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
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
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
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
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
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
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在情人节看完等了好久的Matthias et Maxime,莫名有一种圆满的感觉。
多兰这次竟然不再是一个咄咄逼人、有点神经质的话唠,而变成了让人心疼的壁花少年。
如此改变让多兰变得赤裸和袒露;有人说片子的矛盾都很表层,我无法认同——问题一直都在,无论是2019还是2099,同样的问题永远都会困扰同一些困惑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见怪不怪就去判定其是否“过时”。
自我认同一直都是很多人在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故事之后都无法释怀的心结;可笑的是,十年之前,我们会为了一个纠结的ennis而痛哭流涕、笔诛讨伐,但十年后,面对一个同样的Matthias,我们却抱怨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事实是,十年的时间能改变的东西微乎其微——有些东西不能只被消费。
听着片尾那首Song for Zula,我还在惊喜于多兰这次带给我的感动。
无论是《我杀死了我妈妈》还是《幻想之爱》还是《汤姆的农场旅行》,多兰都是古怪、愤世嫉俗的。
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架钢琴和一把简单的吉他,让我能感受到那份才气背后斑驳的脆弱。
一个吻到底改变了什么?
从两人知道要拍吻戏时局促的反应就可以嗅到八卦的味道。
对于Mat来说,这个吻向他自己暴露了对Max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他可能在这之前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bi的倾向,对象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因此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Mat经历了“迷惑——拒绝——暴怒——怀疑”这典型的觉醒过程🦄。
Mat的过激反应肯定让Max更加不安:他是不是知道我对他有感觉?
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消除他的怀疑?
或者,更糟糕的话,他会不会也有mutual feeling?
Max在影片中一路坎坷,真的没有什么上扬情节,但如此更突出了Mat的爱之于Max的重要性。
整部影片都在强调一种不稳定性。
从M&M接吻的画面被突然切掉开始,观众就行走在一种摇摆不定当中:Mat疯狂的游泳、Max与母亲冷漠的关系、陌生男子带来的强大吸引力、Mat的性情突变、激吻 等。
两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因为这个吻而变得难以猜测。
“最好朋友间的一个吻”这个设定让原本可能俗套的情节忽然多了一点清新。
有时候,你会被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所打动,你会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想象处于这种情况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时你会透过主人公的眼睛寻找湖中的泳者或是望向紧闭的前门只为了能看到他会回来;有时你想替他去哭,想为了他放声大叫,直到你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嫉妒他能有痛苦的权力;有时你只想停下屋里的狂欢,停下无知的奔跑,停下倒坍的思绪,只为了好好体会一个眼神透露出的忧伤。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吹起了一个淡红色的气球,然后却在我的面前把它戳破;想要伤心的时候,我发现气球的背后是一张充满期待的脸庞。
多兰这次,让我观感甚佳 :)
电影出乎预料中的好!
和多兰之前所有的影片比,这部是我最爱了,本来不报很大的期待的,因为本人不太喜欢他之前的作品,或许这句话会触动一些粉的感受,但我对于他电影里面聒噪的对话真的有点接受无能,虽然这部里面也有几段数人争吵的片段,但是篇幅较小,也不是非常重要。
所以在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真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些许涟漪,让我在观影的过程持续的对两人的故事保持好奇与期待!
或许是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戏码真的非常让我共鸣吧,自己的思绪竟然沉浸在影片中即使结束了也依旧停留在那里,继续刻画两人的故事。
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对故事充满了积极的走向,我很喜欢。
我也很喜欢影片里面的构图及画面,透过窗户看着夏末秋初的后院飘洒的落叶,这种意境简直不要太美!
还有一位好友提到的影片高潮处两人的激情戏码,多兰简直太会拍了,镜头语言表达方式击中了我的兴奋点!
太喜欢了!
剪辑及镜头切换也是凌厉的很,收放自如!
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卫芬奇的镜头感,但这部我也喜欢。
配乐也是击中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首Song for Zula,配合着两人从内心小鹿乱撞到大胆试探,真是再好不过!
讲了这么多,我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但我个人非常喜欢。
不过真的希望多兰以后的片子别再往进赛母亲的戏码了,真的有点重复厉害了,再者我也不太吃这种戏码,如果可以专心讲述两人之间的感情,应该会更棒。
多兰说这部影片受到了 CMBYN和上帝之国 的启发,确实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设定和这两部有类似之处,电影里面没有明确表示两人的性取向,貌似都是双?
