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电影哪怕再不好我再不喜欢我也不会说绝对批评的话,就好像在淘宝里我从没给过差评一样,哪怕东西是坏的或者赠品没有邮来我也没给过差评。
就是这么个意思。
我想说,除了裤脚散了的校服之外我没有一点点的共鸣。
可能因为我不是90后吧。
不过我感觉哪怕是现在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们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
青春是那么重要的美丽的甚至不敢轻易说出口的一个词,如果你用真正的艺术去诠释,根本不用多说一句大家都会感动,可是你千不该万不该拿它来当噱头,拍出的却是你那长期浸淫在不堪里的脑袋里意淫的东西,那你不仅糟蹋了那两个字,也糟蹋了所有已经不再年轻的孩子曾经那闪亮亮的年华。
我不知道这仅仅50分钟的东西算是什么,它从技术上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在思想上有什么值得感叹的。
虽然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接受很多新鲜的超前的荒诞的东西,但是终归是有底线的。
看到那些预告时出来的照片之后就很反感,因为我大概知道导演的用意,说实话那让我想笑。
你可以把青春期的懵懂作为卖点,作为主题,但是要记住,爱情和懵懂只是青春期的一部分,绝对不是整个青春!
如果你只是想要拍这些,那最好把片名改掉!
就好像大家说的那样,不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要抽烟喝酒去夜店人流还有被强奸。
也许导演会说那也不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戴着眼镜好好学习山楂树之恋的,我就是想反映一下这些边缘青少年的一半阳光一半忧伤的青春期不行么?
行,不过还是那个问题,请把片名改了。
还有,你想反映边缘少女,大可以挖掘好多方面,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角度,那样会更容易达到你的目的。
不要在人类以及社会文明到古惑仔都早已不再续集的时候拍一个如此地下又如此低下更是如此拙劣的小混混短片。
再有,任何艺术形式虽然都是高于生活的但是不要忘记前提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角色虽然可以相对夸张但是绝对不可以失真!
看看片子里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我找不到真正生活中人类的影子。
我真的很想跟导演说,既然那么大力气做宣传让你的作品被大家期待和关注,那么为什么不多动动脑子呢,这样的东西拍出来会对某部分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如果你否认了自己有这样的一种责任,那么你为什么选择这三个字作为片名呢?
还有,我是绝对关注和支持独立电影的,那些独立影人为了壮大这片领土不知道默默做了多少努力才有了现在的一点成就,比如现在好像已经进入到了视频导演的时代了,我想说,还是不要把他们辛苦创造出来的成果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好么,如果你说你并没有想进入这个队伍中,那么好,请不要把你拍的东西称为电影好么,哪怕前面加了一个微字。
最后说点没什么力度的,我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女生可以天天甩着长发还有大黑眼线还有时刻戴着耳机的,如果有,那么绝对是被大家讨厌的非主流,要不就是还是被大家讨厌的暴发户二代。
还有,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女生的胸都没有那么大,反正我没有,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那么大。
或者有也是个别,这个别也会注意尺度不会明摆着让别人把自己当婊子的她会选择保护自己的胸在衣服里面。
看完后感触颇多。
90后,一个被冠以NC称号,在社会各种批评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所有年长的一代对90后都抱以质疑的态度,看着我们犯错也理所当然地觉得“果然是90后。
”好像犯错已经是我们这一代惯有的行为,所有错误是我们一手造成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个电影,先不管其中的细节拍摄技巧,情节的合乎常理性是怎么样的,我们把重点放在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上。
我们先看到一个漂亮女生各种叛逆行为,然后看到了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
父母的离异让她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一沓厚厚的纸币能带来多少温暖?
电影中的母亲想要管教女儿,可最后还是被女儿说的哑口无言。
她自己的行为,对女儿的态度让她还有什么资格站在那里对她加以批评?
女儿受人欺负的时候,误入歧途的时候,她在哪里?
开家长会的时候又在哪里?
