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说的不是丹麦女孩卡罗尔。
她,清瘦冷漠,像有厌食症的T台GIRL,漫不经心,喝着一支大瓶装奶,她望着度假别墅的草坪,妈妈正在做瑜伽……这个夏天,她17岁。
她叫桑格莉。
《桑格莉之夏》是奥斯特制作的那条天空蓝的小蓝裙,干净清爽小优雅,搭一副针织破洞马海毛手套,又有点型格耍酷小叛逆。
北欧小国立陶宛,秉承俄罗斯的传统,有芭蕾舞女演员,飞机空中花式表演,森林,冷水湖泊,极短而又有点寒意的夏天,和《夏天遗失的27个吻》里的浪漫诗意。
她,甜美热情,热爱女红,普通人家女孩奥特斯,被桑格莉仿佛性冷淡的高傲深深吸引。
她们年纪相仿,她却需要四处打工养活自己,甜品店店员,节日礼仪小姐……还好,她有一个暖宝宝一样的妈妈,在她被任性的桑格莉伤害的时候,给她做“盐”和“糖”放一起的小饼干。
桑格莉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经常去她家别墅附近的机场看飞机。
和平凡的奥斯特相比,桑格莉是忧郁而病态的,她被她的酷所吸引,她喜欢她的温暖。
奥斯特在桑格莉道歉时说,你知道我对你是最好的。
这种经典的青春组合似曾相识,在去年上画的国产电影《少女哪吒》中,王晓冰和李小路也是这样一对好朋友,一个是动不动就感觉难受的任性小公举,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侠女。
《少女哪吒》将少女的基情停留在友谊阶段,《桑格莉的夏天》却肉帛相见,满屏活色生香。
《桑格莉的夏天》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女同青春片”。
为了猎奇而观影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她们并非天生的蕾丝边,她们是普通女孩之间的嬉戏和成长,只不过这种嬉戏和成长里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性爱。
桑格莉刚刚加入到奥斯特的朋友中时,开车的男孩子就和她对上了眼,那天愉快地玩完后,桑格莉看着那些高压电塔说很美(她后来为了克服恐高症就是爬的这座塔),男孩停下车,说她的耳朵长得有趣,两人心照不宣,玩了回车震。
只是桑格莉面无表情,似乎她不仅是表面的性冷淡,而是骨子里冷淡性。
第二次篝火派对,男孩从鱼肚子里剖出了一条长虫,众人做恶心状,桑格莉却抢了男孩的风头,她将长虫放在鞋尖,绕在手上,男孩忍不住拎起丢得老远。
在我们地球人的文化里,男人的面子始终是一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开它的女人都叫女汉子。
女汉子桑格莉这次在高塔前未做任何停留,骑上自行车径自离开。
桑格莉的异性性爱冒险到此结束。
少男少女其实是无法真正理解和相爱的,都说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懂异性。
但是同性却不同,同性对你的小确幸小痛苦几乎是秒懂。
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手上的伤痕时,她就充满同情地数出一只胳膊17道,一只14道,她知道她总会凑够17道的。
17,刚好是她们第一天见面抽中的号码,那个号码可以让桑格莉免费享受和飞行员同飞。
但是,桑格莉放弃了,她回到家就给自己添了一道刀痕。
她第一次这么干是因为妈妈说她不配叫桑格莉,她的名字是力量的意思。
跳芭蕾的妈妈曾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她在生活中的状态还是一个舞者,不停练习着,好像随时会再登台。
明星妈妈是每个孩子的噩梦,她们因为出色的天赋和努力成为明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总是能被那种光芒灼伤。
桑格莉内敛而沉闷,她没有继承妈妈的舞蹈天赋,她喜爱飞行却胆小如鼠,还有恐高症,飞行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白痴梦。
好在奥斯特及时出现,这个导演派给桑格莉17岁的成年礼,一个心灵的疗愈者。
桑格莉告诉她,自己做了一个梦,刀具掉进了浴缸,最后变成了奥斯特戴在头发边上的海螺。
海螺的意象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桑格莉去奥斯特的家,她赤裸着让奥斯特量尺寸后,她的手滑向桌边的大海螺的缝隙,那是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的裸体,桑格莉对这个丈量自己身体的人产生了欲望。
第二次是在湖边拍照,奥斯特的发边别着一只小海螺,桑格莉凑近它听大海的声音。
第三次同样是凹造型拍文艺照,桑格莉告诉奥斯特自己的梦境,自虐工具变成性欲望符号,桑格莉已经从隐秘的惩戒的痛苦和快感里找到了替代它的东西,是的,自虐对于自虐者而言是痛并快乐的,就像自慰带来的满足。
SO,那日黄昏,她们穿着星星点灯的裙子,在野花遍地的草丛中第一次尽情地撒欢,桑格莉的性冷淡消失了,她成为了一个正常激情的女孩。
这爱的色放给了她力量,她第一次一个人爬进了机舱,幻想着在天空俯瞰大地。
更进一步的治疗,是奥斯特让桑格莉躺在浴缸里,手臂画上伤痕,地上一滩血迹,COS梦中自杀的场景,心理学里释放黑暗情绪的方式如同挤掉伤口上的淤血和脓。
桑格莉再次在手臂上划下一道伤痕,奥斯特在自己的腹部划了一道,You jump, I jump! 这种共情如同最强的爱情誓言。
划伤痕的自虐在这里变成了爱的仪式。
