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最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另一个人。
于是在这一部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里,我们看到舒淇和张震两个人,演绎了3个年代的故事。
1966年,一个服兵役的少年,恋上了撞球室的计分小姐;1911年,一个爱国志士和青楼的歌伎情深意长;2005年,他是一个小店老板,爱上了前卫女歌手。
有时候,我们爱上的是爱情本身,或者,是透过爱情,爱里面的自己。
至于对方,也许换作另一个,也没什么不可以。
于是,我们看见,那个喜欢打撞球的男生,喜欢写信给计分小姐,走了一个,也无妨,就写给下一个。
不过下一个走了,他却要去找。
是真的爱吗?
或者只是当时很需要一种爱的感觉。
他一路找寻,高速公路边是陌生的田野,是似曾相识的路名,正如周瑜的火车,陶醉在那种即将来临的快乐里。
没什么比这一路的感觉,更加像是爱情。
一种期待,一种惶恐,一种激动,还有一种惴惴不安。
找到也好,找到了,就是舒淇那种抑制不住的笑,双手交缠而手足无措,只是会望住他笑,末了想起要喝水,要抽烟否,请他坐。
那个一路狂奔的少年,也许不过是为了给对方一个这样的礼物,看见对方高兴的样子,就是最大的奖赏。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找寻上,见面不久,就该归队,却没有车,两人等车,终于,他的手试探着拉住了她的,没想到她也应合,十指交缠,终于有了一种结果。
那是1966年,是为“恋爱梦”。
这段故事来自侯孝贤自己的经历,不过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结果。
那时候都还太年轻,并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所有的付出,看似为爱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其中的自己。
那男生一定享受着计分小姐见到他时那种一览无余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说,爱原来就是这样吧,可以让她笑,而看见她笑,比什么都好。
第二段“自由梦”,青楼里的红颜知己,和追随梁先生的士人。
他跟她谈所见所往,把她当知己,她知会他青楼里的妹妹要嫁人,想赎的人缺银子,他慷慨解囊。
女人是个委婉的,几番试探,终于忍不住问我的终身怎么办?
男人却是不语,沉默。
他虽然反对纳妾,可是妹妹嫁给人家为妾,他并不反对,因为妹妹总算终身有托。
轮到姐姐,他却不敢收。
武昌起义前,女人接到他最后一封信,涕泪长流。
一个为自由的男人,终于不能儿女情长。
转过来2005年,舒淇演的角色根据欧阳靖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欧阳靖叛逆,前卫,双性恋,有才气,做很多跟艺术有关的工作。
舒淇演的靖疏离、冷漠,眼睛涂着浓重的黑眼影,冷酷却带着感性。
这一段名为“青春梦”。
靖的所有大胆的举动,正是那一种青春。
绽放,放荡,无所顾忌,不怕犯错,向死而生,从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没人比她更自我。
但是那一种怒放的青春,我们不敢,我们羡慕。
全片里,唯一个段落让我湿了眼眶。
就是阿震给靖带去冲好的照片,把一个项链挂在靖的胸前。
靖说,去你家。
于是他们骑着摩托车一路飞奔。
镜头就跟住了这样的两个人。
他们在车子之间出没。
靖靠在震的背上,有种小小的安心。
还有镜头外的音乐。
如是看着,突然觉得,这就是青春,一路飞奔,不知道目标,因为可以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不管他要带我到哪里去,我的车站,在他身旁”——如三毛所写,这样的镜头,一再连续,于是一瞬间,接受了导演的暗示,看着画面里飞驰的两个人,相信我们所有错过的青春,原本可以这样简单,这样自由的像风一样,只有你和我,不知不觉,就湿润了双眼。
因为太喜欢寻找意义,不知道有时候快乐很简单。
只这样的一个镜头,就定格了尽可能美好的青春。
不过是这样,一辆摩托,两个人,一种飞翔的理由。
朱天文的编剧,三段式的故事,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
三段故事里,都少不了的是,青春和爱,它们构成了人生最好的时光。
个人总是逃不开时代。
即使有了最美好的青春,在不同的时代里,爱就有了不同的面貌。
1966年含蓄的爱很珍贵。
1911年,不能圆满的爱令人惋惜。
2005年,想爱就爱的爱少了回味。
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时光呢?
