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楼上的小妹妹:你好,抱抱!
嗯,让姐姐抱抱,不哭……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正如我印象里的你还在襁褓中酣睡。
我的妈妈和你的爸爸是同事,我们生活在同一幢家属楼里。
你出生的时候,我正准备离家求学,转眼间你都上小学了呢。
还记得你爸爸是一个很和善的胖胖的大男生,人很好。
他的职业是国家机器的末梢,或许不太招人待见,简称城管。
咱们家乡每年都要争做全国卫生城,于是你爸爸总要加班。
他与同事们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对付永远清不完的现场:违章搭建、占道经营、施工噪音、满街的“牛皮癣”。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之前的六年里爸爸会不会给你过儿童节?
你是他的小公主,总是穿着小裙子,高高地骑在爸爸脖子上。
爸爸的职业不能带来多少收入,妈妈自从有了你就没出去工作。
你的家庭算是窘迫,明天就是儿童节了呀,同学们攀比着。
别人家长用钱堆积出孩子的虚荣和快乐,妹妹你想要什么呢?
我想你也是需要的,漂亮的文具、小花裙子、或者一套童书。
爸爸想到了,托我妈妈买了哦,就放在他的第一个抽屉里,可是他却再也没机会给你,爸爸不能抱抱妹妹了,爸爸再也不能亲亲你。
五月的最后一个下午,他们接到一个任务,某处违章建筑必须被拆除。
意外就在爆破的一瞬间发生了,四米高的一堵墙倒下,灰尘呛得人流泪。
所有的同事都出来了,唯独不见妹妹的爸爸,等到发现时,他走了……妹妹,不要怪爸爸,他很勇敢哦,他在危险来临的一刻,努力想跑回你身边。
他不想你刚刚开始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以后的儿童节,你怎么可能笑得出来呢。
你那么乖,那么小,那么柔弱,那么娇嫩,找不到爸爸,谁来保护你呢……妹妹,我们不哭了,看动画片吧,你看这部动画里的小姐姐也失去了她的爸爸也许父女之间有千般百般的恩情和埋怨,并非生活在一起就能说清楚的并非所有父亲都有机会,时刻陪伴孩子长大,他们为了各种理由离开其实,也是因为害怕,他们怕责任、怕束缚、怕你长大会属于另一个男人而且我相信每个女孩在成长中,都很想拥抱和保护父亲,结果却处处伤害他动画片里的小姐姐每天都会去看一眼,矗立在爸爸离开的地方,直到她变老才敢走近,那个或许叫做死亡的小船啊,躺下竟然像是在爸爸的臂弯里原来,一直到最后,最想念的人还是爸爸,嗯,妹妹,我们都是一样的啊愿你一切都好,妹妹,爸爸其实没离开,一直在我们心里,不是吗祝福你我是四楼的小熊姐姐啊
诠释亲情和思念的同时,我觉得导演实在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在冗长和繁复中走向完结,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如同绚丽的烟火,终将消散于虚无。
幼时的分别,让这份爱变成了执念,也变成了习惯,时光流逝,当她渐渐苍老,人生中的一切都变成了曾经的过客,遁入虚空,只有那份感情还是最坚实的。
就是这份最初的爱,纯洁如初春的朝阳,深沉似深邃的海洋,深入骨髓,遁入轮回,实为永恒。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漫画书,其实是一本现在不大有名的《父与子》,德国布劳恩的作品,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和父亲一起看,那也是他最喜欢的漫画。
于是,父子俩看漫画上的父子俩,眉开眼笑,为里面有点迂腐的父亲,有点调皮的儿子,以及那种无法描述的父子情深所感动。
这部漫画的结尾也很有诗意,父子俩历险归来,厌倦了热闹和簇拥,于是手牵手走进了月亮消失了。
我想,自己之所以喜欢它,可能也因为在骨子里,我和父亲一样,都是一个安静而不爱交际的人。
针儿说七十年代初的人虽然在热闹的场合也能游刃有余,但都非常需要自己的空间,只和有限的人交往,喜欢独处。
至少对我来说,她说对了。
看《父与子》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最早买的版本估计在家里都已经破烂不堪,如同萧乾翻译的那本《好兵帅克》,虽然后来买了更精致更好的版本,都觉得不如最初的好(《好兵帅克》的新翻译有厚厚两大本,上下册,而萧乾翻译的呢,只有一本中等厚度的,但大师就是大师,味道都在骨子里了)——今天,我也做了父亲。