桑格莉充满迷恋地亲吻着奥斯特腹部的伤痕,她们浑然一体,尽情尽性。
她们的精神之爱使性爱获得了更多高潮的奖励。
但是问题始终存在,只要桑格莉一天没飞上天,自我无法得到实现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存在一天。
桑格莉被高傲掩饰的自卑随着飞行体验的失败最后爆发出来,她再次割伤自己,和奥斯特绝交,烧掉她们情感象征的小蓝裙,甚至一度跳入湖中想自杀,但是呛了几口水后,她开始挣扎,她开始湿漉漉地爬回栈道,栈道旁的灯如同机场安全降落时的指示灯……死过一次的她终于明白,她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梦想和恐惧。
第二天,云淡风轻的早餐时间(与昨夜黑暗湖水中致命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她第一次问妈妈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妈妈说当你站在后台等待时,你感觉心都要跳出胸口了。
但是一站上舞台,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响起,你就被它抓住,全心投入。
这就是桑格莉想要的自由。
当她开上飞机,做出电影刚开始时那些特技飞行师们才能做出的自由落体旋转动作,如同一只急速下坠的鸟。
这就是她释放能量的出口。
她所有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个,天空才是她的舞台。
她重新找回了奥斯特,请求她的原谅。
她开始爬那座高塔,为了治疗她的恐高症。
这个不动声色的关于梦想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爱的能量如何拯救绝望和恐惧的故事,衔接自然,构思精巧,前后呼应,看似平静甜美的少女生活,却处处暗藏杀机,残酷青春为何残酷,只因太多内心戏。
做出决定的年纪,也是对自己惩罚和责难的最后期限,17道伤痕是17次对自己的失望,17次不可饶恕的自我惩罚,17次,够了,不能再多了!
这个夏天,桑格莉在奥斯特的帮助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两年后,奥斯特带着她拍的照片去找桑格莉,桑格莉一身飞行员制服,飒爽英姿让奥斯特惊叹,这个让她着迷的女生已经成为了一个自带光芒的气场女王,她可以让男人和女人都为她意乱情迷,她塑造了她,却也正在失去她。
那杯一口没喝,令人惆怅的爱尔兰咖啡知道她。
跟随新新人类成长的步伐,青春电影在不断进化,《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
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
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当人们惊叹立陶宛这个才6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拍出这样的电影时,你或许不知,该国现任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就是位金发美女,他们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啊!
今年三月,一部同样是飞行题材的港产青春片《那一天我们会飞》即将上画,这部香港的《我的少女时代》里充满了90年代的港式青春的怀旧元素,《少女哪吒》怀了一把大陆小镇青年少女时代的旧,《我的少女时代》怀的是台味的少男少女们的旧,《桑格莉之夏》不用怀旧,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分享它的人深深感动,谁说言青春必怀旧?
当下的青春就是最好的青春,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表达的技能。
桑格莉是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故事,风格很像德尼,叙事简单,镜头细腻。
导演参与创作过一个叫《想飞的轮椅女孩》的电影,同样也是两个女孩子发现自我的故事。
这部直接把“轮椅”这个具象的东西丢掉了,而换成了“恐高和情感障碍”这样的非实体感觉,所以影像方面用了很多幻想和意识流来传递桑格莉的感官和感情波动。
奥斯特是这个电影里试图了解她并帮助她探索身体和内心,最后找到自我的人。
这不像是一个探讨同性的电影,它不涉及到性别认知,也不涉及到社会压力。
首先桑格莉的母亲散失了她最真实的自我(她不再跳舞),她对桑格莉严厉和缺乏关心,这导致桑格莉无法借助家庭的力量摆脱内心的阻碍,奥斯特的接近和爱弥补了她母爱和友谊的缺失,她的爱是桑格莉找到自我的动力。
同时,两个女孩子的情欲部分和电影中男女的情欲部分非常不一样,电影中设置一场男女情欲戏,也给桑格莉安排了一个喜欢她的男孩,男孩和女孩的恋爱情欲并非不美好,但桑格莉明显最后是感到抗拒的,所以她后面和奥斯特这样的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最后结局,桑格莉从心里层面已经不再需要奥斯特了,奥斯特也似乎并没有挽留她的意思,只是笑中含泪看着她主动接近的爱人翱翔云端。
导演的解释也很现实。
相比于这些内在的层面,外在直接得多。
风景极美,两个主演颜值非常高,配乐合适又好听,对于个人而言它最突出的地方是爱情不以占有或者身份的确认为目的,而去表现爱人的自我确认和价值实现。
还记得去年年底的那部“大魔王与小白兔”系列的女同电影《卡罗尔》吗?