相比之下,2005年的爱是最轻飘而没有意义的,因为里面的人轻易就背叛,靖迷离的眼神,似乎在说,如此丰富的她的人生,其实就像一个梦,最终还是虚无的。
即使同性爱女伴写下遗书,她也只是点起一只烟,迷茫的倒在床上,不知所措,她甚至抓不住自己,怎么拯救别人呢?
在一个最多可能性、一切如同儿戏、得之轻易不懂珍惜的时代,偶尔的亮色就是靖和震骑着摩托飞奔的那一幕,觉得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时光可有最好吗?
很多人爱说最好的时光不再,转过10年,却想起10年前。
所谓最好的时光里,人们忙着恋爱,忙着受伤,忙着被折磨也折磨别人,终于,把这最好的时光耗尽。
时过境迁,坐在夜晚的清灯下,说,哦,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人生无非如此。
侯孝贤说“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张震和舒淇跨越三生三世所编织的是一个个梦,因为是梦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是美好的愿想,是戒不掉的痴念,亦或是被诅咒的梦魇。
《最好的时光》是为了留下那些生命中无以名从的吉光片羽,以沉默或寡语的方式呈现恋爱、自由和青春,看似带着呐喊声响的词汇,这是东方人特有的诗意情怀,也是侯孝贤一贯坚持的艺术格调。
大量的长镜头、定格、留白,主要依靠张震和舒淇二人的眼神、动作以及情绪来演绎三段式的爱情故事,“恋爱梦”比较纯粹,为爱而爱,“自由梦”比较压抑,侯孝贤用了默片打字幕的方式,为爱而不能爱,“青春梦”则更多是情爱的铺张,为爱而不懂爱,全篇的对话极少,对演员的入戏要求很高,同时,节奏也显得拖沓而沉闷。
所有最好的时光,都在觉得和一个人在一起会比自己一个人好的幻觉出现之后,和想想还是一个人好之前。
第一段故事很像那段在边境的时光,相依之后,笑着分离,不会烫不会冷的恰好的精确温柔,就是短暂的最好的时光。
鉴于之前两次看候导的电影《海上花》和《悲情城市》都是在被彻底闷得发骚之前就坚定按下了播放器上代表“停止”的那个黑色小正方体并且动作连贯地毫不犹豫地以拯救我小白肚子空间为名义地把这两部电影文件夹放入回收站清空回收站,因此这次要不是出于与前两次同样的为小白清肠胃的目的,这部在我电脑搁置了如此之久(从年初到现在)的电影也不得见天日了。
出于忏悔之心,所以要用力说明: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怎样好?
清新、古典、颓废三种风格一次过满足我们贪婪的没耐心琢磨的浮躁观的影心情。
第一幕:恋爱梦。
在灯光昏黄的撞球间酝酿起的初恋般的心情,那么青涩单纯,没有过多累赘的情节,更没有过多在男女交流之间最不受用的话语,剩下眼神、姿势和动作说话。
一切都设计得自然真实。
我们外人看起来闷闷,却心里清楚这是美好的东西。
另外,经人提醒说影片里重复播了几次被张震说是披头士作品的那首rain and tears原来是Aphrodite's Child的经典之作,但试听了一下,跟影片里播的嗓音不同呀。
因此也不肯定披头士之后是否有翻唱过,还是说这个错误本身就是编剧为丰富人物形象(当兵少年的粗心形象!?
)的一个故意安排?
