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
Lingui,语,Lingui, The Sacred Bonds,Lingui, les liens sacrés
导演:穆罕默德·萨利赫·哈伦
主演:Achouackh Abakar,Rihane Khalil Alio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乍得语言:法语年份:2021
简介:在乍得的恩贾梅纳郊区,Amina和她15岁的独生女Maria独居在一起。她本已脆弱的世界,在她发现女儿怀孕的那天分崩离析。对方少年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一个堕胎不仅受到宗教谴责,而且会受到法律谴责的国家,Amina发现自己面临着一场似乎提前失败的斗争......详细 >
诉求和目的性都很明确,也因此导致影片显得过于单薄。
第三世界的日常生活,他们所遭遇到的「现代冲突」——单亲母亲、堕胎和宗教冲突,以及家庭矛盾,在政治正确的当代电影语境中,容易成为「电影节标准选手」,当然也会被更多厌烦其背后政治营销的观众诟病为当下电影药丸的又一证据,女性的母题反而越来越不重要。
没那么糟糕吧 虽然每步剧情发展都可预测 略微有迎合嫌疑 但在本身的框架之下算得上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 有些画面也依然可圈可点
请男导演们放过女权议题吧,不要一知半解拿一个看起来很女性的题材就出来自由发挥,让大家都尴尬。
演員演技太生硬了,其中有幾段尷尬到不行⋯
这种片子才是“电影基石”,每年戛纳最不可或缺的恰恰就是主竞赛单元这些注定陪跑的家伙。没有它们的衬托,折桂影片就无可能显得熠熠生辉、实至名归。
严格来讲是哈隆在戛纳体系目前为止表现较好的一次,仿若回到10年《尖叫的男人》语序。立意并无多么崭新,急功近利(消费女性)仍旧是他的态度,走了一条投奔电影节的捷径。
「cannes 2021」
还是哈隆自Un homme qui crie以来无法摆脱的“急迫性”/emergency(几处敲门戏)——如果说导演在“消费女性苦难”,观众是否也在“消费非洲”?为何非洲的苦难必须“更加深刻”,为何被永远标识为预设的“差异”?car un homme qui crie n'est pas un ours qui danse ...
两星半。马哈曼特-萨雷·哈隆对影像的处理很出色,这本也是个关注女性遭遇的好故事,无奈剧本太过单薄,严重耽误了议题的表达,很可惜。
2022-04-03 依旧保持着一种童话写作,但由父与子替换成母与女之后,尽管走了性别捷径,观感比一系列前作确实要好上不少。母女之间关系的开合在蓝黄两种色彩组合之间交替切换,复仇之夜,两人色彩统一了。
预告片比电影要精彩多了…… 没有特别打动人心的地方,不符合预期。不了解非洲,但很多地方都不太make sense… 看过 Événement 以后我没法被这部电影打动。多一分支持非洲电影。
呃...结尾的处理我无力吐槽...
画面好看内容空空,不明意义的空镜很多,邻居老头的线看得莫名其妙没有铺垫。结尾女性们恭喜的笑容加诡异的叫声,以及妈妈和女儿的笑容让我更看不懂了,所以只是躲过了割礼而已,所有人思想上完全无变化?
#Cannes2021Competition 2.5/5 俗套
空洞单薄
6.2/10 #TIFF (映前导演自述说在戛纳受到了全场起立鼓掌18分钟的“礼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部电影,确实没见过自卖自夸这么直白的) 强核心的叙事未能有相称的节奏与其对应,只是相对机械地把诸多节点展现给观众,粗糙,不细腻,情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浮于文本之上的另一种符码,被僵硬的行为所编纂。唯一尚有部分灵气的成分大抵是自然和城市(或是乡村)的模糊交界(这当然是值得拓展的视角,以非洲国家的真正在地性去“驳斥”传统的自然-城镇的对立)及主角偶发的对它们的凝视。“男性凝视”是否真的成为潜在的吸引此类Spectatorship尚未知(还需要不同观众群的Empirical体验),但至少有此嫌疑。
我觉得这部不是缺东少西的问题,而是什么都没有的问题。同题材,看看《正发生》怎么拍的,同为男性导演,看看《四月三周两天》是怎么拍的…
看得我难受,是指观感上的难受。第三世界为女性发声的电影,两段舞蹈影像上的表达在非洲大陆算是一朵“沙漠之花”,其他的部分emmmmmmm,点题和诉求都有点太过了。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