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958771.htmlИтальянец(寻找幸福的起点)2005这部电影是从以前同事的电脑里拷贝过来的。
他的电影品味比较独特,喜欢看一些欧洲的艺术电影,再加上他是学俄语专业的,所以有这么一部俄罗斯电影也很正常,按照我的习惯,我是不会下这种电影的。
这部电影存在电脑里也一年多了,删又不舍得删,看还没兴趣看,就是一个鸡肋。
昨天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韩片之后,那就拿这部俄罗斯电影换换口味吧。
影片的情节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讲述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
在一个孤儿院里,有很多没有父母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小男孩被一对意大利人看中,打算领养走。
其实这是一个女人在贩卖儿童。
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小男孩并不开心,因为最近有一个想找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被买走而自杀了,这件事情促使小男孩想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于是,小男孩在善良的同伴帮助下,学习识字,寻找自己的档案。
在档案里他找到了他最开始待过的收容所,它在另外一个城市。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收容所找到了母亲的住址。
可是贩卖儿童的女人和她的手下,在不停地寻找他。
一边躲避着追捕者,一边在寻找着母亲,这样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整部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描述小男孩如何寻找母亲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男孩有着非常一般的勇气与决心。
他为了看档案而识字;为了学识字,宁可冒着挨打的风险,把自己赚的钱私藏起来不交公;自己独自一人做火车;即使遇到小流氓,也不惧怕;还可以单挑大人的抓捕,总之寻找母亲的信念,让他勇敢的向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他。
除了坚定的决心之外,小小年纪的他还有着机智的头脑,在火车上他会给自己寻找保护,等公交车他会寻求帮助,小流氓的围攻也能机智的逃脱,即使大人在后面追赶他也能编出逃脱的理由,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影片塑造的这个孩子,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实在让人惊讶。
驱动这些的原动力,只是想找寻幸福,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亲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本片的结尾并没有直接给出母亲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点做得不错。
片尾也没有解释她抛弃孩子的原因,这也是正确的。
毕竟,这是寻找母亲的故事,重点在过程,而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说教片,没有必要讲述得非常全面。
当然本片还有一些缺点,对于次要人物的故事最后没有交待完全。
比如红头发女孩究竟有没有出狱?
意大利人有没有收养别的孩子?
小男孩的好朋友有没有代替他去意大利?
丢了钱的小混混们有什么行动?
以及,贩卖孩子的女人下场如何?
一切都是未知数。
编导不能只想着小男孩的情节,把这些故事给忘了。
难道它们只是为了引出情节的,用完就不管了?
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灰蒙蒙的天空,浓重的雾气,就如影片中的天气一样,阴冷而沉静,难道俄罗斯的天气都是如此?
天气与影片的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冰冷、死气沉沉的感觉。
在电影中无论是孤儿院,还是火车上,还是城市中,都是一样的感觉。
这种冰冷的感觉非常符合故事的氛围——一个孤单的小孩子独自寻找母亲的过程。
观看的过程中非常压抑,没有任何愉悦的感觉。
看电影以来,苏联的电影,俄罗斯的电影也看过几部,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真实而贴近生活的现代俄罗斯电影。
本片的故事肯定发生在俄罗斯一个内陆的农村和小城市,大概是莫斯科以东的部分吧。
孤儿院的位置应该是在农村,影片后半部分才是城市。
看着电影里的俄罗斯建筑,基础设施,以及他们的穿着,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穷。
他们真的很穷啊,那些建筑物看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样子,风格陈旧,而且外表面都破损得严重。
室内的摆设更是简陋的可以,就如同我们七八十年代时候的样子,从房间的门上就可以看出,古老的实木门,非常朴素的那种,就像小时候我们自己家的门一样。
电影中的公交车和火车更是残破不堪,公交车与火车上的玻璃都已经不全,座位都是很古老的硬木材质,六十年代的产物吧。
片中角色们的衣服更是寒酸的可以,孤儿院里的孩子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成年人的衣服也很老旧。
看到这些,我想到去过俄罗斯的同事说过的一些话:“俄罗斯除了东欧部分的大城市之外,都是穷的可以”,跟中国是天壤之别。
看看片中的人们,再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步入现代化社会了。
最后来说一下演员的表演。
本片最棒的当然是小男孩的表演,Kolya Spiridonov扮演的小男孩非常出色。
他将小男孩那种渴望母爱,坚强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最后弄伤自己的那个的场景,实在不敢想象这是儿童的表演,不得不让人佩服。
本片其他角色戏份都不多,属于龙套,就不必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虽然看得过程很压抑,但给它传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查了一下资料,本片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竟然是获奖影片,失敬失敬。
额外说一句,十几年不碰俄语,竟然一句也没听明白,算是白学了。
序列:0390梦幻天堂龙网Rmvb2011-06-13
刚开始的灰色调,有让我想不会有一部失败的电影?
