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批评它,李少红让我们失望了我看的时候,觉得似乎能读懂些什么,于是耐心看下去我觉得你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看这些情节,而李少红关于影片的解释让我感到她的不确定,她似乎象写了一篇过度发挥的作文,于是就加上一句句批注,告诉你我要表达什么,事情是这样的其实没有必要的那些共鸣还是能拿来分享的看到报道说,首映的下午场,走出迷茫的人群。
他们的年纪都偏大,家里都应该有一两个宝贝这样的孩子。
互相议论着:你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吗……导演有多大……你看懂了吗?
也有中年妇女说:要死,还好我女儿已经结婚了——不过想想真是吓人,伊就是这样长大的?
所以李少红要解释吗这让我想起了春树冲着央视某主持人大喊她就想玩朋克拍DV旅行,而对面的人呢,他仍然问,你写这样的书,邻居都怎么看你呢,父母单位里的同事都会问吗即使我不明白春树用一种平淡的口气叙述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我到了哪个城市他们来接我,于是我们就做爱了,早上醒来我们又做爱了.几乎就是这样的语气,就是这样的书,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但是我不会怀疑她,我仍然想去关心她做了什么.70年代的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尤其是女孩子,一路危险重重,回头只有后怕。
他们真的像宝贝一样——深夜里无意中看到过父母同床却被他们骗说从垃圾箱里捡来、希望有一个不激烈不动荡的社会秩序做男做女、在早上七点钟的天光里以为还睡在老房子的旧床上……在他们绝对应该直面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心自认还是个孩子。
李少红说,她的父母在环艺电影院看她的“宝贝”,她在银幕背后,突然害怕了。
“我看我爸那一脸的茫然……” 一个女人,这样真切的痛,被表达的我们是不是真该给一些耐心,看她把情绪的每一个焦点,如烙印深嵌。
看商羊的文字,她说,无序的文化的革命给上一辈人带来恐惧,恶果却报应在我们身上;无序的经济的革命带给我们的恐惧,恶果恐怕要报应在我们下一代人身上了。
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尖叫,周围高楼大厦变魔术般出现爸爸妈妈在老式的钢丝床上做爱发出的巨大声响吵醒她,她发疯似的叫喊我看来是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的,比如宝贝做饭的那段,又比如背诵<荷塘月色>的片段但是我读到小婉说自己没用,在夜深,才看到宝贝到那个废弃的工厂找灵魂那一段,已经开始哭了。
于是你就该相信,你忽略的那些,往往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伟大
我想宝贝是幸福的,因为有爱在她身边,她爱他,他爱她,却无能为力,好悲伤的电影,我以为他们会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来自双方的窥视权利对峙 女性化的文本写作,人物性格社会关系的塑造一个外向自我又懦弱的暴露表达者和捕猎者。
一组独特的视角表达,没有意义,但是并不枯燥,画面外的信息量扩展 镜框 女性的被观看者表达
奇幻化塑造女生性格 中间的剪辑非常绚烂如同万花筒 超高速镜头适合被广告借鉴。
(虽然早就到处都在用了)
家具对人物的挤压
几乎没有变化的惊恐无助
一组呼应,对空间的无力
……少年陈坤帅惨我
个人场域的荒诞化入侵
浪漫的表现
眼神光的软硬与情绪表达。
这取景想起《狗镇》了
如同玩偶的女性角色
镜中的自我呈现(也成为万用表达了)晚安不知道字数够吗
【个人视角】一开始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周迅拍了这部电影以后半年没有拍戏走不出来。
看了之后大吃一惊!
我原来以为是爱情片,没想到居然是悬疑。
周迅真的是个天才、拍这部片子的导演也是个天才!
这部片子无法以第一视角带入(否则我会疯了的)所以尽量地站在上帝视角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发生,以第三人称叙述。
【电影内容】她是个客观世界众人眼里的疯子(殊不知她才是活人,对我本人来说,对他(男主)来说)她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现实加上幻想一体的,不是分不清,这就是她的世界。
我能理解她在想什么她在害怕什么,甚至都能找到原因。
因为小时候看到虐猫的场景,所以她觉得猫会伤害她的孩子。
小时候屋子被拆了,所以装修的时候她又觉得世界崩塌了。
小时候被霸凌,捡破烂,带臭味。
所以她在迎接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想把自己洗干净,她不想被骂。
小时候妈妈告诉她她是从垃圾堆捡来的,她遇到她的爱情之后就发现爸妈在骗她,还有理解了做爱这件事情。
最后最后,她终于和她的爱情一直一直在一起了!
她整个世界的构成都是她的经历加上她的想象。
(以前的经历➕正在经历➕想象的产物)而男主角,男主角也是个爱幻想的人,于是乎,从他们遇到的时候起,他们就开始做了同一个梦,有一种觉醒的意味!
