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助

The Help,姊妹(台),写出友共鸣(港),帮助,女仆,帮佣

主演:艾玛·斯通,维奥拉·戴维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奥克塔维亚·斯宾瑟,杰西卡·查斯坦,阿娜·欧蕾利,艾莉森·珍妮,安娜·坎普,克里斯·劳威尔,西西莉·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阿联酋语言:英语年份:2011

《相助》剧照

相助 剧照 NO.1相助 剧照 NO.2相助 剧照 NO.3相助 剧照 NO.4相助 剧照 NO.5相助 剧照 NO.6相助 剧照 NO.13相助 剧照 NO.14相助 剧照 NO.15相助 剧照 NO.16相助 剧照 NO.17相助 剧照 NO.18相助 剧照 NO.19相助 剧照 NO.20

《相助》剧情介绍

相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60年代,在密西西比州,黑佣艾比里恩(维奥拉•戴维斯 Viola Davis 饰)勤勤恳恳照顾女主人的女儿,后者因产后抑郁症只顾与闺蜜贪欢。密西西比大学毕业生斯基特(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在报社负责家庭主妇信箱,并由此开始黑佣的生存状态。其中,希利(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无疑是反面教材,她态度傲慢,对黑佣米妮(奥克塔维亚•斯宾瑟 Octavia Spencer 饰)抱有偏见,并力主黑佣不能与主人共用厕所。最终因不堪受辱,米妮愤然离去,并以牙还牙,假借道歉之机让她蒙羞。斯基特开始采访艾比里恩和米妮,希望了解黑佣的生存状态,并为自己的新书积累素材。与此同时,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平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斯基特所在的密西西比州正是斗争的前沿,因为黑人遭射杀的血案,种族隔离开始,一场肤色之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荣耀法则抱紧我恶魔足球老爹妈祖的传说漂流最佳李纯信吾土吾民山茶花飘零小镇惊魂彩塑男孩死地勇士魔术师与消失的女孩解密幽灵和鲸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四季夏目友人帐:石起和可疑来访者婚外情事第三季外婆的新世界怪奇验尸官:奇迹华丽的挑战住在清潭洞火红的日子生缝寸尺心滨虎第二季住住3黎明绝杀失魂客栈战争机器路过未来

《相助》长篇影评

 1 ) 观影:《相助》

观看《相助》,完全是冲着我喜爱的黑人女演员Viola Davis。

她的演出无疑是沉着而优美的,然而影片中大大小小众多女演员的群像,更是出乎意料的让我印象深刻。

种族+女性这一沉重的题材并不好拿捏,影片两个半小时蜻蜓点水般勾勒出的十多个黑人和白人女子,却让我时时在微笑中热泪盈眶。

片名The Help,原本是当时社会对黑人女佣的统称。

中文译名《相助》,虽不完全符合原意,却也点出了片中各位女性角色相互扶持的动人涵义。

影片主线是白人女孩Skeeter为揭露黑人女佣的屈辱生活不惜以身试法、采访出书,然而黑人女佣并肩承受种种不公的待遇,甚至对落入窘境的白人女孩伸出援手,才是善良人性在阴暗社会背景下的明亮闪光。

近年来黑人女性题材的影片偶有动人心魄的佳作,Halle Berry借以赢得影后桂冠的Monster’s Ball,以及脱口秀女王Oprah在09年倾力制作的Precious,都以一人或一个家庭为聚焦点,以小见大,透射出某个特定社会场景中黑人的地位及境遇。

《相助》的舞台显然是更为广阔的——种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60年代,黑人女佣及其雇主这两个巨大群体的碰撞,在我看来让这部影片更为特别。

诚然,群像的描写难免浅尝辄止,也不得不采用种族题材中颇为忌讳的特定化手段(stereotyping)。

然而《相助》中的群像演员时时出现的闪亮表演,让它在我的眼里仍不失为一部佳片。

再一次向我喜爱的Viola Davis致敬,更向她饰演的Aibileen致敬。

“God says we need to love our enemies. It hard to do. But it can start by telling the truth. No one had ever asked me what it feel like to be me. Once I told the truth about that, I felt free. And I got to thinking about all the people I know.” ——Aibileen Clark

 2 ) 南方的女人

美国南方的女人跟中国的“南方女人”意思可不大一样,除了“南方出美女”这点共通处之外,美国的南方女人可比中国南方女人彪悍多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以农牧业为主的保守南部世界要站稳脚跟,女人性格上不强悍些不行;另一方面南方的长久奴隶制使黑人女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垦荒种地、扫撒整理、烹饪清洁,家里家外无所不包。

对一个习惯了将委屈与不公往肚子里吞的政治弱势群体,内心不坚硬彪悍可怎么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呀?!

根据美国女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2009年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助》(The Help)讲的就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这些南方女人的故事,尤其那些给白人中产贵妇们充当家仆厨子的黑女人们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的美国正是马丁·路德金博士所领导的平权运动激烈之时,白人主妇vs黑人仆役,这怎么不是种族歧视血泪控诉的好题材!

