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好友,看完个个说酸楚,说震撼,那么我们在因何酸楚,因何震撼。
同志片的导演不太愿意在作品里表现“生活”这么沉重的话题。
同志两个字本身就重千斤,同志的生活更是很难想像和把握好的。
那么就只讨论爱情好不好,复制异性恋的模式,谁都想得出,拍得来。
两人正当青春年华,衣食无忧,现实因素概被忽略,相爱就好了,爱就是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当然是爱的动物,否则不会强迫自己面对这超越性别的爱。
我们亦是最无措的一群——当透过爱情的面孔,看到比异性恋更加复杂与沉重的现实压力时:父母的疑虑,出柜后的冲突,甚至与家庭的决裂、出走;朋友的不理解,同事的议论和猜测;更加尖锐的,谁都不愿想的,老了以后怎么办?
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想躲,想逃,周美玲拉我们回来,揭开幕布,和我们谈论这个话题。
赤裸裸地,甚至是残忍,但的确是现实的未来一种。
青春的轻狂,中年的迷茫,老年的艰难,都在片中淋漓尽致。
年轻的我们啊,爱上一个女孩是那么容易,轻扶她的腰共歌一曲,带她骑机车去兜兜风,在雨里替她挡寒遮湿,朱唇相碰,炽热难挡。
那时所憧憬的未来,难道不是简单和美妙的吗,“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嗯,我也要找到一个可以爱我的人。
”独立生活啊,不顾一切的相爱啊,嗯,还有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所能够想象的一切,所想要拼命到达的最终美好了。
假结婚是最无奈的选择,大概最初谁也不会主动愿走这条路的。
假结婚不等于是对异性恋的妥协,对口口声声要抗争的传统爱情的屈服吗?
可是为了不分开,这是矢志相爱的同志们最低底限了。
(这个桥段我记得无人用过,李安在《喜宴》里也只是安排gay和直女假结婚,但其实真正选择假结婚的通常是一对拉拉和一对gay,这样两方都有对家庭和社会的交待。
)同志们爱得再烈,也不会有结晶——孩子。
相依为命的两个人,若你先走了,我怎么办?
若我先走了,你又该怎么办?
委屈地活着吗,在怜悯和同情里苟活着吗,两人数十年并肩携手,未惧过任何猜忌和眼光,却在此时,人格都坍塌了。
没有后代,彼此就是对方的血脉,走了一个,根就断了。
未来有很多种可能。
这可能是我们的开始,但并不一定是我们的未来。
p.s. 愿天下所有的同志情侣爱情长久,永志相守。
出乎意外,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分成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摆放的顺序我也十分喜欢,如果不是这个顺的话,那这一整个电影就没有那个味道了,或者说就沦为市场意义上的同性恋电影了第一个故事讲一个盲人女歌手和手风琴女生陷入了爱情,盲人女歌手特别清纯,手风琴手特别体贴帅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了老年的女同和男同一对是女,然后女同的一对,其中一个去世了,另一个得了阿尔默兹海默症,另一对男同其中一个男孩子得了艾滋病,然后他被抛弃了。
女孩子把男孩子当成了年轻时的对象,两个人产生了特别神奇的化学反应。
第三个故事我更喜欢了,第三个故事有一个对白是这样子讲的,他讲:我不知道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我不喜欢自己的身体,但是我也不想成为男孩子啦。
两个女孩子淋了雨之后在车里亲吻的样子,就是性别意识的启蒙(不是同性恋意识,这里特意反驳为了同性恋而同性恋的),好纯洁啊,没有一点色情的味道。
她们两个其实刚刚认识,很难说喜欢,她们就只是亲吻,亲吻之后大声的笑了,她们在认同自己。
如果非要给这三个故事起标题的话,那第一个故事就是爱恋,第二个故事就是死亡与孤独,第三个故事就是启蒙。
如果把第三个故事放到第一个故事的位置,那么他就是顺序叙事的,仿佛一切都是有因果的,有了启蒙她才会变成同性恋。
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追根溯源,我就觉得同性恋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存在的,就像那句诗:情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菁菁唱的闽南语,有几句里含着这两个字眼,微微,她唱出来真好听,柔软的,缠绵的,颤抖的,裹挟着丝丝无力,塌陷到心里。
微有轻微,微有细微。
同性爱是一种微微的爱,细致而敏感。
菁菁,水莲,竹篙,阿海,这些名字仿佛盈满了水波,摇摇欲坠。
她们都是如水一般的女子,无论是外表的清秀还是性情的灵动。
初始,看到竹篙的那一刻,真是安能辨你是雌雄,太男性化,而且不够清秀,我开始隐约地不喜欢,中国的les总是把P,T分的那么清,尤其是90后非主流人群,简直把同性恋当时尚,T就一定要男生扮相,束胸,看起来帅气,这样不是很愚蠢吗?