这是父母本该尽的职责,父母俩人还要互相推脱。
到电影的最后,女儿回家,听见家中父亲把女人带回家房间里跌宕起伏的声音,还是决定离开家。
这也是推向电影高潮的起点。
女生被三个黑帮带走,带到教室里进行施暴。
教室里多了三个人,一对准备裸体聊工作的敬业教师,一个准备进来破口大骂,又立马闭嘴的门卫大叔。
当黑帮老大开始施暴的时候,女生无助的眼神,拼命地呼救,旁边三个人的无动于衷。
我看着心里就像是被揪着。
这就是现实啊。
你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帮助她。
最后冲进来的是一个暗恋女生许久的一个留级男生。
当他被三个黑帮打昏到被拖走,他们三个人还是无动于衷。
这种无动于衷是多么大的残忍。
对这个女生来说,她的叛逆沉沦又算得了什么?
当黑帮老大再次施暴的时候,男生竟然还能站起来,一直咬着黑帮老大的耳朵不放。
另外三个人也算是受到了良心的推动,开始反抗起来。
这是我唯一看到的一丝欣慰。
可这丝欣慰来的太晚,像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一样。
电影的最后,是代表正义的警察来了,抓走了黑帮。
黑帮老大说“你们别推我,我可以自己走。
”可那个男生呢?
是躺在床上,被推进救护车的。
看完这部电影,看到一部影评,对这部电影各种细节上的批评。
这些我都顾不上,我想到的是更深的思考。
对90后,对这个社会未来的思考。
90后,我代表其中的一员,很想说些话。
我本来自认为我是90后里不一样的,和那些所谓的NC不一样。
我以为我不一样,其实我们都一样。
我们都背负着社会的指责,也背负着社会不看好的“期待”,还背负着这个物质时代的压力。
出生于90年,我们是最早接触社会的新一批代表90后的一代。
我们初生牛犊,我们勇敢地入世。
可是,看到的却是什么?
官员施暴,警察说“带套不犯法”;一个孕妇遭抢劫,一个人站出来帮她,被砍数刀。
最后他发求助,只是希望寻找到孕妇能为他做证人!
;“我爸是李刚!
”……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
这个就是社会么?
我一直抱以坚信一切美好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看待这个世界。
可每次,社会回馈的内容却让我一次一次地怀疑自己的价值观。
我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社会里有光明,也会有黑暗,没有这些黑暗,怎么衬托光明的美好呢?
可是,衬托物是不是多了一点呢?
90后,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接触事物的途径很多,接触到的东西也很多。
我们看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经历过来的,懂得的道理也都是前人总结下来的。
我们直接摘果,却从来不知道果子长大的过程。
我看到身边很多人,“心智成熟”。
可是,我们才20岁,我们看到得再多也都是别人的故事,总结的再透彻也是别人的故事。
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20岁的人能经历多少苦大仇深的事情。
真正成熟的人也是不会将这些话挂在嘴边的。
大学生是懂道理的一类人。
这是我最近的深有体会。
在这个“速成”的社会节奏下,对待事物的处理,我们总是会直接选取最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些都是理论上,前人总结得出的。
不走弯路,是在这个“速成”时代里必须学会的技能。
从前我们被教育,“做人要谦逊”“谦虚使人进步”。
然后看到各大成功人士的总结:“做人要懂得隐忍,低调。
”然后我们也开始这么做,是的,理论应该应用于实践。
而最近的工作,接触的各种人群。
有那种有一点身份就叫嚣高姿态瞧不起大学生的人,也有低调有礼貌各种配合的人。
前者只会让人觉得他是个SB;而后者的态度让我们敬佩。
而且发现,后者的身份地位都比前者高。
“谦逊是一种美德。
”——这是我自己体会到的,不是书上看来的,不是前人总结的。
我觉得大学时间段,是一个人树立价值观的时期。
