田嗣治其他的等再刷几遍之后再慢慢回忆吧。
#法兰西特派# (B+)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一定是复杂的。
一方面视觉上太美,每一个镜头都像漂亮的明信片让人流连忘返;但另一方面看完很可能觉得找不到主题和重点,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基本上像是在阅读一本杂志上,零散地几个短篇堆积在一起,组成了一封对新闻工作者的情书。
这部是安德森的第十部作品,依然保持有他强烈的个人特色,主要体现在糖果色的色调、时尚的构图,讲究细节的场景设计,冷幽默以及大量知名演员走过场。
只是这一部并非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一封对《 The New Yorker 》杂志的情书,展示了杂志社工作者和他们写过的新闻报道,同时提醒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新闻调查和写作是怎样的美好。
正如喜欢《 The New Yorker 》的可能是特定人群,喜欢本片的也只是同样的特定人群。
但影片拍得太美,以至于大部分时间我发现自己只是盯着银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审视着每个画面的构图和里面的小细节,甚至有时因为太吸睛而忘记听背景里讲述的故事。
所以说本片是视觉感受胜于故事。
我觉得大部分喜欢安德森作品的人都会觉得他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特别美,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是因为他对颜色搭配和道具很在意,不放过任何细节,小到窗帘、地毯、桌上摆放的内容,颜色都要和谐,布局都要讲究,十分精益求精。
而且是渐入佳境,我个人觉得即使本片叙事和剧本一般,但从画面和构图来说,这部是最佳。
大批的知名演员像走过场一样出现在片中,很多奥斯卡获奖或提名者也不过只出现几秒或一句台词,比如Saoirse Ronan 只扮演了一个妓女,Christoph Waltz只扮演一个普通的相亲者,他们都只有一句台词,属于你如果一走神就会没看到的类型。
但是这些好演员并不介意委屈客串,只为出现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里,为他的一个大拼盘作其中微不足道的点缀。
其他的一些演员其实也没有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演技,大部分时候像是在读剧本。
不过有几个演员还是突破了局限,做出一定牺牲,比如甜茶会有很多戏份 裸//露上身,Léa Seydoux需要全/ 裸。。。
这么多明星的出现,加上构图完美的画面,就形成了一本很美的相册。
不管他们讲述的故事如何,都很值得翻阅和欣赏。
片中选取的几个小故事其实没有任何关联,也不惊天动地,甚至有的十分平凡,但每个都具有生动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
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第三个关于厨子救被绑架小孩的故事,至少有一定的悬疑性,而且其中还有一段很有趣的追车戏份是用小动画来呈现。
如果在别人的电影里动作戏改成了动画,恐怕会觉得偷懒,但安德森的电影里就变成了别具匠心,连小动画都做得很讲究。
安德森的作品不一定都很深刻,甚至不一定打动人心,但绝对是艺术品,而且是专门为大银幕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纽约客写给巴黎的情书如果让你给一个城市,巴黎拍一部电影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法兰西特派》的命题。
(为什么片中的城市就是巴黎,后面会讲不要急。
)关于巴黎的电影那真的是太多了。
巴黎可能是承载了过多世人的想像,光是一个名字,所有人都能脑部出一部大作出来。
也许拍巴黎也是电影人的命题作文,很多人交出了答卷,最直接的脑补可能就是爱情故事吧《爱在黎明破晓前 Before Sunrise》 (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 Before Sunset》 (2004) 这两部一出把所有拍爱情故事的企划不能说堵死,就再玩这个就有点OUT了。
于是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2011),玩的是穿越,美国硬汉海明威说巴黎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他在同名书中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于是伍迪艾伦用穿越的述事方式把这个盛宴拍了出来。
可以说是很有新意了。
这些都是美国人眼中的巴黎,那法国人自己拍的巴黎是什么样的?