和CMBYN一样,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恰巧都是男人罢了!
前面叙事简单而且快捷的进入主题,聚会上试演同性亲吻的一幕,两个人的旧事和未来在此处上演,这一幕解释为不论两个男生还是两个女生,爱情探究的是个体之间的爱情,包括很多很多的爱,也为后面的剧情铺垫。
剧情也包括了很多世俗的影响的自己的心路变化,讲述了一个深柜如何走出自己对爱困扰的困境,最后一幕到底是来见爱的人最后一面,还是认识了自己,解放了自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不过最后一幕,max的笑容夹杂着欣喜,悲伤,隐忍等等情感是最吸引我的一幕。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1.文字访谈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
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
)地址在最下面。
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
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on a stormy night everything is quietrain as it rains i see faces of so many colorsand this burden i tie my life withtook me into the oceanbecause 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ever again
多兰最拿手的还是造景怡情,配乐总能出现得恰到好处,还有每次遇到演员里有帅哥,绝对能用摄影机把他扒得干干净净,引人遐想。
多兰最近两年的新作都没看,《只是世界的尽头》是被预告劝退,《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则是看了各处评价决定放弃。
幸而今年这一部去了戛纳的新片倒是友邻都给了还可以的评价,加上预告片里的男主演实在没办法令人拒绝,于是兴致勃勃地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
(此处怨念一下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去成有多兰本人出席的几个在巴黎电影院的首映)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只看过预告和以前多兰的采访,记得大概主题是讲述30岁左右成年人的友谊,主角里面应该至少有一个是同志角色。
观影结束,总体感受是本片对30岁左右人的生活描述是非常表象化的,因为这里发生的故事即使放在一群年纪小十岁的人身上依然是合理的,他们那些放肆的嬉闹,暗涌的情绪并不是专属于30岁的人群。
主角被困在家里要照料处于戒毒和复吸挣扎中的母亲,他想要摆脱这个牢笼,决定去澳洲打工生活,同时他希望能和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然而屡屡失败,甚至最后看到哥哥与母亲一起起舞后感到了被两人深深的背叛。
主角Maxime(多兰饰演)看起来满不在乎即将丢在家乡的一切,憧憬着在新大陆的生活,但其实他与家人和朋友都有不同寻常的羁绊。
影片对多兰饰演的主角有一个背景交代的特别不清楚,他是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工作过的,但他看起来却像是很久没有过正经工作,同时他去澳大利亚打算先到酒吧打工再想想要干什么,并且因为这个他需要之前律所提供一份介绍信便于自己之后找活儿。
(法学背景,有过律所工作经验,计划酒吧打工,还需要介绍信,或许我哪里看漏了字幕吧。。。
实在觉得不太合常理)另一个男主就是超级hottie大帅哥Matthias了,不过是个直男,他在片中好几次展示了一览无余的好身材,换衬衣,大清早游泳,笔挺西装秀。
整部片最大的事件就是Matt和Max偶然在好友妹妹的电影project里大肆接吻之后,双方的关系发生的一系列转变。
Matt对于自己感受到的新感情一时无法正视,事实上,电影里也暗示着Matt和Max以前小时候就接吻过,只是一个人刻意忘记了,另一个人则一直记得,所以接吻唤醒的情感也很可能在两人儿时就萌芽了,只是在一人即将远走他乡的时候,这份感情冲破理智冲破枷锁,需要双方坦诚面对。
有两个片段非常让我难忘,一个是Matt刻意避开Max而不愿去朋友家的party,女友在车上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好好送他的好友Max陪他开心,然而Matt此时对接吻事件的敏感令他以为女友步步紧逼,要他面对Max是因为吃醋,当他发飙说出一串无头无脑的话来的时候,女友反而在震惊之后慢慢浮现了微笑的神情,作为观众的我心神领会。
好多讲男同志出轨的电影里,都有这样非常“宽容”的女性,她们或许看穿了一切,但她们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留当事人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去迈开那一步。
当然本片并非是讲出柜的故事,甚至Matt都不一定是同志,他对Max的感情很可能是复杂的也是唯一的。
另外一处令人难忘的镜头则是Matt在众人前发作一把无名火之后,终于垂头丧气地认输,他再多的挣扎和压抑还是无法放开Max,他需要去面对。
