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two-and-a-half-hours' chasing to compete with the two-and-a-half-years' expecting, even with the help of a cast and crew that includes various Academy Award winners. You might call it a faithful screen adaption, Silas-faithful indeed: the location, the storyline, even the controversial revelation stays true to the book. Yet it's still noticeable that certain elements are missing between the shots - I am not referring to the first cryptext (together with the symbolic meanings it carries), but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whole deciphering process, and the fun of learning un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artworks that have been preoccupied with common mis/conceptions. It's like when I read the book, I'm drawn into a feeling of wonder to unveil the conspiracies; but this mind-adventure is unfortunately deprived when it's put on the screen: most of the time, I just see challenges extended, and after one-or-two-minute-close-up of Ms. Tautou's innocent blink or Mr. Hanks' frowning forehead, then "bang", problems solved.Given limited time, it might be too demanding a task to present everything that's been covered in the book, and that's why flashbacks are frequently adopted - some help summarize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hile others simply run a risk of confusing the cool few who haven't read the book. Talking about performance, Sir Ian Mckellen easily excels with his somewhat-overacted grail fanatic; not that the rest are not good, but their roles don't seem to require any of their talents.Some say they feel "fooled"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since they find it a pretty lame plot that the "treasure" resides in where the journey begins; still quite a few wonder abou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ory, or more specifically, what is the grail and where to find it. But I care about neither; for I don't see the writer's intention to train experts in treasure-hunt, nor his desire (as has been put) to "shake the foundation of Christianity". To me, the TRUE revelation is that: secrets (any secrets) will always reveal themselves to those who possess the vision, no matter how hard people try to conceal them; they speak through the everlasting masterpieces, pass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a subtle way that only the acute observers, whose sights are not blurred by convention, will be able to follow. After all, things may not what they appear to be; read between the lines and look beyond the surface.... ... ... ...original post on blog: http://wiiching.blogspot.com/2006/05/code-undeciphered.html
和看原著一樣因為劇情緊湊而用嘞兩晚的時間看完小說最后髮現原來要找的東西就在自己曾經迷茫的地方第一感覺:被緊張的劇情牽扯住嘞,最后囬到原點,有點被騙的感覺而看嘞電影,最后一刻,依然有這種感覺,但,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我喜歡它的故事.我是基督徒,故事裏有點反耶穌,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諷刺,但,用這個假設來做故事,的確是很大的膽量.而且也不影響我的信仰.TOM HANSJean RenoAudrey Tautou都是我最喜歡的縯員加上我最喜歡的故事,因此,這不電影也是我最喜歡的雖然整天有被欺騙的感覺,但我很快樂
黑暗中,我身边的那位女士不断地发出惊叫,而银幕上是以神之名的杀戮、自虐、追逐等等血肉模糊刺激神经的场面,我借着影片难得的明亮镜头瞥了那女士一眼,嗯,陌生人真好。
据说这是一部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当然,在原著小说全球畅销三千万册的压力下,哪个导演有气魄有胆量做“个性发挥”?