第二幕:自由梦。
我最喜欢的一段。
将本片台词少的精妙上升到了形式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来表达男女之情十分恰当,而且也免去了由演员们亲口说出古词古句时可能会出现的窘迫与尴尬。
这一段的画面十分古典唯美,舒淇表演的艺旦内敛克制却不乏张力。
虽然整段影片讲述的是“诗人全心追求着台湾的自由,却圆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自由梦”这样一个带悲剧性的故事,但被导演这样用默剧形式温婉地道来,却只觉得细腻婉转,哀而不伤。
第三幕:青春梦。
老实说,不是太喜欢这段,虽然诉说着的是一个现代的故事(或许我只是一个沉溺于过去与现在脱节的人吧)。
据说这段青春梦的故事是以欧阳靖为素材的。
一个行事独立的女孩,夜里在pub唱唱颓废歌曲,双性恋的身份让她周旋于两个情人之间。
其实我总觉得现代社会中的人多多少少都存在些双性恋的倾向,只不过大都不怎么承认而已……这段青春梦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靖那张照片:阴森暗蓝的背景,一个女孩瞪着带些许惊恐的眼睛,被透明胶布一圈一圈捆绑着的半张脸。
旁边的一段文字说明:“早产儿,太早产破出的自我,代价是昂贵的,多处骨折,心脏破洞,癫瘫,右眼渐盲”。
一向认为青春应该要用残酷来对应,这是又一印证。
有人花掉一輩子扭盡六壬寫千百個故事,正如卡爾維諾;有人則耗盡一生腦汁去拍一種情懷,就像王家衛和侯孝賢,齊齊浸泡在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二十年代)的發霉氣味中。
《最好的時光》裡有三段故事:1966年「戀愛夢」中情竇初開的兵哥千山萬水找尋互通情信的桌球妹;1911年「自由夢」中青樓名旦遇上雄心壯志的讀書人,前者渴望自由埋街吃井水,後者一手抱著情婦一心卻想著國家大事;2005年「青春夢」中,心漏又癲癇的女歌手沉浸在雙性情慾中不能自拔,最後女朋友留書自殺。
最好的時光在哪?
在1911年那個動盪沸騰的革命時代嗎?
再怎麼相知,談到贖身嫁娶的關節上,男人還是退避三舍,以他的豪情壯志去搪塞一個妓女的付託終身,因為說到底他只愛她的肉身。
又原來,個人自由在國家自由的大前題下,不過是九牛一毛。
最好的時光,在2005年這個激情坦蕩的世紀嗎?
似乎兩晚肉體激情過後,換來的是對著遺書紅了眼、抽一根煙的虛空。
仔細一想,不難發現候導演最好的時光就在年少輕狂的六十年代。
無論多思念,信上寫的只是客客氣氣的「多謝」、「多希望再見你」,也無論幾經辛苦攀山涉水尋找伊人,最後也只不過拖著手仔等車,還要冒著被上司怪責遲到的險。
要幾單純有幾單純,要幾老土有幾老土,但與免談兒女私情的無私年代、抑或人肉橫流的廿一世紀相比,這種單純老土的小兒小女愛情,還是最令人溫心的。
聽說三個故事也出自真人真事,而「戀愛夢」正是侯導演和同年友儕們的經歷,也難怪這一段拍得「最侯孝賢」,通篇對白不多,都是他慣用的長鏡頭說故事。
相反,「自由夢」和「青春夢」則味道不同,前者對白不但多,更用上默片的字幕穿插,後者分鏡也明顯較多。
侯導演的長鏡頭最令人不耐煩,但也最耐人尋味。
記得第一次看《海上花》時曾經如何皺眉怒吼過悶悶悶,第二次氣靜心閒時再看一遍,卻看出了有眉有目,還嘗出了味道。
正如「戀愛夢」的開首。
由穿露臍裝的女郎游到桌上的白球,有人瞄著球輕力一打,球碰到桌邊又滾過來,然後我們看見了打撞球的平頭裝男人。
戲做了大約十幾分鐘仍未見一句完整對白,可是從女郎眼含笑意扭扭捏捏的舉動,以及一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故事不經意地露了輪廓。
不需要太多的對白交代,隨著長鏡頭中的影像流轉,加上背景音樂的氛圍,故事、人物關係自然組織起來,這就是電影語言,也是侯孝賢厲害之處。