不如直接去爱男生,还兜这么大的圈?
不过如果真的是你私人喜好的装扮,也无可厚非。
但是发展为统一的趋势就显得畸形了。
中国的导演总是在把同性恋边缘化,特色化,让你一看电影,就发现明显的T,然后突然感叹一句:她们是同性恋啊!
真是。。。
于是你对电影的印象就定了一半,如果你恰巧觉得同性恋是无耻的,变态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再也不会去关心电影的细节,你只会去揪影片的诟病,然后极力批判。
而国外的影片如BBC所出的Fingersmith和Tipping the velvet就显得自然,没有刻意去渲染同性恋,只是让情感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下发生,女主角都相当美丽,故事也十分精彩,更能引人深思。
菁菁的纯洁和清澈一直吸引着我看下去,她那一曲曲闽南歌唱的实在动情,她总是穿着素淡的衣物,笑起来明亮而晶莹,是一个让人为之静默和沉醉的女子,竹篙理所当然地陷入她的世界。
两人合唱的那首歌藏着她们暗自里的情愫,美妙而婉转。
妹狗对于竹篙的爱慕有点突兀,有些为剧情设想的意思,也许导演是想Les到底,把妹狗当做试验品,想要验证同性恋或许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水莲和阿彦老去后发生的这段故事,非常独特,饰演阿彦的人第一眼又把我看的触目惊心,是男是女啊,原来他患了艾滋病。
导演太会挑人,一挑就挑个长得这么像得了艾滋病的人,瘦的不男不女,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
故事慢慢发展,突然觉得阿彦这种面庞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当他被水莲要求穿上女人的长裙和衣物时,一种怪异和病态传达出来,导演的一些想法也开始显现。
最后一段我非常喜欢,年轻时的竹篙是俊秀的,很纯很羞涩的感觉,此时的水莲也有着一种蛊惑人心的美,总觉得她们在一起是适合的。
水莲说: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爱就爱了嘛!
导演借由她口说出了影片要表达的思想,爱,没有什么禁忌。
影片展现了Les的生存状态,从恋爱时的热烈到老去的相守,因为逃避和遮掩,爱情难免磕磕碰碰,不断夭折又重来,其实,只要内心有一扇门永远只为那个人开,何必在乎最后的结局,你爱过,努力过,也许就够了。
即使被迫分离,即使不堪重负,但只要你心中还有爱,你就没错,错的是糟糕的社会环境,错的是人们的包容度。
导演身为同性恋,虽然已经公开出柜,并且正在为大众所认可,但是其自身似乎仍然不够坚定和勇敢,她之前拍的《刺青》我不喜欢,此次的《漂浪青春》干净了很多,镜头的处理也有了进步,但是她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诚恳,因为不确定同性恋群体在中国会如何发展,又或者对自己的情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认同,她达不到Sarah Waters的高度,提供不了解决的道路,也不敢大声呼吁。
其实同性恋又怎样,大家都应该享受爱情和美好,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她走到今天,她告诉我们爱就爱了,管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已经足够鲜明和珍贵。
音乐太美好,爱情形形色色,流连穿场,镜头里晃动的火车和铁轨,曾经的青春,如今的老态,记忆都还在,忘不了的始终刻在心里。
爱吧,微微的,Vividly.爱情理当鲜活,管你是男是女。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导演的前两部电影是《艳光四射歌舞团》和《刺青》,也是同性恋题材,因为导演本身也是,并不避讳。
《刺青》看过已经没印象了,两位主演倒是美女。
这部电影分为相互关联人物关系的三个小故事(故事情节并无关联),每部故事都叙述了一段有点心酸的历程,也许同性恋的朋友们都是要经历很多人世间不平的事情。
前两天,在msn上与一个很优秀的女人聊过几句有关的话题,我还是惊讶当前,很多人对于同性恋的认知的不足,不过也许是认知不多,相对来说,国人对此事的宽容度还是较大的。
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也有很多了(蓝宇?