而2.24亿美元的全球首映票房,排名历史第二,也充分证明了这种策略的合理性。
试想一下,像中国这种信仰淡薄杀佛弑神的唯物主义国度,居然也贡献了超过四千万人民币的首映票房,一群无神论者在黑暗中忍受两个多小时的宗教辩论,在诸如郇山隐修会、事工会、圣殿骑士团、圣杯之类的名词概念间纠缠不清,如果不是奔着小说去的,那还真是今夕何夕,不好解释。
朗•霍华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这活儿换了谁也一样。
《达芬奇密码》的火一是靠宗教题材的话题性,二是悬疑解谜式的情节设置。
宗教题材就不展开说了,那边厢教会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号召信众要“多做祈祷,坚定信仰,驱除诱惑”,一副大敌当前的阵势。
而悬念小说讲究的是暗度陈仓、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捉迷藏式的智力游戏,文字铺陈上的匠心与技巧转换为视觉呈现,必定有得有失,这又不得不涉及到两种媒介各自的长短。
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电影应当属于 热媒介,这意味着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而相对应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的文本小说便当是冷媒介了。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暂停、凝视、沉思或者翻回前页再次拾捡细节线索,节奏和方向是可以自由掌控的,推理的乐趣便在其中,而在电影院中,胶片飞转,逝者如斯,观看的时空向度是被固定的,你无法回到三秒前的一个镜头,或者在一幅关键帧稍事停歇,你的感官只能不停地追赶着银幕上的光影变化,情感上的冲击超过了智力上的判断,这就是说,并不是随便一部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朗•霍华出动了他在奥斯卡获奖片《美丽心灵》中使过的招数,但在破解斐波纳契数列以及相关的换位法密码时仍然捉襟见肘,几个发亮的字母就能代替复杂的思考推理过程吗,未免把观众都当成约翰•纳什了。
类似的无厘头场面还有密码筒的解密,那简直跟具有中国特色的“拍脑袋”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信息过度,悬疑全无,动作老套,推理不足,沦为一部靠大腕、视效和惊吓来补救的二流动作片。
当然,错不在朗•霍华,他毕竟让我们看到了汇聚了《蜘蛛侠》的章鱼博士、《蝙蝠侠》的面具人、《X战警》的万磁王这般华丽的配角阵容,他毕竟让我们见识了商业时代的文化奇迹,也领略了全球化语境下符号学在市场博弈中的强大威力。
欧洲是文明的,富裕的,人本的;艺术是高尚的,尊贵的,智慧的;那科学是什么?
信仰呢?
我是在说房地产广告吗?
大学时期有段时间非常沉迷宗教电影,《达芬奇密码》就是其中一部,最近又找来小说重看了一遍。
总体来说,小说应该更精彩。
这部电影其实就讲了两个问题,以及围绕这两个问题呈现的几个角色。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圣杯是什么?
圣杯在哪里?
圣杯是什么?
简单来说,圣杯就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
具体来说,圣杯是抹大拉的尸骨和记载了她一生的材料。
本质上说,这些证据能把耶稣从神坛上拉下来,证明他不过是凡人,并非什么上帝的儿子,从而动摇天主教的信仰基础和统治基础。
圣杯在哪里?
“圣杯在古老的罗斯林教堂下面等待。
剑刃和圣杯一道看护着她的门外。
她躺在大师们令人钟爱的杰作的怀抱里。
在繁星闪烁的天底下终于得到了安息。
”这揭示了圣杯的所在之处。
“罗斯林教堂”并非是教堂,而是古老的本初子午线(玫瑰线,rose line),卢浮宫在此线之上。
“剑刃和圣杯”指卢浮宫外部的倒金字塔延伸到内部形成的倒三角与卢浮宫内部与之相对的小正金字塔一起组成了最基本简单的男性与女性的符号。
而卢浮宫正是大师们杰作的收藏之地,所以,圣杯藏在卢浮宫。
以上就是电影的主旨了,结果很简单,可过程却很精彩。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性与宗教的话题。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把性当做大敌,宗教提倡禁欲。
禁欲禁欲,禁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欲恐怕非性欲莫属了。
但有人之初,并不是这样的。
性的第一目的是生殖,任何生物的终极目的都是生出下一代,让自己的基因传下去。
因此,在原始人看来,人通过性交让女人生出子嗣,这是一件神奇而神圣的事,是必须崇拜的事。
从对生殖的重视出发,诞生了两种崇拜,一个是性崇拜或者叫生殖崇拜,因性能繁衍后代;另一个是女性崇拜,因只有女性才能生出孩子。
后来所谓的男性崇拜,已经是很晚的事了。
电影中郇山隐修会的性仪式和女性主义,正是这两种原始崇拜的演化。
可人的性毕竟与动物的交配不一样。
它除了生殖功能以外,还有快乐功能。
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性快感,而且是强烈的快感。
这一点,与所有动物都不同。
莫里斯的《裸猿》中说,性快感是人独有的。
因为,雌性动物没有高潮也没有快感,雄性动物有高潮,但是因为交配时间短(如大猩猩只有7秒),也谈不上有多少快感。
对动物来说,性仅仅是繁衍的途径,繁衍才是关键,能生出后代就好了,沉迷于此反而不利于生存。
真正有性快感的,只有人。
这种快感的强烈程度和愉悦程度,让人上瘾,以至于弗洛伊德将性冲动看做是一切欲望的来源。
于是,慢慢地,性的生殖功能不再受到重视,反而是快乐功能变成了重要的。
这自然而然,就受到宗教的排斥。
宗教排斥一切欲望,甚至排斥快乐,欲望的根源、快乐的顶峰——性,肯定就要压制压制再压制。
所以,作为上帝之子的耶稣,怎么能娶妻生子呢?