因为刚看过一部据说好看的,但我确实看的索然无味。
但是紧紧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这部电影抓住了我的心,最后看完,真想对那个小男孩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个电影也就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好童真的电影,应该是很久没有看这么童真的电影了。
童真到我都自己想回到小时候了,特别是两个小孩子,伊凡和东尼两个人的对话,立马勾起我想回到小时候,找我的小伙伴了。
三个个场景:1、穆尼的妈妈来找穆尼伊凡说:“穆尼真不幸,他晚点走就可以见到他妈妈了”东尼说“穆尼真幸运,遇到了好人家,不用见抛弃他的妈妈”伊凡说:“那可是亲妈啊”2,、伊凡被意大利夫妇收买了东尼说:“你要去过好日子了,到时候记得给我写信,好让我知道你过得挺好的”伊凡说:“怎样子说明我过得好呢?
”东尼说:“就给我邮寄今天吃的巧克力,我就知道你过得很好”这一段看的好有感觉。。。。。。。。
3、伊凡偷档案被锁到屋子里了东尼说:“伊凡,你在里面吗?
我带了面包,从那里能塞给你呢?
”伊凡说:“没有地方可以塞进来,是不是你高的密?
不然没人会知道的”东尼:“那是去过好日子去了,我就想看看你不去了,我能不能去”也特别喜欢那个带着伊凡出去的伊卡。。。。。
一个小孩子,6岁而已,聪明的叫人可怕,或许有些人就是大小就有一种气质,或者叫做气场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
伊凡就是。。。。
他并不觉得跟着意大利夫妇是好日子了,只有跟着自己的亲妈才能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他想到了追溯自己,妈妈不来找自己,我就去找他。。。
他不识字,宁可被打一顿,也换来了伊卡教他识字。。。。
学的认真的不像一个孩子,认真或许是他内心里的希望带动的。。。。
偷档案。。。。。
路上的聪明,不惧怕。。。
总之,最终他给东尼真的写信了,没有给他巧克力,告诉了他比巧克力还幸福的事情。。。。。
小演员选的太好了。。。。。
真讨人的小孩子。。。。
它是一个小小的、小小的故事。
可以没有其他人物,可以没有其他情节,宁愿只有一个小小的松采夫的故事。
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永远只有稀疏却悦耳的清脆声响,痛、脏、冷、饿,还有无言的喜悦和惊奇,在小小的松采夫心里,都不过是清脆的声响。
干净洁白的,有玻璃风铃的,轻轻碰响的,好像那么不经意,小小的松采夫,小小的个子,小小的心。
精致的,温润的心。
小小的人,多好啊,大个子在小人儿的面前,粗糙的心,也会不经意地、莫名地,柔软下来,像伏下身的猫。
却又不得不沉寂地、硬生生地把它吞咽下去。
“每个人都有梦。
”不是因为是梦所以实现不了,是因为没有用对待梦的柔软去对待现实。
小小的松采夫,可爱的松采夫,总是漠不关心的孤寂样子的松采夫,笑得连风铃声都变得柔软的松采夫。
“孩子,是你找我吗?
