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灵屋后现代罗摩衍那还魂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苍天厚土家有分手小专家凯莉与凯尔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星守之犬汉太尉杨震年龄差婚姻醋娘子我们得做些什么家有儿女新传初恋红豆冰时空罪恶入狱出狱明日方舟:冬隐归路机械杀娃尖叫的男人只是爱着你侠捕之疑云密布医生车智淑新年泰疯狂阿琼警官地球防卫遗孀世界奇妙物语2013年春之特别篇重见光明爱情与子弹首席继承者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阿丘那期真是感人-普通真实有力量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

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

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

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

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

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

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2 ) 不是好作品而是好工具

客从何处来,开门见山,这是一档寻根、归根的真人秀,或称之为纪实录更贴切。

观众跟随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寻根旅途”,一遍遍重温中国近代大事,同时窥探每位公众人物的“家中秘史”。

第一季看完易中天部分以后,剩下的故事虽说让人暖上心头或为之动容,但都比不上易老师的家族往事:总理家的妈妈、公费留学的二爷爷、死亡名单……

1939年,易家253人的“死亡名单”

二爷爷留学发家后兴建的祖屋但在导演组搬出易中天父系祖上为官者的日记时,我再也无法把这档节目当做仅仅纪录片、综艺来观看;回想,几年之前举国宣传的“slogan”的还不是民族复兴,而是—家风家训……高明至极的方法,满足普罗大众窥探欲的同时,迎合主流价值观、时下思想。

客从何处来,从后期制作水平来说,不能算上顶尖好物;却是当时很“fashion”、很时髦的作品。

(简言之,好工具。

 3 ) 客从何处来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4 ) 可能真的只有中国人才会这类节目吧

虽然有些流程转折得有点生硬,但是不影响观看。

可能本来就因为老一辈的历史故事就富有戏剧性,这真的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被历史的潮流推着走,可能就是改变一生的决定。

这里面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阿丘那集,因为他的外公外婆和姨妈都不是大人物,他们只是被历史裹挟着,他们的命运也是被历史决定的,从他们身上我们以小见大,当年那批华人为寻求出路下南洋,日子过得很苦,他们只是被历史抛弃了,而他们只是想好好活着。

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最后标题很符合,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小时就读过,渐已淡忘,近来再回味,是从央视推出的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

片名便节选于此诗。

第一集里,看到易中天老师念读大哥哥家信时,我哭了。

人在弥留之际,总会对某段记忆惦念与不舍最多。

大哥哥说,年幼时一家人清贫苦难的岁月在现在的记忆里更多的却是美好。

听易老师念大哥哥描述的五车堂,我竟在自己脑海里也勾勒出了它的画面。

那是易中天老师家族的历史和故事。

那么我的大家族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我想,这或许是看过《客从何处来》的人都会萌发的一种念想吧。

记忆里,听外公说过,荆氏家族里在清朝出过一个进士。

这是我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母亲大家族历史里的人。

小时候在湖南老家旧屋正堂里看过一张穿着官服的人的画像,当时就想,这应该就是父辈所说的先祖。

家。

年幼时,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对这个字产生触动,是因为父母的一次吵架。

他们闹得很凶,甚至连离婚协议书都已写好,当父亲坐在我床头摇醒熟睡中的我,问了一句:“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跟谁?

”那一刻,小心脏里冒出的酸楚感,才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家”有多重要。

而关于“家乡”,因为我从小就出生成长于广西南宁,对于户口簿上写的籍贯“湖南”是很陌生的。

我一直不知道“离开家乡”的滋味。

大一那年,我收到闺蜜从桂林大学写来的一封信,她说:当听着隆隆的汽笛声,火车渐行渐远,才知道心里那个念念不舍的地方,原来就是家乡。

我的父亲与我一样,也是出生并成长于此,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离开了家乡湖南湘潭来到了广西。

近年来,每每提到百年归寿的话题,父亲总会说要我把他送回老家。

起初,我觉得他很矫情,且不为我着想,我若是想看他,怎能总是两地奔波呢?