他必须是单身汉。
要是人类的性不会有快感,而只有动物般的生殖功能,只怕性与宗教一定能和平共处。
活着为了什么?我一直在想, 从很小开始, 以前以这个问题为骄傲,后来以这个问题为愚钝.为了爱活着,为了爱的人快乐.为了女儿活着,为了女儿幸福,健康, 富有.为了享受活着,为了自己的自由与放纵.拖着病体看汤姆`汉克斯的达芬奇密码,有这么多人为信仰去存活, 再紧密的合作只是为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迷,有那么执着而痴狂的信徒, 为一个历史而活着.活着的问题, 我以前以为是信仰问题, 因为中国近现代没有很强的宗教影响,人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的而为人准则迷惑,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不同境遇, 会不断改变, 不断升华.不同时候我们对活着的理解就是那个阶段我们要得到活着想得到, 活着还未得到的.我们因为自己意念中要求的事情没有实现而忧伤痛苦,我们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愉快, 自在.寂寞并不是我们痛苦的初衷, 初初的缘由还是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就像那个谜面已经出现自己却破译不了, 陷入思考的深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必须自己独自面对这个活着的漩涡,不能有同盟者, 不能有伴侣, 人生是你的人生, 你的问题总是最后留给你自己.我活着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我只能用探求来回答,我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常理解为自己缺乏勇气, 活着缺乏能力和知识, 我也许应该有更多体验才能很好的知道自己怎么去独自寻找答案, 怎么去独自面对答案.也许, 我们未知的世界充满血腥和贫乏,但谁说世界不是因为悲惨而更生动的呢.我不喜欢电影改编的剧情, 比较美式的线索, 我喜欢他像讲故事一样,一点点似乎散乱却又系统的描绘, 那样才会记忆犹新.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看的很过瘾,也是这两年能够完整看完的一本书了,被书中的符号所赋有的意义而吸引,被故事紧凑离奇的悬念所牵制。
听说要拍电影了,一直很关注,也一直很期待能看一看。
没有看之前,就看到网上有人对这部片子有褒有贬。
更激发了我看一看的好奇心。
不过在网上down了一个枪版的,也就凑合看了,当然这样的片子更适合去电影院看看的。
的确片子是按原著拍摄的,形是具备了,但是神差了点。
当然写书很同意用文字说明白,而电影只有靠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解释了,片子中没有旁白,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很容易被片子中的一些情节搞糊涂的。
不过要是仔细看的话,还是大致能看明白的。
汤姆·汉克斯的确有点发福有点老了,整个片子都绷紧了神经似的,很焦灼的表情。
让·雷诺从杀手变成了警察,一个被利用了的警察。
保罗·贝特尼饰演的那个白化病教徒还是很有看头的,感觉这个是最像的了。
女主角感觉还不是很到位,还有那个爵士的扮演者与我心中的角色差距也是挺大的。
情节就不说了,还是看看电影吧,可以在片子中看看法国的名建筑,也可以看看伦敦的教堂,欣赏一下艺术,体验一下异国风情吧。
当然最好还是看看书。
摘自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1229406432
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电影2个小时,较一般电影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删改。
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电影中得到体现。
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 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电影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
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
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虽然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改,以缩短电影的长度,但整部电影还是显得仓促。
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观众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
电影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
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
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
我喜欢电影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公寻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
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至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推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曾看过原著,那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看过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依然对它意尤未尽,不妨把原著找出来再读一遍。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引起的风波可是不小,有评论这样说“畅销小说年年有,但《达芬奇密码》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一样多。