实际上,这类型的种族控诉电影好莱坞从不缺乏,经典的有《如何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谁来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近期的则有《烈血大风暴》(Mississippi Burning)、《美国历史X》(American History X)、《撞车》(Crash)等。

只要这个困扰着美国社会两百年的不平等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这题材便永远保持活力,绝不落伍。

但《相助》与之前那些苦大仇深的种族题材作品的差别在于它十分女性化的明快基调。

就说电影海报吧,亮黄背景色,女主角着嫩粉色及膝连衣裙,映衬旁边大朵玫瑰花枝图案的无袖洋装美妇,两位站立的黑人女仆深浅不一的灰色制服,配白围裙、小翻领,电影名字则由粉紫色的字母书写。

这些明亮的颜色啊,还有那些充满了六十年代特色的布景装潢、看了就叫人欢喜。

但这并不是说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不深刻、问题不真实;正相反,故事中白人姑娘斯琪特(Emma Stone)违反当时的密西西比州种族隔离法律,执意采访身边的黑人仆妇,偏要从她们的角度描述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这本身便是个了不起的严肃主题。

影片的主人公之一女仆艾比琳(Viola Davis)抚养了那么多白人小孩长大,自己的亲生儿子却遭白人歧视、虐待,终被夺去生命。

艾比琳的痛与恨是真切的,但她的善良却更加光彩夺目。

无论遭到怎样的言语攻击及人格侮辱,她对孩子的爱都分毫不减,她会操着文法错误的英语一遍遍告诉被父母忽视的白人孩子“你善良、你聪明、你重要”;她会在同伴米妮(Octavia Spencer)遇到困难时出手相助;她也可以终于克服对自身安危的恐惧,选择迈出危险而光荣的人生一步。

而开心果一般的米妮便更不用提,只要她出现的片段就必然小小高潮迭起,笑声满满,欢乐不断。

这样明快而开朗的叙事角度配合浪漫温馨的摄影色调使《相助》在作为严肃剧情电影的同时还具有了喜剧的特质,观众在笑声的节奏中与这些各具特色的南方女人们一同经历感情的低开高走、起伏跌宕,就连相对脸谱化的恶女人们也有各自的人生处境,有可恨的嘴脸,也有可悲的无奈,在某种程度上她们依然不乏迷人之处。

也许正因如此,小成本小制作的《相助》这本不讨巧的种族题材才能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口碑人气双丰收,为第84界奥斯卡季打响了漂亮的第一枪。

我也特别为这样明朗乐观的女性基调着迷。

照理说,探讨一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问题,最容易打出的便是种族牌、民权牌、平等牌,或慷慨激昂,或声泪俱下,在同情心与内疚感的双重驱使下,说服人的目的不难达到。

不这样做的原因除了立意求新这个可能的因素,我觉得还跟故事的出发点有关。

就如同影片中的白人姑娘斯琪特不要干巴巴地讲道理,而是从黑人仆妇的角度来全方位展示她们生活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的真实感受,《相助》的出发点也并不是要单纯地向读者及观众来阐述黑人妇女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及社会不公——影片中所有涉及到大时代大事件的细节都匆匆掠过,或采取侧面描述,或作为人物行动的烘托,总之政治斗争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这些南方的女人们,是她们在这样的境遇中所经历的煎熬,所作出的选择,所激发的感受及所展露出的真实人格。

这些真实的东西有的卑微,有的天真,有的沉重,但她们的共同特色却是坚强、乐观。

她们并不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面对人生,与怨念形影不离;她们在冷静自制中以一种近似优雅的态度和命运周旋,同生活和解。

这种优雅的周旋是一种极为迷人的强大力量,它使一个人的灵魂从“以恶对抗恶”升华到“以善激发善”。

这是《相助》了不起的地方。

这种从正面鼓舞人心的善的力量,我觉得便是女性的力量。

读书时在发展经济学课中我记得有个话题谈到了男女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反应,说统计资料表明女性较男性更不易自暴自弃,在家庭困境中女性往往取代男性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

我想这大概能从某种角度解释在生存环境更为艰苦的美国南方,女性为什么往往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从《乱世佳人》中永远铭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那野草般顽强的斯嘉丽到《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痛苦而激烈成长的米克,再到《相助》中坦然直面命运的艾比琳,南方的女性们一直仰着她们高昂的头,在烈阳与酷暑中不断趟过泥塘向前走,向前走。

而跟随她们脚步的还有时代的进步。

1963年,马丁·路德金博士在华盛顿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

翌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民权法案》,在法律上废止了雇佣关系中任何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国籍的歧视。

这是民权运动的胜利,也是女性斗争的胜利。

《相助》中艾比琳在穿透大橡树的明媚的清晨光线中缓缓走向镜头远处,失去了工作的她对生活不再恐惧。

她可以写作,她还可以成为作家,她知道文字的力量终将超越种族。

斯琪特的男友不能接受一个白人姑娘与黑人女仆同一阵营,但斯琪特可以北上纽约,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中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一个能够让女性获得选择与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善的社会,这样善的社会终将走向未来。

 3 ) 种族问题的温情表述

种族问题为美国电影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这个宏大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如果处理得打动人心而有温度,都会颇受欢迎,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觉得桑德拉·布洛克前年那个影后拿得太便宜了——同时,连《弱点》这么平淡无奇的片子都能大受欢迎,《帮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都远胜之,没有理由在2012年的奥斯卡上无所作为。

与近年相关题材不同的是,《帮助》并没有渲染底层黑人的苦情,或者表现白人与黑人的深厚感情,它以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为背景,从黑人女佣的角度切入,用绵密细致而不断深入的叙述告诉观众,黑人在1960年代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镇上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共同推动黑人民权运动的社会背景下,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获得的赢取尊严的机会。

刚从大学毕业的白人女孩斯基特(Skeeter)就是他们获得这个偶然机会的线索人物,而影片也是以斯基特完成《帮助》一书为主线。

黑人视角与白人文化影片开始便是斯基特对影片灵魂人物——黑人女佣艾比琳(Aibileen)的采访,一个关键问题也在此时就提了出来:照顾一个白人小孩是什么滋味,当你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被别人照顾时?