《天使爱美丽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2001) 城市中不同的人生用一个主角串起来,最后主角也得到了爱情,法国人眼中的巴黎是童趣十足浪漫诗意的马卡龙。
玩浪漫还是法国人最拿手。
那么当韦斯·安德森接这份命题,他会怎么做。
《法兰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2021)是他的答案。
很多人初看觉得整部电影罗里巴嗦不知所云。
但也许这部电影用的影视语言就不是一般的述事方式,他是用纽约客的述事方式来讲巴黎的故事。
那就要先讲一讲纽约客,这份杂志的影响力不用多说,说起来不过也就是宇宙中心纽约村的村报。
杂志创办人Harold Ross 和他老婆Jane Grant一起创办纽客的时候,初心是办一本言辞幽默的时评杂志。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好看有趣的公众号,重点是有趣,这样才能火啊。
值得一提的是,他老婆当时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社会新闻的记者。
看看他老婆的照片,一副社会精英的时尚范。
这样的人写的杂志能不好看吗。
创始人之一Harold Ross 的老婆Jane Grant据说他们想和当时粗俗搞笑的杂志区别开来,办一份高级有趣的杂志。
那感觉可能就是赵本山和林语堂的区别吧。
(没有踩赵本山的意思,他的小品无可替代)赵本山的幽默只要会中文的就能get到,而林语堂式的幽墨就是没有点墨水的话你可能还不知道笑点在哪。
他们就是要办一份这样的杂志让宇宙中心纽约村的精英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简而言之一份能让你B格满满的杂志。
那就是为什么电影旁白会这么神神叨叨,去读下纽约客可知他们一个句子加上各种定语修辞明讥暗讽如果不超过五行那都不叫句子。
电影中的主编也就是原型纽约客创始人有一句台词在电影中重复了上百次,他不断地和所有人说他的写作秘诀“Just try to make it sound like you wrote it that way on purpose. “直译,让人读起来觉得你就是故意这样写的。
大白话就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装13. “ 这就直接暗戳戳开黑纽约客。
而整个电影的旁白就是这种风格,如果你觉得是听得云里雾里,也不需要懂得他的每一个包袱,只要知道听不懂就是在开黑就好了。
电影的影像风格也和一般拍巴黎的片子不太一样,片中是一个法国小城加上暗灰的色调,这个色调如果仔细看很像五六十年代的纽约,灰灰暗暗的工业化城市,和他以前拍的片子色调很不一样,比如他以前关于印度的片子《穿越大吉岭 The Darjeeling Limited》 (2007)那满眼的孔雀绿和宝石红。
《布达佩斯大饭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那粉嘟嘟的马卡龙色,证明他不是不喜欢色彩,为什么这么暗。
因为如果纽约和巴黎是一对夫妇,那他们的孩子就是《法兰西特派》里面的小城这样的一个城市有着法式布局和街景但也有纽约那种灰冷高级的工业灰的色调。
浪漫吗?
这就是韦斯·安德森式的浪漫,孩子都给你脑补拍出来了。
如果纽约是爸爸,巴黎是妈妈,那这个片中小城就是他们的孩子。
这个孩子是用爸爸的述事方式介绍的。
现在可以说下为什么一定是巴黎,片中城市的名字叫“Ennui-sur-Blasé”(boredom-on-apathy)无聊又冷淡。
下图是片中出现的城市地图。
(本文的片中截图都是本人在网上找的片源,好不容易手动拉条手机翻拍的图片,不太清楚。
凑和一下吧。
)
图中可见一条河蛇行穿过城市,和塞纳河曲线相似度99%这是巴黎的真实地图,如果向左转一点就是片中的地图,可见塞纳河蛇行穿过市区。
真实的巴黎地图
紫色是本人手动沿着塞纳河标出来的蛇行曲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巴黎会是无聊又冷淡吗?