”,“因为这部作品及其争议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欧洲历史事件”,因此“不管电影拍得怎样,《达·芬奇密码》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抵制《达·芬奇密码》事件,更让这部电影超出了电影和书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话题。
”这样看来,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不管你是谁,《达芬奇密码》有着让你不能拒绝的理由。
假期的时候看了《达·芬奇密码》,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看书直接看电影会看不懂因为里面涉及到了太多有关宗教的问题,一般不怎么了解基督教的中国人应该是很难看懂的。
我之所以能看的懂,完全是因为前几个月我刚刚看了BBC出品的《宗教全系列》里面以圣经考古的角度很详尽的讲述了关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圣经里提到的几个关键人物和经典故事包括电影里所提到的《死海卷轴》等文献也涉及到了,关于抹大拉的玛利亚,《宗教全系列》里有一章是专门讲她的,并且从考古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她,我在Bolg里也曾经详细的讲过。
看完电影觉得还是有很多疑点没有完全明白,于是干脆利用假期把书读了一遍。
收获不少书写的文笔很一般,但还算讲的清楚明白,几条线索是平行铺开的。
对比电影,书里对密码的解构要详尽的多,并且是在介绍了背景的情况下慢慢展开的,很容易理解相反电影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经典的细节都被舍弃了,很可惜。
直接的后果就是,不但有些情节让人看的莫名奇妙,而且也大大的降低了影片的连续性因为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书,所以不免在看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往书里嵌....总体来说,大部分演员选的都很棒:汤姆·汉克斯就不说了,影帝级人物,从来不会让我失望保罗·贝塔尼扮演的白化病基督徒,把人物的那种既绝望又虔诚的感觉演的非常到位还有万磁王伊恩·麦凯伦(Ian McKellen),绝对比书里描写的提彬爵士还要精彩让·雷诺扮演的是他一贯的法国警察形象,也还算称职唯一让我觉得不满的是奥黛丽·塔图(Audrey Tautou)扮演的索菲,照书里的描写,索菲是王室的后代,有着漂亮的红色头发与橄榄绿色的眼睛,她出场时穿着一件白色的毛衣,是位优雅的法国中年女人。
但是电影里的奥黛丽·塔图不但把白色的毛衣换成了职业黑色套装,而且曾经以古领精怪的Amelie而出名的她根本就没有半点书里描写的那种王室的优雅........很显然,选择她完全是票房的需要书里的很多情节影片里都做了改动,而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书里关于索菲与兰登的爱情虽然我一向都很反感好莱坞式的圆满大结局,但就这个故事来说,在经历了那么多挫折与信任的考验之后,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彼此吸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惜的是,导演把这场戏处理成了有点类似父女情感的结局......说到书,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关于密码的解读、符号学以及不为人知的宗教历史5月份,在北京的自然博物馆有一个『达·芬奇科技展』,其中就有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所以在影片里看到它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惊奇但是书里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读却让我觉得很是新鲜还有关于圣杯的猜测、圣殿骑士团的历史、十字军东征、玫瑰线以及五芒星和异教徒的说法,都很吸引我故事好像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关于基督教的历史反倒变成了我更感兴趣的事据我所知,耶稣是确有其人的,在公元前,是他一手创建了基督教。
但他到底是不是所罗门的后代、犹太人的王就不得而知了,我想应该是他为了传教方便而编造的背景。
不过现在的圣经把他描述成了一个神,夸大了他的影响力,这是宗教统治的需要。
抹大拉的玛利亚并不是书里描写的王室后代,也不是圣经里所说的妓女。
就现在考古学的结论,她来自加利利海峡附近的一个小镇,因为相信了耶稣的布道而跟从了他,做了耶稣的第13个门徒。
在1945年发现的《死海卷轴》中有一本非正典文献——《玛利亚福音书》里很详细的记载了关于玛利亚的故事,书里说玛利亚是耶稣最爱的门徒,耶稣爱她胜过其他人,并且准备让玛利亚来继承基督教并让它发扬光大。
这就是历史上一直有『玛利亚与耶稣是夫妻』这种说法的来源。
在耶稣死后的300年,公元325年,随着基督教信众的不断扩大,与异教的斗争越发激烈,以致威胁要把罗马一分为二当时的罗马皇帝,信奉异教『拜日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罗马的统一,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至此,基督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官方身份。
在接下来的『尼西亚会议』上,包括圣经内容以及耶稣神性等在内的诸多细节得到了确定与统一出于政治目的,耶稣在这次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为神,而教廷则是唯一可以让信众得以接近上帝的途径为了磨灭耶稣的人性,所有描写耶稣世间生活的福音书和文献都被从圣经里剔除,并被焚毁。
《死海卷轴》是少数幸存下来的珍贵文献之一作为耶稣世间伴侣的玛利亚,理所当然的遭到了封杀,为了诋毁这位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圣经》里把她描述成了一个需要拯救的妓女。
这就是这本书——《达·芬奇密码》故事假设的基础郇山隐修会是虚构的,也没有波提切利、列昂纳多·达·芬奇、艾撒克·牛顿、维克多·雨果这些著名成员。
达·芬奇是个喜欢恶作剧的人,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加密术,但对书里所说《最后的晚餐》中对圣杯的猜测,尤其是关于V和M的说法,我觉得有点牵强,至多只能算是现在学术界中流传的几种假设罢了个人认为,达·芬奇只是用了隐喻的方法在这幅画里为玛利亚正了名而已,顺便也嘲笑一下这段基督教的黑暗历史至于耶稣到底有没有后代,我想即使有,在将近2000年的宗教斗争历史里也早就被铲除了.......