促使斯基特在接手杰克森日报的清洁专栏后去做关于黑人女佣采访的,是她自家老女佣的突然离开。

片中在开头的20分钟里斯基特屡次提到这个话题,包括在桥牌俱乐部谈到,回到家里对父母提出,而影片也同时从细节处体现了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社会现象,比如海莉(Hilly)关于卫生间问题的倡议,她在厕纸上用铅笔画线的镜头更是一个重要的剧情伏笔。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与生俱来,在19世纪中叶的内战之后,南方各州虽然在立法上逐渐进步,黑人权利和尊严在法律上得到保护,但整个社会文化中对黑人的歧视至今难以根除。

在影片中的1960年代,电影镜头从极其生活化的层面切入,比如卫生间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形成了影片第一个剧情冲突,海莉家的女佣明妮(Miney)因为使用了主人卫生间被开除,她撑伞在雨中离开伊丽莎白家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正因如此,艾比琳在斯基特要求采访时,总是充满了警惕和恐惧。

如果明妮被开除一段属于尖锐的情节点的话,黑人艾比琳对白人斯基特的拒绝则是对种族歧视问题之严重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表现。

镜头上升到大全景展示二人分别情景,然后交叉展示二人远去的背影,伴随着艾比琳关于密西西比州种族问题规定的旁白,而密西西比州种族问题规定的文件,则一直在斯基特的手袋里,片中多次给予特写。

斯基特的执着和真诚让她终于得到采访艾比琳的机会,而采访一直伴随着民权运动和种族冲突逐渐升温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被导演穿插其中,而女佣们的遭遇和斯基特女友们的行为也都是其具体表现。

《帮助》三线并进,但斯基特采访始终是主线,并且在这一主线的带动下,片中所有正面积极的人物都获得了圆满结局。

影片从很个人的角度切入——斯基特对自己女佣的深厚感情,跟随斯基特的探访过程展现了黑人女佣群体的社会境遇和人生甘苦,艾比琳的宽厚、温暖与坚忍,明妮的泼辣火爆和心直口快,以及其他女佣的命运际遇。

从斯基特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而在这个励志故事下,导演面对种族问题这个尖锐主题,以温情的方式对那段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深情的回顾。

 4 ) 评

喜欢这种剧情片。

剧情紧凑,让人感动,劝人向善,思考人性,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很多。

这几个月对于学习的放纵,也在检讨自己的电影观念,什么是电影?

到底以后如果有机会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至少,这种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好,在口碑上好,并且他起到了“净化人内心”的作用,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化作用,同时还反映了导演和一个团队的价值观念。

角色是否讨喜太重要了,一个写得活灵活现的角色,让一个能诠释得好的演员来出演,在剧情上逊色一些,这个片子就是成功的,如果剧作在做得好,那就是一部佳作了。

在剧作上这部电影有十分出彩的角色,一个长相不漂亮在群体当中不出众但是追逐自己写作梦想的小镇女孩,一个强势咄咄逼人爱慕虚荣的群体当中的佼佼者,一群遭遇白人歧视但是照顾白人小孩各有性格和人生遭遇的黑人奴仆,维系着一切的感情在母性的爱之中是更大的平等、为人,是那个曾经种族歧视的价值观念下的历史再现。

看当今世界,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看当今中国,虽然各种言论依然不自由,虽然种族歧视还在,但是,世界在进步,我们不需要抱怨,只需要HELP,之需要在恶之中的善的勇气。

 5 ) 人在做,天在看

奥斯卡多项提名,最佳女配角,我也是看了奥斯卡颁奖才把这部片子下了下来。

一部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一旦导演有勇气拍这种题材,人们通常会给与更高的期待,导演也没让观众失望。

“you is kind,you is smart,you is important."这里出现的语法错误有一些解释,一是是当时的方言,二是用作表强调,prefer 后者。

这句话贯穿全剧,虽然是aibee教小女孩的,但也是导演用小女孩的角度来赞美aibee,mina和更多的女佣,天真,纯洁的小女孩说的话不更有说服力吗?

还有在教堂两位女佣拿着的小扇子,一个画着耶稣抱着迷途的羔羊,一个写着lucky heart,都有着自己的寓意。

”loving our enemies ,telling the truth,it too hard,once I told the truth about that……I felt free”影片的深度自是不必多说,还有旁述的形式也是我的最爱。

我们在现实生活是不是也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呢?