先是在沙发上莫名狂笑,终于和Max破冰,之后Matt借着酒劲,又找到了躲在一个工具间的Max,两人一个眼神交汇之后就深情地吻起来。
这场戏从客厅的沙发到工具室,嘈杂的环境音渐渐淡出,穿插了Phosphorescent的《Song for Zula》,还是在St Pancras Church的Live版本,实在是将情到浓处的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彼此心灵与身体的碰撞正如屋外的狂风暴雨拍打着房间的玻璃。
决定写这篇观后感的理由是因为最后提到的那首歌《Song For Zula》, 它在我的日常循环音乐列表里已经六年了,每当旋律想起,都会觉得周围浮动天荒地老的浪漫。
有它出现的几部电影我都还算挺喜欢,而这首歌每次出现的场景都是恋爱泡泡满溢屏幕。
第一部
好景当前 (2013)6.8201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詹姆斯·庞索特 / 迈尔斯·特勒 谢琳·伍德蕾这首歌出现在片尾,高中生的初恋追到了大学。
第二部
超凡蜘蛛侠2 (2014)7.82014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奇幻 冒险 / 马克·韦布 / 安德鲁·加菲尔德 艾玛·斯通这首歌出现在彼得和格温夜晚大街上约会漫步的时候,彼得在人群中总能一眼找到格温。
想到当年戏外安煮和石头姐的甜蜜狗粮,我对于这对的分手还是很意难平,好喜欢他们。
第三部
午夜邂逅 (2014)7.1201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克里斯·埃文斯 / 克里斯·埃文斯 爱丽丝·伊芙这首歌出现在桃总和女主终于决定离开车站,然后替女主找包之后散步在迷人夜色的纽约大街上,两人终于开始卸下面具,开始真正认识。
克里斯.埃文斯自己导演的这部片子还是很小清新的,他本人在片中也是帅到狗叫。
往往因为一种情绪,使故事产生;情绪的消解,使故事结束。
1三十岁是一个档口,有些事终于抻不住,有些决定终于要作出。
即使童年梦想早已变异。
所以马克西终于要离开戒毒6个月的妈妈,哪怕在遥远的澳洲从店员做起。
所以马蒂开始怀疑,如父亲及朋友规划好的职业生涯,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2舍不得,也说不得。
却被撺掇着共同在短片出演一个吻,被逼着面对最想回避的东西。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无视着掩饰着的东西瞬间暴露,无数回忆被点燃,无数个现实问题随之涌出来,让人一夜难眠,匆匆跳进湖水,漫无目的游出去。
犹豫着、徘徊着,可是街角看到一张相似的侧脸,眼睛就一下子亮了,马蒂那一刻的笑容可真惊艳。
3离开前马克西姆向妈妈的示好,以大吵一架告终。
留在额上的伤口,在公车上猝然淌下血来,狼狈一如往日。
对给自己收拾伤口的女性朋友的心动里,应该少不了对母爱的渴望。
就是因为有渴望,才会受了更大的伤。
因为妈妈的一点示好就让他动容,发现又是个套路后才会那么愤怒。
然后带着满手的伤参加送别自己的聚会。
不是马蒂在就不会消沉,而是看不到马蒂出现,所以忍不住消沉。
虽然马蒂迟到一小时之久,送别致辞也说得七零八落。
4马蒂先是推脱着不肯参加接下来的聚会,来了又别别扭扭。
有意无意地盯着,忍不住挑衅。
甚至在那人帮自己解围时恶语相向。
对陌生人来说最恶毒的话,对自幼相识相知的挚友,作用却近乎调情。
不能甜蜜亲近时,厮打的疼痛更能留下感觉;不能温柔倾诉时,越狠的话越能触及心里。
总结起来,也不过是,通过伤害你,来伤害爱你的我自己。
没有分裂,也就是谈不上和好,中间是徘徊犹豫和情不自禁。
在漫天秋叶里不肯离去,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摇摆不定。
一个杂物间,一瓶白酒,和一场舍不得躲避的欲望。
将那个吻以更激烈的形式回味一遍。
却又仓促叫停,惶然逃离。
于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多的抗拒。
5除了母子关系,在整个故事里,马克西姆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可能因为编、导、演皆是这一人,反而表现人物极度克制。
他只是等着,对其一大早的游泳之举不置一词,对其别别扭扭一声不响,吻到最热切一听到喊停就抬起手——甚至可能一直就在等这一声喊停,提出的深谈被拒绝也就不再坚持。
大概是缺爱的人更加不擅长索取。
6最后时刻到来。
一通电话,使人发现马蒂舍不得挚友离开,私藏对方推荐信的幼稚举动。
打开门,左边是送行的朋友们,右边是赶来的挚友,笑得一脸春风,像是想通了一些事。
想通了以后呢,两人当如何相处呢,就留给观众自己想象了。
或者说,都可以,想通本身就是结局。
三十岁的竹马之爱,像人生最后的童话。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
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
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
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
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
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