还是花25元钱去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算算这已经是我事隔多久再次进入影院看电影了?
不知道,反正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看电影的途径已经有太多种,下载、买碟、电影频道……总之最终的效果和电影院里面观看差不多,而且还省去了舟车劳顿,疲劳奔波,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普通人一个星期的饭钱。
这次之所以会去电影院,除了看过小说想再看看电影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针对学生的优惠票价打动了我,毕竟原价要八九十的电影票只花25元就能买到也的确是一个诱惑,不过结果证明我原先的想法完全错误了,关于这点我会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到,现在还是先讲讲这部电影。
不能说完全失望,毕竟电影有电影的优势,那就是影像的魅力,电影将许多文字无法完全描述的情景具象化、实体化,比如卢浮宫、圣叙尔皮斯大教堂、玫瑰林教堂、牛顿坟墓、圣剑骑士教堂……这些地点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影在这些地方进行实景拍摄,可以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场景,让许多无法亲身去卢浮宫、玫瑰林教堂体验一番的人看到这些地方的原样,感受到它们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对书中的描写理解得更加形象深入。
不过,也仅此而已。
大部分情节是忠于原著的,但是却有几处地方作了修改,而且可以说是致命的。
首先,是密码筒的设置上,对于还原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的形象我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满意的,这也的确和我们想象中的密码筒应有的样子相符,不过,原著中密码筒是有两层的,一个大的密码筒里面还嵌套了一个更小的密码筒,真正的谜语就藏在其中。
但是电影里却省去了外层密码筒的设计,直接就只有一个密码筒,打开之后就立刻得到了索尼埃馆长藏在里面的那最后的秘密。
这样的改动和贯穿整部影片的小改动是相一致的,那就是完全简化解密的过程。
本来这个故事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兰登教授与索芙警官一起一步步解开索尼埃馆长死后留下的各种谜团,一步步解开圣杯之谜,最后接近真相的过程,从这些不断解密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丹·布朗丰富的符号学、宗教学和历史知识,我们会为这些精巧的设计而折服,为这些环环相扣、逐步揭密的过程而回味无穷。
但是电影却淡化了解密的过程(就像将两个密码筒变为一个),从而使我觉得节奏进行得非常快,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银行,没待多久又马上到了提彬爵士的庄园,一会儿就又上了飞机飞往英国,一路上只看到他们不断的逃亡,解密的过程却一点也没有表现,似乎他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所有的谜底,只不过一步步按部就班做下去而已。
像在飞机上那场,本来这里会有很多情节发展变化,他们对于玫瑰背后的倒文也是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其实是英语的倒文书写法,但是影片中他们在发现倒文后却直接就(不知从哪儿)拿出一面镜子立马解读起来。
这使得我觉得整部电影似一步逃亡电影多过于解密电影,这也使它完全丢失了原著独有的魅力。
其次,是对于塞拉斯的结局的处理,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对于阿林加洛沙主教与塞拉斯两个人的结局与性格的处理上。
原著中塞拉斯并没有马上当场死亡,也没有在死前可笑的说上一句什么“我是一个鬼!
