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哪儿》,这个问题再往前看一步,就是我从哪里来,我来自南欧,享受政府体制,拥有稳定又顺利的工作;而北欧靠的却是救助机制,靠的是生存的艺术。
这根本算不上矛盾,毕竟原生历史和环境不一样,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历史原因,太长了就不聊了,我们直接看电影。
第一部分——体制下的罪男主扎罗内的状态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处在公职体系内,工作状态自由散漫;可以随便请假;拿着相应工资还有各类补贴,轻松超过中等阶级。
电影把写真弊端总是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很棒的一点,敢于承认才是改正的开端,顺便提一句,好过那些明着打苍蝇抓老虎却还是私欲甚大的要好。
当然不可置否的是作为男主光环还是一直存在的,这也是戏剧性的反差萌所在。
第二部分——自我寻找最近一直在接受到有关原生家庭的信息,是真的,太重要了,好吧。
现代化的南欧生活节奏快,所以人们等不得车就一直不停的按喇叭,处处着一种无声但默契的生活方式——不要嫌麻烦。
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校园暴力不关我们的事,社会问题也要我们闭嘴,甚至连如何在工作中立足都要父母来教。
但北欧不同,人们真诚、文明,垃圾分类,不按喇叭,从不插队,包容不同语言和文化,这些听起来很简单吧。
可是当扎罗内学会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父母简直但崩溃,这些细小的习惯让他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变得文明、理智、不再嫉妒。
当他完全成为另一个样子,是不是失去了自己呢?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开始想念原来的自己,但他已经回不去了,他变得易怒,自我否定,那一刻他谁也不是了。
回到意大利的他和从前一样顺风顺水,他的原生环境让他自在,在听到女主怀孕的之后,他用极擅长的方式请假,甚至想要拿钱去买优越感,女主狠狠地推开了他。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在自己的生命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似乎找到了文化共融的方式,皆大欢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提到的白矮星,简单来说,它只是一颗不太起眼,但是不断自我碰撞的行星而已。
我以为,它在电影里有一点暗示意味,就像男主一样不停的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习惯中碰撞然后塑造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自己。
正儿八经的在这个周末给各位推荐一部意大利喜剧,本侠也是被人推荐的,这部片子洗卷了2016年意大利票房,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商业片的价值不光在于其好看,更在于其深入人心令人反思。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是对低等人的模仿,不过他们并非大恶之人,滑稽不过是丑陋的一种表现形式。
”片中的男主凯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诞生于意大利的底层祖传公务员。
意呆利的公务员让我知道了,或许全世界的公务员都是有通病的,冗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歧视女性,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低下,混吃等死以及忘记了谁才是“老爷”。
没错,正是这样的人物才容易出现喜剧效果,情节的发展以及各种梗的设置也围绕着凯科的通病展开,对了,凯科还是一个十足的妈宝和巨婴。
这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之所以会谈到男默女泪正是在于,凯科的前半生只完成了,用左手盖章和右手盖章这一件事情。
而凯科的后半生中,也就是到南极后,他终于有些崩溃了(可能是北极熊并不会为了让他盖章把小鱼干分享给他),在崩溃的边缘他却遇到了爱情。
爱情是毒药,即使是不关心政治的女性观众也能够在本片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
下面谈论到的重度剧透,没看过的可以不用看了。
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在于,讽刺。
凯科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抓好自己的铁饭碗,可最终他自己把饭碗扔在了地上,此处的配音不应该是?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想给了世界上最壮美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国家政策转变,为了让他丢失掉铁饭碗,引出了女上司,女上司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凯科离开政府机构,甚至不惜色诱,可最终女上司都被逼到去吃心里药物的时候,凯科却自我放弃了。
此处的隐喻两个人物可转换成公民和政府。
而凯科这样的妈宝男,社会寄生虫,政府余毒居然在每一次外派中收获惊喜,(没错就是大香肠和辣椒酱)与成长,在他最恶劣的时候,他遭遇一生所爱,并为之改变,他终于认为自我变成了一个文明人的时候,却发现了文明背后的问题,此处暗指高福利社会的弊端,举一个例子。
而小高潮在于他不满意一个挪威人居然敢挂意大利面的招牌,吃了后居然要砸了人家的招牌,这些京城少爷的习惯真的是可爱。
思乡,看来不止中国人有,在意识到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时候,他决定拖家带口的回家,这和他之前行为那里是讽刺啊,简直是打脸。
打脸后的归国之旅兵没有异常顺利,反而直转急下,他马子要回家了,而此时又回到了开头,即为什么他去了非洲,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孩子了,还是个女儿。
(那个开车小哥的嘴真是毒奶)歧视女性的人,最终将学会如何热爱女性,上天就是如此公平。
(你他妈又黑韩寒?