连着看了几集《客从何处》,我似乎能理解他的那份情愫了,那是对故土的牵挂、追思念旧,甚至是他的家国情怀。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

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

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

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

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

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

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

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

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

”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之际。

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

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

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

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

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

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

我的父辈、我的祖先,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隐忍了什么而不说?

“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这样的课题看似庞大沉重,但若抽丝剥茧深入每一个人自己的家族,那又会挖出多少血泪故事。

不见得非得是名门望族才值得传说,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实,才有感动。

 6 ) 被下架的意难平,客从何处来

看了两集撒贝宁和钮承泽的<客从何处来>,太感慨了。

节目没有以现在的价值观评判前人的作为以消费先人,只是一点点在断壁残垣遗书家谱中拼凑前人努力挣扎生活的真实模样。

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每个平民的故事大到仕途家国,小到爱恨离愁,或唏嘘或惊异或不齿或欣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小人物被历史洪流裹挟,无谓被后人贴上"叛国投敌""鱼肉香民"或是"造福后人"这样的标签,所有的抉择和行为在当时看来都有深刻的原因。

历史和基因的力量很伟大,以客观的历史作为明鉴,以相同血脉先人的行迹经历反思自己,真好。

然而也许我们还缺乏直面和接纳曾经不光彩的的勇气吧,听说谢娜和金士杰,佟丽娅的部分都因某些原因砍掉了,遗憾。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些已经剪好但没有播出的内容[伤心]2017.4.6

 7 ) 也谈谈我的寻根

我是一个普通人,三十多岁我结婚生子后,才从妈妈处得知我爸爸的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他是奶奶和前夫生的孩子,并且自己的生父在1958年即失去联系,我爸爸一辈子困于自己的身世之谜,一辈子惆怅。

我听说后一开始并不以为然,时至今年终于觉悟并帮我爸爸开始他的寻根之路,一开始并没有报多大希望只是打听下,幸运的是一路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替爸爸找到他的生父的消息。

虽然亲爷爷已经不在世上,但找到亲爷爷在辽宁的后来的家眷,可以前去灵前拜一拜,不久我即将带领父母前去认亲。

我爸爸一辈子沉默寡言,我没见他这么高兴轻松过,他看着我:替我办成这么大事儿,我咋谢你呢?

那一刻我泪奔了。

这就是所有的一切的意义。

 8 ) 豆瓣9.0,停播10年的央视好片,至今依旧封神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诗人贺知章久别回乡的见闻。

在亲切与伤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中,百般况味凝聚成浓浓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不仅仅是空间上对于故土的眷恋,更是时间上对于过去的追寻。

有一档堪称“孤品”的宝藏真人秀/纪录片就以此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导演: 李伦主演: 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 / 陈冲 / 阿丘类型: 纪录片首播: 2014-04-27(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40分钟

这是由央视制作播出的一档真人秀/历史纪录片,邀请一些被大众熟知的名人和明星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他们跟随摄制组的镜头走遍各地,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之所以称之为“孤品”,是因为这档节目十分特殊,它用真人秀的筹备和制作方式,拍出了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此外,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档节目只播了不到两季就突然宣告停播,也让它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作品(英国和美国此前已拍过)。

虽然看过的人不多,但两季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第一季中,邀请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人,踏上各自的寻根之旅。

今天就为大家讲解曾宝仪这一期,她去探寻外公和外公祖辈的历史故事。

节目播出的2014年,曾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已经85岁。

在曾宝仪的印象中,外公几乎从来不会提及过去的事情,往事成谜。

她只知道自1949年,年仅20岁的外公从大陆来到台湾后,就在此成家立业,算起来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

来台湾之前,王悦善家住江苏淮安乡下,是一名政府印刷厂的印刷工人。

1949年随工厂来到台湾后,他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直到43年后的1992年,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王悦善才得以回到家乡,看到了分别数十年的亲人。

历史的一粒灰尘,压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很显然,王悦善的人生绝不仅仅只有这几个和国情、时局相关联的几个瞬间。

曾宝仪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和外公王悦善定过娃娃亲的刘奶奶。

据刘奶奶的儿子介绍,刘奶奶和王悦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两家人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