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饰演的一对女同性恋恋人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影片本身也因出色的摄影和优秀的剧本广受好评,被视为颁奖季的大热门。
虽然最后《卡罗尔》很遗憾地在颁奖季几乎没有拿到一个重量级的奖项,但是无损这部电影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被不少人誉为“最美的爱情”。
那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同样也涉及女同题材,但我却觉得它比《卡罗尔》更美!
因为片中的“她们”更年轻!
<图片1>这部电影就是去年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参展并获得评审团大奖提名的立陶宛电影《桑格莉之夏》,本片也被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15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片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非常年轻的女演员,比起凯特CP二人的成熟女人魅力,本片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们的声音,她们的笑容,她们的身体,无时不刻都在展现着青春的美好,让我这个已经奔三的大男人看完了倍感羡慕也怅然若失啊!
两位女主角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非常鲜明。
桑格莉出生在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家庭中的气氛略显严肃刻板,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也迷茫怯懦的女孩,在遇见桑格莉之前,她几乎形单影只,住在只有一张床的冰冷房间,反复用圆规在自己的胳膊上划下血痕。
饰演桑格莉的女演员,本身身上就带着一股淡淡的典型的东欧忧郁气质,对角色常态下的表现非常自然。
然而在一颗沉默的心背后,桑格莉却隐藏着一个翱翔天空的伟大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也是在遇见奥丝特后,她才敢说出口。
<图片2><图片3>另一位女主角,桑格莉的恋人奥丝特却是一个像阳光一样明媚的女孩。
她热情开朗,古灵精怪,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便勇敢地展开邀约。
也正是在奥丝特的影响之下,桑格莉的生活从一片苍白开始有了色彩。
奥丝特带着桑格莉去游泳、参加派对,为桑格莉亲手设计缝制美丽的衣服,并为她拍照。
她们一起去水边、去丛林、去深山,她们在河岸边拥抱,在草丛里一起穿着挂满彩灯的裙子,享受一切美丽到妙不可言的时刻。
片中奥丝特对桑格莉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柔软的爱意,细细地去感受,让人心神皆醉。
<图片4><图片5>如你所料,片中两位女主角有不少亲密的镜头,但却没有一点色情的味道,反而让人觉得美得自然,美得通透。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摄影相当注重美感,无论是对两个女孩鲜活年轻的身体的表现,还是仅仅一座依山而建的房子,尽显立陶宛如诗如画的东欧风情。
<图片6><图片7><图片8>电影对色彩的应用,充满了鲜明的意象,更增影片的美学效果。
桑格莉苍白冷漠,她的房间便是一片暗黄的布置和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棕色的单人床。
奥丝特光彩照人,她的房间便像一个奇妙的山洞一样,挂满了流光溢彩的装饰品。
桑格莉心情压抑的时候,会一个人沉入幽暗碧蓝的湖水中之中,头顶是更加默不作声的黑色夜空。
而当二人亲热的时候,房间里尽是暗红色的暧昧光线,闪烁不停,像一曲脸红的恋歌中藏满了不能说的秘密。
<图片9><图片10>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完全瞄准“女同”题材的电影。
毋庸置疑,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干净美丽的同性爱情的故事,然而,我觉得影片表达得更多的是:成长——关于桑格莉的飞翔梦。
在奥丝特的热情鼓舞下,桑格莉不仅说出了深藏心底的秘密——做一个飞行员的梦想,而且终于决定克服自己恐高的毛病迈出了第一步,去试飞。
第一次上飞机的时候,桑格莉还是有些忐忑的,她的表情是这样的:<图片11>但是美丽自信的奥丝特不以为然,脸上清晰地写着“亲爱滴加油,棒棒哒”!
<图片12>然而,第一次上天后的桑格莉的表情,简直比懵逼还懵逼:<图片13>被吓坏了的桑格莉,一度拒绝自己向往的天空,连带奥丝特都不搭理了,但最后还是在和奥丝特和解后,开始继续勇敢的尝试:练胆!