感谢WIND的推荐和霓裳云影的资料,我把这个八分钟动画短片看完了。
我不知道父亲在和我一起看《父与子》的时候,跟我现在看《father-daugher》的心态是否类似,我想大概是有些不同的。
父子之间的情感,和父女之间的情感区别挺大的。
我和父亲之间,沉默的时候居多,情感波动非常少,但看《father-daughter》,我破天荒居然为一部动画片流泪。
在我成为父亲、有一个自己的女儿之前,我自认做不到这点。
迈克尔·度德威特 Michael Dudok de Wit男,生于1953年,荷兰,乌得勒支出生于荷兰。
先在瑞士念版画,1978年毕业于英国West Surrey College of Art,专攻动画。
在巴塞罗纳待了一年后,1980年代起定居英国伦敦。
他曾在Richard William、Richard Purdum等英国著名动画公司工作,也参与不少广告片制作。
在法国疯影(Folimage)动画公司支持下,1994年他完成了首部个人动画短片《和尚与飞鱼》(Monk and Fish)。
片中的小和尚追着飞鱼到处跑,为他追来了1995年法国凯撒奖与欧洲金动画奖(Cartoon d’Or)。
迈克尔在伦敦有个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他也从事绘本创作,作品有《四只小水獭》(Vier Bevertjes in de Nacht / Four Little beavers in the Night)、《奥斯卡与小呼》(Oscar and Hoo)、《父与女》绘本版等。
他同时也在英、法与瑞士等地的动画学校教书。
上面这段是网上找来的,很多地方有,大同小异。
我想,在见识过华丽的辞藻和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之后,我反而对简单而沉默的东西失去了抵抗力。
那些没有台词的细节,在我看来,无一不是顽强的呐喊。
我知道这段8分14秒的时间充满了理想化的思念守候和眷恋,但我仍然不能抵挡这样安静的永恒,这样温暖的孤单,这样简单的忧伤。
=======================================================上面那些,是去年八月初次看这个短篇的时候写的。
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说得很清楚,尤其是关于父亲的心态。
对于片中的父亲为何独自远航,没有任何说明,我却心有戚戚。
在以前的文字里,我描述过内心的“玻璃房子”,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注定的游离和孤独。
我知道片子中的父亲是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的——无须理由,或者说,问问我自己就知道了。
若非要举个什么证据,我也许会说,对于那么细心敏锐的女儿来说,她如此依恋和怀念自己的父亲不就是最好的证据么。
但他仍然独自离去了。
在有些男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孤狼的气息,哪怕那个人很和蔼很亲切的样子,但他的内心有一部分是永远不属于任何人的,仿佛隐藏在云端的天空之城。
他用那一部分来追求某个疏离于世界,只有他全身心投入的东西。
因此,对哪怕是他最深爱的人来说,虽然他可以完全眷恋,但依然是无法完全信赖的。
是的,我在借这篇评论告诉你这点。
毫无疑问。
非常喜欢那个幻化的结尾,沧海桑田,无论父亲追寻的是什么,都已经变成了无意义的虚空,甚至连他自己都是,只有在深爱他如同女儿的人眼中,他才存在,一直存在着。
父亲并非死于意外,甚至死亡与否都不可知,他只是选择了他宿命的方向,但女儿,如同女儿一般爱着他的人,却熟悉他留下的每个痕迹。
那种记忆,永远新鲜。
那也是他存在的意义。
我有一张和爸爸的合影 是我小的时候大概7,8岁的时候站在广场的凳子上 搂着爸爸的肩膀 爸爸环着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面好大一片天空 都的灰灰的云 好厚好厚....但我总觉得我们就是在这一刻定格 一直都在这一刻....就象电影里一样 爸爸一直都在那 只是我没有办法看到他 直到有一天 我变成了那时候在广场上小时候的样子 那时候 我就可以搂着爸爸的肩膀了.....