1949年王悦善离家后,两家人依旧维持着当初的情谊与承诺。

当时的刘奶奶已经年近20岁,那个时代已经定亲的女孩还住在娘家会被人说闲话,于是刘奶奶于1951年搬到了王家居住。

她在王家足足住了3年,也等了3年,每天盼望着王悦善能够回家。

在那个没有通信的岁月里,一家人都以为王悦善已经在外战死。

刘奶奶也从期望等到失望,最后不得不离开王家,一个人来到南京工作,后来才又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或许是两人的缘分未尽,直到几十年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人才终于见面。

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此时的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与儿女,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已被历史化作泡影。

他没有错,她更没有错,他们都只是阴差阳错的人生里,被动地接受无常命运降临的个体缩影。

如果没有这档节目,曾宝仪或许从来不会知晓外公的这段往事,但让她出乎意料的事还不止于此。

她一直以为外公在政府的印刷厂干活,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直到一位民国档案研究专家,为她展示了一张几十年前的户籍卡。

这张户籍卡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彼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对南京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王悦善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张户籍卡上就清楚地记录着他当时的住所,以及他年轻时的模样。

但在业别这一栏,写的却并非工人,而是仆。

原来在1946年4月,17岁的王悦善第一次从老家淮安来到南京。

出身贫寒的他来到了谭先生家中做仆人,正因如此,他的户籍也依附于谭先生一家。

户主谭先生是南京市政府的印铸局主任,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谭先生的妻子见王悦善勤劳朴实、干活伶俐,于是推荐他去印刷厂工作,想让他以后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手艺。

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王悦善一生的命运。

就连曾宝仪也感叹: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对我们有影响、有帮助,但我们并不知道。

王悦善的人生是幸运的,他在十多岁时遇到了给予自己帮助的贵人。

但他的人生也充满了遗憾,因为仅仅在印刷厂工作两三年后,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转折。

那是1949年的1月28日,大年三十,王悦善和厂里的十余名工友接到通知,要立即跟随印刷厂离开南京前往台湾。

还没来得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来不及向家里告知,这十来个年轻人就在春节阖家欢乐的氛围中,开始了背井离乡。

他们前往南京下关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南下到广州,再乘坐一艘装货的铁桥轮漂洋过海到海峡对岸。

这原本是一艘专门用来运香蕉的轮船,船上放置了两百多个货运箱。

三百多个从南京出发的人,和箱子共同挤在这艘船上,历经两天两夜才到达台湾。

当轮船靠岸的那刻,许多人踏上陌生的土地,望向无边的海洋,许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不去了。

从1949到1992,王悦善在台湾生活了43年。

直到台湾开放探亲,王悦善才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江苏淮安施河镇朱尖村。

这次曾宝仪也跟随摄制组来到朱尖村,去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还没下车就听到了鞭炮齐鸣,村民对曾宝仪表示出超乎想象的热情。

一名男子把曾宝仪接到村口,眼前赫然出现一条“悦善桥”。

原来王悦善当年并非空手而归,他不仅在家乡修了桥,还带回来了珍贵的电视、新潮的衣服,以及手表、药品等物品,甚至还贴心地为女士带了化妆品。

拎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光行李箱就装满了好几个,似乎想以此来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弥补这些年来对亲人的亏欠。

即便如此,很多错过和失去的东西,也再难弥补。

当王悦善此行回来时,父母兄长都已经去世,他只见到了自己的弟弟。

他趴在父母的坟上哭了很久,然后重新找人为父母修墓碑、做法事。

他还在父母的墓边种下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大,既能为地下的父母遮风挡雨,又能代表自己时时陪在墓边。

在临走之前,曾宝仪去见了现在家中年纪最大的四外婆,得知了一段连外公也不知道的故事。

原来在外公离家后,由于家境困难,外公的几个兄弟或夭折,或选择外出谋生。

王家就只剩下四外公和四外婆,留在家中赡养父母、养老送终。

由于外公的母亲从小裹脚,走路很困难,而四外公又没什么能力。

在灾荒来临、家里最困难的那几年,只能四外婆一个人外出讨饭,养活一家人。

对于这段艰难的岁月,她并无半点埋怨。

不仅如此,她还叮嘱曾宝仪回家后一定不要告诉外公,以免他知道后会难过。

或许在这个世上,只有家人才能做到如此,无私又纯粹的爱……

除了曾宝仪之外,《客从何处来》中还讲述了易中天家族的“死亡名单”、马未都父亲走出海岛、谢娜父亲独自上访十年等家族历史。

它让每一位观众看到,“历史”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这些宏大的东西,也是任何一个人家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往事。