而树立价值观,就像是盲人摸象。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
真实的世界什么样,从不同角度,我们看到的也都不一样,想法也就不一样。
只有接触更多事物,更多人群,才能摸到更接近真实的“象”。
一定要接触那些 所谓的"好"与"坏",才能做出内心的判断,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好"。
把握大学四年,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或许四年还不一定够。
一定要沉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这个问题。
好像跑题了,还跑的有些远。
最近的一些感触想说出来,不想被憋坏,就一股脑地涌出来了。
关于90后,我们看到的最多,学习的最多,可实践和亲身体会的还不够多,不能撑起我们的理论平台,反而让我们心浮气躁,急于速成。
但是,也请所有社会各方人士,给90后多一点包容,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支持,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时间,还有就是,请多角度地看待我们,千万不要很轻易地,就给我们下定论。
今天上空间的时候,看到同学分享的电影,上面写的是“最真实,最火爆,最叛逆的90后《青春期》”,尼玛,当时我就激动了啊。
90后的电影啊,我喜欢啊,然后我就带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看了,然后你妈的我从来不知道影评时啥东西的人,注册了一个账号,就为了写影评啊,因为尼玛我忍不住啊。
尼玛啊,是谁的的90后是这样的啊,尼玛我就是90后啊。
尼玛谁告诉你的高中生是这样的啊,尼玛我就是高中生啊,尼玛谁告诉你90后的女生在男厕所吸烟啊,尼玛你让在男厕所吸烟的男同学情何以堪啊,尼玛谁告诉你的90后的人长这么老啊,那粉底擦的,我哩个去,我以为大白天的看到吸血鬼啦。
尼玛,脑残的编剧啊。
哎呦,我哩个去,我真不想说了啊,你看那女猪脚,妈呀,你是去上学啊,还是去做生意啊,你打扮的也太他妈的清新脱俗了吧。
还有那男主角,我看到开头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黄片啊,有木有啊、导演啊,不带这样污蔑我们90的,真的,你带这样玩的,你伤害了我们啊。
90后虽然是叛逆的一代,但叛逆不代表我们傻逼啊,不代表我们不知道警察叔叔是什么啊,不代表做完人流第二天就能打排球啊,我们不是你妈的金刚不坏之身啊。
好了,说完之后我心情顿时好了许多啊。
好了上一篇里无厘头吐槽完毕,说点实在的。
这剧本是挺扯,情节就算是说得过去,有点刻意夸张搞笑的安排,不过这种情节在韩国喜剧片里面看太多,那种夸张加点雷人加点色,就像韩国泡菜,味道浓烈吃着还有点上瘾。
不过这个电影里面加了这些元素却达不到人家的效果,就像是吃着零食忽然吃了口酸菜一样有那么点别扭怪怪的大片看多了,人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不过小众影片小制作的不能和大片拼,也没得可拼。
写过剧本的人都知道,要完整一个故事没那么容易。
拍过电影的都知道,每个镜头都是设计过的,场景灯光,人物走位……采过带子的人都知道光弄个素材就好久。
后期的人伤不起,剪辑、加配乐、蒙太奇、调色、字幕……每样都让人崩溃。
导演伤不起,费劲拔力盯全程……演员伤不起,演完一场又一场……全体人员都是纯体力啊。
好吧,真的很累。
没有名导、名剪、名演、名摄像。
没有大票赞助商。
劳动者光荣,我们看惯了美人,也要允许平平大众的面貌存在。
我们看惯了大片,也要懂得欣赏小成本的闪光处。
光批没有用,这个撸管男和酥胸小荡妇的故事。
光赞也没用,这个不良少女和纯情宅男的故事。
感谢有这个载体让我们的批赞都有迹可循说得出口。
每个故事的诞生都有其用意,每个电影的诞生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
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大相径庭,但是看完之后总归会有自己内心的想法。