当然不是,完全相反,这就好像某男神明明很帅很时尚黑粉却叫他土狗一样。
这也许是纽约客的冷笑话方式。
片中巴黎特有的淡蓝色的屋顶和各种建筑无一处不在暗示这是巴黎。
此片也像爱美丽一样是用一份杂志把巴黎的方方面面串起来的连珠式结构全方位的展现了韦斯·安德森式的巴黎。
第一部份是简介,先把这个城市用自行车骑行的方式介绍一下,这一部份叫《The Cycling Reporter行城报告》专栏,原型纽约客真的也有这样一个专栏叫《Goings on About Town》。
为什么要用自行车,因为环法自行车大赛是法国一个最重要的夏季狂欢盛会,每年最后的终点就是香榭丽舍大街 ,颁奖背景凯旋门,这么著名的盛会地标是不会放过的。
但是片中这一部份并没有介绍巴黎的美好,而是主要介绍了“无聊又冷淡”市中不为游客所知的的一面比如地铁全是老鼠,屋顶全是猫,下水道全是扭动的恶心生物,就好像介绍一个明星黑粉不会跟你说他有多美多帅,一上来就给你来一堆黑料一样一样的。
影片第一部份,自行车环城简介第二部份进入正题,说的是艺术,巴黎的艺术,那肯定是跑不掉的,片中神精病的画家个人认为主要原型是梵高的好基友高更。
看图。
这是高更自画像。
高更自画像之一
这是片中画家的扮相这么多艺术大师,为什么是高更,高更生于巴黎是正二八经的巴黎土著。
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Clovis Gauguin是个时政新闻记者,还曾想创办报纸,暗合本片的内容,外祖父是家暴男曾家暴外祖母以杀人未遂罪入监,和片中画家入狱理由很像。
高更的一生比片中还要精彩疯狂,这是他的结局,(以下文字转于网络)“由于过于滥交得了梅毒,1901年返回到大溪地的高更再次受到贫困和疾病的困扰,但其创造力丝毫没有衰减。
他的两只小腿都是流着脓的疮,以肮脏的绷带包住,他拄著拐杖蹒跚地晃荡。
他全身到处疼痛,为了止痛而服用吗啡上瘾,还服用鸦片酊和苦艾酒。
他的情绪,逐渐变成躁狂,腿上有伤痛所以使用砷,曾经到山上服用砷自杀,但是毒性不够只使他呕吐而已。
他自诉体力流失,晚上都无法入眠,因此筋疲力尽。
1903年5月8日,高更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按现在年薪百万才叫中产的内卷的标准高更就是废材中的战斗机。
虽然但是这不影响他成为印像派大师。
只不过没有片中幸运,他和好基友梵高一样也是死后成名。
片中那副画在墙上的巨大的画作估计原型是1897年,高更画出生平最大幅的(高1.5米,宽3.6米)的经典作品《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
高更的巨型画作这丰乳肥臀的女人是不是和性感狱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部份指的是1968年巴黎的五月风暴(événements de mai-juin 1968),六十年代巴黎不是在游【行就是在去游;;行的路上,这是当时巴黎的新闻图片,是不是和片中的场景很像。
片中这个叫棋盘革【【命
当时真实的巴黎新闻图片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远景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中景
片中棋盘革 ‘’命场景,近景这一部份还致敬了同一题材的电影《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 》(2003) 戏梦巴黎片中是二男一女俊男美女的配置,说的是一个美国男孩五月风暴时在巴黎的艳遇,而到了韦斯·安德森这就是一男一女一大妈的配置,很想问一下安德森不讥讽一下会死是吗。
不过他可能会说,这不是我的本意,这是纽约客会干的事情。
片中女孩随时随地拿出粉扑照镜子的动作让容易让人暗戳戳地连想到了《戏梦巴黎》里的这个镜子。
片中这个三分镜子拿个最佳表演奖实不为过。
《法兰西特派》中无时无刻不在疯狂照镜子的运动领袖
造。。
反也不忘疯狂照小镜子下面是《戏梦巴黎》中的戏精镜子
《梦戏巴黎》中浑身都是戏的镜子
《梦戏巴黎》镜子
《梦戏巴黎》镜子的秘密然后《戏梦巴黎》里有个高潮处理就是当你觉得他们什么都干了肯定是3P了,最后一个镜头告诉你其实女孩是处女,把巴黎的浪漫暧昧孩子气的青春美好玩到极致。
韦斯·安德森也在他的片子里致敬了一下,最后让他们每个人标榜自己是处女处男。
这么一对比片中大妈和男孩半果同床最后一本正经地帮证明男孩是处男的时候这也太好笑了我的天,有必要这么损吗。
对比之下和大妈同床的甜茶也是很清纯的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演男孩的甜茶和《戏梦巴黎》男主Louis Garrel装扮有点像,也是黑色的卷发,这里夹点私货,这是本人很久以前为Louis Garrel建的相册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55999580/ 甜茶本人有法国血统,严格来说他是犹太人。
演这个角色也算是回归了吧。
第四段关于美食的故事,巴黎的美食当然不能错过,但美食是什么,片是角色作家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说美食于他是一种家的感觉。
而那个亚洲厨子则最后点题,他在服毒后和作家的交谈时说对于在城中的每个外国人来说,在城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这可能是说出了世上每个精神巴黎人的心声吧。