嘿,别傻了,老天爷看着你呢。

 6 ) 让弱势群体通过讲故事来维权

十多年前刚来美国那阵,我曾经在路易斯安那北边的一个小城生活过几个月。

拿到美国驾照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车上高速,寻找异乡漂泊的感觉。

周围能找到的最方便的旅游观光点在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Vicksburg)。

内战时期联盟军队曾经围攻这个南军占据的城市长达一个多月,取胜后顺利夺得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权。

维克斯堡战役算得上美国内战的重要转折点,这个城市也因此成为密西西比州吸引游客最多的历史景点。

我记忆最清晰的不是那些古典风格、内战前就盖好的老建筑,而是楼前悬挂的旗帜。

不管新老建筑前,维克斯堡高高飘扬着的都是南方邦联的旗帜“星杠旗”(Stars and Bars),数量远远超过美国国旗“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

那是我第一次进入这种场景,所以多少有点震惊,感觉就跟去了孟良崮、看到的尽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一样。

密西西比州地处美国“深南”(Deep South),政治立场历来保守,他们一直坚持在公共场合悬挂星杠旗,说是为纪念南方在内战期间的重大牺牲,同时也为显示对传统的珍视。

在美国其他地方的人看来,南方的传统离不开黑奴的支撑,到内战结束一百多年以后还继续悬挂星杠旗,其实表明种族歧视的继续存在。

电影《相助》(The Help)一开场,刚刚从密西西比大学毕业的女主角斯基特(Emma Stone扮演)回到了家乡、密州州府杰克逊,她去当地报纸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报社小楼上树立着的正是一面星杠旗,星条旗反倒踪影全无。

这个镜头已经不再让我觉得奇怪,故事发生在1962年,黑人民权运动正在进行过程中,当时离马丁·路德·金牧师站在总统约翰逊身后注视着《民权法案》的签署还有2年。

内战结束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以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建法案”,各种族的平等地位从制度上得到了基本保障。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南方各州在不违宪的前提下,相继颁布一系列所谓“吉姆·克罗法(Jim Crow Laws)”,事实上继续推行种族歧视,其核心叫做“平等但隔离”(Equal but Separate):好吧,黑人跟我们平等,但我们需要隔离,拥有各自的空间,井水不犯河水。

在斯基特的杰克逊,所有公共设施都严格将白人与有色人种分开,包括公共交通、公立学校、公共场所的饮水机,直到公共厕所。

斯基特出身白人上层,成长环境跟《飘》中的郝思嘉有几分相似,只不过19世纪中期的黑奴变成了20世纪中期黑皮肤的佣人。

黑人女佣负责打扫房间、清理马桶、烧饭做菜、擦洗银制的餐具等家务活不说,她们还承担着看护主人家孩子的重要职责。

斯基特就由黑人女佣一手带大,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由亲妈和女佣共同扮演。

等顺利长大、接受完高等教育回到家乡以后,大家都指望斯基特成为“南方佳丽”群体的新成员,她的日常生活将紧紧围绕着喝冰茶、吃黑人女佣烹制的炸鸡和糕点、打桥牌、聚众闲聊这些事情,而核心使命是找到合适的男人,高大英俊、有型有钱之类,尽快将自己嫁出去。

但斯基特很有些另类,她想当作家,杰克逊当地的报纸给她的工作是给家务栏目撰稿。

斯基特自然将黑人女佣看作主要采访对象,因为她们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活。

一经接触朋友家的女佣艾比林以后,她意识到真正的故事不在于如何干家务,而是如何带孩子。

在白人妈妈严重失职的时候,艾比林事实上扮演着真正的母亲角色。

她用当时的南方黑人英语鼓励白人小女孩说,“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and you is important.”(你善良、聪明又重要)。

虽说黑人女佣尽职尽责,但杰克逊的白人佳丽却正在发起一场运动,要通过立法禁止佣人们使用主人家的洗手间,其名目为保护白人小孩的健康。

我看过不少讲述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纪录片,也看过《密西西比在燃烧》这类种族主义者施行暴力导致的悲剧,《相助》这部电影从女性的角度提供了对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的细微解析。

关于美国南方和北方对待黑人的立场,我从前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电影《飘》告诉观众,郝思嘉们与黑奴虽然不平等,但双方的关系可以用温暖而且亲近来概括。

南方人讨厌的洋基佬或许认为黑人生而平等,但实际生活中双方保持着距离,所以白人黑人之间的关系只能说平等却冷漠而且疏远。

电影《相助》改变了我过于简化的两分法,原来南方佳丽们也可以用貌似温和但实质上仍然相当恶劣的方式对待黑人。

禁止女佣共享卫生间算一例,电影中还有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

为了凑够钱让孩子上大学,一位女佣嗫嚅着向男女主人开口借75美元。

男主人立即找了个由头离开,留下女主人单独面对佣人。

佣人在低三下四中表示自己愿意不拿工资为主人工作,直到还清75美元为止。

女主人断然指出真相,说你这怎么能算不拿工资呢?

我不能借给你钱。

不借钱倒也罢了,她还劝佣人说,基于基督徒乐于慈善的立场,你应该拒绝我借给你这笔钱,你不能让我帮助一个四肢健全的人。

面对这种近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羞辱,女佣们该怎么办?

美国完全不具备揭竿而起的社会条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马丁·路德·金组织的游行集会,但谁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斯基特为艾比林和她的伙伴们提供了机会。

艾比林开始有些犹豫,她问如果自己讲的故事影响到白人的形象该怎么办?

斯基特鼓励说,“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都应该讲。

”几十位女佣口述实录的故事集中到一起以后,斯基特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相助》(The Help)。

借助这本书,她得到机会去种族关系更为和谐宽松的纽约工作,而她留在身后的密西西比也逐渐取得进步,至少黑人女佣们的权利意识被彻底唤醒,该受惩罚的人也没能逃脱。

《相助》算今年的一部好电影吗?