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
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
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
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
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
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
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
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
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
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
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
”“恐怕您要问他了。
”对方回答说。
马克西的眼睛红了。
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
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20190523@ 戛纳卢米埃尔 我还挺喜欢的!就算过十年再看或者放到多兰的电影序列里都不会stand out 但至少观影的当下情绪是到位的 完全感同身受。第一场戏特别好 不停的切换人物/让人不适的角度/异常凌乱的对话 一下就把早场的困意击走。多兰还是长大了 最直白的亲情羁绊是脸上的胎记 和母亲吵架变得内敛 还会做家务了(误)。有一些很自然的法式笑话 小心思也很聪明 作为演员的多兰已经帅过头了 更何况还那么有才呢。
「We don't possess anyone. We're simply in the presence of each other until one of us gets a calling and move up or down the animal kingdom.」
又不是处女座,同情分是一点都没有的。
都9102年了多兰还没跟妈咪搞好关系。
3.5 不是讲身份认同的,而更是再原始一些的朋友越界。似乎是在回顾(致敬?)《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感觉妈妈是前者的妈妈,Julien是后者的Steve)。多人讲话争论的场景依然失控,但安静的段落还是能够依靠视觉塑造角色,建立情绪。此外,有些对白也许只有网瘾酷儿才能写出来,这个也是愿意看到的,属于当代的。本来《只是世界尽头》之后就不再期待多兰了,这一部还是超出期待了 :)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这片子就像多兰的脸上加了胎记,再好的底子也没法多好看。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前面有点平淡,似乎能看的只有技法和多兰独特的风格,但后半段直接飞泪。我一直觉得同性恋爱情片哪怕脱离了性向认同和社会歧视也是不能完全同于异性恋爱情片的。特别是友情化为爱情时的那种作茧自缚,是异性恋片很难有机会能拍出来的。。。
多兰往脸上画胎记,是假装扮丑,内心其实认为自己甚至更美,这部电影也一样。想到几年前看过的狗血言情剧《朱利奥和托马斯》。脱离男孩群体的过程有共鸣。
好无聊,没有代入感
马克西姆眼角滑下的红色胎记就像一条红色的河:大雨吻湿了 吻湿了 火热彼此摇晃着 摇晃着 交错我们继续着 继续着 走着终于 悄悄地 悄悄地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就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就这样 悄悄地 悄悄地飘摇 在这 红色的河
马蒂亚斯作得想让我立刻去打他
✖真的是比《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还要差。多兰持续地沉浸在表面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拼拼凑凑的剧情全是更加低级的自我重复。魁北克郭敬明的美术和摄影功力还在,但是放在这样的故事之上,刻意制造的细腻在展现上显得无比过度,呕!
张力饱满
胎记上的吻
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得由你自行决定!
多兰制造已经成我死穴了,太闹了。
这部居然意外地很喜欢,感觉这部里多兰温柔了很多,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很青春伤痛文学,但somehow触到了我的一些点,那种对爱的恐惧和逃避,so heartbreaking~
多兰同学第74724736284736次向直男示爱。
强烈支持转行演员。兰兰的好在于真诚毋庸置疑,永远知道自己擅长拍什么,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能找到有力的方式表达,然而三十岁和二十岁拍出来的东西一模一样,初心没变,但毫无长进,谁受得了。这样看来世界尽头至少还有勇气一些……