” 。
其实塞拉斯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是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的,他不是一个天生什么都不懂的杀人魔头,他也有自己悲惨的经历,直到遇到阿林加洛沙主教之后,他才对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是忠于主教的,他也有自己虔诚的信仰,杀人之后他也会不停的忏悔,因为在他看来,杀一个人是为了换得更多人的幸福,杀人是逼不得已。
有一篇文章中对于塞拉斯的描述很是到位,我觉得说得比我好,就直接引用出来,我稍微偷偷懒。
他是黑夜之子,却绽放惊艳的青春颜色。
皮肤不健康的白,黑衣紧紧包裹挺拔的身体,眼神比所有的主教与修士都要虔诚,却都要忧郁,那是与生俱来的,每杀一人,就加重一分。
一面是豹子一样的敏捷与凶残,为寻觅圣杯的秘密而四处作案;一面是绵羊一样的温顺与怯懦,每犯下一重罪行,便在十字架之下自我鞭笞一次,背上交错的伤痕映照着惨烈的心灵史。
他能因此完成期盼的救赎吗?
死亡的那一刻,他似乎无比绝望。
塞拉斯既恐惧,又虔诚。
舍斯托夫的名言用在他身上刚好合适:“因为恐惧,所以信仰。
”原著中他开枪误中主教之后,无比的惊慌与懊恼,虽然自己已经身受重伤,但还是用尽全身力气将主教抱进医院,并且发誓要找到那个欺骗主教的人报仇。
因为主教在他心目中犹如父亲,慈爱而威严,是值得自己用生命去追随的。
不过主教却让他放弃报仇之念,他也确实无条件遵从,于是,第二天清晨,在肯辛顿花园里,一个白化病人在薄雾中做着生命中最后一次祷告,祈求宽恕自己,祈祷阿林加洛沙主教能够继续活着,之后,他安详的闭上了眼睛,因为他相信“我主是和蔼仁慈的上帝”。
电影中的阿林加洛沙主教似乎是一个大魔头,为了自己教派的利益不惜指挥杀手四处残害郇山隐修会的成员,甚至想摧毁圣杯,虽然他是受到了“导师”的欺骗,不过他邪恶的本质依然无可否认。
这样一个角色,是好莱坞式影片中必有的,好人始终在和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作斗争,最后这个坏蛋必定会被打败,没有好下场。
但是原著中的主教,性格远没有如此简单,他不是一切邪恶的化身,他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信仰而已,其实从一般的道德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救了身陷绝境的迷途羔羊塞拉斯,如父亲般给与他关爱,他四处参与慈善事业,甚至在中枪之后还告诫塞拉斯不要去报仇:“记住,宽恕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阿林加洛沙主教对于塞拉斯的叮嘱一直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杀人。
最后,主教还托付法希用自己从罗马教廷那儿要来的钱去安抚被赛拉斯杀死的人的家属们。
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对于上帝的信仰是不用怀疑的,所以他也注定不会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恶人。
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他处于他那个位置上所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也正是因为确实已经走投无路,他才会被提彬爵士装扮的“导师”所轻易蒙骗。
原著的阿林加洛沙主教是复杂的,而电影却将之塑造成了一个性格单一的平面化人物,一个凶狠又愚蠢的大恶人。
最后的结尾处依然是狗尾续貂,还要安排兰登教授说出一连串貌似深刻的话语:“当时我在井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的祷告……不管是人也好是神也好,只是看你信仰什么……”好像想调和天主教与异教女神崇拜之间的矛盾,消解耶稣是人不是神这个事实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最后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雕像却又如此清晰的表现出来,藏于卢浮宫倒悬金字塔之下的小金字塔之中的那个女神雕像,逐渐变大最终占据了整个电影屏幕,兰登在圣像之上虔诚的跪了下来,这么明显的异教女神崇拜象征,又清除掉了之前想要调和两者矛盾的努力。
我只想说,原著既没有要兰登说出调和矛盾的话,也没有在最后将异教女神像如此明显的揭示出来,一切只是很隐晦的,很模糊的,但这却是最好的结局,需要读者去猜测,去理解,去回味。