(我的理解 不知道准不准确)【观影感受】难怪周迅会走不出来,这部电影走不出来太正常了。
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天才导演天才演员才能把这种意识流的东西呈现出来,电影一开头就说了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暗示着主角“宝贝”和其他人的不一样。
(这个暗示通常是自闭症,但是我又感觉她不像自闭症)电影里面包括各种她眼里的世界和客观现实矛盾的冲突。
(比如说平淡的日子和追逐内心的日子,落后的性教育,压抑的环境)最大的冲突点应该就是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和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产出的“宝贝”这个“疯子”。
最难能可贵的是,整部电影都以周迅“疯子”的视角出发,用它的眼睛在看,在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一切,然后用镜头呈现出来她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真的是天才!
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说批判当时的压抑大环境,比如说鼓励人们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随波逐流。
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疯子”在客观世界里的悲惨结局,让我保持理智不要真的疯掉。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个人的小想法。
简短附注装不下,只好写这里。
]爱一个人就要让Ta因自己而觉得更幸福...如果Ta让你觉得倍儿飞,倍儿精神,还有一点儿小紧张,就请好好照顾Ta.我们需要的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
那些关于飞翔的若干个梦,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像我始终想要温暖你的决心。
我们一起跑到阳光下的草地上玩儿遥控飞机,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杯子,我们一起开车周游全世界。
你说,好不好?
现在的我比较喜欢斯巴鲁森林人。
我们去德国,那有我向往已久的森林;新西兰也好,据说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令人振奋哈希腊和意大利,则是对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
宝贝对刘志说“因为我们做过同样的梦,都会飞,我一直想跟他飞到地铁里...”,而我呢,时常会在梦里飞起来,时常是在要命的的险境里慌乱飞行,只有一次是悠然的飞行在有迷人朝霞的天空中,那是一片蔚蓝大海的上空,黎明时分。
想要一起飞进一座古老的森林里,那会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谁和谁从此幸福生活的地方。
最后刘志用血红的双手按住玻璃,睁圆的双眼里布满了困惑和惊恐,他说,我宁愿相信这痛苦是快乐的。
他说,那是一段魂飞魄散的爱情,他不确定是不是真的遇到了那个女孩。
的确,有的人会让你精神恍惚,难分虚实,而至于爱情,你还是最好别给它下定义。
是不是每份爱情都伴随着痛苦和伤害?
相爱也无法避免彼此的伤害。
没看懂 你还力荐!PAI飞就是因为我没看明白 所以大家都去看看吧说实话俺看完就一感觉 迷茫咧片子 我咋就没看懂呢一开始就知道周迅在里面演的个叫宝贝的女孩 造型还不错就去看了 可怜啊 那会儿我正要考试呢 被这片子搞晕了改变的是 我开始很喜欢 用宝贝 这个称呼来折磨身边的友儿有人说我疯了 我想我比宝贝活的明白点儿 仅此而已对了 我还有好父母 知道了我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去看吧很喜欢黄觉啊 像风一样离去里就很喜欢他而且最初的时候还把他当乔峰了 晕我看过他们聚会时的片段 很喜欢那个周迅戴着假发 挽着黄觉一直胳膊转圈的感觉 眼珠子转的很是机灵那个时候 我觉得 她就是宝贝
有人说是中国版天使爱美丽 看了下时间确实在人家后面 也是一个爱臆想的女主角 然而完全没有照猫画虎之嫌 整个片子的风格非常自成一派 也很本土化 典型的李少红作品 除了片尾曲和插曲用了魔笛中的夜后有点不适 有些西化 没有其他瑕疵之前看了橘子红了 对那种阴郁压抑带有惊悚色彩印象极深刻 这一个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可爱的明朗的天马行空的 片头片尾回到了李少红风格 我从小就对精神病类人物情有独钟 但是没想到后半段李导真的按照精神病人在拍(捂脸)公子的演技我就不再吹了 只是感慨戏如人生 她的和孩子的关系...不讲不讲 黄觉年轻的时候还真帅 演技青涩尤其是台词功底 好在放在这个角色上慢慢的一板一眼的念白还蛮可爱剧情方面 我真的不在乎所谓看不看的懂 真假虚实和想象力 剧情的张力与趣味性足够了 况且还不是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致想表达什么挺清晰的 有两点我细说一下 一是女主名字叫宝贝 英文片名中也是BAOBER(注意是加儿化音的)而非BABE/SWEETIE云云 因为这个人物对于男主对于观众对于所有人本身就是一个有距离感但可爱的形象 她是代表令人疼爱真性情的“宝贝儿”本身而不是任何人的宝贝 二是她的神经质 肯定是源于小时候的经历这很明显 关于出生关于拆迁关于突然长大和城市变化最后谈一些细节 第一迷影细节 致敬假面的镜头 录音店的电影海报(竟然忘了是哪一部)第二是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我觉得是北京 因为廖凡和胖子表哥都有明显的京腔 第三是吻戏 没想到 中国电影也能拍这么欲的吻戏 非常合格的吻戏李导的审美也非常对我胃口
踩着血泊的脚控福利
宛如惊悚玩偶加打光
颠倒
一只脚从另一条腿上爬上去 欲而可爱
厂花的美妙眼睛
汗津津的肉体和色欲的搭手
魔幻 浪漫 美丽
身体的交错
光
非常温暖的姿势总之 毫不犹豫打五星 以及顶替天使爱美丽在我私人影史的地位
爱着的一颗心最为宝贵,却总是被辜负,被别人,也被自己。
在爱中,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自己是否知道?