”温柔的声音,想必是个心也同样温柔的人。
雨过之后,温淡的金光沾去消融的寒意。
温柔的松采夫,在旅途的终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从起点开始,一路不再寒冷。
PS:这是写看完影片后的第一感受,有些片面的话看不顺可自动忽略。
首先,影片的配乐减了电影的分。
某些地方的配乐直接干扰到观影细节感受。
但儿童力克万难千里寻亲的故事一直都具有强大戏剧张力,从来就能轻易拨动人类的情感,更何况本片中还是一个6岁的男童独自上路。
小男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撑起了整部电影,作为导演的处女长片,完成度很高。
这些孤儿院的孩子过早的就要承受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污秽,6岁的小正太凡亚任凭艰难险阻也要找到妈妈,带着这样的执着和向往让他去寻找幸福的起点,纵使被生活磨练的世故圆滑也坚守着单纯执着的童心。
我们在他这样的年纪还在和父母撒娇讨要玩具和零食,这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孩子。
一句话评论:In Russia, Every Orphan Longs for Adoption. Vanya Has Other Plans...To Find His Mother At All Costs 它是来自异域的,它是鼓舞人心的,它有一个值得敬佩、聪明伶俐的孩子,它描绘了一个远离西纽顿的饱受痛苦与磨难的地方,并且它抓住任何可能将你无法想象的苦痛演绎到淋漓尽致。
——《波士顿环球报》结果就是影片半甜半苦,查尔斯·狄更斯也会为之叫好的。
——《娱乐周刊》结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狄更斯式的剧情,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这部最新力作《寻找幸福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始终坚强有力而感动人心。
——《好莱坞报道》《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
——《记事板》杂志有些许神奇的亮光,使得小主人公想逃离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这种非现实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愿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
——《纽约时报》幕后制作:狄更斯式的银幕孤儿《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则来自俄罗斯的黑暗传奇故事,影片从一开始,就立即把观众带入这片富饶的大地,在这个养育了无数生灵的地方到处却是弃儿和痛苦。
本片由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执导,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取材于安德鲁·罗曼的电影剧本,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六岁的孤儿凡亚(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饰),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孤儿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文学巨匠狄更斯笔下的世界。
过于拥挤的空间和惨无人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绝望逐渐死去的地方,而且每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的时候这种绝望更加强烈。
导演克拉夫库克站在孤儿的角度,以同理心看待孤儿。
然而与狄更斯《孤星血泪》里的孤儿,或者说“千里寻母”辛苦历程之类的题材相比较而言,本片还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
“寻找”,代表积极主动的精神;“幸福”,是更加美好的情感经验,也是一种期许的态度,同时也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起点”,绝非白忙一场跑回原点,而是找回真爱、启动新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凡是有孩子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能轻易俘获观者的情绪,成为讨好观众的最佳利器。
如果再以孤儿千里寻母这样的感人题材来演绎,一定会是最有力的催泪弹和票房的保证。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寻找幸福的起点》并不打算以此为卖点来大做文章。
在导演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品中,安德烈·克拉夫库克以机智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在俄国极其严重的非法收养问题。
有大量证据现实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危机。
《寻找幸福的起点》正是根据新闻里一个俄罗斯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他是在孤儿院被人遗弃的孩子,一直想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影片是一个简单而感人的电影,虽然碰触了俄罗斯的经济、社会问题(单亲女性无力抚养小孩、孤儿院里黑幕重重),也揭露了领养制度背后的利益交换,然而这无不建立在最单纯的孺慕之情上,道出爱的渴望与重要。
饰演凡亚的小男主角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的表演极为生动,天真可爱却又不可思议的精准的紧揪着观众的心。
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勿庸置疑,本片的灵魂人物就是小男孩凡亚松赛夫。
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够牢牢揪住观众的视线,感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剧情随着俄国一个孤儿院里的日常生活展开,真实地再现孤儿院的生活原貌:大孩子照顾小小孩,有些大孩子会欺负小小孩,某些孤儿希望被领养、能够拥有正常的家庭、有父母疼爱自己。
但是,为什么凡亚松赛夫要逃跑呢?