它也通过挖掘每一段深埋的家史,来探讨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进而拥有“向前看”和“往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正如主创所说:“这些有温度的私家历史,给你尊严但让你不轻慢。

可以给你勇气,但也时时提醒你不鲁莽,它告诉你要勤勉同时也告诫你不要急躁。

此片导演李伦,是央视的资深制片人,曾制作《东方时空》《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经典栏目。

在制作这档真人秀节目时,他带领的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纪录片式的认真与严谨。

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一边接洽明星,一边寻找历史学家。

一开始就把节目规则告知嘉宾,嘉宾同意后,有意向且家属配合,才会继续查。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哪怕调查了几个月也不得不放弃,折损率很高。

节目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线索必须有实证。

因此片子里出现的每一样道具,都经过仔细的审度和考量,保持真实性,不敢有一丝马虎。

光是易中天这一集,调查花费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

最终,才呈现出大家看到的1小时46分钟成片。

也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才有了这部好评无数的作品。

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来自于血脉传承,是一种剪不断的羁绊。

我们不仅要牢记国家的历史,也不能忘了家族的荣耀与耻辱。

我们不仅要知道到何处去,更不该忘了从哪里来。

正如片中所言: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9 ) 关于“亲人”感受一二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

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

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

丘姨是痛苦的,痛苦于白天的磨难,更痛苦于夜深人静下还要面对自己被至亲撇下的孤独心灵。

但这就是亲人,不需要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不需要曾经是否有承诺或付出,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生活感情,只要你面对的是和你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你就有义务帮助他,甚至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帮助他,这就普通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虽残酷,但靠此延续了一个个普通家族的血脉!

还好老天不错,丘姨最后在马来西亚拥有了个幸福的大家庭,心从此有了归属。

面对来自远方只见过一次面的堂弟,为什么要诉说一番心酸的回忆?

因为表哥想告诉丘:我们是一家人!

这封信之前,没有生活和情感的交集的姨妈一家对丘来说,亲人这个词只是一种单薄的尊敬。

但从这封信之后,让丘意识到两家的生活与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交错与深刻,亲人这个词立刻在丘的心里厚重而复杂起来,但其情感确又无法言说。

于是第二天丘没有回程,而是宴请了姨妈一家,因为他想告诉姨妈和堂哥:我们是一家人!

对越来越注重个体自由与发展的社会来说,类似丘祖辈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少,亲人这个词的含义会越来越来淡,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将随着时代发展终将变得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还是请记住她,这个让我们感动过的词。

 10 ) 普通人的家族史

家族史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坐在客厅里聊起来,爷爷讲了讲祖上迁徙的故事。

说是明末迁到江西,家里有个众犬不争食,把吃的留给一只残犬的故事,传出去之后获皇帝封“义门”称号。

这一支在清末迁到湘阴一带,等等。

不太具体,听上去大都像野史传说,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到家族有历史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上大二时,长辈们和湘阴老家的亲戚整理了一次家族族谱。

族谱看起来气派得很,从汉朝河南睢阳的“颍川陈氏”这个当时的名门望族开始追溯,颇有几个历史名人。

然而翻开第一页,祖训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毛主席语录神似……哥哥是个历史爱好者,族谱里面的几个人物他在史书里面也查了查……怎么说呢,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有四代祖先,姓名分别是陈黎、陈民、陈百、陈姓。

名字连起来看就是“黎民百姓”。

也就是说,这一段很有可能是佚失的。

有可能在战乱年代,作为平民百姓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经过了4代,高祖是谁早已不记得,更遑论记录祖先支系的流变。