怎么练呢?
很简单,比如爬树:<图片14>上天台:<图片15>又比如来这:<图片16>这:<图片17>还有这:<图片18>终于,我们的桑格莉在俯瞰整个城市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图片19>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桑格莉终于开始飞行员的正式训练,一身制服的造型帅气而自信,一改之前忧郁妹子的形象,让人惊喜。
<图片20>而奥丝特看着终于成长的桑格莉,也眼含泪水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片21>看完整部电影后,我真的是爱上了这部作品。
爱它的每一个美丽的画面,爱它的每一个优雅的镜头,爱它清新的质感,更爱两个女孩纯美的爱情和青春成长绽放的温暖光芒!
<图片22>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识别上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或者搜索微信订阅号“影武者联盟”,微信号搜索WarriorEnjolras也可以关注哦!
期待我们一同遇见更多的惊喜吧!
先不说影片如何,仅仅是看这两张青春美好的脸,也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
Sangaile在飞行表演活动中遇到兼职做礼仪小姐的Auste,进而成为朋友。
Auste像夏天盛开的花一样美丽而绚烂,她对设计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Sangaile。
这是Sangaile去Auste家里吃果冻的时候。
看到Auste的房间我被惊艳到了。
门上那幅皮草啊!
感觉像进了一个美丽女巫的房间。
屋顶上倒挂着洋伞和椅子。
用纱和串起来的玻璃镜片装饰的顶灯。
她给每一个甜品起名字,让Sangaile当她的模特,为她和自己做各种各样的衣服,两人一起出游,摆pose,拍照。
如果说Sangaile之前在车上跟那个男生发生了点什么是出于对自我的迷茫的话,当她跟Auste在一起,她逐渐感受到力量,从Auste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
有两个细节:1. Sangaile第一次去发电厂咖啡厅找Auste是坐的公交车,透过玻璃窗是一张茫然无所谓的脸。
而以后Sangaile都是骑车,影片中多次出现她飞速蹬着车的镜头,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激情;2. 一个男生从鱼肚里找到一条长长的虫子,Auste去拍照让男生摸它,男生拒绝了。
Sangaile说,我来。
后来聊天中Sangaile提起她妈妈说过她不配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力量”,她认为自己是软弱的,从此开始割自己的手臂。
而Auste让她一次把最后三条割满,不能再多了。
一直跟她说:你可以。
要自信一点。
再试一次吧。
两只手臂的伤口凑够十七条之后(17,是Sangaile在飞行活动遇见Auste那天抽到的数字),Sangaile的内心活了过来,在Auste的鼓励下,她从自己的壁垒里走出来,去勇敢尝试,去体验失败,去痛苦失望,再经历与自己、与对方,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在Sangaile为了梦想与自我抗争的时候,软弱的时候,Auste给了她所有的陪伴、鼓励、安慰和拥抱。
影片里最后一次Auste和Sangaile外出拍照,是在Sangaile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试飞之后。
在黄昏的天空下,Sangaile主动把手臂伸出来,在镜头前完整地暴露过去的伤口。
这个时候,她已经真正认识并接受了自己,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两年以后,Sangaile经过刻苦的训练,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而Auste也顺利通过设计学院考试。
然而此时她们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相见时Auste压抑着激动想亲吻Sangaile时却被Sangaile亲吻在脸颊上的距离。
离别时Sangaile发动飞机,Auste两眼含泪。
爱的温暖让人成长,爱的痛苦也让人成长。
只是这一次,该轮到Auste来经历了。
眼中有泪的Auste。
我原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直到那天我遇见你。
从你眼中,我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是你的陪伴,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因为你,如今我更加爱自己。
《桑格莉之夏》(TheSummerofSangaile)是阿兰特•卡瓦伊特执导,茱莉亚•斯特波奈伊特、艾斯特•迪兹乌特等主演的美国剧情片,2015年1月22日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映;7月29日在法国上映,曾获2015圣丹斯世界剧情片单元最佳导演奖。