即使是被中介孤儿的恐怖霸道女人,及老是被霸道女人糟蹋的司机追捕,凡亚松赛夫仍是坚决地朝目标前进。
想找到妈妈是因为他相信:妈妈不是真的要抛弃他,如果他被意大利人收养了,妈妈找不到他,可怎么办?
影片借着孤儿院,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孤儿的心愿,还有俄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影片以被意大利人收养,代表可以过好生活、吃好东西,至少是突显出俄国与意大利的差异。
令人激赏的是司机与凡亚松赛夫从追捕的过程里,狼狈又温馨的互动。
此外,凡亚松赛夫学习识字以找到正确的搭车路线及阅读出生证明的精神。
这部电影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一种锲而不舍的力量。
花絮:·电影的英文片名“Italianetz”(The Italian)的意思是“意大利佬”,俄罗斯小男孩凡亚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孤儿院的其他人出于嫉妒就给他取了这个绰号。
·《寻找幸福的起点》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影展暨第28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及儿童评审团奖、第13届圣彼得堡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23届Poznan Ale Kino!青少年观众国际影展首奖、2005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影展首奖等众多奖项。
看完电影,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强大的内心,那么出格的举动。
或许吧,因为是孩子,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让我为之震撼。
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在雨中与一个男人进行坚决对抗而进行自残行为。
如果不是一心想找到妈妈,在这种强大的意念驱使下,我想一个孩子不会伤害自己,那么决绝。
顺便说些题外话吧,很少看俄罗斯的电影,这回央视电影播放就顺便看了。
电影画面是我后来才喜欢上的淡淡蓝色调,晦涩而朦胧。
海报呢却是鲜亮的色彩。
这个孩子,刚开始是不怎么招我喜欢的,说话总是冷淡、无趣。
后来他爆发了,于是我就喜欢了。
这样一个敢于行动的小家伙,不知是配音的原因还是本身就那样,孩子的说话语气一直趋于平调,貌似表情都很少,总给人一副少年老成的感觉。
如果不是孩子,我不会认为有故事。
还有一点在电影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孩子以一个独立个体形象与周遭打交道,既有一种成人身份,又有一种孩子的童稚的形象。
话说在欧美电影中这个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充分。
对于一部以孤儿寻亲为题材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太不伤情了,每一环都看得很开心,整部片子下来一点“不详的预感”都没有,除了因为主角机灵、勇敢、独立之外,他总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遇见好人:孤儿院里体贴的“保姆”、良善突发的风尘少女、火车上关系和谐的陌生的人们、带他搭公车的绅士、第二个孤儿院刚直不阿的老先生- - - ,即便是孤儿院里的“黑老大”,收数后也会拿出一部分给其他人买鞋子,主角A钱以后也先是分享一个故事再抽人,这一幕看着觉得很温馨,因为这是秩序,总要有人维持秩序的,院长和那个浓妆艳抹、满脸堆笑的女人所维持的是台面上的腐败秩序,而老大的秩序就公平很多,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天结束,大家可以坐同一桌吃一样的食物。
比较诡异的是跟着老女人抓“小鸡”的走狗,小鸡害他奔波不说,还让他给人揍一顿,完了小鸡玩玩自残人家就改邪归正了,这太扯了。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里面的俄罗斯跟我意象中的俄罗斯差别好大,倒不是说俄国人不好,但是遍地都是好人就让我没能一下子接受,看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这太不俄罗斯了,不过想想,就假设这是真的吧。
想想这孩子要是在我们这个和谐的新社会,就算有80个肾也给卖光了。
而人家孤儿院里面孩子的生活竟然比我们有些农村里有爹有娘的孩子混的好那么多,再保守估计,那生活水平也得领先18年吧。
可能是我比较麻木,基本上不会因为这样的电影而流泪,只是一次次默念“你小鬼也太走运了!
”
孤儿院的孩子,虽然希望自己被认领,却更渴望自己的父母来把自己接走。
血缘之情,是任谁都无法割舍的。
凡亚被意大利夫妇办手续领养,在所有孩子都羡慕他的时候,他看到另一个小伙伴的妈妈;他和她聊天,得知跳轨自杀。
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他的时候找不到自己。
其实被丢到孤儿院的孩子,有谁会来找他呢?
他认真地学习识字,进档案室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找到了他第一次呆的孤儿院。
在一个孤儿院姐姐的帮助下,他逃出了现在的孤儿院,开始寻找自己的妈妈。
过程很坎坷,结局他笑了。
小孩子的表现太好了,简直不像是在演电影,如真的故事一样。
佩服啊。
——观《寻找幸福的起点》有感电影是从一场交易开始的。
灰蒙蒙的天,耳边充斥着呼啸而过的凛冽寒风,万物萧条,了无生机,给人以悲怆萧瑟的感觉。
毋庸置疑,凡亚是幸运的,他聪明伶俐的小模样吸引了意大利的一对夫妻,他们将成为他未来的父母,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
在收容院的其他小伙伴们眼中,凡亚就要去过好日子了。
可是,故事戛然而止,朝着相反的轨迹发展下去。
另一位已被收养的孤儿的亲生母亲在寻儿未果后选择卧轨自杀。
触目的鲜血深深刺激到了只有六岁的小凡亚,尽管他对母亲的音容相貌全然不知,尽管他的母亲没有尽到半分抚养的责任,但小凡亚仍然相信母亲不是故意抛弃他,而是有自己的苦衷。
于是他不顾困难,毅然踏上了寻找生母的漫漫旅途。
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六岁的小孩儿不畏艰难,克服恐惧,穿越人海去寻找他的妈妈,大抵只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值得这样了。
在故事中,收容院的院长和中介胖女人也是不容小觑的人物。
凡亚在寻找母亲中走过的路,他们也一一经历。
他们为找到孩子不惜下重赏,仅仅是为了想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么?