)并因为他的小女儿,他作出了对前半生的反思和决定,扔掉自己的铁饭碗,为了共产精神,人道主义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因为从7万欧变成了强加上去的5万欧。
还有一个小讽刺是他调戏父母,抱出了一个非洲小孩。
女上司也得到了解放,条件是自己花2万欧,对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推开门看到恭喜自己花束和升职惊喜,所有人都以为她为了升职喜极而泣,孰不知,是共产主义精神感动了她,而这有悖资本主义国家原则。
很有意思的片子,席卷票房甚至不出我的意外,不席卷才是意外。
要说的已经说完了,你爹看了会沉默,你妈看了会流泪,早日推荐给他们。
(非常合家欢,并没有任何不适合出现和剪辑的镜头)
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迷惑于意大利即使是发达国家,内部还有如此高的失业率。
乍一看,感觉意大利和中国的某些方面国情很相似,大男子主义,铁饭碗主义,各种不文明,怪不得很多人都很理解里面的选择。
不过比起一直和父母住家里,上班地方就在家门口,调职之后去各种地方公干,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的。
我特别羡慕他去挪威干的那个工作,虽然极昼极夜生活确实比较有影响,但是极地真的太美了,还能碰见海豹,北极熊,拿着高额的外出公费,简直美哉。
最后男主追随家人选择辞去体制工作而去那是干的啥,义务工作者?
反正有点类似服务贫困区人民的工作,虽然应该是没有工资,但是感觉真的很棒。
顺带说一句,女主看起来挺厉害的,一个人带仨孩子,不愧是在挪威,好羡慕。
意大利2016年票房奇迹。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
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2017-7-9 12:44《我去哪儿》(2016)。
豆瓣8.1。
一位即将被裁员的政府公务员,为了保住舒适的铁饭碗,誓死不签辞职文书,被上级派往各种艰难险恶的地方岗位,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愣是全都坚持了下来,还顺道收获了爱情。
好有意思的一部意大利喜剧。
节奏非常快,剧情十分紧凑,适合看不了慢片的急性子看。
影片从开头仅有的几句台词开始进入爆笑模式,一路高歌猛进直到结束。
全片并没有硬凑的笑料,每一步的进展都符合逻辑,故事发展迅速让你来不及思考就又有新鲜的动向。
少见的政府机关的题材内容,有点前苏联电影的影子。
男主被下放的几个地方也太美了。
影片从意大利到挪威,再到冰雪北极,风光绮丽,美不胜收。
最终,为了有缘相遇的爱人,男主放弃了一直坚守的铁饭碗,故事圆满结束。
影片欢脱轻快,热闹有趣,剪辑调度轻松自如,质量很高,时长仅1个半小时,周末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值得一看。
笑点很多,自黑不能更萌,讽刺现实部分可以迁移联想
男主从小励志要像爸爸一样有份铁饭碗工作,长大后顺利上岸实现理想。
地位高,社会认同感强,有一心想把女儿嫁给公务员对他百依百顺的未来岳父岳母,装作爱他但是更爱他工作的女友。
对于现状男主拎得很清,虽然知道别人心里的小算盘,但对自己的工作爱得深沉毕竟办公室就在家对面,11点上班算起得早,每天收到源源不断的小礼物🎁,大家懂的 小日子过得也潇洒。
然而突然有一天,政府要撤除冗余机构,男主不甘心放手自己的铁饭碗啊,于是抗住一系列威逼利诱,就是不签辞职协议。
负责整顿的女上司为了让他忍不住自己投降,安排了各种奇葩岗位给他,工作地点不断变动,女票也跟着没被裁员的人跑了,但顶着主角光环的男主在每个岗位都过得风生水起。
最后,上司把他丢到了北极 (•̀ᴗ•́)و ̑̑ 可是呢,是主角总会发光,男主在北极发挥各种技能,比如通过味觉辨别矿物质啊,给北极熊撸啊,变得超级受欢迎,还遇到了人生真爱 女主角(。・㉨・。)ノ♡ 。
女主角不简单啊!我就不剧透了。
总之最后大团圆,结局很暖心具体细节大家自己去发现吧 影片的结构也新颖,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都带有不同喜感。
充分放大社会问题,自黑起来不要命最后在这里立flag希望不要打脸(*°∀°)=3 对灯发誓这段时间暂时不看电影一心写论文!!!