影片讲述17岁少女桑格莉Sangaile(茱莉亚·斯特波奈伊特饰)因胆怯而内向的个性,还有惧高症,未能实现架机梦想。
遇上大胆、自由、自我主张的同龄少女奥丝特Auste(艾斯特·迪兹乌特饰)后,后者的理解、爱情和支持,让她发生根本转变,努力通过爬树、攀爬脚手架和铁塔来克服恐高症,最终实现飞行梦想。
影片最后,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而奥丝特目送着飞机远去,但高兴仍掩过悲伤。
这是一部百合电影,奥丝特虽然同龄,但却沉稳老练,常以审视的目光像老师一样引导桑格莉渐入佳境;这也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电影,让人感到:真正的爱情,不管是异性还是同性,都可开启人生的新境界、新天地。
影片剧情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电影手册》),因此片中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气息。
导演借鉴纪录片手法,没有急着将任何叙事与空中的飞行影像相连,仿佛一个简单注视,仅是为了给观众关于飞翔的强烈视觉体验,直到一个半小时后,这段影像才产生回响——两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相互回应,完美契合于两条自由的切线间,烘托出那个爱的夏天的颤动,和分离的美好。
影片由法荷合拍,但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县Kyviske拍摄,对白语言也是立陶宛语,因此影片展现了立陶宛的优美风光,并藉诗意的影像叙事,捕捉少女青涩的美感以及追求梦想的年轻力量。
立陶宛(立Lietuvos/英Lithuania),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
国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4月,总人口288.9万,可谓地广人稀。
2022年GDP668亿欧元,人均GDP23598欧元。
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立陶宛成为前苏联成员国。
1990年3月11日,脱离苏联独立。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
在影片上映的2015年1月1日,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或是影片以立陶宛为背景的主要原因。
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据2013年数据,工业(不含建筑业)GDP占比为59.9%,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
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
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影片中屡现烟囱、还有开阔的草地就不足为奇了。
恐惧与自由似乎可以这样说,《桑格莉之夏》(The Summer of Sangaile 2015)这部电影,借同性之爱的故事表达了“恐惧与自由”之主题。
任何“自由”之不得,定与人的内心之“恐惧”脱不了干系,只不过这种“恐惧”之源有时是一种心理影响,有时是社会的强制,有时是一种道德约束。
虽然本片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即恐高症让女主角桑格莉自由飞翔的愿望无法实现,但它所反映出的恐惧与自由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结合本片具体细节,这种普适性大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恐惧阻止不了人性对自由的追寻;(2)恐惧可制约自由的实现,但恐惧也提升自由的价值;(3)“若为自由故”:克服恐惧后的自由是无法让它再失去的。
接下来,我们不妨对这几个方面稍作解释。
自由是一种人性需要,恐惧也是人性的特质,但我们从来不会为了免于恐惧而拒绝对自由的追寻,更多的时候是:当一种自由无法实现时,我们会争取相关自由予以弥补;当我们无法这样自由时,我们会那样去自由;一旦值得珍视的自由无法被忽略时,我们也会努力去寻找那种自由感,即便这会导致礼乐崩坏、社会失序,我们也往往在所不惜。
桑格莉显然过于看重飞翔的自由,然而恐高症让她对这种自由的实现举步维艰;此外,有可能,她现在所学的专业就与飞行有关,而她亲友都知道她有恐高症,所以,当她父母的一位朋友问及她现在所学时,她父亲只说她明年就要毕业了,帮她敷衍了亲友的问题,而紧接着她母亲却问她有没有想好将来干什么,这些问话在她看来显然都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即便如此,她还选择了飞行有关专业,这更说明她对飞行的自由看得多重了。
正因为如此,她对自己无法克服恐高的毛病是非常焦虑和生气的,所以,她对自己进行了自虐式的惩罚。
然而,这种惩罚是无法帮她克服恐惧的。
当自由飞翔无法实现,而她又无法将它放下,同时似乎也找不到可替代的相关的自由,她只好去寻找那种“自由感”了。
所以,她去交友,去放纵青春。
然而,即便有了自由的感觉,甚至她也不惜违逆双亲来维持这种感觉,但感觉似乎只能是感觉,每次“放纵”后,那螺旋翻转的飞机仍萦绕在心头,她对此如何能释怀?