开始我不知道这个编剧导演是不是要表达的是90后的非典型事例,篇名是《青春期》,可以理解成所有处于青春期的人们的故事,不过情节中出现老师们提出“现在的90后……”立马将片名的范围缩小。
而引起90后门吐槽的台词,还是“脑残”这个字眼 我的天,即使说的是特例,也依然引得90后的痛骂、不满。
男女主角的事情,其实也算平常,只是绝大多数身处学校的学生们,是没有见过舞厅等的花花场所的标准学生。
不过每个学校都有那种不良少男少女。
没见过是你没见过,见过的你就会说,这尼玛算个屁……稀松平常而已。
说到这里关于怎么个不良就不往下说了。
你见过就会明白,这并不算是夸张。
令人印象比较深的是那句“信什么不好,信爱情”。
只是女猪脚和姐妹们闲聊时候一个姐妹随口说出的句子。
是太现实,还是受过伤,没有些经历的人(学生)大多是不会轻易谈吐这样消极句子的。
(毕竟我们写的课文里还有什么《孔雀东南飞》的动人故事情节,《江城子》思妻的动情哀婉……)情窦初开的人,一般是怀有美好信念的。
父母离异,都不顾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孩子的自我放逐。
小雨,示例的典型。
对小雨一见钟情的小菲,用笨拙的折纸鹤些心里话的方式来对小雨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慕。
确实让人觉得好笨,也让小雨这种不良少女觉得很白痴。
谁还会记得初恋那些情动的年华里面,谁不是笨拙的呢,暗恋或者是表白,是曾经青春里面最美好的记忆,也许被人遗忘了,也许忽然在电影里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会成了SB情节的笑点。
最初的爱是深刻的、固执的、百折不挠的……大多更是失败的。
小菲的亦是如此。
最后一支纸鹤,他说是时间将他的爱耗尽。
这时间并不够长,影片中他是留级生,他是猥琐男,但爱情里他是勇敢的,敢于表白,敢于努力,敢于奉献,敢于拼命,只是他累了,是所经历的一切将他磨损。
小雨,她的家庭让她不相信亲情。
朋友的出卖,让她不相信友情。
堕胎,让她不相信爱情。
偏偏这个时候真爱出现,以一种她不接受的(长得很抱歉)样貌(貌似无聊的纸鹤)姿态。
然后默默守护(跟踪),当她的心渐渐开始接纳小菲,玩乐引来的不良后果(堕胎和被抓),一切的终极矛盾开始发生。
小菲守护她到了最后终于累了。
“消耗”是感情的放手,还是泯灭。
貌似最终女主角小雨还是与真爱擦肩而过了。
这样跌宕的情节,在一个年少(应该还未成年)学生的身上真的是大了点,小小的心脏难以承受故事就这样遗憾的结束了过程中有夸张,有搞笑,有煽情。
到最后还是让人想起了开始那句“信什么不好,信爱情”。
在这样单纯的年华里,在只一季情窦初开里,在那经历过的情感里,好像一语成偈。
有点消极。
该相信吧,相信那些最初的爱,即使没有做到最后,即使没有做到很远,但是他清澈深刻的出现过。
像小菲在天桥上对小雨说的,要相信那些美好,才会真正的遇见和拥有美好。
PS:总体觉得有点像表演班的毕业设计。
期待了一个假期的片子至今才看却真的是略感失望咯。
好大的title---青春期,好大的口气---最能反映90后真实情感的影片,好大的噱头---性早熟 堕胎 迷失少女 自慰少男 blah blah blah……可是大家如果需要这些刺激,倒不如去看看英剧skins,看看人家是怎么把青少年糜烂堕落的画面赤裸裸地展露在镜头下,看看人家怎么安排sid这个阳痿男迷恋大奶子美女michelle的剧情,看看人家是怎么描写那些迷惘和挣扎和爱和希望。
而不是扔个夜总会蛇头出来一嘴一个尼玛地装彪子,不是去把大堆大堆的事物都描写得恶心不堪不值得相信然后给90后们充分的借口去放纵,不是就这么随手刻画一个沉迷打手枪而耽误学业后来为漂亮mm鼓起勇气奋勇直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挫男,小雨有可能不单单是因为家庭破裂老妈强势老爸到处搞女人才放纵,小菲或许看到心爱的女神被几坨大肥肉按着准备qj的时候没有勇气去挡玻璃瓶和雨点般的拳头或许他就这么眼睁睁地痛到撕心裂肺地看着女孩儿被轮然后两人决裂然后小菲受不了内心折磨而自杀……对于90后的孩纸们其实往往越复杂的结局,越有可能发生。
这部片子里的情节台词选角等等,都稍显拙劣了。
不过如果说这片儿是个90后最好至少是个93后小孩编导的话也算是情有可原,不知道是不是捏。