最后本片回归了杂志的事情,创始人讣告说他来自堪萨斯,那是什么地方,就是美国中部鸟不拉屎的大农村。
《绿野仙踪》里那个被风吹走的小女孩就是来自这个地方,你想人都能被风吹走的大农村。
为什么会是这个设定。
因为前面说的纽约客创始人的老婆,创始人之一,学生时代就是在堪萨斯度过的,但那也不是她的出生地,为什么选这个地方,美国文化底蕴就是cowboy,就是来自于这种地方。
就好像纽约客这种高逼格的杂志创始人是来自这种地方,就好比你说上海逼格最高的会所老板是农村合作社第八十二社的社员一样的反差。
然后他的写作秘诀就是尽可能的装13,最后安德森又黑了纽约客一把。
行吧,你可真够机灵的。
哈哈哈哈
完很久没写这么长的影评,如果你有耐心都读到这儿了,回复一下也好。
哈哈
倒叙的手法、报业大亨离世的故事背景,这些元素很难不让人将这部《法兰西特派》与《公民凯恩》对比。
然而不同于奥逊·威尔森严肃哀伤的挽歌,韦斯·安德森以自己轻快的方式,向凋零的纸媒致以了浪漫的告别。
影片以杂志栏目的方式串起了几个独立的短篇,而这种故事嵌套故事的框架结构,又很有《一千零一夜》式的古典韵味。
这样的结构配上韦斯·安德森的经典元素:马卡龙色的画面、形式主义的表演方式、对称构图等,再辅以动画加真人演绎、画幅比转换、黑白与彩色间离等等夸张形式的融合,这其中有多少精巧的设计,里面又包含了导演多少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便可见一斑。
这般嘉年华式的电影,让韦斯·安德森的艺术造诣又得以登上新的台阶。
当然,也有人诟病这部电影的几个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很难让观众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聚焦,也没有一个鲜明的角色让观众去记住。
相较于导演之前的《月升王国》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作品里没有足以挑动观众心弦的片段,有的只是一些泛泛的碎片。
我觉得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被讨论的。
首先我认为,导演自身的风格本就是一种统一的东西。
另外,第一个发疯艺术家被资本操控的故事,第二个激进的学生在各种情感纠葛面前陷入迷茫而跳塔suicide的故事,以及第三个故事里外国厨子在病床上说的“找寻丢失之物”,其实都是与大框架的内容是统一的:主编离世,《法兰西特派》将出版最后一期;穿插着骑在自行车上的记者诉说着城市的变迁,里面无不浸染着时代的哀伤。
所以“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看似这每个故事都像荒腔走板的玩笑或闹剧,但最后所指向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导演曾被问到为什么创作这个故事时,他给出的回答是想致敬《纽约客》杂志的新闻自由,粗看下来你很难在这部作品里找到什么对新闻自由的阐释,但细想一番,或许在导演的理解里,新闻自由是尊重作家们以自己怪诞的喜好讲述一些怪诞的故事。
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这东西是否能写”几乎不成问题的环境里,“能否有足够个性化的表达空间”或许就成了对自由的新追求。
“试着让你的文字读起来像是故意这么写的”,这是影片里主编小亚瑟经常对他的作者说的话,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折射到韦斯·安德森自己身上,因为他那些形式感极强的影调,看起来也像是故意这么拍、这么演的。
如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早已被挤兑到边缘,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媒体形式的更迭,还有在表达方式上的去个性化、去思考性以及去严肃性。
后两者可能对大众来说还好理解,但所谓“去个性化”,很多人觉得现在的自媒体反而更个性化了,其实不然,事实上当海量的信息向人涌来时,你很难保证自己不被这些信息所淹没、吞噬,另外自媒体讲求流量,当某人以某种方式赚取大量流量时,其他媒体号便趋之若鹜地模仿,然而当真正有人发出比较个人的声音的时候,又会因为太过小众而被忽视。
所以真的很难说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化的表达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
而在电影方面,现如今漫威系列、好莱坞模式以排山倒海之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于仍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导演面前,他们的受众也变得越来越少。
虽然有的导演会说电影是门艺术,但拍摄的每个镜头仍是要花钱的,尤其是像《法兰西特派》这种众星云集、造景华丽的电影,花费肯定不菲,而钱既然花了肯定就要想办法赚回来,不然怎么拍下一部——所以说到底,电影仍是个商品。
作为商品属性的电影,在如今的市场面前,它又要做出多少妥协?