显然,恐惧对桑格莉的飞翔自由起到了绝对的制约作用。
她的同性密友奥斯特非常清楚她的问题所在;她也知道桑格莉必须直面恐惧才能克服恐惧。
所以,她让桑格莉直接坐上了飞机。
在未进行任何循序渐进训练的基础上,奥斯特直接让她跟随专业飞行员在空中翻滚,无疑是一种险招,虽然不会有生命之虞,但直接将她的恐惧推向了极限。
所以,当飞机在着陆前的平稳飞行中,桑格莉有了从未有过的舒适感,但这并没能让她原谅奥斯特,下飞机后即拿奥斯特出气,甚至回家烧了她俩的“定情”信物,大有要跟奥斯特绝交之势。
当她缓过神来,当她从母亲那里知道,“自由”前的恐惧和紧张是正常现象时,她觉得自己错怪了奥斯特,于是她跟她道歉,她俩和解。
她也终于知道,要想克服恐惧必须自己付出努力,要想获得母亲所感受过的“最澄澈的时刻”,她必须自己去尝试。
于是,她鼓起勇气独自进行脱敏训练,从爬树,到爬高压线杆,一步比一步高,当她完全克服了恐高,她便主动要求再上蓝天。
可见,若没有朋友的帮助,桑格莉可能无法认识到还有比“恐高”更让她恐惧的;若没有母亲那番话,她可能无法认识到获得自由前的恐惧其实无比珍贵;同样,这番话也让她知道:恐惧虽可制约自由,但它也提升了自由的价值。
换言之,当一种“自由”可以毫不费力地便能获得和享有,这种自由也就无所谓自由了。
经历无比恐惧而获得的自由,是会令人倍加珍惜的。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两年后,当奥斯特拿着她们俩曾经合作过的作品来找她时,已成为飞行员的桑格莉却并不那么动情,而只把她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奥斯特显然是为了重续过去的感情而来,当她发现桑格莉看着过去的作品,边看边摇头时,当她发现桑格莉并不想为她而浪费训练时间时,当她看着桑格莉启动飞机却稍停了两秒只为向微笑致意一下时,她知道她们以后只能是普通朋友了,“爱情”,“若为自由故”,当然是可抛的了。
当然,这样说显得有点不近情理,无论是同性间的还是异性间的,只要感情足够纯真,都是美好而值得鼓励的事,但对于桑格莉来说,她们俩之间曾经有过的往事可能在她那儿并未上升到“爱情”的程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和奥斯特之所以走得很近,是缘于她想寻找的“自由感”,若无恐高,一开始她未见得会跟她交往,所以,最后流泪的只有奥斯特了。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PS. 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的工作人员:翻译:@movie404 时间轴:@二卯一丁 校对:@paradox帕拉多克斯
拿着号码17的桑格莉被奥斯特抽中 成为拥有飞行体验资格的幸运儿 同时也成为被奥斯特爱上的幸运儿 。
17真是桑格莉的幸运数 她很幸运在17岁的夏天遇到 爱她 成全她的奥斯特。
奥斯特对桑格莉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她献给桑格莉的情歌充满爱的力量 无尽温柔 。
If someone hurts you, 我如果爱你,I would be ready, 在你受到伤害之前,Because you are the one I love, 我就做好了准备,To protect you, 呵护你,to rescue you, 宠爱你,I could find someone for you, 为你找寻你所爱之人,If someone hurts you, 我如果爱你,I would be ready, 在你受到伤害之前,Because you are the one I love, 我就做好了准备,To protect you, 与你共苦,to rescue you, 和你同甘,I could kill someone for you, 为你感同身受,Because you are the one I love, 我如果爱你,I would be ready, 我会做好准备,to rescue you, 放手任你翱翔,I could kill someone for you, 把爱深深埋葬,For you, 为你。
奥斯特真是一个迷人的女孩她的房间也是复古又有浪漫少女气息 房间里随意摆放来自不同地方的东西 充满生活气息和包容性 让人很放松。
特别喜欢房间里闪亮碎片串成的灯 两人在床上相拥亲吻时 光斑在她们身体间晃动游离 氛围很妙。
奥斯特跟着音乐随意舞动 像躲猫猫一样用毛毛领轻拂过脸颊 女孩的天真浪漫 女人的优雅轻盈 在她身上都浑然天成 她总是满眼柔情的注视着桑格莉 看得我心也快融化了。
奥斯特充满热情与想象 她给桑格莉做古灵精怪的造型 镜中的桑格莉个性十足 两个人在拍摄中玩得很开心 桑格莉也开始被奥斯特的热情感染。
女主梦到圆规掉入水中 自己潜入水中 越潜越深 哪都找不到它 突然有东西在闪光 是一只贝壳 是奥斯特戴在头发上那只 。
戴着贝壳的奥斯特就像美丽的精灵将迷茫无助的桑格莉从水中救起 带她逃出阴沉压抑的日子。
草丛中奥斯特温柔的触碰桑格莉的身体 亲吻她 裙中灯光随着两人身体起伏摇晃 仿佛夜空中浮动的星云 两人在星光包围中共度梦幻之夜。
那之后桑格莉第一次有勇气坐上飞机神游天空 然后放下压力舒展轻松的飘浮在水中 她终于看到压抑生活的出口。
当奥斯特看到桑格莉用圆规划伤自己时很难过心疼 奥斯特也用圆规将自己腹部划出一条伤口选择与桑格莉一起承担这种痛苦 为她的痛而痛 。
在奥斯特鼓励下桑格莉终于尝试第一次飞行 奥斯特带着期望和宠溺的笑容望着桑格莉 好像母亲看着自己第一次独立行走的孩子 。
而刚坐上飞机的桑格莉顾不上看奥斯特一眼 只有紧张不安。
第一次飞行尝试失败后 桑格莉把失败后的坏情绪发泄到奥斯特身上。
受伤的奥斯特在家中脸上敷着白色面粉头 头发上插着棒子挽成髻 她单手托着下巴 神色忧郁 让我感觉她像是在cosplay被军官恋人背弃后幽怨的蝴蝶夫人 她在受伤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可爱和有趣 她真是瑰宝。
