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A fost sau n-a fost?,1208全民开讲(台),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十二点零八分位在布加勒斯特东边,12:08 East of Bucharest
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
主演:米尔恰·安德烈埃斯库,特奥多·科尔班,伊昂·萨普达鲁,Mirela Cioaba,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Cristina Ciofu,Lucian Iftime,Annemarie Chertic,Petrica Sapdaru,Catalin Paraschiv,Geo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6
简介:一个小城的电视台在圣诞节前夕,也是革命纪念日当天准备录制一档关于城市革命记忆的节目。故事从清晨开始,电视台台长正为录制节目而做着准备。其中一位嘉宾玛尼斯古是一位历史老师,刚从宿醉中醒来,随即开始四处借钱补贴薪水,为此他还向昨夜喝醉后辱骂过的华人道歉。另一位嘉宾皮斯科斯,退休后独自生活,邻居来邀请他扮演圣诞老人,他..详细 >
恩,短短的八十分钟能看出太多东西,当结尾开始下雪思绪也随之沉静下来…
历史的客观就是最大的主观。戈达尔的宣言是否适用于如此老牌共产主义国家?很难,很难政治地拍电影。因为离政治太近,太关心政治,每一帧都关乎于此;因为离政治太远,个人与体制几乎只发生单向的关系。《布加勒斯特东12点08》拷问的是公民的良心:革命时分身在何处?革命过后是否遗忘?是否在窒息凝固的生活中为求虚荣而好大喜功?结尾借历史的幽灵之口也肯定了公民的在场:历史的真相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每个人的记忆里。人人都有自己革命的方式,无论成败,待到雪后,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被忘记……想起那个卖鞭炮的中国人不禁苦笑:看历史过往我们惺惺相惜,论历史反思我们无可置喙。
告别革命?
本片的多义性。爆竹与来电,即象征了真实革命的星火燎原,也隐喻了如今革命果实后的社会,是自私,是安稳,自行判断。夜晚降临,革命之火又将亮起
政治波普哈哈哈
有些不知所云
波蓝波宇过于沉迷于讽刺政治,中后段的口播非常同质化,难免有些自我感动,文本可,结构不可。
好片子
全片固定机位,为什么不是真的电视节目呢?
散客并不是无知的群氓而是最聪明的怯弱者。他们希望过得更好,却又畏惧于旧有的威权,想得到却又不愿意付出。大多数情况庄家是稳赢,多年的积累手段都是本金,以本伤人再容易不过。闲家只有两种机会,庄家身边有个二五仔能帮你出千。或靠自己的本事说服所有的散客都下到自己边,才有本钱和庄家赌这一把
6.9分左右。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大方向没错,符合这个时代的,那就是历史,就像喝醉酒的男人,吹牛逼那就是傻逼,说了情话就是真言,一动不动就像死了。
【大和谐线上影展2nd】第十三部(抗议自由):作为本届影展的最后一部影片来收尾,显得有点差强人意;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一场对话,一个真相,对于这样近乎直播式的表演提不起太多兴致,偶尔出现的幽默话语也让人无法理解,单调的题材,难解的幽默。
7.5/10 罗马尼亚小片。没多大感觉。
前半小时叙述推进人物塑造有点无力,后半段电视台直播很有趣。开头和结尾有韵味。
未曾经历,何敢乃言,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历史不止只有胜利者与亲历者书写,也有后世之儒为了理想与远大前程暗地里编排指摘,只为体制内外那一片太平图景,那位母亲所言:“今日的白雪,明日的污泥浊水”,恰似所谓革命运动,人民最终获得了什么?是特么大爷,你幸福吗?
今日白雪,明日污泥
113. 白雪终归变为污泥,圣诞快乐,总会有人记得发生了什么。
a lovely and funny little film about the peaceful and nice revolution
2022.10.14重看,围绕主持人、教授、扮演圣诞老人的老头三人参加脱口秀前的状态,脱口秀节目不断被观众嘲弄和反对。讨论核心在于城市是否有革命发生
用怀疑的态度对所谓光荣革命进行祛媚型发问。文本还行,静态的构图也不错,一些自嘲的部分有那么点意思。不过就我的喜好来说来说还是偏干,属于“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戏剧”那一类的电影。虽说”能用镜头说的就少用文字”这样的观点绝非什么金科玉律。但即使在小成本上,也完全可以在画面和声音上有更多的发挥,我觉得那是一种更native的电影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