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来说 实在是无从体会“政治难民”的内涵 这部电影就一条线却谱出了一段人生 一个有关难民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流畅的故事体系 从一位女老师的自杀到迎来一位自称是老师却实际上是难民的拉扎 其实我并没有全看懂 比如那位自杀的女老师 她果真是因为那个小男孩的嫌弃而选择吊死在他面前?
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 拉扎老师是个让我心疼的人 表面上他似乎是个没事人一样 而且大家只顾着沉浸在那位女老师死去的悲伤中 却没人能体会他失去一切成为难民的悲痛 而这些他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 就在被人发现他是难民不得不离开的时候 他那句“Martine老师走的时候没有说再见”深深震撼到我了 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那群孩子的 或者说 在某个程度上是那些孩子在心灵上救赎了他 最后 他用那篇自撰的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我要走了 从今以后我得独自面对接下来的苦难 这时候我开始有些难以自持 这是一个有关忧伤的故事 PS:我似乎开始喜欢上这类电影了
不同文化及教育理念间的冲突,在拉扎老师一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呆板的直线型课桌排列,没有色彩的教室,不太愿意谈及个人的老师.多少有些中国教育的影子.拉扎也在尝试着改变.他原本不是教师,或许是想继承亡妻的一些东西,才会去应聘.他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平日里听妻子谈论到自己的工作而总结得来,效果还不错.虽然一开始似乎并不符合那里的教学环境,但他一直在慢慢改进.从5,4,3…安静,到使用妻子的印章;从巴尔扎克的听写,到孩子们喜欢的寓言.如果他不被辞退,以后也许会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吧……片中穿插着他申请国际难民庇护的经历,不太明白其中用意,也许是对他经历的一种补充,待解答.孩子们熟悉的老师的死亡,让拉扎老师有机会触及孩子们真正的成长,深入内心,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然而他的行为显然是与现今只触及表面的教育工作相悖的,这些似乎只是心理医生的责任.家长说"你负责教育孩子,而不是养育他们",校长不愿他再提及死亡,老师们也对这个话题有所避讳.只有拉扎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始终想让老师和孩子们正视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心灵的得到了帮助,老师却丢掉了他的工作.讽刺.他满意的站在窗台 ,看着孩子们再一次生机勃勃的玩耍,互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在一个明朗的下午,他留下了自己的寓言故事,轻轻离去.最后的寓言我并没有理解,希望可以得到各位指教.
就像拉扎老师说的那样,生命总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最后小女孩拥抱住老师的时候,或许现实的某种桎梏在那一刻就被打破了。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朴实的表演更加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才算完美;影片也同样直白却不失水准的讽刺了这个社会的尖锐的现实,小到一份工作,大到恐怖袭击,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在美好的同时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单纯。
片尾的钢琴曲无疑是对整个电影的升华,我们在稍微放松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我的悲伤你可以去懂同样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语电影,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前是《焦土之城》,这次则是《拉扎老师》(Monsieur Lazhar)。
不同的题材,一样的精致而内敛。
魁北克寒冷的早晨,狭窄的学校操场,一群吵吵闹闹等待进入教室的小学生……影片的开头马上转入一个悲剧,班主任Martine老师被学生发现在教室自缢身亡。
死亡在本片中是始终贯穿的元素,这个元素过早地进入了全班同学的视线,也在他们心目中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在这样一个班级,该如何教导孩子们学会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继续生活和学习,是一个难解的课题。
事发后家长如临大敌,校方也立即把教室重新刷了一遍,还安排了心理医生,试图尽快让孩子们把这件事遗忘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可以想象,孩子们的心情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阳光。
这个小地方的学校人手十分紧张,正当校长为谁来顶替Martine老师的空缺而挠头的时候,一位自称有十余年教龄的阿尔及利亚移民拉扎老师自荐上门。
新班主任面孔的出现暂时冲淡了孩子们的悲伤,“你是谁”、“从哪里来”、“你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拉扎老师并不愿触及自己难以回首的过去,事实上他在阿尔及利亚只是个开杂货铺的商人,真正的老师却是他受政治迫害死去的妻子。
在一场动乱中,拉扎老师失去了妻女,来到加拿大申请难民身份的永久居留权。
来这个学校上课,只是拉扎老师需要被迫谋生的手段。