桑格莉爬上天台因为无法克服心理障碍而哭泣时 奥斯特拥抱了无助的她 为她擦干眼泪 安慰和包容对一个脆弱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奥斯特真是散发着治愈人心温暖的能量 。
在奥斯特的温柔陪伴下桑格莉终于克服心理障碍 开始飞行。
时间转到两年后桑格莉成为飞行员 奥斯特考上想去的学校 再见面 桑格莉变得坚定而自信 奥斯特依然对桑格莉爱意不减 现在还多了对桑格莉的欣赏 但她也有一丝失落 桑格莉已不在需要自己了。
桑格莉坐上飞机不在像第一次那样只顾着害怕紧张 桑格莉回以了奥斯特自信的笑容 。
目送着女主远去的身影 奥斯特既欣慰又不舍 她强忍着哭泣笑着。
桑格莉架着飞机翱翔蓝天的样子帅气迷人 这也是奥斯特想看到的样子。
奥斯特失去了爱情 但奥斯特成全了最好的她 桑格莉终于成为了她自己。
我很心痛奥斯特 但对每个人来说 做自己比拥有爱情更加重要。
恋爱中 如果对另一个人是需要大于喜欢 那这不是真正爱情的选择 这只是依赖 因为无法自己独立 需要依赖另一个人 这是可悲的。
找不到自我的人会陷入迷茫自顾不暇 自己都拯救不了 更别说拯救别人 只有做自己才能具有能量 继而将这种能力传递 感谢奥斯特做她自己。
安静的病态的苍白的忧郁的女主和她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女友,又是关于成长,又是关于拯救,正能量的结尾。
我希望我也能救自己,可惜青春已逝,我知道我不会永远活在低谷,但不会像女主们那样借着青春的翅膀简单的起飞。
我的爱情,如果不能给我力量,至少也不要给我带来绝望。
今天是带着拧巴的情绪看的电影,带着跟自己和跟世界作对的心态看的电影。
瘫在床上,出着虚汗,活得艰难……
Update:16年的圣诞节,剧组又推出了一部12分钟的小短片,以采访的形式讲三年后两位女主对彼此关系看法,b站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717502/小短片是用电影片段和一些感觉没放进去的素材剪出来的。
-------Summer of Sangaile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
导演自己也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因此她很注重这部电影的“感官”(sensation)。
森林,湖泊,蓝天,少女的爱和飞翔的欲望...故事简单到可以直接概括为“Sangaile和Auste相爱,于是Auste治好了Sangaile的恐高症,从此Sangaile开上了飞机“...但是,青少年的爱情故事不都是那么的简单吗?
导演谈论电影的时候曾说,她希望她的青少年时期,能有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长期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的Sangaile,遇见Auste是一件激动的事情:活泼,会玩的她邀请孤僻,内向的Sangile进入到她的生活。
即使一开始被Sangaile拒绝,她仍然留下了自己打工的餐厅地址...说到这里,虽然Sangaile一开始高冷的拒绝了Auste,后来不是主动乖乖的去了餐厅吗?
真是又闷骚又可爱。
两个女孩的性格、背景在她们的交往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来自首都的白富美Sangaile住在父母的summer house里,房间里除了一只行李箱和床,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需要打好几份工的小镇姑娘Auste和妈妈住在一幢公寓楼里,房间像爆炸过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物件。
(导演说,为了让Auste的房间更丰富,剧组每个人都放了几样东西进去。
)Auste也许是天生的开朗大方,(或者是勾搭妹子的老江湖),Sangaile第一次来她房间,就被以量身之名脱了个光。
随后的交往中,Auste带着Sangaile到处拍照玩耍,森林,草地和湖泊成了她们感情的温床。
作为一部有青少年同志成分的电影,Summer of Sangaile回避了“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认同”这个话题,也并没有讨论Auste和Sangaile如何定义他们的关系+如何在他们朋友面前相处,同志电影最沉重的话题,通通避开了去。
所有她们的亲密接触都是在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情况下发生。
导演有意的展现了Sangaile和Auste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湖泊森林的环绕下,两个人自行车的追逐和争吵也是美好的。
最让我动容的是Sangaile在Auste家天台上哭了起来,然后Auste从背后走来抱住了她。
Sangaile和Auste因为飞机秀而相识,而Auste鼓励Sangalie坐进了驾驶舱,进而一步步面对与挑战自己的恐惧...我想,这部电影更多是在讲成长。
Summer of Sangaile的导演Alanté Kavaïté小时候在立陶宛长大,后来去了法国,这是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同时她也是编剧。
整部电影在立陶宛拍摄,因为导演本人认为,森林,湖泊和飞翔的愿望(立陶宛曾出过著名飞行员)是立陶宛的特质。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超棒,是由JB Dunckel创作。
Dunckel是法国二人组合Air的成员,他们曾经给很多电影,如索非亚科波拉的处女自杀(virgain suicide)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做过配乐。
整部电影演员画面配乐整个都是美!