它又能多大程度上做到“这画面看起来像是你故意这么拍的”?
韦斯·安德森至少还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像那些更极端的导演,比如胡波,他又给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作品画上了怎样一个未完成的句号?
很多事情都在悄然间发生着沧桑巨变,而这其中的许多无名之辈,在以献出自己人生的方式,被历史的巨轮碾过,成为时代的一粒沙。
《法兰西特派》解散后,这些怪咖作家们还能再得到其他主编的青睐吗?
他们会不会妥协,为了赚钱不由得写一些机械而麻木的内容呢;那些锱铢必较的语法学家,在讲究“即时性”的自媒体时代里,还会被需要吗?
所以,韦斯·安德森以自己独特的浪漫,向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与精神,献上了自己独特的情书。
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4.5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安德森描绘的战时童话,那么《法兰西特派》就是战后世界的漫画,别开生面地以一本杂志在70年代中期展开视觉化的叙事,从中可见塔蒂、厄斯塔什和梅尔维尔等人的影子,三个故事也分别影射了战后现代艺术的崛起、学生抗议运动的政治风暴、以及黑帮当道的黑暗地下世界,安德森在这些现实的故事上加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荒诞不经又引人深思,那些关于理想主义的固执和对爱的义无反顾都准确把握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特别是第三部,美食最后拯救了孩子,电影中统筹一切的是安德森一以贯之的主题“自由”,他能找到法国这个小镇与美国的堪萨斯的对接的桥梁,记者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以外国人的视角记录并参与了这些冒险,传奇的无趣镇故事得以流传下来,犹如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和欲语还休的历史,最终找到了愿意听故事的人
台词和信息的密集程度将观影体验近乎变成了阅读体验,而且是赶时间、无法专心地阅读,于是成了听有声书的感官刺激的立方,看得人真的好累。书袋和美学的堆砌,或者说韦斯安德森的美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掉书袋,他的美学已早已不仅仅是色彩和对称,还有过多熟悉的面孔,以及布尔乔亚的、恨自己没生在巴黎的德州人的外籍人士(expat)审美,与艺术和艺术家、革命与革命者、写作与写作者之间不尴不尬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是可爱的,但同时也是轻慢的。这部电影比以往任何一部都更切近他自己(虽然之前的已经都非常切近了),而我只是越来越不喜欢他和他的趣味了。
太痛苦了,真的是无聊难看到几度看不下去。作者私人意志放大到极限,趣味大拼盘也好,复古大集市也罢。心潮澎湃、泪流满面也只能是导演和粉丝。这种认认真真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感动,真蛮尴尬。
从Rupert Friend穿着短裤站在舞台上说出那几句戏剧台词便销声匿迹之后,就不想继续再看第三个故事了。看拍摄手法+演员,动画实在敷衍。
像在看高级ppt
太无聊了,风格越极致,就显得内容越空洞。能感受到韦斯的情怀,能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油墨转变成影像实在是很别扭,这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文学改编”吧,但实在不够吸引人。比如无处不在的旁白,就是为了让铅字文本变成有声小说吗?而且视觉风格这次更加极致,反而显得太甜腻了。
感觉这一次安德森的内容完全淹没在了他的个人风格之中。
几段故事的剧本写得不算特别好,仅有一些触动也被过分的艺指和设计感所消磨了。
全片一共有三个部分,我睡过了第二部分,一起去看的朋友睡过了第三部分。散场后我们讨论了一下,并没有得出关于全片的完整结论,只是觉得需要回家好好睡一觉。
前几天忘了在哪看到一个讨论:电影是否会在短视频的速食主义和游戏的愈发精良双重裹挟下逐步走向衰亡?答案五花八门,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哪怕真的到了所谓的“元宇宙”,只要还有韦斯和昆汀这样的迷影导演在功成名就后不忘以自己的风格给电影一封集大成之信,我们就仍会逐帧地欣赏把人生拉长三倍的艺术,就像现在的我们站在几千年前的废墟文物前想像历史的年轮和回响,就像我们透过不知被篡改了多少的文本去勾勒原本的真相