在《父与女》里,年少时分女儿与父亲一同出去游玩,成长像风吹过的衣角,觉然父亲消失不见,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简单主义:简笔画、短片、粗略看不清楚细节的人物肖像、简单到无情节的故事,没有对话,手风琴的音乐为全片奠定唯一的动处。
这些简单的元素为看似复杂的人生回溯了本源,亲情的爱,在宏然天地下渺小的人类去构筑什么复杂绘程,其实本源在于孩子与父亲的爱。
用"等待"讲述完了整个短片的故事,这是整个短片唯一的贯穿行为。
因为片子用的是孩子的视角,在我的理解当中,年少的时候在孩子的心中父亲消失了,那个我们爱,我们一同欢笑的父亲消失了,消失在这个宽广看不见尽头的世界之中。
是否是因为偶与我们陪伴但却对我们而言一场重要的父亲,为了征战这个世界,而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种消失是世界和社会的法则所带来的,生而为人,成家立业,就要参与这个世界的游戏,有所舍才有所得;同时这是否也是人性法则所自生的呢?我们看不见近处的父亲,寻找一个理想意义的父亲?即使看见近处的父亲,也在内心当中假想一个更完美的父亲?当然从短片中不太像,因为"等待"二字,这是我自发想到的人生。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此生终了,在这个无尽头的世界末端,在人生的末端找到父亲,还是那个最初的样子。
是本真,是原初的爱让我们完成这个故事,完成这一生。
那时我就在你的怀里,但却没有读懂你歉意。
只把这当成又一个游戏,因为你双臂将我高高举起。
那时我无法理解你的离去,我跨上单车,前往我们分手的翠堤。
在那里度过了又一个夏季,回家路上,又一次超过那位老妪。
岁月让我明白死亡的含义,而青春她想独自把我占据。
但任何幸福和痛苦都不足以洗去我梦中你的笑意。
风吹过沙留下的痕迹,时间也无法将其抹去,因为那是沙漠的呼吸。
这世界就在风的怀里。
苍老已使我不相信奇迹,我却无法不再独自前去。
如果遇见你,这毫不为奇,我的世界就在你怀里。
献给我失去的亲人和他的孩子,愿他们原谅我的拙劣。
问父亲为何离去是个很傻的问题。
从女儿开始懂事、开始长大,父亲就在逐渐“离去”了,起码我的经历是这样。
幼时在父亲的怀抱中长大,一度依赖到不行,逐渐的却越来越远,不论是心的距离还是实际距离……只有支离破碎的回忆和那些老照片,使我隐约记的父亲给我的爱。
也许我就是那个小女孩,在日积月累的距离与隔阂中期盼着当年那个父亲的归来。
他的爱一直在,只是方式与当年不同。
我知道。
不论何时再回到父亲的怀抱,我永远都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只是八分钟,却可以看到泪流满面的动画短片。
一部短片,好多感动Accompany 陪伴父亲和女儿骑车并行,路远远的,旅程长长的,看似平淡,看似永远没有终点。
然而生活就是如此,看似平淡的东西,失去了才发现那是一种幸福,看似没有终点的旅程,或许下一刻就走到尽头。
只有多年之后,当人们回味那一分一秒的陪伴时,才会泪如泉涌,才会感到那是种幸福。
Departure 离别父亲带着女儿来到水边,将女儿放在岸边,自己将要上船离开。
他一定知道他要久久的离开,所以又急急的跑上岸,把女儿高高抱起,细细的端详,然后紧紧的拥抱,不舍。
然而终究是要离开,已经到了尽头,已经走到船前,纵使有再多的不舍,也只能用拥抱来表达,时间如果能停在这一刻,多美。
女儿被放到地上,父亲转身离开,她似懂非懂,跟着往前走了两步,父亲没有回头,离开了。
Hope 希望女儿看着父亲远去,还在等待,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她独自一人离开。
然而,她知道父亲有一天终将回来。
父亲没有告诉女儿要去多远,要离开多久,只是默默的离开。
女孩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每当走过岸边的时候,还是要看着父亲离开的水平线,感受父亲的拥抱。
影片的导演说过:father and daughter is a film about longing , the kind of longing which quietly, yet totally, affects our lives。
渴望,一种对幸福的渴望,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一种揭开不明未来渴望,一种要重现美好过去的渴望,让我们有了勇气,让我们有了追求,去勇敢的活着,去感受这个世界。
父亲总要离开,但是能给人希望和勇气的离开,是充满的爱的离开,女儿活在父亲的爱中,无论父亲在哪里。
Reunion 重聚时间还在继续,沧海桑田,女孩已经无力骑车,但她永远是女儿。
小心翼翼的来到早已经长满草的河边。
她没有迟疑,没有恐惧,只是走了进去,因为她知道父亲或许在等她。
好远好远,走到了父亲的小船,坐下,抚摸地面,躺下,感受过去。
突然,她站起来,好像看到了什么,跑过去,速度越来越快,好像又年轻了,又看到了父亲!