接手这个班级后,拉扎老师发现就在校方和家长希望尽快遗忘Martine老师死亡事件的同时,他的学生却对此有不同的想法。
正如一个孩子所说:“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
”过度强调心理保护,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孩子们确实有心理阴影,如果不正视这一悲剧,一味遮遮掩掩,强迫性地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们所希望的,不是去遗忘死亡,而是去谈论死亡。
只有直面死亡,才可能让孩子从悲剧中痊愈。
什么东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严重,恰恰是所谓“不能说的秘密”,原本就很压抑的东西,需要抒发的情绪,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抒发,让他们表达自我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不顾校方的反对,拉扎老师尝试着改变在课堂上的做法,在他的引导下,当死亡可以被讨论和交流时,便具备了时间或逻辑上的确定性;当孩子们说出内心的沉重时,死亡就变成了一个可供大家增删修改的寓言故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们装着寓言故事而不是死亡阴影的心灵,可以轻盈的再次飞翔起来。
影片最后,加拿大政府批准了拉扎老师的难民身份和永久居住权,学校却难以容忍他的身份,逼迫他离职。
在最后一节课上,在一个明朗的下午,拉扎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一则他自创的寓言“大树和蝶蛹”后悄然离去。
在寓言中,拉扎老师袒露了自己的苦难过去,描述了自己内心的哀伤。
然而就象他引导孩子们所做的那样,既然可以说出来,表达出来,那对于拉扎老师已足够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治愈。
片尾拉扎老师和他最钟爱的小萝莉学生温暖相拥,配以一曲十分动听的钢琴曲,在那一刻,我唏嘘不已。
希望在看过影片后,你也一样。
打分:9分表演:四星级视觉:四星级节奏:五星级故事:五星级音乐:五星级
Lazhar老师的妻子是一个教师,因为写书批评2004年实施的《全国和解》政策,反对对一些罪犯的特赦,而遭到恐吓,报复。
事实上阿尔及利亚整个90年代都处于内战之中,各种恐怖活动经常发生。
发布《全国和解》政策的动机是为了恢复国内的和平与安定。
martine老师因为simon撒的谎而被人误解,最后在特意选在教室里上吊自杀。
不管martine老师因为什么动机选择在教室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的的确确伤害到了她的学生了,尤其是Simon,他这一辈子应该都不会忘记,尽管之后总是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当这件事发生以后,学校立即把教室重新刷了一遍,安排了一个心理医生,试图尽快让学生们把这件事遗忘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是真的把那些阿尔及利亚90年代的战争都忘掉吗?
不问为什么martine 老师会上吊,不关心这对孩子的伤害,而只是要求忘掉吗?
lazhar老师的妻子和小女孩alice所要求的是解释,是暴力的原因,真正地面对暴力,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正是因为此,lazhar老师才会如此恳求校长教完最后一课,他不希望像martine老师一样突然离去,没有解释。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就只看過一齣《Monsieur Lazhar》(香港譯名為插班先生)。
故事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另一齣有關教育的電影《To Sir, with love》。
或許抽離的角度和陌生總是對一些既定的模式有所衝擊,兩齣皆以對教學工作陌生的老師為主線,然後不依體制去做他們的教學,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教育制度,卻失去教育倫理的教學世界裡,老師不過是營運一所學校的齒輪。
《Monsieur Lazhar》的故事以一位老師自殺為起點,學生面對突然失去自己的班主任,學校提供了表面的支援。
有著特殊背景的Lazhar帶著妻子的履歷走馬上任,他從學生的相處當中,或多或少能體會到已故而曾經擔任老師的妻子的想法。
電影中可以看到主角與學生共同成長,他既看學生給他的書,也介紹書給學生,過去以經營餐館為生的Lazhar越來越像一名老師,他關心到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正是體制所忽略的。
他注意學生的感受,或者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一種教育倫理,這種關係不論是體制或家庭中也可能有所欠缺的,戲中的校務會議及與家長會談的情節能讓人感到教育體制容易與學生衍生的距離。
當然,主角的獨特經歴也可能是他能體會學生的原因。
突然失去身邊的人,那份痛苦,Lazhar也不容易克服。
他在被辭退前苦求校長讓他上最後一課,因為他知道沒有說再見,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又說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售貨員與客人般單純,不只是制度中的名詞。
電影把主角痛失至親的情況與學生失去老師的感受並置,兩件事彷彿看來是相同,甚至就是一件事。
故事中有人問主角有否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事,主角搖頭,好像兩者沒有關係,但這正是告示出兩者之間造成的師生意義。
教育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
如果我們認同人的獨立而不同,那麼,單一的教育制度又是否能應付不同的學生?