观看的第一部意大利电影,也是2016年意大利的电影票房冠军,一部高度对于体制内自黑的片。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体制也面临改革,那么体制内的人该怎么办呢,能适应吗?
假如遇到一堆文化政治水平完全不一致的人,让你给他们讲讲你人生的故事,你又有什么可讲呢?
片中的男主十几年在体制内,不停的盖章盖章,左手盖了右手盖,忙时了还需要双手盖,多么无趣的工作呀。
但是地位高,福利好,自己觉得高高在上,从而一步步的麻痹了自己。
当遇到了变故后,男主对于体制的依赖达到了极限,为了不签那份离职协议,使劲了浑身解数,在艰苦也适应了过来,也演绎了一段爆笑的人生,丰富多彩的人生。
并且遇到了一生的真爱,突破了文化的禁锢,并且为了家庭放弃了体制内,无疑相信很多观众对于其选择都是支持的,毕竟短暂的一生不能受到体制的约束,需要去追求的生活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人生不才是真正的人生吗?
但是国内的文化氛围和国外差很多,现在身处体制内彷徨的你该作何选择呢?
《我去哪儿》讲述了38岁青年凯科·扎罗内的故事,他实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梦想:和父母一起生活避免独立生活的花销,和女朋友持续交往避免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狩猎与垂钓许可办公室的铁饭碗工作避免工作风险,这些他都做到了,他的生活轻松得让人嫉妒,连老天爷也看不过眼了。
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凯科·扎罗内的作品第四部曲,再次创下意大利票房奇迹,仅落后于《阿凡达》和他自己的另一部作品《阳光凶猛》。
我去哪儿。
非常搞笑的意大利喜剧片没错,就是你看过的短视频里面那个从小立志盖章的男主角。
男主角在小男孩阶段就志向远大,希望感受每天盖章生活。
一场变革改变了他原本平静又惬意的生活。
后面讲述了他历经各个岗位,还去挪威体验北极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北欧人的“文明”,十分夸张,反差又搞笑。
本好奇意大利,最后看的乐哈哈。
我只是为了记录观影照片,电影真的很好看很搞笑。
值得去看。
意大利喜剧电影,一场输给爱情和广阔天空的铁饭碗保卫战。
可能因为跨国别跨语种,没怎么觉得爆笑连连,但是所有该get的点都能get到,全部化为会心一笑,因为意大利人的好些习性和中国人也太像了。
这电影太能自黑了,公务员,直男癌,妈宝男,路怒族,插队党……通通扫射了个遍。
意大利人自黑不留手,我天朝人看了也会顺腿膝盖嗖嗖地中箭,就连身在异国他乡,努力捍卫吃货国的尊严这点,都那么像。
不过我朝公务员的日子可不像电影中意大利那么“滋润“、夸张,就正常的工作节奏,忙到要死全年无休的岗位有,清闲些的只是准点上班下班的也有,别管什么岗位,工作纪律要抓,工作作风要讲,工作氛围只会沉闷,不可能自由散漫。
另外,作为讲文明讲素质的新时代年轻人,还挺喜欢挪威的,就是长达半年的黑夜真的hold不住,太容易致郁了,虽然极光很美。
身为体制内的我看完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呼呼(~﹃~)~zZ
很好玩~
带着浓郁意大利风情的喜剧,令人开怀大笑。
好欢脱也好温暖
挺无聊的,比较低级,也没什么笑料,这就是票房奇迹啊
当公务员的执念太深了
确实很多笑点,但笑果一般,女人居然是领导男人居然是秘书讽刺到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黑得可以
get不到笑点
两星半
意大利人的自黑神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些奇怪的笑点,“白人狼心狗肺”“不,只有米兰人那样”(配合经典手势)
温暖又有趣,喜欢
哈哈哈 挪威宣传片
超级搞笑,感觉人生就像一场喜剧一样
…
有些地方完全是段子电影的套路,不过作为欧洲片整体还是透着着一股清奇。意大利喜剧一直蛮好玩的。
文化的隔膜,几乎没笑。比较失望的一部喜剧片。
格局跟《白日梦想家》很像嘛
这个八分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唯独被男主拆掉意大利餐馆的招牌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