父亲往前走了一步,她快步上前, 两人拥抱在一起,是的,父亲一直都在,一直都在爱着她。
如果没有父亲,她是不是会充满希望的活过一生,她在岸边时,会不会如此从容的走向远处。
看完短片,我突然想起了Lene Marlin的歌词:Heaven is a place nearby So I wont be so far away And if you try and look for me Maybe you will find me someday Heaven is a place nearby So there is no need to say goodbye I wanna ask you not to cry I will always be by your side
也许是缘分吧,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正是我心里最艰难的时候,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理解失去。
看完写了一句话:其实爱都是一样的,那个爱着你的人,就是一辈子的依恋。
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影评,才关注到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影评虽然多,但我还是重新梳理了一遍,因为过程中的感动和喜悦才最重要。
长久以来,我对爱有着近乎魔怔的信仰,这大抵是缺爱的表现。
我用真挚的心爱过很多人,有人说我是同性恋,我只能一笑置之,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相同罢。
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欣赏。
片名: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导演:(英)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风格:水墨背景音乐: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创作时间:2000年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ODcwMTQ4.html关键词:自行车:生命转动的车轮:光阴道路:生活坡与大风:生活的坎坷大海:彼岸停车与眺望:眷恋与思念第一幕:父亲带着女儿骑行在路上,画面温馨轻快。
在孩子心中,父亲在是高大温厚的存在。
小女儿天真童稚,无忧无虑。
此时车轮飞转,时光过的很快。
这段同行的路十分明亮,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上坡路女儿也能很顺利的骑上去,父亲是一种保护的姿态。
第二幕:骑行至两棵树的位置,父亲忽然停下了,天真的女儿不解的望着父亲。
在东方文化里,彼岸名曰黄泉,人死后会在忘川遇见一叶小船,将人接引渡到彼岸去。
尽管对女儿眷恋不舍放心不下,父亲却只能乘船而去。
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女孩最终独自离去。
第三幕:失去了保护和依靠,女孩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了。
天色昏暗起来,上坡路开始显出艰难。
害怕、急切、倔强的心理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是一种宿命。
第四幕:女孩是个小少年了,青春期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大风和晃动的树叶代表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疾风骤雨。
成长是迫使自己坚强起来面对现实。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路人,是位推车缓行的老人。
在全片中,路人的出现与女孩的成长是相反的,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第五幕:女孩长大了,表现出成人的安静和稳定。
有一个细节,一直倚靠在大树边的父亲的自行车没有了,代表着她接受失去和不再依赖。
在全篇中,女孩总是守望着父亲离开的码头,小时候是一种无法释怀,长大后是一种眷恋。
父亲的离去在女孩心里是一个位置的空缺、一种情感的缺失,也是一道深深的伤痕。
第六幕:美好的青年时代,女孩身边有了同伴,色调明快起来。
再一次路过码头的时候,她甚至来不及缅怀和感伤。
车铃声代表了青春的明媚和活力,光阴飞逝。
第七幕:女孩恋爱了,音乐优美。
这样的情感稳定而厚重,生命中重新拥有了依靠和保护。
以至于她回望从前的时刻变得很少,委屈和伤感变的很轻。
但也是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女儿对父亲,或者说对于拥有和失去的理解尤为深刻起来。
第八幕:当为人父母,当自己也高大而温厚起来。
一家人分享彼此的情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
然而对于失去,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
孩子单纯不畏生死;丈夫若有所思。
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的守望着逝去的时光。
第九幕:很多年过去了,日升月落物换星移。
女孩很久不曾提起早逝的父亲,只偶尔在记忆空隙里缅怀。
人生至此而知天命,彼岸安静的存在着,那是每个人平等的必然的归处。
第十幕:光阴荏苒,女孩垂垂老矣。
河水在不经意间干涸,露出片片荒土。
父亲离开的地方,隐约出现了可以行走的路。
第十一幕:自行车不能再骑了,有时还要停下来调试。
车轮缓慢的转动,意味着生命的枯竭。
河水彻底干涸,荒草丛生。
女孩再一次来到岸边。
当她穿过重重荒草,终于靠近那一叶搁浅的小船,她蜷缩着躺进船里。
此时钢琴声响起,画面出现了转折:女孩站起来开始奔跑,回到了少女时的模样。
父亲静静的望着她,像是从未离去。
这个结尾太美好了,就像看见了天堂。
小片只有8分钟,含盖了人一生的长度。