也许还排不上号,除了能贡献一个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扮演艾比林的黑人女演员Viola Davis将喜怒哀乐隐藏在冷静的外表下,观众(至少跟我看同一场电影的观众)却不时被感动得找餐巾纸,接下来在双眼依然潮湿的时候,精神上竟已经获得黑人女佣翻身求平等而带来的愉悦。

如果没有Viola Davis有分量的表演,这部电影将显得缺少重心,落入将民权运动过于简化、过于类型化、过于浪漫化的陷阱。

虽说电影谈不上高质量,但我特别喜欢弱势群体通过将故事来维权这个概念,因为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有意义的口述实录。

用中文“口述实录”Google过后,排列在搜索结果最前沿的依次为情感心绪、婚情侦探难忘七次捉奸的经历、我和老公爱爱不想被他哥哥偷窥、我学做“坏女人”唤醒丈夫的激情等等,很难听到弱势群体的声音。

是弱势群体没有口述的兴趣,还是没人愿意象斯基特一样去实录?

 7 ) 守望相助

本评论已发表于《东方早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2/28/749986.shtml根据美国女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相助》(The Help)虽是小成本制作,但却成功打动了影迷,打动了苛刻的评委会,无悬念入围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美国,延续百年的种族主义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正不断发展壮大,在素来盛行种族主义的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白人贵妇和他们的黑人女佣之间的矛盾作为所有人既习以为常又如鲠在喉的敏感问题,隐藏在安逸祥和的生活之下,直到在报社工作的白人女孩斯基特决定将黑人女佣与他们的雇主大相径庭的生活状态真实记录下来,这群在历史潮流中相遇的普通女性,以他们勇敢的举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相助》作为一部反映种族主义的影片,既没有苦大仇深的故事背景,也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它仅是借助白人姑娘斯基特的访问,将那个特殊年代里黑人女佣们的日常生活一一道来。

影片并未着力于描摹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而是巧妙的将历史事件穿插其中,作为外力推进故事的发展,而就是在这样平淡、生活化的基调里,黑人女佣在白人雇主家庭里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和他们承受与化解黑人身份所带来的伤害的方式,却让人为之动容。

在富庶的美国南部,黑人女佣是一个庞大而又弱小的群体,他们和特殊的南方口音、贵妇们艳丽的裙子一样,成为每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志。

他们包办了做饭、洗衣、带孩子的所有家务,和贵妇们朝夕相处,却又永远像局外人一样格格不入。

他们不能和雇主一起用餐,不能与雇主共用餐具,甚至被冠以会传染疾病的罪名而不得使用雇主屋内的厕所。

泼辣直爽的米妮受雇于崇尚种族主义的希利一家,由于希利的倡议,所有白人家庭禁止女佣在屋内如厕,而改在屋外为女佣建造了单独的卫生间,米妮“故意”与希利共用厕所后遭到解雇。

善良坚韧的艾比琳在伊丽莎白家工作,一方面忍受着伊丽莎白对希利言听计从给自己带来的屈辱,一方面无法忍受伊丽莎白作为母亲的不称职。

尤梅是希利一家继米妮之后的第二任女佣,因为向希利借钱供儿子上学而受到无端挖苦,最终被希利送进监狱。

康斯坦汀在斯基特家服务了三十年,却因为斯基特母亲在朋友面前放不下面子而被扫地出门。

影片花大量笔墨记录了黑人女佣与他们女雇主之间的矛盾,记录矛盾带来的伤害,记录他们应对伤害的方式。

当米妮用独一无二的巧克力派回应了希利的解雇,我们捧腹之余更盛赞她的勇气;当艾比琳像母亲一样一遍遍告诉伊丽莎白的女儿“你善良,你聪明,你重要”的时候,无法想象正是因为白人的虐待,艾比琳才痛失爱子。

流淌在女佣身上的血与泪,因为他们的身份,如此鲜活,如此优雅,如此荡气回肠。

在黑人遭种族主义者枪杀的密西西比,斯基特与女佣们违反法律、冒着极大的危险共同完成了书稿,书稿带给白人社会强烈震撼的同时,斯基特不可避免的与朋友圈决裂,艾比琳也失去了工作。

然而这些女性用相互理解化解仇恨,用冷静执着面对威胁非议,他们不仅为自己、为对方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在彼此守望相助的那一刻,开启了通往种族平等的桥梁。

 8 ) .

电影所展现的内容已足够令人心痛,可现实比电影来的更加残酷。

曾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过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待遇及3k党对黑人的暴行同杀害,听到鲜活生命被人如此轻薄地对待,这令我们感到痛心与压抑。

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出身所决定的。

当人们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人时,又怎么肯能看到人性的美好呢。

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人的美丑是由心灵所决定的。

而心灵美好的人,应该被世界温柔对待才对。

电影里有另外一句台词,说上帝要我们爱自己的敌人。

最后女主感概这太难了。

没错,去爱自己的敌人真的太难了,何况是爱想要毁灭自己的人呢......

