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显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人造传说,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Dokfa nai meuman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朱安贾伊·伊鲁斯里,罗宁·提姆,Saisiri Xoomsai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荷兰语言:泰语年份:2000
简介:導演和工作人員拿著 16mm 攝影機訪問泰國小市民, 請他們說說自己的過去~ 親身經歷說完, 還要再說另一個故事~ 此後, 導演拿著這個故事, 四出走訪泰國的鄉村, 邀請當地居民齊齊來玩接龍遊戲, 即興創作下一個段落~ 最後, 導演將這集體創作的故事在有限資源下拍成一部電影~ 這虛構的故事, 講述一位長期坐輪椅的..详细 >
的确很别扭 从出完字幕的那一小段“At noon”来说,阿彼察邦这是在展示泰国的风貌?由不同的人的话语和由此发展出来的影像共同叙述一个带着奇幻色彩的故事,然后在一个场景中“溶解”掉影像 原本叙述与影像的关系是“硬光” 溶解后两者关系成为了“柔光”。看似权力被让渡,影片的统治者其实还是导演
半记录半剧情。。还实验。。是有多先锋啊
从兴致勃勃到一脸冷漠,小西天资料馆。
有趣的不是故事接龙,而是将故事拍出来并和现实交叠在一起,一个世界的声音经常叠印在另一个世界上,这种感觉很奇妙。看出来是民间低成本作品了,我看了半天才发现老师好像有三个演员,邻居好像有两个演员,我说怎么看着看着有点接不上呢(笑哭)。叙事者中最惊喜的应该就是那个戏剧班了,直接把编好的故事演出来了,不出所料的是故事发展果然是在小孩那里放飞掉的哈哈哈。电影最后似乎是与正片环节无关的纪录片段放送,展现的就是泰国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不仅是极优秀的素材选取/整合结果 也表达了阿彼对电影整体结构的惊人感知力 他的神秘主义也永远根植他脚下那片土地
民间的,环境的,人文的。
打破模式界限,讨论故事维度。刚开始以为是萨拉戈萨手稿一样的手法,但后来发现Apichatpong高明得多。最后的室内镜头很像uncle boonmee。
特别有挑战精神和洞察力的一次叙事-影像实验。故事的任意滋长看似出于即兴,其实也基于每一个体的不同经验,所以导演设定让每个人讲第一个故事的目的就在于奠定潜意识基调,自身先被框入叙事,再由此生成那个新的故事,每个人被潜在的结构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巨大结构的一片可辨识的集体经验。神秘物的轮廓仍然是隐隐浮现的政治-历史的骨架,各式的人填充了它的血肉,集体无意识地以故事的随性编译回避着什么。这个缺口/入口在于最后的小孩子,他们暂且没有经验可言,会接着故事引入外星人战斗等脱节于现实的童言,而不受结构对潜意识的束缚,可以轻快地跳脱出来,所以有小孩突现而转换为幕后视角的一幕,短暂逃逸故事之网,而这故事-影像中的每个人,都在这张集体无意识之网上,在纪录式影像下,存在于鲜活/真实-受限/混沌的对立之间
这片是真的好睡。。。虽然今天的确劳累,但我估计打了鸡血看这片看着看着也会想睡。。电影院虽没有睡倒一片,但也睡倒了大半,再加上这片本来也没啥人看。第一部阿彼察邦,也是他的处女作。看之前不看简介,看了大半才看出这有点纪录片又有点动物世界的感觉,本无故事性,何苦想太多。阿彼察邦的电影估计都可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看,不用在意到底讲什么要讲什么。所以即便电影开场了大半进去看也无妨。当初好像导演本人就是这么说“我希望观众在看我的电影时进入睡眠”类似的话。估计观看的正确方式就是把他当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看,没必要关注全片的联络或是中心思想。
#PCC 混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元电影,非传统叙事,请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影片的创作中以集体记忆展现了一副带有战争伤痛,死亡轮回和民族文化的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图景。记录真实人物对故事的即兴编造的过程非常真实,不同的视角不光扩充了情节,也让整个故事更加有层次了,而以此演绎出的效果又非常梦幻,那种或采访或搬演的呈现非常棒,其中还包括了创作的过程的展现,感觉这部分也增加了影片的反思性。大量的长镜头非常流畅,很好的维持了一个故事的时空连贯性,固定镜头的全景展现群像戏,手持的记录形式的真实性体现都非常好。构图非常棒,而更厉害的是剪辑,故事之间的跳转,衔接做的非常好,还有跳剪的超现实呈现。音效上主要大量的自然环境音的使用太舒适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了那种沉浸感。音画分离处理也似乎提醒我们这段梦幻的故事。
这个接龙形式还蛮有趣,可惜观赏性差了些,而且语言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被摆得太高;小男生们怎么那么暴力?!
阿彼察邦用真实电影的方式,让泰国人民共同参与编剧和讲述着一个国族寓言故事。
阿彼察邦从一开始(第一部长片)就非常明确自己所要“显影”的泰国是什么。
讲故事是一切叙事的开始。本片将故事的内容作为内容,将连接故事的方法作为框架,十分有新意。而且黑白片总是格外动人的。
有创作冲动也有才思想法的年轻视听信徒遇见一个自觉有趣的金点子后的游戏之作 纪录呈现了部分那个时代的泰国真实 过度解读/贬低甚至讨论都无必要
看睡过了可还行
#重看#3.5;「正午」贴合明晃晃的光照,魂魄却并未显影,粗粝的黑白影像抹平了虚构与真实、历史与现时的裂缝,一场亮到惨白的大梦。一个经由口头传承的文本被反复演绎、不断重构,甚至生长出其内在的生命,涵盖的类型元素竟也相当丰富,依稀可见日后走向,从一开始就玩结构也太有出息了!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这个时间节点,为何说到此为止?悬挂的政要照片指代什么?可能多了解些对泰国的历史更有帮助。开场长镜头和后半段出片名,毕贛学了不少(后面的《祝福》更明显)。
故事的生命力来自讲述 叙述者对初始文本的不断修改调整重述使故事本身繁衍生息 叙述层次的丰富带来接受体验的丰富//导演将自己 麦克风等等画面外的事物挤进画框打断魔法吟唱//仿佛睡前故事一般
结构美感来自于表里叙事的复杂嵌套和互动,这是身为前建筑师的本能吗?走出迷宫后的纪录影像,只留第一镜似乎更强力一点。
3.5星。这是一部关于“说(叙述)”的片子。感觉最有意思的是:不同视角下的人们对于虚构的叙事建构,通过“说”来进行填充接力。不同于阿伦雷乃式的在当下时空中对于往日的一种追忆,这里的旁白切出跳转另外的时空,是种虚构的设置。另外通过“说”出来的故事,有影像留白的地方,本身就带有一种暧昧性和想象性。况且通过收工后,工作人员和导演还有拍摄设备的入镜,已经彻底的确认了其虚构的事实。但之后摄影机对于虚构外采访对象的捕捉又是一种彻底的非虚构,充满日常生活的气息。美国和泰国的战后政治关系,通过外星男孩和残疾男孩之间关系的隐喻展现出来,挺明显的,可惜和整个片子显得稍微有些割裂脱节,没有《布米叔叔》和《幻梦墓园》那么贴合主题,不过好在还算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