至于这里头小菲追小雨的情节其实还很温暖,虽然千纸鹤和那些文字还是比较老土可是,至少小雨看着那些千纸鹤笑的时候,感觉很真实。
题目太大,故事却实在太小了。
青春是什么,真的无力诠释,我只记得最近的那次思考是看完张内咸的草莓百分百以及胖波学长一豆友给那片子写的评论文章,看完别人的解读觉得自己能想到的问题也实在太浅,或许我还没有走出我的青春期,或许我还算是没有开始老去,我还可以仗着这张还算有点点萝莉的脸对着那些问我靓女今年你读初几啊的大叔坏笑,我还可以在自己的日记里骂前男友的现女友是87年老女人,我还是个90后元老。
可是,现在当你踏出家门,旅途上遇到的带着二三十人的团的导游是91年男孩,在salon给你洗头的是个95年的mm,更不用说你的某某老同学已经嫁人了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高中的好朋友已经专科毕业拿着一个月3000的工资陪客户跑销售了。
社会已经涌入大批85后90后的,那些曾经不听话的叛逆的孩子。
再怎么青春烂漫,可以蹦跶得那么欢乐的日子也不长了,我们终将都华丽丽地升级为社会这个大机器的零件一枚,变成那个曾经被自己鄙视后来准备被00后鄙视的傻逼。
在天涯看了帖子,女猪脚陪睡车震什么的。。
百度了一下青春失乐园,发现它的姊妹篇,无聊就看了。
以前一直喜欢青春片的,后来绝缘过好长一阵子。
看这片子纯属好奇百度词条里的那海报,以及扣在90后身上的世界。
本来以为酷6会屏蔽我,没想到顺利加载了,五十分钟,说长不长,看吧。
我也是90后生人,曾经冷艳高贵的鄙视过90后,最终对抨击之类的事不带感了。
但不得不说,比对其他90后,自己脑残的地方一样没少过,热血的地方只增不减。
这电影好评,编剧脑袋里住了个郭四娘,觉得残酷青春就是打架ML上医院。
适当精粉的时候变成了小流氓,撸管乱酸无所不能。
导演过于崇尚对比度,以至于女猪脚眼皮厚得不真实,下巴厚得太真实。
本来是用来打趣的片子,就是应该吐槽,但看完之后竟有种感觉:嗨,真像内谁和内谁。。。
像谁呢,撇不清了。
松垮的校服,满脸的青春痘,暧昧的话题,过高的围墙,没事儿就转着的笔,无声的眉来眼去,拿个扫帚顺便打人,随口而出的“我去”。。
真像那帮人。。。
匆匆看了dber的评论,敢情大家都从根本上不理解这种乱折腾的青春,作为一直在烂班里墨守成规的人,其实不要脸的说,我还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在操场的时候多数不是送秋波而是看笔记,穿着校服还是不能显瘦,戴眼镜不买衣服也木有粉红色的包,看见别人更是明显装逼实则害羞,不敢突破条条框框,别人说什么都从心里过几千遍,死板得太明显。
不过好歹八卦过,也发过狠心,加上周围的潜移默化。
如果身边真有电影里演得情节,也觉不出奇怪。
忽然想起初中时候喜欢的几个姑娘,和女主一模一样的生活作风。
曾经暗自听着别人酸不拉几的评论,心里升起崇拜。
其实崇拜什么呢,不好说,兴许是脑残腐败情节发作,也许是肯定另一个自己的可塑性。
明明我也赋闲在家,明明我也是被搪塞过去的人,可是那时间都用来和自己对话了,那钱都用来淘唱片和置办参考书了。
如果不那么守规矩呢,也许是另一个自己吧,过着另外的生活吧,这样的想法源源不断。
其实着急什么呢,或者等待什么呢。
总觉得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但结果必然相同。
后来得知了初中几个姑娘的消息,一个个都懂事的不行,再也不轻易怨谁,不禁让人感叹生活变化快。
你还是这样的你,另外走一条路又有何不同。
循规蹈矩两点一线的青春怎么样,打架斗殴玩乐的青春怎么样。
分分明,只是表面不同,主角还是你。
不过我总觉得我这个傻逼没有所谓的青春期啊,或者说没有那么潇洒过的青春。
缺憾点什么,不过这样也好,我还有老实的痘疤。
不过迟早一天,痘疤也会不见。
到那时我定是发自内心的冷艳高贵了,期待吧。
我是大学教师我的学生都是90后,绝大部分很努力的,几十家境很普通看着他们能想起20年前我们的努力自我感觉其实不用分什么70后、80后、90后、00后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的特色, 看不起哪个后,只能证明自己的狭隘和无知我家孩子00后的,00后的小学生也很努力的,等他们大了也有青春期,依然主流还是是奋进努力,如同现在的90后我相信他们。
相信孩子吧,等上10年后回头看,就明白对他们曾经的怀疑是多么可笑!