没有语言,却呈现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我很喜欢影评里看到的一句话: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使心灵能够相通,使人类联合在一起,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父与女> Michael .Dudok.de.Wit作品.200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简介]: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
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
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
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
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滩涂。
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
--摘自豆瓣阅读前请先看动画.首先,片中的父亲驾船离开湖岸的场景.有的理解是湖象征着死亡.父亲下了岸后又跑回去抱起女儿亲昵的场景是父亲的不舍,但死亡无法抗拒.最终父亲划着小船消失在茫茫的水面.而这时,对于女儿来说,"死亡"还是一片汪洋水域---她对死亡没有概念,所以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也看不见对岸,只知道父亲离开后不再回来.之后女孩慢慢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她骑着单车来到湖边等待的情景.可以发现:每次都会描画女孩途经另一个骑单车的女性的场面---第一次:小女孩(小学左右)超过推着单车的老奶奶,第二次:小女孩(初中生)超过慢速骑车的中年妇女,第三次:女孩(高中)跟几个女伴超过慢慢骑车的老妇人,第四次:女孩被丈夫带着(少妇),被骑车飞快的初中生超过,第五次:女人和丈夫带着孩子与少妇擦肩而过,第六次:中年的女人与年轻女子擦肩而过,第七次:衰老的女人 和 女孩, 第八次:推着车的老奶奶 和 小孩子. 八个场景中,是女儿由小到老的变化,而她每次遇见的路人却是由老年到童年. 导演想要描绘的生命轮回的无尽和周而复始,隐喻在这八次路过和不断滚动的车轮里.在一开始,小女孩遥望的是一片遥无边际的水面.慢慢的,随着女孩的成长,水面逐渐降低;到女孩过了中年接近衰老时,可以看到湖水已经快要干涸了.--因为随着女儿的成长,对"死亡"的认知逐渐由无知,到模糊,到清晰.所以时间的海水慢慢蒸发,露出通向生命终点的湖底.无论每个人有多么不同的人生,生与死,却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我更愿意把"父亲驾船离开后再不回来"看作"失去".它就像是生命中各种无法挽回的失去,你遍寻不至,只能等待.终于等到生命尽头,等到走过临终的路,才会发现载着你珍贵东西的小船只是沉没在时光的湖底. 女儿看见了父亲,她奔过去投入父亲的怀抱--生之别离与死之重逢终于连结在一起,轮回,画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死亡是失去了生命,却走出了时间.尤金的一句话说,"人生而破碎,靠活着来缝缝补补". 我们向往着绚烂的生,但注定最初的爱和纯净要丢失在俗世的尘土中;我们不想死,但却只有在生之尽头,才能重寻最美的本质.很轻的动画,很重的人生.动画短片并非大众主流,但一部卓越的动画短片可以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更直击人心. 我实在佩服导演将"留白"的极巧运用到了极致. 水墨般清淡的勾勒,没有面部特征,没有人物性格塑造,在这样的八分钟里,任何突兀的色彩,编造的对白,多余的人物都会是一个败笔. 初看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我们却不能具体的表述自己为什么掉泪..一百个不同的人会感受到一百种不同的感受,但一定有一种直击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透露什么,却能让你想到所有--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人生无数的离别和失去,关于等待,关于死亡,关于贯穿始终的生命的无奈,关于轮回.是的,作为短片,没有空余的时间来刻画人物,编织情节,推动高潮.但也正因此有了比长篇更深的触动. 我们看那些电影,那些连续剧,那些夸张的搞笑几乎都是精包装的产物,我承认它们同样带来的是不可缺的,如美食一般的"味觉"冲击,只是随着影片结束,感受迅速消褪.永恒和本质什么的,太长,太复杂,总让人有难以把握的虚弱感,所以我们常常选择忽略.只是当这些东西变成简单,却有力量的画面和音乐,还是会深深震动--为某种东西,它超越了永恒,连接了命运的生死轮转.
套路
此处爱的深沉是指无望的希望与执着的等待?原谅我无法苟同这父女间的关系。
取巧
恕我没能get到泪点
相当温暖的一部动画短片
[2010.02.08]虽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整个风格却是温暖怀旧,不过看完之后也没让我有多少感触。
???
人类做出来的最好的短篇,只有这种程度吗
这种叙事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新鲜~被过分夸大了吧~
i dun get it.
是等待,又像是一场离别,内涵的东西表达不是很明确,看个人感触吧。
多年的等待却没有换来父亲的归来。
父亲是永生的恋人
向善的人性,洗
一直在等待,一种心灵的契合。
这啥玩意?非得说父亲离世了?女孩还那么小?!
可能是我心不在焉的缘故吧,看着没啥感觉,不过仔细读了短片的故事简介以后,脸上还是麻麻的,对于亲情我也一直看的很重...
没看懂 以后再看
对简笔画风格无感 福柯原著应该更温馨
色遣い普通に良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