今天或许是有意义也或许是平凡的一天,至少,今天是公元2005的最后一天。
没有心情整理或是所谓的盘点,在这段该死的考试结束前,感觉一切都没有结束。
但当静静坐下来后,一些不自主的情绪开始涌溢。
仿佛还在眼前的种种,提示着过去一年身边的来来往往。
悄悄告示,这即将翻去的2005,管它是有意义或是平凡,总会带走一些记忆,一些人,一些属于我的时光。
不想此刻被记忆淹没,决定寻找一部影片来解脱。
翻翻手边最近的东西,只找到《最好的时光》。
2个小时过去,我已经几乎忘记之前的尝试回避的心情。
满眼映来的,都是回忆,是一场梦,一个曾经触手可及而此时只是宛若真实的梦。
我此时才意识到,我的2005,就这么飘走了。
这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侯孝贤,从《童年往事》一直走到《千禧曼波》的侯孝贤。
这是一场无比温馨的怀旧之旅,而且不乏惊喜,我看到了那20年前永无法牵上的一对手,看到了对百年前感怀的精致的艳梦。
直至那熟悉的男男女女,呼啸奔驰在如我生存而迷失的城市。
我想象着这2个小时在和这20年的侯孝贤攀谈,追忆曾经的时光。
那在桌球间的收音机里慢慢飘出《Rain and Tear》的时光,那最美好的时光。
就像独步在最熟络的小巷,甚至可以阖起眼睛行走。
那每一寸的坑坑洼洼早已铭刻于心,可以随着淅沥的雨声在上面起舞。
而如今当想起已挥别了这小巷多久时,那份神伤更是无可避免。
时光,在逝去后才成为最美好。
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透射在即将走过的路上,闪出温暖的光芒。
双手无法采撷的时光,会在记忆里慢慢溜走的时光,当你偶然将其拾起时,眼眶注定将湿润。
那些日子,我所爱的人和事,如今走在哪里?
我不想在这个时间感伤的,我刚刚和老朋友交谈过。
在最舒服的旧日场景中寻找着当时的一份心悸,烟云缭绕,雨意弥漫,那份追寻的执著和浪漫。
华灯锦帐,人自惆怅,一份别绪,情缘凋谢恍如隔世。
机车飞驰,电乐靡靡,单调的眼中映出的这迷乱的城市。
这三场梦,我早已分别作过,当在重温时,无奈多的便是一份感伤。
时光,纵然是雕刻在胶片上的时光,也逃离不朽,成为一份最美好的——过去。
Yesterday came suddenly——来的让人无从准备。
美妙的梦,梦醒时只余莫名的伤怀和心痛。
只有走过那段时光,才能将这场梦境描述的如此完美,具有直至核心的力量。
我的回忆,则不要这么多技巧,他只会悄悄的来,发现已将这境况搅得一塌糊涂时,再悄然离去。
刚刚填补好的心中的一隅,又被掏空。
我不愿意将回忆总烙上一丝痛苦的色彩,但我发现事实是——那些越美好的,逝去时会变得越伤感。
最美好的时光,是真的美的无可复加,还是当他已从掌心划去,你才体会到那原本微薄的一份意义。
看到我的2005,走过的一段小路,牵手的一个人,挥别的一个人,想念的一个人,还是其他什么。
即使是伤心失神,即使是牵肠挂肚,即使是离愁别绪,成为一个名字,一个词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不过已经不再畏惧,带着这份轻轻的苦,追忆。
最喜欢那默片的梦,无甚言语,一句诗句轻悬于幕上: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多少情绪,尽在于此。
不拒绝回忆,即使象征着苦痛。
更专注于这生活,因这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日久的梦。
没有看过很多侯孝贤的片子,没办法从拍摄风格的演变一一分析这三段梦的来历。
这只是我第一次从侯孝贤悠长、散漫的生活片段中看出了隽永滋味。
把短评改成长评的主要目的,是想一字一句敲下张震的这封信:秀美小姐:还记得我吗?