 9 ) 《相助》观后感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于历史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今自然成为了好莱坞导演和编剧们手中可演绎的绝佳素材。

其中有真实到残忍的《紫色》,有内敛且细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有残酷且暴力的《为奴十二年》,也有近期将黑人民权同女权相结合的《隐藏人物》。

此题材的电影虽珠玉众多,但《相助》仍能在其中闪耀出自己不一样的光亮。

正如其海报选用的颜色一样,整部电影就像是一株美丽的向日葵,植根于幽暗的土壤,却依然要破土而出,张开金黄的花瓣,去追寻着明媚的太阳。

这种温暖的力量和精神,正是该电影及其原著同名小说能打动无数读者与观众的魅力所在吧。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此时黑人已从奴隶制的藩篱中被解放,正在马丁·路德·金的带领下为能享有更多平等的人权而奔走呼号。

故事发生的背景虽然宏大,但电影聚焦的却是密西西比州的几个普通黑人女佣。

作为当时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标配之一,黑人女佣们一面承担着家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家务尤其是照管孩子的重任,一面却生活在白人限定的各种戒律及歧视当中。

她们不被允许使用家中的厕所,不能和主人在一张桌子吃饭,端咖啡给主人时不能碰到主人的手,且无论遭受主人怎样的羞辱,她们都不能反驳,只能说“是的,主人”。

  其中有一个白人例外,就是在报社工作、希望能成为你一名作家的女主斯基特。

从表面看,剧中最能展现“相助”主题的便是斯基特和女佣艾比琳、米妮的互动。

因为斯基特的热忱,才让艾比琳及其她女佣有了这样一个能为自己发声的机会,也是借此机会,斯基特的才华才得以展现,并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

但在我看来,相助更深层的意义是她们为彼此注入了面对自己与生活勇气,并获得了爱的补偿。

  当斯基特最初提出采访想法时,所有人都是拒绝的。

不仅因为谈论这些会让自己得罪主人丢掉饭碗难以为生,争取平权的行为在当地本就是违法的,甚至会遭受生存的威胁。

所以艾比琳看着独子如牲口般被白人撞伤然后弃之不顾,最后生生死在自己面前也无能为力,只能任由痛苦吞噬着自己的心。

米妮性情直爽泼辣,但在被主人无情赶出家门并被冤枉成小偷而找不到工作,天天承受着丈夫的家暴时,也只能让女儿退学接替自己成为女佣赚钱,并再三告诫女儿“不能顶嘴”。

我们能责怪她们太过麻木懦弱吗?

当孤单弱小的个体生命在生活巨大幽暗的投影之下摸爬滚打、伤痕累累时,能帮助她们站起来的必然不是指责,而是一双有温度的相助之手。

斯基特向艾比琳、米妮伸出了自己坦诚的手,她们也终于鼓起勇气接纳了,所以最后米妮有机会有能力勇敢的带着孩子远离了暴戾的丈夫;一向悲伤隐忍的艾比琳也勇敢的向报复生事的希利太太进行了反击,最后虽被解雇,但她挺直腰杆走在阳光下时,内心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

  而斯基特之所以能在小镇所有虚荣势利的女人中独树一帜,也恰源自她的黑人保姆对她的“相助”。

在这个女孩们只顾着扮花瓶比美,然后嫁个金龟婿为生的小镇上,不修边幅、心直口快的斯基特一直是无人问津甚至被人嘲笑的“壁花少女”。

她也因此难过沮丧,自我怀疑和否定过。

但保姆康斯坦丁告诉她:“我希望你不要妄自菲薄,这才叫丑陋。

丑陋发自内心,刻薄、伤人,就像那些男孩,你和他们不一样,对吗?

...有些人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是生活选择了她,但是你会干出一番大事的,等着看吧。

”可想而知,没有保姆的这番话,斯基特会变得如何?

畏畏缩缩、随波逐流的找一个条件合适但对她无感的男人结婚成家,或是将委屈与难过酿成怨恨与嫉妒的苦酒终日独饮?

总之,不会是如今这个有勇气做自己,亦有爱去相助他人的人。

  由此反观其她主妇们,她们被“成为花瓶”的生活选中,且没有被康斯坦丁这样的保姆告知过她们可以做自己,所以她们把热情用于打扮比美,把智慧用于勾心斗角,把骄傲用于践踏弱小,最终越活越苍白空虚,终将生活真的过成了徒有其表的花瓶,于是她们必须更加小心翼翼又倾尽全力的去维护这仅剩的徒有其表。

所以嚣张跋扈的希利可以赶走自己不喜欢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母亲,但当艾比琳用那句“为了达到目的,你只会威胁恐吓,撒谎狡辩,你这个不敬神灵的女人,你不累吗,希利小姐?

”戳破她的生活假面后,希利瞬间崩溃而逃。

当刻薄势利的伊丽莎白看到艾比琳教导着女儿说:“你很善良,你很聪明,你很重要”时,也会神情黯然,或许这三句话是她亦想听却从不会有人对她说起的。

  狭隘带来偏见,偏见产生隔阂,隔阂滋生伤害。

这些偏见、隔阂与伤害并不仅限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片中的西莉亚也是白人,但乡下姑娘的身份以及对希利的无意间得罪使她也遭受着镇上主妇团们的联合排挤。

所幸她遇到了米妮,在彼此的相助中,善良热情的西莉亚让米妮打消了对白人的愤恨,米妮的直爽能干也使西莉亚免于滑向抑郁的边缘。

其实回溯黑人的抗争史,其中充斥着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甚至虐待,但黑人最终能取得平权运动的成功,也少不了如林肯、斯基特、西莉亚这些白人们的鼎力相助。

人都会遭受伤害,所以心中都会有缺口。

可是要将那缺口处的凹凸不平化作尖锐伤人的刺,还是温暖相助的手,这是我们自己可作的选择。

  当然明与暗总是相生相伴,林肯最终被刺杀身亡,斯基特也因替黑人女佣发声而失去了男友并让自己在小镇无法立足只能远走纽约。

可征途的幽暗漫长和个体的渺小脆弱不是我们可以麻木冷漠的借口,恰是我们需要携手相助的原因。

因为相助,就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给别人一份相信,也给自己一份相信。

给别人一份爱,也让自己能够再次被爱!