這顯然不是一紙文憑所能給予啟示的。
師生的相處才是教育上的最重要而又被制度所摒棄的事,看到強調自己的行政工作的校長對Lazhar的不滿,讓人情被制度所杜絕。
开始看这部片子是冲着原味的相关加拿大移民的话题去看的,但一开始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还是那群超萌的正太和萝莉。
然后波澜不惊。
于是很多白描式的镜头直接按着快进带过。
直到最后二十分钟,那个课堂上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于是突然懂了这部电影。
像那个女孩子说的,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
孩子们确实有阴影,但成人的遮遮掩掩,强迫性的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更显得可恶。
如果不是拉扎老师,我真的怀疑那个男孩子人生应该怎么走下去。
连一个健全的心灵都不去保证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可是,话题说回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于是掩盖变的理所当然。
保守的教育,比起那个在教室离去的老师的事实,更可怕。
各有各的意识形态,本片也把背景基于对某种政治的态度上。
从全篇来看,可以给三星,但,孩子们的表演,可以给到4星。
悲剧已经发生,与其让同学们闭口不谈这件事,倒不如一次将它倒个干干净净。
什么东西对心理的影响最严重? 是不能说的秘密。
原本就很压抑的东西,需要抒发的情绪,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抒发? 可能觉得这样是为了不让他们传播不良的情绪,但事实上受伤最严重的是他们,而让他们表达自我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正如去面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如果连自己都不能面对,那又从何谈起让别人去接受呢。
教育的过程是将心比心的过程,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东西,而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去面对周围的环境。
有时候,一个真实的例子,比书本上千千百百个故事所带来的反响都要有效。
在学会包容之前,请先学会聆听。
有很多人都自誉为倾听者,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容纳一个喋喋不休的朗读者? 聆听别人的声音,不仅仅是听到这件事情,而是去尝试了解别人的内心,这件事的意义何在。
更多时候的所谓包容,其实是懒惰地去接受所有的东西而不经过筛选整理。
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在听完别人的诉说之后,一定会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复,不管是否对别人有用,但肯定会对对方造成影响。
小学女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了,虽然事件已经过去,带给孩子心灵的触动却未能消散,每个看似平静的面孔下都自有心结。
这时作为代课老师的拉扎先生出现了,没有谁知道他的来历。
他难过于孩子们的自闭与抑郁,并一再质疑校方对死亡事件的讳莫如深。
他温和而执着的努力终于让原本并不复杂的真相浮出水面,孩子们在如释重负地哭泣同时迎来了不一样的成长。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幼小心灵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彻底回避还是渐进式疏导,自杀是否也属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考虑到它给旁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师生间应如何相处,这些都是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
最后拉扎先生的身份被揭穿了,他是一名从阿尔及利亚逃难来的新移民,妻子和一双儿女都被烧死了,他看着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学生们时那种复杂而感伤的眼光,道出“移民是没有故乡的”时的孤寂,这些举止都透露出他隐藏起来的伤痛。
在痛苦中相遇,彼此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影片结尾处一个含泪的拥抱平静而温暖,心与心之间是需要相互慰藉的,哪怕只是一个拥抱。
完全没有感动,只觉得拖沓。
口味太淡了,不打动人,没看完还是不看了!
溫暖人心
温暖的最后一幕
儿童面对死亡,老师经历移民,而教室正是生活的缩影。流畅的叙事和平实的表演令本片成为本年度最佳加拿大电影。
之前在香港看的第一场电影,早上排队买票聊天的时候挺好玩。
必看教育片,因不完美,因平實如日常。
大树和蚕蛹的故事。记忆犹新的镜头是simon发现martin老师的尸体时的那个镜头,像一个惊愕无措的第三者,伫立在原地,左顾右盼,等待着别人做点什么,自己却迈不开步子,耳边只有嘈杂的声音。小女孩太可爱了。暴力属于生活,我们无法回避。电影涉及的第三世界的和平和公民在异地的身份认同问题值得思考
好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治愈学生,而学生也能够治愈老师…
看不懂,小萝莉惹人怜。
本以为又是麻辣教师的故事,其实是温情疗伤系,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有着一段痛苦的过往。彼此学会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整个故事拍得很淡,不过孩子们很可爱。西方对孩子保护真小心啊,教师不允许与学生肢体接触。
拍得相当精细 相当考究 只可惜 这个故事没有抓住我
3
全片其实是有着一个比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更深刻主题却没有过多深入的,着实遗憾,整体还是不错,三星半
互为老师的感觉
加拿大法语片。明亮的基调,平淡而又温情。
不做评论,因为我所受的制度不允许我反驳什么
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却都有成熟的思想,加拿大孩子都早熟?
为人师表的尊严与善良,这大概是我看过最好的师生电影。4.5星。
教师不允许与学生身体接触,有点苛刻呀,一名成功的老师不在乎有没有教师资格,不在乎国籍,而是有没有用心在教育孩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