入伍前跟你撞球那个人。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三个月了。
春雨绵绵,此刻,营区正放着披头士的歌
祝福,永远美丽。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带着分寸得宜的湿意。
一九六六年,人们用闽南语夹杂着普通话,信件传递的速度控制着感情的节奏。
台球室里秀美的眼睛忍不住飘向阿震,最平常的对话里氤氲出似有若无的情愫,等待,寻找,城过一城,为了一点不见得有终点的少年心意。
两人终于见面,对话寥寥几句,可是在秀美的笑容和忸怩中,我们知道阿震的寻找有了分量相当的回音。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能心意互通,青年男女一点分寸得宜的恋爱心思,干干净净。
一九一一年,默片,只听见咿咿呀呀的南音吟唱,在我想来,既是还原那个时代的影像形式,又象征着自我声音的压抑。
艺旦与诗人已如多年夫妻,他对她谈抱负、理想、与梁先生的事业、事业遇挫的苦闷心情。
她足够温婉体贴,能满足读书人对于风月场上遇知音的终极幻想。
明面上,我们看见这位仁人志士为天下自由奔忙,亦为一个小姑娘的自由慷慨解囊。
暗线里默默酝酿的,是艺旦对自由的盼望与失望。
在许多个谈论梁先生的夜晚后,艺旦终于对诗人问出「你可想过我的终身?
」诗人低头锁眉,默然不语。
也许是想过,应当是想过,但一个反对蓄妾的革命党人,如何能言行不一,落人话柄。
艺旦的诘问如潮打空城。
诗人为天下自由奔走疾呼,却无法给所爱之人自由的幸福,由此来看,他和她一样不得自由。
诗人的信又到了,依旧只有家国,不谈其他。
艺旦恢复了一如既往的隐忍优雅。
这是个沉默而悲凉的故事。
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她们是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一只白鸟,年深月久,羽毛暗了,霉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最神奇的是,全片除了梁启超,两人几乎不谈其他,就在这些梁启超背后,却明明白白都是爱之无奈。
二零零五年,人们的沟通方式变成像素字和感叹号。
(在我肤浅的理解中)人与人的联结唾手可得,人们于是变得轻佻草率,感情和欲望不受抑制,人们于是变得放纵而歇斯底里。
浪子张震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重金属版的舒淇在蓝色灯光的勾勒下迷人无比,然而我还是不得不发出心中的疑问:如果说前两个故事里,导演都攫取了他所认为最具有年代诗意的两个片段,那么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原来只剩下这种心脏破洞、糜烂纵情、为爱自杀的非主流狗血美丽了吗???
这从审丑而来的美感犹如波德莱尔和闻一多的时代批判,二十一世纪女孩实名悲伤。
不过舒淇×张震真乃绝配,从毛头小子和青涩少女,到温文公子和温婉艺旦,再到浪子浪女,每一对都演得那么熨帖,我甚至从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侣玩年代cosplay的乐趣……
第二个故事《自由梦》,原型是《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和艋舺名妓王香禅。
连横号雅堂,清末台湾文人。
史学界对其评价颇为阴晴不定,连横广为人知的身份更多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
正如电影上所演,此人一直致力于两岸统一和台湾去日本化,和丘逢甲等人相交甚厚。