 10 ) 南方佳人与阳光下发生的那些事儿

上星期照着小金人的提名下了一堆电影,经历了《锅匠裁缝》的叙事凌乱和《午夜巴黎》的掉书袋后,烂木头觉得还是这部花了2个多小时讲60年代美国南方黑人和白人之间那些事儿的《THE HELP》最入法眼。

应该算是这个奥斯卡季里最喜欢的电影,不一定有多奥义但足够真诚。

最近看电影总有个习惯就是看完后去找各家影评回味一下昨晚那盆菜,了解下自己的眼界和大众水平是否一致。

说到这个又不得不说回影评人这个话题了,颁奖季是影评人们最忙碌的时节。

一直觉得影评人是份辛苦且吃力不讨好也毁灭自我的职业,电影诞生的最初首先是一种娱乐,即使一百年来越拍越深刻,它最主要的目的也还是娱乐,艺术片枪战片爱情片只是针对不同观众在这个娱乐市场做了细分。

所以每次看到对一部电影锱铢必较,横向比较竖向比较,扣细节谈成败的影评人就觉得这姿态好奇怪,很辛苦;他们的辛苦倒不是像高中生戴着脚铐跳舞的那种辛苦,而是在苛刻审视的同时,把观赏电影最初的欢乐给遗忘了,或者是放到了次位。

说回《THE HELP》,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美国曾经因为白人黑人间的矛盾发起过一场南北战争,《乱世佳人》就是在那个环境下发生的故事,伺候斯嘉丽小姐吃喝拉撒睡,为她紧紧绑住腰身的黑妈妈大家一定都印象深刻。

而《THE HELP》发生的时代则没有那么战火纷飞,展现的是60年代美国南方本土的太平盛世,明黄色的海报生气勃勃,很直接地告诉你这是一个发生在阳光下的故事,每一类群体的生活状态都是透明公开的,被南方的骄阳鉴证着。

小镇子上南方佳人们拥抱着属于各自的那份岁月静好的生活——组织名媛淑女聚会,筹办无关痛痒的慈善晚宴,购物化妆打扮,把年幼的孩子丢给黑人保姆门。

看到有影评人在文章开头以中国的南方姑娘和美国的南方姑娘是截然不同气质为话题,烂木头不禁哑然失笑,觉得有些无厘头和生搬硬套。

除了小时候斯嘉丽那泼辣大胆的性格给我留下的印象,叫我说,代表南方文化最著名的作家应该是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满满的都是对上世纪20年代南方乡下的美丽骄阳和南方小家碧玉的热情与好斗。

当年最喜欢的就是那篇《伯尼剪发》,将小镇姑娘之间那些恩恩怨怨,捉弄倾轧写得风味十足。

纵观这部电影,不去说它的种族主义主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还是电影中对上世纪那个年代那些栩栩如生的南方佳人们的再现。

我喜欢《相助》这样一个译名,相助比帮助这个词更贴切,小卷毛斯基特帮助被自己视为亲人的黑人女佣敞开心扉,记录她们每天憋在心中的委屈,写成在南方社会中惊天动地的“黑奴吁天录”,黑阿姨们帮小卷毛完成自己做有影响力作家的第一步,不再是那个躲在报纸家务专栏后模仿他人笔记回信的小编辑。

这样的电影观赏起来很方便,因为导演早早地就为观众们找到代入身份,就是受过黑人保姆照顾一直铭记在心的善良白人姑娘斯基特;每个白人南方姑娘都被各自的黑妈妈抚养,而她们的社交名媛妈妈则忙于各种应酬和故作姿态的产后忧郁,就像伊丽莎白家的小萝莉把片中另一黑人女主艾波琳认作亲生妈妈一样,斯基特也有她最亲爱的人——康斯坦汀,每个姑娘都可以成为这个环境中的女主角,而斯基特这个角色只是比她们设定地都更善良懂良心懂感恩。

片中的两大黑人女佣代表分别是丧失亲生儿子,悲苦隐忍的艾波琳和张扬性格情绪冲动却也喜感十足的米妮。

前者14岁开始做女佣补贴家用,半辈子为白人妇女带孩子,自己的孩子却惨死在正当青春的年纪,她心有愤怒却不能挑战她生来做女佣的命运,后者米妮大大咧咧因为公然使用主人家的厕所而被开除,继而做出一只整蛊坏主人的蛋糕(这是全片后半部关键线索与看点,不剧透-_,-),米妮在开头的遭遇便是如此惨淡,人种之间的区别对待无法被藐视,不然生活马上赏你一个嘴巴子,不过好在米妮的性格也是不拘小节,这正是她和艾波琳的区别。

与其说这是绝对为黑人摇旗呐喊的电影,更认为这是部女性群像电影,因为导演没有忽视任何一方的心理活动,她们也没有被严重脸谱化:黑人里除了有绝对正派的艾波琳,也有生活所迫被女主角西莉设计中招偷戒指的尤尼梅尔,白人中也有从外部世界来嫁给了镇上梦中情人乔治而被小镇姑娘们唾弃鄙视的CELIA,不管是女佣还是白人贵妇演员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发挥的位置。