不是所有青春期都是打着飞机扰着民。
不是所有青春期都有低胸装拖着的大胸脯。
不是所有青春期都有穿着那么丑的校服,类似港片里面的拉帮结伙问题少女。
不是所有青春期都有神态暧昧做作装处女的女老师,和猥琐下流表情淫荡的男老师。
我的青春期,男生自然共同语言特别多,讨论各种优却也不敢紧盯女生大咪咪不到晕倒不罢休;我的青春期,男生在厕所抽烟,不会笨到留一堆烟头被人抓;我的青春期,女生敢画着大浓妆不被弄死算你牛逼!!
我的青春期也没有那么怂的男生,哪怕你想和女生一夜情看到她被骚扰居然还能躲的下去!!!
以及我的青春期,从来没想过体现到电影里就变成了各种猥琐色情的场面。
尼玛这不叫青春期!
这部电影让我有了便秘的感受,就是你想要的永远出不来,出来的都是屁。
原谅我低俗了。
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看到这么文艺的话时我哭了。
你的青春期会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对着你说这样一句话,然后你还颇多触动,不是所有人的青春期都那么文艺装逼非主流。
感情编剧才是九零后。
诸如二,脑残之类的词汇大多出现在21世纪。
我突然顿悟了。
其实我们都被骗了。
这是一个零零后导演的片子。
好了我只看了15分钟,掐
百无聊赖之际,跟着网上的流行风向看了一部所谓最激情最劲爆最性感的大电影《青春期》,正如之前看到的预告片和宣传照的时候所预料的那样,这就是一肉片儿。
撸管男爱上了婊子,色狼体育老师爱上风骚女教师。
两条模糊的主线一个很落俗套的故事,被硬生生的安上了青春的外套,以各种肉所充斥的屏幕为噱头,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展示的,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奢望能从电影里看到什么想法,结果也是情理之中。
我想着这应该是一部展示北京高中生的电影,从小胡同到大夜店都能看出北京的影子。
然而人物性格缺完全体现不出,好色并懦弱的体育老师还有且与反抗的门房大爷,这绝不是北京爷们儿的性格。
还有那几个所谓的黑社会,正经的北京人没有几个是黑社会,电影里的傻逼操着一口拧巴的京腔和网络语言,不伦不类。
另外,北京的夜店虽然脏,但还是有素质的。
从电影的企宣来看,这是一部描写九零后校园生活的电影。
从导演的镜头里可以看出,他眼中的九零后无疑被认定为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我不知道作为八零后的导演,有没有考虑过在他的青春是否被七零后六零后认定是垮掉的一代。
可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哪个八零后垮掉了。
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的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时代塑造了每一代人,七零八零九零都一样,九零后没有人们说的那么操蛋,只是他们的缺点被过于放大了。
学校,我严重怀疑导演是否上过祖国的高中,在这样一个严格压榨学生的教育环境下,翻墙翘课,滥交怀孕,考试零分,露沟露肉,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被几个婊子轻松的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甚至开始懊恼没有机会就读于这所高中,至少它能丰富我天马行空的大脑。
当电影超出了现实应有的界限的时候,这个电影就成了科幻片。
当婊子都开始相信爱情的时候,你还信吗。
拜金的婊子为千纸鹤所打动,是的,就是被五毛钱好几百张的千纸鹤所打动,如果这样就能打动拜金女的话,那么《非诚勿扰》一定是个科学探索节目。
爱情有的时候确实很简单,但在这个故事里并不适用,婊子毕竟是婊子,她自己都不奢望自己能立牌坊,可是导演却非要给她弄一块儿。
英雄一样的父母造就了婊子一样的闺女。
怀孕!
注意是怀孕!