电影却明显走过了头,将一切清晰的说出来,好像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这样才能为故事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电影反而太实,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再说说演员,对于汤姆大叔饰演的兰登教授,我简直没有语言了,只看到一个头发花白、小腹微凸、肥头大耳的秃顶大叔,在影片中到处晃悠,没有丝毫原著中兰登教授的睿智与风度可言,或许我只能说, 汤姆·汉克斯毕竟是老了。
而奥黛丽·塔图冷静有余却美艳不足,过于沉寂的表演使人觉得略显沉闷,与原著中索芙公主的聪慧与美貌并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其他老演员大都乏善可陈,法希警官的扮演者让·雷诺更是一脸疲态。
全片唯一的亮点,唯一带给观众惊喜的,就只有塞拉斯的扮演者保罗·贝塔尼。
幸好还有他在,这个集天使、杀手、幽灵于一身的塞拉斯,是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有了他的《达芬奇密码》才有了一丝生气。
他从不掩蔽自身的虚弱,他的空洞而忧伤的眼神,甚至还有疑惑,保罗·贝塔尼的表演恰到好处,让观众对塞拉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仿佛怕被人伤害的眼神,可以触及每个观众的灵魂深处。
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位演员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得奖的话,那么我认为只能是——保罗·贝塔尼。
因为小说很精彩,电影就不容易拍得好。
这是我们总是认为的一种规律。
《达芬奇密码》的电影相对原著改编了不少,主要以“浓缩”为主,让电影的情节看起来更紧凑。
我不确定没读过原著的人是否可以很好地理解电影——我记得电影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没读过原著,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就没兴趣了。
心想这电影完全是炒作火起来得。
现在读完了书,紧接着就看了电影。
大呼一声感谢导演!
看完了书之后,我有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冲动:去卢浮宫、去法国,去Rose line教堂、去牛顿墓、去英国,不能有故事主人公那样动人心魄的经历,至少也要亲自到那些地方看看,跟历史近距离接触一下。
游历的想法若暂不能实现,至少要从网上照到“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画作,仔细研究一下是不是书里说得那么回事。
我还没来得及做这些事情,电影就给了我一切。
我甚至可以用比自己亲自去旅游更好的视觉角度来欣赏卢浮宫,用Teabing的高科技显示器观察“最后的晚餐”……我不需要拿着“旅游指南”就到了圣殿教堂和罗斯林教堂。
那些看了《达芬奇密码》原著,又想要看电影的人们,目的也都在于此吧?
这是一部让我难得不去在乎故事情节的电影(当然电影的情节并不坏),看它就像看Discovery的纪录片,一部用了更好的电影手法表现的纪录片,记录了神与人、宗教与战争、真实与谎言的历史。
我尤其喜欢兰登和Sophie去牛顿墓的那个场景,现代和古代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虚虚实实,与那些涌向教堂的百年前的人们一起走进教堂。
这也正是古老建筑吸引我的地方——当你走进它们时,你脚下踏着的是几百年前的逝人们同样踏过的砖石,触摸过的墙壁……完全可以想象出那时的场景,甚至将自己融入其中。
历史与宗教所带给人们的,是很难定夺好与不好的。
但它经过时间冲刷后所遗留下来的,总让我肃然起敬。
一直想看来着,不过好像真的很一般啦
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信基督,但是却要分成那么多不同的派别,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对圣经的解释不同,却要互相找出证据证实对方的不对,为什么不和手找到事实真相呢?难道还要愚弄教徒几百几千年?
6。比书差很多
还可以嘛~ 反正我没看小说~
看看吧~
即使仅仅把它当做探索频道的一期积木,它也足够精彩绝伦。
买过盗版书
大腕云集~
烂
这电影是神马==?
不如看书~塔图也不显眼、·
比小说差很多...
我书是看懂了 可是我电影真没看懂 而且电影还是在看书之后看的。。。
有点无聊
原著很畅销。。电影明星也很大牌。。但拍的不咋滴。。还以卢浮宫为背景。。宗教悬疑惊悚吧。。没啥精彩亮点。。
我觉得原著比电影要更好一点 话说我YY了
画面过于黑暗 和原著无法比拟
当时看睡着了
烂
一般看看,认真就输了。看过书再看比较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