东宫西宫?
游园惊梦?
),我倒是越来越不喜欢它,觉得很多电影在借此炒作,又或者没有说到重点。
而能做好的,《断背山》算是一部了,还有就是《魂断威尼斯》。
误打误撞看的电影,本来是想看千禧曼波的,但网站的电影打着千禧曼波的名头,实际播放的却是该片,但发现此佳作,也算不虚此行了!电影分为妹高、水莲、竹篙三个part,每个part相互独立,又不失关联。
妹高部分感触最深的就是妹高撒谎欺骗菁菁和竹篙,使她们两人分开,期待自己能与竹篙独处。
一方面,我同情妹高暗暗喜欢而不得的悲伤,另一方面,妹高的欺骗行为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妹高尚为一个小孩子,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所以可以轻而易举说谎,而大人又常常以为小孩子天性纯真,不会说谎,通常会相信他们的谎言。
所幸,在电影中菁菁并未受到伤害。
整体来看,这部分的故事情节可以以一句话总结: 两姐妹爱上同一女性。
水莲部分是最让人动情的部分,两个痴心人,两个homosexual,因为爱情,一个患了身体上的疾病,一个患了心理的疾病,这两个患病的人彼此依靠,互相慰藉。
在这部分,我看到的并不是同性恋年老时的悲惨境况,而是同性恋也是普通人,是一般的人。
他们也会出轨,也会离开深爱他们的人,会出轨,会欺骗,同时,他们也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会沉湎于爱情无法自拔。
水莲部分结尾,与水莲假结婚的阿彦换上女装,被水莲唤作阿海,选择留下,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竹篙部分算是回忆过去,也预示着将来。
回忆竹篙的青春,水莲和阿彦的过去,在列车上年老的水莲、阿彦与年轻的妹高相遇,是不是在说着,这些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这些年轻人还会重复老一代人故事的忧伤呢?!
看完这片已经有好多天了,在机器一直没删,前几日和一个T出去唱歌,还专程给她讲起了这部片子。
三段故事,内在的联系,像命运的玄机,主人公相互交错的出现在彼此的生命。
第一段的菁菁和竹篙和妹狗,简单的看了,没太大感触,只是觉得竹篙这名字取的真名副其实。。
为第二段哭了,不是为水莲,而是为阿彦。
但是为电影和虚拟人物贡献眼泪一样是我的专长,看的压抑,因为阿彦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几个朋友。
尤其看到几个飞仔拿篮球砸他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心疼,所以我对那个T说,这个圈子里,对P和1还是满公平,至少他们在这个社会里把自己积累的深一点,就和正常人没什么差别。
倒是T和0,凄凉了许多,年轻时候,最绚烂的是他们,在圈中让人趋之若骛,追捧无限,然而,当青春的激动像海啸一般扫荡而去的时候,当这条路走的举步为艰的时候,P可以选择嫁人,1可以选择娶妻,唯独这T和0回归不到了本来的轨迹,错位的性向,压抑的真我,现实的抵触。。。
卷走了本身对幸福最浅浅淡淡的要求——找个人,陪着走下去。
很奢侈,因为遇见很难,因为长久很难。。
或许,走到最后,就只是要个伴陪着吧。
第三段的竹篙,是我最喜欢的。
年轻,迷糊,善良,率性,本真。。。
我喜欢的性格都在她的身上体现,还有,单眼皮,呵呵。
三段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命运是一张白纸,是时光的手,蘸着感情的墨彩,勾勾勒勒,写满了我们一辈子。。
要和谁遇见,要和谁分开,会和谁短暂,会和谁长远。。。
都只是一个书写的过程,当这张满纸将要写满的时候,老郁的我们才说:“哦,原来。。
这就是我的故事。。
”
看这部电影,开始因为它是台湾的电影,它是周美玲的电影-尽管我不喜欢她的刺青,它依旧是同志的边缘电影-在电影中你找不到正常的伦理。。。。