我没见过哪个母亲面对十几岁的怀孕女儿能够如此淡定的,淡定之余还能准确的判断出孩子他爹的真伪这事儿就更淡定了,淡定的以至于令我不淡定。
看到父亲和姑娘打炮的时候,我突然有了梦回唐朝的感觉,所谓夜不闭户,不过如此,神往而不能至,空悲切。
从演技而言,婊子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只是脸上那厚厚的一层粉让人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也不像是高中生,说是饱经风霜也不为过。
撸管男虽然把猥琐和懦弱展现的淋漓尽致,可是绝对谈不上什么演技,可以理解为本色出演吧。
另外配音上让人大失所望,后期制作实在是太操蛋。
镜头的轮转没有给人任何的新鲜感,感觉导演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展现婊子美丽脆弱又敏感的一面。
大量的镜头都投向了那些垫起来的胸脯和露出来的大腿,导演视乎是在试图用这种原始的肉色唤起观众的兴奋点以及掩盖拍摄和故事上的不足,这种捉襟见肘的行为无疑是很傻逼的。
故事的结尾既粗糙又细腻,一根木头棒子就能唬倒偷情未遂的体育老师,一个眼神就能震慑视察巡逻的门房大爷,一块胶带就能束缚住肢体丰富的婊子,最终,一嘴钢牙不但能干倒威风八面的黑老大,还能唤起沉睡已久的勇气,体育老师和门房大爷同时雄起,犹如两个吃了伟哥的垂暮老人,我特别想知道他们丫刚才干嘛去了。
这是一个完全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他在为电影添加了大些许无关痛痒的元素的同时忽略了大量的实时,比如强大的校规,比如牛逼的110,比如传统的道德。
好吧,也许导演就是想拍一部科幻片,而我这个凡夫俗子却不能理解导演真正的思想,我该死。
虽然这样很不厚道,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这是部很黄很暴力的片子,那几张剧照也够唬人的,看完以后觉得这片子还是比较坑爹的尽管有的拍的貌似很有深沉的悲情色彩,但是我却不厚道地从头欢乐到尾片子也许是好心地想揭示些神马,好让人们深思,里面的情节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的确确存在这样的孩纸们。
可是,这就不该完全把屎盆子扣在90后上啊,难道80后中就木有出现过这些事么?
个别情况应该个别对待,我十分不赞同一棒子打到一片的做法。
尤其是在某个丑闻一公布,那些“老一辈”的人们就跳出来说,这一代的孩纸们肿么都成了这样啊(惋惜、悲情、痛心、为后代担忧神马的)不是吧,正常生长的孩纸们才是主流好吧哪个时期没有出现过几个特别的人物事件呢不能说有出生在90年代的孩纸堕落了,就评判这一代的孩纸都不靠谱了,那沉默安分的大多数们不是很冤?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演罢,下一代登场,“老一辈”不能对下一代老是片面地看待,一个小黑点就无限放大。
问题的确存在,解决问题就是了,为神马要伤及无辜呢话说,这片子里面的主演貌似自己都不是90后呢……赵奕欢是87年的,哎我个人觉得这片子不该口口声声说自己讲90后,太主观了不过还是感谢它,真的像 鬼面 说的,让我欢乐了一下午
该死的阉割版……
一下就想到高中见识.
看到最经典的一句评论:我发现我的青春是如此苍白无力
八零后非要把九零后的世界描绘的这么崩坏吗
傻逼没经历过青春期周围的生活好像也不是人类能遇到的
《老男孩》带来的恶果之一就的贩卖情怀、把时代元素符号化或者贴标签的投机主义之作越来越多,就像南锣鼓巷里成批量生产、贩卖文化标签的那些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水杯和笔记本。
我擦 我特麼又"被代表"了。這傻逼導演是不入流的垃圾高中畢業的吧。
其实故事还可以的。
撸管宅男长得真猥琐╮( ̄▽ ̄")╭
听到男主说话我就想掐死他。。。更尼玛的是他叫汪小菲
亮点太多,无法吐槽
给女主4颗星
充分体现现在国人的跋扈。
残酷的青春!
可以说脏话吗?
女主角还是挺漂亮的,值三星,其余的都是扯淡啊
啊呀 美女!
这是给90后看的 多少都亲身经历过
这什么高中?还让染头发,化大浓妆,勾引男老师…………………………
制服的诱惑,烂片也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