过于难看,度秒如年。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基本为0,那另3个编剧也不发力,只是多角度印证自己是个色彩、构图的强迫症。而且色彩和构图导演也就那么10个想法,无非是copy在各个场景上,没有创新
果然是一部电影版的《纽约客》,三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不明觉厉的)艺术,(浪漫但幼稚的)革命,还有美食,也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对法兰西的印象。主题上依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脉相承,讲述那个昨日的世界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逐渐模式化,看起来像电影,但又太像广告片了,有点过了,过了在于很多不必要的镜头只是为了漂亮去展现,就没了电影的灵魂。把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填的很满,表演的人可有可无,不太喜欢这部剧,韦斯安德森更适合拍摄主人公单一任务线的故事情节,而不是多主人公的刻画,总而言之,想做的格局很大,但作品像个三流作家。
我要大胆地给这位曾经公认的天才一次差评。在一次次的困意开始席卷的时候,本片荣获本人观影历史上最多次睡着的桂冠,这种生理性的抵触与反应已经说明一切问题。韦斯安德森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达到的悖论,那就是找到一种极致的个人风格从而使观众无法真正走进他个人的世界。色彩、节奏、造型总谱的优秀全部藏着危险的审美取向,在获得真实的同时完成谎言的传达,以远离的代价换得幻想中的接近。这种令人忧心的风格在 布达佩斯 中就已经开始显现苗头,却被连贯协调的剧本设计与惊艳观众的新鲜心理体验巧妙的掩藏起来,一旦其开始触碰真实而承载更复杂的时空场面则缺点就终于被无限放大以致失控到银幕灾难。一份安德森手中的 法兰西特派 符合了对旧欧洲部分自由知识分子一切令人失望的想象:他们带来了世界——以其从不存在的模样
《法兰西特派》恐怕是韦斯·安德森在视觉上释放出最多天马行空的创意的作品,熟悉的对称构图自不必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但是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开篇流畅而风趣的一连串转场让人想起雅克·塔蒂。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艺术家故事采用黑白画面,各种利落的剪辑无法不让人联想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将黑白和彩色画面交替的出现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细究韦斯安德森的美学系统并非全然独创,多少都存在雅克塔蒂的影响,而后者面对自己创设的美学景观始终保留着独立的意识和探秘的观看眼光,一种失控的轨迹随机地弹射出去并从局部去拆解那些装置,装置结构的破坏内涵的象征性生成幽默感,而非像韦斯这般沉溺其中,因此他后期的几部电影虽然不算工业意义上的商业产物,却是美学意义上的工艺商品。
就像马卡龙 视觉上再精致梦幻 吃多了难免觉得齁
韦斯安德森的强迫症来到了一个新高度,囊括群星像集邮一样。和布达佩斯比起来更纷繁、冗杂、目不暇接,过分的时候观众一时竟要接受两个画面分割加上旁白一共三条线并进的信息量,就像吃糖水一样,大饭店已经达到一种令人满足的平衡,本片过甜过满就溢出来,会吃到受伤。在套娃排队的故事集中,韦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展现了刊物、平面及立体绘画、演讲、新闻、收音机、戏剧、舞台剧、电报等众多媒介手段,又是强迫症的另一个体现了。为了致敬媒体人,尤其是作家,无所不用其极。百用不爽的bittersweet剧情梗和镜头美学依然具有很强的作者性,配乐优异。
他不是沿着完美弧线无可阻挡的彗星,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之外。相反,他会英年早逝,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溺死他的水流,沿着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他的父母会在午夜接到一通电话,机械地套上衣服,手牵手,在出租车上沉默。前去认领儿子冰冷的身体。他的形象,会被量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假装受到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效仿。青年的自命不凡让人动容。
故事很轻,风格臻入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