美!
美!
电影结尾也很有意思,推荐看完电影再往后看哦。
电影的最后,两年之后,Sangaile穿着连体的飞行员服装,在跟老师比划方向盘。
Auste过来看她,两个人走进室内坐下。
简单寒暄之后互相介绍了近况:Sangaile说她即将要参加飞行比赛,而Auste说她已经被设计学院录取。
两个人简单交流后,Sangaile回到了飞机上,回头看看Auste。
Auste望着飞机起飞,飞走。
这个貌似“Happy ending”的结尾让我很疑惑,因为Sangaile和Auste的交流,更像是久别重逢。
而Auste看Sangaile飞去的神色在我看来,是不舍。
导演的解释如下:(以下为我的翻译)“我同意两个女孩的再见面是重逢。
需要这个结局有两个原因:我需要看到Sangaile成为飞行员,而两年足够证明。
在那个年纪,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飞速改变着。
两年后,两个女孩不再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尽管互相的感情依然存在。
但是这些感情不足以维系一个持久的爱情。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结局。
”"I agree that the meeting between the two girls is a reunion. But I needed this end for two main reasons : I had to see Sangailé piloting - at least 2 years are necessary for that. And at that age, people change fast and in different ways and everyone changes with his own speed. Two years later, these girls have not much in commun anymore, except the tenderness that is still here. But tenderness is not enough to build a long love story. For me, it is a very realistic end if I think about what I saw or went through."
电影情节和这个年纪一样单薄简单,A与S的互相吸引和夏天一样短暂,A的温暖外放自由给S带来的治愈是永恒。
又转头看了很多影评,大家说得都对,但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爱,就是一粒幼小的种子,在没有生长以前,阳光已经照到了其他地方。
从电影的角度感觉只剩暗面的浪漫,从艺术的角度依然很美。
电影一直没有看电影的人重要,看什么其实都很美好
说真的,相比Sangaile,我更喜欢Auste些。
How could it be so fucking emotionally saturated yet down to the purest. Not a word of criticism from me nope. det er meget godt.
女主性格扭曲,欣赏性格温柔、甜美、包容、有才华的女二。野地里,蓬蓬裙下接吻那段好美。
补
太美了太美了
剧情进展得有点奇怪……配乐好听😯
3.5 能听到声音,能感到细密的恐,能触到灵魂.
我是喜欢的 画面太美了,真的喜欢,感觉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我只关心爱情
一般般。看不怎么下去。太文艺了么。
什么结局?怎么没在一起?直接两年后,相逢啥激情都没?导演!请给观众改结局好不好!
编导用极简主义的叙事和镜头语言创造出了一个关于克服恐惧放飞自我的青春成长故事,摄影各种逆光小清新把立陶宛的自然风光和二人世界拍得美好纯净得让人窒息,奥斯特妹纸好美,她用温暖灿烂的笑容和行动感染了冰冷的奥斯特,虽然结尾有些淡淡的感伤,但这才是每个人最真实的成长故事。★★★☆
画面好美,每一帧都是艺术摄影。东欧咋这么美,人美景美配乐美
这个其实是已经陈词滥调缺乏辨识度的美学了,有点过誉
整部影片只有海报好看。|2.5
不喜欢这个故事和矫揉造作的女主。摄影太美加一星
【23/63】浪费我时间的玩意,女同片能不能就拍纯爱女同,而不是一大堆元素杂糅。配乐难听,女主何德何能才会遇到女二这样死心塌地的工具人。做了几次,感情两年过去,收获的只是一段友谊?
内容太割裂,不好看
什么鬼。
把空壳拍的淋漓精致,不能理解女主,几乎不说话,又是自残的。画面倒是挺好的,构图和拍摄角度,音乐也可以,但是剧情和主角人设实在是没法欣赏。她们之间的感情有点像精神层面的共鸣,但也没把感情拍出来,反而是一些做作奇怪的‘艺术’行为
2016.1.12看电影能知道是女性导演的作品。最后,她穿飞行服可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