在此之外,当年他和名妓王香禅诗书交游的韵事为人津津乐道很多年,至今还能在连横的诗集里找到写给王香禅的情诗。
至于王香禅,恐怕就不如电影中那样实心实意,从一而终。
她先是非举人不嫁,导致后来被该举人遗弃,后来又嫁了伪满某卖国文人。
据说连王后来曾于上海滩相见,连还赠诗给她,唏嘘她的遭遇。
八卦就是,本电影明确表示连王两人不是单纯的红颜知己关系,有舒淇一早起来给张震梳洗的情节为证。
但是林文月在其随笔里,表示各方考证,其外祖父绝对和王香禅只是笔友关系(参见《连雅堂与王香禅》一文)。
其扑朔迷离程度,不亚于连胜文和侯佩岑啊。
如果真的只是和名妓纯柏拉图晚上一起喝茶聊诗,那绝对的拉风啊。
作为八卦的收尾,特奉上连雅堂写给王香禅的诗作片断:〈與香禪夜話〉:「誰知風雪穹廬夜,竟有敲詩鬥茗人」〈秋心〉:「青史他年修福慧,檢書看劍有知音」以上
在侯孝贤的心目中,电影已不是梦,是收藏记忆的羽毛,是时光雕刻的碎硝。
周六看了他的《最好的时光》。
电影分三章。
我最爱1966年台北的那章,朱天文编剧。
青年张震考不上大学,在台球房捱过两年的光景,终于到了服兵役的时光。
出行前,他把思乡和怀旧的感情投放在一个台球房小姐身上。
之后的日子,他跟偶然出现的舒琪鸿雁往来,互诉衷肠。
张震有了假期,回到台球房时,舒琪已去。
张震一路追赶,直到她打工的那家台球房。
舒琪回眸见到张震时,并不哀伤也不诧异,只是痛快地笑了,似早知缘份已至,笃定这人要出现似的。
对话寥寥,没有肢体的挥洒,两个人走路。
张震翌日大早要赶回兵营,可小聚的欢愉,最好的时光让他把时间抛到脑后,他错过了末班车。
细雨中,一度为离别感伤、为前途迷惘的男女,把手勾在一道,顺理成章地交喙递舌。
披头士的《雨中泪》响起,观众如我,醉在其中。
第二章仿无声电影,向电影百年致敬。
好看在布景和制作的方式。
一个才子佳人爱悠悠恨连连的老套故事,白话小说中常能见到。
细节使电影让人印象深刻,诗意而又不迷离世界。
没有抑扬顿挫,只有平铺直叙。
这个故事发生在1911年。
不知为什么,侯孝贤打乱了时间。
1966年后是1911年,最后一章则回到2005年。
摇滚歌手舒琪有着女朋友,又不自觉地爱上有女朋友的LOMO摄影师张震。
他们背叛了各自的爱情,相互取暖。
伤害到自己的爱人时候,他们听到内心传出的撕裂之声。
故事显然离侯孝贤远些。
他怀着好奇心进入新世界,拍出了光鲜却不真挚,空虚虚的。
当晚看了《康熙来了·康永当家》10月27日那期。
蔡康永采访张震和舒琪。
张震小心翼翼地面对提问,冷静地有点做作。
舒琪戏外更迷人,她迷恋张震这样的男人,却对爱情没信心,谈到演艺圈的生活,她哭了,让导演喊“卡”。
我看得辛酸。
昨天我和朋友在一个LOFT烤肉、聊天,我爱的人,关心的人和爱我的人、关心我的人都在了。
我穿过院子去上厕所的时候很激动,透过窗户看到朋友的笑脸,我想拥有了最好的时光。
这时光是偶然得到,永远愿意回忆的。
第一媒介:书信,强调了错位(空间和时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滞后性创造意外,爱情的执着则更加弥足珍贵第二媒介:口语,面对面的交流,却反而不能直白。
因为情感而矜持,反复试探,人心都心领神会,渴望对爱的诉求,而话语却非要拐弯抹角,不得露骨。
即使可能互相都知道对方的意思,却依然不舍得开口,也不敢开口;怕命运,怕现实第三媒介:电话,本该便捷直接,迅速高效。
科技与媒介本该使人更近,反而却让人心更远,甚至最近的人也无法真切表达、理解。
心声难以用口头表达,最后还得回归具有第一媒介的书信(短信和文本),这种内心的错位和交流阻隔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书信是空间和时间的错位(感情是统一的);面对面交流是语言的错位(心灵和感情是统一的);电话是感情心灵的错位(而时空,语言是不错位的)
什么是最好的时光?