总之 它给讲述了那么贴切的故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三生万物,就是这三段看似无关而又息息相关的叙事,就象电影黄瓜那样,平凡的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1 狗妹狗妹是电影中年纪最小的,她的懵懂的青春似乎就是自己一味的追逐,她喜欢上了竹篙,很显然竹篙也是女人,狗妹和自己瞎眼的姐姐菁菁相依为命,她在上学,而瞎眼的姐姐白天在给别人按摩,而晚上却要在一家小饭店里面唱歌,她们的生活看似艰难但看上去很快乐,但竹篙的出现打破了她和姐姐的和谐感情,因为竹篙喜欢着自己的姐姐菁菁,菁菁是个漂亮的女子,她有着优美的嗓音,但她深爱着自己的妹妹。
竹篙和菁菁一起在饭店工作,竹篙的个子很高,会和菁菁一起唱动人的歌曲,当第一次竹篙要求带菁菁走路时,菁菁和竹篙都略显羞涩,那是因为竹篙喜欢着菁菁,也许就是竹篙的出现,导致了狗妹的喜欢女人的情节,但狗妹似乎就是敢于表现自己的青春,她可以对她喜欢的女生表白,喜欢就是喜欢,还要分什么男女,她可以把暧昧的男生的情书撕掉,但她对竹篙,却是个被动的小孩子,她离开了姐姐,她埋怨姐姐,她甚至讨厌姐姐,但最后,她还是长大了,她接受了姐姐和竹篙。。。。。。
2 水莲水莲的故事是这3段故事中最压抑的,水莲的婚礼是在竹篙和菁菁的歌声中开始的,这段叙事,就象大象一样,摄象机引出水莲,然后跟进,水莲是和阿彦结的婚,很显然,这是一段形式的婚姻,因为她爱着阿海,而阿彦是个同性恋,依旧是火车,依旧是那个隧道,把阿彦带回了水莲的身边,而此时的阿彦已经不是以前的阿彦,而此水莲也非彼水莲,此时的水莲似乎已经是天命之年,而且神经恍惚,显然的病态,阿彦已经得了爱滋病,并且被自己的男友遗忘,所以他想到了水莲,那个和他有着婚姻关系的女人,水莲依旧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她哪阿彦当自己的姐妹,自己的爱人阿海,于是又有了电影中的第2段寻找,水莲为了不让阿彦离开而藏了他的行李,因为她害怕孤独,于是阿彦自己离开,依旧是他的男友赤裸裸的背叛,他又回到了水莲的身边,而此时的水莲已经离开去找阿彦,紧张的阿彦又出去找水莲,显然阿彦必须要离开,而这次离开的,却是他们2人,在这部分最让人难受的镜头出现了,水莲的父亲已经不在,而她依旧期盼着父亲来看她,因为她是父亲的独女,她依旧把最重要的东西藏在自己的胸前,有阿海的照片,自己的身份证,和几百元钱。。。。。
水莲把阿彦化成女人的样子,头发背过去,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她坐在一起,他们被人唾弃,阿彦被人打,水莲喊救命,看到的人都纷纷离去,依旧是火车,带走了阿彦和水莲,但却和狗妹在火车上相遇,尽管他们彼此没有对白,但他们都是同病相怜。
3 竹篙竹篙的这段故事是发生在狗妹的故事之前,竹篙的出场依旧是火车,载着她的青春,竹篙的故事带着些世俗的观念,因为她比起其他的人她是幸福些的,她有关心她的妈妈,可是她不喜欢她的性别,于是她选择了极端的阿彦,竹篙的哥哥是个世俗的人,他认为只有男孩子才能继承家业,才能让香火继续,竹篙和阿彦只能是朋友,竹篙喜欢女人,而阿彦喜欢男人,竹篙遇到了水莲,她和水莲,也不可能,水莲的父亲只有她这一个女儿,而竹篙是最终要离开的,也许我们只能祝福竹篙,祝福所有敢于自己挥洒自己青春的人。
4 火车 隧道影片的一开始就是火车,火车带走了很多人,但它也回带来很多人,也会把离开的人再带回来,火车进入隧道,黑黑的隧道哪管是短短的时间,但它依然会挡住一段时间的光明,也许这就是青春的一瞬间,我们抓住的是什么,也许就象水莲那样,或者狗妹,甚至竹篙,她们都想得到自己的感情,尽管会遍体鳞伤,但他们至少追求过自己的青春。。。。。。。。
整个片都很旧的样子真的不像08年的片音乐好乡土风第一个故事:T也太T了吧。。
打扮简直就是男的。。。
那油光的发型。。
是上世纪80年代片还是怎么。。
P有点梁洛施的感觉。
妹狗很硬气!