我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应该打七分。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喜欢同种类型的作品——我爱长发飘飘,恋爱中的宝贝,喜宝,圆舞,王菲。
为爱不顾一切的女子,在爱中却不忍心伤害任何人,为爱她们委屈自己,为爱她们保持沉默。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碎片,难以归结 如果从爱的方面来看,宝贝为啥子呀自杀呢?刘志对她的关爱应该已经够了,如果不把宝贝预设为一个超凡脱俗,非人化的人,那么应该够了,应该留得住她,好好过小日子,有些东西必须得承受,没有完美无缺.或者将来有完美无缺,谁能完全跟谁一样,傻子才一样呢. 如果从刘志这方面来讲,他更象一个现代人,忍受,但是太无力,他或者是根本就是太爱惜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他娶冉冉,在离婚,没有看出他多么喜欢她,当然就算当初喜欢过她,变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了吗?脆弱的心脏似乎不适应现代生活,我不认为现代的生活是不好的,如果不好,也是人能够承受地起的,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生存.这样来讲,刘志象个十分感性的家伙.一人一个样,没什么? 如果从文化来看,那么我国文化中对人的无价值的解释,大概是丝毫不现代的解释方法了,宝贝死有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死于笼罩在生命低贱的阴影里面.她曾经的恋人曾经给过她的好大好大的月亮,这样的光明再也找不到了,在刘志那里也找不到,难道她要的关心刘志给不了,还是她变了,变得封闭,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当然就影片全部内容来看,应该是后者.世界是个人化的,但是宝贝是孤绝的.人的生存实际上是个信息的存在,人应当以自己为信息,就应当以别人的信息为信息,又以欲望的信息为互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关于出生的编造的低贱或者无里头故事,伤害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这是本国文化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点,就这一点看,我国的文化不是欺骗的文化,就是野蛮的文化. 野蛮的文化,可以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或者是允许人吃人,为人对人的残暴行为做了价值观上面的认识或者说阐释,所以价值观就是认为一切都无价值!!!这也许就是有那些黑猫,那些蛇的原因,他们向你发出恐吓和威胁.......你个人的善良和单独的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能保护自身.或者你根本就是在艰苦的求生存,无力量去做想做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么苟活着很有意思吗?当然与刘志的爱情本来可以存在,我刚刚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爱宝贝的刘志和他给的温暖的贴心的温柔还不够吗?那之所以宝贝要死,还是因为她关于生活的全部理想不只是一个爱人,踏踏实实的生活里不只是有爱情,还有些别的,还有个人的价值,爱人给的不够!!!.......所以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极致的故事. 用完全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一个关于价值得不到展现的故事.好像不是什么爱情片呢. 这样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吗?
野蛮拆迁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做法. 不承认个人的价值文化, 不是文明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生活还是是碎片,总是难以归结,难有明亮和畅快的氛围. 而关于文明的黑暗,据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如果这是指因为有竞争存在所引起的,我只好说,大家都知道公平的竞争算不得黑暗.物质文明,不是黑暗,而有一天,或者就在现在,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们已经懂得了合理的分配的,没有强权干涉和左右的.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
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
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
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
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
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
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
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
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
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
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
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
——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
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
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
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
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
电脑都还没买呢。
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
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
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
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
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
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
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
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
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
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
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
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
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
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
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
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
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
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
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
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
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
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
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
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
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
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
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
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
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
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
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
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
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
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
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
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
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我是不是真的遇到过她,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女孩,一段魂飞魄散的爱情,一个梦境,我宁愿相信这痛苦是快乐的。”
童年时听到的一句话 往往会左右孩子的一生
嗨...李少红还真是前卫啊...那可是2004年...
彻头彻尾的剽窃《巴黎野玫瑰》。
中国的文艺装逼电影典范之作、
很早看的了。
我和她有故事
你的神经我读不懂~
小时候愣是当毛片看了,因为猥琐的盗版商在封面上写着”国际巨星周迅首次正面全裸“。可惜用快进看了全片都没发现哪里有全裸。
周迅是人精
唉,love will tear us apart
drunby的片 想法很好手法很次 能力不够水平略低
她是想拍文艺片的,可惜还不到那个层次。
不好看,有点浪费时间
李少红一贯的风格,有点让人难以忍受。
就记住黄觉长得很帅
这电影拍的太飞了,要不是有周迅和黄觉年轻的容颜真的撑不下去95分钟,另外片尾音乐还算不错,只是不合适。
咩。。。哈哈哈,,,李阿姨啊当时你犯得着那样防止我们家盗版你么
李少红真是被现有体制耽误的恐怖片导演,无论大明宫词还是橘子红了,甚至红楼梦,她都是这一套风格…然而这片真的很莫名其妙,这是在干什么?
周迅真是个人精,演什么像什么,真挺佩服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