不清楚,也许只有当事过人非,回首再看时才会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
有人说侯孝贤的电影需要看两遍的,不然你不会明白什么是好的,好东西有时候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品味。
终于分三次看完了《最好的时光》中的三段故事,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更甚于《咖啡时光》,或许是由于侯孝贤对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更驾轻就熟,又或者是因为又看到了侯孝贤的一些新尝试。
侯孝贤的电影风格总是“闷”的,尽管他不断的在追求变化,但所谓百变不离其宗,侯式风格是他自身的烙印,就如同影子脱不开身体而存在。
最初对侯孝贤作品的“闷”多少有些缺少耐心,看得多了,也就越来越不觉得烦,反而喜欢上他一个个的长镜头。
三段不同的风格的映像故事中,我最喜欢第一个,却以为第二个最好,而觉得第三个未免不如人意。
总听侯孝贤说想尝试改变一下,去为暮色沉沉的台湾电影做些什么,但让一个拍了多年艺术电影的大师去刻意迎合市场又岂是容易的,但在新片《最好的时光》中仍看得到侯孝贤不懈的尝试,三段式的故事何尝不在削弱“闷”的程度,只是效果和希望相去甚远。
在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恋爱梦]是将侯氏风格中诗意展现最好的一个,以一首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徐徐展开故事,音乐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相得益彰。
镜头从舒淇身上拉到滚动的球上,再转到一边的拿杆准备打的张震,镜头在舒琪桌球台张震三者来回调度,全无呆滞感,个人极喜欢影片开篇这个炉火纯青的长镜头。
时间被定格在1966年的高雄,一个少年郎要去从军,却是怀着懵懂情感留下一封含蓄诗意的情信,淡淡的,却又不直白。
当他休假归来时那位姑娘却已不在,于是打听寻找,按着信址寻找线索,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她,见了面却又是彼此间无语的笑,青涩的爱情弥漫与无言之中,当少年出门想归去时却又遭遇大雨,此时响起那首《Rain And Tears》,真是情景音合一。
(影片中有一个错处不知何因,张震给舒淇的信中曾提到“此时营中正播着甲壳虫的《Rain And Tears》。
”,而事实上这首经典名典是希腊一支乐团Aphrodite‘s Child的作品。
)这或许是侯孝贤最初青涩记忆中的一段,大多数影迷都认为它可以归为侯孝贤早期作品《童年往事》、《风柜来的人》同一类型的青春记忆影片,但其实与以往这些作品相比,《恋爱梦》似乎更加成熟,在叙事乃至技术上都有些改变,颇有些岩井俊二爱情小品式的韵味,淡淡弥漫的清新味道,然而却又没有岩井俊二作品为荡气回肠的爱情刻意设计的曲折情节,仍旧是生活气息浓重的乡土怀旧。
第二故事是[自由梦],单听这个名字便觉出侯贤存的野心,而事实上影片也的确要比另两个故事蕴藏更多层的深意,扯上了政治历史,颇多隐喻。
如同他的代表作《海上花》一样,[自由梦]同样显现出一番精雕细琢,在小格局中横向飘移的镜头表现出压抑的内在,侯孝贤创新地借鉴默片方式来插入对白,却并不是全然将[自由梦]打造成默片,音乐与画面并不受影响。
音乐用闽南的土曲效果极好,画面秉程《海上花》的昏黄色调,用光极为考究,如同乏黄的相片,读得出时间的痕迹。
故事的时间置于1911年,书生是个进步人士,追随着梁启超寻求自由强国之法。
他在报纸上反对蓄妾提倡女权,他家中有妻小却在青楼又有红颜知己,他出钱助阿妹赎身为妾,却又不能帮助自己心爱的红颜。
他给她的书信满纸皆是家国情怀,少有儿女情长,伊人只能黯然神伤。
在这个故事之中,政治的意味是最为浓重的,梁启超的名字频繁在影片中出现,作为追随者的书生心怀救国之志,却有着当时知识分子固有的历史局限性。
梁启超在影片中提到三十年内台湾不可能光复,仿佛也点明了一种格局和国人的一种无奈。
而书生与青楼女子之间的关系仿佛如同大陆与台湾,心中爱之却又力不从心,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而又缺少挣脱的勇气。
这类接受新派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心去追寻自由的理想,却又无力抗拒传统的力量,最终自由只是一场梦。