“要约会就出去约会,统统都出去!
”唉唉让盲姐姐一个人到大街上去,真够狠心啊爱情面前,女人的嫉妒心啊太可怕!
第二个故事:那个娘gay。。。
接受无能。。
男扮女装。。
更加接受无能。。
火车上的那个片段,手法很有新意。
《刺青》男版海报。。。
最喜欢第三个故事,大概是因为它讲了一些困惑,留了一点希望。
刚刚看完就开始回味起剧中的情节、人物、音乐、情爱然后忍不住的想微笑只有我这样认为吗?
这是一部温暖又美丽的片子。
我想,这要归功于三段故事巧妙的顺序编排第一段故事,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让人静默期待、观看第二段故事,是花朵盛开到凋谢的过程,让人屏息皱眉第三段故事,是种子的阳光下的成长,让人甜蜜微笑不得不承认,片中有着很多同性爱在面对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的无奈,让人觉得压抑难过尤其是第二段的故事这是三个片段种让我觉得最动容的一段暖暖的爱和若隐若现的忧伤像无限长的麻绳一样缠绕着不断的延展而第三段中的竹篙是最让我喜爱的那样的干净和美好尽管整部影片通过三段不同人生年龄段的故事道尽了他们、她们在勇敢的选择了同性爱之后所要面临的诸多近乎凄绝的状况和结局可,看完之后的回味,我仍愿意认为它是温暖又美丽的这样认为,仅仅是因为片中满满的爱的气息尽管是同性之间尽管这份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尽管她们、他们,最终面临的会是孤独终老的结局可,只要勇敢的爱过,已算值回人生的票价了吧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沉浸在前任女友去结婚生子一个人打算孤独终老的心灰意冷里,而第二次看,是跟你一起。
内心诸多感概,爱让人变得勇敢,自信,坚韧。
昨晚上看钱多来的日志,念给她听:不管天塌地陷还是你爹妈我爹妈不愿意还是你丢工作或者我失业还是生病还是中大奖还是捡到钱还是将来你我各自功成名就或默默无闻还是一方发达一方依旧闲散还是你又骗了我我又过分欺负你还是不小心出轨了还是我做糊了菜你忘记烧早晨我要喝的温开水还是彼此有些倦怠还是任何事情将你我伤的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只要活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最喜欢第二段,同志凄凉的晚年生活和快乐的少年时光的心酸对比,最真实也最温暖~~~
靈魂与靈魂相愛 有什麽不可以
比起這些,才知道我的青春怎麽都沉重不起來。
还是不太理解--台湾..结尾很好...
整体比《刺青》好很多,三段式结构把各个年龄层拉拉全景展现,关系连接也较流畅。基本全台语对白,很原汁原味的感觉。因为导演过于情绪化乃至偏见地抵制异性恋,所以影片传递出的情感无法让观众更容易接受。PS.据说周美玲上了总菊的黑名单,啧啧她的片子能不能引进内地拭目以待,不过一直这么坚持女同
第一次看女同的片子,喜欢第三段,话题好沉重哦,同志们老了可怎么办?
呃,竹蒿是男是女啊.纯纯的恋爱很美
从剧情架构镜头画面台词表演各方面来讲都无比做作,拍好点也行啊,可拍得也毫无美感,超级难看。
感觉很一般
去年看的吧,蛮好看的~~
還不懂事,感覺很壓抑。
3.5 不错不错!
喜欢庙那段的女同 雨天 她给了我一个吻 是启蒙 不为什么
期望更高
片子说到底还可以。只不过同性之爱通常被色欲包裹,衰老的容颜和松弛的面容总是惨不忍睹。不再青春,不再时髦,牵手乡间的道途黑暗而绝望,与子偕老的美愿终究逃脱不了踽踽独行的宿命。满垢尘埃的脸孔,是爱情褪去华妆的模样。那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亦是从不讨喜的同性之爱。
还没有彻底看完已经很喜欢。很温暖。
总的来说不喜欢。。
少年少女之关系真是他妈复杂
三段紧密相连的故事,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姐、形婚夫妇的悲伤故事、自我认知迷惑的少女。平铺直叙,略显无力,个人中意第二个故事,没有谁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对GAY片没啥感觉,爱没有对与错,这无关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