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Blitz,战火寻亲路(台)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主演:西尔莎·罗南,埃利奥特·赫弗南,哈里斯·迪金森,本杰明·克莱曼汀,凯西·伯克,保罗·韦勒,斯蒂芬·格拉汉姆,雷·吉尔,Mica Ricketts,C·J·贝克福德,阿历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的9岁男孩George(埃利奥特·赫弗南 饰)的史诗之旅,他的母亲Rita(西尔莎·罗南 饰)将他送到了安全的英国乡村。George不屈不挠,决心回到伦敦东部的Rita和外祖父Gerald(保罗·韦勒 饰)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冒险,却发现自己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而心烦意乱的Rita则在寻找..详细 >
分数:55 属于战争“插边球”类型的影片,应该是女性观众更喜欢一些吧。人物关系表达的有些生硬,逻辑也有问题,孩子等于走失,居然第一时间没有去寻找!
视听语言不错,特别是几场大戏的处理,偶尔有惊人妙笔,但是整体平庸无聊到糟糕。老掉牙的家庭人员设置,孩子莫名其妙的动机,莫名其妙的灾星一样的体质,过多的种族平等元素。很难想象1940年一个非洲来的黑人在伦敦当上了警察,还能在避难所教育歧视中东人的英国白人说人人平等?最后看孩子和罗南废墟里相拥,我觉得我看了个《唐山大地震》,这片子说是冯小刚和管虎拍的我都信,很难想象这是拍过《羞耻》和《为奴十二年》导演的作品。
大银幕。片子不想评了。只能说《饥饿》《羞耻》有多么才华横溢,《闪电战》就有多平庸陈旧。很遗憾曾经最强的当代电影作者在拿到学院最高荣誉且成功跻身主流之后便一落千丈了,再不见其作者性的神圣火花。不敢说麦奎因才气尽失,但至少他已不复从前了。2024.10.9号@BFI #LFF
又是浪费小妇人的一本
#ZFF 20男孩的游历故事线试图描绘大轰炸期间伦敦及外围地区聚拢而又分裂的众生相,但种种议题先行,杂乱无章地覆盖了男孩最重要的“回家”的人物动机;而母亲的故事线又被闪回填充,无法做到与男孩故事线相向奔赴或形成双螺旋上升。剧院与地铁几个场景唯美而饱含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情绪。
BC
视听效果不错,然而大场面却不是很多,毕竟主线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叙述这一次战争,反而西尔莎饰演的Rita成了陪衬。过文艺式的表达扰乱了整个叙事节奏,George的冒险旅途中遇到的各个人物刻画非常片面,地下避难、激情演讲、空袭后的惨状都只是点到为止,过深的表达也只有为这一对母子穿插些许回忆,重逢结尾时的剪辑呼应还挺不错的
和巴里詹金斯的《地下铁道》太像,甚至孩子的梦境段落直接致敬了前者,二者都认为弱势群体的影像叙事是最严肃的恐怖电影;但麦奎因是更现代的创作者,就像开头五分钟所隐喻的,当对人类面临更大的苦难,爱终将战胜仇恨成为团结所有人的力量。史蒂夫麦奎因应该是最适合给马克思拍传记片的导演。
服化道真的很好看!喜欢这种复古的造型
10/6
看前面其实总有点没法入戏,不能认同小男孩儿是罗南角色的孩子,总有一种“演出来的”感觉。中间一度觉得还行,有些轰炸场面不错,但看到结尾,就觉得两个人费劲巴拉非要往一块儿凑,结果简单粗暴在家门口就这么见着了,是不是草率了点儿。
比较失望。对种族主义的探讨仅浮在表层,仿佛一番反歧视演讲结束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歧视了。角色刻画缺乏深度,充满刻板印象,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机就是熊孩子做出愚蠢决定。
闪尼玛个头,搅屎棍应该庆幸德三没有强大的海军。
视角是好的,战争拍得太多了,战犯视角受害者视角,大人视角小孩视角,但这个片子难得是拍的是ordinary people的视角,谈不上好坏,就是一群在战争中依然要过生活的人。可惜没拍出什么意思来,有些无聊有些平,既不是少年彼得潘的奇幻冒险,也不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女人,所以果然两头都要占的电影是无法避免平庸的命运的。
非常棒的试听语言,电影感极强的质感。但却仿佛在看十年二十年前的电影无异,了无新意,甚至在该题材的范围内都找不到动人的点。故事和节奏都太平了,罗南也是一板一眼的,全片都很呆板,无一灵气之处。
#166
可惜了这么好的设定。也是头一次这么强烈地感受到细节处理能毁一部电影
为啥评分这么低,我觉得非常棒啊,从战争中的一对母子在亲情中展开,我很喜欢。
视听有出彩的地方,但总得来说老生长谈,有点儿无聊。
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