恐怕不然,更多的是一种对权益的阿谀奉承,对金钱的担惊受怕。
他们是生活在俄罗斯底层的劳苦人民,对于意大利的贵族有种与生俱来的崇拜和尊敬,他们舍不得丢掉这次赚钱的大好机会,才用尽力气寻找逃跑的凡亚。
寻母之路当然不会是平坦的,凡亚经历了被打劫,被欺骗,被追赶,被咒骂的过程,与院长在一个小巷狭路相逢,但是,爱的力量终于打败了贪婪之风,院长妥协了,一个大人向小孩妥协,这并非是身体力量的获胜,而是爱、亲情,终于冲刷了被欲望和贪婪蒙蔽的双眼,也洗净了本该纯粹的心灵。
凡亚,还是最终找到了他的妈妈。
轻柔的音乐在凡亚敲开那扇门时悄然响起,千辛万苦,百般阻拦,凡亚还是找到了他的妈妈,找到了爱的起点,凡亚用他的倔强和单纯诠释了爱的深刻内涵,故事也是在这样温暖的结局中画上了终止符。
是爱,赋予孩子真正的能量去寻找自己的母亲。
是爱,擦净贪婪的人的双眼,开启他们尘封的纯粹,融化他们早已干涸的心灵。
是爱,成为幸福的起点,并且永恒下去。
唯有爱,永垂不朽……
很多影评里都说那胖妇人和院长是在贩卖儿童,从表面上看是的确如此,院长甚至还想要定金,但从本质上看,那种外国人通过办理手续(比如准备材料并审批并且等待)来领养儿童也是合法的,只不过会支付一定的费用罢了。
这与“贩卖”儿童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从破败的公路破败的公交车和摆摊卖些吃食、衣服的普通人那里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大部分人生活还是很困窘的,财富都流向那些官僚或寡头那去了。
胖女人的身份一直没有明确交代,但可能是负责外国人收养本国儿童的政府官僚,在这场意大利人收养风波中,她无非就是个“掮客”,拿了好处给人办事罢了,至于她那么上心东奔西跑地找,无非就是拿到的好处大,涉及的人多,孩子跑了,她损失比较大而已,也没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歹毒。
至于那位院长,到那火车站之后压根就没再接着找,说明他本身就不是那么上心,大不了还可以试着换另一个去意大利,只能说明他本人对局面也没有那么强的掌控力,这一点跟乱糟糟的孤儿院也能看出来——他本人也只是个管理无方,但又不乏良善的普通人而已。
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来:1,他对孩子们的态度有时会呵斥,但并不是凶神恶煞似得野蛮。
2,“意大利人”的朋友的母亲来院里找孩子,被他直接呵斥去了,有的人解读为他想“要钱”,但仔细想想这里头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比如对不负责任的母亲的严厉的批评?
3,小男主角反悔后,院长也不是斥骂,也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如果是卖孩子的惯犯,哪还有那么多耐心。
我想说,除了那胖夫人之外,整个电影里的人物没有什么绝对的坏蛋,都是各色的“不幸者”或者不乏良善的凡人。
比如那个孩子王、红衣妓女、院长、夫人司机、“富政街”(?
)那个老头。
正是这种群像的塑造,影片才没把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过于聚焦,而显得简单单调,而是给了观众更多的关于普通俄罗斯的信息:众多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破败凋敝的小城市 ,社会巨变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分化等等。
但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是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良善的品质,比如那个夫人司机最后关头还是放掉了小孩;陌生妇女的帮助和陌生男人帮助坐公车;红衣少女的帮助等等。
社会一面是现实的、残酷的,也有一面是接纳的 、包容的。
不能看打不开
冷门佳片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想起来要寻找我,我却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
对生活的困难和他人的欺负,不能束手无策甚至逆来顺受,要勇敢、要用智慧去反抗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异常感人
也是个熊孩子
打嗝儿
画面很美
没想到俄罗斯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本片的中文译名十分贴切,未看时一度引起我的好奇,看后才恍然大悟。可以说题材上与《Jestem》类似,不过一个喜一个悲。
还行
小孩演的太好了。
没想到电视上会放这个片子...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
小主角是天才!
瞎了
俄国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啊
没想到还是挺好看的电影,简单,纯真,朴实,男主角小男孩真是可爱。
我的第一部完整看完的俄罗斯电影可爱,聪明,执着,这三个于我的童年而言不曾拥有的品质,在凡亚小小的身体里爆发,当他将酒瓶砸在自己的手上,一片血红,给人一种不曾有过的震撼,原来执着可以做到这样,原来对于亲人的渴望可以这样强烈。
最后 念那封信那一下子 鼻酸了
小而无畏,信念的力量
magnet:?xt=urn:btih:D3A64F9CC2E2C972787730FD4BF79E44A45B065F&dn=%D0%98%D1%82%D0%B0%D0%BB%D1%8C%D1%8F%D0%BD%D0%B5%D1%86-2005-%D0%9E-DVDRip-by-riperrr-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