斯基特则更像是一个在白人和黑人的故事中穿针引线的人。

电影的导演是个老老实实讲故事的人,为片中每位南方佳人都收了个尾,这是我这样看不了开放结局的人最喜欢的处理方式。

斯基特因为写下大逆不道的黑人女佣生活实录而被迫切断了小镇白人社会的友谊,也断送了大龄之春的爱情,却换来了母亲的尊重和骄傲;最幸福的是米妮,遇见了单纯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的新女主人CELIA,并帮女主人在小镇上学会自立自强和坦然;艾波琳最终被刻意报复的白人小姐们辞退,抹着眼泪离开自己抚养的最后一个白人孩子,却坚信自己完成了儿子的遗志,家族里出了位了不起的作家;白人恶女代表西莉也在艾波琳最后分量十足的一句质问“你为达到自己目的无所不作,你这样不累么?

”后,眼神空洞地颤抖起来;懦弱没有主见的伊丽莎白也在听到小女儿哭着呼喊艾波琳后流下眼泪。

《相助》是一部虽然主题严肃却能带着一颗欢乐的心去看完的电影,它的故事得人心,即使不在那个环境下也能看得啧啧称奇,因为是有多久没看这样表面上简简单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治愈电影了,还有那些艳丽的花花大蓬裙和高耸的发胶发型,在耀眼阳光下发生的这个色彩浓烈的故事能冲淡偶尔体会到的丝丝悲情。

那是一部值得观赏且不使心失落的电影最好的火候。

《相助》短评

不错,风景很美~~~题材也不错!

7分钟前
  • 孔雀白
  • 还行

做作的故事情节,从开头就能预想的结局。 1861年引起的种族纷争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10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导演花两个半小时搞乱了Ailibeen,Minny和Skeeter三条人物线,Amen!

12分钟前
  • 叶落彼岸
  • 较差

屎派这一招真是大快人心。

14分钟前
  • 谧蝎
  • 推荐

歸結點竟然是宗教...沒搞錯吧

15分钟前
  • 冰山李
  • 较差

温暖的色彩,坚强的姑娘,哭的接不上气的好电影

19分钟前
  • roro520121
  • 力荐

拍得琐碎

22分钟前
  • 政宗
  • 很差

沉闷到没能看完

23分钟前
  • 雾等风
  • 较差

作奥斯卡状

28分钟前
  • 遙遠
  • 还行

没啥感觉

30分钟前
  • 老邢不卖艺
  • 还行

用一个清淡但实质激越的角度去讲述种族歧视的故事,很家长里短,却也励志非常。尽管,种族歧视放置今时今日,或许已经失去时效性的光芒与锐度,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如此多的事情与人情值得去奋斗,因为世界从未平等过,但希望仍在罢了。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情节老套节奏奇慢情感做作口音奇葩真不晓得听力老师让拿这个练听力是闹哪样。。。

39分钟前
  • Aki
  • 很差

"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在网上看到过几次米妮线故事的混剪,就觉得西莉亚有点儿笨蛋美人的感觉哎好善良一美女啊,完全没有用种族歧视的眼光去对待米妮,包括后面她的丈夫乔尼也是个和她一样正直善良的好人,对米妮没有因为她的肤色而歧视她还帮她拖椅子,那一刻我真是深切的感受到了girl help girl!但米妮是全片的一条副线主要的还是斯基特写书的这条线,作为一个白人女孩她勇于跳出自己的圈子和当时封闭的大环境,努力为弱势的黑人女佣们发声真是吾辈楷模一样的女性榜样啊,正是因为一直有这样的女性力量的存在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多的拥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她真的很伟大也很勇敢。她身上传递出来的那种力量感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女性我很骄傲!

40分钟前
  • 凡事皆有利于我
  • 力荐

希望这部作品在十年二十年后跟《紫色》一样,仍然具有影响力~~

45分钟前
  • 杰德的十四行诗
  • 力荐

一人包揽制片、导演和编剧,不容易啊。三条线铺得有点散,配角和次要情节的戏写得多了点,看得出导演可能是新手,但整体不错。其实是一个白人拯救黑人的故事,另外北京的星星影院不错,可以常去。

49分钟前
  • 布依葵
  • 还行

吃💩?吃💩?如果这是这部电影的目的,那它成功了,成功恶心到我了,还有各种弱智的对立,好人坏人的泾渭分明,求这部电影里面的尼哥赶快似一似。我真的服了,怎么有这么恶心的电影,显得花了2个半小时的我像个nc。

51分钟前
  • 伪叡山电车
  • 很差

角色情节都太模式化了 实在无趣

54分钟前
  • Vincent
  • 较差

可惜不涉及一点人性的复杂

56分钟前
  • #烧光光#
  • 还行

看到16分钟 白人黑人的角色设定好扁平哦 富家女主妇都是肤浅bitchy的 黑人女仆们都是有血有肉的 这也太不套路了

58分钟前
  • iamjustkidding
  • 较差

绝望的主妇和她们的女仆们,很无聊,看评论后更确定很无聊,打出高分的也写不出太好的评论,遇到这样的一部电影,影响看电影的心情。2012年1月25日

1小时前
  • 陶子冬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