侯孝贤寻求突破,渴望能把握时代的节奏,但却只能遗憾的说这不是大师的节奏,《千禧曼波》早已说明了一切,可大师仍旧不愿意放弃,于是就有了《青春梦》。
在影片中舒淇演一个生活中2005年的新新人类,天生有疾却不惜在纸醉金迷的混乱都市中挥霍生命,她既有一个同性恋的女友,也和饰演玩LOMO的青年张震玩一夜情。
在大师的故事里只有迷乱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歌舞和摄影,做爱和颓废,他抓不住这个新时代的要害,因为他看不懂,只能够用他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但却只是片面而已,这条代沟却是如此难以越过。
LOMO、一夜情、短信、网络,这些当代的新产物都被侯孝贤拿来放到影片中了,可惜这些标志性的事物都只是表象,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新新一代的真实思维,而在候孝贤的眼中这是一群挥霍青春的孩子,那种无所顾忌地挥撒,哪怕是生命和情感。
《青春梦》只是侯孝贤的视角,单一而无力,比之《千禧曼波》仍有所不及。
面对现代题材侯孝贤力有不逮,他仍然更擅长回忆,曾经的过去史。
而在当年那部《千禧曼波》中最令人心动仍旧是舒淇在日本夕张的一段,现代与过去时光的交汇,更多仍是沉浸在过往的记忆之中。
三个不相干的梦,三段不同时代的故事,侯孝贤的电影缅怀的仍旧只是过去,三个故事中通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前两个故事的年代用的是书信,后一个故事用得是手机短信,而犹以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着强烈的对比,书信文字虽然滞后,却透着纯情的情感,而手机短信虽然快捷方便却反而充满虚假与谎言。
第一个故事中张震借着书信的地址去费力找寻自己所爱的人,而第三个故事中舒淇中却用关机来掐断与女友的联系,在侯孝贤的眼中飞速发展的年代带走了简单真实的东西。
只是两个人的戏,张震与舒淇,有人会说这是前世今生,但三个故事并无关联,只不过两位出色的年轻人用不同的表演方式诠释了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
舒淇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又有哪位有三级片背景的明星能达到如此高度,也许李丽珍算是一位,而终究无力为继。
舒淇在片中的表演不着痕迹,在侯孝贤的调教与自己的努力之下脱胎换骨,谁又能说她将来不可能成为另一个张曼玉。
说到张曼玉便会想到梁朝伟,张震的表演似乎有些近似梁朝伟,犹以《自由梦》中的表演可与《海上花》中的表演相比,虽还未到梁朝伟的境界,不过好在他还年轻,起步又比梁朝伟高。
况且本人又极珍惜自己的表演事业,不计利益从来都是和名导演合作,从杨德昌到侯孝贤,再是李安、王家卫,一路走来的艺术生涯可谓幸运。
最后想说的是,金马奖只把最佳台湾影片与最佳女主角给了《最好的时光》,其实是算不得数的,本片的各方面的水准都要高过《功夫》、《三岔口》,只可惜台湾缺少的不是高水准的文艺片,而是撑起电影市道的商业片,于是现在的金马奖更多的是一种平衡,希望能鼓励大家一起去拍商业电影,但又不丢了文艺片,仅此而已。
文:眉间尺
受不了节奏慢 看不进去
最喜自由梦
喜欢第二段
喜欢第一个故事
只怪我看不懂吧。
感觉片子有点长。。。冲着张震来的。。。
欣赏不来这么艺术的电影。
我觉得是侯导最无聊的片。
没有耐心看下去..
梦的彼岸是最纯净的时光。默片那段看得有点接受无能。
最好的果子,最先被采摘。最好的时光,最容易浪费。
我就烦这种哼哼唧唧的闷片。就第一段还行
经典三段式:桌球、牵手、恋爱梦;南管、书信、自由梦;夜店、做爱、青春梦;恋爱梦不如恋恋风尘,自由梦不如海上花,青春梦不如南国再见,南国。唯独难忘一个镜头:她陪他在雨中等车,他的伞从自己的右手换到左手,右手羞涩地握起了她的左手。大爱的插曲:Rain and Tears
你想和她上床,她也想和你上床,你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你们会上床,但不知道你们会在哪一天上床,这就是最好的时光。
得不到的,即是失去。恋爱、自由和青春,无一幸免。
三段爱情,三段时光。
不方便评价,因为几乎看不完!
1911辛亥,1966大陆文革,2005国共会晤
三段式,侯孝贤电影的自我回顾。恋爱梦[童年往事]+自由梦[海上花]+青春梦[千禧曼波]。
如果你看文艺片是用来催眠,建议直接通往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