他判断族谱里这种生拉硬拽的地方并不少。

不过我倒是多了一个跟人吹牛皮的谈资。

关注家族史,哪怕有本被修饰过的族谱的人太少了。

随便摆摆“祖上”的事,话语场就可以掌控住……族谱是明面上最传统,最正式的家族史形式。

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触,更亲切的其实应该是口述史。

初高中学历史开始就会问长辈,某个年代里,家里是什么样的,家人有些什么样的际遇,想看看跟书里面描述的有多少吻合。

我印象中的答案大都语焉不详。

即使是civil revolution,作为工人农民之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外公这头讲到的唯一一件特别的事:他的叔叔当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全家人都以为应该是死了。

后来开放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有个台湾来的人到外公的厂子里问“xxx(外公名字)是不是住在这”,外公听了连忙摆手,说没有没有。

这是唯一一次收到有可能来自于他的联络信息。

自那之后就再无音信。

外公说,我哪知道那是谁,那能怪得我么。

但我私心猜测,他的小叔叔被抓走时,他年岁太小感情不深。

此时家中和小叔叔至亲的人都已过世,在刚解冻的社会,这样一个台湾来的人,并不足以给他接纳的动力。

片子里,易中天寻根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没有和长辈交流过,调查员说“说明挖的不深“,易中天说“也许是不敢讲”。

我觉得很有道理。

姥姥(外公母亲)去世之后,全家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叫得出那位小叔叔的名字。

要再查也无迹可寻了。

当然,大家均忙于生计,对此也难提兴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族史确实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离生活有点远,家庭往往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缺乏信息查证的能力,缺乏稳定的传承,或许还有代际间的心结造成的沟通障碍。

但是但凡能够努力追溯一点,对心灵的滋养,对后辈的教育,都是获益无穷的。

这个过程本身,是我们与长辈之间获得谅解的钥匙,也是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钥匙。

啊,还是要吐槽一下片子的编排,很多地方看着还是太刻意。

调查员都像先贤似的。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短评

易中天最好玩,阿丘最让人难忘,陈冲最无聊,曾宝仪最感人,马未都最淡定

8分钟前
  • 会肥的猴子
  • 还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10分钟前
  • 回忆离开回不来|跳房子
  • 推荐

噱头

15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还行

题材是好题材,我之前就想到了,只是不喜欢风格

18分钟前
  • 还行

并不理解这个高分。。。觉得,有点奇怪。不能打动我。易中天那几期看得想弃了。

19分钟前
  • AEIOU
  • 还行

喜欢易中天和他的故事

22分钟前
  • 紫木槿忘忧
  • 还行

过于纪实吧,只看了易中天寻祖

23分钟前
  • Santa Monica
  • 很差

刚开始很喜欢。看着看着就发现都一样的套路

24分钟前
  • RUN THROUGH
  • 还行

一流的点子,二流的素材,三流的架构与剪辑。形式主义过于严重,念白画外音考倒了除曾宝仪外的所有嘉宾,演绎要求将配角的色彩全部抹杀——是典型的出力不讨好的范例。英译名也值得商榷,用现在时真的好么?

28分钟前
  • 炎夏
  • 还行

不错啊。

32分钟前
  • 白鹇
  • 力荐

多年以前看的,这两年易氏大家族的🍉让人又想起来易中天参与过这个节目。。果然是“大家族”的后代,特别在乎族谱之类的东西。

36分钟前
  • momomo不是momo
  • 还行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37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听说比《舌尖》好看,追了易中天、曾宝仪、阿丘三集,不喜欢,一个好题材浪费了,脚本平庸,视点单一,僵硬寡淡,央视一贯的煽情过犹不及。都是人文摆拍,为什么外国人可以拍得那么自然?都是华人拍华人,我知道为什么喜欢《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为什么喜欢《海上传奇》了。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曾宝仪和马未都那两集要稍微好看点

42分钟前
  • 米失
  • 还行

恩拍的一般 节奏不太好可能是

43分钟前
  • 冰冻小丽花
  • 还行

一切历史最终还是要凝结在鲜活的个体上

44分钟前
  • 道里达
  • 力荐

笑问客从何处来

46分钟前
  • 阿桃🍒
  • 推荐

好题材,可惜剪辑、导演都欠佳。

49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单就看了阿丘那集,其实觉得很奇怪,既然是央视自己的节目,都在电视台播放过,居然也得翻箱倒柜的才能找到资源看

51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正在看~

54分钟前
  • Zzzz&#34;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